歷史教學設計集合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2.32W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為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歷史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歷史教學設計集合15篇

歷史教學設計1

一、高校教學中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發展現狀

1、教學模式的僵化

目前的高校的環境藝長沒i專業的教學中並沒有統一的教學大綱,耐靈多柳幣都習以為常的按照美術教學的模式和思維來進行教學。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基礎課程是美術,加之受到美術教學思維的影響,教師窿進行教學的過程中,過分的重視學生對於平面二維設計、嘟這肖寺效的設計的教學,而忽略了學生立體的思維能力。這些就造成了教學課程的單一化、形式化,使得學生的環境藝術設計理念走向了“形式主義”或者“裝飾主義”的弊端,十分不利於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學質量的提高。由於步彭羊的課程設計缺少刊學生空間造型能力的培養,這就使得學生在進嶸二業課的學習研究時,會因為綜合知識尤其是歷史儀之矢口識的醫乏而無法對設計任務進行深人的研究和表達。

2、教學模式的單一性

目前,我國高校的多數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雖然借鑑的國外毛進的藝術設計理念,但是卻與實踐嚴重脫節。很多的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課程的教學還只是在教室中進{,並沒有深入的接觸實踐。環境藝術設i專業是一門兼具實踐斷口藝術性的課程,與實踐脫節就意味著環境藝術設計的作品缺乏生命力。

3、理論與實踐的脫節

調查顯示,目前高校的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柳幣多注重理論的灌輸,耐靈少鼓勵學生或者帶領學生進行藝術調查。長此以往,容易造戊理論和實際的嚴重脫節,造戊了“紙上談兵”的“形式主義”。

二、歷史人文在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學當中的融合

1、歷史人文環境的融入

要求環境藝術設計者,在歷史之北濃郁的環境之中要將現代的環境藝術設計理念與歷史儀之相結合,設計出具有儂鬱之北氣息、並與大環境想匹配的藝術設計作品;另外,也可以把周圍環境中的古來的建築中的經典的部分有湘1的結合在環境藝術設計作品中。

2、人工環境的融入

在眾多的環境藝術設計當中,尤其是城市的環境藝術設計當中要特別重視富有標誌性的建築的設計。這標誌險的建築可以成為一個城市的標幟。這建築物的設計要和城市的發展背景、歷趕之北、儀之特徵和現代化發夔的特徵有機的結合起來,讓人們看到建築物就可以想到自己生活的城市的與眾不同。

3、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

在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中,應該以學生為主導,以柳幣為輔,培養學生的藝術設計新思維,並對授課的內容和模式進行調整和創新。可以適當的壓縮理論課程的學習,加大對專業綜合課程和實踐課程的學習。這洋可以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提高學生對藝術設計的感知能力,實現藝術設計的創新。

三、加大歷史人文對環境藝術設計領域的研究

高校的教育只有形成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教育理念、深入的研究具有本民族文化才能夠不斷擁有發展的動力和生命力。基於民族文化立場的設計需要結合現代化的設計理念,並藉以現代化的毛進的技術呈現出來,從而實現本民族文化的發展,促進環境藝術設計的創新。

結語

本文主要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分析了在目前的高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各種間題;第二部分主要針劉第一部分提出的間題,具體探究了歷史儀之在: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學當中的融合;第三部分具體闡述了應該如何加強歷史儀之特徵對環境藝術設計專業領域的研究。在環境藝術設計當中,不斷吸收本民族的之北特色,結合現代化的技術和設計理念,才能實現環境藝術設計的氏久繁榮和發展。

歷史教學設計2

一、詩歌——工業革命時代的浪漫情懷

1、時代背景:

18世紀後半期至19世紀中葉,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成功後,歐洲各國沒有出現啟蒙學者所描繪的美好景象,人們普遍對社會失望,對現實不滿;人們開始尋找新的精神寄託,催生了浪漫主義和批判現實主義文學,

2、代表

拜倫:英國浪漫主義詩人,具有民主思想和反叛精神,反對封建專制和資本主義的醜惡。代表作《唐璜》被譽為“諷刺現代社會的百科全書”;

雪萊:英國浪漫主義詩人,具有樂觀主義精神,代表作《西風頌》;

雨果:法國人,代表作《巴黎聖母院》和《悲慘世界》,把浪漫主義文學推向頂峰;

3、影響:

①其行動有力支援了當時席捲全歐的民族民主革命運動;

②其文學為歐洲文壇樹立了一面光輝的旗幟。把文學思潮與風雲變幻的社會變革密切結合,是近代人們對科學理性、物質主義帶來的異化現象的一次徹底的檢視和清算,_了西方資本主義舊的價值理性,以強烈的反叛精神構建了一個新的文化模式。

二、小說——現實主義文學

1、時代背景:

19世紀30年代以後,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矛盾日趨複雜尖銳;

在文學上,人們已不滿足於浪漫主義的幻想和激情、抽象的_和吶喊,而要求真實地描寫現實生活、揭露並批判資本主義制度下的社會罪惡。

2、主要代表:

巴爾扎克自稱法國社會的“書記員”,《人間喜劇》譽為“資本主義社會的百科全書”

托爾斯泰:俄國人,是人們公認的世界文豪,其代表作《戰爭與和平》是一部人民戰爭的英雄史詩,讚揚了人民的愛國精神和英雄氣概,具有非凡的藝術成就.

法國:司湯達的長篇小說《紅與黑》、莫泊桑的短篇小說《項鍊》;羅曼.羅蘭的《約翰.克利斯朵夫》等;

英國:狄更斯的《大衛.科波菲爾》、蕭伯納《蘋果車》;

俄國:普希金的詩體長篇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奠定了俄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基礎;果戈裡的小說《死魂靈》。(以上後3點一般瞭解)

3、評價:

深刻揭露了資產階級和封建貴族的腐朽和醜惡的本質,描繪出極為廣闊的資本主義社會複雜豐富的生活圖景。

其經典作品不僅是人們認識當時社會的百科全書,而且為人類文學藝術寶庫增添了光彩奪目的瑰寶。

由於歷史侷限,批判現實主義未能指出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因此他們“批判”現實,卻“沒有什麼可以肯定的”。

四、荒誕派

1、時代背景:

19世紀末以來,西方社會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工業化程度不斷提高;人類在20世紀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和經濟大危機;人們對現代資本主義產生失望、苦悶、迷茫等精神危機,現實的醜惡、人生的痛苦成為荒誕派作家不斷重複的主題。

2、代表:

貝克特,法國人,代表作《等待戈多》,是荒誕派的開山之作和經典之作,是世界戲劇一座不可忘卻的里程碑.1969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3、特點:

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形式上都是反傳統的:沒有鮮明的人物刻畫、臺詞對話、情節結構、完整的主題等。

歷史教學設計3

一、教學設想

1.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索,提倡課程的多元化,注重培養學生的興趣,注重人人蔘與。

2、教材中的內容起著“導”的作用,若只侷限於課本中的點滴內容,那是遠遠不夠的。作為教師,應鼔勵學生去閱讀一些合適的課外書籍,如《二十四史》、《中華五千年》、《世界五千年》等,只有這樣,才更有助於學生了解和豐富歷史的知識,同時更突顯本書的導向作用。

3、《歷史與社會》教材中設計有大量的讓學生進行即時表演的活動情景。如“理髮師的兒子”、“商鞅立木取信”等。在平時的教學中,學生已有一定的表演經歷,但只侷限於部分學生。

4.以故事為點,以串詞為線,更有利於學生了解和掌握歷史的發展脈落。

二、教學準備

1.學生準備

(1)由學生自願組合,每組約4-6人,並確定要表演的故事,分配每個人所扮演的角色。(2)根據故事情節寫好臺詞,商定角色應有的表情、動作對故事進行排練,熟悉故事的過程。(3)推選主持人,由主持人寫好並熟悉串詞。(4)各組準備相關道具。

2.教師準備

(1)對學生確定要表演的故事進行選擇,主要是看是否適宜學生進行表演。

(2)指導主持人寫好串詞,注意準確簡潔和連貫性。

(3)指導學生寫好臺詞,注意要體現故事主旨和易於表演。

(4)參與學生的排練,指導學生如何更好地運用肢體語言來傳達人物的情感。

(5)根據故事發生的順序做好多媒體課件。

3、遇到的問題及解決辦法

(1)選擇故事的問題。藉助於課本或課外書籍中易於表演的片斷,經小組協商後確定。

(2)所選故事與他組重合。由教師根據學生情況進行調節,提供參考意見。

(3)準備過程中同組成員不夠配合。一般由本組成員間進行溝通,或與老師交流,努力讓每一個學生都樂於參與。

(4)臺詞記不住。鼓勵學生利用空閒時間熟記臺詞,若實在有困難,可寫在小卡片上放在手心。

三、教學過程

1、教學活動一

教師:各位同學,我們已經學完了八年級《歷史與社會》的上冊,我們也在課外看了不少的歷史書籍,今天,讓我們再一次走近歷史,走進歷史。

有請主持人──王楨、李垚同學

2、教學活動二

活動1

王楨:通過學習《我們傳承的文明》,我們知道了史前時代的原始先民,知道了文明起源時代的四大文明古國,知道了農耕文明時代相繼興衰的歐亞國家,更知道了農耕時代綿延不絕的中華文明。今天,我們用我們自己的方式走近歷史,用我們自己的方式演繹歷史,與歷史人物、歷史故事親密接觸,從而更好地瞭解歷史,感受歷史所留給後人的深刻的意義。

李垚:歷史是一條流淌的長河。我們今天所演繹的只是這條長河中的幾點幾滴。讓我們凝神靜氣,穿過那時間的隧道去看曾經的人和曾經的故事。

王楨:首先,我們來到春秋時期,去領略一位聞名遐邇的名醫到底神在何處?請看《神醫扁鵲》

(劉橋濱、何少華等五位同學進行表演)

評註:故事表演的雖然不是很生動,但五位同學都很盡力,使同學們從中感受到了扁鵲高超的醫學技術。

活動2

李垚:看了五位同學的精彩表演,我們領教了扁鵲高超的醫學技術。扁鵲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財富,如望、聞、問、切四診法以及醫學名著《黃帝八十一難經》。

王楨:穿過春秋,我們又到了戰火紛飛、群雄四起的戰國時代。為了城池,為了寶物,為了霸權,為了人才,各諸侯國之間發生了許許多多的事情。請看唐睢是如何不辱使命,保住安陵;藺相如又是如何的完璧歸趙。

(馬琳、金將柳、吳軍、郎吳曉四位同學表演唐睢不辱使命。他們準備了劍等道具。金將柳扮演秦王,馬琳扮演唐睢,吳軍扮演安陵君,旁白是郎吳曉)

表演過程如下:

旁白:戰國後期,秦國相繼吞併各諸侯國。對於安陵,秦國企圖用“易地”的政治騙局進行吞併。由此引起了兩國之間的一場外交鬥爭。

第一場景

秦王高高在上,說“我打算用五百里的土地換取安陵,安陵君可要答應我。”(語氣傲慢)

安陵君拱手相告:“承蒙大王給予好處,拿大塊土地來換取小小的安陵,這樣很好。雖然這樣,我從先人手裡繼承了這塊土地,願意始終守住它,不敢拿它交換。”(不卑不亢的語氣)

旁白:聽了安陵君的話,秦王很生氣,拂袖而去。

安陵君面露為難之色。不久,安陵君派唐睢出使秦國,面見秦王。

第二場景

秦王一臉傲氣坐在上方,唐睢站在下方。

唐睢:參見秦王(行禮)

秦王:(不屑一顧)免禮,免禮。(起身走於唐睢面前對他表示藐視之意)

唐睢:(毫不在意,只是淡然一笑)

秦秦王:我用五百里的土地來換取你小小安陵,安陵君卻不聽從我,為什麼呢?再說,我秦國現已滅掉韓魏兩國,而安陵君卻憑著五十里的地方儲存下來,是因為我看安陵君是長者,不想打他的主意。如今我拿十倍的土地來交換安陵,擴大他的領土,可安陵君卻敢違抗我,這豈不是小看我嗎?(拍案,怒氣衝衝)

唐睢:(拱手行禮)秦王,您別生氣,並不是像您說的那樣,安陵君從先王那裡繼承土地,並且守住它,即使拿一千里土地來,也不敢交換,何況您只拿五百里呢?(面不改色)

秦王:(勃然大怒)大膽唐睢,你別以為我想換你安陵你就可以如此放肆,你聽說過天子發怒嗎?(氣勢高傲,甩袖轉身)

唐睢:(淡淡一笑)那麼大王你聽說過平民的發怒嗎?

秦王:平民發怒,哼,真是好笑,不過是摘掉帽子,光著腳走,拿腦袋撞地罷了(甩袖)。

唐睢:(一臉正色,不卑不亢),這是庸人發怒的樣子,志士可不是這樣。專諸刺殺吳王僚的時候,慧星的尾巴掃過月亮;聶政刺殺韓傀的時候,一道白光直衝太陽;要離刺殺慶忌的時候,老鷹在殿堂上搏擊。這三個人都是平民中的有志之士,他們胸懷憤怒,還沒有發作的時候,天上就降下了徵兆。現在加上我,就有四個人了。如果志士真的發了怒,將會有兩具屍體倒下,血流五步,天下的人都將穿上白孝服──今天的情況就是這樣。(迅速拔出寶劍,將劍擱在秦王脖子上)。

秦王:(臉色大變,挺身跪起)先生請坐!哪至於這樣!我懂了,韓魏滅亡而安陵卻憑著五十里的地方儲存下來,只是因為有您唐睢先生在啊!

評註:金將柳和馬琳兩位同學經過了充分準備,臺詞說得比較流暢,肢體語言比較豐富。所表達的情感也比較到位,從他們的表演中能讓人感受到秦王的自大、威嚴和唐睢的凜然和機智。

(唐淑倩、汪麗君、邵明華等同學表演完璧歸趙)

評註:汪麗君扮演趙王。此角色雖然言語不多,但汪麗君同學很努力,她說話的口氣、走的步子,反背的雙手,似乎都流露出一個王者的氣質。她的表演得到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邵明華扮演的藺相如也比較好地體現了藺相如的聰明機智和無畏的精神。

活動3

李垚:二百多年動盪不安的戰國結束了,曾經的英雄、霸主都已成煙雲。經歷了“掃六合,揮劍擊浮雲”的秦始皇建立的秦朝的短期統一後,我們駐足在公元前206年,項羽、劉邦為爭奪關中之地發生了尖銳的矛盾,項羽決心要殺掉劉邦,自己一統天下,於是,設下了鴻門宴。

(李垚、王楨、邵華江等同學進行表演)

評註:幾位同學很努力,很認真地進行表演,得到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

活動4

王楨:“鴻門宴”之後,項羽攻佔咸陽,火燒秦宮。但是後來,項羽在垓下被劉邦打敗,在烏江岸邊拔劍自刎,曾經不可一世的霸王已成過去。

李垚: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了漢朝,中國進入了新的大一統朝代。在漢武帝時期,有一位史學家歷盡千辛萬苦,傾盡全部生命為我們後人留下了中國的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請看《司馬遷著史記》的故事。

(洪雯、徐鵬超、郎玲芳、王靜等同學進行扮演,郎玲芳扮演司馬遷)

評註:郎玲芳對司馬遷這個人物的表演還是比較充分的,她用比較豐富的肢體動作表現了司馬遷面對逆境時的那種猶豫、彷徨和奮起。

活動5

王楨:被魯訊稱讚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誕生了。我們可以不知道漢武帝時的那些高官大臣,卻不能不知道這小小的太史令──司馬遷,是他給我們樹立了一個如何面對挫折和困境的榜樣,我們會永遠記得這個名字。

李垚:西漢結束了,歷史的車輪又到了東漢末年。豪強並起,群雄割據,在這個過程中,發生了“桃園三結義”、“隆中對”等故事。

(汪歡、周永華、金劍等同學表演了桃園三結義的故事)

評註:金劍同學扮演張飛。雖然金劍個子不高,但說話時中氣十足,舉手投足有板有眼。汪歡平常看起來文質彬彬,扮演的關羽倒也有一些氣宇軒昂,英雄豪氣,真讓人感到有點驚奇。

(王濤、何雷彬、繆李靜等表演隆中對的故事)

評註:何雷彬扮演的諸葛亮一出場便受到了同學的歡迎。手執羽扇、端坐桌前,面對地圖,與劉備共商三分天下之計,很有諸葛亮的感覺。)

活動6

李垚:劉備在關羽、張飛、諸葛亮等人的幫助下,實力漸漸增強,後建立蜀國,與曹丕的魏、孫權的吳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王楨:三國之後,中國經歷了西晉的短期統一後,又陷入了長達250多年之久的分裂之中,直到589年隋朝統一。在隋統一的基礎上,中國的歷史進入了唐朝。作為一代明主的唐太宗正和大臣們討論創業與守成的難易問題。請看孫瑛玲、金立強、黃素丹等同學的表演。

評註:孫瑛玲扮演魏徵。面對至高無上的皇帝,魏徵直言自己的看法,真不愧為一代諫臣。

活動7

李垚:創業難,守業也難。唐太宗明白這個道理。他在位時,採用各種政策和措施,如減免租賦,減少力役,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等,從而使社會安定,國力增強,被史學家譽為“貞觀之治”。

王楨:唐代之後,中國再次陷入了分裂,歷經了五代十國後,中國的南方建立了北宋政權。宋太祖趙匡胤為鞏固自己的統治,坐穩皇帝位子,便有了這樣一個故事《杯酒釋杯權》。

(鍾子依、邵增輝、吳仙君等5位同學進行)

評註:吳仙君扮演趙匡胤。雖說平時吳仙君同學平時話不多,但看她端坐在桌前,一字一句地說著臺詞,還真是不錯!

活動8

李垚:北宋之後,中國的南北方有西夏、金、南宋政權的建立。1276年,忽必烈建立的元朝最終統一了中國,開創了600多年統一的局面。

王楨: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驕,成吉思汗……一切的一切,都已成為歷史悄然翻過,留給後人的是無盡的思索。

合:我們今天的活動雖然結束了,但是對於歷史的學習和探索卻不會結束。“讀史使人明智”,讓我們通過不斷的努力學習,瞭解歷史,借鑑歷史,讓自己成為一個充滿智慧的人。

3、教學活動三

教師:正如兩位主持人所言,活動雖已結束,但對歷史的學習卻不會結束。希望同學們以史為鏡,讓自己成為一個有智慧的人。同學們在今天的表現都很不錯,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用簡潔的語言來評價自己的表現或其他同學的表現。

學生活動:小組內交流──班級交流

何雷彬:我認為自己的表現還可以。在其他同學中,我認為汪麗君同學的表現最好。

金杭飛:我認為自己的表現一般。我認為馬琳的表現也很不錯。

王靜:我認為我們組郎玲芳的表現也很好,膽子很大,聲音說得很響亮。

四、教學反思

1、本案例的成功之處:

(1)本教學設計獨特新穎,一改以往復習課的傳統模式,真正實現了教師指導下的課堂開放,通過營建民主、互助合作、愉悅的學習氛圍,使學生獲得了自主參與,展現自己和體驗成功的機會,能體現新課標的理念。

(2)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出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全班同學均參與了表演),通過對學生潛在的表演能力的挖掘,一方面增強了學生間的互助合作精神,培養了他們收集、整合資料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社會的興趣,讓他們在情意共鳴中溝通,在學習中明瞭待人處事的道理,以真正培養他們的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的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3)參與表演的同學,基本上達成了預先設計的要求,尤其是兩位主持人,情感豐富,串詞精彩,使中國歷史上的主要朝代得到了自然的呈現,知識點在“無形”中得到了落實,這也是本堂課的成敗之關鍵,這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真正體現。

(4)在學生開展的整個活動過程中,結合各個故事場景,運用多媒體同時同步地呈現出相應的一些動畫、圖片或背景音樂,有效地刻劃出故事情景,讓學生身臨其境,起到良好地烘染作用,更有利於教學內容的落實。

2、本案例的不足之處

(1)因時間倉促,準備得還不夠充分,所以學生的表演還是過於粗糙,表現在:一是活動放不開,自信不足;第二經驗不足,表演能力不強,沒能很好的把握故事人物的特徵。

(2)學生的“評價”不夠深入。學生過於重視對自我表現的評價(即對外因的評價),而對故事本身所蘊含的道理挖掘不夠(即對內因的評價),使評價的主題得不到進一步的昇華。

歷史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識記與理解:

記住資產階級革命團體的名稱,建立時間及建立者,瞭解中國同盟會成立的概況,理解同盟會的政治綱領和三民主義,知道辛亥革命發生的過程及相關事件,瞭解中華民國成立的時間及概況,理解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2、能力與方法:

通過對同盟會的十六字綱領及三民主義的教學,培養學生運用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通過分析和探討辛亥革命的重大歷史意義,使學生逐步掌握對歷史事件的客觀分析方法,進一步加深對歷史發展的規律性認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偉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武昌起義的槍聲,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鬥爭精神的張揚,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不斷進取的意識,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重點難點】

重點:中國同盟會的成立,三民主義,中華民國的成立,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難點:同盟會的政治綱領及三民主義。

【授課型別】

新課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準備】

教師研讀課標與教材,撰寫教案,製作多媒體課件或幻燈片。學生了解、收集有關孫中山和武昌起義的故事(包括文字,圖片,音像資料)。

【教學方法】

啟發式講課、讀書指導、討論等多種方法相結合。

【教具(媒體)】

電腦及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程】

匯入新課:

(用電腦螢幕顯示孫中山像。師問)請看,他是誰?(生答孫中山。師又問)知道他對中國歷史最大的貢獻是什麼嗎?(生答辛亥革命。師引導)這場革命是怎樣組織發動的?結果如何?對中國社會產生了什麼影響?(顯示或板書課題)

學習新課:

一、辛亥革命的醞釀

(師講)“醞釀”是一個組織和準備的過程,包含了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形成、組織的建立、革命指導思想的形成、早期革命活動的開展等內容。下面,我們就來學習第一個革命團體的建立。

(師講)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由於清王朝的腐敗,清軍慘敗。在此嚴重危機下,以孫中山為代表的愛國志士積極行動起來,開始了救國救民的抗爭。(課件顯示。同時要求學生邊看書邊回答。)

1、興中會-----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

時間、地點、建立人、宗旨、性質

(師指出)興中會的成立,標誌著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初步形成。之後,全國各地紛紛建立革命團體,推動了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的發展。

2、中國同盟會-----第一個全國性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時間、地點、聯合的革命團體、領導人、政治綱領、機關刊物、性質、意義

(同盟會的政治綱領是本節的重點,教師可引導學生共同解讀)在這裡,“韃虜”是指滿族統治者,而不是指整個滿族。“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即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國主義的走狗清王朝的統治;“建立民國”就是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平均地權”就是國家通過核定地價徵收地租稅,同時逐步向地主收買土地。總之,因為人民痛恨清政府,所以這個綱領得到了全國人民的擁護。

(過渡)在《民報

歷史教學設計5

一、春秋戰國的時代特徵

讓學生回憶春秋戰國時期的時代特徵:中國從奴隸制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即奴隸制瓦解,封建制度確立的過程。這一時期,爭霸兼併戰爭不斷。戰爭在客觀上促進了統一與各民族的融合。

二、春秋時期諸侯爭霸

1、講清諸侯爭霸戰爭的實質

2、齊桓公稱霸

由學生回憶齊桓公是如何實現霸業的。

3、晉楚爭霸

讓學生記住晉楚先後稱霸中原的時間,以及晉楚爭霸中的重要戰役城濮之戰。

4、吳越爭霸

讓學生記住吳越兩國先後在南方稱霸。闔閭與勾踐是春秋後期的霸主。

三、戰國時期的兼併戰爭

1、戰國七雄爭霸格局的形成

要求學生記住七雄爭霸格局形成的重要歷史事件。明瞭,三家分晉、田氏代齊表明新興地主階級的勢力上升,並在與舊勢力的鬥爭中取得勝利。

2、戰國時期的兼併戰爭

要求學生記住公元前4世紀中期和公元前3世紀以後,戰國局勢的特點以及桂陵之戰、馬陵之戰、長平之戰。

重點——齊桓公爭霸

春秋時期的最大特點是戰爭頻繁,諸侯爭霸。齊桓公是春秋時期第一位霸主。公元前7世紀前期,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改革內政,使齊國成為強國。又以“尊王攘夷”為口號,採取“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策,獲得外交優勢。終於公元前7世紀中期,確立了中原霸主地位,成為春秋時期第一位霸主。

重點——戰國七雄爭霸

春秋末年,晉國和齊國卿大夫中代表新興地主階級的勢力在與舊勢力的鬥爭中,逐漸取代國君,掌握了政權,被周王正式承認為諸侯。即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經過春秋長期的戰爭,到戰國初年,只剩下二十多個諸侯國,其中以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最為強大,形成了“戰國七雄”的格局。七國之間戰爭不斷,此時,戰爭開始具有封建兼併戰的性質,以後逐漸轉化為封建統一戰爭。

難點——春秋戰國時期的統一趨勢

春秋戰國時期與西周時期相比,表面上看是諸侯割據紛爭、統一局面破壞,但實際上卻孕育著統一的必然趨勢。其原因如下:第一,西周末年,周天子權威已受到破壞。東周初,周天子實際上已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統一局面已不存在。第二,從經濟上來說,由於春秋以來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各地社會經濟聯絡加強,各諸侯國經濟交往頻繁,這就為統一創造了經濟基礎。第三,從形式上來說,逐步實現著區域性統一。春秋戰國時期比西周時的“八百諸侯”相比,顯然是大大進步了,更大範圍的區域性統一和區域統一已經出現。第四,從人們的要求來看,統一成為社會各階級、階層的共同願望和人心所向。第五,從民族關係上來說,民族凝聚力增強,“華夷之辯”觀念相對淡薄,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這些因素說明,春秋戰國時期統一趨勢明顯加強了。同時為秦漢時期的大一統局面奠定了基礎。

難點——春秋戰國時期爭霸戰爭的評價問題

各諸侯國的統治者,為了擴大地盤,掠奪人口和財富,相互爭戰,故有“春秋無義戰”之說。爭霸戰爭給廣大人民帶來深重的苦難,人民怨恨戰爭,渴望統一。爭霸戰爭的客觀後果是大國拓展了疆域,實現了區域性的統一,加強了集權的趨勢,加快了統一的步伐。同時又不同程度上削弱了奴隸主集團的勢力,便利了新興地主階級的發展。戰爭又客觀上促使華夏族同其他各族加強接觸,促進了民族融合。應兼顧動機與效果,辯證統一地觀察分析爭霸戰爭。

典型例題

例題1999年全國大學聯考試題右圖中,戰國時期韓、趙、魏都城的相應標號依次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③① D、③②①

答案:B。

例題分析:這是一道填圖型單項選擇題,本題考查了學生的識圖能力和圖文結合、歷史地理綜合能力。趙國在北方,曾修長城以防匈奴,魏國在中間,韓國在南方,最為弱小,最先為秦所滅。故選B。

例21999年全國大學聯考試題 秦國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主要原因是( )。

A、實行商鞅變法 B、更多使用鐵製農具

C、牛耕得到推廣 D、重視水利工程建設

答案:A。

例題分析:這是一道分析型單項選擇題,本題考查了學生對歷史事件的發生原因的分析能力。秦國能稱雄於七國主要原因不在BCD三項,它們只是秦稱雄的一個方面,秦的強大不僅指經濟發展,還包括軍事強大,政治穩定等諸多因素,這就需要一次較為徹底的變法,即商鞅變法。故選A。

例3從西周初期分封至秦統一前,一直作為諸侯國而存在者是圖中的

A、②③ B、①④ C、③④ D、①②④

答案:B。

例題分析:此題為識圖選擇題,是歷史和地理綜合能力題,主要考查地理學科的識圖能力、歷史事實的再認再現能力、歷史思維的分析能力的綜合運用。西周初年分封的主要諸侯國有魯、齊、燕、衛、宋、晉,秦統一前的主要諸侯國有齊、楚、燕、韓、趙、魏、秦。顯然,秦統一前西周初年分封的諸侯國只剩下齊、燕。圖中①給了都城臨淄,正是齊,①可以確認。圖中④給了都城薊,正是燕,④可以確認。圖中②給了都城郢,應是楚,它不是西周初年分封的,而是後來自封的。圖中③給了都城邯鄲,應是趙,是戰國初年三家分晉而建立的。因此,符合題意要求的是①④。

例4 春秋時期最典型的政治特點是( )

A、周王室不被諸侯重視 B、社會制度大變革

C、井田制瓦解 D、諸侯爭霸,分封制崩潰

答案:D

例題向析:此題為最佳選擇題,是歷史學科能力綜合題,主要考查歷史階段特徵的再認再現能力、歷史思維的分析能力的綜合運用。四個選項都是春秋時期的歷史特徵,B項是根本特徵,C項是經濟特徵,都不符合本題“政治特點”的要求。A、D兩項都是政治特徵,但是最典型的是D項,因為分封制的崩潰就是奴隸社會上層建築的崩潰。

例5 “戰國七雄”局面的出現反映了當時的歷史發展趨勢是

A、諸侯割據混戰更加擴大 B、人民遭受災難更加嚴重

C、歷史朝著統一的方向發展 D、封建制度逐漸確立

答案:C

例題分析:此題為歷史特徵選擇題,是歷史學科能力綜合題,主要考查歷史階段特徵的再認再現能力、歷史思維的分析能力、創造思維和發散思維能力的綜合運用。B項不是歷史發展趨勢,且與題意無關。D項是戰國時期的根本歷史特徵,而本題考查的是“戰國七雄”局面的形成所反映的歷史發展趨勢,與題意不符。A、C是截然相反的兩個結論,課本上沒有C項結論,運用發散思維能力分析,春秋開始時有七八十個諸侯國,經過長期兼併戰爭,到戰國開始時剩下七個諸侯國,正反映了C項這一新的結論。

歷史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隋朝統一的歷史條件;隋初社會經濟繁榮的局面的出現;大運河的開通及作用;隋朝為什麼是一個短暫的王朝?培養學生認識圖能力,網上查詢能力,評價隋煬帝。

2、過程與方法:運用積累的歷史知識,運用揮發式學習方法,採用多種靈活的教學方法,認同歷史,理解隋朝是一個承上啟下的朝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隋統一,有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隋大運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長的運河,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精神。隋朝滅亡與其統治者腐朽。法制不健全有直接關係。所以要滲透法制意識。反腐倡廉。培養學生健全人格,健康情趣。

教學重點 隋朝大運河和暴君隋煬帝。

教學難點 三省六部制和改革選官制度。

教學活動設計 討論法,演示法,講解法。

教學手段 多媒體教學。

教學步驟 複習提問:

(1)引導學生回憶南北朝的歷史。

(2)北周是什麼時候統一北方的?

匯入新課:

上學期我們學習了中國封建社會的兩個時期。第一個時期的特點是封建社會的形成和初步發展,第二個時期的特點是封建社會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經歷了近400年。接著,中國歷史又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隋唐盛世。從581年隋朝建立到907年唐朝滅亡,是我國封建社會的繁榮發展時期,也是我國曆史上的隋唐盛世。

講授新課

一、 隋朝的統一和開皇之治

1、隋朝的統一(589年)

(1)三省六部制(三省的職權請同學們看課本的註釋。)

(2)削減地方官吏

(3)改革選官制度和科舉制的確立

2、開皇之治(581-600年)

二 隋朝大運河 (掛《隋朝大運河》圖)

1.開通的目的、過程及河道

2.大運河的作用 (請同學們看課本彩圖1《揚州大運河》)

三 暴君隋煬帝和隋朝

1.營建東都洛陽和乘龍舟出遊

2.發動對高麗的戰爭小結:

(1)隋朝在我國曆史上最重要的貢獻是什麼?

①隋的統一,結束了自東晉以來270多年的分裂割據局面。

②隋文帝制定的一些制度,為唐以後各朝所沿用。

③大運河的開通,對加強我國的統一,促進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2)從隋朝的歷史中,我們應該吸取什麼教訓?

①隋初的經濟繁榮,說明國家的統一、安定,有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

②封建統治階級的窮奢極侈,導致了隋王朝的迅速滅亡。

鞏固練習

一 選擇題

隋朝的統治類似於下列哪一個朝代?( )

A 秦朝 B 東漢 C 西晉 D 東晉

二 填空題

隋朝統一南北是在____年。隋文帝統治時期,經濟繁榮發展,史稱"____"。隋末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最主要的一支起義軍是翟讓和____領導的瓦崗軍。618年,隋煬帝在____被部將殺死,隋朝覆滅。

三 簡答題

隋末農民起義爆發的原因有那些? 演示《大運河》VCD討論

討論:隋短命原因?

討論:為什麼說隋朝是承上啟下的朝代?加深愛國主義教育。加深對重點,難點的理解.

課後隨筆

板書設計 第一課 繁盛一時的隋朝

一、隋朝的統一和開皇之治

1、隋朝的統一:581年

2、開皇之治:

二、隋朝大運河

三、暴君隋煬帝和隋朝滅亡

歷史教學設計7

一、指導思想

教學以提高歷史學科教學質量為中心,堅持教育創新。積極參與課程改革,探索新的課堂教學模式,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和綜合性學習,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二、學生情況分析

本學期擔任的是七年級三個班的歷史,學生總體水平差不多。歷史是他們新接觸的一門新學科,所以大部分同學求知慾較強,課堂紀律較好,但學習自覺性差,學習上還存在以下問題:一是部分學生對歷史認識不夠,認為歷史只是副科而不夠重視;二是部分學生求知慾強,但學習興趣不高,學習目的不明確;三是部分學生缺乏綜合歸納能力,學習不夠積極主動。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特點

本學期七年級歷史第一冊選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學性、知識性於一體。可讀性強,圖文並茂,新增了許多趣味性較強的課堂知識活動。

2、教材內容

《中國歷史》第一冊的內容是從我國的遠古居民寫到的魏晉南北朝,各個時期的興衰過程及其經濟、文化的改革和發展,共21課。

3、教材重點、難點

教材重點在於與歷史發展的線索相關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經濟、文化的發展。難點在於向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及對歷史事件、人物的評價。

四、主要措施與教學目標

針對以上幾點,本學期教學措施:

第一、認真鑽研教材和課程標準,認真細心備課,耐心輔導。充分利用各種教學資源,突出第一節課的重難點,以增強直觀感。

第二、落實好課堂的教學目標:

1、目標統一,準確。

2、以“內容標準”的要求為依。

3、體現統一要求與個性發展統一。

第三、每講完一單元后把本單元的內容進行歸納綜合比較,以便學生系統掌握;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知識延伸等,增強學生興趣,提高教學效果。

第四、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如課堂上答題、小討論,通過這些活動開發學生的思維潛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同時也使學生主動複習當天所學的內容。這樣就使學生上課的注意力集中,加強課堂紀律的管理。及時發現不足,及時總結。

歷史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通過學生掌握洋務運動的時間、代表人物、口號、內容及對洋務運動的評價等知識點,培養提取要點能力;

通過將前後知識進行聯絡和對比學習,培養論從史出的意識;

通過討論並辨證評價洋務運動,瞭解評價歷史事件的基本標準並初步學會使用,具備基本的辨證思考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洋務運動的主要代表人物與主要內容。

難點:如何組織好課堂辯論;評價洋務運動。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出示《法國佳士得拍賣圓明園鼠首兔首銅像》圖片 ,這些是今年來法國藝術品市場最高規格的文物珍品展之一。這些在海外漂泊了已經140多年珍貴歷史文物什麼時候能夠回到祖國懷抱的,會讓我們不得不想起近代史上的什麼事件?對,是第二次戰爭英法聯軍搶劫、燒燬圓明園。

學習新課

(展示時間軸)讓我們把視線放在第二次戰爭剛剛結束的1860年,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當歷史的進入19世紀60年代的時候,貧弱的`清政府在剛剛失敗於英法之手的時節,卻還要不得不去拼命鎮壓太平天國運動,這表明當時的中國面臨的是一種什麼局面?(生答:內憂外患)對,當時的清政府正處於內憂外患之中。面對此背景,假如你是當時的一名朝廷重臣,你會向皇帝提出那些辦法解除危機呢?

討論:(學生分組討論後發言,注意歸納要點)

那我們再來看看當時清政府內部一些官員是怎麼說的?

課堂辯論:分別扮演洋務派和頑固派代表人物

辯論結束教師著即引導並展示洋務派曾國藩和李鴻章的話

提問:兩人有一個共同的什麼主張呢?(學習西方國家技術)

看來我們中也有一些同學與這些官員的想法不謀而合!這部分官員在戰爭中親眼目睹了或親身感受到了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他們對清軍武器裝備的落後有切膚之痛,因此他們才敢於大膽拋棄“天朝上國”的落後觀念,提出了向洋人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和軍事技術的想法,有這種思想的人在當時被稱為洋務派,正是在他們的推動下,洋務運動拉開了序幕,古老而落後的近代中國邁出了向西方學習的第一步,這也正是中國在近代化道路上邁出的第一步。

洋務派如此積 極地主張向西方學習技術,最終目的何在呢?

(維護清朝統治)

當時,洋務派在中央和地方的主要代表有哪些人呢?大家看書,勾畫出他們的名字。

接下來請大家迅速瀏覽課文,用五到六個字歸納洋務派學習西方有幾大措施。

(學生看書後回答:辦軍事工業、辦民用工業、辦近代教育、建近代海軍)

課堂討論:全班分為四個大組,各專題研討一項洋務運動的舉措;各大組又以四人為一個小組,合作完成各項任務,各小組要確定一箇中心發言人。

第一小組問題有:(軍事工業)

①合作完成洋務派創辦近代軍事工業簡表;

②觀察江南製造總局炮廠圖,分析和大刀、長矛等傳統武器的手工製造相比,這些軍事工業大都採用了什麼生產?

(表格採用師生一問一點的方式,然後問其他同學有無異議。)

洋務派首先從軍事工業做起鮮明地體現了這場運動的哪個目的?(強兵)(再回答第二問,點對比圖)師生交流時注意讓學生看到機器生產開始取代傳統的手工生產,是中國人主動地在傳統生產技術上做出的重大變革。所生產新式武器改變了洋務運動前清軍以冷兵器為主的局面(點圖),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戰鬥力。

到70年代,洋務派發現要維持軍事工業的運轉還要解決資金、燃料和原材料等來源的問題,所以又創辦了一批為軍事工業服務的民用工業。我們來看第二小組的完成情況。

第二小組問題有:(民用工業)

①合作完成洋務派創辦近代民用工業簡表;②結合“小字”內容思考,開平礦務局的煤發揮了什麼重要作用?(表格採用師生一問一點的方式,然後問其他同學有無異議。)

關於第二個問題,老師給出了一段補充材料。(點出)

輪船招商局和漢陽鐵廠在抵制外國經濟侵略方面也曾經功不可沒。(點出)

總結指出:(點出)洋務派興辦的軍事工業、民用工業,採用了當時西方先進的機器生產技術,這是中國工業化的起點。

第三小組問題有:(教育)

①洋務派的教育舉措有哪些具體做法? ②結合七年級學習的八股取士的考試內容和目的比較,洋務派的教育舉措有哪些新變化?(點出對比圖)

(師生交流時注意讓學生理解學習內容和途徑、目的發生了變化,打破了儒學壟斷教育的局面,開啟了中國教育的近代化。)

第四小組問題有:(海軍)

①洋務派共創辦哪幾支海軍?②創辦海軍體現了洋務運動的什麼目的?(點出海軍對比圖)洋務派發展海軍同樣體現了強兵的目的,這也是清政府對海防態度發生的重大轉變。

思考:洋務運動在中國持續了30多年的時間,它最終有沒有實現富國強兵的目的呢?請大家結合前面所學19世紀90年代以後中國的遭遇思考並得出結論。(點出問題)

(學生回答:沒有實現,追問為什麼,展示時間軸突出洋務運動後的重大史實,指出甲午戰爭的慘敗與影響)

(自由討論)洋務運動沒有如願地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那我們又應該如何客觀公正地評價這個重大的歷史事件呢?老師給出當今史學界對洋務運動評價的主要觀點和評價歷史事件的標準,大家可以討論後表明你的態度,你支援哪一種?

當今觀點:

A、徹底否定,沒有價值

B、全面肯定,無可挑剔

C、雖然失敗,但作用明顯

(學生做出選擇後,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述選擇的原因。在互動交流中注意引導學生結合內容的學習加深理解。)

老師是贊成C項的,因為這是一種公正全面的評價。我們也可以看看教材的說法……,下面再請同學們看一段洋務派的代表人物李鴻章自己對洋務運動的評價。

教師總結:洋務運動發生在中國近代社會新舊交替的特殊歷史階段中,是一次失敗的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運動。 洋務派的主觀目的是維護封建社會統治,而不是把中國引用資本主義。它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但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技,使中國出現了第一批近代企業。洋務運動為中國近代企業積累了生產經驗,培養了技術力量,在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起到了促進作用,為中國的近代化開闢了道路。

(點出小結提綱)我們今天系統地學習了洋務運動,同學們根據這個提綱,再到課文上去落實一下相關的知識要點。(2分鐘)

總結和評價:

1、討論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不然就會流於形式,膚淺而且不能解決問題;

2、分組是最大的問題,小組多的話,難以控制課堂紀律,組少的話,組員人數多,一些調皮的學生是在濫竽充數。

歷史教學設計9

【內容標準】

通過商鞅變法等史實,認識戰國時期社會變革的作用。

一、內化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瞭解春秋戰國時期鐵器牛耕的使用,在生產上是巨大的歷史進步,大大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革。

2、掌握商鞅變法的內容和作用。

過程與方法

1、學生通過勞動體驗,比較石制農具與鐵製農具的效能,理解鐵器得到推廣的原因。

2、學生通過角色扮演瞭解商鞅變法的背景。

3. 通過看書思考、小組討論、全班交流、製作,讓學生掌握、分析商鞅變法的內容, 培養分析歸納的能力以及協作學習的精神。

4. 學生就“商鞅變法是成功還是失敗了”進行辯論,對商鞅變法進行評價。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在學習商鞅變法的內容和作用過程中,培養改革意識和創新精神,學會從順應歷史潮流、推動社會進步的角度去認識人生的價值。

二、教材分析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生產力有了迅速發展。促使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因素,是鐵器的使用。鐵製農具出現以後,牛耕漸趨普遍起來。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提高了生產力水平,使社會經濟有了顯著的發展,也使社會關係發生了變化。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古代生產力發展的第一個高峰期。

戰國二百多年的歷史,上承春秋,完成了由奴隸制到封建制的轉變,下迄秦,完成了從諸侯割據稱雄的封建國家到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封建國家的轉變。而這一切的變化均與戰國時代的變法或改革有著密切的聯絡。戰國各諸侯國的變法,清除了奴隸制的殘餘,最終確立了封建制度。其中的商鞅變法是最徹底的一次改革,它使秦國富強起來,國力大增,為秦滅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它是成功改革的典型。

教學重點:

商鞅變法的內容和作用。

教學難點:

如何評價商鞅變法。

三、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課前老師精選有關商鞅變法的材料(包括商鞅生平、秦孝公釋出的《求賢令》、“廷議”相關內容等)(8K紙一頁)準備課堂使用,為學生提供一定的知識儲備。

學生準備:

佈置學生課前進行“勞動體驗”,自由組合小組,分別使用石器和鐵器進行割草或翻地等勞動,並按要求寫出勞動報告(寫明:時間,地點,參加人員,勞動工具,勞動專案,比較結果,勞動體會)。

四、教學流程

入境生趣, 匯入新課:課前同學們進行了勞動體驗,請大家展示交流自己的勞動成果。

(多媒體展示一些圖片)

過渡:“春秋戰國時期是巨大的社會變革時期。西周時期,人們通常在貴族的田地中集體耕作,稱為千耦其耘。到春秋時期,田地裡出現了個體小農。”

提問:為什麼在這個時期會出現從“千耦其耘到個體農耕”的現象呢?(學生可能會提到“勞動工具的改進”“人身自由”“交租稅”等字眼)

從事個體生產的人與奴隸有什麼不同?

(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出現)

過渡:地主階級有了一定的經濟實力,在政治上卻無實權。新興地主要想建立他們的封建統治,發展社會經濟,就必須廢除奴隸主貴族的各種特權。由此引入“社會變革”。

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競相改革,其中最成功的是秦國商鞅變法。

(多媒體展示戰國形勢圖,學生列舉改革各國)

商鞅變法

⑴要求學生在看書、閱讀資料後思考:商鞅為什麼要變法?(學生回答,老師引導到“角色扮演”:模擬“廷議”)

⑵ “經過這些“波折”後,商鞅是如何變法的呢?”引入商鞅變法 的主要內容與歷史作用。

⊙首先,讓學生看書2—3分鐘並思考商鞅變法的內容。

⊙然後,學生小組討論:“商鞅變法的每一條內容如果能實行 會產生什麼影響?”

⊙在這個討論基礎上,老師組織全班交流:“商鞅變法還會遭到哪些人的反對?為什麼?”

⊙最後,引導學生列表歸納變法內容和作用。表格形式可以多種多樣:梯形、圓形、三角形、方形等。

“商鞅變法十八年,秦國面貌為之大變。可是秦孝公去世後,商鞅慘遭“車裂”而死,商鞅變法是成功還是失敗了?”(學生辯論後,老師可總結幾點:商鞅變法上有國君的支援,下有百姓的歡迎,加上商鞅本人的決心,改革的措施符合時代的要求,因此獲得成功,使秦國崛起。通過商鞅個人命運與變法關係的辯論,讓學生認識到,只有順應歷史潮流,具有創新、獻身精神,才能實現自身價值)

練習鞏固

以水果拼盤形式出現,激發學生興趣。拼盤由四種水果組成,每盤水果與相關題目連結。如香蕉、草莓、西瓜、蘋果等。

教後師生雙反思

春秋戰國時期,鐵器的使用推動了社會的變革,而以商鞅變法為代表的各國變法或變革的實現使封建社會得以形成。所以,對於商鞅變法的內容及作用,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採用分組討論的方法,解決這一問題。而對於封建社會關係的形成在對學生講解的基礎上,通過引導學生了解生產工具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的分析,結合當今把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現實來解決本課難點。

歷史教學設計10

一、教學設計指導思想和理論依據

依據“課程標準”要求,結合所選教學內容特點,闡釋設計思路及其理論依據。

二、教學背景分析

1.教學內容分析。

2.學情分析。

3.教學方式、教學手段、技術裝置等說明。

三、教學目標設計

1.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教學目標。

2.要求敘述準確、可測量。

四、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過程是教學設計的核心,應把教學內容、教學重點與難點、教學程序、學生活動、教學資源及教學指導策略表達清楚。

教學過程既可以採用表格式描述,也可以採取敘事的方式。如教學設計已經過實施,則應儘量採用寫實的方式將教學過程的真實情景以及某些值得注意和思考的現象和事件描述清楚;如教學設計尚未經過實施,則應著重將教學中的關鍵環節以及教學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及處理辦法描述清楚。

1.教學過程(文字描述式) (略)

2.教學過程(表格描述式)(供參考可根據實際需要進行調整)

五、學習效果評價設計

1.評價方式力求靈活多樣,具有可操作性。

2.評價內容全面反映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情況。

歷史教學設計11

【摘要】高中歷史課程教學逐漸被大家關注,課程教學的實施是落實高中課程改革的關鍵。課程應當強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廣大一線努力執行新課程的理念,對教育資源開發與利用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但面對新課程,一線仍有許多問題和困惑。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學評價設計研究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xx-3089(20xx)06-0051-01 由於課程的改革已經在全國範圍內進行推廣,因此在歷史教學方面也有了相應的轉變,同以往的課程評價對比來講,新課程教學的評價設計更加展現了對學生能力的培養以及素質的提升。可是,許多地區對歷史教學的評價設計標準都不統一,有些地方實施的評價僅僅是換湯不換藥,並沒有展現出素質教育的要求和對學生能力的提升。所以,通過長期的教學研究以及教學經驗,文章對高中歷史教學的評價設計提出一些策略。

一、對教學評價設計的分析

1.傳統評價設計的不足

教學評價設計是教學活動的一個關鍵環節。由於歷史新課程教學改革在我國大面積開展,傳統教學評價設計裡的不足在改革中逐漸表現出來。

評價設計體系不但要關注一般的史實,還要使學生可以認同很多具有專家個人情感的史論。

當前的高中歷史評價設計體系和機制對於學生的德、智、體等方面的全面發展起到了阻礙的作用,大多會以智為重,智又以掌握知識為重。這樣的評價設計體系已經遠離了學生的社交生活及社會生活實踐,遠離了學生的立場和經驗,而對於學生全面發展最為重要的技能、技巧的構成方面來講,全面發展的評價設計、學生的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學習方法、情感態度、合作精神以及價值觀等方面都過於忽視。這樣只注重知識的考核方式會讓學生的全面發展失去平衡。

2.新的評價設計方式

因為傳統的歷史評價設計標準有很多不足之處,並且由於新課程的改革以及新課標的執行,高中歷史教學一定要具備新的評價設計準則。而新的歷史課程所需的教學評價不但要遵從

歷史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歷史上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包括電力的廣泛應用,發明家愛迪生和他的發明成就,汽車和飛機的發明和使用等基本史實。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比較電的發明前後社會生活的巨大變化,培養學生歷史想象力和知識遷移能力。通過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究“汽車的發明與使用對人們更有利還是更有害?”等問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習慣和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科學技術對推動社會進步發揮的巨大作用,認識到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進而培養學生積極探索、勇於創新的科學精神。

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課教學重點:電力的發明和廣泛應用,汽車和飛機的問世。

本課教學難點:學生對第二次工業革命推動社會的進步的理解。

教學設計思路

教學媒體

幻燈片、圖片、視訊

教學結構與過程

[匯入]今天我們已習慣了藉助了電燈照明,使用電話與人交流,我們走在大街上,放眼望去,五顏六色的汽車來來往往,遙望藍天,銀白色的飛機在空中翱翔......還有今天的世博會,這些都讓我們自然的聯想起人類歷史上的第二次工業革命。

[教師引導]從19世紀70年代開始,人類在生產領域又有一次大變革。這就是第二次工業革命,它以電的發明和應用為主要標誌,人類由“蒸汽時代”過渡到“電氣時代”。這節課我們就來了解相關的知識。

[板書]

第20課 第二次工業革命

一、電力廣泛應用。

[教師引導]同學們家中或周圍都有哪些電器,它們分別有什麼作用?

[學生回答]電燈,可以用來照明;電視,可以瞭解世界大事和娛樂;電飯鍋,可以煮飯;電熨斗,可以熨衣服;電腦,可以查資料、玩遊戲;電熱水器,可以用來洗澡……

[教師引導]同學們說得很好。我們的生活和“電”有著密切的聯絡,那麼電是如何發明的呢?請同學們閱讀課本第一段小字內容。

[學生看書]……

[教師講述]第一段說明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發生的背景,即政治的穩定促進了經濟的繁榮。那麼電是怎樣發明的呢?請同學們閱讀第二、三段小字內容。

[學生複述]1831年,英國科學家法拉第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1866年,德意志人西門子研製出發電機,但這種發電機存在許多缺點,到19世紀70年代,發電機才進入實際生產領域。

[教師講述]剛才大家說了電的發明的理論基礎,那麼電力作為一種新能源,與蒸汽動力相比具有哪些優點?

[學生回答]傳遞速度快,傳輸損失小,能遠距離輸送並可按使用者需要分配能量,使用方便、清潔高效、價格便宜等。

[教師小結]由於電力作為能源具有這麼多優點,所以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二、電器的發明與使用

1.電力在生活領域的應用

[教師引導]剛才我們已經說了電與我們生活中的密切聯絡。那假如沒有電,我們的生活會變成什麼樣子?

[學生回答]沒有電,我們將不得不熬過一個個漫長而漆黑的夜晚;我們不能看電視,不能打電話,不能上網聊天;沒有電,自來水沒有了,冰箱也不能使用,食物的儲存成為難題;城市裡,電車不能行駛,學校裡,電教裝置也不能使用……

[教師小結]總之,沒有電,我們的生活將會很不方便,所以說,電的發明和使用,是人類在生產領域的一場巨大的變革,它給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教師引導:第二次工業革命另一個重要領域的發明,是與我們生活密切相關的通訊領域。

[出示圖片]早期的電話。

[教師講解]這是最早的一次電話通話演示,圖中的通話者就是電話的發明者貝爾。在1876年的美國費城世界博覽會上,貝爾展示的電話引起了轟動。電話及電報事業的發展,為快速傳遞資訊提供了方便,從而大大加強了世界各地的經濟、政治和文化聯絡。

[教師過渡]在電器發明領域,美國科學家愛迪生最為著名。下面就來了解一下愛迪生和他的發明。

2.愛迪生髮明耐用電燈泡

[教師引導]請同學們閱讀本目內容,瞭解愛迪生髮明燈泡的過程。

[學生看書]……

[教師講述]在電燈發明以前,人們普遍使用的是煤油燈或煤氣燈,這種燈不但亮度差,而且燒起來有黑煙和臭味,要時常新增燃料,擦洗燈罩,還很容易引起火災。自從電出現以後,很多人都想用電來照明,併為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但效果都不理想,以至電燈很難普及使用。

愛迪生立志解決這一難題,在幾年的時間裡,他和他的助手們廢寢忘食,試驗過從世界各地找來的1600種耐熱材料、6000種植物纖維,才找到合適的燈絲材料,終於造出了耐用的白熾燈。

[教師補充]愛迪生是著名的“發明大王”。他一生中有近兩千項發明,正式註冊的就有一千三百多項,其中最著名的除了電燈以外,還有留聲機、電影攝影機、鹼性蓄電池等。許多人稱愛迪生是個“天才”,而他本人卻回答說:

[投影顯示]

“天才是1%的靈感加99%的汗水。”

[教師提問]請大家就這句話結合自己對愛迪生的瞭解談談個人的認識和感受。

[學生回答]

歷史教學設計13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1、結合史實,知道冷戰形勢下蘇聯經濟發展的特點、蘇聯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問題。

2、瞭解赫魯曉夫在思想上的改革。

3、能結合具體材料和資料,掌握赫魯曉夫在經濟領域的改革,並且能簡要評析赫魯曉夫改革的成效和侷限性。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對歷史材料的分析和探究赫魯曉夫改革的成效、侷限性,培養學生收集資訊、解決問題能力,做到“論從史出”。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通過學習,感受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同時認識到社會主義制度並不成熟,需要一個不斷探索和實踐的過程。

2、通過對蘇聯改革經驗教訓的總結,明白任何性質的國家都需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國際形勢的變化,及時調整政治經濟政策,樹立求真、務實和改革創新的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赫魯曉夫的改革。

(二)教學難點:評析赫魯曉夫改革的侷限性;蘇聯改革對我們社會主義經濟改革的借鑑意義。

三、教學策略

(一)教學方法:採用“質疑──合作探究──歸納”的模式進行教學,貫穿講授法、情境發、分析歸納法、問題探究法,指導學生開展合作討論。

(二)教師準備:製作多媒體課件,收集相關資料和文字資料。

(三)學生準備:課前預習,並且記錄自己在預習過程中的疑惑。

歷史教學設計14

歷史是現實的一面鏡子。研究歷史的目的,更重要是在於認識社會歷史的發展規律,預見未來。對於國中生而言,學習歷史可以培養他們實事求是的態度,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同時,學習歷史也是提升個人素養的一種有效方式。從個人的從教經驗出發,針對我校學生的歷史學習狀況有所感悟,有所反思。

首先,多數學生的歷史學習面臨著以下幾個問題。

一、學習興趣弱,缺乏學習的主動性。

很多學生對於歷史的學習僅僅只停留在課堂上老師講過的故事有多麼好玩兒,事例是否新奇。但是真正從歷史學科而言,缺少主動探究分析和邏輯思考的能力,這就導致課堂上的學習非常被動。同時,對於歷史知識的學習,也僅僅只限於我知道是什麼就可以了,而不願意去探求其內在的本源。這樣的孩子,最終學習的結果就是學科素養差,學習能力弱。

二、知識儲備弱,缺少廣泛閱讀。

多數孩子的歷史知識儲備僅僅來源於課堂,而課外涉獵非常少。其中的緣由,一方面由於現在孩子學習壓力大,學習科目多,導致課下自己可分配的時間比較少;另一方面,孩子的閱讀習慣並沒有從小培養起來,很多孩子不愛讀書,或者說閱讀的書籍只限於小說、漫畫等等娛樂性書籍。再加之現在網路發達,孩子們的涉獵更多的就停留在娛樂活動當中,對於時事的關注和新聞的瞭解也是非常匱乏。這帶來的必然結果就是學科儲備差。

三、閱讀能力教弱。

歷史學習講究論從史出,很多的孩子在大篇的文字史料面前顯得束手無策。既看不懂文字想表達的意思,又很難提煉有效資訊,更甚者很多的孩子看不懂文字間的邏輯關係,這樣的結果必然加深了上課的難度,對於歷史事件的理解也容易出現偏頗,很難形成自己的學科學習方法,學習興趣也容易降低。

四、知識遷移能力弱。

很多孩子從小養成的是死記硬背的學習習慣,對於這個知識到底是什麼、為什麼是這樣,他們並沒有多少興趣去探索。簡單的把學習理解為我知道了、我背過了,考試我分數高就是好的學習。可是從歷史學科的特點來看,知識是不可能割裂的,各個事件之間是有著非常緊密的邏輯關係,如果把事件割裂開,單一的去學習,這樣不僅不利於他學習能力的成長,更甚者,孩子們的學習就是一種無效的學習,簡單地說,就是今天我知道了,而未來我壓根沒有能力去應用。就更不用提構建和提升孩子的歷史學科素養,變學知識為學能力了。

針對孩子們的這些問題,作為歷史老師的我們可以做些什麼呢?我覺得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嘗試改進我們自己的教學。

第一,今天是一個自媒體時代,是一個材料豐富,社會日新月異的時代。我們完全可以藉助網路平臺和多媒體教學的有效結合,從而增強我們自身教學的趣味性,讓歷史課堂的史料不僅僅有文字性的,還有漫畫、視訊、語音,甚至於老師自己的微課等,讓學生的目光能夠聚焦在每一節課堂。同時,我們也要從自身出發,擴大自己的閱讀量和閱讀面,不僅要注意積累知識的深度,也要注意廣度,讓我們的歷史教學用語更加的豐富,同時增強我們自身教學的幽默感,把學生從娛樂中吸引到學習中來。

第二,針對孩子們知識儲備弱這一點。我們可以在教學設計的時候,根據學習的需要進行知識的補充,這個補充不僅要能增強學生的知識儲備量,同時也要儘可能的擴大他們的知識儲備面,從而讓他們的思考從單一的角度,逐漸擴大走向多元化、多角度化,讓孩子的思,維得到有效拓展,提升他自身的學習力。當然,在學生興趣提升之後,我們也可以鼓勵他課下閱讀,變被動接收為主動獲取,讓他自身的閱讀興趣和閱讀量以及閱讀能力都有所提升,為以後的歷史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第三,通過教學中的觀察,我覺得有很多孩子學習能力弱,不僅是語文功底不紮實,從歷史角度來看,也需要我們歷史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補充和調整。首先,注重概念術語的解析,很多小孩反應學不懂歷史,其實僅僅在於一些專業的概念術語束縛了他們的思考,他們讀不懂這些詞,就看不懂意思,就更不要談理解了。所以我們可以在課堂當中,通過貼近生活、貼近孩子的語言、事例去解析一些概念術語,從而降低孩子的閱讀難度。另外,精心設問也是有必要的。好的設問不僅有利於學生讀懂這段材料,而且可以起到引導性的效果,充分發揮孩子的主動性,讓他們自己主動去分析和提煉有效資訊,在增強他們的閱讀力的同時也激發了他們的興趣。當然還有一個問題,現在的歷史材料非常的豐富,但是有些歷史事件或歷史問題是通過修飾性的用語來表述的,對於頻繁出現的形容詞、代詞等,孩子們經常看完一臉懵逼,不知道材料在說什麼東西。那麼這就需要我們在課堂教學的過程當中,給孩子多角度的,多方面的提醒,讓他們學會設問詞的轉化,將修飾性的語言轉變為我們具體的歷史事件或知識,這樣就可以降低他們的學習難度,增強他們學習的信心,從而也有利於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學習能力當然就能夠有所提升。

第四,我們在前面也說了,歷史知識是注重邏輯關係的,每一個知識點之間都是有著一定的聯絡的,所以我們要做好這一點,強化孩子的遷移能力,就必須在專題複習或單元匯入的過程當中多下功夫。比如說我們可以通過繪製思維導圖的方式,增強孩子對於事件內在聯絡的一種理解。另外,我們也可以通過設定活動的方式,讓孩子說一說,練一練,來增強他們對於事件之間內在聯絡的一種理解和運用。更為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在教學的過程當中,也一定要注重事件內在聯絡的引導與分析,讓孩子從平時的學習當中形成一種習慣。有了良好的學習習慣,遷移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當然以上的言論可能還有不成熟的地方,也僅僅只是基於本校的學生產生了一些思考。我相信,只要我們在平時的工作當中善於觀察善於思考,我們的教學能力肯定會有所提升,同時孩子們的歷史學習也會得到充分的改善,把教授知識變為培養能力,讓孩子即使走向社會,也能夠繼續學習。當然這條道路還很漫長,需要我們不斷的堅持,不斷的學習和調整,作為老師,我們也應當義不容辭繼續下去。

歷史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通過學生了解遠古傳說時代中華文明起源的基本概況,培養學生蒐集資訊的能力、快速閱讀歷史知識的能力及歸納概括的能力等。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認識到我們的祖先對人類文明的演進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黃帝是華夏族的人文初祖,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增強民族意識。

方法:採用講述、合作、探究相結合的方法

重點和難點

重點:黃帝對人類的貢獻;夏朝的建立

難點:為什麼說黃帝是“人文初祖”?“禪讓制”的含義

突破重點、難點的方法:

讓學生列舉大量的遠古傳說,展現黃帝對對中華文明的傑出貢獻,揭示“黃帝是人文初祖”。

[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

同學們,中華民族是一個重視歷史的民族,我們向來有炎黃子孫的稱謂,那麼你們知道我們的祖先是哪些人嗎?我們為什麼稱他為“人文之祖”?讓學生在回顧上節課內容的基礎上進行思考教師匯入時提出的問題。

講授新課

一、炎黃戰蚩尤

出示問題:

1、“涿鹿之戰”是怎麼回事?

2、華夏祖是怎樣形成的?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簡要的總結。教師出示孫中山的一段話要求學生齊聲朗讀,並有其中內容過渡到下一目

認識“黃帝像”,對“黃帝”有個初步的感性認識

閱讀教材中的小字內容小組

討論“涿鹿之戰”的雙方、過程及其結果;在此基礎上思考華夏祖的形成。

二、黃帝----“人文初祖”

觀察教材中的插圖《傳說中黃帝對中華文明的貢獻》提出設問:“後人為什麼稱黃帝是‘人文初祖’ ?

教師引導學生相互交談,要求各組推選代表回答。

各個小組根據《傳說中黃帝對中華文明的貢獻》及其課本中的文字內容,小組相互合作

三、堯、舜、禹的“禪讓

出示問題:你能說說堯、舜、禹的故事嗎?除了課本上的外你還知道哪些?

你能根據課本內容說說“禪讓”的含義嗎?

教師設問:“談一談什麼樣的人才能被選為部落聯盟首領?”教師簡要總結說明

各個小組推選代表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或文學作品中搜集到的材料相互交流,相互講述,增強歷史課堂的趣味性。

舉出例項說明(德才兼備,以身作則,沒有特權,是社會的公僕。大禹治水的故事)。

課堂小結:在學生總結的基礎上教師點出只因為炎黃對中華文明的演進作出了重大貢獻,所以我們稱他為 “人文之祖。

課堂檢測: 課外延伸:遠古傳說和歷史事實有什麼聯絡和區別? 課外作業:從你得到的尋找歷史的途徑中選擇一個最有趣的事例,講給同學聽。

讓學生自我總結本節課的收穫及其所得看書整理筆記。

1、 P16頁的練一練

2、 我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建立的時間( )名稱( )思考回答

記錄在預習本上要求:課後通過查詢有關的資料,精心篩選、整理,記憶,選擇自己認為最好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