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歷史教案

來源:果殼範文吧 2.43W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教案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北師大版歷史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北師大版歷史教案

北師大版歷史教案1

教學目標:

一、識記與理解:吐蕃的統一及其與唐朝的聯姻,並受到唐朝的深遠影響;南詔的發展及其與唐朝的關係;回紇的發展及其與唐的友好關係。理解唐朝民族關係發展的原因。

二、能力與方法:回紇、南詔、吐蕃等民族都有悠久的歷史,都對祖國邊疆的開發做出過重大的貢獻,都有過燦爛的文化。唐朝是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進一步發展的重要時期,由於開放的政策、強盛的國力和先進的文化,唐朝吸引著各族人民與之交往,與唐朝加強了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中原的技術與文化傳播到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其中,吐蕃與唐朝的關係更是與唐“和同為一家”。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樹立正確的民族觀,中華民族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通過分析唐朝民族關係發展的原因,使學生認識經濟發展、國家統一、社會安定是民族團結、祥和的重要前提。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重點:唐朝與土蕃的關係

二、難點:

1、對各族人民都為祖國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這一和、觀點的理解

2、唐朝時漢族與少數民族迅速發展的原因。

教學方法:談話、講解、閱讀歸納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你對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知道多少?或朗誦有關文成公主的配樂詩,由此匯入新課。除了政治上統治時間長、經濟發展水平高和文化繁榮以外,也體現在和周邊少數民族的相處中,有密切的交流,推動了他們的發展。不過唐朝的民族關係和漢朝又有很大的區別,究竟是什麼?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

二、講授新課:展示《唐朝時期邊疆各族分佈圖》弄清楚唐朝主要邊疆民族的名稱與分佈。

(一)、唐朝與土蕃的關係

唐朝時期,吐蕃的贊普松贊干布統一高原,建立了一個強大的國家。吐蕃東臨中國,西臨新崛起的阿拉伯帝國,南臨印度戒日王朝和尼婆羅(尼泊爾),北臨突厥。為了進行統治,把戰略位置重要的邏些作為都城,就是現在的拉薩。(顯示吐蕃的政權和經濟)

松贊干布熱心地接受周圍各族的先進文化,派貴族子弟到天竺留學,招攬了天竺的學者、尼婆羅的技師、大食的醫生。所有這些國家中,以中國的文明程度最高,松贊干布非常仰慕中原文明,決心要和唐朝建立友好關係。公元634年,第一批吐蕃使臣來到了長安。(顯示《松贊干布像》和《吐蕃贊普圖》)

唐朝很快派使者到吐蕃,松贊干布見到唐朝使者的禮物,更增加了他對中原文化的無限嚮往,兩次向唐朝皇家求婚。尤其是第二次,派宰相祿東贊攜帶大量珍寶到長安。(顯示《步輦圖》)

唐太宗認識到吐蕃是西部疆域重要的力量,要保證安寧,與吐蕃建立友好關係是必要的,準備答應松贊干布的請求。但是幾位年齡合適的公主都害怕到吐蕃吃苦,太宗很為難。江夏王李道宗的女兒得知以後,很欣賞大宗講的“一樁婚姻頂得上十萬雄兵”這句話,自願前去。但是又怕邊遠地區的人是不是太粗俗?因此她出了三個難題,如果使臣能夠答上,她就自願嫁到吐蕃。太宗非常高興,封她為文成公主(顯示《文成公主像》);祿東贊也接受了挑戰,不僅順利地解答了難題,還在公主面前展示了吐蕃人的機智和能歌善舞。經過了充分的準備,一支龐大的送親隊伍出發了。下面請幾位同學來講一講文成公主嫁吐蕃的故事。(經過準備的三位學生分別講述下面的故事)

學生甲:公主帶著乳孃、宮女、樂隊、工匠,加上江夏王率領的3000羽林軍,組成一支龐大的隊伍。他們帶著華貴而豐富的妝奩。其中有金銀、珍寶、綢帛,顯示了唐朝國力的充沛:有經史、詩文、佛經、佛像以及種樹、工藝、醫藥、曆法等書籍,送去了中原文化的精英;他們還帶著種子、工具等物,成為傳播中原先進的農業手工業技術的隊伍。

學生乙:一行人浩浩蕩蕩出了長安,長安城的居民紛紛趕來送行。大路兩旁有幾十萬人,排出二十里長的隊伍。人們揮舞著香花和綵帶,祝願他們的“女兒”一路平安。先向西,後向南,穿過青海到達西藏。因為青海的吐谷渾首領早已接受了唐朝的冊封,娶了唐朝的公主,所以熱烈歡迎文成公主的到來。他們在事先建好的“行館”裡休息了三個月,以適應高原的氣候和吐蕃的風俗習慣。繼續行進中,公主看到青海的土地平坦,河流縱橫,但是居民只會種植疏朗的青稞,於是讓隨行的工匠教他們種植大麥和燕麥,還為他們裝上水磨。當地人為了紀念公主,在山上樹立了一尊公主的石刻像。

思考: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聯姻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二)、唐與南詔的關係

1、六詔是南邊少數民族政權的名稱。公元8世紀蒙舍詔統一六詔更名為南詔。

2、指導學生閱讀教材並提問“唐與南詔的友好關係表現在哪些方面?”

3、利用有關史料介紹大理崇聖寺三塔並看圖。

(三)、唐與回紇的關係

到了唐朝後期,北方又興起了一個強大的少數民族——回紇。回紇興起於色楞格河一帶,和突

厥有許多相似之處。在突厥向西遷移以後,首領骨力裴羅統一各部,建立回紇汗國。回紇人與其他北方少數民族最大的不同就是,看到突厥的興衰,明白南下侵擾暫時能得到一些好處,但是不能長久。於是回紇吸取匈奴和突厥失敗的教訓,知道和平對自己有利,主動與唐朝交往,是與中原王朝保持和好關係時間比較長的北方少數民族。唐朝也不把回紇列為敵人,唐玄宗還冊封骨力裴羅為“懷仁可汗”,共有12位可汗接受唐朝的冊封。兩國邊境平靜無事,出現歷史上罕見的和好關係。在唐朝發生“安史之亂”時,回紇出兵幫助唐朝收復洛陽和西安。

三、鞏固小結:唐朝是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進一步發展的重要時期,唐朝與少數民族的關係中多數是友好的。由於開明的民族政策、強盛的國力和先進的文化,唐朝吸引著各族人民與之交往;在交往中與唐朝加強了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中原的技術與文化傳播到邊疆少數民族地區,促進了少數民族的社會發展和進步,也豐富了中原人民的經濟文化生活。其中,吐蕃與唐朝的關係更是“和同為一家”。

四、學習與探究:唐朝通過哪些方式加強與少數民族的聯絡?

五、課堂作業:學習輔導該節作業

北師大版歷史教案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元謀人的生存年代、發現地點和發現的歷史意義。

(2)知道北京人的生存年代、發現地點、體質特徵、發現的意義以及他們的生產、生活狀況。

(3)知道化石是研究人類起源的主要證據和了解我國境內其他古人類遺址。

2。過程與方法

(1)識讀《中國境內主要古人類遺址分佈圖》等圖,掌握識圖的基本方法,培養從圖片中提取有效歷史資訊的能力。

(2)思考“化石是怎麼形成的?對於我們研究早期人類有什麼作用?”,培養查閱歷史資料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到中國是人類的發源地之一,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是的世界文化遺產,激發學生的歷史興趣,培養珍視人類文化遺產的意識。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北京人。

難點:理解北京人生產、生活狀況。

[教學設計思路]

1。教材分析

本課主要學習三塊內容,我國境內的早期人類、北京人的發現、北京人的特徵。第一部分內容與第二、三部分內容是包含關係,我國境內的早期人類包括了北京人;第二和第三部分遞進關係,先介紹北京人的發現,再闡述北京人的特徵和發現北京人的意義。

我國目前已發現舊石器古人類遺蹟三四百處,遍佈全國大多數省市。事實證明,我國是世界上發現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是人類的發源地之一。我國境內已確認的最早的人類是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左右。我國早期人類遺址中最的就是北京人遺址。北京人的發現內容豐富,大量的遺骨、石器和用火遺蹟,證明遠古確有直立人存在,為“從猿到人”的偉大學說提供了有力證據。

2。學情分析

(請按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補充)

3。教學方法

閱讀講解法、識圖分析法、討論歸納法、聯絡對比法。

[教學準備]1

教師:多媒體課件、投影儀、圖片等。

學生:自學教材。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s教師活動E學生活動6設計意圖b

匯入新課H展示女媧摶土造人、亞當與上帝、古猿人的圖片,問題:

1。人類是怎麼產生的?

2。我國境內已知最早的人類是誰?x根據自己的認知水平來回答問題。r通過設問,引發學生思考,激發求知慾,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探究新知

(授新課)g1。我國最早的人類g

展示《元謀人復原圖》《元謀人使用石器圖》《元謀人勞動復原圖》”,提出問題。

(1)元謀人生活在哪裡?

(2)元謀人的體質有哪些特徵?

(3)元謀人懂得哪些技術?

(4)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是什麼?

觀察並搶答:

(1)雲南元謀縣。

(2)牙齒碩大、粗壯,脣面比較平坦,舌面的模式非常複雜。

(3)製造工具和使用火。

(4)會不會製造工具。

培養學生從史料中獲取有效歷史資訊的能力。

2。北京人

(1)北京人的發現

活動與探究

假如你是導遊,你將如何向遊客介紹北京人的發現?

動腦筋

化石是怎麼形成的?對於我們研究早期人類有什麼作用?(展示化石的圖片)

(2)北京人的特徵

展示《北京人復原頭像》《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圖》《北京人狩獵場景想象圖》,分組並讓學生討論回答問題:

①同學們互相觀察一下,你們和北京人頭部復原像有什麼不同?

②展示《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圖》,提出問題:北京人制造的石器有什麼用途?

③根據《北京人狩獵場景想象圖》,講述北京人勞動的情景。

④討論北京人過群居生活的原因。

⑤火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給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極大的便利。火對北京人生活有什麼作用?

⑥北京人的發現有什麼歷史意義?

3。動動手:今天我們學習元謀人、北京人的基礎知識,現在我們把元謀人、北京人的生活地方、生活的年代標識在《我國遠古人類主要遺址的分佈》,播放《我國遠古人類主要遺址的分佈》的動畫。

北師大版歷史教案3

教學目標

能力目標:1、瞭解和掌握1924~1929年資本主義世界的政治相對穩定;2、掌握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繁榮”;3、掌握經濟危機在美國爆發,經濟危機的特點及影響;4、掌握羅斯福新政的目的、措施、效果等史實。

能力目標

1、通過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和探究經濟危機爆發的原因、特點、影響,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2、引導學生通過對《國家工業復興法》的討論、分析,評價羅斯福新政在資本主義發展的作用,培養學生初步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正確評價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對資本主義的發展、矛盾、危機以及自我調節和改良的歷程有較辯證和全面的認識。“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的不治之症”,只要資本主義制度存在,經濟危機就不可避免。

教學重難點

重點:1929年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羅斯福新政。

難點:經濟危機中一些經濟方面的知識;羅斯福新政的一些內容。

教學工具:

多媒體工具

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

一戰後,帝國主義國家召開了哪些會議?各有何作用?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調整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使世界處於相對穩定的時期,這給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環境。出示課件(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相對穩定的時期)

二、繁榮及其崩潰

(1)這一時期經濟增長迅速快的表現是什麼?

師:這一時期的經濟可以用“繁榮”來形容了。這一切使資產階級得意忘形,認為資本主義取得了“永久的穩定”當年就任美國總統的胡佛說:“他將美國人家家鍋裡有一隻雞,家家有一輛汽車”話音落下不久,爆發了歷最為嚴重的經濟危機。

經濟危機的爆發的`原因、特點、影響

(1)原因

師講解:①銷燬商品的原因:壟斷資本家要保持商品價格,維持利潤。在當時,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生產處於無政府狀態,壟斷資產階級盲目擴大生產,較比較之下,人民的而消費能力沒有相應提高,產品銷售部出去,引起產品積壓。“物依稀為貴”才能維持商品價格,(就是生產與銷售的矛盾)這也是經濟危機爆發的直接原因。

②暴露的本性:資本家的殘忍,資本主義制度的腐朽。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是經濟危機爆發的根本原因。

(2)經濟危機開始的時間、地點、標誌

講解:股票市場價格是美國經濟的晴雨表。經濟繁榮,股票就升值,人們就會搶購;反之經濟凋敝,股票就貶值,人們就會拋票。黑色星期四讓經濟危機從此開始,並迅速蔓延到美國,進而席捲整個資本主義世界。

(3)經濟危機的特點

出示課件:結合兩幅圖片經濟危機有什麼特點?

(4)影響

出示課件:這次經濟危機有何影響?

當這樣一場經濟大危機向整個資本主義襲來的時候,各國紛紛採取措施,改善本國的經濟形勢。

三、羅斯福新政

在這場危機中,美國受到的損失,面對危機,胡佛政府一籌莫展,仍然採取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致使經濟危機更加嚴重,人民怨聲載道。1932年羅斯福以候選人的身份競選美國總統美國記者就危機中的具體問題採訪羅斯福,羅斯福對每一問題作出詳細的解答,針對性制定方案以解決美國面臨的問題。下面是記者提出的問題,如果你是羅斯福,你會採取何種措施解決下列問題?

出示課件

羅斯福以自己淵博的知識,出眾的口才,卓越的人格魅力,特別是克服危機的決心和方法,使對手黯然失色,以絕對優勢當選美國第32任總統。也是美國曆連任4屆的總統。羅斯福解決危機的方法就是實行新政。(出示羅斯福新政的內容)

①新政的中心措施?

②新政的特點?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指導。

師總結:到1933年夏100萬僱主表示願意遵守規定,900萬工人在藍鷹的標誌下工作。這樣資本主義從無政府狀態納入到有控制的軌道,加強政府對資本主義工業生產的控制與調節。通過上述對工業的調整等一系列措施使美國經濟逐步進入良性迴圈軌道。數字是的例證。(出示課件)

③評價

四、課後小結

今天,我們共同學習了1929——1933年的經濟大危機,它是資本主義歷最深刻、破壞性的危機。在危機的沉重打擊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各自尋找對策。美國通過羅斯福新政,使危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緩和,為資本主義國家繼續向前發展開創了一條新的道路。羅斯福也因此成為自林肯以來美國和世界公眾歡迎的總統而永載史冊。但德國和日本就沒有這麼幸運了,它們走上了另外一條道路,下節課我們將研究它們的變化。

北師大版歷史教案4

教學目標:

一、識記與理解:記住與唐朝友好交往的國家,在對外交往中作出重要貢獻的人物;瞭解日本遣唐使及與唐朝友好交往的史實;理解對外交流發展的原因。

二、能力與方法:在教師指導下,幫助學生找出鑑真和玄奘,從而培養學生運用比較方法去認識歷史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學習唐朝文化對日本等國產生的影響,使學生認識中國當時在是世界上的先進地位,增強民族自豪感;瞭解唐朝在與日本、印度的交往中互相影響、互相促進的史實,使學生認識實行對外開放,加強中外交流的重要意義;通過學習鑑真東渡日本、玄奘天竺取經的史實,引導學生學習他們為弘揚中華文化而不畏艱險、勇於開拓的精神。

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教學重點:鑑真東渡和玄奘西行

二、教學難點:唐朝對外關係發展的原因;佛教在中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

教學方法:講述、談話、圖示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誰能講述唐僧的故事?唐朝經濟繁榮,社會安定、民族和睦。這不僅促進了周邊少數民族關係的發展,對周圍的國家也產生了深遠影響,今天我們來學習唐朝的對外文化交流。

二、講授新課:展示《唐朝主要交通路線圖》弄清鄰國的地理位置和水路陸路交通。

(一)、遣唐使來華

1、遣唐使就是日本皇室派往唐朝的使節,他們往返於中日之間,是中日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2、與學生一起分析日本派遣唐使的目的、次數、作用等。

因這時唐朝正值封建社會的繁榮時期,其經濟文化處於世界的先進地位,而此時的日本則處於奴隸社會瓦解,封建制度確立、鞏固的時期。唐朝高度發達的經濟文化有利於促進日本社會的發展,對日本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再加上當時交通比前代有所發展,為雙方的交流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3、介紹為日中友好交流作出貢獻的日本歷史人物:空海和阿倍仲麻呂;空海在中國是怎樣成為著名的學問僧的?他在中日文化交流方面有哪些重要貢獻?引用王維和李白的詩歌來突出他們與晁衡的深厚友情。《送祕書監晁衡卿還日本》王維向國惟看日,歸帆但信風。別離方異域,音信若為通。李白的詩見書

(二)、鑑真東渡

看“鑑真坐像”圖和“唐招提寺鳥瞰圖”教師簡介鑑真生平,引導學生討論“為什麼鑑真受到中日兩國人民的尊敬?”然後閱讀郭沫若的詩“鑑真盲目航東海,一片精誠照太清。捨己為人傳道藝,唐風洋溢奈良城。”

(三)、玄奘西行

1、玄奘為什麼要去天竺?

2、玄奘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哪些貢獻?

教師講解:玄奘西遊學佛和玄奘學佛後堅決回國的史實,以引導學生學習玄奘為實現自己的抱負執著追求和熱愛祖國的精神。

三、鞏固小結:教師簡要對本節課內容作一小結。然後討論兩個問題,第一,唐朝與周邊各國的交流得到發展的原因有哪些?第二,學習本課後你感受最深的是什麼?

第一:唐朝是當時世界上大國,具有先進的政治制度、安定的社會環境、繁榮的經濟、光輝燦爛的文化,是當時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對世界各國特別是周邊國傢俱有強烈的吸引力。而且唐朝實行較為開放的外交政策。

第二:學習玄奘和鑑真的優秀品質;認識唐朝在當時世界上的先進地位,感悟祖國文化的博大精深;體會中外交往可以促進雙方的發展,從而聯絡現實認識對外開放的重大意義。

北師大版歷史教案5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瞭解東羅馬帝國的基本狀況,《查士丁尼法典》編纂的目的,能正確評價《查士丁尼法典》;通過閱讀教材,瞭解拜占庭帝國滅亡的史實;歸納總結拜占庭帝國滅亡的原因;理解拜占庭帝國對中西方文化的貢獻

過程與方法:通過多媒體教學利用地圖、圖片、文字等資料,創設學習情境,設定相關問題,組織學生利用材料研究歷史問題,使學生在歷史課堂中體會論從史出、辯證看待問題等歷史學習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古羅馬法律,認識到羅馬法是重要的人類文化遺產,並且對古代西方社會和近代文明產生都有重要影響。培養正確對待和汲取人類優秀文化成果的積極態度。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查士丁尼法典》的內容和作用

教學難點:探討拜占庭帝國強盛、衰亡的原因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公元前27年,屋大維建立羅馬帝國,之後帝國不斷擴張成為了一個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若干年後,羅馬帝國分裂成東羅馬、西羅馬兩部分,東羅馬帝國以其繁榮的經濟、輝煌的文化,傲立於當時相對黑暗的歐洲,但後來卻逐漸衰落、滅亡了,留給後人無限的感慨及探索的空間。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第10課:拜占庭帝國和《查士丁尼法典》,走近這個曾極度繁榮的古老帝國,感受它的輝煌,瞭解它的衰亡。

二、新課講授

目標導學一: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

1、展示:《查士丁尼一世統治時期的拜占庭帝國》

2、教師提問:拜占庭盛極一時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地理位置優越;商業貿易發達,經濟繁榮;繼承和儲存古希臘、羅馬文化;東西文明交匯,互相影響。

3、教師講述: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東羅馬帝國則延續下來,並且進入一個“黃金時代”。527年,查士丁尼繼任為東羅馬帝國皇帝。為了穩固帝國的社會秩序、保證皇帝的專制權力,他組建了一個法典編纂委員會。

4、材料展示:《查士丁尼法典》的序言中說:“皇帝的威嚴、光榮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須用法律來鞏固。這樣,無論在戰時或平時,總是可以將國家治理得很好。”

5、學生自主學習:指導學生閱讀教材,說說《查士丁尼法典》的概況。《羅馬民法大全》包含哪幾部法律?

提示:從529年起,委員會歷時6年,把自2世紀初以來歷任羅馬皇帝頒佈的法令收集在一起,剔除其中相互矛盾的條例,編成《查士丁尼法典》;《法學彙纂》《法理概要》《新法典》和《查士丁尼法典》。

6、問題思考:如何評價《羅馬民法大全》?

提示:《羅馬民法大全》仍然承認奴隸制,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隸的地位,不再像以前那樣把奴隸看作“會說話的工具”。它還對財產、買賣、債務、契約關係等作出明確規定。被譽為歐洲民法的基礎。

目標導學二:拜占庭帝國的滅亡

1、展示:《拜占庭帝國的衰亡和奧斯曼帝國的興起》

2、教師提問:拜占庭皇帝為什麼會求助於西歐封建主的軍事援助?結果怎樣?

提示:原因——長期的對外戰爭導致帝國財政枯竭。

結果——東征的十字軍不僅沒有給拜占庭以軍事援助,反而攻打拜占庭帝國,佔領了君士坦丁堡和拜占庭的大部分領土。

3、教師提問:拜占庭帝國滅亡的原因是什麼?

提示:①窮兵黷武,四處征討,國庫空虛,財盡民窮;②外族勢力入侵。

4、問題思考:從拜占庭帝國的滅亡中你能得到什麼歷史教訓?

提示:開放寬容使文明繁榮,保守狹隘導致文明衰落。我們堅信寬容開放的中國一定會更加繁榮,更加富強,未來的中國會更美好。

5、拜占庭帝國對世界文化的影響

三、課堂總結

世界是豐富多彩的,有許多不同種類、不同特點的文化,它們都是人類寶貴的財富。當然世界上沒有一種文化是完美無缺的,所以要求我們有一種對待文明的正確態度,學會包容、吸收和學習,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樣才能更好地發展我們自己的文化,不斷進步。

板書設計

1、《查士丁尼法典》:目的、內容、《羅馬民法大全》的意義

2、拜占庭帝國的滅亡:原因、時間、對文化的影響

北師大版歷史教案6

一、課程目標

(一)內容標準

簡述河姆渡遺址、半坡遺址等原始農耕文化的特徵。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知道河姆渡和半坡遺址距今年代、所處的地區、自然條件、主要種植物和飼養物、生產工具、房屋特點、陶器的使用以及紡織、漁獵等其他生產生活情況。通過實物圖片或考古紀錄片,讓學生觀察、複述原始農耕文化產生、發展的概況。

2、過程方法與能力

通過對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與前人在衣食住等生產生活方面的比較,概括出中國遠古農耕文化的基本特徵,初步認識人類進步的規律,初步培養比較、分析、歸納和概括問題的方法與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了解祖國境內河姆渡、半坡居民為代表的原始人類所取得的成就,感受我們先民的生存智慧和為人類文明作出的貢獻,增強民族自豪感。

人類由採集到農耕生活的轉變過程和河姆渡、半坡居民生活的狀況,說明人類的每一次進步,都是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探索和艱苦的勞動實踐取得的。通過學習感受勞動和創造的艱辛與價值,培養百折不撓的奮進精神與艱苦奮鬥的優良品質。

二、教學要點

重點: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河姆渡、半坡居民的生產與生活狀況所反映出的原始農耕生活的狀況。這是屬於知道和了解層次的知識。

難點:本課的教學難點是對原始農耕文化的特徵的概括。這是屬於較高層次的能力要求。

三、教學過程:

課前匯入:我們已經學過中國遠古人類,知道了目前所知中國最早的遠古人類(稍稍停頓,讓學生來回答。)――元謀人,他們生活的年代距今――170萬年。遺留人類化石殘骸最多的――北京人,北京人的食物的主要來源――採集和狩獵,他們使用的石器――舊石器,打製石器,他們已經會用――火。

講授新課:

在距今約八千年前後至約四五千年前,中華文明又進入了一個新時代:農耕時代,為了大家學習這一時代的歷史,教材精心挑選了兩個文化遺址:西安半坡原始聚落遺址、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他們分別代表中國的北方(黃河中下游地區)和南方(長江流域)。請同學們把書翻到第8頁看圖“我國原始農耕時期的文化遺址分佈圖”,在圖中找到這兩個文化遺址。

這兩個遺址展現了南北不同的原始農耕風貌,接下來我們再通過學習比較來認識兩個時期在距今年代、生活地區、原始農耕工具、原始家畜飼養業、原始手工業等方面的不同。

我國的北方和南方氣候差異很大,這種氣候的差異對原始人類的影響很大。由於人們的生產力水平很低,科學技術有限,人們征服、改造自然的能力也有限。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粟和水稻的國家之一,粟和水稻分別在北方和南方的種植,一方面說明人們對自然的依賴。一方面也說明無論是在北方、還是在南方,我們的祖先們都創造了燦爛的原始農耕文化。

小結:通過對本課的學習,我們已經大概瞭解了我國原始農耕生活的兩個代表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原始農耕生活特徵,現在請同學們說說從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農耕生活中,你看到了什麼?我國原始農耕文化的先民們在自己勞動成果中體現出來的智慧與淳樸的情感,以及他們對人類社會物質與精神進步做出的特有貢獻。

北師大版歷史教案7

學習目標:

1.能瞭解西歐封建社會森嚴的等級制度的特點以及在西歐社會的影響

2.歸納西歐城市的重新興起的意義

3.分析拜佔廷帝國滅亡的原因

4.從西歐主要封建國家形成和發展的歷史,認識到封建社會代替奴隸社會,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

學習重點:

西歐封建等級制度的特點與羅馬教廷的地位;西歐城市興起的歷史意義;拜佔廷帝國的滅亡。

學習難點:

如何理解羅馬教廷在西歐封建社會中的地位和影響;西歐城市重新興起的意義。

學習過程:

(一)自主學習:

.閱讀教材,解決下面的問題。

1.西羅馬帝國滅亡以後,人在它的廢墟上建立起許多國家,其中大的是。後來在它的基礎上建立了德意志、 、義大利等國。2. 8世紀前期,法蘭克國家經過改革後,在封建貴族內部形成嚴格的。

3.西歐封建社會時期,有至高無上的權力,等勞動者生活在社會的底層。

4.西歐封建社會時期,與教會觀點相悖的思想都被稱為“ ”;在精神和文化領域,凌駕一切。

5.西羅馬帝國滅亡後,西歐的制度結束,也衰落了。6.東羅馬帝國定都,此地原稱。

7. _________大教堂是拜佔廷建築和藝術成就的結晶。13世紀末,國家在西亞興起,15世紀中期,他們攻陷,滅亡了東羅馬帝國。

(二)合作探究:

1、我的問題(自學中不能解決的問題,提出來在學習小組內討論)

2、我們的問題(學習小組討論中不能解決的問題集中提出來向全班同學推薦)

3、老師的問題

①查理.馬特改革的時間、內容、後果。

②羅馬教廷在西歐封建社會中的地位和影響

③市民階級的形成及意義

④拜佔廷帝國滅亡的原因是什麼?它給我們的啟示是什麼?

(三)拓展延伸

合作探究:課文動腦筋。要結合中國歷史展開廣泛的討論。

(與東方城市相比,西歐城市的特點就是其從產生起,即展開了與封建主的鬥爭,並取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權,擁有獨立的行政、司法、財政等職能.中國城市一般首先是政治統治中心,城市與專制統治同心,而西歐城市對封建制度起離心作用.)

(四)系統總結

一.等級森嚴的西歐封建社會二.西歐城市的重新興起三.拜佔廷帝國的滅亡

1.法蘭克王國的建立(1)時間:(1)東羅馬帝國

2.西歐封建等級制度(2)特點:(2)6世紀後

3.羅馬教廷的地位和影響(3)鬥爭:(3)15世紀中期

(4)發展:

(五)鞏固訓練

1.在西羅馬帝國的廢墟上建立的的日耳曼人國家是

a.法蘭克王國b.法蘭西王國

c.拜佔廷帝國d.奧斯曼土耳其帝國

2“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這樣的局面出現於

a.查裡馬特改革之前b.查裡馬特改革之後c.大化改新以前d.大化改新以後

3.產生的時間是

a.公元前6世紀b.公元前1世紀

c.1世紀d.2世紀

4.西歐封建社會時期,在精神和文化領域凌駕一切的權力是

a.君權b.兵權c.財權d.神權

5.拜佔廷帝國就是

a.羅馬帝國b.西羅馬帝國

c.東羅馬帝國d.奧斯曼土耳其帝國

6.拜佔廷帝國的首都是

a.安卡拉b.君士坦丁堡

c.巴比倫d.羅馬

7.西羅馬帝國滅亡以後,東羅馬帝國在歷又延續了大約多少年

a.500多年b.800多年

c.1000多年d.1200多年

8.拜佔廷帝國是怎樣由盛轉衰的?其原因是什麼?給了我們哪些啟示?

(六)當堂反思:說出本節課的收穫和不足。

北師大版歷史教案8

教學目標:

一、識記與理解:科舉制創立的時間和標誌,瞭解隋唐科舉制的主要內容,理解科舉制在隋唐時期的進步作用。

二、能力與方法:通過學習科舉制,認識這一制度既有利於隋唐統治者控制人才,又為隋唐的繁榮提供了人才,培養學生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和思維方法;通過比較古今考試製度,培養學生的比較分析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了解科舉考試製度是促進唐朝繁榮的原因之一,認識符合社會發展的考試製度的進步性,從而理解我國當今改革考試製度的正確性;通過了解我國科舉制度對世界產生的深遠影響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重點:科舉制的創立及在唐朝的發展

二、難點:唐朝科舉制的作用

教學方法:

講解、討論、歸納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展示唐詩一首孟郊《登科後》: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急,一日看盡長安花。此詩反映了古代讀書人登科之後的巨大變化,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隋唐朝的科舉制的歷史話題。

二、講授新課:

(一)、科舉制的創立

1、科舉制產生的背景:九品中正制已經不適應需要,許多地主知識分子要求參與政權,隋朝統一全國後需要大量的有真才實學的人才。

2、科舉制正式創立的標誌及其產生的作用?科舉制的創立從地主知識分子中選拔了大量的人才,緩和了地主階級內部的矛盾,擴大了統治基礎。隋文帝下令“分科舉人”。

3、科舉制創立的意義:改革了封建選官制度,使科舉制在後世發揮了積極作用,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隋朝在選官制度的改革方面功不可沒。

(二)、科舉制度的發展

先指導學生閱讀課本,給學生提供閱讀提綱:

1、唐朝的科舉制度主要分為哪兩大類?其下設的科目有哪些?

2、你怎樣理解唐代“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

3、唐代的科舉考場有哪些規定?

師生共同歸納基礎知識:

唐朝科舉制度:常科(明經、進士等)和制舉

明經:重在考查儒家經書的記憶和理解,省試合格後錄用。

進士:重在考核詩賦、時務策寫作,考中很不容易。

制舉:為皇帝選拔“非常之人”而設,科目繁多,生源比常科更廣。不再經“省試”直接錄用。活動討論:古今考試製度比較

相同點:公平競爭使有能力的人有施展才能的舞臺;按開始成績選拔人才,擇優錄用;考試紀律嚴格。

不同點:

同學們對我們現在的考試及考試製度有何建議呢?

(三)、科舉制度的影響

先由學生自主學習,然後教師概括講解。

1、讓學生感悟我國科舉制度對世界產生的深遠影響,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2、正確認識科舉制,科舉制在當時具有很大的進步性,但隋唐統治者實行科舉制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控制人才鞏固其統治。隨著時間的推移,科舉制的弊端和危害也越來越突出。

三、鞏固小結:教師圍繞教學目標進行。

四、學習與探究:p17瞭解曲江盛會與雁塔題名

五、課堂作業:學習輔導該節作業

北師大版歷史教案9

學習目標:

1.瞭解:波斯帝國的形成與希波戰爭

2.知道:亞歷山大大帝的東征與帝國的建立

3.敘述:羅馬帝國的擴張與文化傳播

4.正確分析:古代世界主要戰爭的兩面性作用

5.學會:反對一切非正義的戰爭,積極維護人類和平的願望,並能對戰爭的後果做出比較客觀的價值判斷。

學習重點:

亞歷山大大帝的東征,羅馬帝國的擴張與文化傳播。

學習難點:

如何辯證認識羅馬帝國擴張的影響。

學習過程:

(一)自主學習:

閱讀教材,解決下面的問題。

1.公元前世紀,古代伊朗以人為中心形成波斯帝國,波斯帝國頻繁地出征和擴張。前5世紀中期,波斯帝國次出征希臘,史稱。希波戰爭,贏得戰爭的勝利。

2.公元前4世紀,希臘北部的國強大起來,公元前4世紀後期,繼王位,他足跡遠達,建立地跨三洲亞歷山大帝國,定都。

3.任羅馬帝國皇帝后,多次發動侵略戰爭,帝國疆域不斷擴大,到世紀疆域達到規模,東起,西臨,南抵,北達,地跨三洲,成為內湖。

4.羅馬擴張與征服一方面充滿著,另一方面羅馬文化滲入到它統治過的廣大地區。

(二)合作探究:

1、我的問題(自學中不能解決的問題,提出來在學習小組內討論)

2、我們的問題(學習小組討論中不能解決的問題集中提出來向全班同學推薦)

3、老師的問題

①我們現在運動會中的馬拉松運動出現在那一個戰爭中?

②亞歷山大東征和羅馬的疆域

(三)拓展延伸

①怎樣才能正確評價亞歷山大東征和羅馬的征服

②觀察下面《羅馬帝國疆域圖》,回答問題

(1)據圖,說一說2世紀時羅馬帝國疆域所到達的地方。

(2)圖中的人物是誰?他在羅馬歷有什麼樣的地位?

(3)從羅馬帝國所處的地理位置,分析它對文化融合的促進作用。

(四)系統總結

一、希波戰爭二、亞歷山大東征三.羅馬擴張

1.背景:1.背景:1.背景:

2.時間:2.時間:2.時間:

3.經過3.過程:3.結果:

4.結果:4.帝國疆域:

5.影響:5.羅馬擴張的影響

(五)鞏固訓練

1.羅馬為了取得地中海霸權,曾經和誰展開長期爭霸

a.埃及人b.印度人

c.迦太基人d.波斯人

2.下列最早建立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帝國是

a.埃及帝國b.亞歷山大帝國

c.阿拉伯帝國d.羅馬帝國

3.古代雅典人設定“馬拉松長跑”是為了紀念哪次戰爭中的英雄

a.特洛伊戰爭b.希波戰爭

c.伯羅奔尼撒戰爭d.羅馬的擴張戰爭

4.使羅馬進入帝國時期的人物是

a.凱撒b.安東尼

c.屋大維d.斯巴達克

5.有關古代世界戰爭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a.古代世界戰爭大多規模大,範圍廣

b.希波戰爭進行了三次,最後波斯人取得勝利。

c.有很多古代國家通過戰爭成為地跨歐、亞、非的大帝國

d.古代世界戰爭客觀上促進文化的傳播

6.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條條大路通羅馬”

材料二“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者自日南檄外,獻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

材料三馬克思、恩格斯在論述古代戰爭與歷史演進的關係時指出:“暴力、戰爭、掠奪、搶劫等等被看作是歷史的動力……古老文明被蠻族破壞,接著就重新形成另一種社會結構(羅馬人和野蠻人,封建主義和高盧人,東羅馬帝國和土耳其人)。對野蠻的征服者民族說來,正如以上所指出的,戰爭本身還是一種經常的交往形式。”

①材料一反映了哪個時期的什麼景象?它出現的原因是什麼?

②材料二中的“大秦”在世界指哪個國家?材料中記載大秦王安敦派使者到中國具體是在哪一年?這個史實記載在哪部書中?

③材料三能說明什麼?用學過的知識回答。

(六)當堂反思:說出本節課的收穫和不足。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