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教育中的看法

來源:果殼範文吧 5.26K

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家庭教育至關重要,這個問題我們大家都知道。但怎麼對孩子進行教育,採取什麼樣的方式,由於家庭文化的差異,環境的不同以及教育所面臨的物件不盡相同,這就給我們的家庭教育帶來不同的困惑。所以在對家庭教育的探索中,就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但要讓我們的孩子將來成為什麼樣的一個獨立的社會人,這應該是我們教育研究的問題!對於這個問題的探索,許多教育專家都有自己的看法,也許會給我們在施行教育過程中這提供很多參考!我們要多看看,也要善於去思考,做為一個教育工作者,做為一個孩子的父親,我對家庭教育的問題也有一些思考,以下就自己對家庭教育的思索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在家庭教育中的看法

  我先談談如何認識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關於教育的問題。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這就是對教育最好的概述。它告訴我們育人的過程要比育樹所付出的代價要多十倍的辛苦。這個問題永遠是我們要探索的主題,它的進步與否小的問題關係到一個人的前途,大問題關係到一個民族的存亡。有人說青年是國家的希望,我們不容置疑,但青年最重要的問題就是教育的問題。我們要重視青年人的教育問題,這應該是我們的責任,而對青年人教育就要從對青年的幼兒教育抓起,否則的話,我們的教育就會是一句空話,或者就可能會出現“亡羊補牢”的教育現象。目前,由於教育存在的差異比較大,對孩子受教育是不公平,這樣就會導致我們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出現不同的教育結果。所以我們做父母的在對孩子的教育過程中就會對教育產生許多抱怨,甚至把這個責任推給社會。其實,我們在對待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我們的家庭教育是不能忽視的。這就是古人所說的“家教”問題。如今,我們的社會有了這樣的'進步,但我們的教育,特別是家庭教育我認為並不那麼樂觀。這應該是我們思考的問題。是的,對於孩子的將來,我們的家庭承擔的任務是很重要的,也是關係我們一個家庭對社會責任的問題。

  那麼,我們怎麼認識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關於教育的目的呢?

我們知道,任何人都是獨立的一個。有獨立的思維,有獨立的經濟,有獨立的生存空間。換句話講,對於一個人的判斷就是應具備一個能夠獨立工作,獨立生活,具有獨立人格的能力。而具有這樣的行為能力,就應該靠我們的教育去挖掘人的內在潛質,這是我們教育的責任,也應該是我們教育在孩子成長最終的目的。所以,我們的家庭教育,做為孩子成長教育中的一部分,我們的父母就要認識教育的意義。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根據我們孩子自己的特點對孩子實施自己家庭的教育行為。不防我這裡就叫“因材施教”,在過去有的家庭教育制度是很嚴格的,從表現上看是對人的一種摧殘,但為了讓自己的子女成為能夠一個自食其力的人,我們的家庭教育就有些非人性化。雖然不可取,但至少表現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還是值得我們去思考。如今人們的物質生活有了極大的提高,我們的家庭教育卻顯得那麼微乎其微。我們知道,現在有的孩子都已經考上了大學,還離不開父母,沒有自己的生活能力,這樣的教育結果與我們的家庭教育分不開的。看過戲曲《紅燈記》的人就會記得主人公李玉賀對女兒鐵妹的話:窮人家的子女早當家。這句話實際上是我們老百姓在民間對教育的一種認識,因為家庭困難,我們的子女就應該早點學會生活,學會賺錢,學會交往。這是過去人們對教育的一種認識。但在我們今天,物質極其豐富,就更應該去思考關於對孩子的教育趨向問題。做為一個教育者就應該在孩子獨立的人格成長過程中不斷地給予正確的引導,千萬不要因為孩子的分數低而悲觀,也不要因為孩子沒考上重點大學而苦惱。只要孩子在成長中能夠學會生存,學會勞動,有自己的思維,能夠有一個獨立的人格,我們就應該為我們所做出的教育而欣慰。

說了那麼多,實際上教育對於一個人的成長,就是把人的原始性的“一個人”變成“一群人”,即“個體”逐漸成為相互依靠的“集體”。簡單地說,就是把一個人變長能自食其力,會交往,會學習,有智力的一個嚴格必要的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講教育就是很殘酷的了。而在我們的家庭教育中,由於有著一種特殊的親情,在實施教育的過程中,我們都父母都會有一種共同的感受“心疼孩子”,所以我們有的父母就學會逃避,或者說放棄,把教育的任務推到學校,從而忽視了對孩子兒童與少年時的正確引導,其實這也是一個人成長中人格形成最為重要的東西。因此會給我們的教育帶來極大的困惑。這是我們家庭教育的現狀,我們輕視不得!

  當我們認識了教育的目的的時候,我就談一下我們家庭教育應遵循的三個基本原則,這是我的認識,僅供我們的家長選擇。

第一個原則就是應遵循對孩子“自食其力”的教育原則。簡單地講就是要讓孩子學會憑自己的勞動養活自己。所以無論我們的孩子將來考什麼大學,最關鍵的是要學會用自己的勞動養活自己,保持經濟上的一種獨立。這句話說起來簡單,但要做起來就很難了。因為對於我們的教育是一個有計劃的教育過程但在我們被教育者的成長中經常會發生偶然的時間,從而打破我們平靜的教育步驟。正如魯濱遜不是有計劃地進入荒島,而一個偶然的時間讓他陷入荒島。他孤獨、寂寞,在荒島上掙扎,可他具備了自己生存與生活的能力,最後能夠拯救自己。我們孩子的成長也許會像魯濱遜那樣儘管是有計劃地接受教育,可像魯濱遜荒島偶然時間的發生又時刻在他們中出現,於是我們教育孩子就首先學會自食其力,只有這樣的去教育孩子,才能使得我們的孩子有一個健康的心理與接受偶然時間發生進行自我拯救的能力。

第二個原則就是應遵循對孩子“自我人格”的教育原則。人生下來就要求“自我”譬如,對於剛剛出生的孩子,他在要求自我的時候就是哭,哭能引起周圍人的注意。到了孩子會說話的時候,孩子就會把自己學到的東西在大人面前表現自己。所以我們的教育就要遵循一個成長的客觀規律,讓孩子在充分表現自我的時候,學會有主見,有建議,從而承擔責任,做一個對社會,對家庭,對自己有責任感的人。因為我們知道每個人都需要表達自己的聲音,也是人的基本權利。如果教育使得我們的孩子放棄自己的思考與判斷,那我們的教育就會讓我們的孩子放棄做人的資格。孩子的自我人格就很難健康地形成,從而違背教育的目的。

第三原則就是應遵循對孩子“自身強健”的教育原則。俗話說身體是革命的本身,這是強調在人的成長過程中體格的重要性。做為在教育中的家庭教育,我們應該重視對孩子的自我身體強健的教育。實際上就是一個人在成長中體質的科學認識問題,我們輕視不得。

總而言之,在對孩子的教育中,我們要認識教育的目的,把教育當成一種工具對我們的孩子施行教育行為,這樣才能更好地利用教育的的性把我們的孩子陪養成一個心身健康,能自食其力,有自己的聲音,從而形成一個獨立的社會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