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故事(通用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2.08W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許多人都有過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都不陌生吧,寫作文是培養人們的觀察力、聯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記憶力的重要手段。那麼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該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家庭教育故事作文(通用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家庭教育故事(通用5篇)

  家庭教育故事1

家,是一個溫馨又溫暖的地方,我始終相信每一位同學都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家裡有一個調皮的我,有一個很愛我的老爸,有我和藹可親的奶奶,還有我那白髮蒼蒼的爺爺……

我,今年12歲了,是一個淘氣的女孩子,是熱愛運動,熱愛排球使自己變得活潑起來,愛生活,更愛體育……

我的爸爸今年38歲了,是一名公交車司機,他方形的臉的上方,一頭烏黑髮亮的短髮,又黑又濃的眉毛下時不時帶著一副眼鏡……

我的奶奶今年64歲了,是一個對人和藹可親的人,奶奶黑黑的頭髮上,不知道有多少根白髮,她有著那小小的眼睛,她笑起來時的眼睛就好像兩個細細的小小的月牙,她的額頭上有許多條皺紋……

我的爺爺今年66歲了,他有著稀少的頭髮,稀少的頭髮下有著許多道皺紋,額頭下有著白白的眉毛,他有著小小的眼睛,有著高高的鼻樑,他那雙手上的皺紋更是多得不能再多。爺爺對我很好,我也很愛我的爺爺。

這就是我的家庭,這是一個溫馨的家,是一個溫暖的家,更是一個充滿快樂的,充滿幸福的家。

  家庭教育故事2

中國古代家教既有明晰的道德理想,又有以家庭為單位的健全的組織制度,是在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之外最早的和長效的教育資源;雖然這種教育傳統在近現代遭遇過人們的摒棄,但撫今追昔,尤其是通過中西文化比較,我們確有必要重審古代家教在教化天下方面留下的歷史經驗。

古代家教首先推重的是讀書。但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讀書歸趨問題總是遭到近、現代某些人的深度曲解,以為古代讀書人只能拚擠於一條“應試做官”的獨木橋。對此,南宋哲學家陸九韶在《居家正本制用篇》中早已做出了明確的回答:“試觀一縣之間,應舉者幾人,而與薦者有幾?至於及第,尤其稀罕”。他認為讀書應以“通經知古今”為目的,這樣至少能成為“孝悌忠信之人”,既有利於科舉應試,也有利於“事君臨民”。

清末花隱老人甘樹椿在《甘氏家訓》中說:“我家自祖父以來,專以耕讀為業,不干預地方公事。願我子弟篤守家風,專務本業,奮志讀書。”即便是耕田務農也要“奮志讀書”,足見中華傳統文化對於提高人的從業素質有著至關重要的滋養之功。古代家教強調讀書的目的在於提高人的素質和敬業精神,力圖使讀書的子弟踐行一種學以致用的人生哲學。

  家庭教育故事3

孩子希望父母能分享他的快樂,對父母說了也是白說,不如不說。久而久之,消極的情緒得不到發洩,就變成了一種對抗情緒,潛伏在心裡。七年級女生小雪吃自殺,幸虧搶救及時,醒了過來。甦醒後,她拒絕跟爸媽說話。後來,我趕到她家。我什麼也沒說,只是靜靜地聽她說。“我是分兩次吃的。第一次吃完,我想起爸媽的好,有些捨不得離開他們。可又一想,活著太沒意思了,就又把剩下的藥倒進了嘴裡……”說起服藥的過程,小雪像講別人的故事一樣平靜。“你為什麼想死呢?”“因為活著很痛苦……”我和小雪談得很投機,實際上主要是小雪在講,我在聽。她表達能力強,思維清晰。“如果你真死了,說不定中國就少了一位女作家呢!”我情不自禁地說。“我媽可不這樣看。”說起媽媽,她的眼圈紅了。從她的傾訴中,我知道了沒人理解她,是她選擇死亡的原因。而我關注她,讚美她,又給了她生的希望。無論大人還是孩子,只有覺得對方能真正理解他,才聽得進對方的話。傾聽是一門藝術,而學會這門藝術,也不是那麼難:

1。 做出聽的姿勢。與孩子平視,別居高臨下,要身體前傾,同時看著說話的孩子,自然地用目光表達你的關注。

2。 表現出聽的興趣。送給孩子最好的讚美,是讓他知道他說的每句話你都認真聽了。孩子說話時,你可以用簡單的話語表示你的`興趣,“是這樣啊”“你的想法太好了”等。只要你對孩子表現出興趣,那麼興趣就會自然而然地產生。如果你總沉著臉,一言不發,會令孩子十分失望的,他看你這樣,很快就會閉嘴的。

  家庭教育故事4

中國古代創立的“家國同構”的教化模式,把教化天下的任務分攤到每個家庭來承擔,直接把家庭這個社會最基層的單位及人所依賴的生活環境變成了道德教化的組織機構。《三字經》中提出的“子不教,父之過”,就是社會向家庭分攤教化任務的明證。古代家教的實質其實就是在全社會推行道德教化的家庭責任制。

唐代崔元煒的母親說:如果聽說在外面做官的兒子生活過得很清苦,就是“好訊息”,如果聽說他在外面過得裘馬輕肥、生活奢侈,就是“壞訊息”;她正告兒子做官如果“不務清潔,無以戴天覆地”。這說明為官清廉與否,不僅事關社會的禍福,也波及家庭的榮辱,這是從“家國同構”的教化模式中產生出的價值取向。

確立這種道德觀念的意義還在於:進一步把家庭倫理秩序向社會進行類比和推廣,要求人們要像對待親人一樣對待天下所有人,力圖構建普天之下親如一家的大同世界。這就是中國古代典型的“家國同構”的教化模式,它成功實現了把家庭倫理同人際倫理、政治倫理的對接和統一。這其實也是從生命倫理的高度表現的對人類的終極關懷。

  家庭教育故事5

古代先賢教育子女“凡人須先立志。志不先立,一生通是虛浮,如何任得事。如何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行?“德行立於己志”,樹立德行在於有自己的志向。志不先立,一生通是虛浮,如何任得事。老當益壯,貧且益堅,是立志之說也。”一個人有什麼樣的志向將決定你成為什麼樣的人,人如果不立志,就會喪失前進的目標,從而碌碌終生。立什麼志?諸葛亮說“志當存高遠”。

什麼樣的志稱得上高遠?那時的人常常把讀書考科舉當官,獲得榮耀與財富作為立志奮鬥的目標。但明代大思想家明在家信中不希望子女都這樣,而是說“兒輩須以仁禮存心,以孝弟為本,以聖賢自期,務在光前裕後,斯可矣”就是說,好好做人,做點為前人爭光,為後人造福的事就可以了。

曾國藩在給兄弟的家信中曾稱讚從前婺源的汪雙池,30歲以前在瓷窯上為人家打工畫瓷碗。30歲以後在私塾教學到老,終身不參加科舉考試,但最終著書一百多卷,成為當朝為數不多的名儒。“餘所望於諸弟,如是而已,然總不出乎立志有?a四字之外也”曾國藩讚揚汪雙池未入仕途,一生讀書寫書,為後世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尤其是他“立志有?a”的精神。

現在的家長該怎樣教育孩子立志呢?有的家長也對子女進行立志教育,所謂的“志”,就是要子女好好學習,考上一個好大學,找到一份好工作,往後的小日子過得美美的,這類的“志”和國家對接班人的期望,也和曾國藩等古人立志的出發點相差甚遠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