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力量讀後感

來源:果殼範文吧 1.68W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育的力量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教育的力量讀後感

教育的力量讀後感1

一本經典之作,讀的遍數越多,越能感覺它的意蘊深厚,越能獲得無盡的啟迪。遠到教育名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帕夫雷什中學》,盧梭的《愛彌兒》,葉聖陶先生的《葉聖陶教育名篇》,近到新一代教育專家鄭傑的《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李鎮西的《做最好的老師》,朱永新的《享受與幸福》,肖川的《教育的力量》,無不是越讀越有滋味,越讀越感覺給自己的教育教學插上了羽翼。

肖川教授的《教育的力量》已經反覆讀了幾遍,其中很多篇目都給我眼下的教育教學以有力的指導,成為了我教育教學實驗的動力。我也從肖川教授的《主體參與:自主學習的要義》一文中更加明確了為什麼要指導學生質疑和賞析,從而更堅定了我沿著這條道路走下去的信心。

自主學習作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內在品質,讓學生實質性地參與教學過程,是其首要特徵。多少年來,我們一直倡導學生自主學習,但現實的課堂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學生對於教學過程的參與往往流於形式和表面,學生並未真正捲入到學習過程之中,從而使學習感受不到智力勞動的快樂,缺乏深厚的精神生活的背景和氛圍。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教師對學生的不敢放手,課堂控制過度,學生沒有自主學習的空間和時間。正是基於要改變這一現狀,我們才堅定地要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上放開手來,把課堂放給學生,把學習的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地成為課堂的主人,讓他們去思考,去表達,從而培養其自主學習的能力,進而造就一代會自主學習之人。

儘管在指導學生的過程中是那麼不易,那麼辛苦,但看到孩子慢慢地學會了質疑,學會了欣賞,進而學會了多元化地理解文章,養成了對自己學習活動進行反思總結的習慣,那點辛苦早飛到了九霄雲外,留下的滿是無以言表的幸福和成就感。比如學生在學習《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課時,就質疑出了很有價值的問題:"中華"為什麼"不振"?除了課文中提到的中國公民被洋人的汽車軋死後,中國巡警不敢為中國人撐腰,群眾也是敢怒不敢言外,還有哪些方面能表現"中華不振"?而這些問題課文中都沒有現成的答案,可這些問題對於生活在現代中國的孩子來說也實在不好理解。這時,我並沒有告訴學生答案,而是請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去閱讀有關書籍,去上網查詢資料,也就是請學生去自主學習。經過自己的努力,學生自己解決了問題,一方面比教師的講解有更深的感受,另一方面,也是我們著力要培養的',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學會了自主學習,體會到了自主學習的樂趣,感受到了智力勞動的快樂。同時學生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深刻了解了20世紀初期中國的社會現實,進而為周恩來總理能在青年時代就樹立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遠大理想,並且為之奮鬥的一生產生了深深的敬佩之情。

肖川教授指出:一個自主發展的人有良好的學習策略和學習品質。當學生在我們的引導下掌握了良好的學習策略,進而激發起自己良好的學習品質,這不正是我們當老師的所期待的嗎?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造就自主發展之人,這是肖川教授《教育的力量》帶給我教育教學的力量。

教育的力量讀後感2

肖川先生說教育的道理,其實都是大道理、樸素的道理,都是些家常話。譬如說,要尊重學生,身教重於言教,’成人’應該優先於’成材’,因材施教、長善救失等等。教育的道理,之所以都是些大道理,就因為教育是關涉人心的工作,而’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自古皆然。"由此我想到,我們平時對學生日日提醒、教導的,正是經過了歲月的洗淘和一代又一代人社會歷史實踐的檢驗的道理,想到了孔子提出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恐怕在什麼時候都不會過時的。筆者強調教育的智慧,大多是一些古老的智慧,在我們思考教育問題的時候,多一點歷史的意識,少一點理智的虛妄,這樣我們就會對教育的理解當會更細緻、更深入。古老的智慧需要反覆的咀嚼,需要不斷的切已體察,不是簡單的誦記就可以得其真傳的。由此,想到我們對學生的日日提醒,也要自己先不斷咀嚼其真意,並且聯絡到實際生活情境中,並且帶著發展的眼光和辨正的態度去教導學生。

肖川先生提到教育即解放,他也提到,教育意味著探索,意味著啟蒙,而不是宣傳和灌輸;是平等對話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豐富認識,而不是統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極防範。讀了這段話,我有被提醒的感覺,似乎我就徘徊在探索,啟蒙,宣傳和灌輸間,徘徊在平等對話、自由交流和指示、命令之間;徘徊在豐富認識和統一思想,徘徊在尊重、信任和消極防範之間,似乎稍不留神,就會誤入非教育的歧途。我們應該把人的解放、自由、超越、完善都帶入自己教育的範疇內,引領學生用自己的眼鏡去觀察,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用自己的頭腦去判別,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讓學生永遠都充滿希望和自信。

書中提醒著我們,不能只習慣於樹立榜樣、宣傳榜樣、學習榜樣,要學會觀察我們身邊每一個人的"善端",我們該對別人多一份對人的信任和由衷的尊重,對待學生,特別是那些暫時還處於落後的學生,我們要給予他們更多的溫暖,讓他們多一份真誠的感動。肖川先生說:"我相信有心的地方,就會有發現;有發現的地方,就會有美;有美的地方,就會有自由;有自由地方,就會有快樂!快樂應該成為我們追求的重要目標。"

肖川先生的文章真是美文。喜也,怒也,哀也,樂也,無不體現著一種對美的追求和趨從。也許是平時所養成的一種職業習慣,我們已經看慣了也寫慣了那類扳起臉來說教的文章。讀完整本書,讓我感受到,對待教育,我們必須懷著一種神聖的使命感和責任心的情懷,教學生去如何去發現生活中的真誠、善良和魅力,教學生們用一顆真誠的心去融入社會、理解他人、關愛生命,在這個當前紛繁複雜的世界裡,我該時刻提醒自己的,在自己的教育生活中始終保持一種率真的勇氣和向善的本性,讓學生感受真正的、良好的教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