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常識讀後感

來源:果殼範文吧 3W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教育常識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教育常識讀後感

教育常識讀後感1

拿到《教育常識》這本書時,我略有些吃驚:既然是常識,還有必要專門寫書來講嗎?對於教育常識,即使一般的家長不懂,但那些工作在教學一線的老師們也不知道嗎?這本書的價值到底在哪裡?

該書的“序言”回答了我的疑問:“在我看來,就是社會瀰漫著的對常識的無知和漠視,是對常識的尊重和敬畏的缺失……失卻常識讓世界惶然失措,深受其害。”在我看來,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到處充斥著煩躁情緒,引領我們的是所謂的創新。很多人眼裡的創新,就是與眾不同,與舊不同,這裡的“眾”和“舊”都是“創新”要打破的。常識無疑就具有“眾”和“舊”的特點,因而也極容易被人們不加思索地放到“創新”的對立面。真正的創新,不能違背常識。恰如作者所言,常識是我們工作的底線。不止如此,我們還必須進一步地思考:什麼是常識?什麼是真正的常識?什麼是我們不可違背的、作為底線的常識?

懷著反思教育常識的緊迫感,我認真讀完了這本書,就像作者說的:“我期待的讀者,是能夠在思考、質疑、實踐中完成自我建構的讀者。理想的閱讀,不是‘六經注我’,而是‘我注六經’。”我抱著這樣的態度,盡情地品味作者的智慧。

該書語言具有散文的風格,每章分為數節,每節圍繞一個主題展開論述。作者或從一個日常用語的釋義開始,或從一個日常故事的講述入手,娓娓道來,引領我們進入他要描繪的世界。但是在這個世界裡,他似乎又是一個隱者,需要思考的依舊是我們,是我們用自己的生活註釋他的文字,而不是他的文字註釋我們的生活。該書所討論的,多是嚴肅的話題,但是並不顯得生硬,反而因為散文化的語言,使它在嚴肅中透著輕靈。

仔細觀察該書,可以發現它的編排具有嚴密的邏輯性。全書分為人性常識、教育理想、教育過程、教育內容、學生常識、教師常識和教學常識等7章。從各章標題來看,該書的論述體現了一個從大到小、從學理到實踐、從巨集觀到微觀的發展過程。依照這種邏輯,作者從人性的高度談起,把教育內容、學生、教師、教學放到教育過程中去一一考量,最終認定教育的理想是“為每個人的幸福生活而教育”。如果把作者的哲學假設,即關於“人性常識”的探討,歸納為幾句簡單的話,那就是:教育面對的是一個人,這是一個“獨一無二”的人,一個有著自己生長節律的人,是一個尚須依靠教師的幫助來用一生去自我完成的人;從事教育事業的教師也是一個人,是一個要在師生共同的成長中追尋自己幸福的人。

當然,如果想在這本書中找到標準答案,那麼你會失望。因為該書討論的常識是作者在實踐過程中的體驗,恰如“序言”中所表達的:“說到底,本書所講的教育常識,首先是我自己眼中的教育常識,它絕非教育常識的全部,可能只是其中極少且微不足道的一部分,甚至有些是他人眼中的‘謬論’。我要努力做到講出我思考過、體驗過因而確信過的教育常識,是在和已有常識的對話中‘自己講’和‘講自己’。”的確,這樣的“常識”裡帶有濃厚的個人氣息,但正是這種經過個人經歷、體悟、思考、提煉、驗證的常識,才顯得真實,才富有人情味。並且作者的指向也不在於提供一個標準的答案,在複雜的教育生活中也不可能提供這樣的答案,作者所能做的只能是引起我們的思考,我們必須用自己的思考去解決我們遇到的問題。

如果你想在這本書中找到具體的教育教學實施方案,那麼你也會失望。該書並沒有提供具體的、可操作的方案。也許這是個缺陷,但是我們不能苛求。因為現在的人類還沒有認清自己,人的複雜性決定了教育活動的複雜性,這樣的複雜性讓我們無法提出一勞永逸的方案。該書提供的是能夠激發教育智慧的智慧,在這種智慧的引領下,廣大教師可以依據具體的教育情境做出切實有效的方案。在教育的生活中,我們必須“在路上”,在不斷思索的路上,在不斷探索的路上。我認為,該書所能做的和所要做的是,引起我們對教育常識的思索,從而讓這樣的思索引領我們充實自己的教育生活。

該書用輕鬆的方式闡述嚴肅的話題,它是一本引發我們對教育常識乃至生活常識反思的書,是一本立意深遠卻可以輕鬆讀懂的書,是一本讀起來“有情、有趣、有味”的書。在我看來,一本真正的好書應該是能夠用平實、清晰的語言去表達深刻的涵義,最重要的是能夠喚醒我們的思考。無論是家長、教師,還是教育研究者,如果你想加深對教育常識的理解,如果你想喚醒自己對教育常識的思考,那麼不妨來讀讀這本《教育常識》吧。

教育常識讀後感2

今天,我讀到一位老師的博文,題目是《讓語文教育回到常識》。我讀後想法頗多,就湊個熱鬧,說說當下中國的教育。

《讓語文教育回到常識》裡這樣闡釋“常識教育”的:

何為常識?似乎問得多餘。然,常識在嘴巴,我們卻總在忽視它。能稱之為常識者,就是那些不要證明、不證自明的公理,原則;是最基本的識見,最基礎的知識,最普遍的共識。就像春天有花開,秋天結碩果,閒暇出智慧一樣。

學校教育當以教學為核心,這是常識吧?可是不,學校以階級鬥爭為中心的口號曾成為無可逾越的觀念雷池。人要有思想,停止了思想就停止了生命,這是常識。可是,我們今天依然將“有思想”作為對他人的獎賞,它所暴露的無奈恰恰是我們這個時代太缺乏真正的思想。在眾無平庸的語境裡,思想成為了異類。人要休息是常識,可是,看看當下的孩子,有多少人還能無憂無慮地休息,他們的休息被無數培訓與學校充塞得沒有縫隙。這樣下去的教育,能有希望嗎?講真話是常識,可是,現在有多少人願意講真話?

我認為,常識是淺層面的學術探討,只告訴人們不要走錯路,不如我兜售給大家的“常識教育升級版”——自然教育,教育自然。值得批評下的是,教育應迴歸到自然,而不是停留在常識層面,太常識了,也就太普通,太普通了,還談什麼文化先進力?還談什麼建設創新型國家?教育就應該讓人知道已經知道的東西——人類歷史;最重要的更要讓人不斷地去探索和創造未知的東西——人類新的生活方式和發展模式。

你知道什麼叫自然教育嗎?一個民族的教育是本該是自然的,自發的,很樂意的,有力量的,它就好比你們老師經常出題考學生的試卷,答案高高地擺在那兒,但中國幾千年來的若干“教書匠”乃至“教育家”窮其一生都沒有找到那個答案,只能在慢慢接近,甚至有時候在走彎路或者領錯路。難怪錢學森總是問溫總理總理,中國的大學為什麼老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

中國當下的教育是為了教育而教育,為了讀書而讀書,而不是“為了中華民族的崛起而讀書”——理想太近,步子邁得太小,行動太迂腐;想得少,做得多;約束太多,自由"瞎想"的時間太少;具體做題太多,創作層面做的事情太少;學校開設的科目更新太少,與社會需求脫節的教育太多;滿足現實需求學習的人太多,為了理想學習的人太少。

自然教育就是把人原本就有的無窮思想和智慧,用一種很自然的方式給釋放出來,而不是“強加”“嚴管”“重壓”。自然的教育方式,我想用很理想的.詩來表達:潤物細無聲;用很霸道的化學藥劑:近朱則赤,近墨則黑;用很人本的話講:潛移默化;用很古板的說法:授業、解惑;用很愛的方式:情感教育。

《讓語文教育回到常識》是針對學生語文教學的,當然沒有那麼立意高遠,停留在可操作的“常識”層面,但裡面也談到了“大道理”——

語文教育當然有自己的常識。不過,我想在語文的常識之前,先講講教育的常識。在當下,特別要重申的常識至少有這些,教育不是工程,不是一屆領導的政績,不是所謂的“戰鬥”,不是量化的成績與指標。教育是什麼呢?教育是人類走向完美、走向發展、走向超越的生命存在方式。人類的明天要好於今天,我們的下一代優於這一代,除了有賴於基因優化、優生優育之外,至為重要的方式便是教育。教育的高度標舉的是人類超越自我的高度,是人類精神發展的高度,是文明的高度,思想的高度。我們有這樣那樣的家園,教育是人類最後的精神家園。一個不重視教育的民族,歸根結底是不重視生命,它在嘲笑自己的同時必然被歷史恥笑。對照這樣的常識,對照當下的中國教育現實,提出讓教育回到常識,不是一個理念的倡導,而是一種出於良知的吶喊。

如果“常識教育”被他這麼一“吶喊”就“倡導”了,那語文教育就太缺乏生動創新的一面了,中國未來學中文的人就只知道那幾本很“常識”的古典小說了。沒有叛離,哪有新生?“常識教育”就只教人裹腳不前,但腳一定要裹得越緊實越好。而語文的自然教育與其相比就顯得更簡單,只要自然地做到“三多教育”,就別擔心中國出不了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多讀經典:廣泛閱覽中外的傳統名著;多想經典:為什麼我就寫不出如此精闢的言論和那些精彩絕倫的場景呢?多寫經典:堅持與生活這隻狼共舞,堅持每天作文,做到日新文新,多寫就會有那麼幾篇經典。

想想吧,一篇作文也只不過是想想畫畫的事情,一席演講也只不過是旁徵博引的過程,一場策劃也只不過是把創意與商業環境親密接觸的碩果,寫本書也只不過是方塊字的靈動搭配、堆積。所以,語文教和學,並不是個難不難的問題,而是自然不自然的問題。做到那種對學生“自然教育”的靈性開啟,和人潛在自然本能的牽引和發揮,你就離“教育自然”不遠了。這個世界其實很簡單,就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但就是奇怪,人的教育和思想若要回到那個自然不能再自然簡單不能再簡單的“一”,似乎萬難在前。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