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家庭教育的建議

來源:果殼範文吧 7.47K

給家庭教育的建議1

父母用錯方式 孩子膽小怕事》

給家庭教育的建議

據美國心理學家多年研究,許多成年人的拘謹可以追溯到他的兒童時代。孩子膽小的問題與父母的教育有很大的關係,往往是父母對待孩子的許多做法不夠正確,在方式方法上過於簡單,處理過急,才造成了孩子的心理緊張。

剛剛雖然是個男孩子,但他膽子卻很小,平時不愛說話,在幼兒園裡老師說他特安靜,不鬧,好乖;家裡有爸爸媽媽的朋友來玩,叫他和叔叔阿姨打招呼,剛剛就躲在爸爸媽媽的背後;在小區裡,看到別的孩子們在玩滑梯,盪鞦韆,他站在一邊看,爸爸媽媽又心疼又擔心,不知剛剛怎麼會這樣。

據美國心理學家多年研究,許多成年人的拘謹可以追溯到他的兒童時代。如果孩子的拘謹在兒時得不到解決,那麼,他的不合群、不愛與他人交往的個性將會妨礙他今後事業上的成功。即使有的孩子有聰明才智和一技之長,也會因不善於處理人際關係而在人生道路上遇到意外的困難。

孩子膽小的問題與父母的教育有很大的關係,往往是父母對待孩子的許多做法不夠正確,在方式方法上過於簡單,處理過急,才造成了孩子的心理緊張。

給孩子選擇年齡小的玩伴如果孩子膽小,大多數家長根據“近朱者赤”的理由,希望並鼓勵孩子與年齡大一些且膽子大的夥伴交往,但對一部分孩子而言,其結果反而不妙。在與比自己強大的同伴接觸中,他們變得更自卑,更拘束。

因此,家長切勿一廂情願把孩子往優秀的群體中趕,“正負得負,負負得正”的情況,在教育中也會是屢見不鮮的。所以,最好就是為孩子選擇一個性格開朗、身體壯實、年齡比你孩子小一些、其家長待人熱情大方的小夥伴,讓孩子經常與小夥伴在一起玩耍。這樣的小夥伴容易與年齡稍大但膽小的孩子玩到一起,而你的孩子也就有了可以仿效的小榜樣,而且小夥伴的家長待人熱情大方,保證了孩子去玩時,大人不會干涉。

要敢於放手讓孩子在生活的海洋中得到磨鍊。有的家長總是把孩子當成小孩子,或怕其經不起摔打,動不動就說:“你不行”,“你還小”。家長的包辦代替會養成孩子膽小怕事的性格,缺乏獨立精神和應變能力,一旦離開父母便神色慌張,不知所措。適度的挫折與磨難,對孩子的成長來說,是不可或缺的財富。家長千萬不要輕易地將之剝奪,而應該放手讓孩子自由玩耍。孩子尤其愛玩沙子、玩泥巴,家長應努力不去幹涉他怎麼玩。

國小心理健康狀況調研報告》

一直以來,我國的學校教育一直沿用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存在著重智輕德、重表(身體)輕裡(心理)的現象,國小心理問題較少受到重視。近幾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應試教育所帶來的種種弊端日益被人們所認識,為此我國已明確提出了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口號,學生的心理素質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

素質教育是以培養學生在思想道德情操、科學文化知識、身體和心理素質、勞動和生活技能等方面得到和諧發展為宗旨的,學生的心理素質的培養是素質教育的一個核心內容。但現階段涉及較多的還是心理問題較明顯的大中學生,國小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仍未受到足夠的重視。而實際上由於社會的發展、各種競爭的不斷加劇以及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一些失誤,許多心理問題都表現出了向低齡化發展的趨勢。同時大中學生存在的許多心理問題的成因也常可追溯到他們的國小時代。因此,對國小生開展心理素質教育非常有必要。

根據研究調查結果顯示,國小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總檢出率為9.5%,這個比例略低於國內外文獻中所估出的國小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比例,但基本接近。如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唐慧琴、忻仁娥的研究得出:我國國小生各類行為問題的總檢出率為12.93±2.19%;陳永勝認為國小生的心理衛生問題主要表現在學習、情緒、行為等方 面,國小生在學習方面存在問題的人數約為10——15%,情緒方面問題約在10——20%之間等等。在這裡我們不能得出國小生心理健康狀況好於其他地區的結論,因為每個研究所採用的測量工具不盡一致,或者說每個研究對心理健康問題的評價標準不同。但仍可得出兩點結論:

1、大多數的國小生而言,心理髮展總體還是較健康的。

2、國小生中的心理問題還是普遍存在的。這既包括心理問題較明顯,我們既要對這些有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心理指導和矯正,同樣也要對某一方面存在心理偏常的學生進行指導。

衝動傾向和恐怖傾向的發生率在國小生心理健康問題發生率中排第二、第三位。這二者都是情緒方面的問題。衝動傾向是指無緣無故地想大聲哭、大聲叫,或者一看到想要的東西就一定要拿到手。這首先和家庭教育的不當有密切關係。如果家庭對孩子的要求過分滿足,就易養成孩子任性、固執及情緒易變的特點。造成恐怖傾向的原因則主要是由於從小嬌生慣養而形成了依賴性強、缺乏獨立性的性格,往往表現為只要一個人就會焦慮或對於本來不需要恐懼的東西卻抱有一種恐懼心理等等。其次,衝動傾向和恐怖傾向的形成也與應試教育下只重視知識教育而忽視兒童人格和個性的培養有關。學生學習負擔過重,又沒能在家庭和學校裡學習到對付挫折和困難的辦法,就易情緒失調。

對人焦慮在國小生心理健康問題中排行第四,主要表現在在眾人面前感到不安,被人說了什麼總是想不開,在人際關係上容易產生焦慮。對人焦慮過強的學生往往沒有魄力,缺乏組織能力,搞不好人際關係。這種傾向在當今國小生中日益嚴重,影響了兒童正常的人際交往與心理需求。對人焦慮的產生一和學生普遍較任性、固執、依賴性重有關,二和學校教育忽略對學生人際交往技能的培養有關。

自責傾向在國小生心理健康問題中排行第五。自責傾向是指當發生不如意的事情時,經常認為是自己不好,對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懼心理。

綜上所述,影響國小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各個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我國教育中存在很大問題的一種教育模式。其原因有:一方面對孩子過分溺愛,一味滿足孩子的各種需要,對孩子過分保護,在許多事情上包辦代替,養成孩子依賴性強、任性固執等個性,使之缺乏獨立生活的能力;另一方面,又片面追求孩子智力發展,把聰明、有知識、學習成績好作為孩子的唯一目標,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不惜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和金錢,而結果往往適得其反。長期以來學校教育沿用的應試教育模式則不但忽視對兒童心理素質的培養,還由於一味追求升學率、以分數論學生好壞等,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了不良的影響。

家長應該如何幫助孩子消除自負心理呢?》

1、逐漸改變對孩子的評價方式,對孩子的評價應客觀實際。孩子總是有不足的地方,家長不要因為溺愛孩子就不切實際地吹捧孩子,尤其不要在客人面前沒完沒了地表揚孩子,這樣易形成孩子的自負心理。

2、讓孩子養成獨立生活的好習慣,給孩子創造一點兒遭遇挫折的機會。經歷適當的挫折可使孩子心理機制健全,不至於過分自負,經受不住任何打擊。

3、給孩子適當的批評。不管是家長還是老師對孩子的表揚要適當,對孩子的批評也要恰如其分,既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能掩耳盜鈴、視而不見,而要客觀地指出孩子的不足,這樣可以幫助孩子正確地認識自己。

4、給孩子多一些接觸社會的機會。當他們看到外面紛繁複雜的世界,接觸到比自己更優秀、更具專長的人,認識到“強中還有強中手”時,就不會為自己的.一點點小成績而自負了。因此,建議家長多帶孩子出去走走,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而不要坐井觀天,夜郎自大。

5、家長要改變自己的教育觀。孩子的缺點多半是由於成人教育方式不當引起的,無論是孩子的自理能力差,還是孩子的意志軟弱、自負心理嚴重,多半是家長過分溺愛孩子、保護孩子所致。所以,建議家長們一定要理智地愛孩子,科學地愛孩子。

國小生心理障礙的成因》

現實生活中,幾乎每個人都有或多或少的心理問題,國小生也不例外。很多國小生甚至出現了心理障礙,對他們的學習和成長造成了不良影響。國小生出現心理障礙,既有自身成長的因素,也有外部環境的因素,歸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1、家庭教育的不當。過度溺愛和期望值過高,大多數家長只重視孩子的考試、升學,卻不注重孩子的品德發展、交往能力、個性培養以及社會行為規範的培養等。家長的高期望值與孩子自身需求不一致時,總把自己的意願強加於孩子一廂情願時,便會使青少年感到壓抑和不滿,給孩子造成疑慮、憂鬱等心理疾患,導致孩子高分低能或心理不健全。

2、身心失衡。國小生時期身體發育急劇變化,他們閱歷淺,知識和經驗不足,認識力、理解力、思維力和親情力都遠遠落後於成年人。這種生理髮育與心理髮展的不平衡使國小生出現許多困惑、煩惱和躁動不安,產生心理問題。

3、學校教育的不當。學校對升學率的追求也導致了不少教師迫於壓力只重視應試教育,不注重學生其他能力的培養,成績成為評價學生能力高低的惟一標準,學生情感上的苦惱不能及時向老師和家長訴說,就會造成心理壓力,形成心理障礙。國小心理健康教育在不同地區的發展很不平衡,特別是還存在著學科化、醫學化、片面化、形式化、孤立化等不良傾向。

4、社會環境的影響。學校教育展示給學生的是正面教育,而當今社會充斥著浮躁、拜金主義,純潔的教育內容與複雜的社會生活之間形成強烈反差,致使學生陷入無以參照、無以歸附的境地,學生思想的混亂、情緒的波動,也是心理障礙形成的原因之一等等。

俗話說:“心病還需要心藥治”。國小生的心理障礙,主要應該通過加強溝通來解決。家長和老師要多和學生交流,幫助他們重新樹立學習與生活的信心。

給家庭教育的建議2

?家庭教育中“揣著明白裝糊塗”

孩子小的時候,哭了。孩子要麼是餓了,要麼是需要抱一抱,要麼是躺著不舒服…。你往往能夠心領神會,總是及時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當孩子第一次推開你的湯勺,或者拒絕你的擁抱時,你可能會內心一顫,但往往此時你會以“小孩都這樣”來安撫自己內心的不安,這就是家長“揣著糊塗裝明白”的開始。

從此,孩子沒及時完成作業,你義正詞嚴地訓導他;

孩子喜歡肥檔的褲子,你以有傷風雅拒絕他;

孩子不想讀理科,你以工程師的美好前景說服他;

管教是一種責任,但管教也要管教個明白。——

家庭教育中“寧可信其有”的現象——

臺灣學者郭士賢對華人世界多向因果思維曾經做過這樣的總結,寧可信其有的心態並不是絕望中的最後掙扎,而是對諸多效果不確定的因素採取儘量同時並進、多方兼顧的做法,只要自己能力所及,應力求避免因為少做了哪一樣,而真的導致所期待的事情落空。

孩子不好學,“寧可信其有”的你給孩子買了樂學機,可孩子不玩;給孩子吃“腦活金”,越吃越胖。

孩子學不好,“寧可信其有”的你給孩子轉名牌學校,請名牌老師,孩子除了更累之外,還是學不好。

這裡面最誇張的是,有時你明明知道沒有效果,還是抱著“寧可信其有”的心態,期許這一次一定靈。

每年大學聯考來臨,孔廟、文廟的香火、人氣兩旺,補腦保健品供不應求,至於大學聯考把關教師更是門檻包鐵皮。這都是“寧可信其有”的心態在作怪。

事實上,最吃力的家長往往未必收穫好的結果,白白讓那些把持“寧可信其無”的家長佔盡了便宜。

?教育孩子享受內心的真愛

要麼我們一直高尚著,因此我們庸俗;要麼我們一直庸俗著,因此我們高尚。高尚總是隱藏在我們每個人的內心深處,因為我們有靈魂。

你在看電視劇,孩子說,“我們玩遊戲吧,好嗎?”,你不耐煩地說,“自己玩!”。

你看到孩子試卷上紅色的“60”,即使你強壓著怒火,孩子也從你眼神中讀出你的不滿。

你絕對不會承認自己不愛自己的'孩子,但同時你卻在孩子面前呈現一個大大的“煩”,而不是一個大大的“愛”。

真愛,就是在你陪孩子玩遊戲時,至少跟孩子一樣開心,即使因為管教的緣故,在你拍打孩子的屁股時,你也是同樣的開心。

真愛在哪裡?當你兩足抓地,感受自己的呼吸,欣賞孩子那清澈的眼神時,真愛就來了。

給家庭教育的建議3

  

1.對孩子提出的所有問題,都最耐心和老實地作出回答。

2.認真對待孩子提出的正經問題和看法。

3.安放一個陳列架,孩子可以在上面顯示自己製作的東西。

4.不因為孩子房間裡或者桌面上很亂而責備,只要這與她的創作活動有關。

5.給孩子一個房間或者房間的一部分,主要供他玩耍。

6.向孩子說明,他本身已經很可愛了,用不著再表現自己。

7.讓孩子作他力所能及的事情。

8.幫助孩子制定他的個人計劃和完成計劃的方法。

9.帶孩子到他感興趣的`地方去玩兒。

10.幫助孩子改善他的作業。

11.幫助孩子與來自不同社會文化階層的孩子們正常交往。

12.自己遵循合理的行為標準並留心使孩子照著做。

13.從來不對孩子說,他比別的孩子差。

14.從來不用辱罵來懲罰孩子。

15.向孩子提供書籍和材料,以便他能幹自己喜歡的事。

16.讓孩子獨立思考問題。

17.定期為孩子讀點東西。

18.讓孩子從小養成讀書的習慣。

19.激勵孩子編故事,去幻想。

20.認真對待孩子的個人要求。

21.每天都抽出時間與單獨在一起。

22.允許孩子參加計劃家務和外出旅行的事情。

23.從來不因孩子犯錯誤而戲弄他。

24.表揚孩子會背詩,講故事和唱歌曲。

25.教給孩子與各種年齡的成年人自由交往。

26.詳細擬定實驗計劃,幫助孩子瞭解更多的事情。

27.允許孩子玩各種廢棄物。

28.鼓勵孩子發現問題,隨後解決這些問題。

29.在孩子乾的事情中,不斷尋找值得讚許的東西。

30.從不空洞地和不真誠地表揚孩子。

31.誠實地評價自己對孩子的感情。

32.不存在完全不能與孩子討論的話題。

33.讓孩子有機會真正自己作決定。

34.幫助孩子成為有個性的人。

35.幫助孩子尋找值得注意的電視節目。

36.發揮孩子具有的積極認識自己才幹的能力。

37.從來不對孩子的失敗表示瞧不起。

38.勉勵孩子儘量不依賴成年人。

39.相信孩子的理智並信任他。

40.讓孩子獨立完成它所從事的工作的基本部分,哪怕不相信會有積極的最後結果也好。

給家庭教育的建議4

家庭環境對兒童的身心發展有著重要影響,而農村家庭環境中家長的教養方式對聾生的學習態度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家庭教養方式是家長在家庭教育中所採用的方法和手段,是教育觀點和教育行為的綜合體現。心理學家根據不同的家庭教育環境與孩子的社會化能力之間的相互關係,把教養方式分為專制型、放任型和民主型三種類型。本文從農村家庭教養方式的現狀來分析父母的教育對農村聾生學習態度的關係並提出有關建議。

一、現狀

農村家庭教養方式分為放任型、專制型和民主型,但在農村聾生家庭中民主型的教養方式很少,大部分是專制型和放任型。本文將重點討論放任型和專制型的家庭教養方式。

(一)放任型的教養方式

放任型的父母對孩子的行為和學習不感興趣,也不關心,很少去管孩子。在農村,放任型的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一般分為不聞不問和過分溺愛,輕易滿足願望兩類。

第一種不聞不問的父母有很多是出於家庭經濟的原因進城打工或在本地忙於生計,很多聾生就只能和爺爺奶奶在一起生活,聾生滿足日常生活需要主要靠用手比劃和筆談,而農村中很多老人是識字困難的。所以在隔代教育中容易導致家庭功能的弱化。

第二種家庭教養方式是對聾生過分溺愛和輕易滿足聾生的需求,有這種思想的父母容易養成聾生任性、反抗、幼稚和敏感的性格特徵,導致他們在學校對規章制度遵守困難,和同學相處困難,對教師的教育也有牴觸情緒,難以融入集體生活,從而無心學習。學習態度也是消極的。加上聾生本身的生理缺陷和社會對他們的觀念造成他們很難適應社會生活。

(二)專制型的教養方式

專制型的教養方式主要有嚴厲型的專制和過分保護的專制,造成聾生缺乏社會性的退縮行為,等孩子長大進了特殊學校後,專制型家庭中的聾生在學習態度上也很容易走兩個極端:學習認真、積極和學習態度消極。而在農村家庭中聾生能享受“特殊照顧”的很少,父母更多的精力在於培養家庭中健康的孩子,在聾生中花費的心思很少,聾生也因為家裡的忽視或者過於嚴厲,從而在學校也無心學習。

二、關於改善農村家庭環境的教育建議

(一)家長要學會接納自己的孩子

農村家庭中的聾生的孤獨感更強。他們由於自身聽力障礙和父母的專制放任教育方式的原因,很少和家庭中的父母和兄弟姐妹溝通。所以農村家庭中在改善家庭環境中爭取做到以下三點,有助於聾生改變消極的學習態度。

首先,家長改變“孩子放在學校就是教師的事”這種觀念,不論是在家庭中還是在學校,都要關注聾生的物質和精神需求,利用鼓勵和懲罰的方法,讓聾生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家長和學校教師一起努力,為聾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

其次,家長把放在工作上和照顧家庭中其他孩子的精力拿出一些放在聾生身上,鼓勵家中的兄弟姐妹多和聾生玩,鼓勵聾生和同村夥伴玩,讓他們感到受到關注,被父母關心,從而提高他們的自信心,這樣有利於聾生改變學習態度。

最後,聾生家長放下包袱,把那些焦慮、悲觀、無助的心態拋掉,對聾生既不溺愛、放任,也不專制,相信自己的孩子只要努力面對生活,將來一定能具有正常的社會生活。

(二)發揮學校和教師的支援作用,改變聾生的學習態度

首先,學校成立專門的負責家長與學校密切聯絡的小組,在農閒時組織家長進行心理輔導,教給家長一些關於日常生活中怎樣進行溝通,如何瞭解聾生的需求,引導他們健康成長。

其次,特殊學校派專門人員先到普校宣傳怎樣和聾生進行交流,再組織聾生和普校同齡學生共同活動的機會,讓聾生和普通兒童之間相互關愛,交朋友,從而提高他們的交往能力,有利於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進而轉變他們的學習態度。

最後,教師對聾生進行教育時,應側重於克服這群學生的心理障礙。依據聾生的心理髮展狀況,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採用靈活而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通過鼓勵、啟發、暗示、表揚等方法抓住聾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他們的學習自信心,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改善他們的學習態度。

(三)政府和社會各界的支援與關注

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幫助有利於改善家庭教養方式,有利於聾生增強自信心,進而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

首先,政府和社會各界對農村殘疾兒童的幫助不能忽略經濟的幫助,政府加大對這種家庭的經濟補貼,為聾生提供經濟適用的助聽裝置,可以幫家庭減輕很大的壓力,也為聾生能更好地學習,更好地融入社會打下基礎。

其次,政府和社會各界更重要的是要幫助緩解由於家庭有聾生對家庭帶來的`精神壓力,多向社會宣傳殘疾人對社會積極意義方面的內容,也讓社會逐漸消除對這樣家庭的歧視。只要社會對聾生有正確的認識,能夠關心他們,他們就能樹立正確立足社會的觀念,從而讓家庭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聾生在學習態度上也會得到根本性的變化。

三、小結

綜上所述,農村聾生基本處在相對不良的家庭環境中,這種不良的家庭環境一方面是由於家長對聾生心理了解不夠,教育不足和溝通困難造成的。另一方面是由於社會環境對農村聾生家庭帶來的物質和精神方面的壓力造成的。為了改變他們的生活環境,改變他們消極的學習態度,最重要的是改善農村家長的教養方式和觀念,這需要家長尤其是農村家長付出比普通兒童更多的辛苦和努力,儘量為聾生創造一個輕鬆和諧的學習生活環境。

參考文獻:

[1]錢志亮.兒童問題諮詢實用手冊心理卷[M].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xx(12)。

[2]鄧佐君.家庭教育學[M].福建教育出版社,20xx(12)。

[3]王志毅.聽力障礙兒童的心理教育[M].天津教育出版社,20xx(6)。

[4]範方,桑標.親子教育缺失與“留守兒童”人格,成績及行為[J].心理科學,20xx(28)。

[5]丁顯洲,張帆。有關聽障學生家庭教養方式的思考[J].基礎教育研究,20xx(7)。

給家庭教育的建議5

摘要:家庭教育對於幼兒健康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現在隨著社會化關係日趨複雜,家庭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了。本文分析了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並且根據問題提出了提升幼兒家庭教育指導工作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幼兒園;家庭教育;指導;策略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種教育,孩子在成長初期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家庭中度過。家庭是幼兒性格形成和人格培養的重要場所,是保障幼兒茁壯成長的堅強後盾幼兒習慣的養成與家庭教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可以說,家庭對幼兒的影響是幼兒園的教育不能取代的,基本上居於首位。為此,我們應該積極去探索研究幼兒的家庭教育課題,這是一項重大的課題。

1當前幼兒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1.1家庭教育雜亂無章

目前我們國家的大部分幼兒園提出了一定的條約規範,是一項重要舉措,但僅僅有制度規範,卻不去深入貫徹。對於家庭教育指導工作,幼兒園沒有形成保障機制,大部分停留在“講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境地。

1.2形式傳統守舊,難於創新

大部分幼兒園的家庭教育工作還是流於表面,比較傳統,內容和形式都缺乏創新。一些幼兒園已經活動起來,進行了改變和嘗試。所以如果想將家庭教育知道工作切切實實做好,從而滿足各個階段家長的教育渴求,幼兒園就應該積極開展更多行之有效的教育形式,和制定如何推廣的實施措施。

1.3家庭教育指導工作的內容缺乏針對性

根據目前的情況分析來看,在我國,絕大部分的幼兒園中的家庭教育指導整齊劃一的教育內容,缺乏針對性。內容大部分都是幼兒園單方面安排決定,內容的選擇往往忽略家長的教育需求和幼兒的受教育需求。普遍會出現不同年齡階段孩子的家長以及不同層次的家長,同時聽一場講座以及全園所有家長聽同一主題的講座的現象。

1.4幼兒教師的素質水平有待提高

作為幼兒教師應該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價值觀和學習正確的教育教學方法,教師本身應該提高自身素質,積極地參與學校組織的各項培訓,在具備基本理論基礎和素質能力的前提下與家庭進行平等的交流和探討,實行家園合作,充分贏得家長的信任。

2提升家庭教育質量的建議

2.1加強幼兒家庭教育指導工作

當前幼兒園家庭教育指導的管理層面的改善要從上級主管部門以及幼兒園本身兩個渠道著手。首先,為使幼兒園家庭教育指導的普及實際有效,也不至於成為虛設,國家可通過立法明確各級各類組織機構的責任分配,明確各級部門在幼兒園家庭教育指導方面的職責。其次,幼兒園各級領導要認識到家庭教育指導工作的重要性,充分落實上級領導的要求,制定好個學期以及各學年的交通教育指導的目標,整體規劃部署學年、學期家庭教育知道工作內容、制定系統規範的家庭教育指導準則,提高家庭教育指導的辦學水平和質量。

2.2開展形式多樣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指導主要分為教師個別輔導和幼兒園集中指導兩類,主要是採取影像資料、圖片展示,文字講解等形式,進行整齊劃一的指導。幼兒園要結合自身情況,進行適當的改善和調整。在進行個別指導方面,幼兒園應爭取採取多樣的輔導形式,將家園聯絡手冊、簡訊、電話等間接指導與面對面的直接交流相結合,為家長提供更好更專業的意見和建議。

2.3建立專業化的師資隊伍

專業化教師隊伍的構建是加強幼兒園的家庭教育指導的`首要條件,專業化教師隊伍對於改善幼兒園家庭教育指導具有關鍵性的決定作用。其次,加大家庭教育的宣傳力度,讓社會各界都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為讓家庭教育指導長期穩步發展,還要實行家庭教育指導教師資格認證制度,並提高對認證的監管力度。

2.4進一步落實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的主體責任

全面正確引導家長依法履行家庭教育職責。孩子健康成長是家庭、學校、社會交疊影響的結果。讓家長明確,做好教育工作,不僅是學校的責任,更是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以及全社會的法定職責。各學校要指導家長髮揮家庭的教育功能,切實增強家庭教育的有效性,形成孩子健康成長的良好家庭環境。幫助家長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各學校要幫助家長全面系統學習家庭教育知識,系統掌握家庭教育科學理念和方法,增強家庭教育本領,用正確思想、正確方法、正確行動教育引導孩子;不斷更新家庭教育觀念,堅持立德樹人導向,以端正的育兒觀、成才觀、成人觀引導孩子逐漸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斷提高自身素質,重視以身作則和言傳身教,要時時處處給孩子做榜樣,以自身健康的思想、良好的品行影響和幫助孩子養成好思想、好品格、好習慣;努力拓展家庭教育空間,主動參與學校教育活動,不斷創造家庭教育機會,積極主動與學校溝通孩子情況,支援孩子參加適合的社會實踐,推動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有機融合。綜上所述,一個人終身學習的起點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對於幼兒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幼兒園中家長教育工作做得好對於幼兒園的教育非常有幫助,家長教育是幼兒園教育的一種延伸,決定著我們是否成功培養好下一代。如何保障我們的下一代在人生的起點就可以伴隨著正確的嚮導,需要通過一套全面的幼兒園家長共同教育體系。

參考文獻:

[1]周勇.論德育教育的敘事方式[J].思想、理論、教育,20xx.

[2]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會[編],王祿寧主編.21世紀初上海家庭教育發展預測研究[M].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xx.

[3]石中英.教育學的文化性格.山西教育出版社,20xx.

[4]殷飛.成人教育視野中的父母學習問題與需求分析[J].成人教育,20xx(09).

[5]陳亮.梁啟超家庭教育思想初探[J].時代教育,20xx(25).

[6]王兆先等.家庭教育詞典[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xx.3.

[7]黃河清.家校合作導論[M].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xx.(21-24).

給家庭教育的建議6

家庭教育的對策及建議教育是一項系統的工程,教育的效果是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這三個方面綜合作用的結果,三者相互關聯且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缺一不可,如果步調統一,相互促進,他們的合力就大,教育的效果就會更好。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家庭在塑造兒童的過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從社會、學校、家庭三方面提出如下建議:

一:社會方面

(1)社會各職能部門要協調配合,發揮合力,大力宣傳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營造良好家庭教育的社會氛圍,利用多渠道多形式如廣播、有線電視、宣傳專欄、印發家教知識小冊子、舉辦形式各異的家庭互動實踐類活動,如親子活動、家庭運動會、家庭藝術節、孝敬父母好

(2)注重家庭教育組織網路的建設,形成鄉鎮、街道、學校的三級家教組織網路,建立展家庭教育工作提供組織保證。以點帶面,全面推廣,使家長和學校充分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推動家長學校的興辦和發展,提高家長學校的辦學水平和質量。同時要加大對家長學校等家庭教育培訓的投入,保障家長學校的培訓經費,採取一定的措施,鼓勵家長參加家長學校的培訓,從而保證家長接受家庭教育知識,引導教育家長樹立正確的成才觀,關注孩子的全面成長。

(4)加大投入,建立具有一定規模、影響力較大的少年兒童活動場所、德育基地和社會實踐基地,加大對家庭教育事業和家庭教育工作的政策支援、經費投入,加強學校圖書閱覽室等場所建設等,讓的孩子在課餘時間和節假日有可去之處。社會各方面要努力營造健康和諧的成長氛圍,提供場地和各方面的條件,組織開展一些健康有益、具有吸引力的道德實踐活動,鼓勵和引導家長及學生共同參與,幫助孩子搭橋鋪路去接觸社會、認識社會,讓學生參與道德實踐,加深道德體驗,提高道德修養,促進孩子健康成長,從而實現家庭教育和社會道德實踐的有機結合。

(5)加強對網咖、電子游藝等遊樂場所及音像製品、出版物的管理,創作生產、推薦一批健康科學的、有利於學生成長進步的圖書、音像製品,努力為中國小生提供更好的精神食糧,不斷優化農村孩子生存、保護和發展的環境。

二:學校方面

(1)充分認識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配合社會各職能部門辦好家長學校。家長學校是傳播科學教子知識的重要載體。家長學校本著教學時間上求活、教學內容上求新、教學效果上求實的宗旨,合理安排教學時間和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搞好教學,並通過豐富多彩的家教活動普及家教知識,諸如家教知識講座、家教經驗交流會、家長園地、家長開放日、悄悄話信箱、各種競賽和論文研討活動。家長學校通過上述活動,使家庭、學校形成合力,真正達到普及家教知識,傳授科學教子經驗,優化家庭教育環境,促進少年兒童健康成長的目的。

(2)學校每學期都要召開家長會,向家長宣傳學校的中心工作,讓家長了解學校要求,有的放矢地指導教育孩子,做到與學校教育保持一致。

(3)建立學生家庭教育資訊袋,掌握學生家庭和家長的有關資訊,如家中人數、每個人的姓名、出生年月、監護人或代理監護人工作單位或地址、性格特徵、興趣愛好、聯絡方式及學生的有關成長資訊等,以便能及時對症下藥地向學生家長或家庭人員瞭解和彙報學生的有關資訊。

(4)建立家訪制度,發揮家訪的多向性作用。家訪是教師開展工作的一個重要手段,隨著現代化通訊技術的普及,登門家訪似乎已漸漸的被人忽視了,但家訪作為一項在特定環境下進行的工作,是有其不可替代作用的。一是能及時向家長反映學生的閃光點,讓家長分享孩子成長的快樂;

二是能及時針對學生的興趣愛好,與家長配合幫助學生清除身上的消極因素,揚長避短,促進學生積極向上;三是能及時瞭解學生的家庭成長環境,針對學生成長中

出現的問題,給家長提出建議,像醫生治病那樣“對症下藥”,“救死扶傷”,將學校和家庭緊密地聯絡起來,使教師與家長配合,形成做學生思想工作的“合力”;四是能及時結合學生家庭教育的實際,對家長進行家庭教育知識的傳播;五是能讓教師更全面地瞭解學生,使教育具有針對性;六是可以增進師生感情,尤其對解決個別生的特殊問題有著獨特的作用。

三:家庭方面

家庭教育具有早期性、連續性、權威性、感染性、及時性等特點,為此家長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充分認識家庭教育的重要意義

教育孩子是每個家長的責任和義務,父母的言行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發生著“潤物細無聲”的作用。所以,必須重視和加強家庭教育,強化家長的垂範意識和責任感,不斷學習家教知識,給家庭教育注入新的內涵與理念。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必備條件,同時更是優化孩子心靈的催化劑,作為家長只有充分認識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自覺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盡好家長的責任與義務,才能促進孩子的全面發展,才能為構建和諧社會培養出合格的人才。

(2)為孩子建立良好的家庭環境

因為環境因素有廣泛性、經常性、自然性、偶然性的特點,所以,兒童會受到種種影響。尤其是自然性的特點,它有與教育相平行的影響,也有與教育相矛盾的影響,這時兒童的身心發展有時可能是有利的、積極的,有時可能是不良的、消極的,所以,不能低估環境因素的作用。在不同的家庭中成長的兒童,往往會具有不同的個性心理傾向,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一定意義說明上說明了環境對人影響的作用。古代曾有“孟母三遷”,從“其舍近墓”到“遷居市旁”,最後徙居“學官之旁”,終於使孟軻在學官的影響下,成為學者,這說明人們很早就重視環境影響人的作用。溫馨和睦、民主寬鬆的家庭人文環境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3)樹立現代家庭教育思想

家長要改變過去教育子女要出人頭地、光宗耀祖的狹隘觀念,努力把孩子培養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要改變子女必須無條件服從家長等傳統觀念,積極培養孩子的科學民主、自立自強、公平競爭與合作等現代意識;要改變重智輕德體,重知識輕能力的觀念,重視良好心理素質的培養和人際關係協調能力的發展,促進孩子的全面發展。

(4)不斷提升家庭教育能力

父母的“言、行、舉、動”都將在兒童潔白無暇的'心靈上銘刻下難以泯滅的痕跡。對兒童思想、性格、品德、作風的形成會產生深遠的影響。所以,父母要以身作則,講文明、講

禮貌,有意識有步驟的教給兒童應對進退、待人接物的禮儀,循循善誘,持之以恆,使兒童耳濡目染從小就受到真善美的陶冶與感化。在家庭教育中,教育者是家長,被教育者是子女。在這個關係中,家長是家庭生活的組織者,是家庭大廈的支柱,是子女生活的依靠,家長與子女一般地說是朝夕相處,利害與共,命運一致,關係親近,這種特點的生活環境,家長具有權威性,使孩子非常尊敬家長,父母與子女關係密切和其被子女的尊重,這是家庭教育的一個優勢。但優勢能否發揮出來,家長能否與子女親密無間,能否嚴格約束自己,受到子女的尊重,這就看家長的修養如何?若家長的素質、言行不足以讓孩子依賴,家長經常說空話,那麼孩子就不聽你的話,家庭教育的特點、優勢就發揮不出來。家長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一言一行、事事處處為孩子做出表率,使孩子受到良好的品德薰陶。要緊跟時代發展,不斷吸納新思想、樹立新觀念、研究新方法,做智慧型的家長。要建立良好的家庭關係,讓孩子從溫馨和睦的家庭環境中去感受生活的美好,促進孩子身心健康成長。

(5)轉變教育方式方法

要學會與孩子溝通,通過言傳身教,把理性的教化、愛的滋潤、美的薰陶有機融為一體,傾注到孩子的成長過程,指導孩子在做事中開智明理;要尊重理解自己的孩子,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孩子,尊重孩子的愛好興趣,給孩子一個充分展現自我的空間;要多鼓勵,不要總是與其他孩子作橫向比較,要多看其自身的發展與進步;要允許孩子犯錯誤,並給他改正錯誤的機會。家庭是社會的細胞,社會的強盛是紮根在家庭這一基礎之上的。只有齊抓共管,進一步形成家庭教育工作的合力,才能推進和發展家庭教育,才能真正促進農村學生健康成長,為和諧社會的構建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培養合格的人才。

給家庭教育的建議7

(一)樹立正確的親子觀和家庭教育觀

家長要學會尊重幼兒。家長不能把幼兒當作自己的附屬物或私有財產,期望通過幼兒去實現自己未能實現的願望和理想,去補償自己生活中的缺憾。幼兒是獨立的、有意識的、有思想的個體,應該得到家長的尊重與平等對待。尊重幼兒才是父母最深刻的愛。

家長要注重幼兒的今天。幼兒的發展是自然、有階段、有規律的,父母所要做的就是遵循這一規律,在從尊重幼兒的興趣、個性的基礎上逐步引導幼兒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然而許多家長考慮最多的是幼兒的明天將會怎樣。許多過於擔憂和心急的家長不惜花費大量的精力與財力,用興趣班把幼兒的時間填得滿滿的,以犧牲幼兒的.今天為代價來換取所謂的"美好的明天"。其實,這種做法是很不明智的。幼兒的成長首先在今天,如果我們以犧牲幼兒的今天為代價來換取明天,那後果只能像法國教育家盧梭所說的那樣,"會造成一些果實早熟,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因此關愛幼兒,並不是給幼兒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滿意",也不是用各種所謂的知識、能力訓練來壓迫幼兒,而應根據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予以科學的引導,給予幼兒充分的尊重與自由,讓幼兒在自然成長中享受快樂,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獨立的意志品質與健全的人格。

(二)努力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

不少家長認為自己的文化知識水平差,有的甚至大字不識幾個,就放棄了家庭教育的責任,把自己家長的職責等同於保姆,只是負責幼兒的衣、食、住、行等生活需要就足夠了。其實,家長才是幼兒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在幼兒成長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家長應加強自身的思想、品德、文化修養,學習幼兒教育的專門知識,加強與幼兒園教師的溝通與交流,形成家庭與幼兒園強大的教育結合,使幼兒受到全方位、多渠道的薰陶與培養。相關研究證明,幼兒家庭教育質量的高低,與父母素質及文化水平的高低相關。

(三)改進教育方法,妥善解決幼兒成長過程中的具體問題

家長在教育幼兒的過程中必然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要妥善解決這些問題,家長就必須運用科學、合理的教育方法。譬如:當幼兒提出難以回答的問題時,家長不能不懂裝懂,亂說一氣,更不可用"去去去、就你事多、煩死了"之類的話壓制幼兒提問的積極性。對那些愛發問、好活動、喜探索的幼兒,若能進行正確的引導,恰恰是創造性人才的雛苗。家長應實事求是地告訴幼兒,等看了書或請教了別人後再告訴他,也可與幼兒一起尋找答案或是鼓勵幼兒自己去尋找答案。當幼兒確實犯了錯誤時,父母的態度、做法應一致,要給幼兒講清道理,分析錯誤所在,並以正確的行為和思想加以引導。

(四)優化家庭環境,營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圍

父母要為幼兒樹立榜樣。幼兒來到世界上,首先是從父母那裡開始學會認識世界的,父母的一言一行、家庭環境的氛圍,每時每刻都會給幼兒的情感、氣質、行為、道德、個性等多方面產生影響。要教育好幼兒,父母要嚴於律己,時時、處處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在思想、生活、學習、工作、勞動和社會等方面用自己的模範行為去影響、感染幼兒,以道德榜樣引導幼兒,讓他們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中形成正確的人生觀,養成良好的品德行為。

在一個充滿民主、寬鬆、體貼、關心的家庭中,永遠不會為雞毛蒜皮的事情發生爭執,傷及感情。父母之間感情融洽、關係和諧,愛幼兒但不驕慣,使幼兒感到輕鬆自如,沒有任何精神壓力,這種環境會使幼兒自發地陶醉於充滿樂趣的創造活動之中,這對幼兒獨特個性的形成、創新意識的萌發將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因此父母們應學會誘導幼兒,這比恐嚇、哄騙、打罵都管用。

(五)教育幼兒要表揚為主,批評為輔

自古以來我們教育幼兒都是這樣一個原則,但是我們現在有的人就發展到了一個極端,只許表揚不許批評,一提批評就是打擊幼兒,傷害幼兒,這就是違背了辯證法。幼兒當然需要表揚,需要鼓勵。但是不能光表揚,也還要有批評,由於幼兒做的一些事情不都是對的,所以該表揚就表揚,該批評就批評,批評也是促使幼兒進步的一種手段。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