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節實驗課引發的思索教育敘事

來源:果殼範文吧 3.01W

《平面鏡成像》這節課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將全班同學各按實驗小組落座。開始匯入,然後先是提出問題:“平面鏡成的像具有什麼特點呀?”,然後引導學生自己提出各種猜想,有說“像與物體是一樣”的,有說“物體離鏡子遠了,像會變小”的,有說“物體離鏡子近了,像就會變大”的,還有說“物體向哪個方向移動了,像也會跟著向哪個方向動”的,也有說“像到平面鏡的距離比物到平面鏡的距離遠”的等等,說的這些都在我的預料之中。將學生的這些猜想問題加以“引導”,然後做適當分類,於是就明確的提出了實驗所要探究的那些經典問題:一是“像物等大”問題,二是“像物等距”問題,三是“像與物關於鏡面對稱”問題。

 由一節實驗課引發的思索教育敘事

引導學生設計好實驗,下面就是進行實驗了,於是我胸有成竹的對學生們說,器材大家可以任意選擇,可以是老師給準備的,也可以是自己從家裡帶的,也可以是自己身邊的一些文具,開始吧!於是同學們七手八腳的忙起來,我下臺巡視指導,絕大多數學生的實驗操作的都是規規矩矩的經典步驟:

1.將白紙平放在水平桌面上,然後將玻璃垂直放在白紙上。

2.玻璃板前放一直點燃的蠟燭

3.玻璃板後放一直同樣的未點燃的蠟燭

4.移動點燃的蠟燭,直到從玻璃板前看上去蠟燭的像點燃似的

5.比較物與像的大小是否相等

6.測量物與像分別到平面鏡的距離

實驗過程告一段落,然後我“引導”學生通過分析歸納最後得出了正確的實驗結論。到此整個實驗探究過程和我預想的一樣順利,用通常我們老師評課的`語言來說那就是較好的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呀。

可這時,最後一組的幾個同學好像爭執了起來,且有點火藥味了,於是我又問了一句“同學們在實驗的過程有什麼問題,都可以提出來!”這一組中的A同學脹紅著臉(他正與別人爭執)站起來說:“老師,這個實驗中為什麼要用玻璃片兒呢?”,立刻與他爭執的其中一位站起來說“這樣可以更方便的找到物體的像呀!”,其他同學也略帶不屑的小聲說“老師都說過多少遍了,你就傻吧!”。A更急了扔出一句“那就非用玻璃片呀,研究平面鏡成像用平面鏡不行嗎?”在我的印像裡A是一個不太愛聽話,還有些愛鑽牛角尖兒的主兒,開始我對他的這些話也有些不耐煩,不過我還是耐心的、平和的問道“那你有好的方法嗎?可以給大家展示一下”。他看我給了他展現的機會,這下可有了說理的地方,更來勁了,我走到了這組的旁邊,見他真的沒有用玻璃板,而是用自己從家裡帶來的把掌大的小平面鏡,方方正正的,開始比畫起來,他用兩支相同的新鉛筆,一支放在平面鏡前,一支放在平面鏡後,讓一支鉛筆的一半在平面鏡邊沿的裡面,另一半要在平面鏡的邊沿外面,用另一支鉛筆在鏡子後面摸索著找像的位置。看到這裡,我確實被這個學生給震了,心想這分明就是我們老師天天在追求的“創新”嗎!如果當時我不耐煩的將他們這些問題“壓”下去,那真是太殘忍了,在這節課上我大家讚賞了這位A同學。

這個學生的“創新”給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像,下課回到辦公室,我靜坐下來,又是慚愧又是感慨萬千。作為教師,雖然我們天天在吶喊素質教育、創新教育,實際上我們多數老師仍經驗化重複著那些老內容,我們的教學根本沒有本質性的改觀,甚至越是有經驗的老師,就越是“自負”,思想頭腦越是僵化,想教學生創新,而我們自己是否有了“創新”的意識?新課程改革下,我們不斷的更新教育理念,要教師“主導”,要學生“主體”,可在實際教學中老師的“導”還不是“逼”著學生“倒向”自己的思維車轍之中嗎?是到了該我們教育工作者好好思考一下的時候了,我感覺我們真的是任重而道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