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心理、習慣、能力、物質認識方面的教育教學

來源:果殼範文吧 2.81W

隨著新學期的臨近,又一批孩子即將從幼兒園步入國小校門。從幼兒園進入國小是人生的一大轉折,有家甚至認為這種轉變的跨度是人生中最大的一次,要比大學聯考、會考都要變化巨大。的確,幼兒園的小朋友成長為學校的國小生,角色變了,要求變了,家長的期望值也變了。然而,有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這個階段的家長和孩子在短時間內有著太多的不適應,而面臨孩子人生的第一次考核,諸多家長又有著太多的無奈和困惑。

幼兒心理、習慣、能力、物質認識方面的教育教學

過渡期選擇學前班切勿盲目

在假期悄然興起的“學前班”熱,實際上是一些家長為孩子做好從幼兒園向國小過渡的一種選擇。“學前班”可以為孩子提前預熱,但更為關鍵的是無論做什麼樣的選擇,都要適合孩子的轉型過渡。

最常見的是家長往往容易出現兩種盲目的心態,會促使他們迫不及待地把孩子送到學前班去。方莊三幼的原春主任說,一類是因為孩子比較淘氣,難以,所以家長希望儘快讓他們收心;另一類是家長很重視孩子知識的學習,生怕晚接觸知識,孩子以後會落下。但往往淘氣的孩子在學前班提前學習了一些國小知識後,到了上學的時候會對課程失去興趣。而另一種學習知識比較多比較早的孩子,不利於孩子在國小初期階段養成日後可能會受益終生的學習習慣和方法。從事研究的專家陳序告訴記者,他們在對幼小銜接教學的研究和實踐中深深感到,幼小銜接教育決不僅是知識的傳播和習慣的養成,需要做到突出教育的個性化,做到因材施教、精雕細琢,才能使孩子們在接受統一規劃教育的同時,智力、語言、表現欲、個性得到充分張揚,最終實現平穩的過渡。所以家長為孩子選擇幼小銜接的方法時,一定要選擇最適合孩子的方式方法。在這個過渡期有四方面的因素需要家長重視。

心理過渡:逐步培養獨立意識

幼兒園時期,因年齡的緣故,老師和家長都對孩子呵護有加,孩子們所接受的教學是寓教於樂式的,因此造成了該階段的孩子依賴性較強、獨立性較差的.特點。而進入國小,學校的教育模式與幼兒園相比發生了質的改變,更多的事情要求孩子自己來完成,於是造成了孩子和家長諸多的不適應。

所以,要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和責任感。原春主任介紹說,家長可以通過佈置一些小任務加強孩子的這種意識,而後讓他們自己每天整理書包、準備學習用具。陳序說,在教學中他們也發現,通過採用幼兒園與國小並軌的方式,可以真正讓孩子們在學習中體會到獨立的樂趣,比如讓孩子自己完成一些簡單工作,使他們從中能夠獨享成功快樂的體驗。

物質過渡:攀比、花哨都不可取

在物質過渡方面選擇合適的學習用具也是重要的一環。家長為孩子準備適當的學習用具,應以實用和安全為標準。中國傳媒大學附屬幼兒園的陳紅園長認為,購置高檔、花哨的學習用具,容易引起孩子不的優越感和攀比炫耀心理,同時也會分散孩子在課堂上的注意力。家長不但應注意學習用品的合理,還要培養訓練孩子使用和保管學習用品,這也是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步驟。

習慣過渡:要有真正的入學“感覺”

幼兒園時期,遊戲貫穿整體教學,孩子們的隨意性大,教學課目多依孩子的興趣和情緒來完成。而在生活上老師和家長同樣給予相當的呵護與關愛。進入國小後,教學的目的性加強,孩子們每天要做作業,而且還要考試。而生活上則有了明確的要求,做事按時對孩子而言有了明確的界定,於是孩子也會出現不適應。

美格雙語幼兒園的董事長畢曉陽分析,幼兒園的作息時間很寬鬆,課時安排也很短,而國小有嚴格的課程時間要求,已經習慣幼兒園生活方式的小孩沒有準備突然轉換“角色”,首先在體力上就會不支,因而會生病。其次在心理和學習能力的準備上也不充足。學前教育應該是讓孩子潛移默化地進行學前準備。例如,把學前班課程時間增加到35分鐘左右,要求孩子回答問題要舉手,老師和其他同學說話要認真傾聽等。陳序則認為,應著重培養兒童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孩子學會在規定時間內按要求完成相應的教學內容,使孩子切實有入學的“感覺”。

能力過渡:生活、學習能力“共進”

幼兒園時期,孩子們經常掛在嘴邊上的一句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其實孩子並沒有真正脫離家長和老師的掌控。而進入國小,孩子們要學會按規則行事,僅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遠遠不夠的,學校裡更多的規則要求他們去適應去掌握,而其中的一個新問題———團隊合作意識,成為一個重要環節擺在了孩子們的面前。北京市第一師範學校附屬國小張忠萍校長指出,對於剛剛進入國小的孩子來說,需要創造更多的機會讓他們自己動手做事情,比如引導他們從 身邊的小事做起,看見地上有垃圾就伸手撿起來扔到垃圾桶裡,引導他們互相幫助,幫助有困難的同學等。從這些點滴小事培養孩子的生活能力,更是培養他們做人的品質。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