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國小語文S版教材的質疑

來源:果殼範文吧 4.12K

我接觸這種版本教材一年半,分別是六年級上下冊和五年級上冊。我們把教材稱為教科書。這“教科書”已經成為正確、標準、規範的代名詞。記得九八年世界盃法國隊的隊長齊達內有一腳精彩的遠射而破門,那一腳,現場的解說員說:“齊達內用一腳‘教科書’般的遠射敲開對方的球門”。可見“教科書”在現實生活中的運用程度!可是我發現這三冊教科書有多處值得商榷的地方。

對國小語文S版教材的質疑

  常識性錯誤

五年級上冊21課《孔子》出現圖不對文。稍微懂一點中國歷史的國人都知道在春秋時期絕對沒有紙張使用,造紙出現於漢代。而課文也是這樣介紹:“孔子到了晚年,喜歡讀《周易》。春秋時期沒有紙,字是寫在一片片竹簡上的,一部書要寫許多竹簡,還必須用熟牛皮繩子把這些竹簡編聯在一起。”可是課文的插圖《聖蹟圖》裡描繪的情景卻是:孔子端坐在案前,案几上面左右兩邊放著“書籍”;弟子們三五成群的拿著“書”研磨討論;更有甚者一名弟子展開一張長長的“手卷”評頭論足。這樣的配圖真是讓人笑掉大牙。六年級上冊的23課《自然之道》中有一句話是病句:“我們幹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這個句子和“我們經常回憶過去的往事。”“我在作文中發現了許多不正確的錯字。”的錯誤如出一轍。所以鄙人認為那句是個病句,屬於“重複累贅”的病因。

  內容不合邏輯

六年上冊的23課《自然之道》一文的人物——“生物學家導向”在文中的表現有悖常理。既然是生物學導向,又明白第一隻出來的幼龜是探路的,就不應為了別人的說“見死不救”而去把探路的幼龜送到大海。雖然文中說他“極不情願”“若無其事”,可畢竟做了。總不能知道有嚴重的後果,還要看著後果的發生吧!他可以直接把問題的嚴重性告訴這一群人啊。其二,幼龜始終要回歸大海,來守候的嘲鷹、海鷗、鰹鳥肯定明白,所以會一直守著。而幼龜不可能永遠呆在沙堆裡,也就是說它們終歸難逃這一劫。它們能在地球上存活有自己的辦法。這才是真正的自然之道。六年級下冊18課《永生的眼睛》中描述“1965年,也就是我十四歲的那年,母親被一場突如其來的疾病奪去生命,當時她她才三十六歲。”後文寫到“1980年,父親患了嚴重的肺氣腫,搬來和我們同住……我把外公的心願告訴了溫迪。孩子熱淚盈眶,跑過去緊緊擁抱外公。她十四歲……”看來作者在15歲就把小溫迪生下來。不是說15歲不能生孩子,可有悖常理。

  內容不一致

這裡說得內容不一致是指人教版的教材和S版教材即使是同一篇課文也有出入。最明顯的是《詹天佑》一課,本人讀國小的時候就有這篇課文,還教了16年這篇文章。在開鑿隧道那部分一直都是“他和老工人一起商量,決定採用中部鑿井法,先從山頂往下打一口豎井,再分別向兩頭開鑿,外面兩端也同時施工,把工期縮短了一半。”可是來到S版卻變成:“他跟老工人一起商量,決定採用豎井開鑿法,先從山頂往下打兩口豎井,再分別向兩頭開鑿。這樣一來,六個工作面可以同時施工,大大縮短了工期。”我想問一問兩套書的編者們,誰對誰錯?特別問問主編崔巒和王均,誰的才是“教科書”?是否如果我來主編就可以來個“打三個豎井,八個工作面同時開工呢?”前後不一致的'內容一般的老師可能一笑了之,可是我覺得既然是教材,就一定要嚴謹,不能出爾反爾。如果是人教版錯了為什麼錯幾十年而不改過來?如果是對的為什麼S版又不一樣呢?看來“全國中國小教材審定委員會”不甚稱職了。

  標點質疑

S版六年級上冊的《“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一文中有句話:“七點。七點一刻。七點半。父親還沒有回來。”裡面的短句全部運用句號。而在下冊的16課《窮人》一文中有類似的話:“古老的鐘聲嘶啞地敲了十下,十一下……始終不見丈夫回來。”句中的標點運用卻不一樣。我們知道外國是沒有和我們中國一樣有豐富的標點意義,可是在翻譯的時候總有一個標準吧!如果在考試中出現加標點的題目,以什麼為正確?

  生字編排

鄙人覺得這套教材編排最亂的是生字安置問題,似乎編者們不斷質疑學生的能力,把一些十分常見的字編在高年級。例如六年級下冊有“汪、銅、礎,嫦娥、搬、玫瑰、帳、搞、鳳、恆等。”上冊有“肌膚、喉、甸、矛盾、裙、汁、描、程、繪、詳、穴、撞、騙、刃等。”五年級上冊有“獲、忠、腫、湯、痛、仗、例、珍、票、育、厲、肖、醜、拒、普、壓、枉、限等。”這些字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經常出現,為什麼在高年級還要當生字呢?不但加重師生的負擔,還會讓別人覺得脫褲子放屁——多此一舉。

總之,希望我們的作者,編者,審者儘量嚴謹,少出一些低階的錯誤。不要鬧出“豆有此理”笑話。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