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逝讀後感(14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1.47W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傷逝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傷逝讀後感(14篇)

傷逝讀後感 篇1

一、幸福的暮春

匈牙利是人裴多菲曾經說過:“生命曾可貴,愛情價更高”。在《傷逝》的頁面裡,涓生和子君的愛在起跑線處就是這樣的狀態,淋漓盡致的詮釋了這一句唯美的詩。

相遇在人海,偶然的回眸,眼裡飽蘸的深情一洩而出。寤寐思之,對方的一顰一笑。歲月裡,笑顏,清眸,英姿,似繾綣的雲朵,靜靜縈繞。為了這一段美好,兩個年輕人開始瘋狂的捍衛愛情。

子君和叔叔鬧的不可開交,和幾個摯友絕交。親情、友情,為愛情敞開一條大道。熾熱的愛,像一團火呼呼的竄出,竄出封建社會的樊籠。他們拋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束縛,欣然走到了一起。

春暖花開之時,子君守著心裡的柔情,果敢的邁出了第一步。“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子君和涓生的愛情之花在這個季節開的那樣燦爛,強有力的吶喊是花朵肥沃的養分。這年暮春是幸福的,因為子君是愛涓生的,是那樣真誠、熱烈。

奈何?這已是暮春。

二人開始為自己的將來忙碌開來。涓生用去了籌款的大部分,子君賣掉了她唯一的金戒子和耳環。終於,換來了寧靜的時光。

二、彷徨的深秋

掙脫了束縛的子君忙碌起來,小油雞、阿隨,成了她生活的一部分,整日還要忙著做菜。終日汗流滿面,短髮貼在腦額上,兩隻手也粗糙起來。涓生徘徊於工作局與家之間,每每還要幫子君生爐子、做飯、蒸饅頭。生活趨於另一種方式,與理想逐漸分離開。涓生似乎覺察,他開始懷念和子君衝突的樂趣,懷念和解後重生般得豁然;也開始不高興她和官太太的暗鬥,痛心她近來的怯懦……。

10月9日,涓生被工作局辭退。

昏暗的燈光下,涓生瞥見子君悽然的臉,糾結於近日她的變化,躊躇著不知如何措辭……。彷彿,自己也變得懦弱。彷徨於二人的怯懦,終不見來時的歡笑,也望不清前方的路。

生活每況愈下,蕭瑟之日,子君與涓生的愛情之花在淒厲的秋風中搖曳。

傷逝讀後感 篇2

從小說的名字中能夠感受到這是一篇以杯具結尾的文章。“傷逝”——為逝去的東西而悲痛,讓人聯想到遺憾、悔恨,給人一種悲哀、淒涼的感覺。作者以“涓生手記”的方式敘述了在“五四”這個黑暗的社會時期,兩個覺醒的知識分子為了感情而不顧一切,走到一齊,最終因社會的壓力與生活的殘酷而走向分離的感情故事。

讀完《傷逝》之後,感觸頗多,有一種悲涼的感覺。

在我看來,子君,作為一位時代女性,能夠衝破封建觀念的束縛,掙脫封建家庭的牢籠,毅然追求自我的感情,在當時是很叛逆的,是很困難的,是與時代不相容的。但她對感情堅決,喊出了自我的心聲,喊出了數千年來女性不敢喊出的“我是我自我,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這樣響亮的個性解放的呼聲。她不顧世俗的眼光,義無反顧的和涓生在一齊,即使是沒有堅實的物質基礎。但當她與涓生在一齊生活的時候,由於生活所迫,她成了一位典型的家庭婦女,為家庭瑣事而忙碌,為小事而爭吵。慢慢的,她由一個思想解放的新女性轉變為一個世俗的女子,而這時她與涓生的感情也慢慢變淡,慢慢變質,最終走向毀滅。而子君最終被拋棄而走向了死亡。

涓生,一個新時代的青年,雖然也有著新思想,但卻是不徹底的。剛開始的時候,他是勇敢的,對感情執著,對未來充滿期望。但從本質上說,他依然受著封建思想的毒害,表現出守舊與懦弱。尤其是和子君生活在一齊的時候,他的.自私、虛偽、卑怯的心裡慢慢的滋生起來。當他與子君出去的時候,他害怕別人譏笑、猥褻和輕蔑的眼光,而子君卻“大無畏”。到最終,他們的生活越來越慘淡,應對生活的壓力,他把生活的重擔推給了子君,而自我卻不敢應對。最殘忍的是他離開了子君,把她推向了死亡的深淵!我認為,涓生的新思想只是表面上的,是經不起時間和現實考驗的。

一段完美的感情就這樣逝去了,而當涓生再懷念過去的完美的日子的時候,一切已經都無法挽回了,他剩餘的時光只能一向“傷逝”下去。二人悲慘的結局,讓人不免傷懷。所以,我們對待感情時,既不能失去自我,也不能逃避職責。

傷逝讀後感 篇3

愛情本身就是永恆的話題,有的人的愛情悲情,有的人的愛情歡喜,有的人的愛情轟轟烈烈,有的人的愛情平平淡淡,那麼在魯迅筆下的愛情又是怎麼樣的`了?在我的印象中,魯迅先生好像沒有寫過關於愛情的文章,但是恰巧我前段時翻閱的《傷逝》,原來是魯迅先生所寫的。

文章的一開始“如果我能夠,我要寫下我的悔恨和悲哀,為子君,為自己。”這句話引起了我的好奇,我仔細的閱讀了魯迅先生的這個作品。《傷逝》寫的是涓生與子君對戀愛與婚姻自由的追求,這追求最初已經獲得成功,但終於還是失敗了,其根本原因是由於社會的迫害。

其實結合魯迅現在那個時代的社會背景,再仔細品讀文章中涓生和子君的愛情結果也是不難理解。被社會所束縛了,同時涓生和子君本身也是有自己的問題。涓生對子君的愛情只是緣於她的果敢、她的思想進步和與眾不同,並不甚實質,恐怕難以維繫;而子君對涓生的愛雖然是那樣的專注深至,但其內容也十分空洞虛幻、不切實際,只是“盲目的愛”。

他們通過自己的鬥爭,最後獲得了戀愛自由,婚姻自主。但是最後涓生和子君還是沒能走在一起,在他們結婚之後,子君不那麼上進了,甘願成為丈夫的附屬品了,沉浸在家庭的瑣事之中,像變了個人。而涓生自私,利用自己不甘於平庸的藉口拋棄了子君,最後導致了子君的死亡,而他自己也沒能過上如意的生活。

當然,魯迅先生不可能單單只是描繪他們的愛情悲劇,在這之中蘊含了更加深刻的社會意義。

涓生和子君愛情悲劇的意義在於,它啟示人們:在一個不合理的社會中,單純追求個性解放和婚姻幸福,是不可能成功的。只有在為社會解放而鬥爭的過程中,才能真正實現個性的解放和個人婚戀的幸福。同時它也揭露了一個事實:愛情需要“物化”,他是基於基本的生活的,沒有生活基礎(在這裡體現為社會基礎)的愛情勢必會破滅。

傷逝讀後感 篇4

從小說的名字中可以感受到這是一篇以悲劇結尾的文章。“傷逝”——為逝去的東西而傷心,讓人聯想到遺憾、悔恨,給人一種悲哀、淒涼的感覺。作者以“涓生手記”的方式敘述了在“五四”這個黑暗的社會時期,兩個覺醒的知識分子為了愛情而不顧一切,走到一起,最終因社會的壓力與生活的殘酷而走向分離的愛情故事。

讀完《傷逝》之後,感觸頗多,有一種悲涼的感覺。

在我看來,子君,作為一位時代女性,能夠衝破封建觀念的束縛,掙脫封建家庭的牢籠,毅然追求自己的愛情,在當時是很叛逆的,是很困難的,是與時代不相容的。但她對愛情堅決,喊出了自己的心聲,喊出了數千年來女性不敢喊出的“我是我自己,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這樣響亮的個性解放的呼聲。她不顧世俗的眼光,義無反顧的和涓生在一起,即使是沒有堅實的物質基礎。但當她與涓生在一起生活的時候,由於生活所迫,她成了一位典型的家庭婦女,為家庭瑣事而忙碌,為小事而爭吵。慢慢的,她由一個思想解放的新女性轉變為一個世俗的女子,而這時她與涓生的感情也慢慢變淡,慢慢變質,最終走向毀滅。而子君最終被拋棄而走向了死亡。

涓生,一個新時代的青年,雖然也有著新思想,但卻是不徹底的。剛開始的時候,他是勇敢的,對愛情執著,對未來充滿希望。但從本質上說,他依然受著封建思想的毒害,表現出守舊與懦弱。尤其是和子君生活在一起的時候,他的`自私、虛偽、卑怯的心裡慢慢的滋生起來。當他與子君出去的時候,他害怕別人譏笑、猥褻和輕蔑的眼光,而子君卻“大無畏”。到最後,他們的生活越來越慘淡,面對生活的壓力,他把生活的重擔推給了子君,而自己卻不敢面對。最殘忍的是他離開了子君,把她推向了死亡的深淵!我認為,涓生的新思想只是表面上的,是經不起時間和現實考驗的。

一段美好的愛情就這樣逝去了,而當涓生再懷念過去的美好的日子的時候,一切已經都無法挽回了,他剩餘的時光只能一直“傷逝”下去。二人悲慘的結局,讓人不免傷懷。因此,我們對待愛情時,既不能失去自我,也不能逃避責任。

面對愛情,面對現實,勇敢的走下去!

傷逝讀後感 篇5

《傷逝》是魯迅唯一一篇以青年男女戀愛和婚姻為題材的作品,它講述了一個醒者與未醒者的悲哀故事,全文描述得細膩、細心、細事無非,尤其結尾那句“我要向著新的生路跨進第一步去,我要將真實深深地藏在心的創傷中,默默地前行,用遺忘和說謊做我的前導……”更是提綱挈領、發人深思。

在《傷逝》描述的故事裡,涓生是醒者,他雖然不致於象“狂人”那樣受眾多不醒者的排斥和貶損,但他也同樣有“狂人”般醒者的痛苦。子君是個未醒者的代表,“阿隨”雖然是子君的寵物狗,但它是子君未醒的象徵,老觀念不就是“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嗎?所以,做為醒者為未醒者療救病痛,自然不可能“真話”就有效果的,有時適得其反。這樣,也就不難理解在小說《傷逝》中的結尾了。魯迅先生經過涓生的手記說:“感情必須時時更新,生長,創造。”他還沒說的話是:感情如果不時時更新、生長和創造,那就必定“傷逝”。聽說魯迅先生寫這篇小說的時候,正是和他的學生許廣平結合的時候,這在某種意義來講,小說對社會、對先生、對許廣平都是個警示。

魯迅說過,“女人幸福生活的最大敵人是無聊~”事實上我一向覺得自我是個幽默大方、自信陽光、身體健康、相貌堂堂的男生,但這些優點在缺乏物質基礎的支撐下顯得那麼無辜無助和無力~確實,“沒有房子,我讓感情住在哪裡?沒有車子,生活又如何運轉?”生活的現實讓大多女孩在選擇物件時不得不把男方的物質基礎放在首位,但從《傷逝》中我們能夠清楚看到,如果過分依靠男人,那便會使自我走向脆弱……

其實找物件就和炒股一樣,必須分散投資,決不能孤注一擲,並且選擇的型別要多樣化,不能只關注“基本面”好的績優股,或者急功近利地做“短線”,最好能今日買,明天就漲停;所謂“長線是金”,有時候找對一向潛力股將來可能獲得的.收益會遠遠超乎想像!

如果把女人的相貌、身材、個性、人品等綜合起來用數字來表示其水準的話,那找一個60分左右的對我而言可能就是“實惠”,而70分左右的則是“現實”,80分左右的叫“夢想”,85分以上的,就是“夢幻”了~

我這一生都在追求“夢想”,但或許最終還是不得不應對“現實”吧。

傷逝讀後感 篇6

第一次看《傷逝》是在一部悲情小說集子裡面。那時候我十分夢幻,總是對愛情有瑰麗的想象,所以朋友推薦了這部集子給我,說,這才是愛情的真相。

這集子的第一篇就是這篇《傷逝》。彼時的我,對魯迅先生的印象還是高舉著革命旗幟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為了救國救民棄醫從文的鬥士,所以這篇《傷逝》確實呈現了一個完全不同的魯迅先生。 這篇短篇小說有一個副標題,叫做:涓生的手記。

題記寫得是:如果我能夠,我要寫下我的悔恨和悲哀,為子君,為自己。 《傷逝》寫的是這樣一個故事:小說的主人公涓生和子君相愛了,儘管遇到來自家庭和社會的各種阻撓,但他們無所畏懼,毫不退縮。而出身富裕之家的子君,態度尤其堅決。面對父親和叔父的反對,她堅定地表示:“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正是靠這種無畏的勇氣和堅定的態度,他們終於衝破重重阻礙而結合,結婚了。但涓生和子君婚後的“安寧和幸福”並未維持多久,他們的愛情悲劇恰恰發生在戀愛成功,婚姻自主之後不久。首先來臨的打擊是涓生被解聘。失去職業後,他們的`生計成了問題。雖然他們嘗試用其他辦法“來開一條新路”,但都沒有走通。這使他們的愛情生活蒙上了陰影。加上結婚後,子君便日漸沉浸在小家庭瑣碎的生活中,變成了涓生心裡的一個目光短淺的甚至有些庸俗的家庭主婦,甘願做靠丈

夫養活的附屬品。軟弱而自私的涓生在感受到婚後生活的平庸和生活的壓迫時,只想著“救出自己”,並自欺欺人地把拋棄子君作為自己“向著新的生活跨出去”的第一步,結果是導致了子君的死亡,而他自己也並未真的跨入新的生活,整日在悔恨與悲哀中消磨著生命。

“陽光底下無新事。”這似乎是一個上演過很多次的故事。 我們也不能簡單的把它理解為:愛情需要“物化”,沒有生活基礎的愛情勢必會破滅。

在愛情中,女性通常會是一個更加願意相信浪漫而不是實際的一方。在這裡也不能簡單的責罵涓生,沒有物質基礎的婚姻,終究已經過了“有情飲水飽”的階段。關鍵是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麼?

傷逝讀後感 篇7

魯迅先生的作品《傷逝》選自他的小說選《彷徨》,是魯迅唯一的以青年的戀愛和婚姻為題材的做作品。

“五四”以後的青年普遍關心的是戀愛自由、婚姻自主。《傷逝》寫的就是子君和涓生的戀愛以及其破滅過程。

小說以涓生的口吻和切身感受來描寫兩人曾經的熱烈的愛情和最後愛情破滅的悲痛以及悔恨。涓生和子君衝破了重重的障礙,最後終於得到了他們的愛情和所謂的自由,然後在處處受到排擠的封建社會現實面前,這兩個知識分子並不能僅僅依靠他們的勇氣和“盲目的愛”好好地生活下去。面對著來自社會的壓力和兩個人各自的思想和性格方面的弱點,使得兩人越走越遠,最終出現了“所謂真的隔膜”,使得涓生對子君的愛情消失了。

事實上,涓生愛上的是他眼中的那個勇敢的、果斷的子君,是他想象中美好化了的子君,他從這樣的“分明的、堅決的”子君身上看到了中國女性的希望,這樣的“輕飄飄”的愛是很不牢靠的,雖然一開始的時候他們非常幸福,然而那幸福那麼虛幻,還夾雜著不安,一旦生活起來,幻想破滅,愛情也隨之消失。子君大概是真愛著涓生,所以她能夠為了愛走出封建,奔向自由,追求個性的解放,但是,也只是這樣而已,面對涓生的變化和生活的壓力,她漸漸的不安起來,以至於用不停的“考驗”來給自己以信心,然而涓生最後到底還是對她說了愛情的“消失”,這對於子君來說就是希望的幻滅,最終子君被父親接了回去,在他人的冷眼中死去。

涓生在生活的過程中逐漸領悟到要去尋找新的出路,可是,並不成熟的他面對著黑暗的社會,也只能是摸索著前進,他對於子君的'去世感到強烈的自責和悔恨、悲哀,小說的最後寫到“我向著新的生路跨出第一步去,我要將真實深深地藏在心的創傷中,默默地前行,用遺忘和說謊做我的前導……”,雖然所說的是,他不想面對黑暗,只想用遺忘和謊言來掩蓋,不讓自己的真實露出來,事實上卻是對於黑暗社會的強烈不滿和控訴。

小說一如魯迅的一貫作風,及其深刻地揭示了現實的問題,在黑暗社會中,戀愛和婚姻的自由不可能是一個孤立的問題,它的最終解決,不能僅靠著個性的解放,它只能是整個社會的一個組成部分。

傷逝讀後感 篇8

大學裡黃老師講的魯迅的《傷逝》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重新看了一遍,算是對大學現當代文學老師的的一次想念。

主人公子君和娟生兩個人的愛情故事很讓人感動,同時也留給人很多的思考!

很久以前就有人在呼籲女性解放,女性也在用不同的方式讓這樣的一個弱勢群體獨立,可是尋覓了這麼多年,世界的女性主義者也在為此奮鬥了很多年,可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女性真的就獨立起來了嘛?到了這樣一個發達發展迅速的經濟時代女性也許是有錢了從經濟上獨立了,可是他們真的就從人格上和男性有了平等的地位了嘛?

也許這樣講很多男性是反對的,男性會說女人已經怎麼樣怎麼樣了?可是這樣的爭論是沒有輸贏的,自古皆是!

愛情裡沒有對與錯,但是愛情裡受傷害的永遠都是女性!

這的從男女不同的性別差異來分析,男性永遠都是向前看的,他們不會總是回頭看過往的一切,他們相信世界在他們的腳下,一切都要往前看;女性則永遠都是懷舊的,她們在愛情裡永遠都是傷痕累累的,但是她們最好的'良藥——回憶曾經的美好,回憶曾經的甜蜜!在愛情裡,男人不愛了就是不愛了,而女人即使已經不愛了,她們都會想著曾經別人的好,想著去維持這份“遺失的美好”。

其實已經成了一個人的戰爭,總是要有傷害的,只在於什麼樣的方式結束這份曾經的愛,男人選擇不愛了就大聲的說出來。

娟生選擇了這種男人的方式來結束這份“殘缺的愛”,他告訴子君“他已經不愛她了”。子君離開了,後來死了。她的死給人在讀者的腦海中留下了一個問號“她怎麼死了呢?”,子君無法接受這樣的一個事實——“他不愛她了”,也許在子君生命的最後一個時刻腦海仍然呈現娟生單腿跪地向子君求愛的場景!!!

在這場愛情的戰役裡,沒有勝利者。娟生一個人的戰爭使他獲得了自由,卻奪取了子君的生命,但是他沒有錯,不愛了就是不愛了。

死了的人“帶著鐐銬”解脫了,活著的人仍然要一個人戰爭著!!

傷逝讀後感 篇9

沒有物質的保障的愛情終是不可靠。它,不知何時起,會悄悄地令入迷者失望。

子君就是一個為了追尋愛情,卻被她所選擇的人涓生拋棄的一個例子。子君孩子氣的眼,天真無邪,對愛情充滿了渴望。為了追尋自由的愛情,不惜與家人脫離關係,可是呢?因為沒有物質的保障而引發了一系列矛盾,她被涓生拋棄。在那個壓迫成風、講究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年代,提倡自由戀愛是何等大逆不道的事情,且不說與家人脫離關係,單是作出如此之行動且還被拋棄是如此的令社會所不容。最後,子君只有一個結果----死。

在子君與涓生剛接觸時,他們是如此的合拍。他們有共同的愛好,一起談雪萊、談泰戈爾、談伊索生、談男女平等。可是呢?最後呢?分了手。她沒有選擇,只能接受,接受的結果就是自己的命。他們住在一起的開始,我相信,我們有必勝的信念----向家族向社會反抗的信念,我也相信他們自信能過得很好。是的,他們一開始很幸福很安寧,子君在家為涓生操持家務,涓生在外維持生計,然而經濟問題卻在慢慢地來了。女人是個敏感的動物,一點的風吹草動就能引起他們的不安懷疑,尤其是對自己所愛的男人、所依附的男人,子君從涓生的晚回家、對自己的敷衍中查出點端倪,可是她卻不願相信,寧願自我欺騙,所以她一遍又一遍地“開始了往日的溫習和新的考驗,逼我做出許多虛偽的溫存的答案,將溫存示給她”,而且,她早就不看書了,。

終於,涓生告訴了子君,他已經不愛子君了,他的心地有些輕鬆了、舒展了,卻將重擔給了子君。“我沒有負者虛偽的`重擔的勇氣,卻將真實的重擔卸給她。她愛我之後,就要負這重擔,在威嚴和冷眼中走著所謂人生道路。”漫漫黑夜路,寒風凜冽,沒有溫暖的房舍,沒有同行者,只有子君一個人。其實,子君的不幸也不能完全歸咎於涓生,既是當初雙方相互信任做出的選擇,選擇的失敗都有責任,只是,子君的結果卻是如此之不幸、如此之悽慘。

沒有物質保障的愛情太廉價,是涓生教了子君一堂重要的課。

可是,一切都太遲了。

傷逝讀後感 篇10

孤身枯坐,會議往前,這才覺得大半年來,只為了愛,--------盲目的愛,-------而將別的人生哦意義全盤疏忽了。第一便是生活,人生必須生活著,愛才有所附麗,實際上上並非沒有為了奮鬥而開的活路;我還未忘卻翅子的扇動雖然比先前已頹唐的多······

----------題記

魯迅主張:“為了真理要敢愛、敢恨、敢說、敢做、敢追求!”

涓生和子君,雖然生在民國,但依然被封建禮教所壓迫和束縛著,他們為了真理,勇敢的去反抗了。

涓生愛子君,仗著她逃出寂靜和空虛,他們作為熱血青年,不顧胞叔和鯰魚須為代表的反對,毅然的.真愛,子君就是涓生的繆斯女神,涓生就是子君的真命天子,他們期望著愛情的美輪美奐,共同去打造愛情的豐碑,他們相信彼此的堅守,他們堅信著愛情的無堅不摧。

“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子君願意通過愛情把自己的心靈和肉體,不自己的一切一切獻給涓生。她只知道,花瓣的美麗,也許蜜蜂蝴蝶干涉不了。但它總要有花萼的承託。理想是偉大的,然歲月也是無情的,精神的充實和靈魂的嚮往總須有物質的供給,人必須生活著,愛才有所附麗。

涓生對愛情的大無畏,陸續和幾個自以為忠告,其實是膽怯或是嫉妒的朋友絕了交。沒有瓜藤,瓜怎麼可能長大,在愛情面前,涓生做的那麼激進。明心地知道,愛情必須時時的更新,生長,創造,然他們卻想努力地凝固那一段安寧和幸福。

如果用花朵和果實來比喻愛情和婚姻。花朵是很美好的,玲瓏,美麗,燦爛與喜悅,讓人視覺、味覺上如痴如醉,那理想般的美麗,成為人生中一道光環般的風景。花而實,愛情誕生出婚姻,果實沒有花朵那種絢麗,它承載著實實在在的責任,他已不僅僅是精神上的無無限追求,更有了責任的承擔。

涓生和子君的悲劇,留給我們的是遺憾和心寒,那樣的時代,不管是誰的生活,都是一場苦難。

傷逝讀後感 篇11

《傷逝》是魯迅先生唯一以青年戀愛和婚姻為題材的作品,這是一篇悲情小說。故事發生在“五四”年代,在那個黑暗社會裡,戀愛和婚姻問題不可能是一個獨立的問題。當時的知識青年受到封建禮教的壓迫,外人的冷眼,親人的離棄,生活的種種困難與壓迫,對這個新一代的稚嫩的愛情百般折磨。

剛開始的一段時間,他們還是堅持不放棄的`。兩個知識青年拋棄舊習氣,同居在一起,希望過上幸福和安寧的生活,可卻不斷遭受社會對他們的壓迫,遭到社會的“歧視”。幸福的時光是短暫的,在現實面前,他們的生活變得困難,連最基本的溫飽都沒辦法解決,迫於生活和社會的壓迫,涓生開始對子君產生埋怨,兩人產生了矛盾,變得冷漠,終於兩個人分開了,各自走各自的路:子君回到了家人的身邊,受著家人冰霜一般的冷眼,而涓生則為生計而四處奔波。涓生的事業慢慢有了發展,但仍然對與子君的分開感到很難受,在一次偶然拜訪友人的時候,被告知子君的死訊,痛苦不已,陷入深深的自責,離開了那個曾經與子君住過的房子,走向遠方……

涓生最後雖然也悔恨和悲哀了,但卻只能換來子君永遠的空虛,歡欣、愛、生活已經全都逝去了。這個時候,我想“人只有在失去時才感到存在的可貴”這句話便是真理了。愛情不能光是愛情,戀愛初始的轟轟烈烈,到現實面前如果就變得不堪一擊,那麼這樣的愛情又怎麼能算是美好。

“我就是我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子君便是如此,堅強而溫柔,反叛而無謂,直到涓生因為生活和社會的雙重矛盾放棄了她,子君的堅強外殼便瞬間崩塌。涓生與子君的愛情破滅,其實直接的原因是愛情與事業、自由的碰撞,在這樣的一個動盪的年代,愛情經不起太多的風吹雨打,何況是這樣的一個稚嫩的新一代的愛情!個人的解放總是需要以社會的解放為基礎,這是新一代知識青年的孤獨與無助,知識分子在這個時代容易軟弱和妥協,受到挫折之後容易消極和絕望,這也是魯迅自己的孤獨與無助。

傷逝讀後感 篇12

對於我來說,魯迅先生的文章一向都是較為難懂、晦澀不明的。能夠說《傷逝》也不例外吧。可是這僅僅二十多頁的文字,讓我覺得有些許悵然,為涓生、或是為子君。

每讀一本書之後,我都會把書裡的一些句子摘抄下來。有人說,往往書裡被人單獨摘抄出來展示的句子,最能表達整一本書裡想要表達的東西。《傷逝》裡有這麼一句:

“我是我自我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就是這麼分明、堅決而又沉靜的一句話。而小說的名字《傷逝》,這壓抑的名字。就如同餘華的《活著》是由一系列的死亡所構成一般,魯迅的《傷逝》則是從追求新生而寫成。

通篇讀下來,我發現子君這位人物同當代的我們有些相似。不在社會,而在想要自由、想要奔跑時,卻被無形的囚籠束縛著。不知中國青年是否有如魯迅先生所期望的擺脫冷氣、只向上走。

我們都在追求,卻一次次被現實壓垮了腰,屈服於現實。

子君亦曾追求過。初時她能夠為了感情而在父親面前立下一句有力的宣言,令涓生看到新時代的曙光。他們也會在一齊討論那個時代下鮮少有人提及的話題、會為了新生活四處奔波與奮鬥。但當涓生失去了工作,倆人一同住進一個大雜院中,與眾多所謂官太太住在一齊時,子君變了——其實倒也說不上變,因為子君的骨子裡一向都是舊時的思想,從未變過。

她開始養阿隨來打發這百無聊賴的時光、開始為了爭奪油雞而與官太太們互相大罵、開始操心於世俗與日常、開始褪去她僅存無多的榮光。

可涓生仍在對新生活抱有期望啊。他從未忘卻翅子的扇動,儘管比先前已經頹唐得多。之後,阿隨也被送到了一個並不很深的土坑裡,涓生與子君似乎也互相厭倦了。

“向著這求生的道路,是必須攜手同行,或奮身孤往的了,倘使只明白槌著一個人的衣角,那便是雖戰士也難於戰鬥,只得一同滅亡。”

道不一樣不相為謀。一個繼續追求,一個淪為舊囚。這便是被現實壓垮了腰之後,屢敗屢戰或是俯首稱臣的兩條路。

只願在這滿是迷霧與荊棘的人世中,能夠找到一條不後悔的路,不懷傷而逝。我想,這便是《傷逝》於我的意義。

傷逝讀後感 篇13

從小說的名字中可以感覺到這是一篇以悲劇結尾的文章。“傷逝”,為逝去的一切而難過,讓人想起遺憾、悔恨,給人一種淒涼的感覺。作者通過“涓生手記”講述了“五四”黑暗社會時期兩個覺醒的知識分子,為愛情走到一起,在社會的壓力和生活的殘酷中最終分離的愛情故事。

讀過《傷逝》之後,感觸頗多,有一種傷感的感覺。

在我看來,子君作為一個時代的女性,是叛逆的',是艱難的,她能夠衝破封建觀念的束縛,掙脫封建家庭的束縛,毅然追求自己的愛情,與時代格格不入的。但她下定決心去愛,喊出了自己的心聲,喊出了幾千年來女人不敢喊出的“我是我自己,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這樣一個個性解放的響亮聲音。

拋開世俗的眼光,她和涓生走到了一起,即使沒有堅實的物質基礎。但是當她和涓生生活在一起的時候,生活迫使她成為一個典型的家庭主婦,忙於家庭瑣事,為瑣事爭吵。

慢慢地,她從一個解放的新女性變成了一個世俗的女性,在這個時候,她與娟生的感情也逐漸淡化,慢慢惡化,最終走向毀滅,子君被拋棄而死。

作為一個新時代的年輕人,涓生的思想雖然新穎,但卻不夠深入。一開始,他是勇敢的,執著的,對未來充滿希望。但在本質上,他仍然被封建意識形態所毒害,表現出保守和懦弱。尤其是和子君生活在一起的時候,他自私、虛偽、怯懦逐漸滋長。當他和子君出去的時候,他害怕被人嘲笑、猥褻和輕蔑,而子君卻“無所畏懼”。

最後,自己的生活越來越淒涼,面對生活的壓力,他把生活的重擔交給了子君,自己不敢面對。最殘酷的是他離開了子君,把她推入了死亡的深淵。我認為涓生的新思想是膚淺的,經不起時間和現實的考驗。

一段美好的愛情就這樣逝去了,當涓生再次懷念過去的美好時光時,一切都無法挽回,剩下的時間只能“悲傷地”繼續。兩個人的悲劇結局,讓人難免難過。因此,當我們戀愛時,我們既不能失去自己,也不能逃避我們的責任。

傷逝讀後感 篇14

無論是國中還是高中在課堂上都接觸過魯迅先生的文章,對於魯迅先生我是敬佩的,課堂之餘我看過他很多小說,我總覺得讀他的小說不會只簡單的感覺到寫得好或不好,有時候會感覺到時代的悲哀,有時候感覺主人公內心深深的無奈,有時候又無望中帶著一絲微弱的曙光,光弱似風中的蜘蛛絲,但終歸是有的。但以愛情為題材的文章是少的,《傷逝》是少之又少的其中一篇,我雖然不喜這個關於愛情的悲劇,但今天也假想一下自己是這個悲劇裡一個普通的百姓。

《傷逝》以涓生的懺悔開始的,一開始就知道故事是一個悲劇,至少對於主人公來說一個悲劇。我覺得兩人在最開始的時候就存在一定的問題,他們的結合是當時人們所不能接受的,他們是逆於世俗的,這就為後來的結局埋下了伏筆。他們積極於追求自己的幸福是值得好的,可是他們生活的背景不允許他們的大膽開放。在開始的時候他們是幸福的,對於涓生來說子君是一個類似知己的存在。在當時,涓生是思想開始覺醒的青年代表,他認為子君是可以理解他的,在那個時候可以找到這樣一個女子是很難的,而子君也認為涓生是不同於當時那些青年的。但是,兩人之前的生活經歷對兩人之後的生活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當面臨生活中的瑣事時,子君發生了變化,涓生認為她再不能像以前一樣理解他了,甚至他工作時都不能體諒他。

就算沒有那些生活背景,他們的性格弱點也註定了他們最終的分離,涓生的自私懦弱,選擇放棄子君來成全自己,對於子君的付出視而不見;而子君則沒有足夠的意志拒絕來自物資的誘惑,不體諒涓生,整天與房東太太攀比,沒有了最初的靈氣。他們的悲劇也許是當時很多愛情故事的代表,覺得那時候能夠堅持到最後的.,真的很不容易。能堅持的除了對抗世俗之外,更多的對人性,彼此間的磨合習慣,性格的突破,需要一個強大的內心直到最後的勝利。他們的故事讓人覺得,愛情對抗的是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只有最強大的愛才能面對生活中的瑣事而依然不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