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地書讀後感

來源:果殼範文吧 2.46W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兩地書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兩地書讀後感

兩地書讀後感 篇1

在大多數人眼中,魯迅,或許是一個頭戴盔甲,以筆為矛紙為盾的救國救命的勇士,然而讀過了一些他與許廣平的書信《兩地書》,這位偉人的形象在我眼裡更加立體了起來。

這本書留給我印象較為深刻的是他們二人通訊之間稱呼的變化,從“吾師”到“迅師”,從“廣平兄”到頗有戲謔意味的“H·M”,就從這些稱呼裡,我彷彿見證了他們兩個人從相識到相愛的幸福,而這樣的幸福,在當時那個動盪的年代,是多麼的'來之不易。

還有令我動容的,是他們之間思想上的碰撞。在思想上,魯迅年長許廣平17歲,他的想法更加深刻和直接,但是他在信中並不會過多的與許廣平展開爭辯,每當要說起許廣平不愛聽的“老實話”,都會一再小心翼翼地說:“我說這些,大概你又不喜歡聽了。”我覺得這樣的默契,這樣的愛情,無關年齡,充滿了溫柔與鼓勵。

我看到的大部分可能是他們生活中簡單美好的那一面,他們的生活因為有了對方的存在而煥然一新,這也是魯迅先生能更專心地應對當時黑暗的社會,以文字醫治當時社會的原因吧。

兩地書讀後感 篇2

父愛!如大海般深沉而寬廣。

傅雷說,他給兒子寫信有多種作用。一、討論藝術;二、激發青年人的感想;三、訓練傅聰的文筆和思想;四、做一面忠實的鏡子。對傅雷來說,他自己再忙也要寫信,寫很多內容。毫無疑問,對傅聰來說,是這一封封寫滿關懷的家書,陪著他走過人生最重要的時期。

在家書中,有著傅雷對藝術的心得感悟。他認為,一個真正的藝術家必須得忠於藝術,保持藝術的完整性,為藝術而獻身。要經常與社會接觸,能保持對藝術的新鮮感和專一的注意。先為人,次為藝術家。再為音樂家!終為鋼琴家。

在家書中,有著傅雷的教子之道,在傅聰大賽將即時,他說,得失置之度外,勝敗兵家之常,以君子之心度人,作為借鑑之助。在兒子情緒低落時,告訴兒子學會堅強,學會適應環境,不要被外界干擾。得知兒子回國與蘇聯樂隊合作,傅雷建議他從大局出發,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問題。

在家書中,有看傅雷對兒子深沉的'愛,你走後第二天,就想寫信,怕你嫌煩,也就罷了。可是沒有一天不想著你,“你回來了,又走了,許多新的工作,新的忙碌,新的變化等著你。你是不會感到寂寞的,我們卻是靜下來,慢慢地恢復我們單調的生活,和才過去的歡樂和忙亂對比之下,不免一片空虛。”

父愛是什麼?是共意時的安慰勸導?是亦師亦友般地陪伴與教導?抑或者是得意時告誡的切勿自滿?

於傅聰而言,父愛就是那漂洋過海的一封封書信,搭建起一座名為“父愛”的橋樑。

兩地書讀後感 篇3

1954年,傅聰離開中國,前往了相隔萬里的波蘭留學。至此,12年的書信便就此展開了。

傅聰從小在專制和嚴厲的家庭中長大,也常常因為一件小事遭到父親的毆打。由此可以看出,他們父子兩個關係並不是很好,兩人的'鴻溝也越積越深。

但是傅雷於1945年1月18日晚寫出了第一封家信,也就是傅聰走後的第二天。整封信都表達了傅雷的懊悔之情,以及對兒子思念。隨後的幾封信中,也都表達了父親對兒子無微不至的愛。

當傅聰有比賽,壓力很大,傅雷得知後,書信一封——“煩悶時,可獨自上街走走,看看古教堂、古建築,或是到郊外散散步,多接近大自然,精神即會鬆動。”當傅聰比賽獲獎時,傅雷不再吝嗇誇獎——“你彈琴的成績,叫我們非常高興。”當傅聰歷經感情痛苦時,傅雷像朋友一般為他開解——“我以前和你提過感情的創傷,就是要你把這些事兒當做心靈的灰燼看,看的時候不免感觸萬千,但不要刻骨銘記地傷害自己,而要像對著古戰場一般的存在著憑弔的心懷。”或許,從這時候開始,傅雷真正懂得了如何做父親。

書中雖然沒有明確寫出傅聰的回信,但是在傅雷的信中我們也可以看出來,傅聰是十分信任傅雷的,並把自己的感想都寫到了信中。

《傅雷家書》不只是一封平凡的家書,它更像是一部體現父愛的書籍。

兩地書讀後感 篇4

父母對兒女的感情永遠是深切的,體貼的,無微不至的,傅雷對自己的孩子也不例外。從這一百多篇家書中,我們便能感受到傅雷對自己兒子的愛如大海般深沉而寬廣。

傅雷在這些書信中,告訴了兒子處世之道,告訴他如何做人,告訴他如何搞藝術,甚至如何對待生活,愛情等問題。雖然,書信中關切的話語帶有一種不可抗拒的威嚴,但是,我們仍能從中看出傅雷對兒子的關愛,期盼,同時也可以看出他們的父子情深。

傅雷的愛體現在點點滴滴中,他常常在信中教兒子做人處世之道,如:“手插在上衣兜裡比插在褲兜裡更無禮貌”,“雙手不拿刀叉時要平放在桌面上。”等。他還對孩子的思想十分注重,他說過“唯有把過去的.思想包袱一起扔掉了才能得到真正的精神上的和平恬靜,才能真正心胸開朗的繼續前進。”足以見得,他在教育孩子時,總是能發現孩子所處的狀態,並且針對這些教育孩子。在藝術方面,他要求兒子真誠地愛藝術,發揚藝術,提高藝術的品味鑑賞力,要求兒子以開闊的胸襟擁抱不同風格的音樂。這些事情雖然瑣碎,但無不體現出傅雷對兒子的無限關懷與深沉的愛。

這本家書以一種家常談話的口吻來展現,字裡行間流露的是質樸與親情,它拉近了與讀者之間的距離,讓人讀完之後久久不能忘懷,讓人感受到雖然分隔兩地,但是心在一起。

傅雷對傅聰的愛是細膩深沉的,而傅聰也同樣愛著,崇拜著父親,他說:“赤子之心,爸爸的信從頭到尾貫穿的最本質的東西就是這個。”

兩地書讀後感 篇5

“多少讀者來信,希望我多跟他們通訊,可惜他們的程度與我相差太遠,使我愛莫能助。”這是傅雷給傅聰的信中提到的,傅雷很想給傅聰來信的,那麼傅雷為什麼要給傅聰寫家書呢?有四個原因,傅雷在1955年5月的信中有提到過,傅雷寫信不是空嘮叨,而是有好幾種作用,從這我們就可以看出傅雷對兒子的良苦用心。

1954年,傅聰留學波蘭,傅雷時刻關注孩子的成長,在信中時刻用約韓。克里斯多夫的.例子來啟發傅聰。同時傅雷會關注傅聰,時刻告訴她不要早戀,給傅聰講清楚學問與愛情的關係,這些都可以看出傅雷即使與兒子在不同的地方。傅雷都時刻開導傅聰,雖說兒子留學在國外,但是傅雷會為兒子抄古詩文,讓兒子提高文學素養。

1961年,傅聰找到了自己的伴侶彌拉,遠在中國的傅雷異常興奮,在信中,他這樣寫道:“我們雖遠隔萬里,可是也跟著你們生活在一起。”這可以看出傅雷對傅聰和彌拉的掛念,以及對他們深深的愛。1966年8月12日,是傅雷夫婦寫給他們的最後一封信,傅雷夫婦在信中說道:“想象我們的孫兒在你們的客廳及廚房裡望著我們的照片,從而認識了遠方的爺爺奶奶,這情景又是多麼叫人感動。”我不知不覺流下了淚,在那麼艱難的環境下,傅雷夫婦都惦記著傅雷的兒子,兩地書,父子情!信中日常的叨嘮和苦心孤詣的教育,都體現著深深的父子之情。

兩地書讀後感 篇6

分屬兩地,隔著汪洋大海,父在此岸,子在彼岸。傅雷父子之間的情誼即使相隔汪洋大海,也只是小小的距離。

“孩子勇敢些,別怕,別躊躇,而最要緊的事是把日常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條”這番話是傅雷對孩子在進行鼓勵。傅雷總是在孩子低沉的時候給予鼓勵,為孩子指明前行的方向。傅雷是一位優秀的翻譯家,也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家,他培養兩個兒子成才,對遠在異國的兒子關心細緻入微,從工作到生活,他為了不讓傅聰擔心自己,特地隱藏病情不告訴兒子,這體現了濃濃父愛。他們父子,雖然相隔萬里,距離沒有阻隔他們之間的愛。《傅雷家書》之所以好,不在於信的內容,而在於他們父子之間是真誠的、濃郁的.父子情誼。

還有一句話我十分喜歡,那就是“不接到你的信,心裡總是不安”這句話,體現了傅雷對兒子情感的寄託,十分牽掛兒子的情感,他們父子之間有一根看不見的線連線著二人,“家書”便是這根隱形的線,是他們父子間的牽絆,也是羈絆。

“厲行節約,自制也應竭力做到”這一句話,讓我想到了我父母從小對我的節約意識的培養,以及對自律習慣的養成。但傅雷卻與兒子相隔萬里,依然不忘培養兒子的品行,這包含了父子之間多少的情誼啊!這樣的父子情,著實可貴,這樣的親情,更是難得。

世上最真誠,最濃烈的愛,也全在這一封封家書中為我們展開……

兩地書讀後感 篇7

讀了《傅雷家書》,我感受到父親和兒子之間濃濃的兩地父子情。

在1954年1月30日晚的那封信中,可以看出傅雷對兒子的愛流淌在字裡行間。傅聰離家第二天,傅雷就想給他寫信。傅雷夫婦沒有一天不想著兒子,翻來覆去睡不著,老是想著兒子小時候的往事,並因此感到又快樂又惆悵。兩人十分關心兒子生活和學習的情況,希望兒子能將這些事情的細節通過信件告知他們。即使來信潦草些也無妨,只求詳細些。

作為父親,對於漸漸長大的兒子,既希望他茁壯成長,向外發展,又不免為兒子不得不遠離自己而傷感。催促兒子寫信這個細節充分體現了傅雷對兒子深深的牽掛,可見父親在樸實的`文字背後流露出的濃濃父愛。

在家信中,傅雷與兒子談學習,練琴的時間必須正常化,不能少,也不能多難;談做人,永遠保持赤子之心;談生活,要抓緊時間,生活紀律化……在書中,傅雷給兒子的每一封家書在含蓄的文字背後都充滿了父愛的苦心孤意。

在做人方面,生活細節方面,修養方面,演奏姿態方面,傅雷對兒子的指導中無不隱含著對兒子的愛。最難得的是,傅雷把兒子視為一個與自己完全平等的人,與他探討李白、杜甫、蘇軾、辛棄疾等詩人及其作品,跟他交流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父子在書信中反覆討論,暢所欲言,這是多麼和諧的父子之情啊!

從這本書中,我體會到了傅雷對兒子含蓄而又深沉的愛,每一封家書都令人回味無窮,拳拳愛子之心,溢於言表。

兩地書讀後感 篇8

每一封信都飽含著深深的父子之情。兒子在鋼琴前輕敲琴鍵,將自己所有的青春激情傾注在每一個飽滿圓潤的音符中,他時而有學術上的疑惑,時而想念遠隔萬里的故園,他便提筆擬一封家書給父母,或是拿起昔日父親的家書再仔細研讀一遍,以便從父輩的經驗教訓中汲取營養。父母在繁忙的工作中常常抬眼,望向窗外,看看郵箱中是否有新到的信件,若是幾星期都不見來信,他們便整宿整宿睡不安寧。

傅雷在給傅聰的信裡這樣說:”長篇累牘的給你寫信,不是空嘮叨,不是莫名其妙的,而是有好幾種作用的。第一,我的確把你當作一個討論藝術,討論音樂的對手;第二,極想激發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讓我做父親的得些新鮮養料,同時也可以間接傳佈給別的青年;第三,借通訊訓練你的——不但是文筆,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時時刻刻,隨處給你做個警鐘,做面’忠實的鏡子’,不論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細節方面,在藝術修養方面,在演奏姿態方面。

對於父親而言,無論兒子是否長大成人,是否早已名滿天下,他終究還是一個孩子,需要父母的幫助、指點和關心,多點“嘮叨”“說教”至少可以使他少走些彎路,讓自己的孩子在未來可以不後悔,擁有更加完美的人生,這便是濃厚且深沉的父愛!

兩地書讀後感 篇9

傅雷的家書不僅僅是給兒子的家書,而是一個個人生哲理,他對傅聰走上人生成功之路起了很大作用。

傅雷先生有很身後的文化基礎,他是一名優秀的翻譯家。這也是讓他給傅聰傳遞了很多正確的指導。雖然傅雷先生有時候很苛刻,但他的處事風格並不死板,這對傅雷一家都受到了深深的影響。

從傅雷家書的一篇篇信件中我們可以看出傅雷對兒子的'教導非常的明智。長大後他們的關係從父子變為朋友,再到倆個知己知彼的藝術家,經過這些挫折與經歷,造就了傅聰在音樂界的偉大成就,這些都離不開他們父子二人的共同努力。

傅雷是千千萬萬個父親中的代表,他對子女那樣深厚沉穩的愛,讓他兒子變為一個極其優秀的人,在傅聰獲得巨大成就的之後,傅雷告誡傅聰要戒驕戒躁,讓他時刻保持清醒,讓他在藝術這條路上越走越遠。傅雷總是怪罪自己對子女非常苛刻,直到後來一直後悔,這是多麼濃厚的父愛呀,但如果沒有那一聲聲教導就不會有傅聰的偉大造詣。

傅雷是個做事雷厲風行的人,例如有些信就寫的十分乾練短小,而他的嚴謹也可以在此體現出,還有他那強烈的愛國和愛子之心,讓他變成了一個有擔當的父親,儘管飽受政治磨難,但他依然一如既往的熱愛祖國,這是十分偉大的責任心。

儘管相隔萬里,但親情永遠是零距離。

兩地書讀後感 篇10

在《傅雷家書》中有一句“親愛的孩子,你走後第二天,就想寫信,怕你嫌煩,也就罷了。可是沒一天不想著你。每天清早六七點鐘就醒了,翻來覆去地睡不著,也說不出為什麼。好像克里斯多夫的母親獨自守在家裡,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樣。”這是傅雷寫給他兒子傅聰的話,從字面就可以看出作為父親對兒子的思念和牽掛。對於長大的兒子,他希望他能茁壯成長,希望他可以成為一個幸福的人,有一個幸福的家庭。

在《傅雷家書》中,傅雷先生把自己比作園丁和警衛,他一方面將全部身心傾注在孩子身上,精心栽培孩子,另一方面又要保護孩子不受傷害,時刻提點孩子,防止孩子誤入歧途。他為自己早年對孩子的嚴厲而自責“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遠對不起你,我永遠補贖不了這種罪過”;他為自己不是一個好父親而懊悔“可憐的孩子,怎麼你的童年會跟我的那麼相似呢?我也知道你從小受的挫折對於你今日的成就並非沒有幫助,但我做爸爸的總是犯了很多很重大的錯誤。自問一生對朋友對社會沒有做什麼對不起的`事,就是在家裡,對你和你媽媽做了不少有虧良心的事,這些都是近一年中常常想到的,不過這幾天特別在腦海中盤旋不去,像噩夢一般。可憐過了四十五歲,父性才真正覺醒!”

在整本書中,從寫信的時間間隔就可以看出,傅雷對孩子的重視。也可以看出他對孩子的愛。

兩地書讀後感 篇11

“你老是怕對父母不盡心,我老師怕成為你的包袱。”這是跨越兩地的父子情,使流傳至今的深沉愛。

《傅雷家書》是用一封又一封書信格式,為我們展示出一位父親對兒子真切的教誨,更多的則是一種父子間,最為深切而真摯的愛。他是如此純潔,又令人動情。這書信是大人物用最深沉的語言,書寫出來的愛與關懷。每一個文字,每一撇,每一捺,似乎都有血液在流動,有心臟在跳動。這就是父子間最深沉的情誼,他跨越多年,到如今,讀之,依舊動容。

在一個深了的夜,四周已靜,而無雜聲,風聲掠起,無擾他人。傅雷正點著那盞老舊的檯燈,坐在書桌旁,用有些微微顫抖的右手,拿起了筆,在紙上一字又一字的書寫著,他有些彎了的後背,似乎有幾分蒼老。她輕咳兩聲,卻彷彿沒有看到桌旁的熱水,他在紙上寫下一行又一行的文字,傅雷的'眼角已淌下淚水,他趕緊試乾眼淚,怕留在紙上讓孩子分心。

傅聰接過父親寄來的信,便迫不及待地翻開,閱讀。他慢慢地讀著父親留下的一行又一行,深沉的話語,上下嘴脣不自覺的抿在了一起,時兒點頭,時兒又露出一抹淺淺的微笑,他的手緊緊地握著書信,可雙手卻又不禁顫抖起來,淚水也在那一刻奪眶而出,久不能平息。

這是父子間最真摯的情與愛。《傅雷家書》傳的是信,遞的是真情。文字背後是深沉與溫暖,是濃濃的父子情。

兩地書讀後感 篇12

從1953年到1966年,無數封家書聯絡一起,映照的是父親對兒子濃濃的關切,教導與期望,是父子間濃濃的愛。

信中,父子似朋友般的相處,好是似一成不變般的嘮叨的教誨,卻是嘔心瀝血般的關切和愛意,“你覺得我這段話說的對不對”,“你是不是這麼覺得”,沒有父親高高在上的架子,朋友般的探討,雖身在兩地,心卻緊密相連,這樣的說話方式又何不是愛的表現呢?

在對兒子兒時的教育中,傅雷是嚴厲的,是不近人情的,大到讀書學習,小到吃飯說話,嚴格十分,但嚴厲襯托的又何不是父愛的深沉與偉大。

“萬一有什麼低潮來想想你的爸爸舉著她一雙瘦長的手臂遠遠的在支撐你”更想想有這樣堅強的黨,政府與毛主席,時時刻刻做出許多偉大的事業,發出許多偉大的'言論,無形中但是有效的在鼓勵你前進。孩子,我千言萬語也說不完,我相信你一切都懂,問題只在於實踐,這是父親對孩子說的話,這是父親對孩子莫大的支援與信任,更是父親對孩子深沉的愛。

分隔兩地,父親拖著病痛的身子寫了一封又一封信,兒子收到來信滿是感動與掛念。一年一年又一年,父子的心在一封封家書中聯絡一起,濃濃親情無不動容,這一切的一切,帶著無時無刻的關心,伴著一句句的教導。兒子逐漸出色的樣子,繪出了大海般如此深切的父子情,兩地分割,家書往來,濃濃深情,源於父子。

兩地書讀後感 篇13

一封封家書,不阻迢迢千里;一片片心海,寄託父子之情

閱讀完《傅雷家書》,使我感慨萬千。我想這本書作為寫給孩子的書信,它已超出了它原本的價值。

此書不但具有深遠的教育意義,值得數千家長和青少年去閱讀,更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對於藝術的極高造詣。

傅雷對兒子傅聰的愛是無私、真摯、深沉的,在教育兒子方面,他盡到了父親應盡的職責;他對兒子事事關心,無論是愛國情懷、立身處世,還是藝術學習、感情婚姻方面,他都耐心地諄諄教導。最令我感慨的是傅雷對孩子的包容,傅聰出走英國、加入英國國籍等等使他的民族自尊心受挫,使他大失所望,但依舊設身處地去諒解孩子,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

我認為本書的一大亮點,還在於傅雷與兒子進行的藝術探討;作為一箇舊社會的知識分子,傅雷客觀全面地去分析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藝術,更深入探究其藝術特色、各自長處與短處。讓讀者從字裡行間感受到了藝術之美,又激起了我強烈的民族自信心。還有傅雷對兒子的'藝術生涯十分重視、關心,他對藝術,對人生的態度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如:“藝術家最需要的,除理智之外,還有一個‘愛’字”“得失成敗儘量置之度外,只求竭盡所能,無愧於心”等讓我十分敬佩。

“這是一部最好的藝術學徒的修養讀物,也是一部充滿父愛的苦心孤詣、嘔心瀝血的教子篇。”拳拳父愛,感人至深,也必將如一盞明燈照亮更多人心中的路,影響一代又一代的人。

兩地書讀後感 篇14

總有一些感情,來得很平淡,卻也刻骨綿長。他和她,從一封求教信開始,慢慢萌發情愫。不在身邊的日子,彼此的思念越加強烈。他在別人的眼中,是戰士,是導師,是文豪;她在別人的眼中,是少女,是學生,是進步分子……但在彼此的眼中,他是她的小白象,她是他的小刺蝟……他們談時事、談生活、談理想,談得都是與情無關的事,卻又事事關情。他是魯迅,她是許廣平。這是他們的書信,也是一個關於愛情、關於生活的故事。

魯迅其他的作品都在寫別人,只有《兩地書》是在和別人一起寫自己。書中的魯迅不再是“橫眉冷對”的戰士,而是一個“我可以愛”的暖男。他會因為想要與許廣平繼續通訊,而開始磨嘰到沒話找話的地步;他會因為當時的物價很高,而精打細算,怕他的小鬼難以為繼;他也會埋怨許廣平不給他寫公開信……他會自談與許廣平在一起承受了很多的'流言蜚語,但也抑制不住對許廣平的思念;他會放下架子,求人為許廣平、為她的家人謀工作;他也會因為忍受不了異地的相思之苦,而南下來到許廣平工作的城市……

一部“百科全書”式情書集,像《查令十字街84號》一樣好看。這裡有愛情,有民風,有時政,有文學,有思想,有人性……民國時期的愛情不止有林徽因和樑思成、沈從文和張兆和……還有魯迅和許廣平。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