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舍讀後感

來源:果殼範文吧 1.36W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雅舍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雅舍讀後感

雅舍讀後感1

最近中我有幸閱讀了梁實秋的散文集《雅舍》,一下子被他清新的文筆、優雅的語調所吸引。幾個下午,坐在朝南的落地窗前,一邊享受冬日的溫暖的陽光,一邊品味《雅舍》的悠閒,可真是人生的一大樂事。

有個學者曾經說過:““五四”以來,植根於民族文化土壤的現代散文,大致可分為兩代流派。一派繼承“載道”的.傳統,直面現實而發出進擊的純響,如魯迅所言“和讀者一同殺出一條生存的血路”,同時也不斷錘鍊散文的藝術;一派延伸“言志”的脈絡,倚湖海身世山林性情書寫“美文”,融人生思辯、處世智慧和脫俗情調於一道,入水不濡、入火不熱地顯現生命氣象和人生百態。這兩派散文各有側重、異質同構、互補共榮,合而為一道現代散文亮麗多姿的風景。”梁實秋的散文當屬後者。

綜觀梁實秋的散文小品,無論是記敘個人經歷、民俗風情、還是回憶親朋師友,雅趣苦事;無論是紀遊、雜感、札記,還是小品、隨筆,都體現了“以理節情的心態、恬靜安詳的心境與平和沖淡的心氣”。梁實秋的散文,其精神資源來自西人的新人文主義和中國傳統的儒釋道。梁實秋曾自述:“一個地道的中國人,大概就是儒釋道三教合流的產物。”又說:“我的散文在思想方面、形式方面受英文文學影響不少,但是在文學方面如何遣詞造句等等是中國文學影響……”

梁實秋生平有三好,“好交友、好讀書、好議論”。歷史上的梁實秋霸才橫溢:五四大潮,演講鼓吹;八年清華,三趕校長;辯駁問難,拳打周作人,腳踢吳稚暉等等。早在20年代,梁氏就在一次辯論中說,“我梁實秋是把文學當做獻身的事業的,凡是以正當的態度研究文學的都引為同志。文藝裡有主義的不同,沒有偏僻的黨見。梁實秋生就的一身硬骨頭,不怕嘲罵,不避嫌疑,不惜費紙費筆費精神!……”好一個“一身硬骨”!梁實秋後來和魯迅論戰,無疑便是這身傲骨的自照。與魯迅交手,是梁實秋第一大敗著,兩雄相撲,傲骨對傲骨,此時便要看大勢所趨了。梁實秋最終被魯迅釘上“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的恥辱柱,終其一生都掙扎不脫。

雅舍小品動筆於1939年。所謂“雅舍”,指的是梁實秋在重慶郊區,一處叫北灣的農村,置下的幾間平房。他在那兒一直住到1948年,其間寫作的散文隨筆,統統以舍為名。1949年赴臺,地點變化了,而情志不變,他把閒常寫作的部分散文、小品、雜感、札記

雅舍讀後感2

有時候一篇文章,一個故事就能讓人的一生改變,希望有關於讀梁實秋的《雅舍》有感的這篇文章能對您有所幫助!

工作之餘、閒暇之時,讀點書,寫點字,別有一番情趣,也算沒有枉度時光。我的書架上經常擺幾本自己喜歡看的書,名人傳記、歷史小說、雜文趣事、唐詩宋詞之類。不知何時梁實秋的散文,也跑到書架上來湊熱鬧,也許是被魯迅罵得無處藏身了吧!也好,使我大飽眼福,一睹大家的風範。說來,敢和魯迅對陣的.樑先生也真算不簡單,文章寫的樸實無華,既無譁眾取寵之意,又無刀削斧斫之痕;諷刺詼諧、妙趣橫生,家常小事,娓娓道來,令人耳目一新;觀察人物是那麼細緻,闡述觀點是那麼獨到,引經據典不雅於魯迅,真可謂是博學多才。

他的《雅舍》讓我想起劉禹錫的《陋室銘》何陋之有?比之,似乎有點不"雅",況且,"雅舍"還並非樑先生所有,他只是客居而已。請看他的雅舍:"有窗而無玻璃,風來則洞若涼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來則滲如滴漏"。如此說來,還不如劉禹錫的"陋室"。說樑先生不簡單,還因為,就憑寄居在這雅舍幾日,竟然寫出那麼多膾炙人口的大作。

今天,恐怕無處尋覓雅舍了,難怪很多人住在舒適的高樓大廈裡,寫不出好的文章來,是因為再也沒有雅舍那樣"好"的環境了。雖然,我也有意識想多讀點好的文章、好的散文,來補充點先天不足的文學素養,遺憾的是,再也找不到雅舍似的理想處所,怪哉?說怪,是因為自己曾幾何時,自嘆條件不好,而影響了寫作的興趣。那時,幾點熱血,幾點激情,怦然心動,理想憧憧,大有作為之勢,參加過"春風"函授文學講作學習班,學過作詩、寫文章,但是,嘆息沒有舒適的書房,感慨沒有像樣的書桌,甚至,沒有檯燈都能成為放棄的理由,還時時告誡自己,將來有了!一定能寫出幾部,不,幾篇、幾首像樣的文章、小詩。後來,一切都有了,又沒有時間了,等等吧,一等就是幾十年,隨著時光的流失,已到中年,半百已過,人的年輪一圈一圈地在增加,時間有了,檯燈、書桌,甚至書櫃都有了,可稱得上書房了吧!為什麼單單又沒有了雅舍呢?真是見怪不怪。

雅舍讀後感3

《雅舍》是梁實秋先生的隨筆錄。分為雅舍品人,雅舍品世,雅舍談吃,海外擷英四個部分。

文章給人整體的感覺多是用輕快,一本正經的語氣來陳述事例等,卻表現出諷刺的意味。有些幽默。總惹來無奈一笑。看得出來作者對於國學和外國文學都有很深的造詣,可以隨便拉出《尚書》一類書中的事例,句子,又可以引入外國文人或思想家的話語和做法。

隨筆描上寫的都是本身所想,實際經歷,世間百態。具有濃厚的時代特點,其中所描述的很多現象與揭露的事實一直存至今日。作者選取的都是日常生活中在平凡不過的事物,卻寫出豐富的內涵,看見我們沒有看見的東西,做出聯想。可見作者思考問題的深入,全面。和對事物的瞭解之深。

我讀《雅舍》並未覺出有多少晦澀難懂,卻依舊覺得讀得很累,或許是人生履歷不夠。沒讀一篇文章都要想許多,其中有問題,還有許多深刻的地方沒能理解。

雅舍品人與品世是最深刻的部分。品人中開頭就有男人,女人,然後按年齡寫,按職業寫,再到具體的五個人。基本表達了他對人的看法,有些並不全面,是著重以諷刺去了。如男人這篇,開頭一句便是“男人令人首先感到的印象是髒!”。下一段開頭則是“對了,男人懶。”再如是“男人多半自私。”

至於品世,作者選取的都是平常事物,說出自己的觀點。舉得事例是我們熟悉,卻又不常用的。寫得很真實。如“音樂”疑問。很是實在,“音樂的耳朵不是人人都有的。”看多了那些高雅藝術,什麼歌劇,古典音樂會後,只能讓人有些許愉悅,可是花了多久的時間,受了多少磨礪才會這樣。我呢,沒有什麼藝術細胞,就如畢加索的《格爾尼卡》畫了什麼,我真沒啥感覺,連歷史書介紹它時都是用的“據作者介紹”如何如何。如果聽不懂,看不懂,就不必逼著自己,音樂和繪畫都是寧缺毋濫的'。

再到雅舍談吃,就多是一些沒事的出處,做法以及世人對其的觀點,還聯絡了許多生活上,作者經歷過的事情。想想,也許作者是在懷念友人,回憶當初。看著,還覺得作者是享受生活之人,在入內就讀不出許多了。

至於海外擷英,多是寫作者在美國的所見所聞,語言風趣幽默。一“豆腐乾風波”為例,描寫的是作者踏上美國本土,與美國海關的一些故事。把當時美國人對中國的不瞭解寫了出來。至於有個美國作家寫的那本書,就像是個笑話,作者也僅是說自己孤陋寡聞而一笑而過了。有很典型的美國人形象。對於美國人的人情味,則有一種反諷的意味。

這本隨筆,對人生,對世間百態的看法。有許多問題是值得我們思考的。

也許再過很多年再去讀,味道就不同了。

雅舍讀後感4

梁實秋的散文是以幽默風趣見長的“閒適小品”聞名於世,我尤其愛看他的“隨想篇”中的文章,題目很簡練,通常都是兩個字,例如“雅舌”、“女人”、“男人”、“衣裳”、“飲酒”等等,包羅永珍,說的都是些身邊的人或事,可以透過文章看到三、四十年代的生活氣息。今天看來,依然覺得趣味橫生。

1939年5月,梁實秋隨教育部中國小教科書編委會遷至重慶北碚,秋天,樑與吳景超夫婦在北碚主灣購置平房一棟,遂命名為“雅舍”。此屋結構系磚柱木架,瓦頂篾壁,有房6間,高低兩蹬,梁實秋住一室一廳。然而.梁實秋住進後,賓客盈門,騷人墨客,常聚會於此,吟詩作畫,彈琴對弈,熱鬧非凡。梁實秋在雅舍蟄居7年(1939-1946),其間翻譯、創作了大量作品,《雅舍小品》就是在這裡寫就的。

雅舍雖以“雅”為名,實乃是一棟典型的“陋室”,缺點多多。大致有:1、結構簡陋,2、風雨難避,3、地點荒涼,4、行走不便,5、門窗不嚴(隔牆傳聲),6、鼠子瞰燈(老鼠肆虐),7、蚊子猖獗(聚蚊成雷)。關於其結構簡陋,作者剛剛說它“瘦骨嶙峋”、“單薄得可憐”,便一轉曰:“但是……沒有人能說不像是房子”。“像”一座房子,就是說它實際上並不是一座“房子”(連起碼的磚牆也沒有!)。這話說得俏皮,表現了梁實秋從容的文風,也包含了作者對人生各種窮愁況味的感慨。接著寫它的“不避風雨”,他用整飭、雅緻的駢句寫房屋的破舊、殘損,是承認它的“醜”,但肯定它的“個性”,表現了樑先生超脫、豁達的性格。明明是“地點荒涼”,卻冠以“若說”,似乎“荒涼”只是別人所說,自己未必這麼認為;明明屋內地板是個斜坡,連來客也“無不驚歎”,卻說“亦不覺有大不便”。寫門窗不嚴,雜音擾人;鼠子瞰燈,破壞嚴重,都不厭其煩地用排比來鋪敘,極言環境之不寧,而最後的'結論卻是“沒有法子”,表現了一種自嘲和無奈。寫蚊子騷侵,用了兩處誇張,強調蚊子的厲害,結果卻是“我仍安之”。真是“以不變而應萬變”,對環境的惡劣始終安之若素,不是別有旨趣是無法想象的。

“雅舍”既有那麼多缺點,也並非一無好處。從文中看,至少有兩大優點:一是地勢較高,得月較先,便於欣賞自然美景;二是陳設簡樸,易於安排,最能彰顯主人個性。物質形態未能盡如人意,作者就從自然界去找快樂,覓情趣。正如李白詩云:“清風朗月不用一錢買”;蘇軾賦曰:“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為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這種面對困境的釋然、達觀的態度,比起一碰到逆境就沮喪、頹廢,總是要積極得多。

雅舍“所能給予之苦辣酸甜,我實躬受親嘗。”作者深深的感嘆,蘊含於字裡行間。

雅舍讀後感5

《雅舍小品》是梁實秋先生的隨筆錄。分為《雅舍品人》《雅舍品世》《雅舍談吃》《海外擷英》四個部分。

寫《雅舍小品》的時候,梁實秋已近不惑之年,各方面修養較為深厚。小時親炙故都風情,身經兵亂之災;年輕時幸逢“五四”新潮,眼界大開,個性張揚,又漂洋過海,遊學美國,領略異域風物,飽嘗離愁別緒;回國後涉足社會,南來北往,看夠了世事變幻,嚐遍了人生五味,見識日增,年事漸長,不知不覺間,就到了中年,春華消退,秋思老成,委實能夠“相當的認識人生,認識自己”了。梁實秋不僅有豐富的人生閱歷,又有真才實學。清華8年的正規教育打下了他國文、英文堅實的基礎,清華文學社的活動培養了他的文學愛好和寫作才能;留學3年又主修英美文學,師從新人文主義批評家白璧德教授,青春的浪漫才情受到古典理性的洗禮而獲得昇華;學成歸國後,歷任南北數所大學教授,編過《新月》等報刊,捲入文壇風波,從事文學批評,講授英美文學,譯介莎翁戲劇,堪稱才學過人,詩書滿腹。因而,中年時代的梁實秋,可說是才學識兼備,積累豐富,修煉到家,不鳴則已,一鳴自能驚人。其學養、閱歷、性情、氣度,就充分體現在《雅舍小品》之中,他在20世紀中國散文史上大家的位置,就是從這裡開始奠基的。

“雅舍”最宜月夜——地勢較高,得月較先。看山頭吐月,紅盤乍湧,一霎間,清光四射,天空皎潔,四野無聲,微聞犬吠,坐客無不悄然!舍前有兩株梨樹,等到月升中天,清光從樹間篩灑而下,地上陰影斑斕,此時尤為幽絕。直到興闌人散,歸房就寢,月光仍然逼進窗來,助我淒涼。細雨濛濛之際,“雅舍”亦復有趣。推窗展望,儼然米氏章法,若雲若霧,一片瀰漫……

他在描寫“雅舍”“得月較先”這番賞心悅目的情景時,作者的.情趣之雅,飄飄然有出塵欲仙之感。不禁插敘一段遇有暴雨則滿室狼藉的鏡頭,回到雅舍之陋,對比如此之鮮明,令人忍俊不禁。

在談感受時作者寫下了這樣的句子:“雅舍所能給予之苦辣酸甜,我實躬受親嘗。”其間自然存在著作者對所處戰爭年代的無奈,但更多地表現了作者隨遇而安、豁達樂觀、苦中作樂的生活態度。

孔子云:“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雅舍小品》一文在內容與形式上取得了和諧的統一,集中體現了一個“雅”字,即在思想感情上的高雅的志趣和恢巨集的雅量,在語言風格上的典雅的文氣和蘊藉的辭采,可謂“文質彬彬”的典範。

雅舍讀後感6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古往今來,又有多少人能抗拒美食的誘惑,歷代的文人墨客拜倒在美食的裙襬下,更是多的數不勝數。梁實秋先生大概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了。他雖不是像美食家對於美食如數家珍,但他多的是一份文人對於生活的感悟。

我是那種“唯美食和信仰不可辜負”的那一類人。我喜歡美食,喜歡親手製作美食和回味的過程。讀了梁實秋先生的《雅舍談吃》,我彷彿找到了知己,找到了一個和我有著相同觀念的朋友。

書中提到了一個觀點,君子不一定要遠庖廚。這個觀點和我是相同的。因為烹飪不只是以填飽肚子為目的.的一種浪費時間的方式,而是非常讓人享受的一種過程。從小我就非常羨慕那些餐廳裡的大廚,羨慕他們可以做出那麼多好吃的。烹飪的技巧可以傳授,但真正獨得之祕也不是盡人而能的。當廚子從學徒做起,從剝蔥剝蒜起以至於掌勺,在廚房裡耳濡目染若干年,若不是因為熱愛和一份傳承,如同戲劇的名角,一旦凋謝,其作品便成《廣陵散》矣。

書中不僅有平常人家餐桌上的家常菜式,也有茶樓酒肆的招牌美味,更多的是記憶中家鄉里走街串巷的小販叫賣的小吃。每一道菜餚都經過細緻的描述,描述味道,也是在臨摹記憶。每道菜品都大不相同,相同的是滲透在字裡行間對鄉味的懷念。

讀著“芙蓉雞片”,我就會被飯館跑堂的剝蒜、剝蔥、剝蝦仁的麻溜勁給吸引住,讀到說山東腔的堂倌說:“二爺!甭起蝦夷兒了,蝦夷兒不香”,堂倌與食客的畫面感給吸引住。然後開始挽起袖子也想試試炸得片片薄脆的芙蓉雞片。一口下去,是不是也會吃得滿面油光,酣暢淋漓。

讀著“核桃酪”,你我就會被作者那一副翹首以盼的樣子和心中的期盼之意所吸引,讀到母親在張羅著做核桃酪時,你我就會被母親眼花繚亂的動作所吸引。然後拿起勺子也想試試才出了鍋的,熱騰騰的核桃酪,是不是也會吃得興高采烈呢?

《雅舍談吃》更多的是對日常美食的惦念。有些過處儘管不精細,難得的是一位老人對故土的濃濃情意。寫的是味道,品的是人生。不停地追憶,不停地烘焙,帶著記憶和鄉愁的香,是吃的精華。

北京的尋常巷陌,前塵往事,混在食物的馨香和茶酒的清冽中猶有風味。他也曾自嘲一生未能忘情於詩酒,文字飄逸灑脫豈不是詩性使然?

是啊,正如所言,初心不改,便能在塵世煙火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閒適人生。

雅舍讀後感7

大凡世間之物,多數都可冠以“雅”字,至少這在文字上是數見不鮮的。但此雅非真雅也。一處風景,一件器物,被塗抹得濃豔之至便趨向平庸,外在的裝飾固然有幾分意義,可一旦失了本性,便再難稱雅。

雅舍之名,世上怕是不止一處,但梁實秋筆下的雅舍,卻是僅此一家的絕景。樑先生的文字,是我在國中畢業後,才偶然在書架上欹斜的書堆裡觸及,初讀便有文言之味,二讀尚有入俗之氣,三讀始覺淡雅之風。在雅舍中尋雅委實不易,幸得樑先生一支生花妙筆,如此飄搖的現狀能描繪成這般大雅。

雅舍之雅,在於其簡陋。篦牆不固,門窗不嚴,風雨不避,寒暑不擋,夜有鼠子作亂,空有群蚊為害,這興許是雅舍最鮮明的特色。依山勢而鋪,隨坡而起,房間雖然不大,但也排布有致,書房飯廳分置上下兩處,往來奔走爬坡之勞,足以讓人將“自然”二字瞭然於胸。而最具體的表現物,當屬屋內陳設,徒有一幾一椅一榻,以供自己寫之用,其餘的,各處淨無纖塵,四壁之內均無他物點飾,格局卻不單調,依先生所言,“喜歡翻新佈置”,如此一來,人屋看似從俗,其實具有個性,“有個性就可愛”。

雅舍之靜,恐怕難得一回,戶壁多隙,鄰里間已可“互通聲息”。唯有華月輪空,興闌人散之時,雅舍才初顯寧靜安詳的真面,清光篩灑,陰影斑斕,幽絕之時,亦為思鄉之時,是乎月光“逼進窗來,助我淒涼”。悄然播灑的無奈,猶似一夜難卻。那破頂而注的大雨來曾使人懊惱,而那皎潔的明月卻教人隱生閒愁,古今中外,超然物外者大抵莫不如此。

《雅舍》之雅,在於其樸實,雖然初讀《雅舍》,總覺得有不少難懂的奇字,涵義也未必如現在的諸多文章那樣一目瞭然,但我們要贊它樸實。一如第二節對於雅舍周邊環境的描寫,一個“糞坑”擱在那裡總覺得特別礙眼,再往後看,鄰人的脫皮鞋聲亦可順著窗隙“盪漾而來”,那景象快教人無可想象了,簡直近乎悲慘,真的是“隨想隨寫”。但漸而漸之,久而久之,便不再覺得有多少奇怪的地方,那些筆直的文字,其實是樸實的另類體現,不單是行文的樸實,亦是種為人的'樸實,人之所居不在於住所華麗與否,這才是“人屋合一”的最高境界,而這種樸實,深層次的便是種豁達,因而《雅舍》之雅,亦在於其豁達。種種常人所見的不幸,據作者所言俱成了從現實中汲取的樂趣。人亦傷別,我亦傷別,到頭來揀得了一身困惑,卻不如看透人似寄,尚且活得明白。

讀書時,注意到雅舍一詞始終為引號所縛,也不知是先生特引還是自嘲。當然,我更傾向於前者。所以在這裡,我將雅舍外的引號悉數除去,雅舍便是雅舍,自然之雅,方為至雅。

雅舍讀後感8

經過修繕後的雅舍顯然不會再有“風來則洞若涼亭,雨來則滲如滴漏”的景象出現,但牆上掛著的老照片、陳列櫃中擺放著的舊物以及樑老筆下供他酣睡讀寫的一幾一椅一榻卻依然在靜靜的向我們訴說著那些關於雅舍可愛的個性。

劉禹錫《陋室銘》中曾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居於繁華鬧市裡的雅舍,因著濃厚的文化底蘊而顯得分外不同,而樑老所著《雅舍小品》讀來更是別有風味。

文房四寶、結婚典禮、我看電視、理髮、洗澡、垃圾……以前從未將這類詞與散文相聯絡過,卻在看完“人間煙火”這一輯中得到感悟,原來散文也可以如此接地氣。而讀“世情百態”這一輯時,又仿若在和一個老友或是長者閒談,親切卻也受益匪淺。看“故都鄉情”,聽樑老將故都的風情娓娓道來,可以清楚的感受到身處異鄉的遊子內心對家鄉的思念。

“早起最快意的一件事,莫過於在案上發現一大堆信。”樑老在《信》這一章中如此寫道。書信作為最溫柔的藝術,的確有其獨特的魅力所在。但如今隨著網路的迅猛發展,聊天工具層出不窮,我們在享用著網路便捷的同時卻也很難再感同身受“從前車馬很遠,書信很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的唯美畫卷。

若偶有閒心,執筆書信,你最想寫給誰呢?遠方的親人,心中的那個他,還是昔日的同窗好友……離開校園已有一年多時間,但翻看到《同學》這一章時仍有莫名的`情緒觸動著我。文中樑老提及同窗共硯的深厚情誼,談到令人記憶猶新的同學外號,感慨走出校門,各奔前程後的所遇種.種……讀著讀著便勾起了我對校園、對同學的記憶。國小同學像是玩伴,嘻嘻鬧鬧,互相見證彼此的成長;中學同學像是戰友,一起熬過會考、大學聯考的磨礪,更有革命的情懷;大學同學像是夥伴,相伴走過青澀,邁向成熟;離開校園後,同學更像是熟悉的陌生人,通訊錄中一直儲存著電話號碼卻甚少聯絡,但卻絲毫不會影響“同學”這個詞在我心目中的地位與分量。

談及同學與校園,總是伴隨著回憶的美好與分別的感傷,這種情緒在看“故都風情”這一輯時也曾有過。在我看來中國人最有“故鄉情懷”,本著“故鄉即是根之所在”的意念,總是會對故鄉的風土人情格外有感覺。樑老用簡潔而平和的文字,無比溫情的向我們講述著北平的年景、冬天、街道甚至連樹、雪、垃圾都不容錯過。我想“天涯倦客,山中歸路,望斷故園心眼”此時此刻最是應景。

雅,古正也。身居陋室,卻鴻儒相交;身處鬧市,卻靜雅於心。這便是梁實秋先生雅之所在。

雅舍讀後感9

“世事紛紜,而我終覺生逢盛世,趣味尚濃。”這是印在書扉頁的一句話。也正因此話,我與此書結緣。

《雅舍閒趣》是梁實秋先生的散文集。其中有四章,雖是大家之作,但卻貼近生活。發於市井,對映社會百態,尋遍世間趣味,語言精煉,讀來趣味尚濃。

梁實秋先生筆藝高超。寥寥幾筆,竟將一個人完完全全的展現了出來。彷彿你與此人或此類人打交道數年,熟知了一般。比如寫陪女人買衣料:她從不幹乾脆脆的說要做什麼衣,要買什麼料,準備出多少錢,不是嫌這匹料子太薄,就是怪那匹料子花樣太舊,但筆鋒一轉,你會發現其實滿不是這樣一回事,她只閒加碼,太貴而已!如果價錢便宜,其他的缺點全都不成問題,而且本來不要買的也要購儲起來。看吧,這就是梁實秋先生筆下的女人,是真真正正的處在我們生活中的女人,活靈活現。梁實秋先生說:若是運用小小的機智,打破眼前的僵窘,獲得精神上的勝利,因而犧牲一點真理,這也可以算是說謊,那麼,女人確實是比較富於說謊的天才,對女人這樣的見解,著實可愛,比如可愛的靈魂,誰不愛呢?

除了女人外,還有其他各形各色的人物,比如“捫蝨而談”的男人;隨身攜帶著藥房,兼營藥業的醫生;水火不相容兒,互相慪氣的房客和房東;以及樹小新畫不古的暴發戶。這些人都是真真實實地生活在我們身邊,沒有絲毫的捏造。

除了各形各色的人物外,還有市井中的百態。比如有“政治家的臉皮,外交家的`嘴巴”的講價之態;考試後的憤怨,沮喪,悔恨之態;因義憤填膺,頓起殺賊之意的義憤之態......這些市井百態也是真真實實地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沒有半點虛假之情。

瑣碎小事,尋趣知足。這就是梁實秋先生的非凡之處,身於市井,不食煙火氣息,只聞生活之趣,熱愛生活,這就是我在《雅舍閒趣》中所看到的梁實秋先生,他雖話語平平無華麗辭藻,卻恰到好處,深得人心。在他的文章裡彷彿又生活了一次,他像一個導遊,帶著我們領略了一番平日頭累忽略的小而美好的事物。新認識了一遍曾經目光不及的人,發現生活中的有趣之處。

樂於生,善於活。用現代話來說,有一個較為相近的詞可以用來形容梁實秋先生的生活態度——佛系,但又不完全是,因為他待人看物的那種淡然,可以稱得上“佛”,可對於生活的那一份熱愛,那種快樂生活的精神是綿延一生的,其溫熱及光芒如太陽,溫暖人心,耀及所見之人。

市井有靈,趣味人生。先生的秉性,需從他的文章中慢慢去品,吾亦不該多言,但衷心祝願所有人,都可如先生一般,身於市井,終不染煙火,趣知人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