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教育的理想與信念》有感

來源:果殼範文吧 1.77W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教育的理想與信念》有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教育的理想與信念》有感

讀《教育的理想與信念》有感1

讀《教育的理想與信念有感》正文:讀《教育的理想與信念有感》 打開了那本棕色封面的《教育的理想與信念》,幾拜讀後輕輕闔上。然而我的心卻不能隨書頁的合攏而平靜,我的腦海中彷彿是一片寬闊的海洋,肖川作者在平靜的海面上投入一塊石頭,擊起了層層漣漪,向外擴充套件久久不能平息。而緊緊抓住我的是那一句樸素而卻又有粘合力的話語:“真正的教育只能建立在尊重與信任的基礎上,建立在寬容和樂觀的期待上。真正的教育存在於人與人心靈距離最短的時刻,存在於無言的感動之中。”這是一本寫給“教育者”的書。它的大部分章節都是從教育教學中存在的現象入手,然後分析其弊端,並給出瞭解決問題的方法,即作者理想中教育。

他道出了教育成功的前提,也點明瞭許多人失敗的根源。它像一盞明燈,為我的教育導航。這本書談的內容很豐富,“用思想提升品質”“教育的意蘊”“審視教育目標”“完美的教學”“教師的學習與成長”“教育期待”教育教學生活方面作者均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

一、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而不是知識、文化或政治、法律的傳授和輸。

他提出“要尊重兒童需要,崇尚自然,創設寬鬆自由的成長氛圍”。“學校作為一種社會組織、一種社會機構,它服務於三大目的;對學生監護、提高學生知識與技能水平和發展學生的個性(諸如興趣、態度、價值的其他那稱之為學習的行為等)教育是對人的成長提供服務和幫助:學校絕不可能是軍營、監獄、醫院,應成為人民舒展心靈、放飛想象的處所。在人的童年和少年時,應該展示出生命的燦爛,躍動,純真與生機勃勃”。真正的學校應當是“日常生活話的”不應當拘泥於規則和機械憧憬式死板運做的體制。而應當促進不用語言、不用教誨,而憑本身的氣息和意義起到教育作用的日常生活方式自發的出現在學校裡。然而這一點似乎沒得到人們應有的重視。我們的教育似乎更關注兒童對文化知識的掌握情況及對規章制度的依從態度,而他們本該養成的作為“人”的基本素質則掩蓋在教育的這種社會職能之後,被有意天意忽略了。我們培養了許多天木神通,可在他們身上確難尋真情流露,個性釋放。

二、有關“教育的目標”

作者認為現代社會需要培養的是具有理性精神、具有廣博深的基礎文明的教養、具有某一領域的專門知識和技能、具有有效地表達自我的能力、具有自我 延伸的能力、具有自由與責任的意識和能力。概括的說,說是有靈魂有頭腦有專長能夠創造幸福生活和服務社群得人。在說到什麼是良好的教育時,作者寫到“良好的教育一定能夠給天助的心靈帶來希望,稚嫩的雙手帶來力量,給矇昧的雙眼帶來清明,給孱弱的身軀帶來強健,給彎曲的脊樑帶來挺拔,給卑瑣的人們帶來自信”。

“如果一個人從來沒有感受到人性光輝的沐浴,從來沒有走進過一個豐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從來沒有說過一個令他(她)激動不已、百讀不厭的讀物,從來沒有苦苦思索過某一個問題;從來沒有一個令他(她)樂此不倦,廢寢忘食的活動領域,從來沒有過一次刻骨銘心的經歷和體驗;如果沒有對自然界的多樣與和諧產生過深深的敬畏,從來沒有對人類創造的燦爛文化發生過由衷的讚歎。那麼他(她)就沒有受過真正的.、良好的教育。”從這裡我們可以嗅出這裡的烏托邦氣息,看到一相沒有被黑夜與習慣所摧毀的童心在跳動。讀了這樣的充滿理想與激情的文字,誰又會無動於衷呢?我把這段文字抄在黑板上,讓六年級的學生讀分享它的詩意,讓他們從國小會追求崇高。

三、求教學的最佳效果

他認為“學校教學應該致力於培養性理智的好奇心、關心人類命運,有益於社會、有益於人類的胸臆與襟懷,使受教育者在促進人類文明進步中實現自身的價值。”具體言之,即(一)培養學生健康豐富的個性。(二)切入並豐富學生的經驗系統。(三)幫助學生構進人類知識的完整圖景。(四)提高學生的需要層次。怎樣追求教學的最佳效果,他認為把握好教學的四個基本素質:教學的內容、教學的時機、教學的原則和方法,即“啟”和“法”、教學效果。良好的教學效果:包括探索精神、創新精神的喚醒與張揚、創新能力的發展與提升、創造型人格的生成確立。他認為完美的教學能喚醒沉睡的淺能,啟用封存的記憶,開啟幽閉的心智,放飛囚禁的情愫。

四、學習方式就是人的存在方式

他告訴我們“現代社會所需要的富有權養、有獨立性、有自信、自由、自律、敢於冒險、具有創造力、足智多謀、能夠積極主動參與決策和講求效率的人”。“學習是我們每個人乃至整個社會開啟繁榮富裕、文明幸福之門的鑰匙。”“學習是產生一切探究活動和創造活動的動力源泉,也是我們終身發展的內在動力。”我不由想到我們的這次課程改革,本次改革的重點之一就是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而學習方式的轉變意味著個人與世界關係的轉變,意味著存在方式的轉變。我們教師學生有多少人是把學習當作自己的存在方式呢?多是按別人要求人云亦云。蓋茲達等人指出“一個好教師應具有的人格品質”包括:提高別人的學習能力,增強他們的果斷性以及形成並鞏固他們為人處世的積極態度”等等。我們教師的學習眉睫:一方面自身學識的淺薄,在學術面前是國小生,另一方面工作的現實,考試的壓力,沒完沒了的作業,教師無暇提高自己的學養。教師只有自己學會學習,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肖川博士給予我們教師的是真誠與深刻,他與我們一起分享著這個時代的夢想與溫暖。

五、學會閒適“別將生命之弦勒的太緊,留一份閒適給自己閒適不是慵懶,不是無所事事的光陽虛擲。

它是生命積極的存在狀態,是生活意趣的盡情揮灑,是沒有喧囂與逼灰的心靈空間。理性的頓悟,靈性的開發,需要閒適;心靈的舒展,視界的敞亮,也要閒適;創意,往往在閒適輕鬆時翩然而至;情趣,也每每在閒適從容中一展風采。”他是個傾訴者,他享受著傾訴的快樂。他在深夜與自己推心置腹,他鮮活、靈動的文字難得掩飾自己的痴迷。他告訴別人最美的是“留一份閒適給自己,享受生命的從容與韻律”。他告訴人們體驗生活的美妙意味是一個需要修煉與學習的過程,更需要心靈對世界深刻、持久的凝視。這些文字因思想的開放性、徹底性而越發清澈敞亮。

讀肖川的《教育的理想與信念》,你會感到是那樣的親切與隨和,它表達的是一種情懷、一種理想、一種追求。他對教育界那些司空見慣、習以為常的現象、予以學理上的闡釋,並挖掘其中的文化內涵與精神底蘊。他的文字似淡雅的香茗,勝陳年的烈酒無不體現著一對對美的追求和趨從。讀了這些文字,你會感到是那樣的懇切、熱情執著,是如此的激烈、深刻,你會感受到自由思想力量,會憧憬著幸福的教育生活,讓我們的心靈沐浴在思想聖潔的光輝中,自由地舞蹈。我希望我們能讓我們的學生離開校園的時候,帶走的不應該只有知識,更重要的是對理想的追求。雖然夢和理想,理想和現實之間還有距離,但只要他們帶走的不僅是知識的蠟燭,還有理想的聖火,我們的理想之舟就一定能夠在深藍色的知識海洋中,破浪前行,駛向希望的彼岸!

讀《教育的理想與信念》有感2

曾經我一直覺得只要自己有足夠的學識就可以教出好學生,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簡單,光有學識是絕對不足夠的。正如書中說的“教師教學藝術創生的能力,取決於教學經驗的豐富程度,取決於對教學模式駕馭的嫻熟程度,更取決於教師的資質和精神修養,這就是人們常說的“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假如你是一個內心世界非常豐富的人,一個富有愛心和教養的人,一個富有想象力和創造性的人,一個能夠喚起人們對生活的'熱愛與柔情的人,一個能夠“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人,那麼,你不僅可以成為一個優秀的教師,你也一定能勝任許多其他的工作。相反,假如你是一個內心世界蒼白和貧乏的人,一個麻木和粗俗不堪的人,一個平庸和委瑣的人,一個不學無術的人,那麼,你不僅不會是一個合格的教師,你所能勝任的工作恐怕是少之又少。”

曾經我遇到過這樣一個學生,他不愛學習,就愛通過惹事引起大家的注意。遇到這種情況,我想你有再多的學識你也教育不好他。當時,我對他幾乎絕望。後來,有位老教師就提醒我,不要總是批評,多給他鼓勵,多給他一點愛,也許他會好一點。我試著用愛包容他,漸漸地倒是發現了他的優點,他也漸漸地收斂了自己的不良行為,能和同學們友好相處了。雖然他的成績並沒有提高,但是他的性格有了改變,我想這就是“仁愛”所起到的教育作用,讓孩子健康成長。

我們的家長和老師都是愛學生的。但完整的愛、健康的愛,應包括五個方面:瞭解、尊重、關懷、給予、責任。這五者是一個整體。倘若缺乏瞭解,愛就是盲目的;倘若缺乏足夠的尊重,愛就會變為支配與控制;倘若缺乏關懷和給予,愛就是空洞和蒼白的;倘若缺乏責任,愛就是輕薄的。

讀《教育的理想與信念》有感3

從肖川老師的《教育的理想與信念》中知道教育還可以分那麼多種,什麼道德教育、生命教育、信仰教育、未來教育等等。其中肖川老師對生命教育的闡述讓我頗感興趣。

生命教育的宗旨在於:捍衛生命的尊嚴,激發生命的潛能,提升生命的本質,實現生命的價值。

生命教育的目標是:關注生命,尊重生命,珍愛生命,欣賞生命,敬畏生命。

我們的教育的物件是一個個活生生的生命,教育提倡要“以人文字”,恰恰與生命教育有著相同之處,所以我們的教育離不開生命化的教育,我們必須進行生命化的`教育。我們要尊重每一個學生、呵護每一個學生、欣賞每一個學生,教育學生珍愛自己的生命、珍愛別人的生命。在教學中,多給學生一些權力,讓他們自己去選擇;給學生一些機會,讓他們自己去把握;給學生一些困難,讓他自己去面對;給學生一些問題,讓他自己去解決;給學生一些條件,讓他自己去創造。

我們可以通過生命教育使我們的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使學習變得更有吸引力;使學生的個性變得豐富而舒展;使學生的人格變得正直而強健。

因此,我們要堅守生命教育,使每一個學生能夠在我們的教育下快樂健康的成長。

讀《教育的理想與信念》有感4

《教育的理想與信念》這本書是肖川歷時10年寫就的譯本教育隨筆。書中收錄的60多篇文章,涉及到了教育學眾多的領域和主題,書中肖博士從與經典為友、教育的意蘊、教育給了我們什麼、審視教育目標、教育的靈魂、教師的學習與成長、完美的教學、教育的期待、有所執著和真誠的言說等幾個方面對教育世界中那些習以為常的現象,給予了學理上的闡釋,它力圖用感性的文字表達理性的思考,用詩意的語言描繪多彩的教育世界,以真摯的情感謳歌人類之愛,以滿腔的熱情高揚教育的理想與信念。我雖然沒有每一篇都細細讀到,但看了其中的不少文章後,使我感到這本教育隨筆對於我們來說,很多事情就像發生在自己的周圍,為我們教育學生提供了一些準則和經驗。

其中“教育就是服務”這是書中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話。短短六個字其實就在告訴我們,我們的教育就應該為學生服務,為了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服務。當我們站在三尺講臺上,傳業授道解惑之時,是否洞察到了每一位學生的需要。教育並不單單只是知識的傳遞,人的知、情、意、行是相互影響、相輔相成的。所以,我們教師要將自身的真實展現來感染身邊的學生。簡單地說,你要學生有愛,教師先得愛學生;你要學生有容人之量,教師先得對學生寬容;你讓學生懂得幫助他人,教師就得給予學生更多的溫暖。當孩子從身邊你的身上感受到溫暖、真誠、仁慈、寬容的時候,他的心中也開始對人性的光明有所瞭解和感悟,俗話說:“近朱者赤”應該也適用於教師和學生之間的相處吧。

從字裡行間中我們可以感受到肖川博士對教育思考的深刻性,從他的言論中透露著對教育的人性化追求。是的,我們的教育就是“以人為本”的教育,但我們又常常在不知不覺中忽略了這一點。知識的灌輸往往過重地成了主角,而缺少了對孩子個性的培養。正如書中序中寫到的“教育的任務首先不在於教會受教育者多少知識和本領,它最基本的任務是教他們如何去發現生活中的真誠、善良和魅力,教他們用一顆真誠的心去融入社會、理解他人、關愛生命。”作為教師的我們應盡力去挖掘學生身上“真、善、美”的本質。

當然,在對學生進行教育的整個過程中,教師是不可缺少的引導者。遇到一位好的教師往往會使這位學生終身受益。可見教師對學生的`影響何其重要,這就對我們廣大的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書中提到了教師需要做到的“六個學會”:學會等待、學會分享、學會寬容、學會選擇、學會合作、學會創新。只有當我們的教師具備了這些素質,人類才能擁有更加美好的未來。“六個學會”雖只有少少的二十四個字作為概括,但卻包含了對教師耐心、寬容、責任、為人、處事等素質的眾多要求,這也成為了我們衡量自己的專業成長是否成熟的標尺。

教育是一個人文的世界,書中提到“良好的教育更多的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防範與責罰。”我認為兩者之間有一個很大的差別,前者的教育目標更長遠,看重的是學生今後的成長的道路;後者也許只看到眼前利益,只為了學生的成績好一點。這樣只求眼前分數的教學是永遠也不會是最有效的教學。許多的教育學者都指出教育的真諦在於愛,教育的目標是在於人的發展。我想,在這本書中給予了我們更多的教育理念和思想,讓我們在工作之餘對自己的實踐作一點思考,我想只有有了思考,才會有進步,才會有收穫!

讀《教育的理想與信念》有感5

靜靜地讀完了肖川博士《教育的理想與信念》的最後一段詩一樣的語言,“寫作是一種告別自我的方式,過去的感受與思考凝聚在文字裡,那是往昔的剪影。洗去昨日的風霜,帶著不變的理想,準備著迎接明天,於是又再一次出發,只有目標,沒有終點。”輕輕的將書合上,凝視著那淡雅素潔的封面,我仍然愛不釋手。這本書收錄的是肖川近年來創作的教育隨筆。讀著他所寫的一篇篇美文,方覺自己原來對教育隨筆理解有誤,以為以自己的教育實踐的點滴故事寫成的略帶有一些觀點的文章就是教育隨筆了,現在看來,那是很膚淺的認識。在那樣一種思想的引領下所寫作的教育隨筆顯然不太得要領,也不夠有底蘊。在解讀肖川對教育隨筆的理解時,我也對教育隨筆有了新的認識。

“與經典為友”、“教育的意蘊”、“教育給了我們什麼”、“審視教育目標”、“教育的靈魂”、“教師的學習與成長”、“完美的教學”、“教育的期待”、“有所執著”、“真誠的言說”,那一個個直抵內心的話題、論述,令我讀後有一種痛快淋漓的感受,把我引入了作者那鮮活、靈動,洋溢著濃濃的人間情懷的教育學的世界,原來教育竟然可以這樣的富有詩意!隨筆不僅是一種寫作的風格,更是一種生活態度的自然流露。教育隨筆應該有教育思想的浸潤。

用肖川博士自己的話說:這本書是作者自己“基於個人經驗,用心血、用生命、用道義和良知寫成的,是十多年來集腋成裘的產物。”的確,透過那親切自然、熱情中肯且又散發理性和詩意的文字,使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他對於教育、人生與社會獨到而細膩的洞察與體會。文章中引用的一個個經典故事,對天文地理的通曉以及對教育乃至生命的哲學思考,無不折射出他們的積澱之厚。看來,要想寫好教育隨筆,必須閱讀,閱讀,再閱讀;思考,思考,再思考。當我們的閱讀積累到一定程度時,思維火花才會閃現。我非常欣賞肖川說的“以古典的心情對待學習”。心與書的交流,是一種滋潤,也是內省與自察。伴隨著感悟和體會,淡淡的喜悅在心頭升起,浮蕩的靈魂也漸歸平靜。讓自己始終保持著一份純淨而又向上的心態,不失信心地契入現實,那麼你在閱讀中會一次次受感動,又會在感動之後更深切地洞悉生活的真諦。柏拉圖的“洞喻”表明:亮光在你的背後,生命期待著我們的“驀然回首”。當我們以古典的心情對待學習時,便會盪滌心浮氣躁、急功近利,收穫“腹有詩書氣自華”的大智慧!

閱讀《教育的理想與信念》一書,使我對“教育就是服務”的觀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教育就是服務”的觀念與現代教育理念不謀而合。書中寫道:《學記》有云:‘能為師然後能為長,能為長然後能為君。’由於這種文化邏輯,教育只不過是師之恩惠、師之恩蔭,學生只有對教師膜拜、景仰的分,根本不可能奢望教師為其服務。今天,人們提出了名曰‘教育消費’的概念。顯然,消費者就是那些有教育需求的民眾。”而肖川博士則認為,教育成為第三產業的一員,並非教育尊嚴的失落,而不過是培養、造就能夠“建國君民”的“君子”、“士大夫”、“接班人”的教育真正成為“使每一個人成為他自己”的教育。因此,我認識到教師在平時的工作中不應該擺出“居高臨下”“師道尊嚴”之態,而要牢固樹立“教育就是服務”的觀念,公平公正的對待每一個孩子,向他們提供最恰當的'教育,使具有不同天賦、不同氣質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以便他們在社會生活中能夠找到他們相應的位置,真正做到“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

其次,我體味到在教育上我們不能忽視學生的情感教育。書中說“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精神萎靡、麻木不仁,得過且過、心如死灰,這都是教育的大敵。而情感充沛、精神飽滿,潛心投入、心無旁騖,信心十足、追求卓越,則是學生獲得更充分發展的心理基礎和人格品質。”從中我更加認識到培養學生敏感的心靈、豐富的體驗、細膩的感受,是完整人的教育所需要的。因此,在學校教育中,讓學生有更多的活動、更多的參與、更多的平等交往與對話,更多的美感陶冶、更多的與自然界交融,更多的感受到被人欣賞、被人關愛的溫暖與幸福,這都是情感教育的現實途徑。

看到肖川博士的隨筆,必然是基於某一現象深層次的思考。他透過教育的真義、教育的價值、教育與社會、教育與生活、課程與教學、道德教育、師生關係、教師的學習與成長等,用感性的文字、詩意的語言、滿腔的熱情對教育中司空見慣、習以為常的現象,給予學理上的闡釋,併發掘出其中的文化內涵與精神底蘊,娓娓道來,沒有居高臨下的霸氣,沒有正襟危坐的儼然,沒有煞有介事的虛假,沒有耳提面命的煩悶,像朋友之間促膝而談,以小見大,洞幽察微,酣暢淋漓、給人啟迪。他讓我在學習教育理論的同時,感受到了鮮活靈動,洋溢著濃濃人文情懷的教育學視界,領略到了教育的理趣、情趣與文趣,既培養和激發了我的理論興趣,又提升我對生活的熱愛。當然,也使我徹悟到學習的真諦:學習不是立竿見影式的投機取巧,大多時候,它的價值是十分間接的。它內化為人的一種素養,外化為人的一種氣質。真正的學習是人深層次的精神需要,是“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的精神漫遊。

從《教育的理想與信念》這本書中,我學會了許多許多,傾聽教育大師對教育的獨特理解和表述,使我的視界逐漸敞亮,內心走向澄明,我將懷著永恆的信念,孜孜不倦地去追求教育的理想。作為教育第一線的教師,在經歷教育過程中,不僅要關注教育現象,教育個案,養成及時把他們表述出來的習慣,而且每位教師在從事教育的過程中,應該帶著明確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去觀察、反省,在不斷的閱讀積累中昇華對教育本質的理解,提升教育的品質。

讀《教育的理想與信念》有感6

閱讀完肖川教授撰寫的《教育的理想與信念》這本書後,使我對教育就是服務的觀念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書中寫到:《學記》有云:能為師然後能為才,能為長然後能為君。由於這種文化邏輯,教育只不過是師之恩惠、師之恩蔭,學生只有對教師崇拜,敬仰的份,根本不可能奢望教師為其服務。今天,人們提出了名曰教育消費的概念。顯然,消費者就是那些有教育需求的民眾。作者認為,教育成為第三產業的一員,並非教育尊嚴的失落,而不過是培養、造就能夠建國君民的君子士大夫接班人的教育真正成為使每一個人成為他自己的教育。因此,我認識到教師在平時的工作中不應該擺出居高臨下師道尊嚴之態,而要牢固樹立教育就是服務的觀念,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孩子,向他們提供最恰切的教育,使具有不同天賦,不同氣質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都能得到他們相應的位置,真正做到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

捧讀《教育的理想與信念》,沒有誤盡蒼生的負罪感,沒有走進死衚衕的沉重感,也沒有被駁得一無是處無所適從的惶惑。肖川博士是一個可敬的建設者,而不只是一個睿智的批評家。遊歷他教育思想的家園,在深刻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活動的同時,常能得到原來可以這樣做的啟迪。憑著對國內外教育的廣泛研究,憑著對教育使命的'深刻認識,憑著對教育規律的準確把握,肖川博士給我們描繪了一幅幅教育的美好藍圖:從這裡,我們可以讀到對教育傳統的尊重和揚棄,可以讀到對教育現狀的剖析和反思,可以讀到對域外教育的研究和借鑑。因為這是從教育現實的土壤上開出的理想之花,讀她的感覺才能這樣的親切。

在肖川博士的教育辭典裡,沒有強制只有引導,沒有說教只有薰陶,沒有抱怨只有欣賞,這本書使我體會到在教育上我們不能忽視學生的情感教育。書中說: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精神萎靡,麻木不仁,得過且過,心如死灰,這都是教育的大敵,而情感充沛,精神飽滿,潛心投入,心無旁騖,信心十足,追求卓越,則是學生獲得更充分發展的心理基礎和人格品質。作為教師的我們,培養學生敏感的心靈、豐富的體驗、細膩的感受是完整人的教育所需要的。因此,在學校教育中,讓學生有更多的活動,更多的參與,更多的平等交往與對話,更多的美感薰陶,更多的與自然界交融,更多的感受到被人欣賞,被人關愛的溫暖與幸福,這都是情感教育的現實途徑。

暢遊肖川博士教育理想的世界,感悟到的實在很多。我願成為一個執著的追夢人,一個快樂的追夢人,做一個人性化的,能夠走進學生心靈的教育工作者。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