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理想與信念》讀後感4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1.93W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教育的理想與信念》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教育的理想與信念》讀後感4篇

《教育的理想與信念》讀後感1

讀了《教育的理想與信念》第七章“完美的教學”,文中有許多值得學習的看法,我把它們摘抄下來,在以後的時間裡可以不斷地品讀、揣摩:

教師而言,上課是與人的交往,而不單純是勞作;是藝術創二不僅僅是教授;是生命活動和自我實現的方式,而不是無謂的犧牲和時光的耗費;是自我發現和探索真理的過程,而不是簡單地展示結論。

一個教師,其實也是社會舞臺上的一個“角色”,他在講臺上講課,更是在社會舞臺上“做人”。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是在向學生乃至社會展示著自己的人格品味。

學生有自己的感性和情感世界,他同教師一樣懂的失敗的痛苦和成功的喜悅,教學必須讓他們時時體驗到他們的個性受到尊重,以及教師對他們的關懷。只有合作的師生關係,才能帶來學習的快樂和成功,是學生熱愛思考並且善於思考。

教師要以真誠的自我對待學生,坦率地表達自己的真實思想、情感,真誠的承認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做到言行一致,表裡如一。只有充滿真誠的教學,才能給人以溫暖的感覺,才能有感染力和親和力。

聽課是學習,讀書是學習,寫作也是學習,而且是更有效的學習,因為寫作使得閱讀不能滿足於泛泛瀏覽,而必須是一種研讀。

養成寫作的良好習慣,會使我們更用心的品味生活,洞明世事,從更廣闊的生活世界中捕獲到怡人心智、怡人性情、滋養人生的知識與資訊。

教育必須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必須教給學生新的學習方式,即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

《教育的理想與信念》讀後感2

肖川《教育的理想與信念》摘錄:教育即解放,意味著教育是探索,是啟蒙,而不是宣傳和灌輸;是平等對話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豐富認識,而不是統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極防範。

我們的學生,特別是國小生,如果在學習過程中不能獲得成就感,就會很容易失去學習的興趣以及主動性。相反,如果學會鼓勵學生,著力培養學生的成就感,那麼,學生就會在學習中獲得自信,得到很大的提高。

我認為,理想的課堂應是智慧的課堂,學生能主宰自己,能與老師平等交流,大膽發表自己的獨特的見解,有豐滿的個性,說自己所想,寫自己所思。在這裡,沒有人拾人牙慧,沒有唯唯諾諾。對話的主體必須有一種“對話意識”,即一種民主的意識、平等的意識、合作的意識,致力於共同創造新的精神境界和傾聽他人的渴望,如果沒有這種對話意識,沒有這種渴望,即使有再華麗的辭藻,再優美的句子,都不是對話,而可能是別的什麼。

我們大壩中心學校的很多學生,其實在上課的過程中,很多都是主動回答問題的,都是積極認真交流的,我想,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應該培養學生的這種自主意識。

還有尊重,要讓學生有自主意識,前提就是尊重,兩者是相互聯絡,相互制約的。

搞好管理,為學生的進步而探索,教育即解放!

《教育的理想與信念》讀後感3

最先吸引我去讀肖川先生的書是偶然在雜誌上看過他的“六個學會”,他說:“廣大教師,需要做到‘六個學會’:學會等待、學會分享、學會寬容、學會選擇、學會合作、學會創新。只有當我們的教師具備了這些素質,人類才能擁有更加美好的未來。”肖川先生的《教育的理想與信念》一書,深深地吸引著我。我細細品味他的文章,裡面無處不體現著一種對美的追求和趨從。肖川先生的隨筆,讓我感受到一個“隨”字:隨和,隨意,隨緣,沒有居高臨下的霸氣,沒有正襟危坐的儼然,沒有煞有介事的虛假,沒有耳提面命的煩悶,而是像朋友之間的促膝而談。它表達一種情懷,一種趣味,一種心境,一種追求。下面是我自己讀完全書後的一點體會:

一、他告訴了我們教育的靈魂

書中提到,教育的靈魂該是道德教育,很多時候,我們趨向的是一種無視主體性的教育。這種無視主體性的道德教育培養出來的人大多數表現為缺乏獨立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缺乏自律能力,缺乏進取精神,表現出盲目從眾和循規蹈矩,表現為逆來順受。讀到這裡,我有種被提醒被激醒的感覺,而如何將書中理念運用於我們英語教學中,我覺得應該從關注學生的情感,尊重每個孩子,從寬鬆、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開始,讓學生只有對自己、對英語及其文化、對英語學習有積極的情感,積極鼓勵他們在學習中的嘗試,創造各種合作學習的活動,關注性格內向或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儘可能建立融洽、民主的師生關係。

二、他告訴我們教育帶給我們什麼

讀這段時,我心裡有一陣揪心但又力不從心的感覺,中學階段雖說是基礎教育,但由於受客觀環境影響,似乎狹隘成了應試教育的基礎教育。有時,我們只看到讓學生牢固掌握知識點,而不是讓學生會靈活運用知識點。書裡寫到一個讓人心疼卻又覺得每天就發生在我們身邊的現象,制約教育改革的瓶頸在考試評價制度,應該來說,分數面前人人平等,可是,我們為了公平所付出的代價也是非常巨大的,那就是犧牲了整整一代人的自由和諧的發展。我不由地想,我在之前的學生生涯中,沒有美好的回憶,沒有深刻的興趣與愛好,再回想起那段日子,我有種莫名的恐懼。書中提到,學習成了苦不堪言的差事,大考小考的排隊分等,使學校成為造就失敗者的場所。目前,一直都說,興趣是最重要的,而我們目前所要做的,就是在學生學習生涯的起始階段,不要扼殺了他們學習的興趣和對美好知識的嚮往,要使我們的教學有吸引力,就要給學生足夠的自主空間,尊重每一位學生,給學生寬容、寬鬆、寬厚的生長環境。

三、他告訴我們要與經典為友

肖川先生說過:教育的道理,其實都是大道理、樸素的道理,都是些家常話。譬如說,要尊重學生,身教重於言教,‘成人’應該優先於‘成材’,因材施教、長善救失等等。教育的道理,之所以都是些大道理,就因為教育是關涉人心的工作,而‘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自古皆然。”由此我想到,我們平時對學生日日提醒、教導的,正是經過了歲月的洗淘和一代又一代人社會歷史實踐的檢驗的道理,想到了孔子提出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恐怕在什麼時候都不會過時的。筆者強調教育的智慧,大多是一些古老的智慧,在我們思考教育問題的時候,多一點歷史的意識,少一點理智的虛妄,這樣我們就會對教育的理解當會更細緻、更深入。古老的智慧需要反覆的咀嚼,需要不斷的切已體察,不是簡單的誦記就可以得其真傳的。由此,想到我們對學生的日日提醒,也要自己先不斷咀嚼其真意,並且聯絡到實際生活情境中,並且帶著發展的眼光和辨正的態度去教導學生。

四、他告訴了我們教育的意蘊

肖川先生提到教育即解放,他也提到,教育意味著探索,意味著啟蒙,而不是宣傳和灌輸;是平等對話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豐富認識,而不是統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極防範。讀了這段話,我有被提醒的感覺,似乎我就徘徊在探索,啟蒙,宣傳和灌輸間,徘徊在平等對話、自由交流和指示、命令之間;徘徊在豐富認識和統一思想,徘徊在尊重、信任和消極防範之間,似乎稍不留神,就會誤入非教育的歧途。我們應該把人的解放、自由、超越、完善都帶入自己教育的範疇內,引領學生用自己的眼鏡去觀察,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用自己的頭腦去判別,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讓學生永遠都充滿希望和自信。

五、他告訴我們教育的期待

書中提醒著我們,不能只習慣於樹立榜樣、宣傳榜樣、學習榜樣,要學會觀察我們身邊每一個人的“善端”,我們該對別人多一份對人的信任和由衷的尊重,對待學生,特別是那些暫時還處於落後的學生,我們要給予他們更多的溫暖,讓他們多一份真誠的感動。肖川先生說:“我相信有心的地方,就會有發現;有發現的地方,就會有美;有美的地方,就會有自由;有自由地方,就會有快樂!快樂應該成為我們追求的重要目標。”

肖川先生的文章真是美文。喜也,怒也,哀也,樂也,無不體現著一種對美的追求和趨從。也許是平時所養成的一種職業習慣,我們已經看慣了也寫慣了那類扳起臉來說教的文章。讀完整本書,讓我感受到,對待教育,我們必須懷著一種神聖的使命感和責任心的情懷,教學生去如何去發現生活中的真誠、善良和魅力,教學生們用一顆真誠的心去融入社會、理解他人、關愛生命,在這個當前紛繁複雜的世界裡,我該時刻提醒自己的,在自己的教育生活中始終保持一種率真的勇氣和向善的本性,讓學生感受真正的、良好的教育!

《教育的理想與信念》讀後感4

前一段時間讀了肖川博士的《教育的.理想與信念》這本書,一下子就被它清新雋永的文筆所吸引。真是字字珠璣,讀來令人感到回味無窮。

最欣賞“教師的學習與成長”篇,這裡面的《教師的六個學會》讓我感觸最深。

首先是“學會等待”。肖川博士說:“從我們個人的生命里程來說,我們90%的努力都是徒勞的,而正是這貌似徒勞的努力,使我們擁有9%的接近成功的機會,最終使得我們有1%的取得成功的可能。”

是啊,最後一刻的成功就是來源於日積月累的努力啊!如果沒有等待的耐心,沒有繼續的努力,那麼成功終究只是水中月,鏡中花。

這讓我想到了自己以前經常跟同事抱怨班裡的孩子在課堂上的表現太不積極了,提出一個問題後,舉手的寥寥無幾。每當看到這種情景我的心裡就冒火,就會忍不住嚴厲地呵責他們。當現實達不到預期的效果時,我便心浮氣燥,灰心喪氣,把所有責任都推向了學生,認為對學生採取任何嚴厲的措施都不過分。就這樣,我對學生增加了呵責,增加了失望,少了一分理解和信心。後來,在煩躁和苦悶過後,我耐心地向學生了解情況,靜靜地反思其中的原因才發現,其實主要原因還是在我身上。課前備課不夠充分,總是眉毛鬍子一把抓,對教學內容也是面面俱到,所以總感覺課堂時間很緊張。當提出問題後,不捨得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去思考,就要求他們來回答,由於思考不充分,他們當然不敢或不願意舉手。長此以往,很多學生就認為自己總是不會回答,慢慢的,他們就不再思考,不再參與課堂,彷彿聽課已經跟他們沒有關係了。這麼想來,其實是我打擊了他們的積極性。後來,我下更大的工夫去研究教材,有詳有略地處理教學內容,提高課堂效率,留出充分的時間讓學生思考。慢慢地,舉起來的小手越來越多,談出的體會也更加深刻。從孩子們閃亮的眼睛裡,我看到自信正在他們體內成長,蔓延。讀了肖川博士的文章,我明白了,只有學會了等待的老師,才永遠不會對學生說:“你不行。”

再一個是“學會選擇”。正如文中所說的:“民主化、個性化教育自然需要以教育的內容、教育的方式的可選擇性為條件。而教師不是一個被動的被選擇的物件,而應是一個引領學生進行積極選擇的嚮導。因此,教師本人必須學會選擇,學會選擇教育的內容,選擇教育的時機、教育的途徑和方法。這就要求教師有非常豐富的積累,有高度的判斷力和鑑賞力,如此才能有不俗的選擇能力。”()俗話說得好,“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由於每一個人的社會關係是千差萬別的,每一個人的生活境況、生活道路也各不相同,世界在每一個人的眼中所呈現的樣貌、所展示的色彩,也就不盡相同。這諸多的不同就造就了富有個性的,千差萬別的一個個生命個體。因此,在我們的工作中,針對不同的學生,就要選擇不同的教育時機、教育的途徑和方法。

眼看孩子們就要國小畢業了。我前一段時間分批給他們召開了畢業前動員會,在思想上給他們加油鼓勁,希望他們能以積極的學習狀態愉快充實地度過國小階段的最後時光。動員會的效果十分顯著,孩子們的學習態度大都積極起來。我不禁在心裡感到高興。

可是就在前幾天,班裡一個本來學習就很困難的小男孩的表現卻跟別人大相徑庭。作業要麼不帶,要麼寫不全,多次苦口婆心的談話之後仍不見改善。今天忍無可忍之下,我請來了他的媽媽。一番交流之後我瞭解到其中的原因:從孩子出生,他的爸爸媽媽就鬧矛盾,這十年來都是媽媽帶著孩子住在孃家,夫妻倆各過各的日子,爸爸幾乎沒關心過孩子。直到前幾天,孩子的爸爸媽媽才剛辦完離婚手續,孩子的情緒受到很大的影響,思想壓力大自然無心學習。當家長跟我講述這件事的時候,娘倆都哭得一塌糊塗。看著眼前的這一幕,我一時不知道該說些什麼才好。原來這個弱小的孩子一直以來都揹負著與他的年齡極不相符的沉重的心理壓力。那麼我要做的,除了更愛他,別無選擇。等他們情緒平靜一些後,我對孩子說:“現在你的爸爸媽媽之間出現了一些問題,媽媽很難過,她需要你的幫助。而你能幫媽媽的就是放下思想包袱,把自己的學習搞好。不讓媽媽為你的學習費心就是對媽媽最大的幫助。”他聽了我的話使勁地點了點頭。在後來的這幾天裡,我總會格外關照他一些。課堂上,我會多給他一次回答問題的機會;作業本上,比原來有了更多鼓勵的話語;課下,跟他聊聊天,瞭解他的心思,排解他的煩悶……在我的關注和鼓勵下,他的表現一天一個樣,為他高興的同時我的心裡也有了些許的安慰。

《教育的理想與信念》這本書在一個個看似輕鬆的話題中高揚著對人的終極關懷。它突現的是人性的多姿多彩,是無數驀然回首之後的感動。它沒有居高臨下的霸氣,沒有正襟危坐的儼然,沒有煞有介事的虛假,沒有耳提面命的煩悶,有的是像朋友之間的促膝而談。讀了這本書,更是讓我感受到作為一名教師,自己身上的責任有多麼重!那麼在今後的工作中,我要做的就是“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