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理想與信念》讀後感6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1.61W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教育的理想與信念》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教育的理想與信念》讀後感6篇

《教育的理想與信念》讀後感1

肖川博士的《教育的理想與信念》一書涉及到了教育學眾多的重要領域和主題,包括教育的真義、教育的價值、教育與社會、教育與生活、課程與教學、道德教育、師生關係、教師的學習與成長等等。涵蓋面非常之廣。

我們的教育觀點和信念將決定孩子們的明天。觀點決定行為,信念決定態度。而我們,作為一個教育集體的一員,我們的教育觀點和信念就不僅僅決定個人的行為和態度,更會影響我們整個集體的前進方向,並最終影響孩子們明天的發展。作為教師,首先我們要有統一的教育觀點和信念,那就是使我們的學生成為一個真正的人——具有清醒的智慧、高尚而勇敢的心和一雙靈巧的手的人,這樣他們才能成為明天的人才。

馬克思說過:“作為確定的人,現實的人,你就有規定,就有任務”,一名人民教師,他的責任無處不在,如果沒有責任意識,就不會明白自己的職守,不會明確自己肩負的歷史使命,以發展的眼光對待學生,從容的心態對待工作。對學生永遠都說“你能行”!給與學生的是切心的理解、充分的信任、無間的親密。學會分享,做傾心的聽者,走進孩子的內心,蹲下身子平視他們。分享孩子的喜悅、分擔孩子的苦惱。用真誠的語言讚美,用美麗的心情對待。學會寬容,用開闊的胸襟、恢弘的氣度對待孩子,敞亮自己的心智,靈活自己的頭腦,活潑自己的思想,闊寬自己的眼界,學會合作,對於不同能夠理解,對於差異能夠尊重,對於另類能夠接納。妥協與堅決並存,隱忍和張揚共處,退讓與堅持同行,放棄和追求共振。學會選擇,讓教育走向民主化,走向個性化,選擇適合的教育內容,選擇恰當的教育時機,選擇最優的教育途徑和方法。學會創新,從新的角度解釋司空見慣的事物,以新的視界審讀理所當然的的事物,對那些似是而非、一訛傳訛的種種說辭予以警示。開放頭腦、積極進取、主動探究,將教育的智慧變成信念和教養,落實在日常的、細微的教育行為中。

從《教育的理想與信念》這本書中,我越來越堅信在工作過程中形成的教育觀點和信念。正如:“我相信有心的地方,就會有發現;有發現的地方,就會有美;有美的地方,就會有自由;有自由地方,就會有快樂!快樂應該成為我們追求的重要目標。”

《教育的理想與信念》讀後感2

再讀《教育的理想與信念》一書,源於自己對工作的倦怠,感覺自己每天在做著重複的事情,似乎進入了工作的倦怠期,熱情淡去,煩惱倍增。感覺像是撐船,沿著同一條水道,從這個渡口到那個渡口,只是所載的人不同而已。而《教育的理想與信念》這本寫給“教育者”的書,它從教育教學中存在的現象入手,然後分析其弊端,並給出瞭解決問題的方法,即作者理想中教育。他道出了教育成功的前提,也點明瞭許多人失敗的根源。如一劑良藥,為我的教育導航,給予我工作的動力。

該書的作者為肖川博士,作為教育學領域的青年學者,肖川博士在他的研究領域內建樹頗多,他的文章樸實、優美、新銳、獨到。這本書收入了他近十年所寫的教育隨筆50餘篇。

“與經典為友”、“教育的意蘊”、“教育給了我們什麼”、“審視教育目標”、“教育的靈魂”、“教師的學習與成長”、“完美的教學”、“教育的期待”、“有所執著”……那一個個直抵人心的話題,說出了我們的心理話。書中許多經典的表述,讓人感到思想力量的強大。

此書的獨特之處就在於:對教育世界中那些司空見慣、習以為常的現象,給予學理上的解釋,併發掘出其中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底蘊,從而得到以小見大,見微知著的效果,使讀者在學習和掌握教育理論的同時,領略到文章的理趣、情趣、與文趣,既有助於豐富教師的文化底蘊,又有助於教師們確立對於教育的理想與信念,幫助教師生成教育的智慧和提升對生活的熱愛。

讀書的過程是與讀者對話的過程。在閱讀的過程中,我無時無刻感受到肖川博士那質樸與豪放、靈性與率真、睿智與寬厚集與一身的學者風範,還有他那顆對教育事業無限無限熱愛的赤子之心。在這裡,我真正體會到什麼是詩意教育,也渴望著自己去發現、去體味教育中那如詩如畫的意境。

我相信,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如果能夠依據書中的教育理念,結合自己的教育實踐進行反思,會發現,其實現實中的很多問題會隨著閱讀、交流與溝通迎刃而解,進而樹立起自己的教育理想與信念。雖然夢和理想,理想和現實之間還有距離。但讀了這些文字,你會憧憬著幸福的教育生活,心靈沐浴在思想聖潔的光輝中,自由地舞蹈。

《教育的理想與信念》讀後感3

在大學時代就看過肖川老師的這本《教育的理想和信念》,如今,真正做了老師的我,重新看了這本書,確有了不一樣的體會和收穫。

這是一本寫給"教育者"的書。它的大部分章節都是從教育教學中存在的現象入手,然後分析其弊端,並給出瞭解決問題的方法,即作者理想中教育。他道出了教育成功的前提,也點明瞭許多人失敗的根源。內容也很豐富,"用思想提升品質""教育的意蘊""審視教育目標""完美的教學""教師的學習與成長""教育期待"教育教學生活方面作者均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然而對於我印象最深的只是那一句樸素卻擲地有聲的話語::"真正的教育只能建立在尊重與信任的基礎上,建立在寬容和樂觀的期待上。真正的教育存在於人與人心靈距離最短的時刻,存在於無言的感動之中。"

不得不說,肖川老師的這本書給在迷茫中的`我重新找回了方向,也重拾信心,也真正的讓自己覺得,其實很多時候,我是可以堅持的,我其實是正確的。

也許每個新老師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懷抱著理想,用一顆熱忱的,鬥志昂揚的心走向我們的工作崗位,卻又不得不在現實中,在對付孩子的過程中,在瑣碎的生活中,在繁瑣的各種檢查中敗下陣來。我同樣也是如此。現實生活的困難,不得不讓我重新反思在學校的象牙塔中,在教育家們的教育理想中,真的可行嗎?當每個有經驗的老師告訴我要對孩子凶的時候,我也不得不在想,這樣做,真的正確嗎?是自己所追求的嗎?那些經歷史沉澱的教育理論真的無道理可尋嗎?經過兩個多月的實踐,我深刻的體會到其實這兩者並不衝突,我們在規範課堂常規的同時,也同樣的可以做到愛學生。

我希望我們能讓我們的學生離開校園的時候,帶走的不應該只有知識,更重要的是對理想的追求。雖然夢和理想,理想和現實之間還有距離,但只要他們帶走的不僅是知識的蠟燭,還有理想的聖火,我們的理想之舟就一定能夠在深藍色的知識海洋中,破浪前行,駛向希望的彼岸!

《教育的理想與信念》讀後感4

剛拿到肖川博士的《教育的理想與信念》,猛一看書名,感覺很高大上,裡邊應該是高深艱澀的理論。拿起來,慢慢讀進去,發現並不是這樣。其實說都是樸實無華的教育理念。

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與經典為友》這一篇。“教育的道理,其實都是些大道理、樸素的道理,都是些家常話”。道不遠人,大道至簡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格,要成才先成人,性格決定命運,好習慣成就好人生。這都是教育中簡單樸實的追求。但是現在我們為了花樣翻新,搞革新,搞模式,搞突破,搞新理念,古老的智慧不是疾風暴雨般的澆注就能心領神會的,也不是簡單的誦記就可以得其真傳的,他需要反覆的咀嚼、不斷的玩味、再三地琢磨,需要“虛心涵泳,切己體察”的功夫。有的人研究出某個“模式”,還動用手中權利,讓大家跟著觀摩、學習,回去後實踐個性。一段時間後不了了之。比如,前段時間安徽某學校自創“餐桌式座位”,學生上課面對面。教室裡學生面對面坐,學生時不時互相討論、老師拿著課本“全班繞”。學校對外稱這是“生態課堂”,類似於美式的自由教學,這是課程改革的實驗。但是一線的教師卻稱這樣做容易分散學生注意力。低年級的學生本來自控力就差,天性本來就好動,這樣‘餐桌式座位’容易分散學生注意力,課堂效率大打折扣。國小生對這種座位方式並不適用。

我也有過這樣的經歷。記得我剛上班的時候是在一所中學。有一個學期學校領導領著部分中層領導去某地參觀,回來後也發動大家都重新編排座位。以小組為單位,學生面對面就坐。當時我教了兩個班。除了我任班主任那個班沒有那樣調整座位外,全年級17個班都改成了“餐桌式座位”。但是,那種方法只用了一個月,大家就全部回到了原來的排座位方式。

教育很像我們人類,不適合太鬧騰。當我們快速奔跑的時候,腦子處於缺氧狀態,是轉不起來的,身子和腦子很難同時高速運轉。教育太熱鬧了,就少了深度思考。

《教育的理想與信念》讀後感5

讀《以古典的心情對待學習》時,初看題目,“古典的心情”讓我有點疑惑,有古典文學、古典美女,怎麼還有“古典的心情”呢?讀了整篇文章,才知道原來“以古典的心情對待學習”就是沉下心來對待學習。我很贊成作者的這一看法,現在我國的經濟發展得越來越快,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越來越高。但隨著生活的富裕,人們的精神生活與物質生活開始出現脫節現象,人們開始心浮氣躁、急功近利,大多數人已不能靜下心來讀書,很多時候書成了裝點門面的工具。

多麼希望我們能沉下心來真正的與書為伴!

讓我們與書為伴!知識是我們精神的食量,很多的知識是從書中獲得的。沉下心來讀書,可以益人心智、怡人性情、變化氣質、滋養人生;可以使人擁有深厚的內涵,正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作為老師,我們更應該沉下心來讀書,博覽群書,使我們擁有淵博的知識,這些知識會使我們更加理性,這些知識與理性讓我們在舉手投足之間不由自主的產生一種大氣,這種大氣使我們魅力四射,吸引學生樂意跟著我們的步伐走。

“文字是生命的酒”這句富有詩意和哲理的話,令我記憶深刻。當我們用心去讀書,在書的字裡行間暢遊的時候、當我們用優美的語言表達我們深邃的思想時,我們會覺得我們的生活、我們的生命如酒般醇美,讓人回味悠長。讓我們與書為伴吧!“心與書的交流,是一種滋潤,也是內省與自察。伴隨感悟和體會,淡淡的喜悅在心頭升起,浮蕩的靈魂也漸歸平靜,讓自己始終保持一份純淨而又向上的心態,不失信心的契入現實,介入生活、創造生活”這是一個多麼美妙的境界呀!

所以,讓我們與書為伴吧!沉下心來對待學習,讓我們在每天的生活中都能感受到春日鮮花、夏日小溪、秋天明月、冬天殘陽那美好的風姿。

《教育的理想與信念》讀後感6

走進肖川,走進這本書,我又重新認識到,關心"人"的成長是教育的一種情懷。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真正做到關心學生的成長,而不是僅僅關注學生的成績嗎?

一、關心學生的成長,從學生的角度處理教學。

教育是為了培養一個具有健康人格的人,一個能融入社會的人,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人。如果僅僅關心學生的分數,那是很自私的想法,不能因為教師用心的講了,就要求學生必須做到,要從學生的實際心理需求出發。愛學生,首先要從學生的需要,學生的興趣入手組織教學內容,並時刻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感受,關注每一個學生的起點,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每個學生。

二、關注學生的成長,要學會尊重學生作為人的價值和尊嚴。

教師必須尊重學生作為人的價值和尊嚴,尤其是那些有過錯的,有嚴重缺點的學生。對於學生的尊重意味著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不體罰學生、不辱罵學生、不冷落學生、不嘲笑學生、不隨意當眾批評學生。教師對學生要有強烈的愛心和責任心。只有真誠地對待學生,才能真正地關愛學生、尊重學生。

尊重就是一種愛,真正的愛不能沒有尊重。很難想象,一個無視學生人格、漠視學生尊嚴的教師,會是一個熱愛學生的教師。我們對於學生的自尊心,要像保護自己的眼睛一樣保護他的尊嚴,因為"只有教師關心學生的人的尊嚴感,才能使學生通過學習而受到教育"。蘇霍姆林斯基這樣告訴我們,"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質來說,就在於讓兒童始終體驗到自己的尊嚴感。"一個沒有體驗到自尊感的學生,會在今後的社會中去尊重別人。教師對學生的成長有著道義的責任,一個社會怎樣對待處境不利的人群,體現著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

三、關注學生的成長,用理想去點燃理想。

在學校裡,學生的心靈在碰撞,作為教師我們如果能讓學生對未來生活充滿憧憬和嚮往,並帶著這種幸福感去學習與生活,迎接遇到的各種困難。學生在深思,創造,交流中體驗成功的喜悅,和感受努力拼搏的過程的快樂,而這種快樂是可以延續下去的。在面對社會上的壓力時,我想他也能在辛苦工作中體驗到生活趣味,而不會散失自我。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