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讀後感7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5.02K

讀完某一作品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菜根譚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菜根譚讀後感7篇

菜根譚讀後感 篇1

讀《菜根譚》,我受益匪淺。它是一部充滿哲理的智慧書。有時,書裡一句簡單的話,給我帶來了足足幾天的思考與感動。它用散文詩化的手法從從修養,處事,學習,心境等方面給我的大學生活及未來的人生道路作了積極的指引。

關於《菜根譚》的作者洪應明,號‘還初道人’。關於他的事蹟,沒有正史可稽,所以很難斷定他是一個怎樣的人。當時社會局勢十分混亂,他對於功名吉田貴看得很淡泊,專心埋首於著述。他的著述很多,如《聯瑾》、《樵談》、《筆疇》、《傳家寶》等書,都是當時的警世教言,雖然後世無傳,但這本《菜根譚》卻散放不朽的光明,歡喜讀它的人不少。從《菜根譚》中可看出作者的思想、文辭、性格等,絕不是一般學者如膠柱鼓瑟或侈言清談者流所可比擬。

《菜根譚》融合了儒家的中庸,道家的無為和佛出世的思想,所以品讀《菜根譚》,讓我在體悟人生的真諦時,也讓我對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的了進有進一步的深化。

在《菜根譚》的五大章內容裡,我最喜歡它提升心境的詩句。一行“雁渡寒潭,雁過而潭不留影;風過疏竹,風停而竹不留聲”,我的思緒在這唯美字句間飛揚:大雁飛過寒潭,不會留下痕跡;風從稀疏的林子裡穿過,聲音卻不會因此而停留。我們的人生不會因為一點小小的成就而光明,也絕不會因為偶爾的失誤而毀滅,得與失往往只有一瞬間,如果難以承受考驗,我們會變得不堪一擊,甚至會立刻倒下。讀到那句熟悉的“寵辱不驚閒觀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時,別有一番感受。大學之前是為了考試而盲目背誦,而今天它卻深深地撞擊了我的心扉。平靜處事,冷眼觀事,不以物喜,不以己可以幫助我們建立強大有力的心裡基石。

其次,使我感興趣的要數它關於充滿禪意關於佛學的領悟了。它推從的平淡是真,一切隨緣,返璞歸真,清心寡慾等,這些,對於生活在科技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的人們是極有幫助的。緊張的生活導致的心理障礙往往是由於人們放縱了的慾望所造成的,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權衡好現實理想的關係,能夠在忙碌的時候給自己的心情放個假,空想的時候能夠多思考那麼我們就不會陷入壓力的漩渦之中了。如果我們能夠“風恬浪靜中,見人生之真靜;味淡聲稀處,識心體之本然。”,那麼我們就不會遭遇如此多的苦難了。

“人生貴在隨緣,一切隨緣,隨緣不變,不變隨緣”。日常生活中,對很多事我們一遍又一遍地強調一切隨緣,真正實施起來卻大相徑庭了,為了達到目標,有時寧可扭曲自己的想法,用錯誤的理論指匯出錯誤的行為,又用錯誤的行為繼續錯誤的'理論,自己還會沾沾自喜,執迷不悟。

《菜根譚》關於為人處事的知識方面也給予了許多積極的建議。這一點上,它主要繼承了《論語》的中庸思想即主張待人接物採取不偏不倚,調和折中的態度,也即方圓出世。它提倡我們寬容,謙和,退讓以及幫助和理解等等。它甚至完全推崇沒有個性就是最大的個性的道理,為了保護自己,可以隱藏自己的有點長處,寧可有理也饒人等等,但是在競爭激烈的社會,這樣的做法是否過於保守了呢?如果每個人都不偏不倚,那還指望我們的社會在不斷的矛盾裡進步,每一個公民在不斷的受挫之中取得進步麼?在這裡並不是否定《菜根譚》關於中庸思想的倡導,過分的中庸毫無意義,就我個人而言,和出風頭鬧事一樣愚昧。

翻閱《菜根譚》,我愚昧的心靈得到了一次感化,在辯證思考與理性批判中,我成長著。我把它置於床前,利用每天睡眠之前的時間靜下心來品讀,執筆做一些小小的摘抄,盡情的享受這樣的讀書時光。

菜根譚讀後感 篇2

暑假時我接觸到了《菜根譚》這本由明代洪應明收集編著的語錄集,其實剛開始只是被名字所吸引。可謂是“始於好奇,終於內容”,耐人尋味的一本讀物了。通過這本讀物,也讓我明白了文化固有根,應當讓傳統文化的傳承,作為連線過去和未來的橋樑。

把《菜根譚》讀下來,我發現內容大體是圍繞著為人處世、品行修養來舉出大小例子,它對於語言的表達,簡潔而有力,也如恰有一人站在你的面前同你講述著他的經歷和他悟的道理。讓人陶冶情操,懂得積極奮發,學會容忍堅毅、勿驕勿躁。同時,也體現出了這本文集中對於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闡述、尊重、傳承和弘揚。

傳統文化,這個放在何時都能迸發出中華民族浩然正氣的大詞語,在今天卻是說出來容易,做起來難。首先,為什麼說是大詞語?即使是短短四字,它卻蘊含了太多,我們如今應當思考、學習和傳承的內容。而作為當今時代的中學生,這個沉重而長久的擔子落在了我們身上。其次,為什麼做起來難?正因為傳統文化具有的深度和廣度,想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的工作強度大,而傳統文化正如倒轉後的沙漏,時間緊迫而迫在眉睫。可正是這樣,我們才更應有保護起中國民族傳統和文化的義務,因為這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我通過手機的應用軟體聽讀了《菜根譚》釋讀的第一部分後,對其中第五句“良藥苦口,忠言逆耳”有了些許見解。它的大意是“一個人的耳朵假若能常聽些不中聽的話,心裡經常想些不如意的事情,這才是敦品立德的好教訓。反之,若每句話都好聽,每件事都很稱心,那就等於把自己的一生葬送在劇毒之中。”中國古代也有著這樣的能夠證明這句話的例子:唐代宰相魏徵,因為敢於諫言,勇於對唐太宗有失妥當之處指出不足,即使惹得唐太宗生氣他也堅持自己的觀點而得到唐太宗的賞識和尊敬。其實這樣的例項還有很多。這不禁令我想到,如果當朝皇帝們都因為大臣宰相們說的話不中聽,那在今天,我們就很難看到明君們的影子,就少了些我們能夠學習的物件。這也不禁讓我聯想到了今天,這個民主平等的時代,一個人想要得到對自己或是對集體有用的話語,就需要他能夠真誠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認真地傾聽周邊人所帶給他的每一句對他而言有價值的話。當然,也不是所有的.話都能採納。這就需要我們激發大腦、磨練耳朵、擦亮眼睛去辨別和篩選有用的資訊,不盲目的相信和否定。做到這樣,才能說會得到進步吧。因此,“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這句話放在今天也不無道理,正因如此,才會使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以嚴謹而大方,謙遜而不失禮貌的形象展現在世界的面前。

在“雞湯”“反雞湯”熱潮盛行的21世紀,面對一個個長短不一的句子時常給我們帶來的短暫的喜怒哀樂,我們總覺得有一絲力量在鞭撻著我們前進。但是面對這些喜怒哀樂,我們又總是覺得有些孤獨而無趣的這時候,我們更應該回頭看看那些古人留下的“文化財富”,那些快要被遺忘丟棄的民族傳統,那些值得我們繼承的禮儀習俗。

幾年前《舌尖上的中國》紀錄片讓中華美食成為了“文化的饕餮盛宴”,紀錄片第一、二季的開播更是令中華兒女甚至是海外友人至今仍感受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所帶來的源源不斷的力量。而我們不能僅僅讚歎美食給我們帶來的驚豔,蘊藏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最底層的絢麗瑰寶——文化典籍更應該我們去細細品讀。這些,都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形象代表,是數代文化的傳承和弘揚。

今日民族傳統文化的繁榮,固然離不開其根。如果沒有了根,就無異於“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例如:古人通過敲打石器、木器來表達他們的喜悅之情。而音樂經過演變,傳承下來,鑄就出今天我們聽到的各種各樣的音樂。掌握其文化精髓,傳承其高尚精神,併發揚下去,讓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不斷壯大且得到創新,便是保持一份熱忱的初心吧?

因此,我們應當知道——傳承,是連線過去與未來的橋樑。而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更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菜根譚讀後感 篇3

培根曾說過:“歷史使人明智、詩歌使人智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邏輯修辭使人善辯。”讀了融歷史與道德、詩歌與哲理、時代精神與民族特色於一爐的書籍——《菜根譚》,就好像滴水穿石,持久而有力,浸潤著我的心靈。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歷史的長河不斷地衝刷、洗禮中留下一顆顆瑰麗無比的明珠。《菜根譚》就是其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嚼得菜根香,百事可做。”《菜根譚》思人間事,讀起來感覺內心很平和的,一個個鮮活的例子,一段段樸素無華的語言,在拉家常中娓娓道來,讓自己在不知不覺中有所收益:哦,原來有些事情還可以這樣處理的。

讀了《菜根譚》,讓我從中得到了許多的啟迪。作為一名乘務員,不但要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愛國精神,而且更加要立足自己的工作崗位“先旅客之憂而憂,後旅客之樂而樂”的工作熱忱;不但要有“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不怨天、不尤人”的心態,更加要有“以修身自強”、“修辭立其誠”、“石可破也,而不可奪堅;丹可磨也,而不可奪赤”的品格,作為一個平平凡凡的人要想不落後於這個時代,不但要有居安思危、防微杜漸的想法,而且要“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辯之,篤行之”來不斷為自己充電、加油!

街上流行的服飾,最時髦的往往最容易過時,而經久不變的,是那些式樣簡潔普通的衣服。對於一個人來說,物質的需求只是生活的調劑,卻不能成為生活的主旋律。能讓我們百吃不厭的是粗茶淡飯,酸甜苦辣只是調味品,能讓我們活得充實、活得踏實的關鍵要有一種好的心態和健康的道德觀念。讀了“天地不可一日無和氣,人心不可一日無喜神。”讓我體會到世界是一面鏡子,你對它皺眉,它就對你皺眉;你微笑,它就對你微笑。幸福不是一種現實,而是一種感覺。在工作中、生活中經常保持喜悅的心情,就是獲得幸福的根本。讀了“心不可不虛,虛則義理來居;心不可不實,實則物慾不入”,讓我懂得了人心不可以不謙虛,謙虛才能讓正義真理進駐心中;人心不可以不充實,充實才能使貪念物慾無法入侵。人在做學問和做人,要善於聽取不同人的意見,並改變自己,要保持“為有源頭活水來”的狀態,才能不斷地修正自己的言行

“心者後裔之根,未有根不植而枝葉榮茂者”告戒我們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讓自己的子女們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一個心地善良的人,他的子孫自然也學得心地善良。如此類推,我們作為乘務員的如果具有無私奉獻、以身作則、精益求精的精神、旅客也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我們應該常常反思自己:我的行為到底給予了旅客多少的快樂、自信、幸福的體驗?

讀了“憑意興作為者,隨作則隨止,豈是不退之輪;從情識解悟者,有悟則有迷,終非常明之燈。”讓我懂得做事不要任憑自己意氣用事,也不要帶著太多的情感去領悟道理,這樣才會少走彎路。想想真的很有道理,我們作為乘務員,我們的工作是為了確保旅客安全的,當然也會為旅客提供優質的服務。因此工作的時候不能意氣用事。因為感性的熱情是乾柴上的火,響起來是比比剝剝的`,但片刻就會燒盡;理智卻是沉默的煤炭,能夠放出持久的光和熱。做事有始有終的人,依靠的是恆心和毅力。想成為一個平凡而不平庸的乘務員,除了要學會順應時勢,要有責任心外,關鍵要用心去工作。淺水是喧譁的,深水是沉默的。我希望自己是那耐人尋味的深水,厚積薄發,每一天能展現經過沉澱後的精華。

作為一名乘務員首先應該做好自己,以身作則。這樣才能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業務知識,服務旅客。讀書是我們為人的根本,也是發展自己、改變自己的力量源泉。雖然我書讀得不多,但一直在追求一種讀書的“境界”。一般說來,讀書的最高境界是一種無我的狀態。初見《菜根譚》這部書,見其文字就如同與洪應明本人對話,一句話,足可受用一輩子。這就是《菜根譚》,好書《菜根譚》。

菜根譚讀後感 篇4

前些日子在我們四部文豪小於的推薦下,讀了幾本書,其中一本正是《菜根譚》,據說,裡面講了好多為人處世的道理!

翻開書,"餘過古剎,於殘經敗紙中拾得《菜根譚》一錄。翻視之,雖屬禪宗,然於身心性命之學,實有隱隱相發明者。亟攜歸,重加校讎,繕寫成帙。舊有序,文不雅馴,且於是書無關涉語,故芟之。著是書者為洪應明,究不知其為何許人也。乾隆五十九年二月二日,遂初堂主人識修身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從烈火中……",之乎者也啊!這還得找釋義一起看。

"抱朴守拙,涉世之道——涉世淺,點染亦淺;歷事深,機械亦深。故君子與其練達,不若樸魯;與其曲謹,不若疏狂。"

其大意是說,一個剛踏入社會的青年人閱歷雖然很短淺,但是所受各種社會不良習慣的感染也比較少;一個飽經事故而閱歷很廣的人,各種惡習也隨著增加。所以一個有修養的君子,與其講究做事的圓滑,倒不如保持樸實的個性;與其事事小心謹慎委曲求全,倒不如豁達一點才不會喪失純真的本性。細想一下,我們從學校畢業跨入社會,走進企業,走進一個多姿多彩的世界,也不盡然被大染缸似的塗上雜亂顏色,在各位心中這都有著心底願望的方向,隨著自己閱歷的增長而更加確認各自的行事原則!

"人能誠心和氣,勝於調息觀心——家庭有個真佛,日用有種真道。人能誠心和氣、愉色婉言,使父母兄弟間形骸兩釋、意氣交流,勝於調息觀心萬倍矣!"

這句大意註釋是,任何家庭都應該有一種真誠的信仰,任何人的生活都要有二種不變的原則。一個人如果能保持純真的心性,言談舉止自然溫和愉快,就能與父母兄弟相處得很融洽,比用靜坐調護身心還要好上千萬倍。

還有幾句如,"作事勿太苦,待人勿太枯——憂勤是美德,太苦則無以適性怡情;澹泊是高風,太枯是無以濟人利物。"

註釋大意是,盡心盡力去做事本來是一種很好的美德,但如果過分認真而使心力交瘁,就會使精神得不到調劑而喪失生活樂趣;把功名利祿看得很淡本來是一種高風亮節,但如若過分清心寡慾,對社會人群也就沒有什麼貢獻了。說的挺好,如果能把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更完美的連線在一起,使生活更豐美,使工作不乏味,那會是一種什麼境界!

《菜根譚》作者洪應明,明末隱士,字自誠,號還初道人,生平不詳。從《菜根譚》的內容及其友人於扎兼等人的.記載中,可知洪應明是一位儒生,早年熱衷塵世,晚年皈依佛門、廣事交遊。從這本書大致內容來看,是一部論述修養、人生、處世、出世的語錄世集。具有三教真理的結晶,對於人們的正心修身,養性育德,確實有不可思議的潛移默化的力量。我說他之乎者也,其實也有些過了,聯絡上下文,並沒有太過文言文,所以也能看懂些大致,再搭配註釋理解,其文字算得上簡煉明雋,兼採雅俗。作者以"菜根"為本書命名,意謂"人的才智和修養只有經過艱苦磨鍊才能獲得".正所謂"咬得菜根,百事可做".宋代汪信民的話:"人常嚼得菜根,百事可矣。"另一位是偉人毛澤東說的:"安貧者能成事,嚼得菜根百事可做。"一古一今,都講到了"嚼菜根"."嚼菜根"之說,就是說"少時吃得苦中苦,長大方能成大器"這麼一個簡單的意義。

其實,我看書大致是用看來檢驗值不值得一看,因為任何一本新書,我不知道里面到底有多少文學底蘊、有多少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那就看吧!就像上邊我摘出來的幾句只是自己感覺有些意思的一小部分,有你需要的營養或者與你對世界認知的類似的歸屬感認同感,可以讀下去,都是好書!

菜根譚讀後感 篇5

心安茅屋穩,性定菜根香。本書融合了儒釋道三家思想的素材,深入淺出的講述了為人處世的智慧和哲學,以下兩句箴言讀完令我醍醐灌頂,受益良多。

一、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譯:最高的善像水那樣。水善於幫助萬物而不與爭利,它停留在眾人所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道”。

上善若水一詞,近來十分流行,處處可聞,但是很少有人能解釋為什麼最高階的“善”會像水一樣。其實這四個字只是為了引出後文: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此處的“善”不是狹義的善良,而是一種接近“道”的含義。首先,水是不爭不搶的,有企業家提出現在社會是“海洋法則”,不是“叢林法則”,意思類似。我認為真正的功業,不是靠制定一個“小目標”然後去使勁做的,也不是以其他人為“小目標”去追逐傾軋的。真正想取得大成就需要一些無慾無求的鬆弛感,是以“核心價值”為目標,心安性定地去做事,之後名利也好,資源也好,影響力也好,都不請自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價值》一書中有言,流水不爭先而滔滔不絕,說的也是上善若水的道理。後半句講,水總是停留在眾人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道,當眾人都追名逐利時,如果有人能反其道而行之,往往能創造更大的價值。當你更關注過程,在過程中默默輸出正向價值,反而更有可能獲得最好的結果,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二、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

譯:雖深知什麼是剛強,卻安於做弱勢的柔雌,甘做天下的溝溪。

萬科曾經有一句名言:“人才就像河流,哪裡有溝谷,就匯聚到哪裡”。大部分企業都把自己比作山峰,而萬科卻將自己比作溝谷,在個人與集體的關係中選擇去做君子成人之美的那一方,還是很有格局的。員工如果能被這種精神感召,把自己事業追求的方向從索取轉為奉獻,看待問題和做事情的角度就會不同,對於企業和個人都是雙贏。

工作和讀書最大的不同就是,讀書的一切出發點都是自我發展自我提升,而工作更多地在考量你所提供的價值,更深層次講就是你的服務可以受益多少人,利他性其實是作為社會人一種重要意義。評估一件事的價值是它對社會的價值,用公式來寫就是:

受益人數x人均時間x單位時間價值差

這裡能從一件事情受益的人數,和受益的人均時間是這件事的本身屬性。第三項取決於你這件事完成的好壞程度,如果你做得比別人做的類似的事情要好,從而受益人從你這裡受益比從別人那裡多,時間價值差就高。一個常見誤解是跟人合作會降低個人的貢獻,但是如果你和合作者配合不好,導致1+1遠小於2,那麼你的'平均貢獻確實降低了。但如果通過合作把專案價值做大了,那麼你分到的貢獻也是大於個人單位價值的,水漲船高的道理就在此。“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找到穩定的對他人的意義,自己的人生也能創造更多價值,即使從自我幸福角度考量,“為人民服務”的理念也值得去倡導。

不過,《菜根譚》著於明朝時期,程朱理學盛行,推崇存天理滅人慾,也有一些時代侷限性,有一部分禁錮思想反對創新的封建主義語句。所以閱讀時要帶有一定批判思維,取其素材,去其糟粕。

例如,書中言:“無過便是功,無怨便是德”;還有言:“利慾未盡害心,意見乃害心之蟊賊;聲色未必障道,聰明乃障道之屏藩”。個人認為,這兩句話有推崇不作為的嫌疑,如果人人自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未有些高高掛起的意味,在團隊裡,往往這種思想會導致無人敢言,無人敢做,互相傾軋,最終結果便是專案無人問津。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經典書籍穿越歷史還能帶來啟發,足見其價值,但是作為現代人,有更多更廣的資訊來源和思維角度,還應靈活運用,理性思考,將經典與現實結合,使其發揮最大效用。

菜根譚讀後感 篇6

夜深人寂,於無聲處,孑然於點點思緒。懶坐於一縷昏黃的燈光下,輕捧起我所鍾愛的《菜根譚》,以一朵樸實的靈,來細細品味這字字珠璣背後隱匿的人生智慧。在明末清初的通俗讀物中,《菜根譚》是一部頗具影響力的書籍,是融儒,道,釋意蘊於一體的智慧結晶和萬古不變的教人傳世之道,為曠古稀世的奇珍寶訓。我眼中的《菜根譚》,是一部難得的探索人生奧密的經典之作,它上至治國、平天下,下至修身、齊家,人世中的大道,宇宙間的大妙,無所不包,無所不容。更令人驚歎的是洪應明那天馬行空般的思辨力以及深邃精妙的處世哲學。處世之道,先在於為人,後顯於行事。《菜根譚》以簡練明雋,兼採雅俗的文字,如雲端之飛鳥,似清溪之流水,讓我深深陶醉於其中,一次次盪滌著我的心靈。正所謂“咬得菜根,百事可做”。中國人的處世哲學中有一股韌勁兒,總覺得既然咬得菜根,那麼這世間就沒有什麼做不成的,任何艱難險阻都能被以柔克剛地化解,人的修養和才智只有經過後天的艱苦磨練才能獲得。《菜根譚》用最賦予生命的言語,向芸芸眾生闡釋了人生的真諦和生活的萬千智慧。

修身,乃人之始也。書中有言:一點不忍的念頭,是生民生物之根芽;一段不為的氣節,是撐天撐地之柱石。故君子於一蟲一蟻不忍傷殘,一縷一絲勿容貪冒,便可為萬物立命、天地立心矣。生命的底限與高度,在於生,在於立。唯有生存,萬物方可擁有成長的機遇與挑戰。唯有直立,萬物才能頂天立地,追求更高的境界。善待周圍的事物,善待生活中的你我,以一顆質樸的善心去看待世間的一草一木,去享受人與人之間純美的情感,一個人才能樹立起敢為天下先的氣概,去承擔天下為公的責任。養性,乃人之昇華也。“晝閒人寂,聽數聲鳥語悠揚,不覺耳根盡徹;夜靜天高,看一片雲光舒捲,頓令眼界俱空。”這更是一種嶄新的境界。“心事浩茫連廣宇,於無聲處聽驚雷”,生活並不缺少喧囂浮華,我們所缺少的,是漫漫紅塵中那一份心靈的從容與淡定,堅持與堅守。現代社會,處處瀰漫著物質財富的慾望和地位名望的渴求,忙碌的`我們,真的需要停下匆匆前行的腳步,放下沉重的包袱,給自己的心靈留一方淨土,去深入地思考,慎重地選擇,重新定位未來的道路。在利慾薰心的社會中要想在心中獨留一份清新,糊塗中則必須有一顆耐得住寂寞的心。人生需要寂寞!殊不知獨守一份寧靜,甘受一份寂寞,卻是另一片新天新地!正確地對待世間萬物,自古是人們的最高追求。“天地景物,如山間之空翠,水上之漣漪,潭中之雲影,草際之煙光,月下之花容,風中之柳態。若有若無,半真半幻,最足以悅人心目而豁人性靈。真天地間一妙境也。”天地之間最妙之境,非榮華富貴,非高官厚祿,亦非夢想成真。自然萬物之所以美,入之以眼,感之以膚,悟之以心。此刻的美麗,定然不是最美的。但是如果我們保持一顆感悟的心,一顆真誠的心,一顆享受美的心,我們就能在大千世界中領略到無盡的美,享受更迷人的美。  《菜根譚》中每條的字數都不多,但卻融入了人生的最為真切的感悟。遨遊其中,不單單的是一種清新,也不僅僅是一種覺悟,心頭那份無法言喻的舒適悵然更是另一番情趣。字裡行間,藏著的卻是一雙透視人世的慧眼。在他那沉甸甸又帶著暖意的警策下,我相信每一個認真拜讀的人,必然心有所悟且有所得。今夜,再坐燈旁,再一次翻開心愛的書本,告訴自己用心來品味那一份人生的表白。藉著這金光閃閃的文字,伴隨著這一抹書香,只為尋找“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的那份優雅與閒適。

菜根譚讀後感 篇7

《菜根譚》是明朝還初道人洪應明收集編著的一部論述修養、人生、處世、出世的語錄集,採儒、佛、道三家之精髓,以心學、禪學為核心,擁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大道,篇篇內容短小精悍,句句簡明扼要。雖然《菜根譚》是一本古書,但是書中的內容對應到今天依舊具有普適性。這本書就像是是一位懂得處世的藝術家,有“登山耐側路,踏雪耐危橋”的世間人情冷暖,有“若無花月美人,不願生此世界”的風流,有”事業文章,隨身銷燬,而精神萬古如新”的豪邁,也有“蘆花被下,臥雪眠雲,保全得一窩夜氣;竹葉杯中,吟風弄月,躲離了萬丈紅塵”的詩情畫意。

定雲止水中,有鳶飛魚躍的景象。風狂雨驟處,有波瀾恬靜的目光。

海明威說,冰山在海上之所以顯得莊嚴巨集偉,是因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你對事物的認知,會被你生活的環境、你的學識、眼界等因素侷限,這些因素會讓你只能看到事物的冰山一角。夏蟲不可語以冰者,篤於時也,正是因為存在認知盲區,我們才無法真正的客觀,全面的看待問題,只有意識到了自己的無知,才一直有動力去不斷的去學習,去不斷的探索更多的領域,去打破更多的認知盲區。人們對於缺乏認知的事物是很難理解其本質的,只做理論知識或者表象的理解是滑稽的,透過現象看本質其實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它本質上是對事物全面多維的認識,是反覆的實踐與試錯,是認識的積累與總結,是對底層邏輯原理的理解,是對事物的解構然後再重新構建成自我認知,是對所需要認識的事物完成了這個過程才有的`能力,這是知行合一的結果。認知不會僅僅由理論或者認知變成認知,如果缺乏實踐缺乏自身的思考與理解,那只是對他人理論認知重複的復讀機。

耳中常聞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進修德行的砥石。若言言悅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鴆毒中矣。

耳中常聽不中聽的話,心中常有不如意的事,是心性的磨刀石。逆境之所以珍貴,就是因為能讓人清醒、謹慎,而順境卻讓人膨脹、放縱和喪失鬥志。逆境會讓我們產生煩惱和痛苦,而煩惱和痛苦往往能引發我們的思考,因此才有“煩惱生菩提”的說法。但是逆境必須恰到好處,一旦超過了我們自身的承受能力,可能會適得其反,讓我們的人生永遠沉淪在黑暗之中。現實生活往往是多變的,無常的,沒有永遠一帆風順的人生,命運的起伏變化就如K線圖一般,有高潮也有低谷。為了抵抗不可預知的無常,我們需要從逆境中尋求智慧,感想人生的真諦。

夜深人靜,獨坐觀心,始知妄窮而真獨露,每於此中得大機趣;既覺真現而妄難逃,又於此中得大慚忸。

夜深人靜的時候自己坐下來,反思自己內心,才知道自己的一些私心,妄想,而把自己最原始善的真情流露出來,每到這個時候,都會從這個“反思”中得到很大的啟發、趣味。人應自我救贖,才能自我超越。自省是一次自我解剖的痛苦過程,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不難,但要用一顆真誠的心去面對它,卻不容易。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省也,智慧來源於承認無知,自省來源於直面自己。只有在錯誤中吸取教訓,才能在錯誤中成長。魯迅說,我的確時時解剖別人,然而更多的是更無情的解剖自己。自省像是開啟了上帝視角在觀察自己,讓我們加深對當前狀態以及過去狀態的感知,我們意識到自己是否在做正確的事情,如果不是在做正確的事情,就可以馬上修改。然而,很多時候,由於思維不夠敏捷,或者情緒干擾沒有能做出正確的選擇。在事情發生的當時想不到足夠多的選擇,或者甚至想不到還有其他選擇。但是在事後通過自省,下次做類似的事情的時候就會看到有很多選擇,而不是再次被情緒控制,做出下意識的選擇。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