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生門讀後感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2.6W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羅生門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羅生門讀後感5篇

羅生門讀後感1

以前沒有看過黑澤明大師所拍的電影,儘管他名氣很大,一來是因為這是一部黑白片,年代久遠,不想看,二是經常看一些商業大片,習慣於看一寫視覺效果、特技,看了之後就忘掉。

近來,經朋友推薦,還是看了《羅生門》這部影片,這部挖掘人性醜惡的巔峰之作,剛開始看感覺不到有什麼異樣的地方,反倒感覺很平庸,但到後來,影片中人物的特點好象自己也有,就跟看過小說阿Q正傳一樣,它挖掘了人性中一些固有的東西。

影片的故事由三人在羅生門邊躲雨而展開。此三人是雲遊和尚、砍柴人和乞丐。砍柴人自言自語:真是看不懂、看不懂。在乞丐再三追問下,砍柴人講了如下一件事:

三天前砍柴人進山去砍柴,在山裡看到在一把女人用的木梳傍有一具武士屍體。砍柴人趕緊到衙門去報官。差役抓住了殺死武士的強盜。在公堂上強盜承認見武士妻子美貌,強暴了她。由於武士妻子堅決要他倆決鬥,在決鬥了23回後,他殺死了武士。強盜想以此誇耀自己的武藝高強。武士妻子卻說,她受強盜侮辱撲到武士身上哭訴,昏了過去,手中短刀誤殺了丈夫。這時公堂上讓女巫把武士的靈魂招來審問,武士說,他妻子唆使強盜殺他,他十分羞恥,拿起短刀自殺的。砍柴人還說,其實他看到強盜與武士兩人的決鬥,開始由於沒有講,是怕受到牽連(因為他自己拿了那把短刀),其實兩人的武藝很平常不像強盜所吹噓的那樣,是強盜砍死了武士。

正在三人談至尾聲時忽然聽到嬰兒哭聲,乞丐找到了被遺棄的嬰兒,想剝那棄嬰的衣服,被阻止後,砍柴人說,我已有六個孩子,不在乎養第七個孩子,讓我領養吧,和尚把孩子給了砍柴人。雨過天晴,夕陽照著砍柴人離去的背影。

簡單的故事,簡單的人物,簡單的場景,卻在大師的手中變成一部扣人心絃的不朽之作。它揭示出人生的真相,象鋒利的刀刃劃過面板一樣,既痛且快。真相是,在這個世界上只有事實,沒有真實。敘述者越多,我們離真實越遠。每個人都是從自己的`角度去看世界的,都遵從經濟學中的理性人假設,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武士、強盜、妻子、農夫莫不如是。所以說,真理是醜的,真實是不重要的。其實每個人在描述一件事情的時候或多或少地帶一些修飾,為了沖淡或掩蓋那些自己不願展示的一面。那是如此的自然,以至於很多時候你自己都不會意識到它們的存在。再回頭想想,強盜、夫婦、樵夫等人編造的故事也並沒有那麼惡意,至少只利己沒有想著去損人。

人性的話題實在沉重,我認為從來就沒有好人和壞人之分,只有制度的好壞之別,在一個好的制度下,壞人也能變為好人,而在一個差的制度下,好人也變為了壞人。只有我們的制度健全和完善了,才能達到人性本善的那種境界。

羅生門讀後感2

最初讀《羅生門》是在高中時候,當時感觸不深,只是覺得那個被主人辭退的家僕很是可憐可悲,被家僕搶走衣物的老婦人也是。最近再細讀一遍後,有了一些新的體會。

小說中的奴僕為生存所迫,一開始就有了當盜賊的念頭。但是當看到老嫗薅死者頭髮時,他心中的善良和正義感還是本能地表現出來。他聽了老嫗的解釋,那種當盜賊的念頭又重新升上心頭,罪惡感慢慢消解了——這是個複雜的社會,許多人為生活所迫而走上邪惡之途。或許,社會本身就存在邪惡,對邪惡的邪惡,也算不上缺德。甚至,他在剝老嫗的衣服時,為自己找到了打劫的理由:“我不這麼做,就得餓死嘛。”

面對複雜的社會,善與惡都不是那麼容易定義的。更何況,人心之複雜多變,善惡觀是以人對社會認識的深度和目標取向為依據的,作為一般人,總是選擇對自己有利的方向。

我想芥川龍之介應該不僅僅是想展示人心的醜陋,更多是想表達對人的憐憫吧。其實每個人活在這世間,都是飽受折磨的。不是說人生苦旅嗎。富裕也好,貧困也好,每個人心中都必然有難言的痛苦。就如《羅生門》中扯死人頭髮做假髮為生的老婦人;被主人趕出來被迫搶劫的家僕;把蛇肉切成一段段當魚肉賣給軍人的女人……

我覺得用簡單的善惡觀評價他們的行為是不公平的。因為人性是複雜的,既有惡的一面,也有善的一面,更有灰色不明辨的一面。一個人最重要的是生命,如果生命無法保證,那麼其他的道德輿論可以說是空談。當然我這樣說並不是說為了存活你可以去殺人放火。而是我們不能以自己的一套價值觀去評定他人的行為。就比如說那個把蛇肉賣給軍人的死去的女人,

她並非惡意想要欺騙他人,而是為了生活所迫不得已。家僕最後的做法有點讓人哭笑不得,但是不能否認的是他剛開始還是抱有正義的心理的'。戈爾丁曾經說過,人的高貴之處就在於敢於正視罪惡,而不是對罪惡熟視無睹。一直覺得現在人的生活雖然在不斷的豐富,但是人類醜陋的本性卻顯現的越發明顯。經常可以看到網路,報端,電視上報道,某某地區的人對於罪惡選擇沉默。這是多麼令人心寒的現象。空有一套自己認為正確的善惡標準,面對罪惡卻選擇消極方式,這難道不是人類文明的退步嗎?就像《羅生門》中的家僕一般,人們相信正義鄙視邪惡,在現實中卻不能堅持正義,並存僥倖心態為自己的軟弱找藉口,最終屈服於邪惡且不自知。作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應該勇敢面對醜惡。

除此之外,我覺得《羅生門》中表現的悲劇很大原因在於社會以及政府。雖然這樣的悲劇在如今社會已經很少,但是貧富差距依舊在不斷擴大。大多數人應該瞭解“二八定律”,“一九定律”吧。也就是說全世界百分之八十的財富集中在百分之二十的人的手中。在不久的將來,這個差距將會更加大。我覺得國家、社會乃至每個人都有義務關愛身邊的弱勢群體,而非再現“人吃人”的悲劇。弱肉強食不該出現在人類社會。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人具有思想,懂得愛。

羅生門讀後感3

8日讀完芥川的《手絹》與《菸草與魔鬼》。在評論網看過一句話“讀書報告寫芥川龍之介的短篇真是作死”,此話的確不虛,芥川的短篇連讀書筆記都不好寫。

《手絹》

本文篇幅不大,主要講述了長谷川教授在內心對日本武士道的期待以及對斯特林堡表演法的接觸,從而對武士道精神產生困惑,期間出現了日本岐阜燈籠這個主要意象,雖然困頓,卻在最後點燃,說明在其內心某些精神層面的東西也被點亮。而出現的手絹意象,則鮮明表現了武士道的隱忍精神,又暗地表現被曲解、扭曲的現實。

如譯者解說,本文以新渡戶稻造為原型創作,是一遍探討武士道的小說。新渡戶稻造是日本近代有名的教育家、思想家、農學家,出身士族,留學德國、美國,深諳西方文化,並娶美國女子為妻。1899年,他用英文寫出《武士道》,向西方介紹日本傳統的武士道思想。

在本文中,長谷川教授試圖以武士道精神來挽救現代日本的精神墮落,對女士忍耐失子之痛的行為深為感動,認為是“日本女性的武士道”。但隨後讀到斯特林堡書中論及的型別化表演法,內心中產生了動搖。武士道與型別化表演,兩者中或許有某種共通的.東西,擾亂了先生純粹的感動。

當然也有人惡意揣測長谷川先生那樣強行揣度,使先前那種對於感觸美與協調的清澈心境蕩然無存,可謂庸人自擾。無論如何欣賞,終究是欣賞者基於表象的主觀臆斷。而締造這些文化文明與人文關懷的人的真實動機和心理是什麼,欣賞者不得而知。倒是這句,感動本就無法傳承,唯有選擇被感動的人,方可無師自通。值得讚賞。

對於短篇小說這種精華,很難以一次閱讀就得要義,可能需要更多時間的體會,更重要的是可能需要類似與小說境遇的體驗才能深得其間要領。所以,讀懂它可能還需要很久。

《菸草與魔鬼》

該文有點類似與小童話故事,比如阿拉丁神燈這種。當然,這種強行對比是我的粗陋學識的見解,而至於童話我讀的都少。

本文以我要講述一個魔鬼將菸草帶入日本的傳說開頭,以魔鬼最終不知所蹤為結尾,期間詳細介紹了魔鬼是如何將菸草帶入日本的過程,據悉這是芥川對基督教的一次淺顯嘗試,而芥川本人則是對基督教一直保有興趣,甚至自殺時身邊也帶著《聖經》,但他終生未入教,而是一直處於觀望狀態。

而本文亦是以一種神話傳說的形式借古喻今介紹菸草進入日本的過程,又暗含了西洋文化入侵日本的難以阻擋,而以“魔鬼”冠名,也算是作為文學家對西洋文化舶來品的一種的態度。而魔鬼不知所終的結尾,不知是否是指對於西方文化入日的無可奈何?

羅生門讀後感4

芥川龍之介是日本大正時期的重要作家,短篇小說巨擘,也是當時新思潮文學流派的柱石。他的短篇小說並不像我們所熟悉的眾多短篇小說那樣有個完滿的結局,而往往給讀者帶來的是出人意料的結尾。這也正是芥川龍之介之所以被稱為日本現代文學史上的鬼才的重要因素之一。《羅生門》裡發生的故事就好像是大千世界中擷取的一個小小片段,實質平常所見的事情,卻在特定的環境下放大來看竟顯得如此這般的醜惡與突兀。

主人公設定為一個剛被主任辭退出來的家將。本是一個善良而普通的人,當他面臨衣食不足的窘境時,他心中萌生了一個的念頭“倘若不擇手段的話”。來到這羅生門時,這個念頭僅僅是一個“倘若”,事實上他是沒有這樣的勇氣與魄力的,他畢竟只是一個良民,連他自己也對自己是否真能夠“走當強盜的路”而產生了懷疑。當他來到門樓上,看到那個拔死人頭髮的老太婆的時候,他的正義感告訴他無論如何,在雨夜羅生門上拔死人頭髮已經是一種不可饒恕的罪過,於是剛才那些“當強盜”的念頭消失了,他上前抓住那個老太婆,就像每個正義英雄在遇到邪惡反派時會做的那樣。老太婆害怕了在要給自己開脫時,她告訴了家將關於她拔頭髮是為了做假髮,及被她拔頭髮的女人其實生前也是幹過壞事的。但老太婆並沒有料想到,她的自我開脫正正給了仍在躊躇的家將一個當強盜的正當理由。作者最終以家將搶去了老太婆的衣服結尾。故事在描寫人物的內心世界表現得細膩而真實。家將、老太婆、死去女人之間的關係,不由讓人想到魯迅先生常說的“吃人”的現象。誰在吃人?誰在吃誰?每個人都在“吃人”,每個人又都在“被吃”。因為那些僅剩的良知,也被飢餓折磨地昏頭了,而社會又給與每個人看似合理的“吃人”的理由。面對當今複雜的社會,人心的複雜多變,善與惡的定義並非輕易就能劃分出來。善惡觀是以人對社會認識的深度和目標取向為依據的,作為一般人,總是選擇對自己有利的方向。只有在生活無憂、風氣淳樸的社會裡,人才會活得有尊嚴,有善良的願望和對罪惡的`憎恨。而在一個貧窮、不公正、風氣惡劣的社會裡,罪惡感會被消解,善良和正義就會成為一種擺設和藉口。而“吃人”的把戲就會迴圈上演。

作者在《羅生門》中細膩的描寫了主人公內心世界的細微變化。從性本“善”到最終的惡,過程中看到了主人公內心的複雜轉變,同時也向讀者展示了人類內心的懦弱。人們相信正義鄙視邪惡,在現實中卻不能堅持正義,並存僥倖心態為自己的軟弱找藉口,最終屈服於邪惡且不自知。人性的醜惡在這本書裡被淋漓的刻畫,我們看到的故事如同被人一件件撕扯下了外衣一樣,狹隘、自私、卑鄙,人們不想也不敢直視的東西被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羅生門讀後感5

羅生門,本是一座廟。廟是看世間的一隻眼,廟破落了,世道就破落了,世道破落了,人心就破落了。破落的羅生門裡,佛像和供品被打碎,塗著朱漆、金箔的木頭被人堆在路旁當柴出售,狐狸來棲,盜賊入住,無主屍體也紛紛扔到這裡任由鴉群啄食。

陰冷,潮溼,散發著腐屍味的羅生門,在芥川的筆下變成文字,變成故事,變成一隻尖鋒利刃的手術刀,從皮到肉一點點剖開,直剖至人性深處。

亂世中,最先墮落的,恐怕就是人性。人性是什麼?不過是善與惡的相互糾纏和相互較量。世間沒有純粹的善,也沒有純粹的惡,只有純粹的利己主義。尤其在一個地震、火災、颱風、饑荒災連禍接的年代,在一個只要餓倒在路旁,就會像野狗一樣被丟棄的年代,僅生計和吃飽,就能夠收買人性,使它成為惡的傀儡。

惡的誕生也不是一蹴而就,畢竟,還有善的反擊和壓制。起初,當走投無路的家丁坐在羅生門坍塌的石階上避雨時,在餓死還是當強盜的妄想中,就是因為不能認同"強盜"而委決不下。尤其是看到小老太殘忍地褻瀆死者時,善本能的驅動,使他產生了強烈的正義感,那一刻,在餓死和強盜之間,他毫不含糊地選擇了餓死。

然而,正義是善變的,因為,走投無路更容易使人的內心充滿沮喪和憎恨。生,是世間所有的生物本能的慾望和共同衛護的底線,當這條底線被碰觸,一切行為都能夠成為冠冕堂皇的理由。為了生,僱主解僱了家丁,家丁剝走了小老太的'衣服,小老太拔掉了死人的頭髮。人欺人,欺不了活人的,便去褻瀆死人。為了生,一切罪惡都變得理直氣壯。小老太拔去女屍頭髮時,是以懲惡的名義在作惡,因為那個女屍生前曾不斷地賣假魚乾去欺騙士兵。家丁剝走小老太的衣服時,也是以懲惡的名義在作惡,因為小老太喪盡天良,竟然連死人也不放過。

家丁本是被趨善的,卻在小老太的陳詞下,最終不知不覺步入惡途。如果引導他走向惡途的是小老太,那麼引導小老太作惡的又是誰?引導女人生前作惡的又是誰?

是心做娑婆,是心是娑婆。

讀《羅生門》就是在讀人性的本來面目。孔子說性本善,我贊同。奧古斯丁的原罪說,我也贊同。善與惡本就是一個陰陽共生體,只是善更容易被惡牽引,猶如牆頭草,性隨境轉。

"如果你是那個家丁,在羅生門的境遇下,你是選擇餓死還是當強盜?"每讀羅生門,我都會這樣問自己。但我始終沒有勇氣回答。

現世說,"當強盜還能生,不當就得死。"

佛陀說,"現在的你,是過去的你所造;未來的你,是現在的你所造。"蓮花生大士進一步說,"如果你想知道你的過去世,看一看你現在的情況;如果你想知道你的未來世,看看你目前的行為。"

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人這一生,要做的事情並沒有那麼多。我只想做好那一念的修持,好讓我在羅生門的境遇下,能夠有勇氣選擇餓死。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