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間》讀後感集錦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1.83W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在人間》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人間》讀後感集錦15篇

《在人間》讀後感1

人間詞話,話盡人間。初讀《人間詞話》,便從書名中發現了浪漫與美。這是著名國學大師王國維先生接受西方美學後,再根據他的文藝觀去闡述古代文學的一部文學批評著作。

王國維先生在此書中首次提出了“造境”和“寫境”的說法,並指出“造境”雖是浪漫主義,但卻沒有拋棄現實;“寫境”雖是現實主義,但也不能離開浪漫,浪漫與現實是相輔相成的。

王國維論“詞以境界為最上”:“然滄浪所謂興趣,阮亭所謂神韻,猶不過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為探其本也。”他認為“文學之所以有意境者,以其能觀也”,“能觀”是指詩人能超越現實進入到一種自我營構的意義世界。王國維又通過尼采、叔本華的理論闡述了這種審美無功利的觀念,使其“境界說”更具有現實意義。

“古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不可不歷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從迷惘,到不悔,至回首,那是最美好的場景,燈火闌珊之下,他的境界從不止於秦淮河上燈影槳聲,風花雪月。

王國維這段話表達的是自己的`人生感悟,從具體詩詞的體驗感悟人生的普遍意義。首先,他說到人生的第一階段:“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是晏殊《鵲踏枝》中詞句,本意是一位怨婦對遠方遊子的思戀,她日復一日登樓眺望,盼望遠方遊子的歸來。但王先生這裡表達的是成就大事業、大學問者所要經歷的孤獨,只有這樣才具備追求高遠境界的基礎。第二階段:“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是柳永《鳳棲梧》中詞句,本意是說一位在外漂泊、失意的遊子,對其所愛的思念,甚至為之形神憔悴,在這裡是為了表達對人生目標的追求鍥而不捨。第三階段:“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是辛棄疾《青玉案》中詞句,本意是說元夕之夜,一群遊街女子或“蛾兒雪柳”,或“笑語盈盈”,他所傾慕的女子卻在那燈火闌珊之處,顯得那樣的卓爾不群、傲然獨立?王國維先生在此想表達的是成就大事業、大學問者,經歷孤獨與堅持後,終於進入人生最高境界。由詩詞指向人生,由美學指向哲學,這是王國維用浪漫美學的眼光來解釋人生的哲學。

王國維重“境界”,重“真”,重“自然”:“借不予意境上用力,故覺無言外之味,弦外之響,終不能與於第一流作者也。”如晏殊之詞,獨上高樓盡,唯天涯茫茫,長路漫漫,秋風瀟瀟,天氣之涼怎能比上相思之苦,預言還罷,更無人聽。

所以,一部充滿著詩人氣質,哲人思想的快意之作,誕生了。

《在人間》讀後感2

那人、那事、那食物和那巷口……所有的一切在汪老筆下都是那樣鮮活與美好,讀《人間有味》,悟百味人生,那文字雖簡單,字裡行間卻透漏著生活的無限美好,讓人嚮往之。

一個人、一道菜、一頓飯,或是一次相約……生活的點點滴滴,都可以用文字記錄並珍藏,汪老那樣的用心、用情,有愛、有意,他用文字書寫生活,讓生活隨處充滿陽光,溫暖每個小時光,初讀《人間有味》就已深深地喜歡,不僅僅喜歡那酸甜苦辣鹹的人間至味,更喜歡那深刻的人生哲理。

“苦瓜是瓜嗎?”這一問題,是由於小孫女的一句話引發了汪老先生的思考,而且他還查閱《辭海》瞭解相關問題的實質。不僅僅如此,汪老還由此聯想到作家、評論家,他說:“應該承認苦瓜也是一道菜。誰也不能把苦從五味裡開除出去。我希望評論家、作家——特別是老作家,口味要雜一點,不要偏食。不要對自己沒有看慣的作品輕易地否定、排斥”。是的,我們不能把一切事物侷限於自己的思想範圍內,看待事情要有更廣泛的視角,對於同一件作品,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可以有自己獨特的看法,但是不能隨意否定或是詆譭。

一件小事就引發如此多的思考,更有探索事物背後哲理問題的意識,如若不是用心生活,又怎會有如此成就?其實,生活中的很多小事,就看我們用什麼樣的心態去面對,多點心思,多點樂趣,多點思考,多點成長

我還特別喜歡“多年父子成兄弟”那一篇文字中美好的父子關係。汪老說:“我的孩子有時叫我‘爸’,有時叫我‘老頭子!’,連我的.孫女也跟著叫。我的親家母說這孩子‘沒大沒小’。我覺得一個現代化的、充滿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須做到‘沒大沒小’。父母叫人敬畏,兒女‘筆管條直’最沒意思”,我特別贊同汪老的這一觀點。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生活,哪怕是兒女,也應該由他們自己設計他們的現在和未來,作為父母過多的干涉兒女的生活是不明智的,而且讓人厭煩!我們要明白,生活是要每個人親自生活的,不能代替,更不要試圖用理想的模型去塑造什麼人,我們應該在生活中感受生活的美好,成長自己的成長。

再看看我們老師,有時候過多的操心學生的事,甚至超越了一定的界限,代替父母做了一些他們該做的事,反而影響了我們自己的生活和情緒,這是萬萬不該有的。我們要引導和幫助學生,讓他們更好地成長,但是不能代替他們生活,更不能強迫他們做一些我們覺得理想的事情,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成長方式,我們只管做好自己分內的事,還要留點時間好好享受生活的美好。

就像汪老,用文字,更用心書寫生活,把每個日子過成詩,要生活更要享受生活。

《在人間》讀後感3

第一次讀汪曾祺的《人間草木》是孩子讀七年級時,這本書是國中生必讀書目,應老師要求就買了。孩子還沒讀我搶先看了,初讀就覺得挺有意思,作者是一個活得比較通透之人,對凡事看得開,活得平和,雖然整天勞動改造,上山挖樹坑、挑大糞,做的是最苦最髒最累的活,可讀他的文章卻絲毫沒有悽悽慘慘的情緒,沒有抱怨與憎恨;有的只是閒雲野鶴、行雲流水的雅緻和對自然對生活的熱愛與小驚喜。對於生活中的美,哪怕一星半點,哪怕只存在於犄角旮旯,他也能用自己的慧眼努力把它挖掘出來,讓讀者眼前一亮。這從他的詩中可見一斑:“我有一好處,平生不整人,寫作頗勤快,人間送小暖。”

他覺得“人們如果能夠養成一些正常的愛好,具備文明素養,懂得親近自然,知道欣賞美,就不至於去破壞世間美好的事物”。因此,他想通過自己的文章呈現自然界美好的東西,讓人靜下心來,慢慢品味,懂得珍惜。

他寫花草魚蟲,為的是讓孩子知道、瞭解昆蟲,對自然發生興趣,因為大自然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有時間最好也能玩玩這些昆蟲,去觀察它們會探祕到另外一個世界,不要整天沉迷在電子遊戲裡。他對昆蟲的描寫可謂細緻入微,雖然寥寥幾筆卻栩栩如生:“瓢蟲款款地落下來,摺好它的黑綢襯裙——膜翅,順順溜溜,嚴絲合縫。”他的筆墨簡單,通俗易懂,讓你彷彿正置身花叢中,看見那個叫“瓢蟲”的小姑娘精彩表演後謝幕的模樣。他告訴孩子們,瓢蟲也不全是益蟲,也有害蟲,比如十四星,二十四星。想想真是慚愧,至今為此,我只記得並刻進腦海的是從小老師告訴我的:瓢蟲是益蟲!當我讀完這本書的時候,我再去留意才發現,瓢蟲竟然真不全是七星呢!

我不識紫薇,一直覺得夏天路邊旁枝斜出的粉紫色花球美得很,甚是喜歡,後來通過讀他描寫的紫薇竟然不知不覺配對上了!“紫薇的樹幹的外皮易脫落,露出裡面的嫩膚,脫落後留下一片一片的青色和白色的雲斑。紫薇花是六瓣的,但是花瓣皺縮,瓣邊還有很多不規則的`缺刻,分不清是幾瓣,碎碎叨叨的一球,當中還射出許多花須、花蕊。”當我在路邊再次相遇紫薇,就認定是它了!原來紫薇樹還被叫做“怕癢癢樹”,如果你用指甲掻搔樹幹上的嫩膚,紫薇還會枝葉俱動,讓你彷彿看到一個嬌羞的姑娘笑得花枝亂顫。

“山丹丹花開花又落,一年又一年……”這首膾炙人口的歌曲紅遍大江南北,卻沒有人知道山丹丹長一年多開一朵花,恐怕連唱歌的歌星也未必瞭解,再聽這首信天游時,我有一股想去東北看山丹丹花的衝動,

他用通俗易懂的手法描寫巴根草,讓人彷彿聽到指繞草根拔斷的聲音。對於鄉下長大的我來說,這是再熟悉不過了,學校的操場,田頭溝壑旁,隨處可見鋪地的巴根草,坐在草地上,最喜歡的就是用手繞住它的草根,用一種不露鋒芒的力量拉扯,聽草根齊刷刷斷裂的聲響,真是一種說不出的快感。至於為什麼要時不時的去扯它,也許是農民的本性,痛恨它一棵就能蔓延一整片的生命力吧。

讀他的書,就像是聽鄰居爺爺講故事,溫和又親切。

《在人間》讀後感4

四月的風沁著陽光的味道,柔柔的淡成花瓣的脈絡。以柳書寫一路的輕歌曼舞,蓋上花的印戳,遙寄時光的信箋。輕拾散落一地的思緒,流年似水,不經意的回眸,柳暗花明間邂逅旖旎的情緣。你的音容笑貌,都凝結成葉尖的露水,在記憶深處氤氳。晨曦慵懶,浮生靜好,一杯春茶的水霧,迷離那翩飛的`過往,滿腔柔情破繭成蝶,在你肩頭溫柔停留,微顫的翼是心底的悸動,呢喃四月的廝守……

——清寂

四月,雨過天晴的日子,經歷了雨水的洗禮,一切清新而富有生機,盎然的綠色充盈了視線。走過霜寒,度過陰霾,一場重生輔天蓋地,是陽光復蘇的時節了,美好到讓人忍不住深呼吸。四月,心底的情愫亦在抽枝吐蕊,懵懂的思緒被你輕輕撩撥,微癢酸澀,似草木初生的好奇,就此命定。曾經你驚豔了浮生,如同四月和煦的日光,不動聲色溫暖年華。

花開花落,四月總有繽紛的顏色,那一瓣又一瓣重疊的思念,隨著風追趕你遺落的足跡,以蝶作媒,一路芬芳,你可曾嗅到那淡淡的牽掛,相隨天涯是我執著的誓言。花葉有情,與心愛之人攜手並進,即使踏著棘荊,有淚可落,也是感動。親愛的,背上行裹,我們去踏青,枝繁葉茂的季節,只要牽著手就不會迷失。

清晨,捧一杯綠茶,看天邊薄涼的霧靄停留在葉尖,幻化成晶瑩的露水,輕輕觸碰就消失在晨曦裡,只餘下斑駁的清涼引人遐想。露珠是草木泣下的淚水,你說你心疼我流淚的模樣,我便笑靨如花,滿足你給予的點滴幸福,眼淚早已被封鎖在舊年時光裡,不復憶起。四月,就讓我在你脣上印一記如清露的吻,所有微涼記憶都浸潤成薄荷葉的詩意,牢牢銘記,你是我一生的專屬。

陽光,花香,露水,四月天晴,柳絮在髮絲間漂浮,葵花笑的熱烈,微風吹開滿池的暖意。天地萬物輪迴復始的美好,卻由你一人奪走所有的眷戀,塵世美美不過心之所向。遇見你恰逢一場絕美的甘霖,一點萌動,吐芽開花,是你將淺眠的情感喚醒。我綻放於你的春季,含羞探出的花蕊,在柔風中小心昭示那份不言而喻的赤子愛意。從此心入春城,不變的花開滿樹,楊柳飛絮,繾綣日光下恍然了悟,原來,你是人間四月天。

我說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笑響點亮了四面風,

輕靈在春的光豔中交舞著變。

你是四月早天裡的雲煙,

黃昏吹著風的軟,

星子在無意中閃,

細雨點灑在花前。

那輕,那娉婷,你是鮮妍,

百花的冠冕你戴著,

你是天真莊嚴。

你是夜夜的月圓,

雪化後那片鵝黃。

你像新鮮初放芽的綠,

你是柔嫩喜悅,

水光浮動著你夢期待中白蓮。

你是一樹一樹的花開,

是燕在樑間呢喃,

你是愛,是暖, 是希望,

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在人間》讀後感5

詩中有云:“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人間是一個純粹的詞,尤其在《人間詞話》中。正如其作者王國維先生,即使人生繁雜,仍以靜觀之,讓自己的生命保持純粹又高貴的樣子。

傅雷曾在給其長子傅聰的信中提到:“我個人認為中國有史以來,《人間詞話》是最好的文學批評。”我想,這本書之所以能得到傅先生的認可,主要是因為它的純粹,作者的純粹:堅持自己,在很多事情上脫離於世人,脫離於禁錮所有人的道德傳統,也就是按照自己的方式,感情生活。可是純粹的人並非是不敏感的、無慾望的。生於濁世,卻有著一顆七竅玲瓏的心,這樣的心又怎會是不敏感的呢?王國維本是純粹的,卻生在熙熙攘攘的俗世,受到人間煙火的薰染,終於,他承受不住世道變遷的侮辱了,高聲疾呼“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雖然王國維溘然長逝,但他筆下的文字還是如他的本人般純淨,恰似思想如嫩荷之抽枝,提醒著我們人生繁雜,不如以靜觀之。

王國維在書中提出的人生三境界可謂是道出了他對人間的精闢的斷論,多少文學大師由此靈性得到了開發。餘秋雨曾讚美道:“此書等於一把金鑰匙,一個人若沒有靈性,光談理論,其不成為現代學究,當代腐儒,八股專家也鮮矣。”因此,這本書教會我們,生活在這種環境裡,要有自己的靈性,自己的想法,方可做到純粹。就像書中提到的.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古人為詞,寫有我之境者為多,然未始不能寫無我之境,此在豪傑之士能自樹立耳。”從此則評論當中,可以看出王國維先生最崇尚的就是自然、樸素之美,莫與之爭的境界,而“自然”就是開發靈性最好的方式。身處自然中,靈性便會猶如一條潺潺流出的溪泉,發出悅耳自然的聲響。

特別欣賞書中這麼一句:“大家之作,其言情必沁人心脾,其寫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辭脫口而出,無矯揉妝束之態,以其所見著真,所知者深。”誠然,純粹與靈性是我們面對這個世界必不可少的兩種品質,但文字色彩只是作品的外在框架,真情實感才是靈魂,若是我們離開了生活,脫離了本心,變得膚淺無心,也是無法散發出真正的智慧,博大的境界的。《天淨沙》雖寥寥數語,但一切景語皆情語,在王國維先生看來卻勝似天籟,是唐人絕句,曲之絕妙。由此可見,曲中的線條和濃淡,讓王國維獲得了衝擊心靈的美,更加醉心於自身純潔,內心的乾淨,讓他在繁雜的人世,以靜觀望。

人生看似很長,其實不過須臾之間。“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屈原早在數百年前就完整的表達了現在世人的心境。而生在繁雜的人世的我們,以靜觀之是王國維先生給予的選擇。

《在人間》讀後感6

初拿到這本插畫集的新書,愛不釋手,封面及插畫都是我喜歡的風格。帶著這種喜悅的心情開始走進汪老先生的花草世界。

開篇《人間草木》

“尋常細微之物常常是大千世界的縮影,無限往往收藏於有限之中!”

講的是芋頭、豆芽、紫薇、桂花、菊花、枸杞,書中有多幅花卉圖,為汪老先生親手所繪,畫面逼真優美。

其中個人尤為喜歡《記憶的味道》這篇,因為這篇內容及感情最豐富,也是最賞心悅目的一篇。那裡有家的記憶,有童年的珍貴記憶,有父親,繼母,伯母,表姐,姑姑,傭人。

有榆梅,草,臭芝麻,虎耳草,紫蘇,垂柳,臘梅,天竺果,海棠,梅,桃,丁香,繡球花,夾竹桃,含羞草,荷花,槐樹,桑,葡萄,杏,何首烏,金雀花,香椽花,枝珠蘭,石榴花,玉蘭。

有天牛,蟋蟀,蟬,蜻蜓,土蜂。

有鳥,麻雀或癩花,鷺鶩屬的鳥。

於花園玩耍流連的折花少年,成年之後,便是愛花人,順理成章。

看完這本書,忽然想起了一些東西。想起了姥姥,因為在姥姥家生活的那段童年是此生最美好的日子,那段無憂無慮的歡樂時光。

蜻蜓

我們稱做麻楞,大個青色的叫大老青,也是捉了吃蚊子的。放在屋裡,趴在窗戶的稜布上。那時候蜻蜓還是很多的。

知了

也叫蟬,雄性的腹部有發音器,能連續不斷髮出尖銳的聲音。雌性的不發聲。我們一般會在夜深人靜的時候約上週圍的小夥伴,用絲襪抓個十幾二十只。姥姥會用油過一遍,就成了我們的小零食,當然也就身體和脖子中間的.部位可以食用。

棗樹

小時候在老家的院子裡,有一顆很大的棗樹, 每到五六月份會開出像傘似的小花, 黃綠色。八九月份會結出青綠色的果實。每到這個時候,我和弟弟都會用一根非常長的竹竿拼了命地敲打它,然後就會收穫非常多的青棗,極其香甜。

南方的雨頻繁又短暫,每到下雨的時候我總是莫名的興奮,因為我可以穿著母親給買的新雨鞋在雨中玩耍,尤其是鄉下的環境真是美極了,大雨過後,樹葉似乎更加鬱鬱蔥蔥了,花朵也開得更加豔麗,就如同一幅畫一樣美。

全書讀罷,有如出遊賞花歸來,美不勝收。喜歡這樣的題材,讀起來輕鬆歡快,雖然愛花草,但不如汪老先生來的炙熱和愜意。

在我看來,汪老先生才是真正會生活的人。這個“會”,包括“懂”,也包括“愛”。汪曾祺寫“帶著雨珠的緬桂花使我的心軟軟的,不是懷人,不是思鄉。”最純粹的,最難得。似乎在說,動人心扉的生命體驗,並不一定在千里之外,在難及之地。

在匆匆過眼的“人間草木”中,汪曾祺老先生證悟到了人生無常,但見有序。置身陰影,發現光亮,就成為他演繹自己生存美學的唯一方式和本文策略。

《在人間》讀後感7

暑假裡,閒得讓人發悶,天又熱得讓人發昏,隨手拿起了剛買的《在人間》,靜下心來,慢慢地進入書中時,竟如感覺到了一股清涼,一縷清風。

這是前蘇聯著名的作家高爾基寫的自傳,小說描述的是主人公阿廖沙1871年到1884年的生活。這段時期為了生活,他與外祖母摘野果出賣餬口,當過繪圖師的學徒,在一艘船上當過洗碗工,當過聖像作坊徒工。在人生的道路上,他歷盡坎坷,與社會底層形形色色的人們打交道,他有機會閱讀大量書籍。生活閱歷和大量的閱讀擴充套件了阿廖沙的視野,他決心“要做一個堅強的人,不要為環境所屈服”。他懷著這樣的堅定信念,離開家鄉奔赴喀山。

“我過著苦惱寂寞的生活,只有在讀書的時候,才能把一切痛苦忘掉。”

是呀,高爾基5歲時就流落人間,在“新潮鞋店”當了一個國小徒。有一次,他被沸水燙傷了,還住進了醫院裡。後來他又去了姨婆家做僕人,被他們呼來喚去,但他沒有忘記讀書,他看姨婆剩下來的畫報,看完後又在上面寫字。看到高爾基爺爺這種好學的精神真使人感動。他就像不屈的小草一樣,堅持看書,也有如荷花,不受汙泥的沾染。我佩服高爾基的毅力和恆心,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下仍手不釋卷。

而我們呢,過的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幸福生活,爸爸、媽媽無論怎麼忙也會無微不至的關懷我們,呵護我們,老師們耐心地教我們讀書、寫字、作數學題。他們甚至都小心翼翼地,生怕給我們太多壓力,生怕我們幼小的心靈得不到健康成長,我們的快樂可是當年的高爾基所能想像的?而我們還是總想著玩,哪會想到要好好看書?

“一個人能夠識字唸書,這是多麼幸福呀!”

他對幸福的要求就是這樣的簡單!他對讀書是如此的執著!他因為不堪忍受屈辱,逃到了一艘船上做洗碗工。在船上,船員們對他很不錯,還借他書看。可船主不讓看,他只好又換工作……在不停換工作的同時,高爾基也在努力地讀書,他有一次眼睛受了傷,3天3夜被蒙上眼睛,第一次感到失明的痛苦。可是他並不氣餒,又去了喀山,想進大學學習,高爾基多麼堅強,多麼喜愛讀書啊!我們沒有生活的壓力,有著優越的學習條件,但我們總感覺學習是為了父母,為了老師,是他們對我們的.要求,因此我們感覺有理由討厭學習,我們不理解幸福是什麼,我們也沒有人生信念、追求。

要做一個堅強的人,不要為環境所屈服

高爾基做到了,他是一個堅強的人,偉大的人!他在逆境中站了起來!大量的閱讀擴充套件了他的視野,生活的磨難讓他成長,磨礪出他堅強的品質。正相反,我們的條件太好了,我們已沒有了太多的進取心,沒有了太多的意志力,變得不思進取,我們不要為環境所屈服,被軟化,讓我們熱愛讀書吧,將來做一個像高爾基那樣的人!

我摩挲著這本書,深深地思索著……

《在人間》讀後感8

“人間有味是清歡,所有含蓄婉轉、深沉內斂的事物,都只是為了更好地沉澱,洗盡鉛華,

人間有味是清歡讀後感。如果有一天,當你踏遍歲月千山萬水,嚐遍世情風霜百味,依舊可以回到最初的明朗、清白,則為真正的樸素、真正的清歡。”

央視節目《百家講壇》中的于丹《論語》心得一經播出就給大眾留下了深刻印象,于丹這個名字也似乎走進了人們日常的社會生活當中,很多人因此瞭解、認識了于丹。而我真正的開始瞭解于丹,是因為半首詩的緣故。“浮生長恨歡娛少,肯愛千金輕一笑。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這兩句正是出自北宋詞人宋祁《玉樓春·風前欲勸春光住》的下片。于丹在這兩句詩的後面寫到:中年況味,手中的酒杯換了茶盞,不勸斜陽。甚喜,這句簡短的話中所潛在的境界正是我想在青年轉變中年過程中所追求的,儘管過去從未仔細研究過於丹教授的作品,但僅此一句就讓我從內心感受到我與于丹教授在精神上的追求有某些志同道合。

“當你因為沒有鞋穿而哭泣的時候,想想那些失去雙腳的人”。我們都知道在這個宇宙當中運動是絕對的`,而靜止是相對的,同理,當我們靜下心來仔細想想的時候會不會發現,幸運與不幸亦是如此呢?其實人人都有一些被別人羨慕的幸福,但不要虛構著別人的幸福,浪擲了自己手中握住的價值。正如於丹教授所說,如果想明白這一點,也許你的日子也在被別人暗暗羨慕著。小時候總覺得自己擁有的太少,所以以此抱怨父母、抱怨家庭,而逐漸長大以後才發現,原來一直以來都真的只是自己想要的東西實在太多。至今我還會被老同學調侃說,還記得上國小那會兒,每天穿著花襯衫坐著小車上下學。回想起十幾年前還是孩子的時候並沒覺得那有什麼特別,但也就是在那個時候原來我也被很多同齡人羨慕。

現在我時常覺得自己很幸運,在經歷大大小小的坎坷以後,生活帶給我的更多是成長與成熟,而不是傷害。

“有很多人用了畢生的努力,默默完成了對別人的成全”。人生沒有所謂的彎路,我們都是順著每一步才抵達今天,所有的偶然與必然,只要你信任這些生命的成全與託付,總會對歷史的軌跡和當下的容顏做出解釋。站在現在,你會知道你的未來應該要成為什麼人,你怎麼才能不辜負曾經的成全與託付,你怎麼才能在無常當中一步一步把恆常走得更好。人生就是一個迴圈,一個有幸福感、被成全的人,他會不斷用善念去成全別人。善良與愛,才是人性中最蓬勃的種子,可以薪火相傳。

在成長的路上,我們一直被父母成全;在求學的路上,我們一直被老師成全;在職場的路上,我們一直被領導成全……我們如今的被成全與託付,難道不是為了將來對別人的成全與託付麼?將來的某一天,我們也要為人父母、也許還要為人師長、為人領導,不是嗎?

漫漫人生,有味清歡。一念既起,就拼盡心力在當下完成,那一刻當下,也就算是真正實在的擁有了。

《在人間》讀後感9

”回首一生,盡是可恥的過往。”對於這句話的開篇,毫無疑問作者是個寫故事的聖手。前塵過往,盡數在這一句話中,同時也奠定了這本書的基本色調。

有很多人認為這本書很頹廢,都不敢去讀他們的書。為什麼說的是他們呢,因為除了太宰治以外,還有諸如像三島由紀夫、芥川龍之介之類的人存在,同樣是廢的不能再廢了,至少在讀這本書之前我是這樣認知的。

但如果你真的能在某個深夜,安安靜靜的讀完這本書的時候,我相信你的這種認知會蕩然無存。它的內容雖然是醜陋的,但在其下面卻是一顆掩飾不住的、神一般存在的靈魂。就像主人公大庭葉藏那顆”清澈的眼睛、純淨的內心”,即使再無可救藥的人,都能在裡面找到“神性”的存在。處於夢幻的虛假和真實的現實之間,大庭葉藏那顆苦苦掙扎、無處安放的靈魂終究去了哪裡呢?他活的過於真實,但又極度虛假。真實到了一種類似地獄的.環境中,虛假到了類似於天國的天堂,而對於我們這些人來說,卻很悲哀的處於兩者之間。

為什麼呢?我們活的極不真實,但又受到良心的驅使活的不夠虛假。隱藏在灰色的天幕中,開始了蠅營狗苟的生活,所以我們說生活本該如此。這本書就像一面鏡子,當我們站在它面前的時候,所有的偽裝都自行退避,露出了那個自慚形穢的自己。

面紅耳赤。欺騙是社會的基本屬性,有的時候就連我們自己都沒有意識到欺騙的存在。這是整個社會的基本屬性,怨不得他人,怨不得自己……長久以來的這種屬性就像一個大染缸一樣,經年累月的將我們侵染,直到我們自己都意識不到它的存在,它才肯善罷甘休。就像走路,你腦海中不會去思考,“我該先邁哪隻腳呢……”習以為常。它的最大作用,便在於警醒。警醒憨憨入睡的人,警醒不願承認的人,警醒無知的人,警醒睿智的人,警醒所有的人……驚醒任何人。毫無例外。

這本書給我們讀者呈現了一種”極致的恐怖美”,不可思議,驚豔絕倫,歎為觀止,它不同於一般的說教,它通過一種深刻而荒誕的自我刨析、自我解剖,來為讀者呈現出一種美中帶血的現實,為我們來營造一個極度恐怖的黑洞,使得每個人讀後都陷入到一種無可名狀的沉思中……

當你再度醒來時,你發現你看到的世界好像、似乎、有點不一樣了,它變得更加清晰了,儘管它還是原來的樣子。很美好的世界,一個介於天堂和地獄之間的人間;一個很美好的人類,介於光明和黑暗之間;一個很美好的你,一個介於善良和惡毒之間的你;一個很美好的我,介於天使和魔鬼之間的我。天使?魔鬼?一念永恆。

《在人間》讀後感10

這本包含了林徽因詩歌及散文的書是林徽因個人成長中的真實寫照。不同於其他的詩集作品,林徽因的詩總是飽含著愛和希望。每每讀到,是飽滿的溫暖和陽光向上。林徽因在描寫構建人物時總著力於外貌描寫,並在特定時間和特定位置環境下描寫人物出場,往往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散文中也同樣注重語言刻畫,通過作者(第一人稱“我”)與人物的對話,或深沉,或明朗,細微的感情賦予其中。在他人的目光追尋處,在感情愛戀裡,在文人讀者的讚賞中,才女的生活與成長曆歷可見。

溫柔恬淡,這是讀林徽因詩歌的感受。她的詩中有憂愁,她習慣性地將感情藏於其中,她所愛的文學是她的全部:“信仰只一細炷香/那點子亮再經不起西風/沙沙的隔著梧桐樹吹。”她的詩中充滿意象之美。信仰,只不是渺茫空間中微弱的光,想來,渺小得不值一提,但在黑暗中,該有如何的光亮奪目?後文感情的一氣呵成水到渠成;她的狀物,有意向,也有生動的聲音描繪。

摯友徐志摩離世後,她飽含無數的難過嘆息,字裡行間透出深深的嘆惋。她清楚知音難求,她以複雜的情感用筆寫出追悼。憶佳人才子,憶志摩的年輕才氣、風華正茂。她作為詩人甚至將“詩人”重新詮釋,“有整個時代的藝術和思想衝動”,也可能“被人的成見看作誇大狂的'旗幟”,她知道詩人活得不易,所以更珍惜朋友,她願和志摩一起面對同時代人對詩對文學的偏見、譏訕與不信任,但命運終究不讓兩人一起面對了。滿篇文章,皆是慨嘆。

林徽因的散文《鍾綠》,刻畫了一個性格獨立、外貌驚人的中世紀姑娘——鍾綠。開頭部分通過側面描寫,使人人都知曉她,她如神話般地存在。而在一個深夜,她突然到來,帶著她身上的閃光點,永遠個性、永遠獨立、永遠熱愛探索,她追求美好,也追求真實,同時也固執得可笑。就這樣,林徽因用感情鋪就一個真實的世界,帶著自己對世間的美好願望和構想。在她的文學中,她的理想峰巔是雲彩呈霞、獨一無二,她營造美好意境,也深諳世間百態,這些都一一呈現在她令人驚歎的作品中。

書名《你是人間的四月天》選自林徽因的一首詩,開篇“我說你是人間四月天/笑響點亮了四面風/輕靈在春的光豔中交舞著變/你是四月早天裡的雲煙”,寫出了一幅動人的景緻,春天的希望、靈動與光豔,逐句綻放著她的深情與無限才氣。以此為標題,準確地映照了林徽因的風格,如行雲流水,如拂面春風。

世事如書,歷歷在目。林徽因以絕佳筆墨點染一筆,令人手不釋卷。一讀再讀這優美的詩文,感受文字背後人性的光芒。我以為所謂獨特,應是夜半荷塘最美的一枝花,鏡花水月相映,始料未及的是你的清雅幽幽。

每當行至人潮洶湧的街頭,抓不到那一絲寧靜時,我總憶起你的隻言片語,如飲清茶,沉寂心緒。

林徽因,你就是那人間的四月天!

《在人間》讀後感11

這是一個美好季節當中最美的時間,春回大地,萬物復甦,在這春末夏初之際,一切都有了生機勃勃的樣子,一派欣欣向榮的繁盛景象。四月,從來都是這麼令人沉醉,如茶如酒,低調而濃烈,婉約且綿長,它不張揚卻美得讓你無法忽略。一年四季,景色更迭,四月,始終都是那個特別的存在。

其實人生,有如四季變換。一路行來,賞春日花、迎夏驕陽、觀秋葉落、看寒冬雪,經歷複雜多樣,蘊含著人間百味,迴圈往復,有喧囂,亦有寂寥。若將途中最美的景色與時間做對應,那麼該是正如林徽因先生所想,最恰當的莫過於四月。

1934年,《你是人間的四月天》於《學文》一卷一期發表。有人說,這是林徽因為悼念故去天國的徐志摩而作,也有人說這是她為兒子的出生而作,用來表達對兒子的殷切希望、記錄兒子的出生為之帶來的歡欣喜悅。時至今日,當時的林徽因先生究竟懷著什麼樣的心境寫下這首詩,我們不得而知,難以考究。但這絲毫不影響人們從詩中體會那種獨特的意境美。無論是為了悼念徐志摩還是為其子降生而作,這都是一首真真切切、扣人心扉、動人心絃的情詩,它所寄予的.可以是愛情,也可以是親情。

“我說,你是人間的四月天,笑音點亮了四面風,輕靈在春的光豔中交舞著;你是四月早天裡的雲煙,黃昏吹著風的軟,星子在無意中閃,細雨點灑在花前。”寥寥數語,筆觸精煉,字裡行間,行雲流水,描繪出一幅活靈活現的絕美畫面。靜心讀,彷彿能聽見清風裡傳來陣陣若隱若現的笑聲;能看見交錯光豔中有人在翩翩起舞;能感受到雲煙被輕輕吹散在風裡,慢慢散去,夜晚漫天閃爍著點點星光,而後還有毛毛的細雨落在花瓣上,裝點出一幅嬌豔欲滴的好景。試問,若不是情到深處,思緒正濃,又怎會道出這般細膩又靈動的詞句。

“你是一樹一樹的花開,是燕在樑間呢喃,你是愛,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間的四月天。”結尾短短几句,刻畫出那種極致的讚賞與喜愛,無一不透露出“有你便勝人間無數”的濃烈幸福之感,動心感人,何其美哉。所以,我姑且將這首詩解讀為一個博愛、大愛的作品,詩中所有美好的意向和載體都為愛而生、為情而長。

我們嚮往四月天的美好,但也知道人間不會永是四月天,生活的路很短,卻又很長。途中有幸福也會有悲傷,有光明也會有灰暗,有笑也會有淚,有苦也會有甜,有圓滿自然也會有遺憾。沒有人能夠一生遂心,五味雜陳才是人生。故而在世為人,能做且該做的就是要學會珍惜和知足!只有懂得珍惜才能留住幸福,學會知足才會發現美好,不妄求,不錯失。

有人說“愛和情是人間奇蹟”,對此我深以為然,知情識愛會感恩的人總是會過得比較精彩。當年,林徽因先生有她可以比擬人間四月天的珍貴,而今,願急行急走的我們也能懂得發現和留住屬於自己的美好四月天。

《在人間》讀後感12

在人間這是第二部,講的是高爾基在十一歲時,母親不幸去世。所以,高爾基便走入社會。第二部一共有八小章。

第一章是《到鞋店裡當學徒》講了高爾基來到人間走到了一家“時式鞋店”高爾基當學徒時沒有一天可以閒著,愛發脾氣的廚娘總是把“我”早早的叫起來。寫了高爾基的表哥也非常討厭廚娘。有一天廚娘不知被誰推了一把,倒在地上莫名其妙的就死了。當高爾基想逃離這個討厭的地方時不小心把手燙傷了,結果被送進了醫院。

第二章是《在姨婆家》講了外祖父有把高爾基送到了姨婆的家裡,外祖母的妹妹是一個喜歡嘮叨脾氣很大的老婆子,在這個家裡高爾基的工作很多。當外祖母來看我的時候,這個老婆子對著外祖母大聲說話,大聲的奚落外祖母。當高爾基厭倦這個討人厭的地方時,他做出了逃跑的決定,但是這個討厭的冬天他能跑到什麼地方去呢?

第三章是《船上的生活》講了第二年的春天高爾基終於逃跑了。高爾基在一個船上做起了工作,當晚上高爾基的工作最少的時候,斯穆雷就給了高爾基一本精裝版的小說,讓高爾基唸書,自從這次以後斯穆雷就每天這個時候都讓高爾基唸書,並總說:“一個人要想聰明,就得多唸書,念得越多越好,要把所有的書都念完……”也正是這樣讓高爾基熱愛上了讀書。

第四章是《裁縫的妻子》講了高爾基又到了外祖母妹妹的家裡,外祖母家裡德樓下有一個人是裁縫的妻子,她總是借高爾基書看。

接下來四章都體現了高爾基非常愛看書。最後高爾基抱著能進大學的希望到喀山求學。

這麼多章都體現了高爾基很愛讀書,也體現了愛讀書的好處,也能體現出斯穆雷總說的那句話:“一個人要想聰明,就得多唸書,念得越多越好,要把所有的書都念完……”我明白如果我們每唸完一本書就會寫一篇讀後感的話,那就等於每唸完一本書就有一篇讀後感那麼長的收穫一開始可能只有一點,但越往後,你的讀後感寫的'越長,你明白的道理就越多,你讀的書越多你懂得知識就越多。

這部文章更讓我懂得了“一日無書,百事荒蕪”的道理。

書籍,始終是人類最寶貴的財富,讓人有所追求,給人崇高的信仰。何時何地最好都別忘了讀書。

這本書寫了人的善與惡、美與醜。“命運像風箏一樣擺,只是心存敬畏,心懷惡善有報的戒律,才不至於滑向邪惡的深淵。”高爾基一直堅信這句話,所以他才能成功。

在生活中,多數的人面對歧路會選擇望而止步,高爾基卻告訴我們,你只有勇往直前,才會得到成功的喜悅,勝利的果實。人生不能一帆風順,既有平原又有險灘。在學習中也沒有常勝將軍,但是我們只要有足夠的拼勁,在逆境中能夠坦然的面對困難,成功之路近在咫尺!

我要像高爾基一樣,做一個心存善良,有文化,有教養,認真刻苦的學習,汲取廣博的知識!

《在人間》讀後感13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這八個字,是汪老的老師沈從文去世的時候,張充和夫婦送來的挽辭中的。“不折不從,亦慈亦讓”,或許,在張充和的眼中,這幾個字,是頗能夠代表沈從文的一生的,而這我眼中,這幾個字,用來形容汪曾祺先生,也是十分貼切的。

這本《人間草木》,收錄了汪老三十餘篇文章,選擇的題材大都同生活中尋常花鳥草木有關,讀來分外感覺到濃濃的生活情緒,除了這些,還收錄了幾篇寫汪老當年在西南聯大時候認識的那些大師們的生活軼事,描寫詼諧有趣,栩栩如生,簡直彷彿見到了那些大師們本人。

汪老的一生並不舒暢,生於戰時,長於混亂,就算在名聲斐然的時候,也因遭遇那個動盪的年代被打成右派,然而最難得的是,就算遭受磨難,屢屢被人誤會,他也能夠隨時保持豁然達觀的心態,用一顆平淡寧靜的心去認真體會平凡生活的好處,去寫就著平凡生活的動人。

所以有人說:“他的一切都是詩。”

我想,能夠把文字寫得像詩需要非凡的才氣,而能夠把自己的一生都過得像一首詩,則一定需要一顆永不熄滅的赤子之心了。

汪老的文字並不華麗,也不夠驚人,他從不刻意去說理或論教,他只是淡淡地,寫著自己眼中真真切切看到的那些花草—一顆芋頭,一把石頭下壓著的豆芽,紫薇,菊花,還有各種野花;那些鳥木魚蟲—比如北京遛鳥人,香港的遛鳥人,木芙蓉,車前子,瓢蟲,蟬,刀螂;那些最普通的人最普通的事,北京的國子監,衚衕,泰山上的擔山人……

他誠實地記錄著生活中的一切,語言平淡卻又真味,閒閒地翻過他當年在被打成右派時在農場裡寫的這些文字,在某個北京的早晨遛彎時候想到的文字,在後來平反後作為一名作家四處雲遊寫到的文字,在作為一個傳統的中國知識分子走在美國街頭寫下的文字,在自己漸漸老去的時候回憶起西南聯大里的青蔥歲月寫到的文字……

這些文字沒有一個句子是煽情的,卻不由得叫人感動。

這些文字沒有一個語句在刻意地給人打雞血,卻在不知不覺間讓讀者受到溫馨地鼓勵。

比如他說起有個人隨手將一把豆子扔在了石頭下,過了一陣,翻起石頭一看,一群豆芽竟然將石頭頂起來了。

與此同時,汪老,還非常具有獨特的審美和生活情趣,比如他說人工琥珀不如天然的,“美,多少要包含一點偶然”。說起養鳥人讓畫眉學叫,他說,“畫眉本來的`鳴聲是很好聽的。讓畫眉自由地唱它自己的歌吧!”

我想,這樣的思想與面對艱苦的淡然,與汪老早年在西南聯大受到的教育息息相關,印象最深的是,是說起當年在聯大每次躲警報的時候,有位同學,“聽著炸彈乒乒乓乓在不遠的地方爆炸,依然在新校舍大圖書館的鍋爐上神色不動地攪合他的冰糖蓮子。”

而後人在議論為何西南聯大在短短几年間培養了那麼多人才時候,只說了兩個字:“自由。”

汪老在此後的幾十年間,一直堅守的,或許就是這樣的從容,和內心深處對自由地不懈追求。這樣的汪老,才能夠寫出如今我們能夠看到的文字吧。

《在人間》讀後感14

棄浮世繁華,飲淡香清茶。

汪曾祺善於品味生活,善於享受生活。或許是因為平生道路的坎坷不平和太過喧囂的人生旅途,他的心在塵埃中慢慢沉寂下來,最後修養出一種平淡的品性。這種品性早已滲透進他的文字裡,讓他的作品讀起來樸質簡潔,但不凡的精神境界卻能從字裡行間體現出來。

《人間草木》就繼承了這種獨特的氣質。

《人間草木》是他對生活的記錄。生活還是那個生活,世界還是那個世界,但要是重新用一種新生兒一般的好奇眼光來品味它們,再透露自己的真情實感,那就能用“可愛”來形容了。“都說梨花像雪,其實蘋果花才像雪。雪是厚重的,不是透明的`。梨花像什麼呢?——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有人說葡萄不開花,哪能呢。只是葡萄花很小,顏色淡黃微綠,不鑽進葡萄架是看不出的,而且它開花期很短、很快,就結出了綠豆大的葡萄粒。”“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豐滿的,使人動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長。昆明的雨季,是濃綠的。草木的枝葉裡的水分都到了飽和狀態,顯示出過分的、近乎誇張的旺盛。”這些都是真實的敘述,汪曾祺先生用最真摯的語言代替了華麗詞語的堆砌。

除了寫花草,書中還有一些小故事。有閒來無事記錄自己生活的,也有啟發別人獲得感悟的。汪老遊遍山水,所以書中多遊記,謂“行者無疆”。遊記中又有小詩。小詩第一眼看上去並不令人驚豔,偏是多看幾眼才能嚐出其中的真味。“紅桃曾照秦時月,黃菊重開陶令花。大亂十年成一夢,與君安坐吃擂茶。”“山下雞鳴相應答,林間鳥語自高低。芭蕉葉響知來雨,已覺清流漲小溪。”

書中最後一章是寫人。他的老師沈從文、他的朋友趙樹理、西南聯大教授聞一多、金嶽霖。這是放在全書最末的懷念。畢竟,花草終究是花草,可以隨時出去逛逛看看,但這些歲月卻是確確實實地回不來了。這裡收錄了汪老對他們的評價和印象,還有記憶比較深刻的小事。想必無論是誰,拿筆坐在桌前回憶過往時,心頭總會湧上一陣陣狂潮。可能是懷念,可能是惋惜,可能是喜悅,但最應該是百感交集。

在這其中,汪曾祺對沈從文的懷念尤其強烈,連他平常愛吃的葷菜、他家中的一盆虎耳草都記得清清楚楚。“沈先生面色如生,很安詳地躺著。我走近他身邊,看著他,久久不能離開。這樣一個人,就這樣地去了。我看他一眼,又看一眼,我哭了。”難以想象汪曾祺強忍心中苦痛,簡簡單單勾勒出葬禮情景時的壓抑。這份感情誰不能理解呢?

“汪曾祺先生的文章,寫人間小事,記鄉情民俗,談花鳥蟲魚,即興偶感,娓娓道來,於不經心、不刻意中設傳神妙筆,成就了當代詩文的經典。”“文中那一幕幕的浮世悲歡,看得人平靜欣喜,又看得人有些淡淡的悵然。”汪曾祺先生的語言樸實無華,但一字一句都發自肺腑。願他在另一個地方,仍能夠撇一身忙碌,賞人間草木。

《在人間》讀後感15

如果說有哪一部書可以讓人感到深深的壓抑,如同被鬼壓身一樣,喊也喊不出來,動也動不了的恐懼,《人間失格》絕對可以排進前三。人間失格的色調是暗淡無光的,讓人感到深深的無力感,以至於竟然不能一口氣讀完,我必須要歇一歇,緩一緩,帶給自己的衝擊實在太大。讀書最怕的是和作者產生共鳴,因為那樣你一下子就陷進去了,無法自拔!

葉藏從小生活在一個古板的舊式鄉下家族,“大家都板著面孔吃飯,就儼然成了一種儀式。全家老小,一日三餐,在規定的時間內聚集到陰暗的屋子裡,井然有序地擺好飯菜,即便沒有食慾,也得低著頭,一聲不吭地嚼著飯粒”,如此壓抑的氣氛導致他對用餐時刻充滿了恐懼。而那時的他,還只是個小孩子。一直在想是什麼讓小葉藏如此敏感,對與人交往充滿了恐懼和渴望?也許是因為生來就體弱多病,天生的`性格陰鬱,以及少與人接觸,讓他只畫地為牢在自己的小小世界裡。人之初,性本善,他從書本中學到的絕對的善惡是非中為自己戴了枷鎖。當他看到世間與他所想並不一樣甚至完全相反時,他的價值觀開始動搖,他不知道怎麼做才是對的,正常的。他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去看待芸芸眾生,一方面以高尚的道德要求鄙視人間,一方面又害怕自己不正常,渴望融入人間。他的潛意識裡希望自己變成一個俗人。而不是活的如此掙扎而痛苦。頗有種眾人皆醉我獨醒的自負,可這只不過是他自以為的。

他缺少人類跟動物共有的最根本的執念、對於生存的慾望。在他父親問他想要什麼時,他無法回答、只是黯然的想:“世上沒有任何東西可以讓我快樂”。世俗的、對於“物”的慾望,他完全欠缺。的確,他曾沉迷酒色,和睦的人類社會只能建立在互相欺騙上。之中能開朗的活下去的人,不是笨到什麼也察覺不到,就是聰明到學會了麻痺自己。葉藏卡在兩者之間。他聰明得恰到壞處——看了清一切,卻無法麻痺自己。也許酒色的溫柔,正是一種良藥吧。

直到他遇見好子,他似乎又有了一種安慰與平靜,死寂之前的平靜。在好子被侵犯之前,葉藏把自己的痛苦歸於他不能相信、依賴人類的這個個人缺陷。這個信念同時也成了他對於世間、對於人類最後的希望——不是人類無可救藥,錯都在不正常的自己——他一直是這麼想而活下來的。當信賴天才好子的信賴被玷汙時,他最後一絲希望也隨之粉碎。世界上已是一片沒有指標的荒野。“難道信賴也是一種罪過嗎?”之後,葉藏終於步向完全的毀滅。他沒有反抗,所以被關進了在精神病院裡、變成了瘋子。“不抵抗也是一種罪過嗎?”

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卑微而自由,這是葉藏或者是太宰治的選擇。與他相比,我還是更喜歡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做一個幸福的人,關心糧食和蔬菜,關心每一個關心我的人!即便生活有著再多的不如意,依然選擇勇敢的活下去,活下去,才是生活!人間失格,讀過便相當於一次心靈的洗禮,洗禮過後,依然要重複著日復一日的生活,並告誡自己,要好好的活……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