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烏塔》有感 (合集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2.25W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烏塔》有感 ,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烏塔》有感 (合集15篇)

讀《烏塔》有感 1

最近,我讀到了一篇名叫《烏塔》的課文,這一篇課文讓我深有感觸,我被課文中的主人公烏塔的大膽、自立、善良的品質所征服。

讀了這一篇課文,我覺得烏塔是幸運的,她有很強的自主意識和獨立生活的能力,以及她對生活實踐的熱愛。不知家長們是否聽過這樣的一句話:“我寧願靠自己的力量開啟我的前途,而不願求有力者的垂青。”爸爸、媽媽們,你們不要再執迷不悟了,難道你們嘴裡所說的愛就是這樣的嗎?你們這種含在嘴裡怕化掉,捧在手心裡怕摔的“精神”,真的讓我們感到透不過氣來。把孩子緊緊看管著的家長,請開啟你們的“溺愛之鎖”,讓你們的孩子成為一隻自由自在的小鳥,成為一條歡樂嬉戲的小魚,讓我們擁有一片屬於自己的藍天吧!

這樣的孩子何止我一個,尤其是現在,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家長們更加疼愛,天天把孩子當“格格”、“阿哥”供養著。我的爸爸媽媽也不例外,常常幫我做這做那,連整理書包,系紅領巾這種小事都幫著幹。記得有一次,媽媽爸爸都不在家,我這一位“大小姐”只能自己親自下廚做中餐,我本想馬馬虎虎吃一碗自己煮的幹挑面,不料,因為我是第一回煮麵,所以,就有些手忙腳亂的感覺,我先將麵條放入沸水,大約過了5分鐘,我掀起鍋蓋,“哎呀,好燙”我大叫一聲,我細嫩的小手被鍋蓋燙了一下,鍋蓋從我手中滑落在地上,看著快要糊的麵條,我也管不了那麼多,忙著把麵條從鍋裡撈出,拿起醬油瓶就往盤裡倒,一大匙四川辣醬一拌,把白糖當成味精放,結果,一盤又鹹又辣又甜的幹挑面便出自我手, 我捏著鼻子“享受”了這頓“美餐,真是太難吃了。看著這盤面條我心想:這就是平時媽媽寵愛我的緣故吧,衣來伸手,飯來張口。

放手,讓我自己做吧!這是我們的感慨,也是我們對家長所寄託的請求,爸爸媽媽,我們已不是三歲小孩了,請讓我們跟烏塔一樣,能有一個自立的機會吧!

讀《烏塔》有感 2

我是家中的寶貝,也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同是家中的寶貝——烏塔,她14歲,竟然獨自一人遊歐洲,這可真讓我大吃一驚。假如是我呢?我的腦子裡馬上浮現三個字——不可能。我連黃岩都不敢一個人遊玩,跟烏塔一比,我就是溫室的花朵。

別以為她想去哪兒就急匆匆地出發,她為了這次旅行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她在家裡設計好了旅行路線和日程,她閱讀了很多與這些國家有關的書籍,她為了掙旅費,每個週末去幫餐館或超級市場發廣告單……為了這次旅行,她足足花費了三年時間。這讓我吃驚得下巴都快掉到地上,難以置信地擦了擦眼睛。反觀我們中國呢?那可真是天壤之別。

我們每次旅行前,爸爸媽媽都如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我們呢,只用在旁休閒地當旁觀者,輕鬆出門就好了。而且每次父母都與我們形影不離,生怕我們走丟了。在遊玩途中,爸爸媽媽為我們提供了衣食住行,還無微不至地照顧我們。我們只負責吃喝玩樂,開開心心地玩。

其實只要適量地放手,我們也行的。記得今年夏令營,我在莫干山住了六天,自己洗衣服、疊被子、完成了教官給我的任務……我與夥伴們一起知心交心,互相幫助。

讀完《烏塔》,我想對父母們說:請適量放手,不要把自己的孩子當做溫室的花朵。我們呢,也要自立自強,不能做溫室裡的花朵。

讀《烏塔》有感 3

學習了《烏塔》這篇課文,我很受感觸。

自立,是我們所缺的一個重要問題,如果沒有自立,想想都可怕:房間不會整理,到工作時連一個重要檔案放哪了都不知道;不敢和那些看上去蠻強壯的人說話,工作時連和客戶說話都不敢;不會做家務,以後找不到工作,連個清潔工都當不上,一丁點小費都沒有……

有了這些例子,很容易能夠看出——自立是多麼重要啊!學會自立,才能更好的學習,更快樂的成長

讀《烏塔》有感 4

我們剛學了一篇課文,名字叫烏塔。課文裡寫的是一個名字叫烏塔的德國小女孩獨自一人遊歷歐洲。今天,我就與烏塔比童年。

我的童年是在爸爸媽媽的“大傘”下度過的。下雨淋不著,出太陽晒不著,但有時我也覺得像籠子裡的小鳥,很不自由。媽媽總希望我在她的視線之內活動,一會兒看不見了,她就會“奇環、奇環…”地大叫。我不得不歸到她的視線之內。而烏塔的童年過得非常獨立、自由。她週末能自己去打工掙錢,暑假裡還能自己合理安排時間去想往之地旅遊。使她的獨立能力越來越強。有一片屬於自己的空間。我與烏塔的童年相比,我的童年顯得呆板,而烏塔的童年雖驚險連連,但自由無比。

要是把我的童年和烏塔的童年加起來,再除以二,那必將是一個幸福、完美的童年等式。

讀《烏塔》有感 5

社會上,常聽家長們在談論中國的教育問題:為什麼中國人教育出來的孩子和外國人教育出來的孩子有很大的差距?或許,就在於這一個小小的不同。《烏塔》這篇文章給我們講述的就是一段中國人與外國小女孩的交談,讀完這篇課文,我受益匪淺,明白了很多事情。

一天,王曉潔阿姨在羅馬下了車,回到旅館,看見一名金髮小女孩正躺在床上,經過交談,王阿姨得知這名小女孩名叫烏塔,是德國人,14歲,她準備了三年,自己設計旅遊線路和日程表,查詢當地警局的電話號碼,閱讀了很多書籍,就是為了這次的獨自一人環遊歐洲之旅,王阿姨告訴了烏塔,在中國,家長們捨不得自己的孩子獨自一人出遠門,更別說是環遊一個大洲,因為他們擔心自己的孩子會出意外,但烏塔說,她們國家的家長,愛孩子,就會滿足孩子們的需求,讓他們完成自己的心願,她還指出,光從書本和電視上認識世界還不夠,要真正到達那裡才能感受到真正的美。

看完了這篇文章,我才真正體會到了為什麼在社會上,經常會有人拿中國家長與外國家長對比。雖然兩國的家長都愛孩子,但他們卻用兩種截然不同的方法表達自己的愛。比如說烏塔的家人,他們愛烏塔,烏塔想要自己獨自一人周遊歐洲,他們同意了,愛難道不就是讓自己的孩子完成自己的心願?這是得過家長的愛。中國家長也愛孩子,他們的愛是關心自己的孩子,對於中國的家長來首,一個人周遊歐洲太危險了,萬一出了意外怎麼辦,生命只有一次!

兩方的家長都有自己的理由,兩種表達愛的方式都有各自的好處,但我仍然覺得烏塔家長的愛更加好,我可以舉一個很典型的例子,這是我生活中真正發生過的:

一天我和老爸去逛街,正走著,我突然想起了媽媽正在打算過年要去哪裡過,我想了個點子,想要我一放寒假就馬上去北京玩,是一個人。

這個點子剛冒出來馬上就被我採納了,因為這可以讓我好不容易有一次鍛鍊的機會,於是我就想徵求老爸的意見:“老爸,我想放寒假自己去北京,住在伯母家行不?”

老爸不愧是典型的中國家長,當之無愧:“不行,我們不放心,一個人去太危險了!現在這個社會,就是有什麼安全隱患!”

我卻不認為,一個人去,給自己一次挑戰的機會,不是個很好嗎?中國與外國人的差距就在這裡!

如果爸爸能夠換個位置想就好了,就像烏塔的家長一樣。

讀《烏塔》有感 6

今天老師給我們講了《烏塔》這篇文章,我覺得很震驚,一個還沒有成年的14歲小女孩烏塔,竟然可以自己一個人遊歷歐洲等其它國家,實在是令人佩服啊!

文中的烏塔一個人遊歷了半個歐洲,她自己打工掙錢周遊世界。我已經上國小四年級了,日常生活應該可以自己打理了,但是媽媽總是不讓我幹,說:“應該把這些時間用到學習上!” 烏塔獨自一人遊歷各國都非常鎮定自若,而我自己一個人走在馬路上卻會驚慌失措。和她相比,我不禁自慚形穢。在這個年齡段,我們就沒有這種勇氣,也沒有這種膽量,媽媽,您知道嗎?當我一個人獨處時,我的內心會感到很孤獨,很無助,感到茫然無措,就會覺得自己像流浪兒一樣,孤立無援。“使知鎖向金籠聽,不及林間自在啼。”是呀,在我看來,我們的家庭就是一朵花,爸爸、媽媽就是花瓣,爺爺、奶奶是葉片。有一天,花瓣落了,葉片枯萎了,就剩下我這個孤[來源]零零的花蕊了,風一吹,我就會飄落在地上。“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我聽說過這樣一件真實的事:有一個神童叫魏有康,他在十四歲就考上名牌大學,因為他的生活不能獨立,所以還是退學了。媽媽,您應該知道不放手的後果是什麼了吧?您就是把我捧在手裡怕掉了,含在嘴裡怕化了。

在此,我代表所有孩子向家長髮出倡議:放手吧!讓我們學會獨立,讓我們學會自理,“花盆裡長不出蒼松,鳥籠裡飛不出雄鷹。”讓我們在一片自由的天空盡情翱翔吧!

讀《烏塔》有感 7

今天,我學了一篇文章,題目是《烏塔》。課文講了一位14歲的小女孩獨自一人去歐洲旅行。在羅馬的一個青年旅館裡認識了一位中國女孩汪曉潔。烏塔說:"她這次趁暑假遊歷歐洲。已經去了法國,瑞士,奧地利,在義大利去了威尼斯,米蘭,佛羅倫薩,最後還要去希臘,她為了這次旅行準備了整整3年的時間,在家裡就設計好了旅行路線和日程,而且還讀了很多有關這些國家的書籍。"

使我不明白的是:同是父母,他們的表現為何截然相反呢……一連串的問題使我迷惑不解!經過認真閱讀,細心揣摩與體會,我終於解開了謎團:中國父母把孩子當成了曠世奇寶,像掌上明珠一般,一見不著孩子就心急如焚。中國有一句老話:捧在手裡怕丟了,含在嘴裡又怕化了,就特指家長對子女們的態度;而外國父母從小就培養孩子的自立能力和獨立意識,所以孩子們才有這麼強的獨立生活能力。

由此,我想到了自己。在家裡,我不知不覺地當了上“小公主”,洗碗、洗衣服、疊被子,一切事都由父母包了下來。就連我參加活動,家長也是一百個不放心,一千個不同意。我已經9歲了,你們還要包到什麼時候呢?現在我幹起家務真是笨手笨腳的,甚至火柴也不會劃。有一次,我到李月家裡去玩,一進門,就看見還有許多同學也在那兒,我們一起痛痛快快地玩了好久。最後,她留我們在她家吃中飯,我高高興興地答應了。吃著吃著,門鈴響了,李月開門一看,居然是外婆!她笑著對我說:“怎麼,還在這兒吃飯呀!飯菜香不香呀?”我真是十分尷尬,人家還以為我到哪兒也離不開家長呢。望著同學們個個抿著嘴的笑臉,我羞死了,真恨不得找個縫隙鑽進去。

家長們為什麼這麼不放心我們?咱們還是先從自身找找原因吧!那天,我和同學一起去看望黃飛翔,誰知還沒到黃飛翔的家就遇到了三個壞人,同學們嚇得驚慌失措,逃的逃、叫的叫、哭的哭,像一群無頭蒼蠅一般,最後,誰也沒去成。通過這件事,更體現出我們的有勇無謀。與課文中那位膽大心細、有主見而不盲從的少女烏塔真是相差甚遠。

讀了這篇文章,我也應該學習烏塔的獨立精神,要像烏塔一樣膽大,細心,這裡並不是說要我們也一人遊歷歐洲,而是要在學習與生話方面克服依賴思想,提高獨立意識、生活經驗和自立精神,不要讓我們成為溫室裡的花草,經不起風吹雨打,更不要讓我們成為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小公主”、“小皇帝”。

讀了《烏塔》這一課,使我懂得了要學會自理,自己生活,不能什麼事都依賴父母,要勇敢,要堅強的道理。

讀《烏塔》有感 8

第一次參加小語新教材的備課會,雖然因為送孩子去少年宮參加市少先隊“綠色20xx”夏令營活動回來後,遲到了。但還是頗認真地聆聽了兩位名師對新教材的處理講解,徐老師的簡要指點,以及兩堂研討課,留給自己更多的是思索。徐老師的講話風格一向實在、簡約,較民主;兩堂課也很實在,純粹是可借鑑、可研磨、可參照的“家常課”。下午大溪國小盧老師的課和他對這篇課文的`處理方式讓我想得更復雜些。

第一次接觸《烏塔》,捧著新教材匆匆瀏覽了一遍,當時就有一股強烈的想法:這是一篇寫給中國的孩子、中國的家長、中國的教育工作者看的、且迫切要看的好教材。而恰恰我就具備了這三重閱讀者的身份:我有一個孩子,而且就在這個上午我把我的孩子送出去參加為期一週的鍛鍊獨立生活能力的夏令營活動,我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閱讀它;我是一位典型的中國式的家長,我有十年“為人母的教齡”,我以家長的切身體驗去閱讀它;我又是一位一線的教育工作者,以“為人師”的身份去閱讀它。我想,不同的閱讀身份肯定會有完全不同的閱讀體驗。

孩子們閱讀《烏塔》,就如我校三(3)班孩子的閱讀感受一樣,他們最關注的是僅僅只有14歲的烏塔獨自一人遊歷歐洲,她的錢哪來呢?她的爸爸、媽媽會放心嗎?她怎麼那麼膽大呢?等等——,因為孩子們的問題似乎是關注細節,其實這些細節更能反映孩子心靈中的本質!所以我覺得盧老師在孩子們提問後在黑板上羅列的三個問題(怎麼遊?遊得怎麼樣?一次怎樣的旅遊?),顯得有些牽強,這應該是他自己備課時的預設。

中國的家長閱讀《烏塔》,我想那感慨可就多了。這就涉及到盧老師最後點到的不同國情的兩種不同的“愛”的方式。盧老師是想通過一次小小的辯論揭示愛的哲理。(同時我發現男教師上課偏重理性些。)“愛到底是放心讓孩子出遠門呢?還是不放心讓孩子出遠門?通過對這篇文字的閱讀,最後得出如此的“愛的詮釋”,在我覺得過於的就文論文,也顯得狹隘了些。其實烏塔父母對孩子的愛包容性很寬泛,這種愛裡有信任,有尊重,有智慧......如果讓我們的孩子結合自己從爸爸、媽媽那裡得到的愛,相互比較,可能他們會談得更實在,更真切。作為家長,我也愛我的孩子,可我真的無法做到像烏塔的父母那般,我對孩子的愛並不縱容、嬌慣,但有些事還是有割捨不掉的掛牽。因為聽課時,我就在想:我的孩子一星期的夏令營活動,和完全陌生的孩子在一起,會快樂嗎?這是她第一次完全過自己照顧自己的生活。

作為教師,閱讀《烏塔》,我不禁想:自上而下的“安全教育”這頂大帽子,捨棄了孩子多少本該屬於他們的快樂活動。我小時候,每年的春遊,老師都會組織我們去遠一點的地方,不管是坐船還是坐車,也沒出什麼安全問題。現在的孩子,春遊的地點越來越近,幾乎失去了春遊的味,更別提有閃失的探險之類的活動了。學校似乎覺得,組織活動,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了,嘿!於是,我發現,盧老師在講解這是一次怎樣的旅遊時,把“重墨”揮灑在“這是一次安全的旅遊”上,再層層深入、點撥,這又是一次“快樂的旅遊”,這又是一次“收穫的旅遊”。可我覺得,“安全、快樂、收穫”這些本身無層次性。譬如,孩子們找到了這一句——“這時,烏塔正愜意地趴在床墊上。一邊吃糖,一邊看一本厚厚的書”,難道這句話只是說明了這是一次安全的旅遊嗎?這何嘗不是快樂的呢?看來,“安全教育”太深入我們教師的骨髓了。我倒真的希望,我們的孩子能有更多的不被太呵護的自由活動。淺薄的見解,只是信口開河而已。

讀《烏塔》有感 9

暑假期間,我閱讀了《烏塔》這本書。回想,品味著小女孩烏塔的一個個神情,一句句話語,我頓時思緒萬千……《烏塔》這本書講的是一個14歲的德國小女孩——烏塔,獨自一人遊歐洲的故事。

當我讀到“她一見我,立即坐起來打招呼……她很自然的回答道”時我感到她很熱情,有禮貌,是一個善於交流的人。而中國的小孩子卻恰恰相反,不要說見到陌生人,就是見到親戚朋友也要家長提醒才會打招呼,我覺得應該主動打招呼,做到最基本的對對方的尊敬。

我還感受到烏塔的獨立性很強,居然敢一個人遊歐洲,在我看來這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因為在這途中會遇到種種困難,但是烏塔她卻做到了,並把這看成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這多麼讓人震驚啊!讀到這裡,我想起一件小時候往事: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我想一個人下山,父親卻總是很不放心,他說斜坡不安全,得他跟我一起下山,他還怕我走的太快,摔倒了,一路上嘮嘮叨叨。只是下山,可見父親很是放心不下,那如果我像烏塔一樣一個人遊歐洲,那父母不知道有多擔心呢,而外國父母卻給孩子製造更多培養獨立性的機會,讓他們告別依賴,學會自力更生。

我還從“她在家設計好了旅行路線和日程……每個週末去市場分發廣告單,假期還到別人家去陪小孩玩”中讀出了烏塔的細心和了不起。說她細心,是因為她設計好了旅行路線,為了瞭解歐洲看了許多跟這個國家有關的書籍,為旅遊做了充足的準備。而說她了不起,是因為遊歐洲的錢,是她在假期的時候自己掙的,攢了5年的錢,才足夠去遊歐洲,這需要多大的意志力和堅持,真了不起,真心的佩服她。

讀了《烏塔》這本書後,我真的很喜歡烏塔她身上所具備的,值得我去學習的勇氣和獨立性,同時也希望中國家長也能像外國家長一樣,多給我們一些鍛鍊獨立性的機會。

讀《烏塔》有感 10

這幾天,我在家讀了《烏塔》這篇課文,讓我覺得中國孩子的獨立能力比外國孩子要差很多。

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作者在羅馬青年旅館遇見了一名叫烏塔的德國小姑娘。作者在跟她的交談中,知道了烏塔一個人遊歷歐洲。也知道了烏塔為了這次旅遊準備了三年,有一半的旅費是她自己打工掙來的。第二天,烏塔和作者告別了,她還告訴作者她要繼續多賺點錢,以後來中國旅遊。

看完這篇課文,我感觸很深:一個人,14歲,遊歐洲,這對我們來說是根本不可能的是。去哪裡大人都不放心,都怕有危險。如果哪天晚回去了,哪天去什麼地方不小心摔著了,碰著了,大人就會不停的問“怎麼了?”“怎麼這麼晚回家?”就像審問犯人一樣。大人總是對我們不放心,總是覺得我們太小,什麼都不懂,老是亂跑。覺得我們沒有生活經驗,不會保護自己,不敢於人接觸,不會照顧自己。所以出門總是讓我們跟著父母,不要亂跑。一個人?遊歐洲?連出門都不敢。這些不都是父母造成的嗎?不是說父母關心我們不好,但是太過於關心就會讓孩子養成一種依賴,什麼事都覺得“有父母呢,我不用管。”我們總有一天要離開父母,如果不提前有獨立的精神,那你離開父母你怎麼辦?不活了?我覺得烏塔她不僅能夠獨立自主,還可以自己打工掙錢。她的旅費有一半都是自己掙的。她為了這次旅遊提前做了好多準備。讀了有關歐洲國家的書籍,就能夠知道這些國家的風俗和文化,更方便了旅途,在家裡就設計好了路線圖,就不會因為時間緊張而手忙腳亂

從一到四自然段可以看出烏塔是一個利索而有計劃的女孩兒,她知道羅馬的天氣很熱,街道小攤上的冰激凌和水很貴,要到超級市場去買,可見她對那些書籍都看的很仔細,很認真,不是囫圇吞棗的大概看一下,這也可見烏塔是個多麼細心的女孩子。

如果把我和烏塔比起來,那我真的是非常自愧不如啊。我至今還沒有一個人出過遠門,更別提有歐洲了,連遊新疆都做不到。所以我決定從今天開始,我就要養成獨立自主的習慣,不能這麼大了還依賴爸爸媽媽,因為也只有這樣,我將來才容易在社會上立足,才可以照顧好我自己。

我要謝謝烏塔,謝謝你告訴了我們養成獨立自主的習慣是多麼重要。

讀《烏塔》有感 11

今天,我讀了烏塔這篇課文,非常驚訝,也十分敬佩烏塔的勇氣和獨立。

烏塔,只不過是一個14歲的女孩,卻已經開始掙錢了,這可真了不起!不過,烏塔獨自一人遊歐洲這件事我覺得並不妥當。烏塔獨立的精神很不錯,我們也應該從小培養這種精神,早點熟悉今後的生活,但儘量不要模仿烏塔,因為那樣是非常危險的。這是我的觀點,作為一個普通的中國孩子,14歲時還沒有長大,還應該在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的保護傘下幸福地生活,外面的世界充滿危險,而我們還沒有獨自生活的能力,更沒有這種勇氣,所以我並不太同意烏塔的做法。

我也曾經賺過錢,我和表妹一起,幫家長做家務、按摩、收拾屋子,掙了不少錢。但我最大的想法就只有自己去長隆歡樂世界玩玩罷了。

讀《烏塔》有感 12

一個14歲的女孩,暑假一個人去了歐洲的法國、瑞士、奧地利、希臘,義大利的威尼斯、米蘭、佛羅倫薩、波恩旅行。而且全程無人陪伴,幾乎所有的路費都是自己掙的。她是一個德國女孩烏塔。

學習這篇課文的時候,我感覺到了烏塔和我們的不同。小小年紀,身上就有那麼多閃光點:見多識廣,有規劃,有主見,有理想,等等,就像天上的星星,數不勝數。

但是,反思我們現在的美好生活,大家都變成了小皇帝,小皇后。每天過著衣來張口,食來張口的舒適生活。也許,你會想:我們有電腦、電視、遊戲機,還有繪本、書、操場,隨時都能得到很多快樂。但是我們中間誰能有很多知識呢?文中有一段話讓我感觸最深:從電視和書本中認識世界,永遠是不完美的。我經常在電視上看到義大利,但只有當我親自來到這裡時,它的美麗才深深打動了我。

每次讀到這裡,我都更加清晰地看到自己的缺點:自我意識差,不能吃苦的弱點。這是父母希望我改變的兩件事。所以,從現在開始,我要一點一點改正這些缺點,不能讓它們成為我人生的絆腳石!

讀《烏塔》有感 13

烏塔是一位德國的小女孩,趁暑假遊歷歐洲,她用了三年時間做準備,自己掙旅費。中國的“我”聽了後,非常驚訝。沒想到一個14歲的孩子,竟然一個人遊歷歐洲。而中國的孩子是很難做到的。

我想到了我自己。我的媽媽非常愛我,因為我從小身體不好,媽媽什麼事都捨不得給我做,這使我獨立生活方面很缺乏鍛鍊。我現在讀四年級了,媽媽也開始擔心我以後長大如何一個人面對社會。所以現在開始,我要鍛鍊自己,比如:一個人乘公交車,一個人去超市購物,一個去書店,幫媽媽做家務等等。

我知道我要做到像烏塔那樣還需要更多更多的鍛鍊。不過,我很有信心!只要我努力,一定能行!我們中國的孩子只要有獨立生活的能力和自主意識也可以獨自旅遊。所以我們要獨立起來,不能永遠依賴父母。

讀《烏塔》有感 14

我讀完了烏塔這篇課文,覺得烏塔非常了不起,14歲遊戲歐洲。如果按這樣來算,11歲時應該把自己的國家都遊遍了。而我呢?現在還寸步不離家,視成“寶貝”呢!

讀著這篇作文,讓我想起了幼兒園時的自己。那時,我不太敢出門,媽媽一走自己也立刻跟上。晚上,在外面總是緊貼著媽媽,怕突然冒出什麼妖魔鬼怪來,回到家裡已嚇出一身冷汗。睡覺時,哪怕再怎麼擠怎麼不會舒服,也要和媽媽在一起睡。好似媽媽是我的保鏢或者護身符,能把什麼東西都嚇倒一般。

現在,媽媽時常鼓勵我,讓我慢慢不再依靠大人,而是與生活融為一體。自從獨立了以後,我才發現,原來生活是那麼有趣、豐富、多彩。由此可見,只有不靠大人才能有一個更全面的自我。有時,我自己一個人到公園與小夥伴玩;有時,我在媽媽沒在的情況下自己燒飯、炒菜,還有時獨自一人睡覺。這都可以認為是我的“成長的足跡”。

同學們,讓我們掙脫依靠的束縛,到廣大的天裡來呢!

讀《烏塔》有感 15

今天,我們學了《烏塔》這篇課文。汪曉潔的《烏塔》以“我”的口吻講述了德國小姑娘烏塔通過自己的努力,獨自遊歐洲的事。讀了《烏塔》後,我感觸很深。

我敬佩烏塔的獨立。她自食其力,每個週末去幫餐館或超級市場分發廣告單等等,來掙旅費,並作出了一個人獨自遊歐洲的“壯舉”!在我看來,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因為在中國,我們在家都是小皇帝、小公主,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平時家務都很少做,更別說獨立打工掙錢遠足了。

我敬佩烏塔的恆心。她用了三年的時間準備這次旅行,閱讀了很多與這些國家有關的書籍。三年的時間啊!我對一件事的熱情,能保持一個星期就不錯了,更何談三年哪!

讀了這篇課文,我感受到生活中的獨立源於思想的獨立。中外差距很大,在各方面都有體現,過分的溺愛、頻繁的干預、過度的保護,導致了孩子的無情和無能。要想到,我們將來面對的是怎樣的對手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