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讀書筆記1000字

來源:果殼範文吧 1.88W

“不管是春溫秋肅,還是大喜悅大悲憤,最後總得要閉一閉眼睛,平一平心跳,迴歸於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以下聘才網小編蒐集整理了關於文化苦旅讀書筆記,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1000字

篇一:

喜歡讀餘秋雨先生的書,先生總是將自己獨特的見解溶於文字中,領導讀者理解問題,思辨問題。先生的文字邏輯性強,見解獨特,含義深刻。每讀一次都會讓我深深地震撼。

《文化苦旅》這本書介紹了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景名勝與歷史古蹟。但你千萬不要因此認為讀餘先生的書會心曠神怡,輕鬆自在。整本書還沒讀完,我就已經被民族意識喚醒後的沉重與悲哀壓的喘不過氣來。在我們欣賞歷史留給我們的有形“著作”古蹟時?誰又會去潛心探究這一處處古蹟背後到底隱藏了多少不為人知的祕密。而餘先生恰恰做到了。他運其妙筆,給我們的心靈寫下了“震撼”兩個大字......

曾在網上看過這樣一句評論:餘秋雨以歷史文化散文而名世。餘秋雨先生憑藉自己豐富的文史知識功底,優美的文辭,引領讀者泛舟於千年文化長河中。是的,他的這本著作《文化苦旅》也深深印在每個讀者的腦海裡。有人說,中國散文的天空星光燦爛,而《文化苦旅》是一條河系,其中每一顆星星都散發著一種魅力非凡的深不可測的力量。有人稱他是本世紀最後一位大師級的散文作家,是開一代散文新風的第一位詩人。這些話道出了我的心聲。我之所以要寫出來與大家分享,是想要表達我至深的敬意。在《文化苦旅》中,餘秋雨展現給我們那一處處古蹟背後的辛酸和沉痛以喚醒我們的民族意識和民族情感。讓銘記我們歷史的教訓!

《文化苦旅》這本書在告訴我們中國古代歷史的同時,告訴了我們更深一層的道理。

沒有周遭的閒言碎語,走向比現實更高的殿堂,繼續新的輪迴.而我們所能做的只能是默默地在前人的墓碑前佇立上幾分鐘,感嘆滄海桑田的變遷,悟一會兒人生之真諦,因為只有在現代的喧囂中,歷史的寧靜才有力度,只有在現代人的沉思中,過去才能上升為寓言. 生死間的事,沒有人說得清.我唯一知道生的途徑是可以改變的.死可以逆轉嗎?若有一智者活過百旬,他會做什麼?若一個庸人活過百旬,他又會做些什麼來?至於一個惡人就更不用說了.推而廣之,人口必會猛增,地球要超載了!若這個世界上,人口不增也不減,就太缺乏趣味了,沒有推陳出新的人,這個地球豈不停止轉動了. 我想那些墳應該有其特殊含義.尤其在墳前一種靜穆的氣氛追憶或沉痛?一種欲哭無淚的感覺縈繞在心頭.古人的墳,秦王陵聞名世界,曹操的七十二疑冢也不失為風流,多少也給旅遊業帶來不少收益.而那些把古代婦女置於水深火熱的貞節牌坊,也不知走過它時應該嘆息還是讚歎? “白雲飄過來了,好像是碰了一下牌坊再飄走的.晚霞升起來了,紅得眼明,晚霞比牌坊低,牌坊比天還高,黑陰陰的,像要壓下來.閉一閉眼睛再看,天更暗了,牌坊的石柱變成長長的腳,有扁長的頭,有狹狹的嘴.一骨碌爬起身來,奔逃回家.”他在書中這樣寫道. 從某種程度上,那時人們的封建思想愚昧、守舊,卻不知如今那些不知名的無名牌坊只落得被人踐踏的地步,悲哀啊!好在那個時代已離我們遠去.儘管“生”不算很美,要考慮的事很多,挺辛苦的.而那些像屈原、杜甫、曹雪芹、魯迅的偉人們讓他們的人生終結在那一剎那,淨化了悲劇,同時給人以更深的思索,這樣的'離別或許更深刻吧. 關於墳的故事還沒有結束,就讓餘先生繼續寫吧.而我依然要愉快地體驗我遠遠還沒有體驗完的人生.

篇二:

匆匆地讀過一遍餘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心情有些沉重. 前些時候輿論對該書及作者爭端頗多,如今看過並粗略地研究了一下,覺得議論是理所當然的.這書裡寫的,有歷史上的匆匆過客,有漂泊一生的落魄文人,有空守著古老文化遺產的範欽的後代們,有淳樸善良但又愚昧無知地剝奪美的人.深刻地刻畫了一個又一個文化的側面,令人為之汗顏. 讓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對於“廢墟文化”的描寫.餘先生似乎對此情有獨鍾.他好多次都寫到了墳,並在敘述中多次插入對墳的描寫. 無論什麼墳,都標誌著一個人的死去,這個人的一生也許悽慘黯淡,也許風流千古為萬人景仰,抑或是揹負沉重的情愁在這個世上走上這麼一遭.即使沒有名垂千古,至少也該有“一堆黃土掩風流”吧. 或許他認為死亡比活著更美好些吧.有些東西留有回憶就夠了,至少蝴蝶來過這世界.他說:“只要歷史不阻斷,時間不倒退,一切都會衰老.老了就老了吧,安詳地交給世界一副慈祥美.假飾天真是最殘酷的自我糟踐.沒有皺紋的祖母是可怕的,沒有白髮的老者是讓人遺憾的.還歷史以真實,還生命以過程.這就是人類的大明智.”

秋雨先生說:“如果說人生是一條一劃而成的線,那麼具有留存價值的只能是一些點.”是的,人生無非是漫長曆史的一個縮影.歷史從古代走到今天,還要繼續走下去.歷史的足跡卻成了無數人一生的執著追求.歷史的魅力便在於它的足跡總是隱藏在山水之間,難於尋找.所以沒有博大的歷史情懷,深厚的文化內涵的人是永遠不會找到這些無價之寶的.無疑,餘秋雨教授是“探寶”的勝利者,他的收穫便是這本《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帶領著我在歷史長河中漫遊.我們面前出現曾在歷史舞臺上演出過的一幕威武雄壯的活劇,一個個偉在大的人物出現了,他們的身上體現了中國文化的良知和高尚的人格,但他們中的多數還是逃脫不掉那悲劇性的結局.我的心被打碎了!但這破碎的心卻真的讀懂了中國文化.當莫高窟出土了大批極具研究價值的敦煌文物時,人們在為歷史喝彩.然而歷史卻上演了一幕極其荒誕的鬧劇,讓外國人大搖大擺地將一本本一箱箱的珍貴文物搬到了他們的博物館裡.或許歷史是要故意磨礪一下那些過於執著的歷史學家們,讓他們只能憑藉外國博物館提供的微縮膠捲來研究生長在中國的敦煌學.啼笑皆非的同時,我們不得不反問歷史,這種磨礪的代價是否太大了?當然,這部歷史更多地留給我的是對人生的思索.

“對歷史的多情總會加重人生的負載,由歷史滄桑感到引發出人生淪桑感.”這是作者的感嘆,也是對讀者的啟示.人的一生也是一段歷史.人生之路是彎彎曲曲;回頭看一眼留下的足跡,自豪的同時難免感到一絲惆悵.因為無論你擁有多麼輝煌的成功,卻總會留下這樣或那樣的遺憾.作者在山水之間跋涉是為了錄求歷史的足跡,文化的靈魂;我們在生活中跋涉則是為了錄求人生的真諦.

讀過《文化苦旅》,留下了苦澀後的回味;那麼度過漫長人生後,我們又將留下什麼呢?

篇三:

漂泊的旅程中,是誰在孕育千年文化的土地上,留下了一串串探索的足跡? 題記

接觸《文化苦旅》的第一篇文章是《道士塔》。它在整本書當中也是堪稱經典。荒茫大漠中,一個古老的意象,記載了敦煌文明的興衰,見證了一個沒落王朝的恥辱與無奈。當千年前石壁上的第一刀刻下時,一個壯麗無比的樂章便開始奏響。它是一千多年層層的積聚,它是一千多年鮮活的生命,它是無數藝術家與信徒膜拜的聖地。可是誰又能想到,它最終的命運卻交付到一個麻木無知的道士手裡。

王道士不過是那段屈辱歷史中的一個小丑,他的無知,他的卑賤,他的自以為是,無不讓人心中可悲可嘆,可憤可恨。

當看到他把婀娜的塑像砸成碎片,把絢麗的壁畫粉刷得所剩無幾時,我好恨;當看到王道士數著那一點微不足道的銀元得意的笑時,我好恨;當看到一車車的瑰寶被大搖大擺地運到國外時,我好恨……

大漠孤煙,冷冷的夕陽將那些馬車的影子拉長。如血的餘暉,映在寂寥的戈壁上。此時,這塊宗教的聖地,是否也在滴血?石走沙飛,粗礪的黃沙擊打著空空的石窟。嗚咽的寒風,在唱著最後的輓歌。此刻,這個孕育千年文化的生命,是否也在哭泣?

談起這些人和事都會使我們感到心口隱隱的痛,我們恨王道士那個歷史的罪人。然而,將所有的罪責全都讓這個無知的軀體承擔,也過於沉重。即使當初沒有王道士,我想其它一些跳樑小醜也會出現,悲劇依然會要發生,畢竟這是一個時代,一個民族的悲劇。通過《道士塔》,通過那蒼涼深邃的筆觸,我們能深深地感受到莫高窟所遭受的劫難,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藝術的榮辱與淪落。太多的眼淚已被戈壁的風吹乾,然而那份美不會改變,縱使它曾經被無情地,任意地更改。

如果說大漠中莫高窟的遭遇令人可悲,那麼煙波江南中的人情事態同樣使人可嘆。

在小橋流水,吳儂軟語的江南,一切的氛圍,一切的意境,已不都是自然賜予的,更多的是中華幾千年文化營造出來的。雖然我不曾去過,但是書中描繪的江南小鎮卻給我一種回家般的寧靜。

歷史對蘇州不公的待遇,作者在《白髮蘇州》中,為這個中國文化寧謐的後院鳴不平。沒有金陵的王氣,沒有森然的殿闕,沒有沙啞的軍歌。有的只是青石小巷,有的只是小橋流水,有的只是撩人的彈唱。然而真的如此麼?沉寂千年的蘇州,也有石破天驚的一天,也有奮起反抗的一天。面對明朝腐敗的統治,蘇州人一改往日的溫婉,也如易水壯士般踏著血泊反抗,悲壯、義無反顧,令世人震驚錯愕。然而當浩劫過去,蘇州人依舊回到原先的日子。小橋依舊精緻,桃花依舊鮮豔。隱者式的文化影響著這裡的人,恬淡閒適是他們生活的精神。然,不要忘卻他們還有那副錚錚鐵骨。深深庭院中,虛掩著千年的滄桑歷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