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夏日絕句》有感範文

來源:果殼範文吧 3W

我國著名心理學家林崇德提出“優秀教師=教學過程+反思”的成長模式。葉瀾教授說: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難以成為名師,但如果寫三年反思則有可能成為名師。而且,專家們都說寫教學反思,貴在及時、貴在堅持。本次賽課執教古詩《夏日絕句》,自己教學後,感覺收穫比較大,這裡反思一下。

教學《夏日絕句》有感範文

一、反思課堂教學的處理

1、學生有預習和沒預習,得有不同的教學設計

因我所試教的班級差別大,一個是比較內向的五(4),一個是比較活潑的五(5),所以,同一課文處理完全不同。

五(5)班佈置預習:先讀熟全詩,然後糾正個別句子節奏。要求學生拿出紙筆,選自己喜歡的句子或者個別字詞,進行預習,把預習內容寫出來。不懂預習的,把你的問題提出來。預習過程中遇到問題的,也把問題寫出來。這麼做,主要是瞭解學生預習的程度,到底通過自己的預習,已經掌握了多少內容,還存在多少問題,同時,筆頭的交流,可以促進學生思考,避免思維偷懶。十分鐘之後,把這些紙條收上來,表揚預習很好的同學,並把他們的預習內容讀出來,老師再做點評補充。重要的知識點落實好之後,再看學生的問題。學生的問題,先交給學生,討論不出結果之後,再由老師講解。學生的問題相對集中於這首詩的寫作背景。

五(4)班佈置預習:把項羽的生平放在課前,通過了解項羽並查閱項羽的作品之後,再具體探究《項羽本紀》中項羽的一些比較有氣節的成語。課前直接先提出問題,老師按照學生的問題來組織教學,然後再把重點的知識點落實清楚。

這兩種的處理感覺都比較好,師生互動比較和諧。後來在自己班執教的時候就綜合了這兩堂課預習的長處。

看來,在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中,新課程突顯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有其道理的。

2、把挑戰與合作引入課堂,增添課堂活力

孩子們五年級了,有一部分學生因為生理、心理等因素不愛舉手了。根據此現象,本課教學時,我精心把兩個問題設計成了“請接題”挑戰形式:一次是“人傑”、“鬼雄”的教學;一次是“不肯過江東”的教學。每次挑戰,孩子們都表現出昂揚的鬥志。這種挑戰的方式,直接帶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同時也為準備充分的同學提供了展示的舞臺。

合作學習本課教學放在了區別“不肯”與“不願”、“不能”、“不想”,體會用詞的準確性,放在了聯絡題烏江亭》體會杜牧眼中的項羽。這兩處對於學生都有一定的難處,合作學習很好地發揮了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正因如此,如第一次合作學習後學生的表現:換作“不能”好像江東的父老鄉親不諒解項羽不讓他回去,這是被迫的。而項羽是自己覺的無顏見鄉親不願回去,感覺上不同,所以不能換。學生說的非常好。而且小組討論時我湊近聽了學生的交流,發現他們發表著自己獨特的見解,並不是拘與形式非常的實在。

二、反思課堂語文學習的“大語文觀”

根據這首詩的學習的特點,提出讓學生課前瞭解作者李清照的生平、學生查閱有關項羽的生平及與其相關的作品或成語等,進行交流學習活動。

長課文要短上,短課文要長上。這首詩只有短短的20個字,如何再現項羽的英雄形象和英雄豪情?這就需要“課外資源”的有力補充,需要搜尋不少資料。於是我搜集了五處資料進行整理、組合、濃縮、改編,儘量做到了精煉,符合學生口味。具體是課前預熱時項羽的簡介、表現人傑的成語補充、“不肯過江東”時的.歷史資料再現、品時代造就英雄時的《題烏江亭》及南宋的歷史背景和整體提升時有關英雄氣節的名句。我之所以這樣處理,是因為竇桂梅老師說過:“教古詩不能光看教的數量,要看是否能真正走進學生的質(精神)。”

真正的語文課並不僅僅是40分鐘,遵循這一特點,我獨具匠心設計了這節可的延伸活動:

1、背誦並默寫《絕句》

2、配上旋律把《絕句》編成曲吟唱。

3、出張有關英雄的手抄報。

4、學了“英雄”,你有何想法,請把你的想法寫成文。

從反饋的,可以歸結果來看,歸納出幾點成功的地方:

1、學生默寫並背誦特別認真,因為孩子們還沉浸在詩的意境中。

2、學生自己出手抄報,自己出報刊名,自己蒐集資料,排版設計的過程中,注意到了排版技巧;一些愛畫畫的學生,還在他的詩集上畫上了美麗的插圖,會不很好的,他們就採用貼圖,也很有創意……學生忙併收穫著。

3、關於“英雄”文,學生的語言很有思維含量,很有自己的獨特見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