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學習》讀後感

來源:果殼範文吧 2.49W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深度學習》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深度學習》讀後感

《深度學習》讀後感1

《深度學習走向核心素養》這是一本理論性極強的書,文中出現了許多概念性的詞語,首先,需要理解的一個關鍵性詞語,深度學習,是指在教師引領下,學生圍繞著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主題,全身心積極參與、體驗成功、獲得發展的有意義的學習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掌握學科的核心知識,理解學習的過程,把握學科的本質及思想方法,形成積極的內在學習動機、高階的社會性情感、積極的態度、正確的價值觀,成為既具獨立性、批判性、創造性又有合作精神,基礎紮實的優秀的學習者,成為未來社會歷史實踐的主人。

看到這個解釋,我想起了大學的課程,大學四年,匆匆而過,四年當中上了無數的'課,而我印象最深的是這樣一節課程,老師提前分配任務,自己去搜索資訊與材料,課堂上老師交給我們去展示。仔細回想,為什麼不是那種老師教授很多知識的課程印象深刻呢?這和深度教學的理念不謀而合,不僅僅是大學,而是學生成長的每一個階段,老師不僅僅要停留在知識點的傳遞上,而是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過去後,你腦海裡還留下點什麼?也就是是說,更重要的是促進學生的主動發展。

如何引發學生的深度學習呢?文中教給我們教師要做的幾件事:1.確定學生自覺發展的“最近發展區”;2.確定通過什麼樣的內容來提升、發展學生,即轉化教學內容,提供恰當的“教學材料”;3.幫助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發現與建構過程,使學生真正成為教學的主體。具體如何操作呢?我想起了幾年前關於綜合性學習的探索,每到綜合性實踐活動課程,我都分好小隊,先從隊長那裡瞭解學生學習情況,給隊長先做個簡單的講解與方法指導,剩下的課堂內外時間全部交給小隊成員共同探討,遇到問題,共同商量查詢資料,實在不會,可以找我幫忙。提前會給一個星期的時間,過程中每個孩子參與進來,參與到教學的各個環節,我相信在這種輕鬆的氛圍中,孩子們收穫到很多。但這僅僅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指導,牽涉到其他課程具體如何操作,需要下一步繼續探討。

文中在怎樣實現深度學習中,還提到了單元學習活動。這和部編教材的編寫理念非常接近,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是不能僅僅就一篇文章進行,而是要考慮教材的前勾後連,同時要進行教材的整合,要深刻考慮教材的規劃性與整體性,實踐性與多樣性,綜合性和開放性,爭取在每堂課都涉及單元整組的內容。

總之,深度學習走向核心素養是個不斷努力的方向。

《深度學習》讀後感2

一、在教學中設計引發學生深度學習的問題情境。

書中提出教師一定要根據學習內容的特點,教學目標的要求、學生思維的發展狀況,適時創設能夠促進深度學習的問題情境。教師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可以以單元內容的整體分析和學生學習特徵的分析為主體,著力於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設計出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問題情境的設計圍繞著教學的核心內容和符合學生現有的知識經驗。讓學生願意學,樂意學,參與到具體的情境之中。

二、在教學中啟用數學思維,形成數學技能

書中指出,核心素養中“數學思維品質”是最重要的。掌握學科的核心知識,理解學習過程,把握學科核心思想與方法,形成健康向上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成為既具獨立性、批判性、創造性,又有合作精神、基礎紮實的優秀學習者。我們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根據教學的準備、新知和練習階段分別進行啟用、開放和深度加工,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啟用學生的數學思維,形成數學技能,提高國小生的數學素養。

三、在教學中強調學生髮展,培養深度學習能力

新課程下的國小數學課堂教學,強調學生的發展,注重調動學生的內在潛力,培養深度學習的能力。學生的發展是一個動向的過程,基於對學情的分析,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設立不同的學習目標,設計不同的問題情境。針對學生學習能力的不同,使之個體的數學思維得到不同的發展。真正的做到因材施教,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學習中,找到自己的學習方向。讓學生真正做到盡力學,可以學,學的好。

作為教師,在課堂教學的'實踐中,應不斷積累有效組合的經驗,形成一定的課堂教學模式,並在反思中不斷改進和完善。在所有的課堂教學資源中,教師與學生是最為關鍵的,在課堂教學中正確處理“教師的引導”和“學生為主體”的關係,是使這兩種資源發揮最大效益的中心環節,也是獲得課堂教學高效率、更深層次的突破口。構建“學的課堂”,看起來主要是學生自學,但教師的引導也很重要,教師要給學生及時的引導、指正。一本書的字數是有限的,但是給予我們的思考確是無限的,如何做一名好老師,我還需要走的路還很長。教學相長,我相信,只要秉持初心,一定會方得始終。

《深度學習》讀後感3

深度學習指向的是學生的真實性學習,是學生學過之後還能記住,並運用於現實生活的能力或者素養;它指向的也是現在我們所提倡的“核心素養”和“如何培養人”的問題。從引言可以看出,作者認為課堂教學是由“同客體相遇與對話”“同他者相遇與對話”“同自已相遇與對話”組成的,這也是他整本書的重點之一——“對話性”。從第二章的《“深度學習”的三個視點》又補充到“主體性學習”“協同性學習”兩點。

結合文章,我覺得深度學習的關鍵詞就是“聯絡”——學生與教師、同伴、知識、自己緊密聯絡在一起;“情境”——處在一個真實的問題情境中才能連線已有經驗和新的知識;“反思”——學生對於自己的學習行為進行評價和確認,培養元認知;“主動”——學生以自己的需求為主導進行的學習活動才是有意義的;“對話”——與人交流中學會分享與尊重;“體驗”——學生對學習過程中的切身體會才會有深刻印象,才能儲存在長期記憶當中。

關於教師。作者認為深度學習中的教師應該不只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是成為有多種角色的.教師。例如書中所說的“學的專家”“反思性實踐家”等等。“反思性實踐家”的教師不是以“教授”為中心,而是以“學習”的設計與反思為中心。

關於“教學研討”。作者也提出了一些觀點:教學研討的關鍵在於如何“在反思中加深反思”。通常我們在觀摩了一節課程之後,討論的焦點在於“教師的教學方法”,而作者認為應該聚焦於“學生的學習方式”。對於研討會的氛圍也作出了一定的總結:觀摩者不能一味地批判執教者,也不要壟斷髮言機會。觀摩者應該把立足點置於通過教學觀摩來創造明日的教學,生成能夠體現出“學習共同體”創造的“學習場”。

這個觀點我覺得很有意義。意味著即使是老師的觀摩會,其重點也應該是學生,而我們現在往往誤解了教學研討會的意義,將重點放在教師的技藝上面。但這裡不是說不重視教師的教學技術,因為教師與學生是教學相長的,學生的進步也一定會促進教師的技藝。現在有些學校已經逐漸落實了研討會的重點在於“學生的學習方式”,是非常好的趨勢。

在深度學習中教師不僅要有紮實的專業基礎、廣博的知識底蘊還要有不斷獲取資訊的各種手段等等。對教師來說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教師要自己先學會深度學習才能更好地教會給學生。就像笛卡爾說的:“凡是我沒有明確地認識到的東西,我絕不把它當成真的。”總之,只有教師真正認識理解了的東西才有可能完完整整的傳遞給學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