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慘世界讀後感(集合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1.03W

看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悲慘世界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悲慘世界讀後感(集合15篇)

悲慘世界讀後感1

一個人的付出竟然可以超越血緣關係,面對一個失去母愛,過著奴隸般的生活,與自己毫無血緣關係的小女孩,他會以親人的身份出現來解救她,儘可能的創造愛的環境來讓這個小女孩感受人間存在的溫情。他用全部的愛來彌補女孩殘缺的內心。這是一個苦役犯冉阿讓的崇高行為。

“苦役犯”這個名稱就像是個火紅的鐵器重重的打壓在冉阿讓身上,頓時冒出了刺鼻的煙氣,留下的痕跡永遠也無法消除,它就是一個瘡疤。直到他死去還是沒有改變身份,仍是帶著苦役犯這個不了磨滅的身份稱號離開人世。是的,曾經他因為犯過錯誤,這個錯誤在今天看來是多麼的微不足道啊,因此受到判處19年的勞役的懲罰,可是自從遇見神甫後,他改變了,徹頭徹尾的改變了。摒棄了之前在牢裡埋下的所有惡念,以一副全新的面貌出現,而改名字也是洗心革面的表現之一。從此那個苦役犯的惡劣品質逐漸的離他遠去,可以說這個是個虛稱。可是人們好像很喜歡記著別人曾經犯的錯誤,而很容易忘記別人的好。永遠也忘不了給冉阿讓戴上“神聖的光環”!當然他自己也沒有忘記!

一直以來冉阿讓對待珂賽特是慈愛的,竭盡全力來愛護她,保護她,兩個人相互分享來自彼此的愛。大概存在太大的年齡差距,使得父女間的遊戲很少,但這個不善言辭的父親總是以簡單而仔細的行為使他的小天使快樂、無憂無慮。他既是珂賽特的父親同時也是她的母親。他依然在默默地付出,不求回報地付出著。

他是位堅韌無言的老人,決定要做的事情從來都不是通過言語來傳遞的,一切的打算都早已呈現在腦海裡,冒著生命危險去救一個叫馬呂斯的年輕人,我不知道他為什麼要去救,因為他是珂賽特喜歡的人嗎?徒步走在充滿危險的下水道里,隨時會因為判斷錯誤而走入死盡頭,隨時會陷入沉積著淤泥的水坑,何況還揹著受傷的馬呂斯,在幾乎面臨失去希望的時候,他整個人被水掩埋,下身陷入淤泥中,但他始終沒有打算要拋棄年輕人一個人一走了之。憑著準確的判斷,這才一次又一次的遠離死亡。儘管是個老人,但他的力量永遠是那麼的強大,永遠沒有放棄,這都來源於對珂賽特的愛。

他太愛她了,不捨得她離開他,偶爾這個老人也會自私一回,為了滿足自己佔有珂賽特的慾望而採用一點點小手段讓珂賽特和馬呂斯分開,但是他的“反抗”並沒有持續很長時間,他心裡住著的天使已經成為了別人的妻子了,他祝願她得到了幸福。那股陽光清泉已經離他遠去了,一下子老人失去了存活的精神支柱,我想他的心裡應該既是快樂的又是空虛的。空空的,感覺像是丟了一件寶貴的珍品!

冉阿讓對珂賽特的感情賽過了真正的父女之情。最後老人是帶著幸福進入天堂的!他不會再被“苦役犯”打擾糾纏了!他走得很安詳!

悲慘世界讀後感2

《悲慘世界》是一部我們非常熟悉的小說。維克多·雨果(1802-1885)是法國19世紀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領袖和最傑出的代表。他的一生幾乎經歷了19世紀法國的一切重大事變,貫穿他一生活動和創作的主導思想是人道主義、反對暴力、以愛制惡。

《悲慘世界》是雨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法國最著名的文學作品之一。全書共有五大部分:《芳汀》、《柯賽特》、《馬呂斯》、《卜呂街的兒女情和聖丹尼街的英雄血》及《冉阿讓》,但小說的主要情節還是主人公冉阿讓的悲慘生活史。

在那個社會底層人民受苦受難的悲慘世界裡,米里哀主教是唯一具有人性人。正是由於他的存在和出現,那個黑暗混亂的悲慘世界才不會沉淪得讓人畏懼,才讓人感到了一絲溫暖,才讓人看到了一絲前途的希望之光。

仁慈的米里哀主給這個悲慘的世界帶來了希望,同時也給作者自己帶來了希望。寬容的米里哀主教收留了他,這一舉動讓冉阿讓感到十分的意外,以至於他不停地對主教說自己是一個苦役犯。當冉阿讓不顧主教收留之情偷走銀器而被警察抓住的時候,米里哀主教再一次展現了基督教的偉大,再一次同他的寬忍和博愛感化了冉阿讓,讓他從一個做壞事的道路走上了施惠的善良之路。冉阿讓以後的表現,證明了米里哀主教的成功,他的“靈魂”自始自終庇護著小何塞特的成長,以致於讓我有一種錯覺,以為主教一直是活著的。人道主義的火種在這個冰冷的悲慘世界得到了延續,給人帶來了溫暖。

《悲慘世界》之中有許多的句子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映象:

“做一個聖人,那是特殊情形;做一個正直的人,那卻是為人的正軌。你們儘管在歧路徘徊,失足,犯錯誤,但總應當做個正直的人。”

“我們都不是那種讚揚戰爭的人,所以一有機會,便把戰爭的實情說出。戰爭有它駭人的美,我們一點也不隱諱;但也應當承認,它有它的醜,其中最駭人聽聞的一種,便是在勝利過後立即搜刮死人的財物。”

這些句子再小說中引起我的共鳴,在生活給了我許多的啟示。

“這對銀燭臺對我來說是黃金,是鑽石。”這是冉阿讓彌留之際講到的最後的話。是的,你可以不相信上帝的存在,但請你相信上帝的力量。雖然我是一位無神論者,但是這是我也不得不請出上帝來解答我的疑惑。

如果你讀過《湯姆叔叔的小屋》,如果你能聯絡其中的含義,那麼請你學會接受“感化”,請你學會寬容吧。

我看完了《悲慘世界》後,心情無法平靜。這是一個法國曆史上最動盪的歷史時代背景下的世界,一個失去了價值取向的世界,一個神性與人性交戰的世界,一個與我們今天面臨的生活異曲同工的世界。

最後,套用一句福音:你要專心仰賴耶和華,不可倚靠自己的聰明。在你一切所行的事上,都要認定他,他必指引你的路。

悲慘世界讀後感3

夜,沒有星光,一片漆黑,在這寧靜的黑暗裡,冉阿讓結束了一生的痛苦與磨難,滿載欣慰與幸福,走向未知世界的光明。

上帝欲叫人滅亡,先叫人瘋狂。這是出自卡夫卡的一句話,我覺得現實就是這樣,正如悲慘世界中的冉阿讓,偷了一塊麵包給外甥,竟然被判了十九年的刑,現實把我們的信心就這樣碾碎了。

出獄後冉阿讓揹負著囚犯的身份,飽受其他人的歧視,然而現實逼迫他舊態復萌,他偷了主教一個燭臺,主教卻沒有怪罪他,反而送他另外一個燭臺。在善良主教的感化下,冉阿讓洗心革面,變得樂於助人。這段也正如作家雨果所說“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收留珂賽特做養女,冉阿讓身上體現了人道主義,同時反映那個時代的悲哀,是下層人民的苦難的縮影,這些源自法律習俗的壓迫。世界不是完全的,不是絕對的,就像小說中的德納第夫婦,這對夫婦對珂賽特百般欺壓,還將珂賽特母親寄來的東西給自己的女兒,最後淪為丐幫幫主,是典型的自私自利的小人物。

珂賽特的母親芳汀,是冉阿讓工廠裡的女工,懷下珂賽特卻被男友拋棄,為了珂賽特的生活,變賣首飾,甚至犧牲靈肉也要把珂賽特養大,芳汀對女兒深深的愛可以讓人潸然淚下。沙威窮其一生追捕冉阿讓,卻發現冉阿讓很善良,於是他無法面對多年堅持的信念,選擇了跳河。也許有時候,我們就像小說中的人物,但重要的是要靠自己的力量,開啟前途,而不願求有力者垂青。

世態炎涼,人們或許變得醜陋貪婪,也許亂世出英雄,這樣的背景下誕生恩佐拉革命青年的領袖,風度翩翩,在策動的起事中壯烈身亡。不管怎樣這世上還是有正義存在。為正義而亡,也算死得其所。我覺得主教也是一個人道主義形象,把冉阿讓引入正途,讓人深刻體會到仁愛的力量是無堅不摧的,能感化所有冰冷麻木的心,這也是小說一大亮點所在。

讀完這本書,不禁為人物的品質感動,他讓我領悟到:原來在那樣一個黑暗和冷酷的世界裡也有光明和溫暖啊!我不能忘卻那些為革命燃燒的鮮血:當革命的起義者安灼拉發現了黑暗F的忠實走狗沙威,讓冉阿讓殺掉他時,冉阿讓卻為他鬆了綁,放走了他。令我疑惑不解的是,沙威的追蹤使冉阿讓東躲西藏,惶惶終日,他為什麼不借此機會除掉這個罪大惡極的人呢?謎底在劇終揭開:沙威認識到自己的過錯,認識到那個黑白顛倒的社會,那個冷漠絕望的世界,並不是他所維護和愛憐的,在善與惡的衝擊下孤獨而又絕望的跳江自殺,我才明白,他是在通過自己的博愛、寬容及其崇高靈魂以及眾生之下卑微的存在,重新喚回生活在那個悲慘世界裡的人們內心深處的良知!他堅信,這會開啟一個美好而又光明的新紀元。

也許我們很難改變別人,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讓自己的心中擁有一片光明,用善和愛來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用心靈去給予他們更多的溫暖,這個世界就會充滿愛的陽光.

悲慘世界讀後感4

也許很少有人會把一塊麵包和19年的牢獄之災畫上等號。而在《悲慘世界》中,這樣匪夷所思的事情竟真實的發生了,25歲的年輕人冉阿讓因為飢餓打破商店的玻璃偷了一塊麵包被判了19年的苦役。

25歲,這是一個多麼美好的年華,我不禁想到王小波《黃金時代》中關於這個年齡的精彩描寫“那一年,我二十一歲,正處於一生中黃金時代,我想吃,想愛,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雲彩。”可是,主人公冉阿讓因為一塊麵包而喪失了愛與自由,從一個充滿希望和幻想的青年變成了一個關押在黑暗陰冷的監獄中的苦役犯。

一切的一切,來的那樣急促,讓他難以承受。等他認清他的現狀後,他只是覺得不公,覺得絕望,覺得仇恨。他不過是出於飢餓,偷了一塊價值低廉的麵包卻慘遭這樣的命運,而那些貪汙的官員呢?他們坐擁那麼多來歷不明的錢財,花天酒地,一擲千金,受著官員的包庇而心安理得。這和古代一位有識之士提出的“竊鉤者誅,竊國者諸侯”的不平之論意思是一樣的。

這是一個不公平的社會,在這樣的不公平之下,處於被壓迫的人註定過著悲慘的生活。冉阿讓從此仇視法律,不再相信任何人,並要對社會進行報復,性格也變得凶狠而孤僻。他的委屈沒有人懂得,他的恨,只他一人獨自咀嚼。他就像一顆定時炸彈,只要一有機會變決心給這個社會以報復,哪怕傷及無辜。無辜?他自己不無辜嗎?既然這個世界時如此的醜惡,那就讓報復的風暴來的更加猛烈些吧。

但是冉阿讓仇恨的火焰還是被一個人熄滅了,他開始自省,開始懺悔,認識並恢復了自己善良的本性。那個人就是善良而虔誠的老人“卞福汝主教”,這個基督的使者,他用仁愛之心,寬大的胸懷,點醒了暴怒的冉阿讓,他不僅不計較冉阿讓偷他的銀器具,反而將那一對銀製燭臺送給了他並叮囑道:“答應我一定要把這些錢用到好的地方。把這些銀器賣掉,用這些錢讓自己過得好一些。”使他徹底悔悟,從此他化名為馬德蘭,棄惡從善,開始了新的生活……

改名換姓的他,經營工業,促進小城的繁榮,贏得當地人的推崇,當上市長。為了解救被誤認的無辜者,毅然自首,再度入獄。為了實踐自己對被遺棄而死於貧困的女工芳汀的諾言,逃離監獄,收養她的女兒珂賽特,隱居巴黎。珂賽特長大後,與馬利尤斯相愛。馬利尤斯參加1832年起義,起義失敗時身負重傷,被冉阿讓冒著生命危險救出。最終長期追捕冉阿讓的警長沙威面對多年捨己為人的人格力量,精神發生崩潰。珂賽特和馬呂斯結婚了,年輕人非常幸福。冉阿讓一個人過著孤獨的日子,最後他死在了珂賽特的懷裡。

《悲慘世界》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尖銳矛盾和貧富懸殊,描寫了下層人民的痛苦命運,提出了當時社會的三個迫切問題:“貧窮使男子潦倒,飢餓使婦女墮落,黑暗使兒童羸弱” 。

悲慘世界讀後感5

“這部作品是一座大山。”本書作者雨果這樣評價。

可以說,《悲慘世界》這部皇皇鉅作在寫作之時具有深刻的社會根源。據雨果所知,1806年,一個叫彼埃爾的窮苦農民因飢餓偷了一塊麵包而判苦役;1828至1830年間,雨果先後蒐集了有關奧利主教和黑玻璃製造業的材料。此外,雨果參觀了比賽特和土倫的苦役犯監獄,在街頭目睹了類似芳汀受辱的場面。1848年的革命打斷了他的創作,12年後他才回到這部小說的創作中,直到1862年,《悲慘世界》在比利時問世。小說的創作歷史三十餘年,堪稱鬼斧神工。這段時間也是法國的多事之秋,政權在王權制和共和制之間來回變動,雨果在此期間也遭受了種種磨難。

文章的內容是這樣的:冉阿讓為養活姐姐的孩子因飢餓偷了一塊麵包,幾次逃獄未果,服苦役達19年之久,以致出獄後產生了報復社會的慾望。但因卞福汝主教的感化成為了勤勞致富的馬德蘭市長。後身份暴露重又逃脫監獄,解救已故女工芳汀的女兒珂賽特。後不斷遭警探沙威的追捕,參加了共和起義,並解救了馬呂斯。既而,他促成了馬呂斯與珂賽特間美滿的婚姻。馬呂斯卻因誤會冉阿讓的真正身份而疏遠了他。在冉阿讓臨終前,誤會得到冰釋,他躺在青年夫婦的懷中安然死去。

文章情節曲折跌宕,敘述風格抒情味濃,語言昂揚激越、熱情洋溢。

文章的一個突出特點是作者對人物內心活動的描寫。在探索人物的心靈時,雨果寫到:“在但丁面前也曾有過這樣一扇陰森可怖的門,他曾猶豫過,不過我們還是進去吧。” 冉阿讓內心善與惡的鬥爭,似乎失去珂賽特關愛的掙扎,以及告訴馬呂斯自己真實身份的矛盾迷惘,小伽弗洛什純真兒童內心世界,還有外祖父吉諾曼對馬呂斯的拳拳愛心與他倔強性格的衝突等等。雨果都使用了大量的筆墨去渲染、勾勒。瞭解人物的心靈世界,確是一件讓好奇心得到滿足又使人生悲的事情。雨果將其淋漓盡致地展現在讀者面前,文筆細膩激揚,理解和同情的心情油然而升。

文章還有一個特點,便是在情節展開中穿插許多冗長的介紹和議論。譬如,為了介紹馬呂斯的父親如何在戰場上被泰納迪埃解救,作者之前詳細敘述了滑鐵盧戰役的經過;還曾煞費苦心寫了一篇有關俚語的論文等等。這些固然不乏真實性,也顯示了作者的知識之廣與才氣之盛,但上百頁的篇幅的確影響到了情節的發展。

在情感方面,雨果自己說:“只要因法律和習俗所造成的社會懲罰依然存在,只要本世紀的三大問題還得不到解決,只要在這個世界上,社會毒害的現象依然存在,那麼,和本書同一性質的作品就不會是無益的。”

總而言之,《悲慘世界》是人類苦難熔鍊的絢爛史詩。

悲慘世界讀後感6

法國作家雨果的曠世鉅著《悲慘世界》,是他醞釀構思三十餘年而創作出來的稀世珍品,被稱為人類苦難的“百科全書”。這部卷帙浩繁的長篇小說,讚頌了真善美,揭露了假惡醜。這部作品是作者用三十餘年的心血凝結成的,其間充滿了精闢的思想、閃光的智慧。書中精緻、巧妙、睿智的語句比比皆是,就像散落在沙灘上的顆顆珍珠和美麗的貝殼,拾取一個,你就獲得一份快樂。

卞福汝主教有一次收到當地一位貴紳的訃告,一張訃告上寫滿了死者的所有爵位榮銜,還列上他所有親戚的所有貴族尊號。主教嘲笑道:“人的智慧確實了不得,講虛榮連墳墓也不放過!”先揚後抑,語言冷峭,極具諷刺意味。

封建時代的法國向民眾徵收門窗稅,致使三百多萬戶農舍連門窗都不敢多開,生活在空氣不流通的斗室裡。卞福汝主教在大教堂講道:“唉!上帝把空氣給人,法律卻讓人出錢買空氣。我不想指責法律,但我要頌揚上帝。”批判國王濫徵稅收,漁肉百姓。透過讚頌上帝的大公無私,反襯國王的貪婪無度。

卞福汝主教要到山裡一個很不起眼的小村莊去,看望那些和氣厚道的牧民。鄉長警告他說,路上有強盜,會為非作歹,圖財害命。“鄉長先生,”主教說道,“僅僅擔心這一點嗎?我在這世上,不是守護自我的生命,而是守護靈魂。”比照中外歷史,比照當今中國社會,許多人為了求得生存,為了苟延生命,為了物質的慾望,已經不再關注靈魂,甚至於出賣靈魂,換取欲肉的滿足。主教還說:“永遠也不要害怕盜賊和凶手。那是身外的危險,小危險。還是懼我們自身吧。偏見,就是盜賊;惡習,就是凶手。巨大的危險在我們自身。威脅我們的腦袋或者錢袋的危險,何足掛齒!一心思考威脅我們靈魂的危險吧!”

一項英國統計證明,在倫敦五件盜竊案中,有四件是由飢餓直接引起的。冉阿讓偷了一個麵包,被判19年徒刑,成為苦役犯。刑滿釋放後,卞福汝主教對他說:“您離開那個痛苦的地方,如果對人懷著仇恨和激憤的念頭,那麼您是值得可憐的;如果懷著慈善、溫良和平和的念頭,那麼您就勝過我們任何人。”這段話成為冉阿讓後半生的指導思想,以後他棄惡從善,用全副身心行善積德,成了一個道德圓滿的人。但現實社會裡,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以暴易暴的多,相逢一笑泯恩仇,以德報怨,以善報惡的少。有些宗族、有些村落,怨怨相報幾十年上百年干戈不息。理解、寬容、和睦、友愛,被長期拋置。“慈悲為懷,容忍是金,宗教教義勸人向善,多麼了不得呀!“如果他願意向善,他就得成為天使;如果執意為惡,他就得化為魔鬼”。

悲慘世界讀後感7

服刑19年的重刑犯,為什麼能在一瞬間洗淨了他罪惡的靈魂?當他的死對頭面臨死刑的危險時,他為什麼會寬厚地救了他一命?為了一個可憐的小女孩,他是如何逃過警方的重重追緝,代她找到終身的幸福的?一切的疑問正是《悲慘世界》為你留下的謎題。

生存在“善與惡”的永恆主題中,《悲慘世界》以其獨特的魅力贏得了一代又一代人們的喜愛,成為世界文學殿堂中一道絢麗多彩的風景。

在這部作品中,作者將同情的眼光投向在社會底層苦苦求生的人們,對資本主義社會的黑暗進行了有力的揭露和批判。雨果以他細膩的文筆,淋漓盡致地描繪了處於水深火熱的人們地獄般的生活。

雖然他們的命運是悲慘的,但是他們的心靈是高尚的,他們心裡都有一個強有力的信念——愛。有了這種愛,一切都變得美好;有了這種愛就能抵抗痛苦,消滅痛苦。米里哀主教就是一位博愛的化身,他的寬容、仁慈,使冉阿讓重新燃起對生活的希望,一心向善。那位冉阿讓救過的老人不也是充滿著愛嗎?他知恩圖報,當冉阿讓身處絕境時,幫助他度過了危險。這正是作者想告訴我們的:“只有愛,才能消滅世界上一切的不幸。”

在現實生活中,愛也是到處可見的.。博大的母愛,慈祥的父愛,同學們之間的友愛……曾經有一則小故事令我深深震撼。

故事發生在越美戰爭時期。一位美國記者正得意洋洋地欣賞他所拍攝的照片,猛然間,他發現有一個女人倒地的姿勢不同於大多數人順著腳步的慣性往前栽倒的,而是往下蹲。這位記者在驚訝之餘仔細端詳辨別後,發現她懷裡抱著一個幼小的嬰兒;如果她往前撲倒,就會壓傷嬰兒;往下蹲則不但壓不著孩子,而且還能以自己的血肉之軀作為遮擋身後飛彈的屏障。這位母親在中彈倒地的一瞬,竟能超越物理的慣性,收住狂奔的腳步,做出保護孩子的最佳姿勢——這是多麼悲壯的母愛啊!當她的孩子遭受肉體或靈魂的滅頂之災時,她卻可以義無反顧地獻出自己的生命。我歌唱母愛,歌唱這無與倫比的至愛!愛或是一句親切的問候,或是嚴厲的責罵,或是人們之間的互幫互助,愛或許還是一個微小的動作……冉阿讓死了,他安詳地閉上了他的雙眼,然而在他身後,卻留下了一曲曲用愛編織的篇章,久久流傳……

本文以一串問句開頭,造成懸念,並引出作品主要內容,以便讀者有所瞭解。接著,適時提出文章感點:“只有愛,才能消滅世界上一切的不幸。”在此基礎上,作者又聯想到社會人世的博愛,並簡述了一個令人震撼的“愛的故事”,使作品主題昇華。結尾也意味深長。

總之,文章基本能做到張合自如,縱橫有序。語言雖很平實,但仍較流暢。

悲慘世界讀後感8

感恩如一支畫筆,能在白紙上畫出一個燦爛的笑臉;感恩如一泓清泉,能滋潤忙碌的人們的浮躁的心;感恩如一縷陽光,能為黑暗的大地帶來光明……我們,都要學會感恩。感恩是沒有時限的。古人云:“君子報仇,十年不晚。”我卻要說:君子感恩,十年不晚。有的人從小就知道要感恩、要報答別人,而有的人卻是在庸庸碌碌過了大半輩子之後的某一個瞬間才知曉要感恩。當然,這並沒有什麼實質上的區別,但我以為,後者對“感恩”的理解更透徹、也更深刻。所以,我們要牢記—— 感恩永遠不嫌晚。說到這,又不得不讓我想起《悲慘世界》中的那個令人敬仰的冉阿讓。冉阿讓是一個出境悲慘、極度貧窮的年輕人。他沒有家人、沒有錢,甚至連肚子都填不飽。於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只能行竊。在多次行竊之後,終於有一次,他被抓進了監獄。然而,監獄中腐臭的氣味、沉悶的氣氛令冉阿讓難以忍受。意料當中的,他逃獄了,並且成功了。

故事到此,很多人已經將冉阿讓定位為一個不可救藥的、被社會所拋棄的逃犯,但事情的發展萬萬沒有你所想象的那麼簡單 ——在逃獄途中,或許是命中註定,冉阿讓碰到了紅衣主教,並在紅衣主教的盛情邀請下住了一晚。第二天早晨,主教的僕人便來告知主教:櫥櫃裡的銀燭臺不見了。毫無疑問,這又是賊心不改的冉阿讓所幹的另一項罪行。然而冉阿讓萬萬沒有想到的是,紅衣主教在聽完僕人的報告後並沒有太大的反應,彷彿已是意料之中一般繼續神色平靜地做手邊的事情。另一頭的冉阿讓卻是在苦等了幾天既沒有等到紅衣主教的追兵也沒有等到主教對他的通緝之後終於明白:主教是想放他一條生路。好似就在那一瞬冉阿讓恍然大悟:自己不該再繼續偷盜,而應做一些好事。於是,冉阿讓懷著對主教的感恩之心,在他人生的十字路口,走上了一條光明的道路。自此,冉阿讓隱姓埋名,來到一個不知名的小城裡白手起家,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獲得了可觀的財富。而在這段時期,無論是艱難的創業時,還是在富有的成功後,冉阿讓總是記得幫助別人、回饋社會。理所當然的,在再一次競選市長時,口碑與才能兼備的冉阿讓當上了市長。有誰能夠想到,當時的那個落魄不堪的逃犯如今會化身為受人愛戴的馬德蘭市長?從逃犯到市長、從行屍走肉到社會精英,這不就是一種成長嗎?如果沒有紅衣主教的慈悲之舉,就不會有成功的馬德蘭;如果冉阿讓沒能在中年時瞭解感恩的真諦,就不會成長。即使冉阿讓後半生的成就再輝煌,我們也始終不能否認他在前半生所犯下的罪行。但如果冉阿讓沒有在中年擁有感恩之心,他又會有怎樣一個結局呢?感恩永遠不嫌晚。無論何時,只要從現在開始擁有一顆感恩之心,你就會感受到自己的成長。

悲慘世界讀後感9

《悲慘世界》——一部聞名遐邇的世界名著,它把慘淡荒蕪世界中人性的種種改變盡收眼底,讓我不禁感嘆人性的微妙。相信讀過它的人都知道,故事的主人公冉阿讓是一位勇於與當時黑暗的社會所抗爭的英雄人物,他那不屈的靈魂閃耀著輝煌的光芒。的確,冉阿讓的種種事蹟不禁讓人心靈觸動。但如果問你:為什麼冉阿讓能頑強的與惡勢力抗衡,承擔保護他人的重擔。因為他有一個博愛的心,不錯,冉阿讓的博愛之心令人讚歎不已,但歸根結底能讓他如此付出博愛,如此堅持善良的本源是——一顆感恩的心。

原本一位坐牢19年久的苦役犯為何後來會搖身一變成為人們的保護傘,原本是惡魔的化身為何會轉為正義。寬大為懷的米里哀主教是他人身的轉折點,他不僅不計較冉阿讓偷他的銀器具,反而將一對銀製燭臺送給了他並囑咐道:“答應我一定要把這些錢用到好的地方。把這些銀器賣掉,用這些錢讓自己過得好一些。” 我終於相信,人是可以改變人的,正如主教以寬大、仁慈深深感化了冉阿讓,給了他無限的希望,使他徹底悔悟,開始新的生活。也因此在冉阿讓的心頭播撒了感恩的種苗,而這些種苗將在日後茁壯成長,最終散發無限的光芒。

冉阿讓沒有辜負主教的期望,從此棄惡從善,開始新的生活。樂於助人,見義勇為得到人民的愛戴,最後成為了一名治理有方,改變小城面貌的市長,從囚犯到市長,簡直是天壤之別,這無疑是人性的巨大轉變。在他的心中永遠有著一根精神支柱支撐著他的身心,這是一個由感恩長成的參天大樹,是一個由感恩砌成的萬里長城。然而命運並沒有因此而停止考驗冉阿讓,在面對一個毫無血緣關係被壓在車下的老人是,他冒著被認出來的危險勇敢地挺身而出,拯救了一條生命,我的心被深深地敲打了一下,在當時黑暗與醜惡的社會現象下竟能綻放出如此耀眼、善良、無私的心,更讓人為之折服的是他為了使陌生人不受傷害,竟然一次次地鋌而走險,甚至甘願付出自己的生命。這是多麼無畏的勇氣與博愛,感恩的力量再一次在我的心頭敲下深深地鐘鳴。

雖然命運一次次地捉弄冉阿讓,但高尚的靈魂和源源不盡的博愛和堅定的感恩之心卻是誰也打不倒的。

感恩的力量是無窮無盡的,感恩可以化為一切的源泉,演化出博愛、堅持、善良……或許你不曾注意,在你的身邊,有許許多多的人在為你而奉獻,你難道不應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去感謝他們,報答他們嗎,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你懷著感恩的心去報答你們身邊幫助你們的人,別人也會因為你的幫助而感恩去幫助更多的人,感恩就如同水,生命離不開水,同樣也離不開感恩,讓我們帶著每個人最純潔的水滴化為河流和海洋,創造更多純潔的生命。

悲慘世界讀後感10

《悲慘世界》是我看的最認真的一本外國名著,它的情節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腦海裡,久久不能忘卻。它帶給我太多的情緒,包括感動、興奮、悲傷讓我受益匪淺。本書的主人公冉·阿讓那偉大的精神深深地打動了我。

《悲慘世界》是由法國大作家維克多·雨果於1862年所發表的一部長篇小說,涵蓋了拿破崙戰爭和之後的十幾年的時間,是十九世紀最著名的小說之一。這本書主要講述了冉?阿讓非常曲折的人生經歷。他本是一位普通的市民,因為家境貧困,偷了一點麵包,就被判罪坐牢5年。冉?阿讓在監獄備受欺辱,不堪忍受牢中之苦的他曾嘗試過四次越獄,可都失敗,卻因此刑期被增加到19年。當他出獄之後,揹負著罪名的他因此而找不到工作,只能流落於街頭。後來是一個米利艾主教向他伸出援助之手,一次一次感化著他的心靈,最終讓他重獲新生。冉?阿讓從此改頭換面,埋頭於新的工作,經過他的不懈努力,當上了一市之長。他也為市民做了許多貢獻,受到人們尊敬。但是警察沙威卻不能放過他。成為市長的冉?阿讓被稱做馬德蘭先生。他非常正直仁愛。他救了落魄的女人芳汀,最後收留了她的孤女柯塞特,最後都做著正義的事情。最終,還是在孤寂中走向了死亡。

冉!阿讓的身上透出一種魅力,一種讓人佩服的道德。他曾經是個被人嫌棄,心中沒有愛的逃亡者。他也曾經是一個擁有無數財產的市長,而他卻把絕大多數的錢都捐給了慈善機構和窮人們的善心人。曾經的他是個魔鬼的化身;而後來的他,就像一個正義的化身。冉?阿讓並不是一個抽象的人。從出身、經歷、品德、習性各方面來說,他都是一個勞動者。他體現了勞動人民各種優秀的品質,他是被壓迫、被損害、被侮辱的勞苦人民的代表。他的全部經歷與命運,都具有一種崇高的悲愴性,這種有社會代表意義的悲愴性,使得《悲慘世界》成為勞苦大眾在黑暗社會裡掙扎與奮鬥的悲愴的史詩。

這本書的主題是寫人類與邪惡之間不懈的鬥爭,人類本性是純潔善良的,將一同走向幸福,但要經過苦難的歷程。雨果力圖表現嚴刑峻法只能使人更加邪惡,應根據人道主義精神用道德感化的方法處理。目的在於揭露這種社會壓迫如何把人間變成地獄,並且使人類與生俱來的幸運遭受不可避免的災禍。深刻體現了作者對底層勞動人民深切的同情,同時又對黑暗的社會現實的強烈的不甘和抗議。

《悲慘世界》將整整半個世紀的歷史程序中廣闊的社會的生活畫面都一一的給我們有生動的文字描繪出來。這本書使人們認識到當時社會的腐敗、陰暗、恐怖,表現出一些社會的背景。讓我們知道一些當時社會背景,也讓我們知道,在當今社會中該怎樣生存,什麼是該做的,什麼是不該做的。最後,看完整本書後懂得的最重要的就是,做一個擁有高尚品質的人。

悲慘世界讀後感11

世界上最廣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廣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廣闊的是人的心靈。 ——雨果《悲慘世界》

法國作家雨果的《悲慘世界》是一部聞名遐邇的長篇小說,當我看到這個書名時,我就迫不及待地捧著書津津有味地看了起來,正如莎士比亞所說:“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一本好書,能使人增長知識、開拓視野;一本好書,能使人明悟哲理、思考人生。此書把慘淡荒蕪世界中人性的種種改變盡收眼底,讓我不禁感嘆人性的微妙。悲慘的世界裡,貧窮使男子潦倒,飢餓使婦女墮落,黑暗使兒童羸弱。悲慘的世界裡,因為貧窮而悲慘,因為法律而悲慘,因為現實而悲慘。世間的一切不幸,雨果統稱為苦難。

《悲慘世界》讓我印象深刻的,除了它引人入勝的情節和豐富雋永的內涵,更多的是那個經典鮮明的人物——冉阿讓。

當時統治的社會,是那麼得慘不忍睹,冉阿讓被迫無奈在麵包鋪裡偷了一塊麵包,卻被判了五年苦役,四次越獄都得不到自由,而是十九年的苦役。冉阿讓進去的時候,青春年少,出來的時候,老氣橫秋。他飽受著他人的歧視和冷傲,漸漸失去了自身的信心與活下去的希望,但善良的米里哀主教收留了冉阿讓,並一再教導他做人的道理,幫助他重新撿回希望。這位主教非凡的寬厚,驚人的慈愛讓冉阿讓受到了巨大的震動,並決定洗心革面。正是這樣,那個囚犯冉阿讓消失了,樂善好施的馬德蘭出現了。

讀到這裡,讓我堅信,人是可以改變人的,正如主教以寬大、仁慈深深感化了冉阿讓,給了他無限的希望,使他徹底悔悟,開始新的生活。樂於助人,見義勇為得到人民的愛戴,搖身一變成了受人尊敬的市長。這一切使我既感動又欣喜,從囚犯到市長,簡直是天壤之別,這無疑是人性的巨大轉變。面對著窮困潦倒,世態炎涼,將會產生兩種人:第一種是卑微的人。他們醜陋、自私、貪婪的本性再也無法隱藏。就如書中的德納第,他為了錢財不惜一切進行詐騙,一會聲稱是演員,一會兒又變成了畫家,但他再高明也掩蓋不住他醜陋的本性。另一種則無論什麼情況都能永保光明、善良、寬容的高尚情操的人。洗新革面後的冉阿讓變得寬大、善良因而感化了冷酷、固執,曾一味追捕他的警長沙威。

讀完此書,感動之餘,我感悟到:原來在那樣一個黑暗和冷酷的世界裡也有光明和溫暖啊!冉阿讓、米里哀主教通過自己的博愛、寬容及其高尚的靈魂,重新喚回生活在那個悲慘世界裡的人們內心深處的良知!也許我們很難改變別人,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讓自己的心中擁有一片光明,用善和愛來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用心靈去給予他們更多的溫暖,這個世界就會充滿愛的陽光。

悲慘世界讀後感12

《悲慘世界》是法國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家雨果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描寫了法國大革命前夕社會各階層人民的不同命運,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重重矛盾,歌頌了人性的善良與純真,鞭撻了統治階級和上流社會的相互傾軋的醜惡現象。

但,即使在這樣一個黑暗不公的社會裡,卻有一個始終與醜惡勢力相抗衡的人--冉阿讓。也許正是他的博愛、寬容及其高尚的靈魂,又重新喚回了人們內心深處的良知。

在他25歲時,就因為打破一塊玻璃偷拿了一個麵包而被判19年的苦役。而當他經歷長期牢獄之苦,終於獲得自由時,卻由於他曾經是個苦役犯而無法被社會所接受。但他卻用實際行動向世人證明,他作為一個曾經的苦役犯的人性美。在當時,也許有的人只愛自己,愛自己的親人,愛自己所擁有的一切。而冉阿讓的愛卻是給世上所有可憐的人、貧窮的人、值得同情的人、值得尊敬的人的。他曾經是一個擁有無數財產的市長,可他卻把絕大多數的錢都捐給了慈善機構和窮人們。以至於他往往出門時口袋裡裝滿了錢,回來時又都空了。除此之外他還經常把麵包送給捱餓的人,把衣服送給挨凍的人;到處訪貧問苦。也許他並不算是完美的,出獄後,他在晚上想打死好心收留他的善良的神父。但老人待人真誠,酣然睡在一個苦役犯旁邊的卓絕胸懷,深深地震撼了冉·阿讓,使他握著鐵釺的手慢慢地放了下來。於是他偷走了銀器逃出了神父家。當冉·阿讓被抓住時,神父並沒有指證他,反而又把兩支銀燭臺給了冉·阿讓,並對他說:"不要忘記,永遠不要忘記您允諾過我,您拿了這些銀子是為了做一個誠實的人用的。"正是這句話和神父的所做所為喚醒了冉·阿讓的良心。他決定遵守自己的諾言,做一個誠實、正直、仁慈博愛的人。但他的缺點才更讓他顯得真實,更貼近人性。

有一位老人被壓在車下,整個車子的重量都壓在他的胸口上,此時除非誰去把車子從下面撐起來,否則無法把他救出來。誰有那麼大的力量呢?人們都知道只有一個正在被通緝的苦役犯--冉阿讓,才有那麼大的力量。當時身為"馬德蘭市長"的冉阿讓正在旁邊,可他要是去救的話,等於承認自己就是冉阿讓。可要是不救或是再猶豫幾分鐘的話,那位老人就會死去。就在這千鈞一髮的時刻,他還是冒著可能被認出來的危險救下了老人。

又有一位老人,他被別人冤枉頂替冉阿讓被捕。當身為"馬德蘭市長"的冉阿讓知道後再一次猶豫了。因為他知道真正的冉阿讓就是他自己!但如果他不承認的話,沒有第二個人會知道。況且他還是一個了不起的"市長"。而那位老人只不過是個年過半百、毫無用處的人而已。可就在宣佈那位老人有罪的時候,他竟公然承認自己就是冉阿讓!為此他放棄了一切已得到的地位與榮華,以再一次進那已經呆了19年的牢房為代價,救下了那位又是毫無血緣關係的人

冉阿讓讓我一次又一次的震撼了,他的善良,體現出人性中的真,善,美。

悲慘世界讀後感13

曾經,他只是一個悲慘的苦役犯,在貧富懸殊,社會極度不公的法國做一個卑微的工人,無奈社會不容,竟為了一塊麵包被投入獄中19載。他不甘心,極度的不平衡感控制了他的內心,他發誓要向社會復仇。就在這時,主教米里哀拯救了他,冉阿讓感受到慈悲的力量,決心再創新生。

本性勤勞,勇於拼搏的冉阿讓很快闖出了一片天地,曾受人恩惠的他並沒有像大部分不法奸商一樣壓榨人民,而是成了以慈善聞名的工廠廠長兼市長。米里哀的信任如同穿過烏雲的太陽,能照亮所有看到它的人,帶給冉阿讓溫暖。信任是一縷春風,它會讓枯藤綻出新綠;信任是一條紐帶,它連結了無數心靈。信任使他邁出了從卑微墮落到走向光明的關鍵一步,開啟那扇緊閉的心窗,改變了冉阿讓的一生。

感動,自責,懺悔,暗下決心,冉阿讓已不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叫馬德蘭的市長。感恩的力量使他洗心革面,並以主教為目標開始了一段原來完全意想不到的新生活。正是因為如此,他命令沙威放了芳汀,即使和沙威進行爭執,為了一個完全的陌生人;正是因為如此,他執意在沙威面前抬起了壓在老人身上的馬車,即使這會引起沙威對冉阿讓的強烈記憶,勾起他對自己的懷疑;正是因為如此,他在得知一位老人因為被誤認為是他時挺身而出,承認自己才是冉阿讓,即使對方只是一個無為的人,而自己身為令人愛戴的一市之長,即使為此自己可能再度入獄;正是因為如此,他才會在被通緝的情況下,還接受芳汀的委託,答應去解救她的女兒珂賽特並撫養她長大;他才會在有機會結束沙威的生命,從此不必左躲右閃的關頭放走沙威,即使自己以後可能落入他手;他才會為了柯賽特的幸福,去救馬呂斯,即使在戰爭時分,自己也可能送命,即使在過下水道時,他知道生還機會並不大;正是因為如此,他在受到馬呂斯的懷疑時,坦然任之,即使自己將離開心愛的柯賽特,孤獨終老。為了感恩,不,準確地說是因為感恩,冉阿讓在自己的餘生奉行著主教的處事哲學。“答應我一定要把這些錢用到好的地方。把這些銀器賣掉,用這些錢讓自己過得好一些。”主教的這句話像蜂蜜一樣浸潤了冉阿讓的心靈,雖沒有被他奉為人生信條,但使他的一生都沒能再逃脫那顆寬容,感恩的心。

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冉阿讓做到了,以他的行為,以他的精神。所以他有所收穫,窮其一生誓將他抓回牢獄的沙威發現他本性善良,在下水道放走揹負馬呂斯的冉阿讓,馬呂斯最終了解到自己一向誤解的岳父就是神祕的救命恩人。走之前,老人在微光中告訴了兩個年輕人他們的身世。那對銀燭臺陪伴著老人度過了他那悲慘的一生。

主教帶領著冉阿讓成為光明的使者,像純潔的天使般永遠守護著人們心中那份慈悲為懷的心,努力去創造出一個善良、和睦、光明的世界。因為有你,感恩!冉阿讓將感恩融入自心,當做種子種下去,終於長出一朵美麗的花。

悲慘世界讀後感14

初讀《悲慘世界》是在近六年前,只是連環畫式的壓縮版本,我記得當時我反覆看了三四遍,哭得一塌糊塗。

現在終於拿到了一百多萬字的原著,我花了十天的時間才閱讀完,有感於其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作了以下的分析:

維克多·雨果不愧為名作家,本書的人物包括各個階層,各種身份,各種性格,各種遭遇,幾乎展示了整個法國社會,是法國那個時期的人物畫廊。圍繞中心人物冉阿讓,各種人物的經歷,心態各有不同,但都符合在革命時期的特點,因此人物雖多,卻不繁雜。

當然必須得談談中心人物。在冉阿讓的身上,時時透出悲慘的氣息,從苦役犯到市長再到逃犯,冉阿讓的命運在那個悲慘的世界中,無法依靠法律制度,也只能如此吧。

從冉阿讓開始,縱向來看,即是他的一生,這是貫穿全文得主線。他的靈魂深處,始終存在著邪惡與正義的對比與衝突:一方面,他是因為一塊麵包而進監獄,成了19世紀的苦役犯;另一方面,主教的事蹟和教誨讓他震撼,主教幾乎是作為神的形象在他的記憶裡。就在他從苦役犯變成市長以後,得知商馬第即將作為他的替罪羊而被判刑時,他的內心矛盾極了,然而,自我保護的意識首先讓他在英雄主義面前退縮了,同時,他也希望“真正意義上的復活”,換出那個承受不白之冤的人。兩種思想僵持不下,以至於在法庭上他的頭髮全白了。當他知道他即將失去珂賽特,而搶走她的人生命危在旦夕時,他面前同樣有兩條路:任他自生自滅。他在剛開始甚至為這一想法而竊喜;或是救他,不讓珂賽特傷心。猶豫了許久,最終正義佔了上風。他內心所受的痛苦煎熬更貼近常人,畢竟”但丁在邪惡之門前駐足,徘徊,最後離開,而我們最後走進去“,所以他真實,即使和現實存在著時間,地點上的對比,他也會被接受。

從橫向來看,圍繞冉阿讓的眾多人物,善惡分明,善的代表如主教,惡的代表如德納第,對比分明,而在他們的一生中,前後命運、遭遇也大多不同,存在著類比,吸引著讀者的視線。在冉阿讓就任市長之前,有人認為他只想發財;他有錢後,人們又認為他是個野心家;他放棄了市長頭銜和十字勳章,又被認為是投機鑽營的傢伙。“隨著地位的提高,上層社會要他。這個市的佈置整齊的大廳的門,當他還是個手工藝人時,對他當然是關閉的,現在對這個百萬富翁,卻是大開特開。”他逐漸勝任了市長的職務,人們尊敬他,但一旦得知他從前是個苦役犯時幾乎每一個人都拋棄了他。不到兩個小時,他所做的一切善事都被遺忘了,他只是一個罪犯。這只是一個小城市中無知的市民的心態。認識的改變,從另一角度反映了悲慘世界。冉阿讓的命運具有必然性,這些眾多人物如眾星捧月,豐富和完善了冉阿讓的形象。

合上書後,在我的腦海中,所有人物依然那麼清晰、稜角分明,感謝雨果,他像一位偉大的雕塑家,用他奇妙的刻刀,重現了19世紀法蘭西的芸芸眾生的生活,讓我們從另一側面去探索人性,瞭解法國。

他真的屬於全世界。

悲慘世界讀後感15

善是精神世界的太陽。

——雨果

合上《悲慘世界》這本書的最後一頁,我沉浸在主人公冉阿讓的經歷裡不能自拔。

冉阿讓的經歷是悲苦的,但也是幸運的。

冉阿讓原本只是一個貧苦的百姓,為了親人的生命而去打碎了一塊玻璃,拿了一塊麵包,卻因此被判了五年刑期。他也曾想過抗爭,四次試圖越獄卻沒有成功,刑期也被延長,他痛苦地經受了十九年的牢獄生活。即使得到釋放,卻也要終生頂著“苦刑犯”的身份,他再次逃脫,但直到死前的日子裡,他一直被警察沙威追捕,過著四處奔逃的生活,甚至於他視若親生女兒的珂賽特的婚禮,他都因為自己卑鄙的身份而不能夠去參加。

冉阿讓走出了監獄,卻因為苦刑犯的身份而被所有的人拒絕,累、餓、渴、冷,所有的感官一起湧上來,折磨著他。無論他如何苦苦哀求,都沒有人願意接受他。然而,十分幸運的是,博愛的老主教卞福如收留了他,並且完全不介意他的身份,用尊重的行為和語言來對待他,這樣的禮遇使得冉阿讓那顆冷硬的、千瘡百孔的心掙扎不已,他不敢相信自己能夠做一個好人!十九年來,他早已習慣了這樣一個惡人的身份,他不能是一個好人!於是,他把老主教的銀器都偷了出來,等到被抓捕的時候,他或許在想,不過又是一場牢獄之災罷了吧!

可是,出乎意料,老主教並沒有讓警察把他抓走,而是把桌上的銀燭臺也一併給了他,老主教低聲對他說:“請不要忘記,永遠也不要忘記您答應我的事,您要用這些銀子做一個誠實的人。”這讓冉阿讓痛苦的心靈受到了巨大的震盪。老主教真誠善意的心靈,幫助冉阿讓走出了心靈的陰影,救贖了他的罪孽,他獲得了新生,開始做一個善良的人,一直到他死亡為止。他最終獲得瞭解脫和幸福,並得到了女兒和女婿的諒解,笑著離開了人世。這些都得益於老主教的善。羅佐夫說得好:“感人肺腑的人類善良的暖流,能醫治心靈和肉體的創傷。”

我想起了一則小故事,有一個少年挨家挨戶地推銷,勞累了一整天,他向下一戶人家討一杯水,但開門的女孩給他拿了滿滿一杯牛奶,並且不要求付錢。男孩被女孩的善良感動,他覺得渾身是勁,也放棄了退學的念頭,努力當上了一位醫生。長大後,女孩得了很嚴重的病,男孩認出了她,竭盡所能醫治好了她,當女孩拿到醫藥費通知單的時候,她知道這一定會花去她的所有積蓄,可通知單上只寫著“醫藥費——一滿杯牛奶”,男孩已經把醫藥費都付了。

這便是善良的魅力,善良能讓人歧途知返,能撫慰痛苦的心靈,能帶來幸福和幸運,善良確實是精神世界的太陽,它彷彿給我們的心靈套上了外衣,抵擋了所有的黑暗與寒冷,剩下的,只有無盡的溫暖。

所以,與人為善吧,心存善良,小小的善舉,也許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幸福。這或許就是雨果想告訴我們的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