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爾登湖》讀書心得14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1.09W

心中有不少心得體會時,通常就可以寫一篇心得體會將其記下來,從而不斷地豐富我們的思想。相信許多人會覺得心得體會很難寫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瓦爾登湖》讀書心得,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瓦爾登湖》讀書心得14篇

《瓦爾登湖》讀書心得 篇1

徐遲先生在《序言》中所說:“《瓦爾登湖》是一本靜靜的書,一本寂寞的書,一本孤獨的書,是一本寂寞、恬靜、智慧的書。”它只適合在“寂寞和恬靜”時閱讀,靜靜地讀,讀得靜靜。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瓦爾登湖》是屬於心靈的。

梭羅原是個要在人世有所作為而不是個出世的人,然而在兩年多的湖邊生活後,他看破了“紅塵”,感到人世擾擾,榮華富貴,不過是一個人的貪婪,他要對之心平氣和,一無所求。當然,一個人從對人世有所求到無所求,這是一場艱難的心路歷程。今天,我們觀照梭羅的這條起伏的心靈歷程,不知能否多一份理解和感悟。在這個豐富多彩的時代裡,要一個人對生活無所求,那是苛刻,但對“所求”多一些節制,則是理性。我們無法也無需戒絕自己對生活的“所求”,但同時是否也該有些出世的精神來面對這個不復簡單的世界?在越來越考究的生活中,心靈的羅盤仍固執地指向簡單和質樸。因此,斑斕的VCD節目和濃釅的咖啡之外,讀一讀《瓦爾登湖》,讓心沾染一點湖水的靜謐清涼,多一份恬淡與灑脫,少一分浮躁,其實已不是時髦,而是必需。

種豆、築屋、焙制面包,對大多數享受城市文明的人來說,都是些遙不可及的`夢想。在今天,城市生活越來越便捷和考究的今天,又有誰嚮往這些呢?而且在地皮越來越緊張,自然生態環境日益萎縮的今天,有此夢想的人又能到何處實現呢?

書中,他描寫到,他的工具僅有一個斧頭,但他很快便造好了一座堅實得足以避風擋雨的小木屋。原來,找著住的地方,是那麼簡單。隨後,這間木屋的前後填充了他自種的蔬果地。原來,填飽肚子,是那麼簡單。再後,他不定期地用這些收成去和村民物物交換,原本空曠的屋子由此裝點得頗具姿彩。原來,構築起一個心靈的港灣,還是那麼簡單。

這一點,正是梭羅與陶淵明不相似的地方。陶淵明如此沉浸於對生活的幻境。他的清高孤傲,落落寡合,不是世間每一個人能夠企及的。但之我見,這其間,卻缺少一種源於心境底部的樸素與淡泊。而梭羅則不然,他明確自己簡樸的生活所需,並用自己的雙手卻為自己儘可能簡單地創造出這些。從而騰出時間來,坐在湖畔,暢然呼吸,定神觀察,貼身傾聽,沉靜思考。老子便曾這樣說過,道,既不是唯心,也不是唯物;或既是唯心,又是唯物。二者絕不可被人為地割裂開來。

《瓦爾登湖》內容豐富,意義深遠,是簡單生活的權威指南,是對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向金錢社會的討伐檄文,是傳世久遠的文學名著,是一部聖書。梭羅在瓦爾登湖畔居住的兩年又兩個月裡,僅用很少的時間憑藉自己的雙手維持生計,而將大部分時間用來接近自然、探索自然,最後使自己和自然融為一體。梭羅面對著湖,眺望著湖,他思考,他沉思,由感性變為理性。

縱觀閱讀全書的過程,梭羅在我的印象裡,已不再那般強調“避世”的概念。梭羅來到湖畔居住了兩年零兩個月餘兩天——他彷彿為自己掐準了秒錶一般,準時告別。他能意識到自己何時不再需要繼續地沉寂,於是,“到時候了,可以走了。”一句“可以走了”,才使自始至終的湖畔生活統一地聯結成一片,而且句號完滿——還是那麼簡單,而沒有造作和偽飾,也沒有對生活的消極。而這恰是《瓦爾登湖》這部著作的本質、關鍵,以及可貴。

《瓦爾登湖》內容豐富,意義深遠,是簡單生活的權威指南,是對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向金錢社會的討伐檄文,是傳世久遠的文學名著,是一部聖書。《瓦爾登湖》字裡行間都洋溢著梭羅對於瓦爾登湖的熱愛,對於小屋的熱愛,對於山林的熱愛,對於林中小動物的熱愛,對於大自然萬物的熱愛,這是一種怎樣的情操!讀這部書時我經常嘗試著把自己放在梭羅的位置上,我感到在那時我才活得真誠,沒有了矯揉和造作,書中所有的事情都那麼自然,所謂的心靈淨化就是指這個吧!更讓人歎服的是,每次讀後都會有全新的感受,平淡的語句中涵藏著最深沉的哲思,很多地方必須得反覆讀才能體會得到其感情的豐厚!

儘管我們不能夠像梭羅那樣去體味孤寂的山林生活,儘管瓦爾登湖已經永遠的消失,但這些都不能阻礙我們在自己的內心裡擁有一泓清澈的瓦爾登湖,時刻都能讓心靈得到淘滌,按梭羅所說,到你的內心探險去吧!

《瓦爾登湖》讀書心得 篇2

一本適合在夜深人靜,萬籟無聲之時細心品味的好書是難得的,《瓦爾登湖》這樣的經典更是不會例外。和梭羅所說的一樣:“湖是風景中最美麗、最富於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觀看著它的人也可以衡量自身天性的深度。”合上《瓦爾登湖》淡藍色的封面,猶如一股清涼的湖水匯入心間,澄澈見底,將心境盪滌得如一泓秋水。徐遲先生是這樣評價的:“《瓦爾登湖》語語驚人,字字閃光,沁人心肺,動我衷腸。到了夜深人靜,萬籟無聲之時,此書好不晦澀,清澈見底,吟誦之下,不禁為之神往了。”它只適合在“寂寞和恬靜”時閱讀,靜靜地讀,《瓦爾登湖》能讓你有奔赴山清水秀、未被汙染之淨土的衝動。我想,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瓦爾登湖》是屬於心靈的,它是屬於一個人的書,需要靜下心來。

該書的作者是19世紀的美國作家亨利、大衛、梭羅,他在讀完哈佛大學後,28歲的他於1845年7月4日來到距離康科德兩英里的瓦爾登湖畔,獨自生活在自己建造的小木屋裡,漁獵、耕耘、沉思、寫作是他簡樸生活的全部,從1845年到1847年,大衛.梭羅-瓦爾登湖畔一個孤單的靈魂,在大自然的湖光山色中將思想和文字精心地打磨。並由此寫就了意義深遠的《瓦爾登湖》。它與《聖經》一起被美國國會圖書館評為“塑造讀者的25本書”。此書在當代美國是讀者最多的散文經典。

《瓦爾登湖》是梭羅融入自然、靜心思考的結晶,全書給我留下了三個方面的深刻印象:

1、《瓦爾登湖》是一幅田園風光的唯美長卷。讀完全書,彷彿跟作者完成了一次難忘的、純美的自然之旅,你會走近湖畔,走進松林,你能看到悠然而過的田野上的飛鳥、欣賞森林深處的蟻群大決戰、在冰天雪地中傾聽遠處傳來的貓頭鷹的哀鳴;湖水的靜美、雨中的奇景、變幻的雪冰、鄉野的美夢,讓你在真切的體驗中深深沉醉。如果說一篇優美的文字是我們風沙蒼茫的旅程上一處小小的綠洲,那麼《瓦爾登湖》賜予我們的是一片遼闊的草原,我們既可以讓自然和人的心靈探索野馬般狂野地奔騰,又能讓個人體會到自力更生過簡單生活的那些經

驗和感悟,是如何在清晨閃動著露珠的光芒。晨昏照耀下的樹林和季節變幻間的鄉村和田野,水天一色下翩飛的歐鳥和樹叢裡驚恐逃走的小獸,其實它們不僅屬於作家,在我們看似沉悶平淡的生活裡,何嘗不是處處可以一窺它們的背影,而前提是我們必須相信:我們正擁有一個比晨起時更早、更神聖的黎明!

2、《瓦爾登湖》是返璞歸真生活的真實記錄。在湖畔,作者自得其樂地種豆耕鋤、覓食野果、追獵狐狸;在湖上,作者恬淡閒適地垂釣游魚、觀魚戲水、聽湖奏鳴。“在溫暖的暮色中,我常在船中吹起晚笛,看鱸魚圍著我環遊,好像沉醉於我的笛音。月亮徜徉在湖面的粼粼波光之上,湖底倒映著森林的叢叢幽影。”梭羅認為∶美的趣味最好在露天培養,再沒有比自由地欣賞廣闊的地平線的人更快活的了。說梭羅是"大自然的.摯愛者"也許還不夠,他常常和大自然融為一體,他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他踏在地上的腳印常常是深的,那意示著一個負重者。他不把花從枝子上摘下來,但把汗灑進土裡。種豆、築屋、焙制面包,對大多數享受城市文明的人來說,都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在今天,城市生活越來越便捷和考究的今天,又有誰嚮往這些呢?而且在地皮越來越緊張,自然生態環境日益萎縮的今天,有此夢想的人又能到何處實現呢?這是多麼令人嚮往的幸福生活!

3、《瓦爾登湖》是處處靈光閃爍的哲學聖書。梭羅選擇在瓦爾登湖畔生活,並不是簡單的逃避現實,在簡單的生活中,他一直在思考,思考人生、文明、金錢、貧富、生死等大問題,在娓娓道來中悄悄開啟你的心智。那些貫穿在行文中的哲思妙語,會使你在反覆誦讀中,感覺常讀常新,回味無窮。如果我們少一些貪婪,少一些索取,如果人間多一處瓦爾登湖,人類就會多一條後路。這該是《瓦爾登湖》的一句隱語吧。《瓦爾登湖》是影響世界發展的綠色經典,是構成美國性格最重要的書。海南和三環出版社這樣的定位,也是編者的一番良苦用心吧。梭羅在書中這樣表述:“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我想,這真理該是:熱愛自然,創造生活。

月光一樣的隱居也許是我在這本書裡讀到的最大的收穫,當我們也能在心中勾勒出自己的“瓦爾登湖”,我們就會在自己的人生裡獲得這樣恬然的生活姿態,月光般明亮卻內斂,月光般平靜卻非凡,隱居只是一種選擇,是否選擇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日夜風塵僕僕的路途上,心內心外都要撒滿一路月光。他在瓦爾登湖獨居時年紀並不大,但他卻給我們一種長者擁有的廣博、沉穩和智慧的感覺。他與孤獨為伴,但並不消沉。他那麼熱烈地愛著自然,用孩子般的想象遨遊並描繪著自然。他積極地探索著人與自然的關係,堅定地維護著自然的古典生態。他相信:人類唯有在大自然中才能保有自己的純美天性。所以熱情地謳歌著心中的女神——瓦爾登湖,這又何嘗不是每一個人心中應保留的一塊聖地呢?

作為一名教師,應像梭羅一樣,不羨浮華,不慕富貴,讓自然和學識使自己不斷豐富,在心靈世界中營造出一片屬於自己的“瓦爾登湖”,從而詩意的棲居在校園內,成為引領學生熱愛自然、創造生活、擺脫世俗、走近崇高的表率。假如我們可以永遠活在現在,善於抓住現在的每一個機會——如同小草不放過滴落在它身上的每一滴細小的雨露一樣;而且不把時間花費在彌補失去的機會上,——這就是我們所謂的盡責,那麼,我們肯定會備受福佑。

《瓦爾登湖》讀書心得 篇3

《瓦爾登湖》是安靜的,寂寞的。但讀到’冬天的訪客‘、’冬天的動物‘時,我才發現先生並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瓦爾登湖》並不是先生在自說自話。然後暗自嘆息自己的淺薄與狹隘,同時更加喜愛《瓦爾登湖》。我得承認,當我聽到瓦爾登湖邊野鵝咕咕的叫聲,覺察到狐狸在皓月當空的夜裡尋找松雞,偷窺到松雞偷食紅松鼠掉在地上的玉米粒,我簡直對先生妒忌的要死。呵,這群明火執仗的盜賊,不知道松鼠和野鼠為了堅果爭吵會是怎樣的.有趣?

再這樣下去,我會陷入一個怪圈:單純的妒忌、敘述(而且頗不精彩)《瓦爾登湖》的魅力。但事實就是這樣,原諒我的淺薄吧,因為梭羅先生的敏銳。

梭羅先生並不是單純的敘述,他也在思考,思考著生活,什麼是健康的生活?思考著大自然,什麼是自然的大自然?思考著人,什麼是本來的人?那麼,親愛的你,有沒有思考過?

人們往往把一種生活方式視為成功的生活方式,於是無數人為之疲於奔命卻不知道自己丟失了什麼。你能夠在陽光下的青草地上坐上一下午而不嘆息浪費了一下午時間嗎?你能夠衝路遇的陌生人微笑嗎?你能夠在週末靜靜地讀一本書而不是去東大街羅馬市壓馬路嗎?你能夠安靜的傾聽自己的內心而不是費盡心機的揣測別人的心理嗎?你能夠心平氣和的接受發生在你身上的一切嗎?幸運的或者不幸的。

真的很幸運能夠邂逅《瓦爾登湖》。在這個匆匆忙忙為掙財產掙地位的世界裡,也許我們真該放慢腳步聽聽自己的內心。去閱讀真正的文學,去思考,去豐富自己、服務社會,而不是為功利、為娛樂。真正的和諧是與大自然合拍,如春天花開秋天葉落一樣自然。《瓦爾登湖》絕不是希爾頓《消失的地平線》中虛幻的香格里拉,梭羅先生是思考者,亦是實踐者。那麼,親愛的,你準備好安靜的閱讀《瓦爾登湖》了嗎?

能夠邂逅《瓦爾登湖》,真好。

《瓦爾登湖》讀書心得 篇4

第一次讀《瓦爾登湖》是在大學,十八九歲的中文系少女,從這本書中讀到的是梭羅的單純與真誠,是他豐饒的內心,是他對大自然的熱愛。第二次讀《瓦爾登湖》是一年前,四十多歲的中年女人,從這本書中讀到的是作者追問真心的勇氣,是堅守初心的執著,是他對生活本質的洞悉,對世界的深情。

《瓦爾登湖》不是一部小說,不能靠曲折動人的情節,來抓住讀者的心。《瓦爾登湖》也不是一本詩集,不能靠凝練的語言與新奇的意象,來引發讀者無盡的想象。這,只是一本生活隨筆集,沒有什麼情節,也沒有什麼華麗的辭藻。

人們把梭羅稱為“自然主義文學的始祖”,或許有兩個原因,一是因為他感興趣的生活主角是大自然,是大自然中的生靈,大自然中的聲音,以及那些以自然狀態生活著的人們。二是因為他對自然的書寫,採用的是最質樸的形式,平實而簡潔。作者博覽群書,卻讓人感覺不到掉書袋的賣弄與晦澀。書中記錄的生活是簡單而真實的,一個人的生活日常,所思所想。書中記錄生活的方式,也是最為素樸的,沒有一絲粉飾,不帶一點誇張。書中的語言,睿智、真誠、簡潔、淺白,同時又時時透著幾分幽默。

一個讀完大學,喜歡哲學、歷史和文學藝術的年輕人,突然做出一個決定,帶上一點兒錢,帶上一點兒最簡單的生活用品,去瓦爾登湖邊生活。在那裡,他親手搭起一座小木屋,一盞燈,一張小桌,幾把椅子,兩個煮飯的鍋,幾件餐具,成了他的全部家當。

他的新家,位置選得剛剛好。這裡可以讓他享受寧靜,平日裡少有村裡人光顧,也聽不到鄰居的吵鬧聲;這裡又不會讓他的生活與世隔絕,旁邊的小村離得不遠,走路十幾分鍾就能去那裡的小商店買些所需的東西;一條鐵路就在不遠處,一天中能聽到幾次火車的轟鳴聲;在這裡他能見到那個沉靜寂寞而又快活的伐木工人,也能見到一兩個因好奇而前來造訪的村民。

他的新家雖然簡樸,卻有最美的房間裝飾畫,那是窗外隨時撲入眼底的風景,有時是一片茫茫雪野上幾行細碎的動物足跡,有時是向晚的.餘暉灑落在林間的空地上。他的新家有最美的後花園,有樹林,有鳥鳴,有湖水的微波,有湖中自在的游魚。

他家裡有最可愛的寵物,啄木鳥在篤篤篤地啄樹;知更鳥剛在屋子對面的松樹上做了一個新窩;一隻浣熊在林間遊蕩,幾隻山鷸在泥土裡翻找蟲子。他家裡能聽到最好聽的音樂,那是鳥兒們在山核桃樹林裡歌唱;那是熟透了的果實突然落在地上,那是鷓鴣在拍打翅膀,那是一隻蒼鶻在唱著哀傷的歌。

梭羅有一支妙筆。這支筆,總能讓人看到他所看到的,聽到他所聽到的,彷彿身臨其境一般。這支筆,總能讓你跟他一起笑,跟他一起思索,彷彿你就站在他的身旁。

有時,我會設想一下梭羅的樣子,一個身形高大瘦削的年輕人,眼睛不大,眼底卻透著智慧與善意的光。在陌生人面前,他有些羞澀,有些沉默,有些不善言辭;在心意相投的朋友面前,他卻能眉飛色舞,侃侃而談,風趣而幽默。大部分時間,他不多言,臉上沒有什麼笑意,甚至有幾分冷漠。其實,他的心裡住著熱情、住著愛;住著雷霆風雨,住著風平浪靜;住著冷靜,住著幽默。這樣一個人,我想和他相識,一起坐坐,一起聊聊。只是,不知道,他願意不願意。

四十多歲的我,工作二十年,上有老,下有小,每天的生活充實而忙碌。可,有時我也會問自己,為什麼活著,自己想要的生活是什麼樣子的。走在大街上,看著身邊的車水馬龍,人來人往,有時會想,大家如此忙碌究竟是為了什麼。或許很多人都會回答,為了生活,為了自己,為了家人。如今,在北京這樣的大城市裡,生活豐富多彩,商品琳琅滿目,很多人已不必為維持基本生活而奔波勞碌。不過,或許你也像我一樣,總能聽到或看到身邊太多的不滿足,想要更大的房子,想買更豪華的車子,想用更高階的化妝品,想穿更大牌的服裝,希望孩子能上最好的學校,盼著老公體貼又多金。

慾望像是一根導火索,一旦點燃就會四處蔓延,越燒越烈;慾望像是一種超強傳染病,自身的免疫力稍低,就會被傳染,且一發而不可收拾。人們忙碌著,為了這張似乎永遠也填不滿的慾望之口;人們焦慮著,擔心慾望的肥皂泡會突然被碰破,希望的一切在瞬間成為泡影。

不知道,你是否也像我一樣,有時會站在某處發呆,似乎迷失了努力的方向;不知道,你是否也像我一樣,有時會突然追問,自己的存在有什麼價值,自己真心想要的是什麼樣的生活。這時候,或許讀一讀《瓦爾登湖》是個不錯的選擇。或許,你我不必像梭羅一樣,去找個與世隔絕的地方離群索居。或許,你我可以像梭羅一樣,找個時間,給自己尋一片心境,體會一下簡單生活的樂趣,聽聽大自然的聲音,看看花開花落、草長鶯飛。或許那時,我們心中的焦慮會少些,更少些,甚至會慢慢消失。

陶淵明有詩云“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問問自己的真心,想想自己的初心,知道自己的真心,記著自己的初心,無論生活在何處,我們都能做到恬然沉靜而內心篤定吧,就像梭羅一樣。看一本書,掩卷細思之後,重返生活的我們,心境早已不同。

或許,這就是梭羅送給我們的禮物;或許,這就是《瓦爾登湖》帶給我們的驚喜吧。

《瓦爾登湖》讀書心得 篇5

我合上《瓦爾登湖》墨綠色的封面,一股清涼的湖水已然匯入心間,澄澈見底,將心境盪滌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纖塵。正如徐遲先生在《序言》中所說:“《瓦爾登湖》是一本靜靜的書,一本寂寞的書,一本孤獨的書,是一本寂寞、恬靜、智慧的書。”它只適合在“寂寞和恬靜”時閱讀,靜靜地讀,讀得靜靜。我想,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瓦爾登湖》是屬於心靈的。

這本書的封面上有這樣一幅耐人尋味的圖片:兩行向遠方延伸的鐵軌中間,立著無數挺拔的大樹。這是否是本書在以一種含蓄的方式暗示著我們別的一點什麼?梭羅說:“來到這片樹林是因為想過一種經過省察的生活,去面對人生最本質的問題。”我在想,在現實的世界裡,現代文明改造和穿越自然環境之前,是否也該多一些自省與自察?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瓦爾登湖》又是屬於現時代的。由此,《瓦爾登湖》在閱讀空間中佔有兩個起點和終點,那就是心靈和現時代。

梭羅原是個要在人世有所作為而不是個出世的人,然而在兩年多的湖邊生活後,他看破了“紅塵”,感到人世擾擾,榮華富貴,不過是一個人的貪婪,他要對之心平氣和,一無所求。當然,一個人從對人世有所求到無所求,這是一場艱難的心路歷程。今天,我們觀照梭羅的這條起伏的心靈歷程,不知能否多一分理解和感悟。在這個豐富多彩的時代裡,要一個人對生活無所求,那是苛刻,但對“所求”多一些節制,則是理性。我們無法也無需戒絕自己對生活的“所求”,但同時是否也該有些出世的精神來面對這個不復簡單的'世界?在越來越考究的生活中,心靈的羅盤仍固執地指向簡單和質樸。因此,斑斕的節目和濃釅的咖啡之外,讀一讀《瓦爾登湖》,讓心沾染一點湖水的靜謐清涼,多一分恬淡與灑脫,少一分浮躁,其實不是時髦,而是必需。種豆、築屋、焙制面包,對大多數享受城市文明的人來說,都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在今天,城市生活越來越便捷和考究的今天,又有誰嚮往這些呢?而且在地皮越來越緊張,自然生態環境日益萎縮的今天,有此夢想的人又能到何處實現呢?

現代生活給人類提供了幾乎隨心所欲的舒適,水泥建築抒情地摩天,水泥路面光潔少塵,而地下水卻在不斷地下沉,天空出現臭氧空洞,酸雨腐蝕我們的視覺。我們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時,又給自己埋下了生態陷阱,因而只能用迴歸自然來安慰自己的無奈。我們的祖先在被自然奴役時,敬畏自然,崇拜甚至神化自然,而作為子孫的我們,卻顛倒過來,蹂躪、奴役、稱霸自然。然而笑容還沒來得及綻放,歷史這塊魔方已經從正面翻轉到反面:水土在流失,大地在沙漠化,物種在減少,人間變成汙染的煙塵世界,自然又在嘲弄企圖稱霸地球的人類了。

如果我們少一些貪婪,少一些索取,如果人間多一處瓦爾登湖,人類就會多一條後路。

《瓦爾登湖》讀書心得 篇6

這兩天又撿起梭羅的《瓦爾登湖》,這次閱讀同以往閱讀感受不同,這是一本讓人心靜下來的書,特別在當今這個浮躁的社會裡,人們的心由於受到外界的誘惑太多,都靜不下心來享受生活,大家疲於奔命地追求“成功”地生活,實際上很多人並不很清楚什麼是“成功”?什麼是“不成功”?自己內心所追求的到底是怎樣的生活?什麼是自己想要的生活?什麼生活是健康的生活?什麼是生命?什麼樣的生命是有意義的?人應該成為什麼樣的人?這些問題一直在迷惑著我,困惑著我。

徐遲先生講:“《瓦爾登湖》是一本靜靜的書,一本寂寞的書,一本孤獨的書,是一本寂寞、恬靜、智慧的書。”這次閱讀中我得到同過去閱讀時完全不一樣的收穫,我感覺此書一定要靜下心來閱讀,只有讓整個心沉靜下來,靜靜地讀。心情浮躁時這本書肯定是讀不進去,記得當時我知道這本書時,是在20xx年,由於是美國中學生閱讀極力推薦的一本,當初拿到此書時,只讀了幾頁,實在看不進去,就放下,前兩年由於兒子學校推薦此書,為了想讓兒子閱讀,強迫自己讀完,但也是非常勉強的,因為自己讀的過於勉強,兒子讀不進去,我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強迫他讀,最近再一次閱讀,連著兩天靜靜地閱讀卻得到我意想不到的`收穫,我發現有些書讀不進去,放著,過幾年人生經歷不同了,心境不同,再去讀時就發現它是一本非常好的書。像帕斯捷爾納克《日瓦戈醫生》和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就是這樣的,一放就十年,再拿起時,卻不肯放下,這是我閱讀中摸索出的一個經驗,去年十月份讀《日瓦戈醫生》時,心情激動地無法形容,一下讀了兩遍。

今天上午,大雨滂沱,我靜靜地跟隨梭羅走進了他的精神世界,整顆心完全沉迷於他的文字中,才真正地有點讀懂他,所以這本書只適合在寂寞和恬靜時閱讀,《瓦爾登湖》應屬於心靈之書,你可以完全沉浸其中,忘記周圍的一切,同梭羅一起在大自然中思考生命和生活。現在我有點明白像陶淵明、托爾斯泰、海明威等,都和梭羅一樣遠離都市,過著一種簡單純樸和寧靜的田園生活。只有生活簡單,不為生活所累,不被那些無聊瑣碎的事所牽拌,我們的生活不在無謂的匆忙中被瑣碎的事損耗和浪費,讓整個身心與大自然融為一體,才會有時間有精力對人和世界進行深刻地思考。

梭羅,19世紀美國最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作家、哲學家,自然主義者,他崇尚過一種簡樸的生活,他熱愛大自然,遠離都市,隱居瓦爾登湖畔,過一種田園式的生活,他想通過自己的這次隱居生活實驗,告訴世人不要被繁紛複雜的生活所迷惑,從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義。他認為:人們要簡化生活,將更多地時間騰出來深入生命,品味人生,若人生活簡樸,就不會有那麼多的焦慮來擾亂內心的寧靜。我一直認為人真正的幸福就是來自內心的寧靜,這是物質生活無法給予的。只有內心寧靜和平靜,才能真正知道你的內心需要和追求,才能平和接受一切,面對一切,這也是我旅遊途中領悟到,所以人一定要走進大自然,當你面對美麗的大自然風光,面對高山流水,面對天地之間的大美和草原的遼闊,當你站在一望無際的戈壁灘上,這時你才能真正體會到的幸福,是物質生活無法帶給你的那種幸福。這種幸福我也講不清,只是每當我從西部歸來,人雖回來,心卻留在那裡的感覺,我一直喜歡在路上的感覺,只有在路上,我才會真正地靜心去思考,去感悟。也許經過這些年的行走,讓我的心和梭羅所倡導理念更加接近,所以再去看他的書,忽然發現他寫的正是我內心所追求的,所思考的,就認為這是一本好書,實際上一本書的好壞,應該因人而異,同讀書人的心有關,你認為好的,並不是別人會喜歡,有些書正好寫出我想說出的話和正思考的問題,我就很激動,然後就極力推薦這本書,說這本書是好書,但此書曾經是我無法看進去的書,書的好壞還同人的心境有關,不能一概而論說它的好壞,沒有統一標準。放下此書,得到對看書的一點點看法,並不全是對《瓦爾登湖》感 悟。

《瓦爾登湖》讀書心得 篇7

瓦爾登湖》一書是伴隨著資本主義社會工業化的腳步,美國經濟迅猛發展,社會不斷進步,蓬勃發展的工業和商業造成了社會大眾當時普遍流行的拜金主義思想和享樂主義思想佔絕對主導地位。同時,也刺激著人們對財富和金錢的無限制追逐,人們都在為了獲取更多的物質財富,過上更好的物質生活而整日忙碌著。聚斂財富成為了人們生活的唯一目標,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可以不顧一切的背景之下創作的。

瓦爾登湖不僅僅是一個地名、一部著作,而是一種生活方式的嚮往,一種對理想的執著追求,是一種精神的寄託。瓦爾登湖不僅為梭羅提供了一個棲身之所,也為他提供了一種獨特的精神氛圍,記錄了梭羅兩年多來獨自生活在自己建造的小木屋裡的所見所聞所思,是返璞歸真生活的真實記錄。

梭羅在書上寫下了這樣一段話:“大多數人,在我看來,並不關愛自然。只要可以生存,他們會為了一杯朗姆酒出賣他們所享受的那一份自然之美。感謝上帝,人們還無法飛翔,因而也就無法像糟蹋大地一樣糟蹋天空,在天空那一段我們暫時是安全的。”梭羅在瓦爾登湖湖畔過著簡樸,原生態的生活,用自己的經歷思考人類與自然的關係。在工業革命的影響下,當代社會的發展趨勢,人們過度的追求經濟利益的最大化,卻忽視了生態的文明發展。人類以征服者的姿態去面對自然,一昧地依仗科技的利劍去征服、踐踏自然,對大自然失去了敬畏之心,在追求物質的慾望下失去了自然的韻味,喪失了自然之美。

梭羅之所以選擇在瓦爾登湖畔生活,不是為了逃避現實生活中的是是非非,而是他心靈深處的一種嚮往。在簡樸的小木屋裡過著悠遊自在、自給自足的生活,清靜的湖邊上游魚戲水,傾聽湖音,感受著大自然的唯美,探索人生的真諦。正如梭羅所描述的一樣:“湖是風景中最美麗、最富於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觀看著它的人也可以衡量自身天性的深度。”

在《瓦爾登湖》中梭羅讓我們看到的不僅僅只是表面的東西,迫使我們提出問題,由於答案總是在不斷變化,但我們可以在書中領悟到最樸素自然,生活才是最奢侈的,而並非物質方面上的奢侈。如今的我們生活在物質日益豐富的今天,人們熱衷於豪宅、名車、名錶、名牌包包這些奢侈品中,追求物質層面上的舒服和滿足自己的虛榮心,。而在書中梭羅令我們體會到大部分奢侈品,以及許多所謂生活中的舒適品,非但不是不可缺少的,而且必定阻礙人類的崇高向上。就奢侈和舒適而言,智者過著比窮人更為簡樸和節儉的生活。梭羅所倡導的就是一種輕物質重精神的簡樸生活方式,他將衣食住行降低到必需的限度上,不追求表面的華麗與奢華,重在於真正的享受生活的樂趣。梭羅在書中這樣表述:“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我想,這真理應該就是:熱愛自然,創造生活。

獨立搭建小木屋,簡陋的破爐破灶,獨自種糧食、覓食野果、追獵狐狸、種豆耕鋤、捕魚、吹笛奏樂等等,自給自足,每天雖然粗茶淡飯,粗衣麻布,卻依然很享受,拋棄了物質和財富,遠離了世俗,過著“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世外桃源生活,正如梭羅在書中所描述的“在溫暖的暮色中,我常在船中吹起晚笛,看鱸魚圍著我環遊,好像沉醉於我的笛音。月亮徜徉在湖面的粼粼波光之上,湖底倒映著森林的叢叢幽影。”不羨浮華,不慕富貴,讓自然和學識使自己不斷豐富,在心靈世界中營造出一片屬於自己的“瓦爾登湖”,營造出一片屬於自己的淨土。

梭羅用自己真實的事例告訴我們不管你的生活多麼卑微,都要投身其中,好好過我們的生活;不要逃避它,也不要咒罵它。熱愛我們的生活,不管它有多麼的貧窮,即使在貧民窟中,也會有一些愉快、驚喜和輝煌的時光。梭羅生活在何處,生活的目的的篇章中讓我們領悟到了生活的本質所在。我們只有通過永遠不停地灌輸和侵染我們周遭的現實,才能理解一切聖潔和高貴的東西,宇宙不斷地、順從地適應我們的想象;不管我們走得快還是走得慢,腳下的.道路已經為我們鋪好了。梭羅講述到我們應該自然那像清醒地生活每一天,不要因落在道路上一隻堅果殼或蚊子的翅膀而脫離軌道。這讀起來似乎有些難以理解,他卻形象的地道出了生活的本質。任憑人來人往,我們就主要的是下定決心過好每一天,反觀我們當今社會有多少人因抵制不了物質的誘惑而每天不停的奔波,精神卻日益枯竭,隨波逐流,忙忙碌碌被迫成為了一種習慣,年復一年,月復一月,日復一日的無目的,無追求。

在閱讀篇中告示我們心靈的寂靜,才能活得輕鬆愜意,不被枷鎖所困擾。梭羅的最初居住在瓦爾登湖畔沒能拿起書來閱讀,儘管他整個夏天都把荷馬的《伊利亞特》,也只是偶爾地看一看他的書頁,因為最初他的手頭總是有沒完沒了的手工活計,同時既要房子完工,又要鋤豆子,根本就不可能讀書,不過他盼望著將來能讀夠書,一直用這樣的希望來激勵自己。

在梭羅看來,書為我們存在,或許它會解釋我們的奇蹟,並且可以揭示新的奇蹟。我們可以發現,目前無法用言語表達的事情,它們或許已經在別處表達過了;糾纏、困擾和令我們迷惑的問題,同樣的糾纏、困擾和令所有的智者迷惑過;無人能免;每個人都盡其所能,用自己的言語和生命,回答了這些問題。我們應該要沉得住、心靜下來讀書領會書中所帶給我們的真諦,如果我們能夠真正地,它們可能會比清晨或春天更有益於我們的生活,並且能夠幫助我們看到事物的新層面。有多少人,因為閱讀一本書而開創了他生命中的新階段。

瓦爾登湖是我們每個人心中所向,是我們心中一份清新脫俗的寧靜,願我們每個人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瓦爾登湖”,不為世俗所困,不隨波逐流,堅守自己的本心。

《瓦爾登湖》讀書心得 篇8

我沒有看過梭羅其他的作品,只讀了他最有名的《瓦爾登湖》,但足以讓我從中窺到上述他所有的特質。他出生於美國建國50年後,成長於開始工業化的大時代,身邊的世界一方面仍在靠大量移民建國、無法擺脫舊歐洲最底層封建思想的束縛,另一方面社會在飛速的發展中不斷產生新的事物、新的生活方式及新的思想。這與當下的社會現實多麼的相似,只是美國變成了中國,工業化變成了資訊化而已。我們應對飛速變化的世界的同時,怎樣才能保持一顆追求純淨美好的內心,不被時代的喧囂所裹挾,梭羅給了一種答案!

作為一名自然主義者,梭羅對於自然,特別是瓦爾登湖所在區域的描寫,佔據了大量的篇幅。甚至單闢章節,詳盡描繪了村莊、湖、冬天的湖、森林、莊稼地、禽獸,也記載了他在這如畫而單純的環境中,如何閱讀、種地、垂釣、建造居所、社交。在記述中穿插大量他的思考,非常具有現實意義!給我感觸較深的有如下幾點:

他詳細的記錄了他的開銷,精確到每一分錢。如他建造湖邊的小屋,置辦所有家居陳設,開荒種地。他記錄這些,是想表達,想滿足生存所需,靠自己動手,只需花費極少的金錢和消耗極少的自然資源。但是無論是過程,還是最終呈現的結果,都讓人陶醉其中。

他記錄這些,實際上是想倡導一種與社會格格不入的生活方式。為此他對照了愛爾蘭移民,為了能交得起房租,維持每日有咖啡的`生活,不得不花更長的時間去做更多的工作,因而需要吃更多的東西以維持體力。但最終呈現在梭羅眼中的,是破敗的房屋,凌亂的房間,以及全家人空洞無辜的眼神!我們當下的奮鬥,有多少成分與那些愛爾蘭移民一樣,陶醉於辛勤的付出,把些許的物質享受當做獎勵,在這個不涉及精神世界的迴圈中消耗生命呢?

他對自然的愛,透過字面汩汩湧出,讓你也好像身臨其境,儘管相隔已近200年,我甚至不由得想:

瓦爾登湖現在是什麼樣子?還如梭羅描述的一樣嗎?

以往外國作家對自然的描繪,總感覺與本國作家的不同,但梭羅是第一個通過寫作能讓我身臨其境的外國人,他筆下的自然,就好似中國的水墨山水,淡雅而悠遠,留白處讓你掩卷冥思!讓你不自主的走到戶外,看那些你已看過無數次的景物,竟在腦海中閃回梭羅的句子!到底什麼打動了我,對於我來說是他將自己退到無比渺小的地方,去感恩自然的一切饋贈吧!

好的作家不是天才造就!就如同我不相信這世界有多少天才。全書中,梭羅對於各種典故、言論信手拈來,無比貼切。援引希臘及羅馬神話倒正常,但是還有對於中國的孔子、孟子、曾子的引用,就讓我尤為敬佩了!相比當代,那是一個資訊的蠻荒時代,梭羅需要多麼強烈的求知慾望,才能積累下如此的淵博學識,而且領會其中的含義!他不是受到某種挫折,或是有出世的想法才隱居湖畔,你能看到貫穿他一生的精神追求,與古來先哲的精神溝通後,短暫的隱居可能只是一種實踐!

梭羅被同時代的人視作偏執狂,直到他死後40年,才被重新定義,《瓦爾登湖》也被擺上了世界文學的殿堂;這多麼像梵高,另一個我深深熱愛的炙熱滾燙的藝術家。他們都不被時代所接受,也許這給他們造成了一些困擾,但是他們都沒有因此而羈絆,為了追逐自己的終極,甘願受盡世人眼中的磨難,他們真的是為了創作出傳世的作品嗎?不是的,他們是為了成就自己偉大而高尚的靈魂,最終將精神的昇華通過某種藝術方式傳遞出來,因與世人的追求是如此的不同,才讓人們,那些如移民般只為活著而活著的我們,打開了一條窺視生命本真的窄縫,如果你願意,可以整頓身形鑽過去,那怕被那條縫隙劃的傷痕累累,但相信那邊的陽光,足矣照耀你的靈魂!

《瓦爾登湖》讀書心得 篇9

“你得成為一個哥倫布,尋找你內心的的新大陸和新世界,開闢海峽,並不是為了貿易往來,而是為了思想融合。”本書作者亨利·大衛·梭羅,美國作家及自然主義者。《瓦爾登湖》是他的代表作,也是美國的經典讀物。

個人認為這本書適合想了解大自然而又沒辦法深入自然的人,喜歡探究生活和內心的人。因為該書有冗長的內心獨白和細碎的生活細節的描寫。

瓦爾登湖是一個美麗的湖,書中有好多描繪湖的地方。如“九月一日,我發現三兩株小楓樹的葉子已經紅了,離湖不遠就在三株岔開的白楊下,一個胡角上,臨近這水。啊!它們的顏色訴說著許多的故事。慢慢地,一個又一個星期,每株樹德特性都顯現出來了,它在光亮如鏡的湖面上欣賞自己的倒影。每天清晨,這個畫廊經理便取下牆上的舊畫,換上一些新的地方畫家幅,鮮亮而和諧的色彩多人眼目。”將大自然比喻為畫廊經理的表現方式,擬人化地寫出湖的美景。

書中的“我”,生活得很滿足,他沒有豪宅,也沒有億萬財產,但是他過的很充實。幾平方米的小木屋,再加一塊小土地,就是生活了。每天吃自己親手做的食物,用最原始的方法,展現食物最真實的味道。喜歡吃什麼,就在方寸地裡種什麼,也不必把雜草都去除,或許能得到意外之喜。待收穫季節,收穫自己勞動得來的果實,那是一種怎樣的體會,有些時候,思考思考人生,和鄰居聊聊天,釣釣魚,看看風景,這種生活是怎樣的,有些時候,思考思考人生,和鄰居聊聊天、釣釣魚、看看風景,這種生活是怎樣的愜意。

我想,梭羅的這本書只是展示了他自己尋找自我的過程,他交給我們一個方法,關鍵還要靠我們自己去尋找。也許很多人也向往瓦爾登湖那樣的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認為那種生活一定會是美好的。但,這只是一種美好的願望而已。作者在瓦爾登湖生活了兩年,最終離開。並不是瓦爾登湖不美,也不是因為他厭倦,而是他發現,其實所謂的'世外桃源只存在於自己的內心。如果你內心貧乏、無法平靜,就算是環遊世界,對你來說沒有什麼差異,你永遠找不到世外桃源,因為它只會存在你的心中。

我常想起書中路人留下的一句話,“最高貴的心靈,是最能知足自滿的”。世界的每個角落都綻放煙火,風景是不缺的,卻缺的是一顆能體會美的心。鄉下的人嚮往城市繁華喧囂的生活,而城市裡的人羨慕鄉下那平靜悠閒的日子。為什麼三毛能在撒哈拉沙漠上找到那麼多美麗的故事?為什麼梭羅能在那麼差的物質條件下過著讓今人豔羨的詩意生活?

生活不在別處,認真對待生活,主動對生活索取,回過頭,此處便是你的瓦爾登。

《瓦爾登湖》讀書心得 篇10

《瓦爾登湖》是作者戴維·梭羅獨居於瓦爾登湖,遠離塵囂,想於大自然的安謐中尋找本真,質樸的生活狀態,一種更具詩意的生活。或許這次選讀這本書,是希望我們體會到作者深入思考,並尋找本真的心路歷程,感受來著大自然的力量,並尋找我們自己心中的《瓦爾登湖》。

本書描述了梭羅在瓦爾登湖居住期間所經歷的一切,與周圍農夫、鄰里相處,去親身經歷周圍的一切,與周圍動物互動,進行心與心的交流,感受不同世界的對自由的渴望。

讀後我也發掘了自己身邊的瓦爾登湖,對我來說,大學就是一個瓦爾登湖,一個全新脫俗的環境。我通過這兩個月的生活我越來越能發掘生活節奏,變得適應和恬然,心境也越來越好,逐漸開始安靜思考很多自己之前不會思考的問題。最全面的站可能很多會在大學應接不暇的節奏中亂了方向,而我卻藉由這股亂流讓它成我我的瓦爾登湖,讓我變得更好更優秀。

在大多數人看來,《瓦爾登湖》一本嚮往平靜的大自然,是內心的.嚮導。其實這個瓦爾登湖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隱居之地,而是可以讓精神超凡脫俗的出塵之所,是慰藉心靈的地方。讀這本書或許可使我們在這浮世中釋放安靜的靈魂,減輕焦慮,這或許就是“採菊東籬下”的悠然,讓我們在大學中保持一顆平靜的心,去豐富自我的精神世界。

《瓦爾登湖》讀書心得 篇11

我的一個書友讀《瓦爾登湖》已經20多年了。也許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會在瓦爾登湖的故事中讀到不同的味道。

這是我最近第四次讀它。前兩次讀起來難,一知半解就放下了。雖然它的自然原理和哲學思想是獨一無二的,但卻有一些難以理解的晦澀,就像失去的獵犬、栗色馬和斑鳩的寓言一樣。

後來在我深愛的島城,在寧靜的鄉間,我真的讀完了它。那是黃昏,鄉村被黑夜籠罩,周圍寂靜,心漸漸安靜。看完這本書,我突然覺得很有味道。那個夜深人靜的時候,我甚至覺得清澈迷人。有時候,我想知道白天的忙碌和浮躁是否讓我沉迷於這本孤獨但平靜的書。每一個用心的人,都能動心,梭羅用他的沉靜,在文字中表現出清新舒適。他的《瓦爾登湖》物我相觀,達到了述景文字的最高境界。

1845年3月,梭羅借了一把斧頭,走進瓦爾登湖畔的森林,開始砍伐一些高聳入雲的白松……那是一個快樂的春天,人們感到悲傷的冬天像凍土一樣溶解,休眠的生活開始舒展。他的工具只有一把斧頭,但他很快就建造了一座堅固的小木屋,足以避風擋雨。在與湖為伴的日子裡,清晨與朝露為伴,白天與勞動融為一體,晚上與清澈的湖水交流。湖給了他水,樹給了他冬天生火的材料,土地給了他工作的鄉村,魚、昆蟲、鳥和動物給了他世界上最原始的視聽體驗。他已經與湖融為一體,自然給了他最美麗的禮物。我住在瓦爾登湖,不再離上帝和天堂更近了。我是它的`石岸,是他經過湖中心的微風。在我的手心裡,是他的清水,是他的白沙,他最深的泉水懸在我的哲學上。他坐在湖邊,自由呼吸,觀察,近距離傾聽,靜靜思考。透過瓦爾登清澈的湖面,我們可以像鏡子一樣看到我們內心深處的感滋潤了他的湖水,達到了他的精神高度。

《瓦爾登湖》讀書心得 篇12

第一次聽到《瓦爾登湖》是在新聞上,新聞的大致內容是2016級清華大學的錄取通知書中還帶著一本《瓦爾登湖》,當時比較好奇,是怎樣的一本書,讓清華大學的校長如此推薦呢?

《瓦爾登湖》是美國作家梭羅的散文集。梭羅在23歲時就擺脫了金錢名利世俗的束縛,開始了他的“隱居”生活。《瓦爾登湖》是他獨居瓦爾登湖畔的記錄,描繪了他兩年多時間裡的所見、所聞和所思。

當我聽到《瓦爾登湖》時,第一反應這是一部寫景的作品,靜下心來,慢慢品讀時會發現作者在展示美景的同時,也展示了一種物質上的簡樸至極,精神上豐盈充實的生活狀態。在閱讀中能夠體會到作者“深入思考和重塑自我”的心路歷程,感受寧靜的巨大力量,並尋找到自己心中的瓦爾登湖。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都象徵著返璞歸真的隱逸生活。中國傳統文化中並不鮮見,而如今人們的心裡一概被視為消極迂腐,取而代之的是出名要趁早。極致的`功利主義不僅瀰漫在學校裡,同樣也成為官場、商場、文藝圈的準則。有多少人因為遺失了心中的瓦爾登湖,最終成為“套路”的犧牲品,又有多少人,因為過於追求成功,最終成為繁華一夢中的過客?

可能,在清華大學校長邱勇看來,《瓦爾登湖》既不是那種雞湯式的麻醉劑,也不是雞血般的興奮劑,而是一本能夠讓人安靜下來的書。它不是一本生活指南,而是內心的嚮導。而那個抽象的瓦爾登湖,並非本來意義上的隱居之地,而是可以讓精神超凡脫俗的出生之所,是安放靈魂的故鄉。所以,或許可以這樣理解,邱勇推薦《瓦爾登湖》,是希望學生能夠以精神上的潔淨高遠,去對抗無所不在的物質喧囂,減輕利益交換原則所帶來的焦慮,從而逃避這個時代的狂躁與沉淪。

我們總是過於匆忙,似乎總是要趕到哪裡去,甚至連休假、遊玩的時候也是匆匆忙忙地跑完地圖上標上的所以風景點,到一處“咔嚓、咔嚓”,再到一處“咔嚓、咔嚓”,然後帶回可以炫示於人的照片。我們很少停下來,停下來聽聽那風,看看那雲,認一認草木,注視了蟲子的蠕動。我們總是樂於譴責無所事事,而碌碌無為不更應該受到譴責嗎?特別是當它侵害到心靈也許是為了接納更崇高更神聖的東西而必須保有安寧和靜謐的時候。所以,讓我們放慢腳步,感受生活,尋找到那塊屬於我們自己的瓦爾登湖吧!

《瓦爾登湖》讀書心得 篇13

最近,把亨利·大衛·梭羅的《瓦爾登湖》看完了。

看這本書的過程是跌但起伏的。大部分的內容,都是梭羅的“記流水賬”:他是怎麼在瓦爾登湖邊上用木頭建小屋的,怎樣靠一點點微薄的收入來維持最為簡單的生活的,怎樣種豆苗,怎樣和來訪過客交流並傾聽窮人們的心聲的,怎樣測量湖底深度制畫地圖。另外,他還頗費筆墨描寫了瓦爾登湖的自然風光,以及附近小鎮的生活圖景。但中間,總會時不時地蹦出一兩句作者貌似深思熟慮了很久才想明白的話,這樣的段落雖然不多,而且零星地散落在字裡行間,但在凌晨閱讀的時候,還是感到它們的力量之強大,將瞌睡的神經都震動得再也不想入眠了。

這位曾經就讀於哈佛大學的.高材生,人到中年,卻放棄城市浮華的一切,來到寧靜秀美的瓦爾登湖畔,在湖邊過起了半隱士的生活。要有多大的勇氣來撇清世俗齊刷刷的眼光,才能踏出這一步呢?這是我讀這本書時,不斷閃現腦海的一個問題。他來到湖邊,並非因為他已經參透了禪意,而恰恰相反,他隱居湖畔是為了做一個實驗,他想看看,用一種最原始最簡單的方式同大自然水交融地做鄰居,能否擺脫世俗的狹隘眼光,獲得思想上的昇華。而事實證明,這位可愛的“大叔”真的可以做到。這本寫於19世紀的散文記敘了梭羅與自然為鄰的生活以及生活中感悟到得某些與我們現今生活息息相關的犀思利想。彷彿一個古人,已經預見了人類的未來之蒼涼和悲哀。大自然叫他忘卻了時間,或者說擺脫了時間,從巨集大的視域去審視人類和人類的精神以及肉體,難怪梭羅呼喊著:我們要愛她,愛自然。

《瓦爾登湖》讀書心得 篇14

《瓦爾登湖》是一本寧靜、恬淡、充滿智慧的書。其中分析生活,批判習俗處,語語驚人,字字閃光,見解獨特,耐人尋味。許多篇頁是形象描繪,優美細緻,像湖水的純潔透明,像山林的茂密翠綠;也有一些篇頁說理透徹,十分精闢,給人啟迪……

第一次讀《瓦爾登湖》是在讀大學的時候,用了一個晚上囫圇吞棗的翻完,心裡想也不過如此。第二天坐在一群朋友之中熱烈的討論關於隱居的話題,甚至在辯論賽的時候也要把梭羅的“不要企圖佔有大地”作為了環保的理論依據,現在想來,在那個時候的`稚嫩心態和浮躁心境下讀這本書,怪不得能把書裡的精髓糟踏成那樣。

如今再讀《瓦爾登湖》,是在5年後的北京,在第三極書城偶遇徐遲翻譯的版本,就買了下來放在枕邊。於是每天睡前和醒後下意識的一件事就是摸起那本淡綠色封皮的書來翻幾頁。每天夜裡,當世界靜的只剩下我和一盞檯燈的時候,就連桌角的百合都悄悄隱退了喧囂的香氣,關掉一些可以與外界聯絡的方式,卸掉身上一切的束縛和偽裝,就坦然的像個書蟲一樣粘在書頁上,任什麼事都趕不走我了。

讀《瓦爾登湖》的初期境界是覺得有味道,在瓦爾登的春夏秋冬裡時刻都感到一股清冽自然的水霧之氣撲面而來,好像自己真的喝下了冰鎮的梅子酒一般。再讀的時候就能感受到些許同病相憐的孤寂了,但這種孤寂一點也不難過,在心底裡竟然就像很享受的樣子,癢癢的寂寞快感催著人繼續往下讀,心裡開始升起一些激動,彷彿與梭羅有個私密的約定,誰也不會透露誰在世上寂寞的快感,這時候感動也摻雜進來,因為從來沒有什麼時候我能寂寞的這樣美,甚至這樣成癮,也從未在哪一個作品裡想現在這樣不孤獨過,以前的作品,都是我遊離在外,再精彩也是作者的,與我無關。而《瓦爾登湖》卻讓我親切的稱為“我的瓦爾登”,我相信那不是一個什麼真正的所在,那是心靈,可以在書裡共享到的東西。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