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爾登湖讀書筆記

來源:果殼範文吧 2.45W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書筆記呢?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書筆記頭疼,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瓦爾登湖讀書筆記,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瓦爾登湖讀書筆記

瓦爾登湖讀書筆記1

1845年,梭羅拿了一柄斧頭,一個人跑進了無人居住的瓦爾登湖邊的山林中,開始了獨居生活。不同於中國文人宦海沉浮後的避世隱居,梭羅不是逃避現實,而是追求現實,是對生命本質的一種探索。他說:“我到林中去,因為我希望謹慎地生活,只面對生活的基本事實,看看我是否學得到生活要教育我的東西,免得到了臨死的時候,才發現我根本就沒有生活過。”

他不執意要做一名隱士,他想隱居時,他就來了,他覺得夠了時,他就去了。梭羅讓我想起了餵馬劈柴,周遊世界的海子。海子在臥軌而去的時候,書包裡就有這本《瓦爾登湖》,海子未必是不愛生活,也許他已經看透了生活的本質,他也像梭羅一樣,他覺得時候夠了,他就去了。只不過他去了另一個天堂,那裡也可有像瓦爾登湖一般的美景?

梭羅與海子,讓我想起黑塞筆下的樹:“它們好似孤獨者,它們不像由於某種弱點而遁世的隱士,而像一些偉大而落落寡合的人物。”這一段話,恰能很好地描述他們。

我在想:如果我像梭羅一樣淡泊,又有他那樣的能力與天賦,像他那樣真正知足,也許我就不會煩惱了吧。但我很希望能報答父母,很希望能讓他們感受更好的世界,希望可以給他們買最好的東西,帶他們去世界各地周遊。這是一個普通的子女最普通的願望了吧。可是如果我要選擇淡泊,我就沒法實現這些。長大了總要面對一些東西,再加上這個世界的現實。自己的衣食住行,父母的養老,還有人生中的意外與傷病。即使父母表示不需我負擔,我只需照顧好自己,可是我想讓他們過上更好的生活。除此之外,還有對社會的責任。我想幫助那些可憐的人,這個世界是如此的不公平,我希望從富人那裡賺錢,然後給那些窮人以幫助。

好在,在不停的遊走之中,我已漸漸找到了平衡。我現在要努力學習,以後要努力工作,但這些和我追求的平靜並不是完全相悖的。

我不想接受庸碌的生活。而我的不庸碌,則是我不要過著一生無趣的生活。

瓦爾登湖讀書筆記2

從一八四五年七月四日到一八四七年九月六日,梭羅獨自生活在瓦爾登湖邊,差不多正好兩年零兩個月。瓦爾登湖不僅為梭羅提供了一個棲身之所,也為他提供了一種獨特的精神氛圍。

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有一塊真正屬於自己的地方,這塊地方可能並不是我們現在正匍匐的地方,但並不是我們每個人都會出發去尋找它。它不僅是我們身體的棲所,也是我們心靈的故鄉,精神的家園;它給我們活力,給我們靈感,給我們安寧。

世人不斷致力於佔有更多的東西,往往用一些接近貪婪的手段,而梭羅用文字佔有這片湖泊的所有風景。就像一個詩人,在欣賞了一片田園風景中的最珍貴部分之後就揚長而去,那莊園主還以為他拿走的僅只是幾枚野蘋果,詩人卻把他的田園押上了韻腳,拿走的是最精華的部分——文化。這種購買付出的不是金錢,而是比金錢更寶貴的東西,它付出的是一顆摯愛的心,還有體力,它得到的自然也更珍貴。

回到自然中去,做一個自然中的人,一個自然的人,去感悟自然的妙處,領略自然的真諦,這是梭羅一生的追求。生活越簡單,宇宙的規律也就越簡單。他依靠的是自己,自己耕作,自己收穫,感受四季的變化,為春天的到來而歡欣。他傾聽,他真正體驗著自己,把美學貫徹到他的生活、他的寫作中。梭羅帶給我的體驗,並不止於這本散文集,並不止於墨香之下的文字,更多的是一種內心的觸動,和心靈的感動。梭羅,他彷彿與我生活在平行世界,我無法踏上他走過的路,但感謝他讓我知道了一種與自然相融合的人生體驗,他讓我領會到一種拒絕平庸的生活態度是多麼珍貴和純粹。同時他也讓我相信,如果我與眾生的步伐不一致,那也許是因為我聽到了生命的另一種鼓點,遵循的是生活的另一種節拍。他讓我不再害怕與別人不一樣,他讓我更加堅信生活本純粹,他讓我看見自然、觸控自然、聆聽自然,他讓我一次又一次地被感動,他是梭羅,他是靜靜站立在瓦爾登湖畔的梭羅,他是被大自然愛著的梭羅。

瓦爾登湖,我沒有去過,不知道那是怎樣一個湖,不知道它今天是否變成了某一個人的產業,可是我知道,世界上只有一個瓦爾登湖,那是梭羅的瓦爾登湖。

瓦爾登湖讀書筆記3

這本書,我從20xx年看到了20xx年,期間幾度中斷,但又無法放棄。也就是說,這是一本讓我看得昏昏欲睡,卻又愛不釋手的書。昏昏欲睡,是因為自己這學期的生活和工作節奏和梭羅先生在瓦爾登湖的生活節奏相比,確實快得多,也雜亂得多,每當有空閒翻書,已經是工作之後比較疲累之時,看著他用那麼多文字描寫並無太多情節的大自然場景,免不了犯困;愛不釋手,是因為梭羅先生所追求的那種本真的生活態度,又是自己一直比較認同並且嚮往的。後半部分,我是聽著龔一先生的古琴曲讀完的,靜下心來讀,效率更高,也明顯更加享受。

在遠離塵世的大自然中,在康科德,在瓦爾登湖畔,在森林裡,梭羅先生自己蓋了一所房子,他自給自足,過著極簡的生活,吃著極簡的食物;雖然也會感到孤獨,但他享受著勞動和收穫的喜悅以及閱讀帶給他的無窮樂趣;他在黎明之前出門,他在夜晚的森林裡靠腿而不是眼睛辨別方向;他傾聽來自森林裡的每一種聲音;他長時間靜靜地觀察湖水顏色變化和水溫的起伏;他和禽獸為鄰;他花很長的時間自制爐灶生火取暖,研究湖面結成的第一塊冰;他從大自然中悟出了很多人生的道理……

梭羅先生說,常年生活在大自然中的人,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了。這麼說來,我是算不上大自然的一部分的。作為從小在小城市長大的人,作為一個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某零後”,我冬天烤著暖氣、夏天吹著空調,懶得做飯就叫外賣,無聊的時候只會上網,我喝著經過幾十道過濾工序的純淨水,享受著從超市買來的蜂蜜,品味著帶著精緻包裝的零食……我從不考慮這些和大自然有什麼關係。我害怕毛毛蟲,討厭牛糞的味道,我不知道農作物的生長過程,我沒有見過小麥是如何變成麵粉的,我沒有砍過柴,沒有挖過土豆,沒有翻過蚯蚓,沒有放過羊,沒有餵過豬,我見到蜜蜂就躲得遠遠的,見到老鼠一定會尖叫,我是看了《爸爸去哪兒》才知道火龍果原來是那樣長的……我必然離不開大自然,卻也好像並沒有和大自然有多親近;我生在地球上,卻好像並沒有在地球上獨自生存的能力。  

每當想到這些,我就總覺得自己的生活中好像有很大一個缺口。我們聽了太多課,學了太多書本上的知識,而並沒有從真正的生活中汲取豐富的營養。“一個孩子要是自己開挖出鐵礦石來,自己熔鍊它們,把他所需要知道的都從書本上找出來,然後他做成了一把他自己的折刀——另一個孩子則一方面在冶金學院裡聽講冶煉的技術課,一方面收到他父親給他的一把洛傑斯牌子的折刀,——試想過一個月之後,哪一個孩子進步得更快?又是哪一個孩子會給折刀割破了手的呢?”

西北大學李浩老師在講到他對大學教育的思考時提到過“不作不食”這個觀點。他說“當下中國經濟的發展使得80後、90後的學生視‘張口吃飯,伸手穿衣’為天經地義,不會明白不作不食這樣淺顯的道理,故對不勞而獲的批評也沒有反思。從通過體力上的勞作以養活生命、強身健體、躬行實踐,到通過腦力上的勞作以開發心智、錘鍊思維、縝密思想。勞動的好處不言而喻,勞動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這些本該是幼兒園就要知道的常識,現在則要以棒喝的方式向大學生補課。”

面對新聞報道不太接地氣兒的現象,中宣部、中央外宣辦、國家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總署、中國記協五部門也曾在全國新聞戰線組織開展“走轉改”活動,強調“一頭汗兩腿泥”才能寫出好新聞。

陳虻說,不要因為走得太遠而忘記為什麼出發。

美食、名譽、利益、地位、金錢……我們的生活似乎太複雜了,梭羅說“甚至連吃飯也一般只不過是吃一頓飯的比喻”。的確,是不是我們現在複雜的生活也已經是生活本來面目的一種比喻了?我們如此賣力,如此拼搏,如此奮鬥,似乎人生路上有太多的追求,但在適當的時候,我們應該停下來好好想想是不是在追求“人生目標”的路上有點走偏了?夜晚“在森林中你只要閉上眼睛,轉一次身,你就迷路了”,同樣,在人生的路上前行,也要經常提醒自己保持清醒,認清方向,不要迷路。

梭羅先生告訴我們,要回歸生活本真,不要形式主義——這大概就是我放不下這本書的最大原因吧。作者:郭雨欣

瓦爾登湖讀書筆記4

湖邊的泥鰍[噓]

“小牛的哥哥,帶著他捉泥鰍,

大哥哥好不好,咱們去捉泥鰍”

夜遊東風渠時,對岸飄來這首歌謠,歡快童趣,對比懇求,活力如泥鰍,泥鰍畫面隨著城鎮化而逐漸歸隱進回憶裡。

喜歡特立獨行的人,小時候我是不需要勞煩哥哥們求帶路的,放學路邊,偵測一下湖邊地形,捲起褲腳,光著腳丫,擼起袖子就幹。在涼水和汙泥中,我摸來游去,以奮鬥的手指為本。你知道不,泥鰍本身是有分泌一種光滑黏液的,憑藉如此大法能保它逃離危險。但只有掌握它們的人才能得法破解,我就是之一,用彎折的食指和中指,夾住泥鰍的頭部,恰好罩住它的去向,化解了其黏滑力,果然收穫不小。偶爾被龍蝦鉗子夾一下我也不怕,他說風雨中這點痛算什麼!寂靜的湖邊,自然饋贈竟如此有趣。

後來在吉林跟內蒙老兄一起吃火鍋,有泥鰍有燒酒,他們吼著“半瓶我悶完,剩下你隨意”,推杯執盞間,鮮活的泥鰍一躍而起,像一道光,從我面前畫了個漂亮的弧線,逃離了火鍋桌面。鯉魚躍龍門,泥鰍逃火鍋,魚生不白來,絕不輸於氣勢任人魚肉。

如今漂在江湖,手捧《瓦爾登湖》,時常還想起泥鰍的趣事。[微笑]

瓦爾登湖讀書筆記5

二十歲的時候,我在北方一所大學的校外,租了間屋子,只為每天可以像個正常學生樣,去學校裡聽老師講課。那時,我選擇了最渴望的中文系去學習。

租住的屋子,屋前栽植著幾棵大樹,有柿子樹,有柳樹,還有香樟樹。晨起的時候,便能聽見鳥雀在樹梢鳴叫個不停。很多個早晨,我都在清脆的鳥鳴聲中醒來,洗漱完畢後,便穿過一條筆直的水泥路,再拐過一條熱熱鬧鬧的小吃街,解決完早餐,然後到學校。

學校很大,到處栽植著松柏、合歡樹,還有桂樹。正值花期,這些紅花翠綠將校內一排排高聳的白色建築群裝點的肅穆又雅靜。教學樓、宿舍樓、餐廳,以及那個尖頂的、寬敞的圖書館。我在教學樓裡聽老師講唐詩,講《紅與黑》,講文學批評,那些生動而形象的語言像天上的雨水灑向麥田樣有條不紊的澆灌在了我心田。這樣的好時光,宛若自己又回到了無憂無慮的中學時代。而那時,我已經因為各類客觀的原因以及主觀的原因,毅然決然的選擇了和同齡人截然不同的人生旅途——去遠方漂泊。然而在去遠方的路上,我無時無刻不在尋求一種迴歸。就抱著這種特別遺憾的心情,我去了漢大,成為了一名旁聽生。可能因為失去過,所以才倍感珍惜,記得那時,我每天坐在教室的第一排,每次上課的時候,我認真的捕捉著老師講的每一個字,思忖著他們說的每一句話,踴躍的說出他們提的每個問題,就是以這樣一種特別飽滿明亮的情緒,聽老師講屈原,講中國古代小說,講外國文學,講紅樓夢,講寫作,從大一的課程,聽到了大四。是真的希望自己的努力,可以稍稍挽回些什麼,至少不要再那麼遺憾了。

除過上課、一日三餐,以及在學校裡散步外,我去的最多的地方,便是那個尖頂的、寬敞的圖書館。那個圖書館和許多大學的圖書館一樣——大,裡面滿架的書,堆了滿屋。便是在這裡,我借到了聶震寧先生主編的文學叢書——《創意閱讀》。《創意閱讀》凝結了眾多作家的讀書體會,從我國的《詩經》、《史記》,到國外的《金薔薇》、《魚王》,而最打動的卻是一篇名為《我與梭羅》的文章,這篇文章作者的名字叫葦岸。直到現在,我都無法忘懷的是,作者在文章的開頭說:“我第一次聽說這本書,是在1986年的冬天。當時詩人海子告訴我,他1986年讀的最好的書是《瓦爾登湖》。在此之前,我對梭羅和《瓦爾登湖》一無所知”。在這句話的指引下,我找到了《瓦爾登湖》,在認真閱讀的過程中,我被作者文辭的美妙,以及所闡述真理的的的確確,感染的無以復加——梭羅是個偉大的作家,而且是二十多年來,無論是語言表達,還是作者闡述的道理,亦或是文章描寫的內容,都讓我佩服的五體投地的作家,而《瓦爾登湖》自然而然的成為了我最喜歡的書籍之一。

一個帶有村野氣息,然而卻淳樸自然內心懷揣著詩意的男子,在一個充滿朝氣的早晨,拿著炳斧子,來到了一片寂靜的湖泊邊,在湖泊周圍建立了一座木製房屋,他親手砍伐樹木,從鄰居處購買來廢棄的門窗以及木杆,並對這些材料加以改造,讓它們成為房屋的一部分。他還在湖泊不遠處,開採出一塊空地,在空地上面種上土豆,糧食作物,為了避免食物中一些營養成分的不足,他會在湖邊釣魚,會在外出遠遊的時候,隨手摘下路邊的果實充飢。他在書中談到,他一年只工作六個星期,便能維持一年的開支,而這樣的生活,他已經靠辛勤的勞作,維持了五年。在和瓦爾登湖為伴的五年時光中,他在湖邊寂靜的生活、種豆,四處漫遊、思索,然後將自己的所思所想,所看所聽所感,凝結為一顆顆晶瑩剔透的文字,這便是在世界文學史上都佔有重要位置的書籍——《瓦爾登湖》。他是在用自身的切身實踐,向置身的機器文明時代進行抗議。然而他並不提倡,看到這本書的讀者,效仿他的生活方式而活,也在哪片湖泊邊蓋個房子,在湖邊種地,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梭羅在書中談到,儘可能的每個人的生活越不同越好,他給讀者的建議是,只有每個人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他的生命才真的有價值、有意義。因為,那樣的活著,才會感覺快樂,感覺自由,感覺到生命在悸動,感覺到一切朝氣蓬勃,而一味的跟風,一味的攀比,一味的模仿,將是對生命真諦最大的抹殺。我想,這是《瓦爾登湖》傳遞給讀者最重要的理念。而關於這樣的的理念,梭羅在書中闡述的非常多,譬如,梭羅在”經濟篇“中寫道:“有些人無窮無盡的憂患焦慮,成為了一種幾乎醫治不好的疾病。我們又生就愛誇耀我們所做工作的重要性;然而卻有多少工作我們沒有做!要是我們病倒了,怎麼辦呢?我們多麼謹慎!決心不依照信仰而生活,我們儘可能的避免它,從早到晚警戒著,到夜晚違心的祈禱著,然後把自己交託給未定的運數。我們說,只能這樣子生活呵;可是從圓心可以畫出多少半徑來,就有多少種生活方式。””因為我對某些事物有所偏愛,而又特別的重視我的自由,因為我能吃苦,而又能獲得成功,我並不希望花掉我的時間來購買富麗的地毯,或別的講究的傢俱,或美味的食物,或希臘式的或哥特式屋頂。如果有人能毫無困難的得到這些,得到之後,更懂得如何利用他們,我還是讓他們去追求“。書中,這樣的段落比比皆是。梭羅寫下這本著作,是為了在人們的腦門上挖上一扇窗,讓人們更加謹慎的思考自身的處境,思考自身的生活狀態,以便做出更科學更正確更有價值的人生選擇,是為了喚醒人們心中沉睡的信念,讓人們有信仰的活著。沒有一個作家如此的關注生命的意義,生活的意義,這是我欽佩和喜愛梭羅最直接的原因。

而我喜歡梭羅的另一個原因,?是因為他還是個不折不扣的自然主義者,他熱愛自然,他在教書的時候,會帶領孩子親身感受自然的一切,花草,禽獸,徜徉在大自然的懷抱裡,他的靈魂會踏實下來,安靜下來,愉悅下來,在整本書中,關於大自然的描寫,幾乎隨處可見,”不僅要觀看日出和黎明,如果可能,還要瞻仰大自然本身!多少個冬夏黎明,還在任何鄰居為他們的事物奔波之前,我就外出幹我的事了“。勤勞踏實的梭羅在天未大亮的時候便興致勃勃的朝著自己的理想前進了。他砍樹建造木製結構的房屋,在湖邊居住,是典型的熱愛大自然的表現。在”湖“一篇中,梭羅寫道:”在溫和的黃昏中,我常坐在船里弄笛,看到鱸魚游泳在我周圍,好似我的笛音迷住了他們樣,而月光旅行在肋骨似的水波上,那上面還凌亂的散步著破碎的森林“。形象而生動的語言,將大自然的美景如畫般呈現在讀者面前,這是梭羅文字上的魅力。因為熱愛自然,於是對奢侈不需要的身外之物非常排斥,包括精美的食物,精美的服飾,錦上添花的慈善工作,以及不真實的靈魂和品行。大自然是梭羅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浸透到了梭羅的血液當中,於是我們在閱讀《瓦爾登湖》整本書中,詩意無時無刻不在內心升騰。沒有更多的文學作品,能夠和《瓦爾登湖》相媲美,在閱讀的時候,將讀者的靈魂自然而然的淨化,使人心神澄明

他樸素,熱愛真理,敢於大膽實踐,以及無與倫比的文學天賦,都讓人喜愛不已。而因為《瓦爾登湖》,我願意按照自己的意願過一生。

瓦爾登湖讀書筆記6

《瓦爾登湖》最深得我心的時候是那段最孤獨的時光,距離現在已半年的光景,而現在我比過去更享受獨處的時光,甚至吝嗇於告訴別人這樣的獨處有多麼美妙,好像怕被人知道了,會被剝奪了一樣。但我自認為我的這種愛好是最低層次的,我只是大略體會到了這種快感,尚不足以達到哲學命題,而促使我去探索這樣的一個鮮有人問津的話題的正是梭羅在瓦爾登湖裡關於孤寂的論述:我熱愛孤單,我從未找到比孤寂更好的夥伴。

大體上來說,混跡於人群之間,總比在室內獨處來得寂寞。思考著或者工作著的人無論在哪裡都是寂寞的。衡量孤寂的標準,並不是一個人和其同類之間隔了多少英里,真正勤奮的學生,哪怕伸出劍橋學院人滿為患的教室中,也必定如沙漠裡的托缽僧般孤寂。

梭羅在瓦爾登生活的第一年,在大半年的時間裡,他甚至什麼都不做,坐在陽光下,坐在湖邊,樹木中,從正午坐到黃昏,他把這樣坐著但思考著的狀態當做是全情投入地觀察自己,觀察自然的良機。他樂此不疲,從未感到是在浪費光陰。他在這段時間實現了靈與肉的分離,有一個靈魂的“我”在肉體的“我”之上觀察,這樣真切而赤果裸的觀察讓他成功地對一切行為和後果都淡然處之。梭羅獨居湖畔,過著近乎隱士的生活,他排斥社交,他認為社交過於廉價,我們不得不遵守某套規則,美其名曰禮儀和禮貌,以便能夠忍受如此頻繁的會面,而不致相互爭吵。

我們生活的太擁擠,因襲彼此的生活方式,相互磕磕絆絆,因此而失去彼此之間的尊重,對所有重要而熱忱的交往來說,次數再少肯定也是足夠的。據此我便無知地以為他是消極避世的,和中國古代大多數隱士一樣,因功名不得而憤世嫉俗,逃遁山林。

瓦爾登湖讀書筆記7

從沒有人去衡量人的真正力量,我們也不應該總是按照個人的經歷來判斷他的能力,個人所能一一嘗試的事情並不多。無論你失敗了多少次,不要煩惱,我的孩子,沒有人可以要求你必須完成你還沒有做完的事情。

我們大可以心安理得地相信比我們實際知道的更多東西。我們不應該對自己過分關心,這樣才可以把這些關心真誠地給予其他人。我們天生就喜歡把自己工作的重要性無限誇大,我們多謹慎啊!那些煩惱和憂愁實際上是什麼?它們究竟是否值得我們費盡心思,或者說值得我們謹慎對待?

大多數的奢侈品,還有大多數所謂的生活舒適品,不僅不必要,還會嚴重阻礙人類的進步。從奢侈和舒適的角度來說,最有智慧的人的生活總是比窮人還要簡樸。一些哲學家,他們表面上十分貧困,但是內心卻十分充實。只有站在安貧樂道的立場上,一個人才能成為一名公正而有智慧的人生觀察者。

現代到處都是哲學教授,卻未見幾個真正的哲學家。一個哲學家與一個哲學教授不同,他不僅要思想深刻,不僅要建立一個學派,還要熱愛智慧並根據智慧的引導去過一種樸素、獨立、大度和值得信賴的生活,要解決生命的問題,不僅要在理論中埋頭,還要更多地從實踐出發。大智者、大思想家的成功,常常不是帝王式的,也不是豪傑式的,而是大臣式的成功。

有一類人,他們表面上十分富有,卻是最貧窮的一種。他們積聚了亂七八糟的東西,卻不知道怎麼使用、怎麼擺脫,他們用金銀給自己打造了一幅鐐銬。

他們沒有意識到,如果別人要來買你的籃子,你必須要讓人覺得你的籃子是值得買的。我關心不是怎樣讓人來買,而是怎樣才可以避免出售。人們所讚歎的所謂成功的生活,實際上只是一種生活的可能而已。我們為什麼要誇耀一種生活,而貶低其他形式的生活呢?

國王和王后所有的衣服只穿一次,他們根本沒有沒有享受到穿合身衣服的快樂,只不過是個懸掛衣服的衣架,而我們的衣服每天都和我們融為一體,顯示著穿衣人的個性,最後我們甚至不願將其捨棄,就像不願意捨棄自己的身體一樣。因為人們注重的並非是真正應該尊敬的東西,而只是那些受到人們尊崇的東西。我們熟悉的人很少,認識的衣服、鞋子和褲子卻很多。要是沒有衣服,人們的相對身份還可以保持嗎?要是沒有衣服,你能準確的告訴我,文明人中誰最高貴嗎?

人的需要,不是一定要應付什麼事業,而是要有作為。我們儘管穿著舊衣服,但還感覺像個新人,有了新的生機。依靠的只是內在的辛勤和擴充套件,因為衣服只是外在的保護和世俗的煩惱。

一個人應該穿的簡單,他還應該在生活的各個方面都考慮周密,防患於未然。

如果你很富有,那就要像棗樹那樣慷慨施予,但是如果沒什麼可給的,那麼就像柏樹一樣,成為一個信仰獨立的自由人吧。

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簡樸與安寧,不要充當窮人的先知,而是要勤奮、努力的成為世界上一個有價值的人。

做好事,同樣需要足夠的智慧。行善,不是泛愛。一個人要在世間謀生,如果生活方式簡樸,頭腦聰明,那麼就不應該是一件難事。人們謀生並不一定需要流汗,如同原始民族的簡樸生活追求。

我願意世界上的所有人,生活方式越不同越好,但我更希望每個人都能謹慎、耐心地找到並堅持他的生活方式,而不是簡單地採用父母或鄰居給他的生活方式。

瓦爾登湖讀書筆記8

《穿越天空的心靈》讀書筆記

這個暑假,我閱讀了一本名叫《穿越天空的心靈》的書。書中的內容深深吸引了我。它講述了:主人公盛欣怡媽媽病逝後,沉浸在孤獨無依的恐懼中。一個偶然的機會,她和“丸子軍團”的幾個“小丸子”成了朋友,受到“小丸子”們的影響,盛欣怡也開始接觸到以前幾乎都不敢碰的動漫,她迷上了宮崎駿的世界??那是讓心靈飛翔在天空之城的美好和純真,這是成長中的又一次跨越和進步。

這本書提到的大多數動漫作者是宮崎駿。宮崎駿的動漫主要是將夢想、環保、人生、生存融入其中。我其實也是宮崎駿的粉絲!前不久,我看了宮崎駿的《千與千尋》。故事奇特而有趣!在看的過程中,我不僅看到了宮崎駿在動漫裡的奇思妙想,還看見了宮崎駿在動漫中讓人懂得了環保的重要性。動漫在大人眼中幼稚而膚淺,看多了還會影響學習。其實,有些動漫幫助你勵志;有些動漫可以讓你想象力豐富;有些動漫可以培養你的幽默感??

書中提到了不少宮崎駿的作品,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風之谷》。故事描述了被汙染的毒森林散發出陣陣毒氣,為此人們不得不戴著防毒面具才能進入森林。人們認為空中的毒氣源自於毒森林,所以他們想方設法要除去毒森林。後來人們才發現原來是毒森林吸收了地球上的毒氣,從而淨化了空氣!

讀到這裡,我不禁為人類的愚蠢而感到憤怒!我想宮崎駿應該是反對人類對大自然的破壞而在這裡告誡人們。現實生活中,我們隨處可以見到“保護環境,人人有責”這樣的環保標語。可大多數人還不是隨處扔垃圾,對樹木亂砍亂伐!現在每年就有十六億噸泥沙流入黃河,土地更是嚴重荒漠化。這些現象告訴了我們愛護環境,保護地球的重要性。

讀了《穿越天空的心靈》這本書,我真的感觸很深。我希望大人們能少反對看漫畫,因為動漫也是一種學習!最後,我希望大家能夠當地球的小主人,讓我們的環保方面蒸蒸日上!

瓦爾登湖讀書筆記9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讀完這本書腦海中浮現的第一個畫面就是陶淵明的世外桃源,而作者筆下的世外桃源就是瓦爾登湖,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一人獨居,與鳥為伴,與魚為鄰,全身心融入到大自然中。一人獨白,不斷的追求內心真實的想法,沒有爾虞我詐沒有魚龍混扎沒有雞毛蒜皮,不斷自我探索自我發問自我反思,這是一種怎樣的孤獨與安靜,讀者無從體會。

當社會高速發展,經濟日趨發達,物慾愈發膨脹,人們向大自然索取的越來越多,但作者卻在迴歸自然迴歸自我,寧可做一個與當下社會格格不入的人,選擇獨處選擇與大自然和諧相處,這是需要放下太多雜念太多東西才能做出的決定。每日與飛鳥對唱,與魚溪水,小日子甚是瀟灑,時常羨慕那先說走就走的人,因為總是覺得自己被生活所禁錮,被家庭被工作被其他事所困,我們太追求物慾及感官體驗,精神追求逐漸貧瘠,用作者的話說那就是“我們這樣的生活不能稱為真正的生活”。

瓦爾登湖這本書闡釋了一種理想狀態下的完美生活,是現代人眼中的詩和遠方,能讓人忘卻眼前的苟且並沉浸在作者描述的美好生活中。有時候看一本書就是體驗一種感覺,僅僅是體會那種寧靜與淡然,就像文中閱讀一章所說:“大多數人學會閱讀,僅僅為了得到一丁點兒方便,有如他們學會阿拉伯數字,只是為了記賬,免得做生意時上當受騙;對於作為一種高尚的智力練習的閱讀,他們就知之甚少,乃至於一無所知了;但是,從高尚的意義上來說,唯有這樣才算是閱讀,斷斷乎不是像奢侈品那樣吸引我們的閱讀,也不是使我們更高貴的官能昏昏欲睡的閱讀,而是恰恰相反,我們不得不踮起腳尖去閱讀,把我們最警覺、最清醒的時光奉獻給閱讀”。讀書是一種愛好也是一種生活方式,願我們都能把最警覺、最清醒的時光奉獻給閱讀。

瓦爾登湖讀書筆記10

三毛作品集《撒哈拉的故事》

讀書筆記摘抄

書名:《撒哈拉的故事》 人名:三毛

內容概要:三毛以率真、樂觀的筆風記敘了她和丈夫在撒哈拉沙漠生活的那一段難忘歲月。有她和丈夫之間的生活瑣事,有當地的民俗民風等等,屬於散文形式。她並沒有這段波折的故事裡過多的揮灑筆墨,但就是那幾句輕描淡寫的字句仍可以使我們深刻的感到她那段生活裡的苦不堪言卻愛莫能助. 好詞好句:當時我多麼痛恨自己的貧乏,如果早先我虛心的學些攝影的技術,能夠把這一切我看見的異象,透過我內心的感動,融合它們,再將它創造記錄下來,也可能成為我生活歷程中一件可貴的紀念啊!

感悟: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流浪——流浪——流浪遠方,也許做人,就應該有這樣的勇氣,這樣的灑脫。

其實故事很短,但我看了很久,09年一直看到10年的現在。其實這樣已經說不上真正意義上的讀了,也不是想寫什麼讀後感,也寫不出讀後感,只是想借這個理由更博罷了。

既然是以這個理由,又要忍不住嘰嘰喳喳幾聲。看完這本書,我就產生了很強烈的要去旅遊的慾望。當然,也想去沙漠,撒哈拉是不太可能了,我想去西-藏,因為它神祕;我想去內蒙,因為有大草原,因為有高超在;我想去北京,因為去內蒙要路過的嘛,因為表弟在那裡讀書,有導遊了額;我想去廈門,因為都說鼓浪島很美;我想去雲南,因為四季如春,風景如畫。看來我真的很想去很多地方,但是沒有一個地方是現在能去得成的。 --

三毛和丈夫荷西就這樣在撒哈拉生活了很多年,條件艱苦,薩哈拉威鄰居們也不盡如人意,但她卻也能把自己的家打扮成沙漠中的一幅畫,一個藝術館,她也能和鄰居們相處融洽,她能開著他們的“白馬”橫穿撒哈拉,她能從沙漠中,從薩哈拉威身上發現一個又一個故事。這不禁讓我覺得一個人的生活態度真的能決定很多事情。要覺得生活是美好的,世界是美好的,我們就能經意或不經意地發現生活中點滴的美,我們的心中才會有活下去和活得更好的希望。我向往的不僅僅是撒哈拉那片古老而神祕的沙漠,我向往的還是三毛對生活的那種態度,還有她生活的狀態,我覺得她很幸福。

這樣更加讓我覺得有必要趁著年輕的時候到處去走一走,看一看,尤其是大學這剩下來的兩年,我不能到兩年後的今天發現自己一事無成,不想自己錯過看看這個大千世界最好的機會。我是真的想去旅遊了,和朋友一起,可以是偉春,可以是曉群,可以是妞,可以是寧姐,可以是還有很多人,我希望我們能在以後回憶起來的時候記得我們曾經走過一樣的路,分享過最美麗的風景。

我想象著我們揹著旅行包站在廣袤的大地,鏡頭拉得很高很遠,這樣的我們就顯得很渺小,我想象著這樣的畫面;我想象著我們在呼倫貝爾大草原中間,感受著真實的“風吹草低見牛羊”,我想象著我們登長城那種痛苦卻也暢快淋漓的樣子,我繼續想象,想象異域風情,想象海闊天高。

記起來要把自己拉回現實。為了這些夢啊想的,我還是奮鬥去吧!

瓦爾登湖讀書筆記11

《瓦爾登湖》是美國散文作家梭羅的代表作,而且這部散文集,可以說是聞名世界,為此也讓瓦爾登湖變成了,全世界人們關注的一個景點。對於現在的很多人來說,可能已經不再讀散文,其實不要說散文,即使是那些偉大名著,那也是不願意再去讀了,畢竟讀這些也賺不了錢。現在又是一個以金錢至上的時代,讀書已經沒有了意義,不過對於少部分人來說,也還是願意花一些時間,去讀一些書,為得就是能夠提升自己,使得自己變得更加優秀。不管讀書的目地何在,但是對於喜歡讀書的人來說,那麼讀書就是一種幸福,一種享受。

讀《瓦爾登湖》就能夠體會到這種讀書的幸福和享受,這部散文集,可以說是寫得非常的有詩意,如果你能夠靜下心來,認認真真地去讀,那麼肯定會有所收穫。

梭羅為了逃離城市的喧囂,一個人去到了瓦爾登湖,在那裡自己動手蓋房子,自己動手種糧食和菜,他的這部散文也正是記錄了他這些瑣碎的事情,再加上他對於自然,對於人類的思考,使得這部《瓦爾登湖》,成為一部偉大的散文作品。

相信只要讀過《瓦爾登湖》的人,那都會有一個感覺,這部散文作品,非常的安靜,他是一部能夠讓人內心安靜下來書。無論你是在什麼樣的環境裡,只要能夠認真去讀,能夠融入到作者所寫的那種環境裡,那麼周遭的一切,也都會在你的視線裡消失,你會變得非常的輕盈,會覺得自己是置身於某個人間仙境,在那裡看到梭羅像一個苦行僧一樣,一個人生活在那與世隔界的地方,過著心若旁鶩人生活,其實對於現在的人來說,捨得離開城市,那已經是一件非常偉大的事了。如果要他們也像梭羅一樣,一個人去到一個與世隔界的地方生活,那是絕對不可能的事。

對於任何一個人來說,舒適安寧的生活,才是他們的最終的目標,你的奮鬥,也都是為了這一切,也都是為了能夠賺上許多的錢,可以過上比別人更好的日子。當然對於一個人來說,這無可厚非,但是這個社會,現在已經不僅僅是錢了,而是人們已經都沒有喪失了最底的道德底線,為了錢,可以去做任何的事情。

無論是誰都好,即使是再多的錢,那又如何呢?

到了最後,還不是塵歸塵,土歸土,一切都將是會結束。

《瓦爾登湖》是一部偉大的作品,它對於人類來說,有著一種啟迪的作用,它告訴我們人類,要珍愛這世間的一切,要尊重任何的生命,當然也包括我們身邊的一片樹葉或是一棵草。

其實對於很多人來說,《瓦爾登湖》那就是一個無法實現的夢,一個完全烏托邦式的夢,尤其是對於當下的人來說,沒有幾個人能夠真正的做到心如止水。

說到底,只要我們多一分愛,少一分殘酷,那麼這個世界,也就會變得更加美好。

瓦爾登湖讀書筆記12

讀書能使人靜下來,但這本書,只能先靜下來然後再讀。它不是小說,沒有引人入勝故事情節;它不是哲學著作,沒有嚴謹的邏輯順序;它不是專業理論,沒有讓人必須集中精神才能理解的種種專業術語。我覺得它就是是一本獨特的樸實的真誠的生活日記。剛開始的瑣碎讓我抓狂,然而抓狂過後,我獲得了極大的平靜享受。梭羅的文字有使人沉靜的力量,有使人緩慢上癮的魅力,甚至閱讀已不再是閱讀,而是與多年未見的老友面對面的對話交流。

有人說,《瓦爾登湖》是梭羅追求絕對自由的體現。而我沒看到什麼追求,只看到一個不被物質束縛、不被工作限制、不被情感羈絆,用豐富的精神世界及對大自然的熱愛作支撐,隨心所欲的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的強者;我只看到,簡單的生活,果真是觸手可及。

種豆,翻土,除草,自給自足;獨居湖畔,淨幾明窗,散步閱讀,親近自然,日子過得悠然自得;泛舟湖上,隨風飄蕩,半睡半醒,無所事事的心安理得。離群索居,沒有塵世的紛擾;滿足於基本的生活所需,沒有慾望的糾纏;強大豐富的內心世界,沒有對人際交往的依賴。心放開了,心強大了,簡單的生活,自然就來了。

住處,不要求豪華氣派,能遮風避雨,能滿足基本的衣食起居就行;食物,不要求多麼精緻上檔次,天然無汙染(自己動手,豐衣足食),能填飽肚子就行;錢財,不要求什麼富可敵國有剩餘,能滿足基本飲食、穿衣需求即可。“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這是梭羅給我留下的最生動的印象,很具有中國風的儒者形象。而且梭羅在《瓦爾登湖》中,有不少地方引用了中國儒家經典的語句,令我甚是好奇。當然,在這裡只是提一下我的好奇,並不作深入的探究,畢竟功底遠遠不夠。

鄉情,親情,愛情,友情,家庭,身份,責任,別人說……我們深陷其中,難以自拔,總感覺生活受困的地方太多,細想想,這些受困,都是自己給予的,逼迫著自己為別人而活。可是,是否想過,如果我們不為自己而活,誰又會真正為我們而活?有人會說,我們為別人而活是因為別人也在為我們而活。那麼何不痛痛快快的,各自活成各自想要的樣子?你也許會認為這是我自私的想法,但又有誰不自私?人生有限,生命只能活一次,我憑什麼要為世間的你我他考慮那麼多,而不去嘗試其他可能,而不去真誠的'面對自己,面對生活?我為何非要跟著大眾跳入困惑的牢籠之中?與其虛偽的無私,我寧願選擇真誠的自私。

如果覺得生活複雜,生活勞累,那可能不是慾望過多,就是迷失了自我,在勞心費力的活成別人眼中的樣子,再或者,是內心不夠強大,沒有勇氣抵擋寂寞孤獨,無法獨立行走於世間。因為簡單的生活,本來就是觸手可及的,無需糾結。

讀罷此書,一首古詩文浮現言前,久久不散:

瓦爾登湖讀書筆記13

在最初聽到《瓦爾登湖》的時候,我一直以為它是一本小說,但是當我真正開始閱讀《瓦爾登湖》的時候,我才驚訝地發現這本書從頭至尾都是梭羅在瓦爾登湖的湖畔兩年來的真實生活寫照。雖然這是本純寫景的散文或者甚至可以稱為隨筆的書,但梭羅在兩年的獨居中思考了很多,並且把他的思想注入到了這本書中。

我認為,梭羅便是那種值得我們敬仰的人,那種“用出世的情懷,做入世的事”的人。如果不是他骨子中的一種超脫世俗,他不會選擇到瓦爾登湖過整整兩年的簡樸的獨居生活,那不是一般人能夠忍受的孤獨和樸素。他也從不追求那些享受的事物,他認為財富是內在的而不是外在的。但同時他又許多他寫的書中告誡著人們要走出自己的路,這是他所堅持的“個人主義”。

《瓦爾登湖》中有大量唯美的景色,它們不是濃烈的色彩,不是讓人窒息的美麗,而是清淡的、素雅的——正如梭羅本人那樣。“文明創造了皇宮,但創造貴族和國王卻沒有那麼容易。假如文明人的追求並不比野蠻人高尚,假如他把生命的大部分都只用於謀取基本的必需品和舒適品,那麼他為什麼要比野蠻人住得更好呢?“”我希望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不是模仿他的父親、母親或者鄰居。“他認為人們的思想是匹配不上人們生活的條件的,並且有太多的人在重複著別人的生命軌跡,這也是他來到那所簡陋的木屋,迴歸大自然的原因。

這本書如今這般受到追捧,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明白生命不是用來謀取基本的需求的。但反觀我們的周圍,多少人按照自己父母給他們規劃好的人生路線上一成不變地前進著,學熱門的專業,畢業後做自己不喜歡但薪水高的工作,為買一輛車而沒日沒夜地工作著,就算買完了車,還需要有一套房,有了房,又差不多該考慮養老了……這又與梭羅所說的“野蠻人的生活“有什麼區別呢?陷入這個永無盡頭的需求圈套的人,也許也厭惡著自己日復一日重複單調的生活,一邊唾棄著這種沒有高度的人生,一邊又不得不迫於生存壓力坐在辦公桌前,然而有多少人又能擁有梭羅的勇氣,主動將城市中舒適的公寓拋棄,回到那個湖邊的木屋裡呢?倒不是所有人都要跟梭羅選擇同樣的方式,只是應該自己為自己的人生思考,而不是渾渾噩噩地被強硬地安插到一個可以賺錢的崗位上。然而又只有寥寥無幾的少數做到這點。

所以無論是《瓦爾登湖》這本書或是梭羅這個人,都帶給我許多思考,也讓我敬佩。我不禁問自己,現在的生活是我想過的嗎?還好我發現答案是肯定的,我也很高興我前進在自己希望的那條路上。

瓦爾登湖讀書筆記14

“一個人物質生活的豐富並不能帶來心靈的純潔和淨化,只有追求精神境界的高尚才能豐富人的內心。”“為生活做減法,為思想做加法。”讀罷美國著名的思想家、作家梭羅偉大的著作《瓦爾登湖》,作者這兩句精闢的言辭一直在我腦海中停留。

1845年春天,心傲孤遠、風華正茂的梭羅,借來一柄斧頭獨自一人走進瓦爾登湖畔的森林深處,幾乎不藉助任何現代文明的幫助,完全依靠著自力更生和原始交換生活了2年9個月。他雖畢業於世界聞名的哈佛大學,但沒有選擇經商發財或者從政成為明星,而是平靜地選擇了瓦爾登湖,選擇了心靈的自由和閒適。他搭起木屋,開荒種地,寫作看書,過著非常簡樸、原始的生活。

在這期間,他如飢似渴的閱讀,思考生命的意義和人生的價值,努力的寫作,終於完成了《瓦爾登湖》。梭羅的文章簡練有力,樸實自然,富有思想內容,在美國19世紀散文中獨樹一幟。他的思想對英國工黨、印度的甘地與美國黑人領袖馬丁·路德·金等人都有很大的影響。閱讀《瓦爾登湖》,我們時刻感受到作者對湖光山色景物的細緻描寫;感受到作者對自然界和小動物的憐愛。由於他對東方哲學思想的深刻研究,作品中還不時閃爍著東方哲學的智慧,如“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和“德不孤,必有鄰”等。

當然,他給予我們最大的震撼是書中對生命、對理想、對自由的嚮往和推崇,啟發我們找回生命最本真的意義。“當你最富有之時,卻是你最貧窮之日。喜歡吹毛求疵的人,哪怕是在天堂也能找到錯誤。你縱然是貧窮,也要喜歡你的生活。即使是在濟貧院裡,你依然擁有喜悅、開心、榮幸的時光。黃昏的霞光照耀在濟貧院的窗臺上,如同照在富人家窗戶一樣耀眼奪目。”

這樣的語句閃爍著人性的光芒,讓你對財富觀有更深的理解。曾經有一個私企的老闆問我,“曾經我以為擁有了足夠的金錢就能夠幸福了,可如今我已經擁有很大一筆財富,可為什麼我一點都沒感覺出來幸福呢?”其實,金錢和幸福不是相等的,因為幸福是一種從心底發出的滿足感,金錢雖然能滿足你的需要但它不是支撐我們幸福的原因。自以為擁有財富的人,其實是被財富所擁有。

據英國《每日郵報》網站報道,一項研究發現,快樂不是銀行中的鉅額存款、高速跑車和品牌服裝,而是家庭、朋友和大自然的美麗。當被問及最重要的快樂是什麼時,20xx名受訪者中有22%的人選擇了歡笑,緊隨其後的是與知心朋友共進美食(佔總人數的21%),擁抱以19%的比例名列第三。其他名列前10位的快樂還有:太陽照在臉上的感覺、讀一本好書、沿海難漫步和蓋乾淨的床單入睡,以及看日落、翻閱老照片追憶往昔和聞到剛修剪過的青草的氣息。

是的,溫暖的陽光與自由的時間對於我們人類來說是共有的、平等的,也許是最大的財富。就像梭羅在《瓦爾登湖》中描述的那樣:“門前那早春的積雪同在消融。我親眼目睹,一個心靜知足的人,在那裡生活得宛若在皇宮裡一樣,生活得如此開心又如此心滿意足。”

“語語驚人,字字閃光,沁人肺腑,動我衷腸”,譯者徐遲先生這樣評價《瓦爾登湖》。朋友,如果你還在為找不到生活的真諦還在追求幸福,不妨在夜深人靜時捧著它,像梭羅那樣尋找簡單的快樂,你的人生會因為簡單而快樂!

瓦爾登湖讀書筆記15

這個暑假,在我第一次讀《瓦爾登湖》時,對它並不是很感興趣,那些晦澀難懂的言語,讓我只粗粗瀏覽了幾頁。然而當我第二次靜心地閱讀後,這本書讓我有了一種親近自然、迴歸自然的感覺。

《瓦爾登湖》是美國作家亨利梭羅描寫他在瓦爾登湖畔的獨居生活,記述了梭羅兩年多裡的見聞和思索。

梭羅崇尚質樸的生活,崇尚自然,熱愛自然,與動植物們談天說地,似乎動植物才是他的摯友;冬天,站在冰凍的湖面上四處觀望,看著麝鼠在湖面上搭的窩穴,這樣的風景也別有一番風味;每天清晨,森鴞在遠處的樹林裡與梭羅打著親切的招呼:“你好。”梭羅從不斥責來偷吃玉米穗的紅松鼠,從不介意它每次臨走前搶走一個大玉米穗,也不抱怨它每天清晨來家裡上躥下跳、大鬧一番而把自己吵醒,也從不驅趕來啃食土豆皮的野兔。梭羅就是這樣一個與自然和平相處的人,在他的世界裡,自然界裡的一切事物都是他最親密的朋友。

梭羅寫的這本書的主旨是:迴歸自然,追求精神生活、精神上的享受,而不是現在大多數人不辭勞苦換來的物質生活。在瓦爾登湖畔獨處的那段時光裡,梭羅在小木屋旁開墾荒地,春種秋收。自己種的糧食能供自己吃飽就行,衣服穿暖就行,不追求奢侈和舒適。正如書中所提到的那樣:“大部分的奢侈品以及很多所謂的舒適品,它們非但不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反而對人類的進步起到了極大的阻礙作用。所以那些最明智的人從不追求奢侈和舒適,他們生活得比窮人還要簡單清貧。”比如我們生活中穿的衣服,梭羅是這樣說的:“衣服,首先要起到維持我們身體熱量的作用,其次,在我們這個文明社會裡,它是用來蓋裸遮羞的。所以,你們不需要無休止地往衣櫥裡添置新衣,很多重要的事情依然可以順利完成。”反觀我們的現實生活,很多人只是盲目地為自己披上華麗的新衣,以此贏得他人的尊重。還有些人,在寒冷的冬日仍不穿保暖的大衣,為了讓自己不顯得臃腫難看,穿著單薄的衣衫在外出行。可見這些人已忘記了衣服最本質的作用。

大多數人追求物質生活,不乏被家庭責任,工作壓力,物質需求等枷鎖所禁錮,限制甚至扼殺了人們的精神追求,使人們只能看見自己眼前的那些蠅頭小利,卻忘記、忽略了自身利益之外的事情,而人們為追求物慾,就整日整夜地、不辭勞苦地工作,所以他們就根本沒有了休息和享受生活的時間,也沒有閒暇時光陪伴親友,聯絡感情。這樣的生活毫無意義,如梭羅所說:“這不是真正的生活。”

親近自然,迴歸自然,追求精神生活,活出自己的人生。

“每個人都是自己王國的國王,與這個王國相比,沙皇帝國也不過是一個卑微小國,猶如冰天雪地中的小雪團。”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