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後感(精選19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2.24W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後感(精選19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後感(精選19篇)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後感1

總以為,言傳身教,以自己的做人標準,就足以影響孩子了。某一天,對著兒子,我發現已黔驢技窮,這時,還是選擇了求助於書。耐心地試著讀一下,發現,其實,自己的智慧遠未足夠。有些道理,並非以道德標準就可以解決的。在心理學的範疇裡,我們的確需要專家。而且,在學習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也可以對自己已養成的思維習慣做一個反省。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這是美國心理學博士海姆·G·吉諾特的著作。

某天,從網上看到了這本書,看完之後,學著用其中的幾個方法,開始與兒子溝通。它令我明白的一個道理就是:對孩子遇到麻煩,第一的選擇不是用道德標準去衡量,而是站在他的角度,弄清前因後果,成為他的同盟軍。只有得到他情感上的認同之後,才能有效地與他討論,最終選擇出合適的解決方式。

“那種語言照顧你的感受,而不是對你的行為進行批評。父母需要學會把孩子當成客人一樣對待。”海姆·G·吉諾特博士是這樣說的。讀完這本書,也反省了自己的習慣性思維。

不是嗎?因為自己很愛孩子,所以,自認為給孩子的建議都是正確的。但孩子的反應是———不接受。自己受到刺激的,並非一個命令不被接受,而是自己付出的愛不被接受。

還有,中國的父母,因為代代相傳的權感心態,尤其是父親,一般不願意彬彬有禮地對低齡的孩子說話,總希望以最簡單的命令,讓孩子第一時間服從。這中間,省掉了禮貌,也省掉了讓他理解的過程,最終造成是,孩子將父母擺在了對立面。

所以當培養孩子的方法中浸透著尊重和理解時,孩子才會茁壯成長。父母在和孩子相處時要彼此尊重。如果每一個孩子享有良好和諧的家庭教育,那我們的學校教育就能事半功倍了,作為教師更是要注意引導家長對孩子進行正確、科學、健康的教育和培養。作為媽媽的我也應該提前做點功課,好好學習學習他人的養子育子經驗,學習把這種有效的溝通方法借鑑到我們與學生的溝通中,與學生實現有效地溝通,那樣我們培養出來的孩子肯定有著獨立精神追求的人!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後感2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多麼溫馨的一句話啊!這裡面從充滿著寬容、信任和愛。而真正做到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孩子,把你的手給我》這本書就告訴我們怎樣讓孩子信任我們,怎樣讓孩子主動把自己成長的手放與我們心間。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是美國心理學家海姆·吉諾特撰寫的,他在成為心理學家之前,是一名優秀的老師。這本書共有三部,我手中的是最後一部。這本書的主要內容正是處於教育工作崗位的我所急需汲取的知識。此書告訴我們在遇到問題時,理論是沒有用的,有用的只有技巧。怎樣獲得這種有效的技巧呢?帶著此問題我快速的閱讀著。

在引言中有這麼一句話“有一件事將永遠是老師的職責:創造一個有利於孩子們學習的情感氛圍”。我對這句話有很深的感觸。讓我想起兒時的自己,因為喜歡一個老師,所以愛上她的課堂。即使老師無意講錯了一個地方,我也會滿心歡喜的原諒她。在她的課堂上我全神貫注的聽講,在她佈置的習題中我次次全對,本科成績更是遙遙領先。數年後,我也成為了現在的老師,這一職責我也深深的記得,並認真的執行著,我努力讓班裡每個孩子愛上我,也能像小時候的我愛上我所教學的這一科。我運用豐富的面部表情、抑揚頓挫的語調、不同的教學手法等等使這群孩子們愛上課堂,功夫不負有心人,在我的課堂上總能看到孩子們面帶微笑的聽課,在課堂上孩子們總感覺時間過得那麼的快。由此可見,“這個學習的情感氛圍”是多麼的重要啊!

本書共十二章來講述在工作中遇到問題所應用的技巧,其中我對《最佳狀態的老師》和《家庭作業》這兩章印象最深。

《最佳狀態的老師》:本章用例項說明了最佳狀態的老師所具有的技巧。“一張安慰的便條”——文中記錄的是一個9歲孩子對發到最後一本書引起自己的不滿,把自己最後得到書歸結為自己姓氏是z,於是恨自己的姓、恨學校、恨所有的人。我在想如果是我,我怎樣來處理這樣事情呢?我也許會單獨找他談話,告訴他並不是因為他的姓的原因,每個人都可能會最後拿這本書,還有講一些道理給他聽。而書中的孩子老師不是這樣做的,她給孩子寫了一張充滿溫暖的一張便條“親愛的保羅:我知道你一定感到非常傷心。你熱切地等待著自己的新書,但是,突然——真讓人失望。每個人都拿到了書,除了你。我要親自去看看,讓你得到你的新書。你的真誠的老師”這張便條的內容讓我想到看過的另一本書《怎樣與孩子溝通》,裡面也講述過類似的內容,就是當孩子遇到沮喪傷心的事情時,先要幫孩子承認接受他的一切,讓他感到安慰,感到你的重視,感到你的愛,只有這樣孩子們才會接受你的教育,你的教育才是有效。

記得有一次六一兒童節學部裡選節目,我們班幾個愛跳舞的孩子們非常積極,打三月份就開始學節目、練節目,不惜犧牲自己的休息時間,就連他們最喜歡的體育課,也會向老師請假加班加點的練習。因為一心想著一定要被選入這一夢想,使他們如此堅持,如此執著!但是,往往是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結果令孩子們抱頭痛苦起來。看到這場景,我也融入其中了,把他們攬入懷中,就像保護受傷的孩子一樣。當時我什麼話都沒有說,任他們在我懷中哭泣。之後,我給他們寫了一封信“親愛的孩子們:老師知道你們很傷心。對自己的節目真心的付出了,並抱有很大的希望。但是,突然失望了,別班的節目選中,我們的落選了。而你們的節目在老師心中是最棒的!在同學們的眼裡是最棒的!”在孩子們平靜下來時,看到這些話語,心理上得到了安慰,感受到老師的友善和愛的情況下我也慢聲細語的提出自己的不足,別人的優點。孩子們有了這一經歷和鼓勵,沒有一蹶不振,每年的六一節目,照樣精心的去準備!但心態不一樣了:重在參與,友誼第一,比賽第二!

讀到《家庭作業》這一章時讓我想到那些總不能按時保質保量的完成作業孩子的名字。家庭作業一般是老師針對白天所講的課佈置的運用、鞏固的習題,但班裡總有幾個孩子完不成,作為班主任經常有任課老師向我反映此問題。文章中講到“尊重孩子的自主”:當父母過於熱心的參與孩子的家庭作業,孩子可能就會反叛。如果嘮叨和檢查作業干涉了孩子的自主權,不及格就可能成為一種獨立的象徵。還真是,每每完不成作業的孩子都是一些成績不太好的,家長在家喋喋不休的喊孩子寫作業的,原來原因在於此啊,回頭一定要和這部分家長好好交流,告訴他們“家庭作業對於孩子來說,就像自己的工作一樣,都是一種個人的責任”,還要和家長交流要向文章中的例子中的媽媽不要為作業而爭吵,威脅。要給孩子提供選擇,比如“你可以放學後馬上做作業,也可以在晚飯後、看電視前寫作業。你自己決定”我把自己讀到的這些經驗與做作業拖拉的孩子家長進行溝通交流,結果我們班的翔同學從以前做家庭作業需要3、4個小時,到1個小時即可完成的很好!這就是尊重的力量!

在這一章還有一個小故事我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孩子忘記做家庭作業了,孩子要媽媽給他編一個藉口,媽媽拒絕了,而是建議孩子把真相寫下來,並且簽上媽媽的名字。目的讓老師明白,作為家長會理解人有時候會忘記事情的。孩子有了此便條,滿意的上學了,這位媽媽明白:在危機發生的時候,做好給予幫助,而不是說教。這讓我想起自己的兒子,有一次週末作業他忘記了一項,我很生氣,嚴厲的批評了他,並且一生氣,撒手不管了。孩子就帶著一顆忐忑的心去上學了,跟老師溝通,才知道,他對沒有完成作業的原因自己撒謊了,說是因為自己感冒了沒有做。如果,我早讀到此書,就不會發生如此的事情了。靜下心來反思自己,是自己錯誤的方法導致不知所措的兒子為了避免老師的批評而撒謊了。事後,我找兒子談了心,承認了自己的錯誤,然後保證以後不會這樣去做,兒子看到我誠懇的態度,他也對自撒謊的表示悔恨,要徹底改掉。

書中還有很多值得去學習、反思的經典,一句“孩子,把你的手給我”如此輕鬆,也如此沉重!領悟技巧,孩子才會主動地把手交給你,讓你帶他領略四季的變化,讓我們一起感受這個世界的輕鬆自如……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後感3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是美國心理學博士、兒童心理學家海姆.G.吉諾特寫給老師和家長的書。讀了這本書,讓我真正明白了只擁有愛是不夠的,掌握大量的教育經驗也是不夠的,自以為有了愛和教育經驗就可以教育孩子,其實並不一定能使孩子健康成長,甚至不足以與孩子切實地交流。愛是需要技巧的。這本書寫的就是如何實現與孩子真正有效溝通的方法和技巧。在生活中家長、教師和孩子該怎麼相處。

第一、我們要針對孩子的感受作出反應,而不是針對其行為。書中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九歲的男孩,怒氣沖天地回到家裡,他的班級本來打算去野餐,但是下雨了。以前他的父親總是說一些讓事情變得更遭的話:“天氣不好,哭是沒有用的。以後會有玩的時候。又不是我讓它下雨的,你為什麼要衝我發火?”然而這次這位父親打算用一種新的方法,他想:我的兒子對錯過野餐反應很強烈,他很失望,他用怒氣向我表現他的失望,我可以幫助他,只要對他的感受表示理解和尊重。於是他對兒子說:“你看上去很失望。”“我當然很失望。”“你已經準備好了一切,該死的卻下雨了。”“是呀!”當孩子處於強烈的情感中,他們不會接受任何安慰,也無法接受任何批評。他們希望我們能理解他們心理的感受,能感同身受。因而我們應該針對孩子的感受作出反應,而不是針對其行為做出不恰當的評價。

作為家長應該理解和尊重孩子,我想作為老師,我們就更應該如此。平時對犯了錯誤的學生,調皮的學生,有犟脾氣的學生,我們通常的做法是:冷處理,把他放一邊,或是馬上強制他不準發火。現在,我們也不仿換一種方式,說一些理解他的話,如:“這件事的確讓你受委屈了,你的心情很難受吧!”我想這些理解的話,立即能讓孩子感受到我們的心和他在一起,我們理解他,這樣學生心情得到理解,情緒也會緩和,師生的情感關係自然會提升很多。給孩子一定地理解,他們的孤獨和傷痛就會減少,誠懇地承認孩子的困境,承認他們的情緒和抱怨,說出他們的失望。說教和批評是毫無效果的,不能起到一點好作用,並且會產生距離和怨恨,因此我們需要學習用關心的方式和孩子交談,做到尊重和理解孩子。

第二、鼓勵與指導孩子:一個孩子表現好,我們通常總會誇讚說:你是個好孩子,或者:你很棒等評價性的讚揚。但在這本書中說到:在心理療法中,從不會對孩子說:你是個好學生,你真棒!這些判斷和評價性的讚揚都是要避免的。為什麼呢?他們需要免受評價性讚揚的壓力,這樣孩子才不會總是向其他人尋求認可。誇獎最重要的一條規則就是:誇獎孩子的努力和成就,不要誇獎他們的品性與人格。讚美的話語應該讓孩子看到他成績的真實情況,稱讚的時候要做到明確、詳盡的描述,孩子能從這些資訊和讚賞中受益,遠比哪些對品格的評價要有效得多。這一點上我覺得我自己在課堂上和學生們交流時做得還不錯。

給孩子指導而不是批評。批評和評定性的稱讚是雙刃劍,兩者都是在給孩子下判斷。為了避免下判斷,心理學家建議我們不要發表批評意見影響孩子,而是指導孩子。在批評孩子時,我們會不經意間攻擊了孩子的人品和性格。而指導孩子時,我們應該陳述問題以及可能解決問題的方法。最好不要針對孩子本人發表任何觀點。

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我一直在反省自己平日對孩子,對學生的教育,有時真的是沒有控制住自己的情緒,不僅影響了自己的身體,更傷害到了孩子,真的應該心平氣和的對待。老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到我們的學生,所以,我們要注意我們的言行,尤其注意語言的技巧,真正的尊重理解我們的學生,讓我們改變自己,把握一定的技巧,才能讓我們的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後感4

很多年沒有以這種方式寫一篇文章了,當兒子把作業拿到我面前要求我買這本書時,心裡有一些期待:是不是兒子想要和我表達什麼?是不是我和兒子這幾年的鬥志鬥勇可以在這裡面找到答案和方法?

當我拿到這本書時,書的封面的圖片很溫暖,孩子和媽媽很溫馨,帶著幸福和期待一口氣看完了整本書,有幾章的內容是我目前急需找的答案,真是讓我做了深刻的反思和學習!

交流密碼:看完這一章,覺得自己以前和兒子的溝通的障礙太多了,想想平時對兒子用的威逼、利誘、批評……真是覺得很愧疚!導致孩子現在和我的溝通越來越遙遠,孩子每次想和我談話的時候,本來很高興的一個話題,我總是能談到他學習上面去,最後的結局就是以吵架無疾而終!書中看見有個父親如何讓正在怒氣衝衝的兒子消氣的對話,我不僅想起7月十號的時候,我和兒子約定等他休息帶他去看電影的,他自己在醫院看完牙齒在電影院等著我,我告訴他很快會到,可早上我事太多、路上又堵車,當我到達的時候已經遲到電影開始十幾分鍾。當兒子看見我時特別生氣說,”不看了!“怒氣衝衝,我給解釋了,他還是生氣,我沒忍住也給他大聲嚷嚷,孩子含著眼淚一個人走了。很簡單的一個問題看了交流密碼,我真後悔自己怎麼沒早看,其實只需要一個真心的道歉和談到孩子當時的感受,他就能接受!

語言力量:”稱讚對孩子有用嗎“?這句話在這兩年裡我真感覺沒用了,不管是語言還是物質,我對孩子下了個定義:”現在孩子怎麼都沒慾望了呢“?其實不是,是我平時的稱讚都是用的一些令人不滿意的不快樂的稱讚語!當孩子有一些問題時,都是我在對他說,甚至是希望他立馬就能給些我想要的反應!可看完這章才發現都是錯的,當孩子出現問題時,我們應該給的是指導而不是批評教育!我平時和孩子交流時,從來沒有想我在說話時,自己的心情和孩子的心情!甚至是在自己很憤怒的情況下說一些傷害孩子的話語!當孩子生氣是我會把他當時的”事情“強調,而不是考慮他的心情,尊重他,關愛他!以後我一定會好好用心呵護我和孩子的感情!

在書中講到孩子的責任感、紀律、積極教育、妒忌、孩子的一切行為,我都很感動,一直以來,我都認為我在很認真負責的養育我的孩子,直到我看完這本書,我才知道,養育的目標是什麼?是幫助孩子成為一個正派的人,一個受人尊敬的人,一個富有同情心、能承擔責任、關心他人的人!學會跟孩子談話時不要激怒孩子,不要對他們造成傷害,不削弱孩子的自信,讓他對自己的能力和價值有信心!理解孩子的觀點,幫助他們專注於解決麻煩!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這本書解決我之前的期待,給了我答案!做個快樂健康的父母和孩子!在以後的日子裡希望我和兒子的相處能像書中的封面圖片的母女一樣溫馨和諧!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後感5

孩子爸爸不止一次跟我說:我發現你的脾氣真糟糕!我嘴裡不說,但在心裡我完全承認,我越來越容易上火,變得越來越嘮叨,還會莫名其妙的生氣,孩子說:媽媽,你就會喊爸爸來幫忙。孩子爸爸說:你跟女兒在一起,動不動就吵架。我很苦惱,很無助,我曾經也試圖想改變現狀,但總是無疾而終。

前一陣登陸學校網站,看見網站推薦的圖書《孩子,把你的手給我》,我留心了一下簡介,瞭解到作者海姆.G.吉諾特一生致力於兒童心理學研究,他所倡導的如何與孩子溝通的新思想不僅在美國,甚至在全世界都產生了巨大的反響。我於是砰然心動,立刻在”噹噹網“上訂購了此書。

因為充滿了好奇心還有力求改變現實生活的渴望,短短几天時間,我就把書看完了,唯一可惜的是閱讀中間有很多的感想沒有及時的記錄,但掩卷沉思,我充滿了內疚,原來我不應該這樣對待女兒,原來我可以這樣和女兒溝通。

生活中的我對孩子充滿了嘮叨和批評,早上反覆的催促”快點“,到校時反覆地強調”乖點“,放了學又開始無止境的督促做作業,到了晚上又扯著嗓子讓孩子快點睡覺,這樣的一天匆忙、煩躁,談不上生活的質量,談不上溫馨和睦,還只會讓你話越來越多,口乾舌燥,脾氣越來越壞,最後成了孩子眼中的嘮叨老媽,先生眼中的壞脾氣老婆。讀了這本書,也許真的能讓我在這方面有所改觀,因為她正教你如何用合適的環境、合適的語言和孩子交流、溝通事情,處理問題。譬如早上,也許給孩子一個鬧鐘比一遍又一遍的催促更有效果,也許讓孩子一個人在房間安靜地做作業比一次又一次地進入孩子房間檢查作業更能讓他感覺父母對他的尊重和放心。學會耐心,學會尊重,我想我應該要認真審視自己。

在孩子的成長中,磕磕碰碰很多,可能是和同學鬧了矛盾,可能是受到了老師的批評,可能是在學校裡中午飯沒吃好,這些都足以讓孩子惱心,試想當父母的也經常會遇到各種各樣諸如此類的問題,我們也會常常窩火,孩子其實和大人一樣,如果我們把他們看成是我們的朋友、我們的同事去理解他、幫助他,會不會產生更好的效果呢?很多時候,父母都願意和孩子去深究事情為什麼發生,但此書告訴我們,其實正在情緒中的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理解他們,不管孩子做了錯事或者取得了成績,他需要的是父母知道他的心情和感受,而不是和他去分析為什麼。譬如,當孩子努力地做一件事情即使可能最後也不是做的很好,父母也應該表示感激而不是譏諷,父母還應該避免使用否定的詞語如”笨“、”懶惰“等等,因為這些詞語在不知不覺中讓孩子感到無助、感到自身的卑微。孩子在做了錯事時,大多時候他們其實也已經意識到了行為的不準確,有些其實他們在犯錯的時候就已經得到了懲罰,這時候的父母再去反反覆覆地批評他們已經多餘,父母要做的也許只是一兩句安慰的話語、或者一起設法彌補過錯,孩子在這樣的幫助下會感覺溫暖和愛。

語言的力量如此強大,讀了此書後我才深有感受。該書告訴我們,語言具有培養、激發,或者威脅、毀壞的力量。日常生活中,我們也許都覺得行動比一切都重要,說再多的話也許都抵不上一個小小的行為,但是當和孩子之間發生矛盾時,也許一句話、一個留言就可以化險為夷。當然,關鍵是父母掌握了語言的技巧,學會了在合適的時候使用合適的語言。這也真是我從此書中學到的又一個溝通方法。

每一個父母都想幫助孩子成為一個品質高潔的人,一個有著憐憫心敢於承擔責任和義務的人,一個有勇氣充滿活力,正直的人。但父母光有愛是不夠的,在我們的身邊,做家長的,因為只有一個孩子,因為家庭條件的越來越優越而更加的順從、寵愛孩子,於是孩子養成了任性的脾氣,成了家裡的小皇帝。如果父母們都能來讀一讀這本書,學一學書裡面關於和孩子建立聯絡,實現真正溝通的方法技巧,學一學如何放手,讓孩子幹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從而培養他們的意志,這樣對孩子成長不但提供了條件、幫助,而且讓他們自己來完成,還能增加他們的成就感、自豪感,既然這樣,我們做父母的,為什麼不來試一試呢?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這本書給我們列舉了大量的在生活中會碰到的父母和孩子之間的問題,指出瞭解決的方案,告訴我們如何和孩子說話,如何鼓勵和指導孩子,如何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如何處理教育孩子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等等。對照書上的案例,我不禁汗顏,因為我心裡面總是以為孩子還小,而我因為生活經驗的累加一直認為我的觀點凌駕於他之上,我說的總是對的,我講的他總是要聽的,不經意間,這些隨口說出的話把孩子推得離我越來越遠,好好的氣氛被破壞了,孩子生氣了。所以,學校推薦的這本好書至少讓我已經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至少讓我有了努力改正的方向。

我感謝學校網站的推薦,更感謝《孩子,把你的手給我》這本好書,好書伴我成長,在女兒的教育問題上,我想我需要好好的學習,不斷的進步,不斷的改善!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後感6

每當輔導兒子想發火時,耳畔就想起了公公看似護犢子的一句話:”如果你把他當成你的學生你就教他,如果你把他當成你的兒子,你就不要再教下去了。“是啊!從教20餘載,從來沒有在教育學生的問題上苦惱過,教學生我是有用不完的方法和耐心,無論學生怎樣,我都有一個原諒的心態,可是教育自己的兒子怎麼就不行了呢?思考之餘我明白:我總把兒子當成自己的一部分,覺得我疼你、愛你,所以怎麼樣對你都是應該的,都是愛你的。

一旦教育是桂冠於這樣的前提下,那麼教育就沒有了方法而言,所以,才有了後來教兒子學習時的暴躁與不容忍。是啊!爺爺看似在護孫子,但也道出了一個教育的真理:孩子不是誰的輔助品,他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需要你的尊重、承認與鼓勵。於是,什麼時候想發火,就想起公公的那句話,讓自己來個深呼吸平靜一下,久而久之,我竟能發現兒子以前從沒有被發現的優點,無形之中就有了對他的表揚,就這樣,輔導的效果也逐漸見成效了。

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無論對於大人,還是對於孩子來說,一句惡毒的語言,將你的魅力立減到0分,哪怕你以後說了一百句的好話,也無法增強別人對你的好感。所以語言所掩藏的力量,是非常神奇的,很多時候被我們忽視,甚至意識不到語言給別人的人生帶來的破壞和摧毀的力量,尤其是你最親最近的人,當你後悔的時候,你用”我瘋了、我真的糊塗了“來表示的時候,就為時已晚。傷害一旦有了,人與人的縫隙和鴻溝就存在了,無法彌補。

對於我們的孩子,或許你用父母的權威表示你的翻雲覆雨,說明你的地位,但其實,你知道嗎?孩子以後為何會反叛你,不相信,或許那一刻,他對你不信任了。我們與孩子是平等的,他無法做到自己是個完美的成年人表現,按時起床,按時睡覺,每天除了看書,不玩遊戲。我們也不能要求他做到如隔壁的誰誰,每天學習到深夜,一早起來讀書預習,想想你自己做到了嗎?

所以在對孩子的教育中,我們不能有讓他難堪的語言,也不能對他過分的嚴厲和斥責,我們是平等的。譬如你在工作中,你喜歡聽領導說你這樣不對,你那樣做的也不好,還是喜歡聽他說:或許,你這麼做就會更好一些;我知道,你肯定會做的更好一些。愉悅的語言,會讓心情飛揚一週。而不悅的斥責,則會讓你每天戰戰兢兢,對於工作也就激情不再。不是嗎?我們成人都無法逾越的坎兒,讓一個孩子去承擔,是不是有點太殘忍了點兒。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這本書主要強調的就是這樣幾點。

  一、如何化解孩子消極的情緒

有的時候,孩子哭了,我們或許會認為:大驚小怪,這有啥好哭的,尤其是一個小男生,哭哭啼啼算啥呢?所以,有的時候,我會對孩子說:寶貝,別哭,男生不要掉眼淚,譬如爸爸。或者說:我不喜歡哭泣的男生。或許孩子會立馬擦掉自己的眼淚,而實際上我還是看到了他緊縮的眉頭,他的心結其實還沒有完全化解掉。這樣擁抱或者一些身體語言,其實會更讓孩子好一些。譬如他因為不小心將牛奶灑掉了,你不是斥責他,而是走過來抱走他,去沖洗身體的奶漬,然後告訴他,咱們一起去用紙或者毛巾擦掉地上的斑。孩子會一聲不響的擦掉眼淚,然後搶著跟你去擦牛奶斑點。

很多時候,我們的不以為怪,總會給孩子帶來傷害。或者總是以母親的名義,去指導這個或者指導那個,譬如孩子摔倒了,是他不小心碰到門或者其他。我們就會大聲的說到:你怎麼不長眼睛呢?門不動怎麼會撞到你呢?這樣孩子就會哭了,他知道自己錯在哪兒?如果這時的你,走過去,摸摸他的額頭,問道:很痛嗎?他說出很痛很痛,我們想他以後碰到類似的情況,應該會明白一些。就像人們常說:衣服破舊者,觀者重在衣;衣服潔淨者,賞者重在人。在給孩子帶來的傷害中,如果我們注重的是孩子的魯莽行為,而不是這件事給孩子帶來的傷害上,那麼我們所說的話,則不是從同情的角度去看待這件事兒,而從理性的研究去分析,對於孩子來說,是不公平的,因為我們是他們的父母,而不是研究小白鼠的科學家,我們的責任在於保護他們,而不是剖析他們。

  二、關心在於質而不是量

有的時候,看到孩子的悶悶不樂,我們想,或許他自己會理解的,所以不會多管閒事,生怕一個詢問會傷害了孩子脆弱的心。有的時候,也會是看著笑話的態度去詢問:呵,今天被老師批評啦?這時孩子會自動避你三尺,遠離你這個隔岸觀火的爸爸媽媽,這樣孩子有了小心思也不會跟你說了。你則轉而會抱怨:是不是孩子大了,不需要我了,小時候可呱呱的跟我說個不停。其實,不經意間,是我們把孩子的心遠離我們的世界。

碰到放學回來不高興的兒子,你或許可以走過去,幫助他拿下書包,然後說出的情緒:我感覺你好像有什麼不愉快的事情發生?如果這個時候兒子不願意跟你說,因為他覺得自己犯了錯誤,或者理虧,或者丟人。你不要刨根問底,在他後面緊追不捨。我想過了一會兒,孩子會走過來,對你說:媽媽,我想有話對你說。此時的你,一定要停下來手中所有的事兒,因為這是你的關注和尊重。靜靜的聽完,你只需要說一句:哦,被人打到鼻子流血的確是一件痛苦的事兒,但這不是丟人。我想這本書中有很多很多這樣的事例,只需要說一句話,無需連篇累牘,也無需刨根問底,你只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上,關心一些就足夠了。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我的手給你,你的人生,我的世界,我們一起去看、去聽、去說話。因為我知道,有愛是不夠的,更需要的是對彼此的寬容、尊重和諒解;更需要的是站在對方的立場,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後感7

是學前組最近組織閱讀的一本書,是一本很有意義的有關老師與孩子溝通方法的書籍。該書的作者是美國人吉諾特博士,《孩子,把你的手給我》是他人生最後一部經典著作,其中吉諾特博士的一句話“不要僅僅成為老師,而要成為一個身為老師的人”,已經烙印在我的心靈深處。這本書最能打動我的是,在出現問題時,理論是沒有用的,有用的只有技巧,這就是老師真正實現正確有效地與學生溝通的方法。

這本書一共有十二章,每章均用精煉的小短文闡述。通過仔細閱讀,將會獲得這些技巧。每一章節用的都是實際生活中發生的一些小案例去引導老師,在日常用語上給老師支招,有了這些少許的變化,與孩子的溝通將會變得更加容易一些。

是的,每一位老師都應該得到一些有效的工具和技巧。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孩子的不斷需求,在新的學習環境下,孩子更加需要新的學習方法以及教育方法。不管怎樣,有一件事情將永遠是老師的職責:創造一個有利於孩子們學習的情感氛圍。為了變革,那就加強與孩子的溝通,首先是要尊重孩子,當孩子感到自己被尊重時,就會增加與老師之間、同學之間的關係,在被肯定的情況下,孩子們在學習時就會更主動、更積極。

在生活中,教師怎樣和孩子生活?是尊重、平等、愛護。但是大家都知道,一旦到實際生活中,教師很容易會出現一些情緒上的波動,導致我們在溝通上出現問題,這些並不是老師的初衷,並不是老師憎恨學生,而是在生活中缺乏對孩子的理解,缺乏孩子真正的生活心態,所以溝通在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在教育中,溝通也同樣重要,通過溝通,利用適應於孩子的語言教學,在語言中要充滿了愛,時刻讓孩子感覺到不那麼生分,而是那麼熟悉,就像媽媽一樣。

這樣,孩子們就會快樂的學習,我們也會開心的工作。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是美國家長與老師人手一本的書籍,注重孩子素質的教育一直是西方國家的教育方向,我們也一直在致力於應試教育的改革當中,教會孩子的不單是書本上的知識,而且還要教會孩子學會怎樣生活。所以《孩子,把你的手給我》這本書給了我教育人生路上的一個方向,我將認真領會書中的知識,把它轉化為實用的教學技巧,摸索出一套新的教學理念。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後感8

本學期初,學校邀請教研室主任鄒盛蓉來校講座,鄒主任推薦兩本書《好媽媽,懂比愛更重要》和《孩子把你的手給我》給大家讀。於是我先選擇了《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一讀,雖然平時工作比較忙,但也閱讀了一些。在閱讀此書中我深深地感覺到“關係大於教育”的重要性。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這本書寫的是如何實現與孩子真正有效溝通的方法和技巧。如果父母或者老師與孩子的關係融洽,孩子對長輩就產生信任與喜歡,潛意識裡就認同長輩的觀點,就會加大學習的動力和熱情,學習成績、思想道德等就容易提高。反之,倘若師生關係不好,又或者親子關係不好,孩子就不太願意聽話,甚至逆反。尤其是四、五年級學生,自尊心強,自我意識喚醒,如果老師或者家長沒有處理好與孩子的關係,一味命令式地佈置任務,就容易適得其反。

英國教育家羅素說過:“愛是一縷金色的陽光,凡是教育缺乏愛的地方,無論學生的品格還是智慧,都不可能充分或自由地發展。”是的,教育要在溝通中展開,愛也要建立在彼此尊重、相互信任之上,要在充分理解孩子的基礎上的交流,善於用關心的方式和孩子交談。“好的關係勝過好的教育”。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後感9

這本書是老牌的育兒書,讀了一半,主要就是在講如何跟小孩交流。《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講的是一樣的。所以這兩本書打算放在一起看。我想可能很多觀點是雷同的。

作者是位心理醫生,但他在書中沒有從生晦的心理語詞來講述。表達方式很淺顯,也使用了大量的案例。因為是國外書籍,又是本溝通的書,所以書中語言的表達很西方化,作為中國的家長,只有參考價值,雖然表達方式不同,但本質是一樣的。

在第三章,有提到謊言。"如果我們希望孩育孩子誠實的品德,那麼我們必須作好心理準備,既要聽讓人愉快的真話,也要聽讓人不高興的真話。"

二歲半的兒子有時也會說一些可能認為是謊言的話,他會對我說:我不喜歡媽媽。我不要和媽媽一起睡。我只是笑笑對他說:我知道你喜歡媽媽,你想和媽媽一起睡。還親他一下,他笑了,笑的很開心。

有時他會假裝做些假動作,我會問他:寶寶在幹嘛?他說:把瓜子給媽媽。我問他:你要吃嗎?他說:要。我也假裝給他吃瓜子。然後大家一起笑了。

我想有謊言也不是大人所謂的謊言吧,他已經有想像力,只是想像與現實有時他還不能界定清楚。他有把他想像的一部分當現實跟我們一起說。我覺得大人應該尊重他的那想法。不要定義為這是在說謊。

當他做錯事的時候,我們也儘量不要用謾罵等方式來表達。他做錯事,也會內疚,就像圈圈做了壞事他就哭。他做錯了,他意識到錯了,我和外公外婆只會對他說:不要緊。一句話,就不會讓他那麼緊張。如果用打罵方式來處理,他將來就會用所謂的謊言來掩飾。而圈圈做錯事,當我們問他這是誰做的,他會說:寶寶做的。那做的對嗎?他會說:不對。僅此就夠了。過多的說教,就如作者所說,不一定有效果。

這就是溝通,溝通需要效果。如果沒有效果,說明這次溝通的方式是失敗的。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後感10

作為一名老師,對於如何與孩子實現真正有效的溝通,我始終感到很困惑。看了《孩子,把你的手給我》後,我有了一定的感悟:

首先,我們要能夠設身處地站在孩子的位置,用他們的眼睛去看,用他們的耳朵去聽,用他們的頭腦去想。

其次,還要還要把自己的真實感受告訴孩子。父母、老師在與孩子說話時,準確地向孩子傳達出內心的想法、願望,使孩子能夠感覺到父母、老師批評、教育中所包含的關愛和善意是非常重要的,這可以減少由於父母和老師言辭不妥而引發孩子的牴觸情緒。作為父母更不應該用打罵和訓斥來把自己的愛心和善意偽裝、包裹起來,而應該直接地準確地把自己的感覺、想法表達出來,這樣效果會更好。

最後,作為父母和老師還要學會傾聽。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有時是不需要用嘴去說,而是要用耳、用心去聽。可以說,傾聽有時候是最好的溝通方法。有時我們作父母和老師的,最容易犯的一個毛病就是,總是希望孩子聽自己的,卻很少主動去聽孩子的。讓我們每一個作父母和老師的都來試著剋制一下自己,改變一下自己,在家裡、班裡我們儘量的少說,多聽。那麼我們就能和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了。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後感11

最近讀到《養育男孩》《孩子把你的手給我》,很好的兩本書。

男孩子為什麼會那麼淘氣好動,原來男孩和女孩在生理上的差別決定了他們的不同,我倒不覺得自己的孩子很淘氣,當然是很好動的,但是我覺得很正常,很安靜的孩子很少,當然也有,豪豪班上有一個小男孩就是很安靜的,每次我去接豪豪都看到豪豪在到處亂跑,而那個男孩就很安靜的坐在那裡,老師肯定會喜歡那樣安靜的孩子吧,好管束啊,昨天我問老師,老師還說豪豪很淘氣呢,很擔心老師會不喜歡孩子,甚至訓斥孩子,他們畢竟都是沒成家的小女孩,會有耐心理解孩子的行為嗎?

和孩子溝通也許是每位父母最頭疼的事了,有時我在想,該怎樣和孩子聊幼兒園的事呢,豪豪不怎麼喜歡回家說幼兒園的事,不知道為什麼,問他他也不喜歡說,是他就是這樣的性格嗎,還是我聊天的方式他不喜歡呢,很喜歡聽豪豪說話,小大人一樣的,最近還經常“訓斥”我,指著我的鼻子說我“這樣不對,應該那樣,你知道嗎?給你一個大拇哥,不給你小紅花,”等等的,我想,也許是我平常就是這樣和孩子交流的吧,還是在幼兒園老師是這樣的呢,該反省了。愛孩子就該尊重他,傾聽他,允許他說出自己的想法,甚至可以允許他去按照自己想的去做,當然是在不違反原則的情況下,其實,不只是對孩子,夫妻之間,朋友之間,同事之間,也是需要傾聽傾訴,需要尊重的不是嗎?站在對方的立場去想,在任何時候對任何人群都是適用的。

尊敬的家長們,請你們放低姿態去愛孩子,把聲調調低,讓孩子能感受到你的愛你的尊重吧!

蹲下身子,和聲細語的說話,不只是女人,媽媽們可以做到,爸爸們也可以的!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後感12

最近正在讀《孩子把你的手給我》一書,此書共分了12個章節,從看第一個章節《孩子把你的手給我》,就深深地被文章震撼了!

海姆潔諾特的《孩子把你的手給我》,每一章節都是圍繞主題,用實際生活中常發生的小事去指導家長,教師,使用日常語言上一些切實可行的方法去教導孩子。書中的家長,老師理解孩子、鼓勵孩子的方法給我很大幫助,作為一名老師,書中很多鼓勵孩子、肯定孩子的話語更值得我去運用與學習。老師需要一種同情的語言,一種能留下愛意的語言,他們需要能夠傳達感受的話語,能夠改變情緒的迴應,能夠誘發善意的表達,能夠帶來洞察力的迴應能夠顯出尊重的迴應。老師說話要親切,要對孩子的心說話,從自己的親身體驗,才真正理解了那些年輕的父母望著孩子依依不捨的眼神,對老師千叮嚀萬囑咐的託付。作為一名教師,肩上的責任真是任重道遠啊!父母親手把孩子交給了我們,就是對我們的信任,從這一刻起,我發誓我要用我全部的愛心去關愛每一個孩子,因為我是一名教師,同時我也是一位母親,我能理解千千萬萬做母親的心情,“孩子把手給我,你們放心吧!”

說句實話,教師乾的是一個良心活,孩子們小,不懂事,自理能力、表達能力比較弱,從父母溫暖的懷抱裡來到學校這個集體大環境中,老師就應該像媽媽一樣無微不至的照顧他、教育他,引領孩子健康茁壯的成長。我們都應當成為家長心目中企盼遇到的好老師,當一名好老師一點都不難——有愛心、愛孩子,愛自己的事業,只要心中有愛就能做到!我們將托起祖國明天的太陽。如果我們不對太陽傾注殷切的期望和愛心,那麼太陽也將不會放射絢麗奪目的光芒,讓我們都來做一個美麗的教育者!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後感13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當我無意中看到這本書名時,就被他的書名所吸引。雖經歷了十幾年的教育生涯,雖已為人母十年,而隨著社會發展和影響,家長的要求的不斷提升,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我總是感覺自己在教育的方法上還存在很多的不足和欠缺,所以一直在不斷尋求有效的工作方法。

“在教了幾年書之後,他才意識到,自己還沒有為與‘現實中’的孩子打交道做好充分的準備……”。這句雖是簡單的話卻引起了我的共鳴,讓我反思了很久。是啊,我們在“現實”的生活中,有多少在從事教育工作的人們是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再來的呢?當然,包括我自己,雖經歷了十幾年的教育生涯,卻可以說仍然沒有完全做好與孩子打交道的準備,想起來真是讓我感到汗顏……

海姆。吉諾特博士提到:“我得出了一個可怕的結論。我成了教室裡的決定因素。我個人的方法,決定著教室裡的氣氛;我每天的情緒,左右著教室裡的氛圍。作為一個教師,我擁有巨大的力量,既能讓一個孩子痛苦,也能讓他歡樂。我可以是折磨孩子的工具,也可以是激勵孩子的手段。我可以羞辱他們,也能遷就他們;我可以傷害他們,也可以治癒他們。在所有情況下,都是我的迴應決定了一個危機是升級惡化還是逐步化解,一個孩子是更具人性還是泯滅人性”。總之,“方法、技巧——”是現在的教育者最好的工具。而這本書就以短文的形式來描述,提供了溝通原則的實際指導。讓我們即清晰的看到方法,又能體會到在每個情景之下,每個角色的心理狀態。透過在書中有這樣一個例子:一個五歲的小女孩,第一天去幼兒園,很害怕。幼兒園的來老師通過親切的言語回答,讓孩子放心將自己的小手交到了老師的手中。例如她看到難看的畫就大聲地詢問老師:“誰畫了這麼難看的畫?”其實她是想知道如果自己在幼兒園畫了難看的畫會怎麼樣。但是老師的回答讓她很滿意,老師說:“在這兒,你沒有必要一定要畫漂亮的畫,如果你喜歡,你也可以畫簡單的畫。”小女孩看到了壞掉的玩具她又開始發問:“誰弄壞了玩具?”其實她不是想知道弄壞玩具的孩子的名字,而是想知道弄壞玩具的小朋友會有什麼樣的後果。這時老師的回答又讓幼兒感到很滿意。老師說:“玩具本來就是拿來玩的,玩的時間長了,它有時候就會壞。”這一系列的回答,看是簡單,但她詮釋了老師與孩子心與心的交流和溝通,使老師從細微處在不以意間開啟孩子封閉的內心世界。

很多父母經常會訓斥孩子,不許生氣,不許哭,不要難過。想起自己的童年就這麼莫名被灌輸了一些不恰當的價值觀。這些都無形的存在潛意識中,導致我對某些情緒有罪惡愧疚感,認為自己不該有。揹負了本不應該有的心理壓力。和孩子交流中要善於解析語言和行為隱藏的情感需求,然後說出來孩子的感覺,有助於孩子理解自己是怎麼想的。這樣可以正確認識對待情緒。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後感14

本書是由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海姆.吉諾特博士的生前最後一部著作,由引言,十二章的主體內容,後記等組成。雖然本書創作的年代久遠,但是對於現在的我來說,書中的某些觀點還是很有益處的。在十二章的主體內容裡,吉諾特博士通過許多生動的小例子,從不同角度涉及到與教師孩子們溝通的方法,使我在讀書的時候不斷地回想起自己在教育工作中的某些不足,更堅定了轉變自己的決心。

第一章,老師們的心聲,主要講了一群年輕老師聚在一起,討論在學校的生活。他們的教學經歷不長,但理想都已經破滅了,有的失去了信心,放棄了希望;有的老師的在大聲疾呼改革,但教室裡的生活還在繼續,“在教育制度改變之前,我該怎麼做”我想,這同樣也很值得我們深思,讀後感《讀後感——海孌》。後面的幾章,最佳狀態的老師、最差狀態的老師、一致的交流、讚揚的危險等等內容,指導我們如何正面與孩子溝通和交流等等。第十一章講述了老師與家長和學校管理人員的溝通,第十二章則是學生們對老師的回憶。

回想自己在上學期的工作中遇到的困惑,發現自己是經常使用那些消極的語言的,沒有掌握語言的藝術,從而使自己在教學中常常處於被動的局面,而沒有合理的表達我煩了、我憤怒了、我震驚了,從而使學生在看到老師不尊重他們的時候,從而更加不尊重老師。而這只是一方面,我最大的問題是站在課堂上的氣場不足,而一個人的氣場來源於豐富的知識、敏捷的思維和良好的語言表達,而這些都是我有待提高的。

在與學生交流中,我瞭解到他們最佩服和崇敬的老師——五二班的孟卿老師,就是一個知道如何與學生有效溝通的老師,他淵博的知識,與學生融洽的交流,以及那種由內而外散發出來的自信,使他的氣場強大,他是我學習的榜樣;另外從部落格中瞭解到郭春燕老師也是一位非常懂得與學生溝通的老師,她的學生尊敬且親近她,郭老師愛學習,也是讀書非常多的,她從書中汲取的營養使她在教育教學中自信而不失平和、溫柔而堅定、淡定且從容;這樣的老師還有很多,在育才的一年的工作中,我看到了許多老師的閃光點,也感到了自己的不足、貧乏,通過讀到的這本書,我更加清醒的認識的作為老師的我有很多方面還有待提高,我會和育才一同成長,讀更多的好書,豐富自己的內涵,從而使自己的氣場強大起來。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後感15

粗略看了《孩子,請把你的手給我》,作為父親,我覺得羞愧難當,有一種不安的情緒在蔓延。記得自己非常喜歡魯迅的一段話:自己揹著因襲的重擔,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此後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現在“我該怎樣做父親”一個急迫的命題,擺在我的面前。恰逢《孩子,請把你的手給我》這本書,用大量生動的案例,向我們展現了教育孩子的不同視角,給我這樣一個毫無章法的父親,一次警醒、一劑清醒劑。

以前,我總認為,女兒快十歲了,現在對她的教育,只要提要求就可以了。於是,考試沒達到理想的成績,就責怪她不夠努力;在家裡不做事情,就認為她沒有分擔意識;犯了錯誤,就責怪她不吸取教訓……我們之間的談話,變成了一個命令,另一個服從;一個是真理,那另一個只能是荒謬可笑的。

作家楊紅櫻說過,她寫作的目的之一就是:破解童心。而《孩子,請把你的手給我》這本書給了我“破解童心”的角度——當孩子和我們談話時,我們更應該讀懂他們的暗示。

比如:孩子會跟我說:爸爸,這次考試我考砸了。其實,孩子是在向我暗示:爸爸這一次你就不要責怪我了,下一次,我一定能考好,請你相信我。可是通常情況下,我們都會對孩子大發雷霆,不問青紅皁白地說落孩子一通。我想這樣的事情大概會時常發生,我們常常對孩子缺乏耐心,一次的考試失敗,彷彿就是世界末日的來臨。我們忽略了孩子奮發自醒的能力,看清了孩子自身的努力。

在書中,我還看到了這樣的一段話:我們都沒有養成向對方敞開心扉的.習慣,甚至我們常常不知道自己的感受以及如何去感受。

我們已經習慣了“虎爸”、“虎媽”的角色,對待孩子,我們總是嚴肅有餘,從不肯輕易地表露出自己的真實情感,認為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更好地發展。其實,我們更應該能夠感受到孩子情緒的變化,在我們看來微不足道的事情,可是對孩子就有著很大的影響。當孩子失望、害怕時,我們應該給他們一個結實的擁抱;當孩子憤怒不滿,我們應該能夠感同身受;當孩子疑惑、不安的時,我們更應該成為他們的“知己”。或許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少了一些先入為主的主觀感受,少了一些是是而非的標準,少了一些成年人的“自以為是”。正如書中所說:當我們誠懇地承認孩子的困境,說出他們的失望時,孩子常常會獲得現實的力量。而這種力量,不就是我們期盼的嗎?

《孩子,請把你的手給我》這本書,還有許多值得我們去借鑑的地方,它告訴我們教育孩子“應該怎樣”,把我們帶入教育的“應該狀態”。但我也深知,它不是包治百病的良方,不是一蹴而就的。我想“怎麼做父親”更應該是一個長期的任務,其中最重要的是和孩子一同成長,用我們的進步換取孩子長足的發展,給孩子更多的幸福時光。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後感16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已經全部閱讀完了,保持與孩子的有效溝通,以及處理孩子的緊張關係時使用技巧,可以改變孩子與老師的關係。是我閱讀完後對整本書內容的一個概述。書中提到:在出現問題時,理論是沒有用的,有用的只有技巧,這就是老師真正實現正確有效地與學生溝通的方法。

老師怎樣與學生溝通,是找到技巧的途徑;老師們需要具體的技巧,還要不斷創新,以便有效處理一些突發事情——令人心煩的瑣事、衝突和偶然的危機。每一位老師都應該得到一些有效的工具和技巧。但是現在的孩子需求不同,不同家庭的孩子觀念不同,那麼老師就更加需要更多的技巧來處理問題,從溝通中尋找技巧,從處理問題中總結技巧使用的效果,怎樣使用,對不同孩子的使用等等。

告別未成年,是一個16歲北京女孩的美國交換生日記。作者是北京十中的呂晗子。在完全沒有心理準備的情況下通過了國際教科文組織的交換生專案,開始了她“孤身一人”在美國“闖蕩江湖”的經歷。初到“舉目無親”的美國小鎮,身為“英語聾啞少年”的她遇到了很多困難,但她樂觀的性格讓她逐漸克服了學習、生活、心理上的一系列困難,走過了一段灑滿陽光和淚水的自我成長之路。因為住在當地美國人家庭,小作者有機會以“家庭成員”的身份體驗美國普通百姓的生活,包括親情、衣食住行、節日、度假、工作、信仰等。小作者在和美國同齡人交往中感受到了一個與以往生活完全不同的全新的世界。

聯想起來,美國家長教育孩子的方式給我們一個啟示,美國家長使用的技巧是放開手腳讓孩子去經歷,孩子遇到挫折時,加強鼓勵及有效的溝通;《孩子,把你的手給我》同樣的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我們要善於使用技巧,加強溝通,讓孩子有良好的成長過程。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後感17

和同事們交流,很多時間會把話題引向學生,引到最多的一點,那就是現在的孩子怎麼一年比一年難教,怎麼越來越難管理,怎麼樣才能改變這種不太和諧的關係,實現師生之間真正的溝通呢?最近,我研讀了海姆G吉諾特這位心理學博士、兒童心理學家寫給老師的書《孩子把你的手給我》,這本書告訴我們的的是如何實現與孩子溝通的有效方法和技巧。

老師如何與學生溝通具有決定性的意義,老師需要具體的技巧,以便有效而人性化的處理教育中隨時出現的令人煩惱的小事,在處理這些事情時,理論是沒有用的,用的只是技巧,如何獲得這些技巧是本書的主要內容。在生活中,教師怎麼和孩子相處,大家都意識到應該是:尊重、平等、民主的,大家都知道,但是一旦到實際生活中,我們的語言就會出現一些偏執,出現的偏執,並不是老師不愛這些學生,主要應該是缺乏對孩子的理解,理解溝通在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這本書一共有十二個篇章,每一片都圍繞一個主題,用的都是實際生活中發生的小矛盾去指導老師,給老師使用日常用語上一些切實可行的方法和小妙招,有了這些少許的改變,事情可能會變得更好辦一些,掩書而思,我對書中“一致的交流”和“讚揚的危險”印象深刻。

在“一致的交流”中說到,如果要改善教室裡的生活,就要從檢查我們對孩子的迴應方式開始,一個老師如何與孩子交流,具有決定性的作用,要了解孩子的想法,老師必須要抓住孩子的心,一個孩子只有感覺良好,他才會正確思考,也只有處在良好的狀態下,他才可能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他們的良好狀態,也源於我們,他們的老師們。

首先是一個最重要的原則——溝通原則,談境況,不談性格和人品,它是用於老師和孩子打交道的所有場所。知道如何在各種條件下運用這個原則,是有效溝通的核心。其次是,對於學生,老師可以憤怒,但絕不侮辱。然後是如何表達憤怒,作為教師,我們都深有感觸,在一個學生聽講良好的班級講起課來那是滔滔不絕,言語生動,這樣的課堂師生感覺都很好,可是,如果滿心歡喜走到一個嘈雜的教室,我們的心情已受到影響,我們會發怒,發怒時我們的心給就可能像是失去了理智,我們也會大喊大叫,訓斥學生,這樣,整節課的學習效率也就不會好到哪裡,我們發怒之後也會有內疚感,也會在心中正中決定不能再重複這樣的行為,所以,我們要學會剋制自己,換一種方式表達自己的憤怒,書中舉例說:比如說進到一個吵翻了天的教室,老師堅定的說:“聽到這麼高分貝的吵鬧聲,我被激怒了。”教室裡吵鬧聲平息了,因為老師在這裡既表達了自己的憤怒又沒有侮辱孩子們。

要拯救老師和孩子們的溝通,就要學會不帶任何侮辱的表達具有細微差別的各種憤怒,其實,大多數老師對孩子們都有正確的態度和關心,他們所要的,就是一種能夠表達這種關心的溝通方式,如果即使在被激怒時,一個老師也能避免使用詆譭的語言,這些自我試試的控制,不會使他的表達變得平淡,相反會增加老師的風格。我想這對老師來說是很關鍵的,他學會了運用一種不同的說話方式,一種生動、大膽、不帶上海的表達憤怒的方式。

溝通,就像健康一樣,取決於未然,要和孩子進行有效溝通,首先是要尊重孩子,被尊重被關愛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當學生感到被尊重被理解,就能拉近、縮小師生之間的關係,在安全的、放鬆的、沒有疑慮的情況下,孩子們在學習時就會更主動、更積極。

在教育的路上,我覺得語言太重要了,它既可能是文明的,也可能是野蠻的,既可以用來療傷,也可以是傷人的利器。所以,我們要利用好語言,在語言中浸透著尊重和理解,多與孩子做有效溝通,那麼,孩子們就會幸福的學習,我們也會快樂的工作,我們都能身心愉悅,何樂而不為呢?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後感18

我一直有這麼個觀點,教育和撫養孩子是人的生命中最為重要的經歷和體驗。然而,剛為人父母年輕的爸爸媽媽,不熟悉或缺乏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和經驗,以及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會很容易導致極端寵愛孩子。所以,很多時候,我會停下來思索,自己的言行舉動和生活方式對我的孩子會造成怎樣地影響。有時又會想,我幼小的孩子的心理究竟是怎樣?她到底是怎麼看她的爸爸媽媽?

於是,我細心閱讀了一本暢銷全美由海姆·吉諾特所煮的教子經典書籍,中文名為《孩子,把你的手給我》。這本書主要通過一些具體的情境展現給我們在父母和孩子共同生活中,如何以健康方式來處理親子關係,並建立父母和孩子之間良好的情感溝通關係。作者告訴我們撫養孩子是一門學問,是一項需要父母去學習的技能,更是需要父母根據孩子的特點不斷去總結校正的生活藝術。而不是以嚇唬訓斥、利誘欺騙、大聲謾罵等不禮貌的行為進行低俗惡性地家長權威似的統治。其中,印象最深的幾個地方,值得分享給大家,以便我們反思。

在誇獎孩子們的時候,有些父母可能會過度讚揚自己的孩子。比方說,“你是最棒的”,“你在媽媽眼裡是最厲害的”等等。這些讚揚方式,聽起來很有力度,很受褒獎。但是,這很容易讓孩子們陷入這種來自外在虛榮的誇獎裡,而不是發自他們內心的自信和對自我的認可。很顯然,每一個人都不會是這個世界上最最最高級別的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一旦遇到周圍比自己還要厲害的夥伴,從小聽慣了過度式誇獎的孩子們很容易產生對自己的否定和懷疑,這種差將會在心理上造成巨大的陰影。所以,父母需要轉換角度誇獎,需要父母引導孩子們,通過具體的事件讓孩子們看到他們自身的優點和特長。孩子們這種通過認識自我價值和對自我的肯定,並建立起來自內心深處的自信心,將是慢慢人生長路中面對挫折困難時堅而不摧的力量源泉。

有時候你會覺得孩子不聽話,讓你很生氣。比如,半夜孩子不睡覺,而上眼皮打下眼皮的你還要陪著她玩耍,甚至還要擔心第二天早起上班的時候;飯點孩子不吃飯,硬盯著電視看動畫片,等等。這些時候,你需要控制你的情緒,並適當地表達自己的情感,與孩子們平等開放地交流溝通,還要觀察理解孩子們流露的情緒和內心的想法。尤其是,我們不能對孩子們大聲訓斥或憤怒地行事,而是溫和地對他們說你現在生氣了並且為什麼而生氣。平靜地表達你的自身感受,就相當於無形之中你在潛移默化地教育孩子們,當他們的生氣時候也會進行淡定地溝通。所以,平時應多注意如嘮叨,數落,訓斥,打罵等等這種錯誤的教育方式。

更有意思的一個觀點是,作者明確指出停止幫助和輔導孩子們的國小家庭作業!這種看法顯然很激進。從作者的角度出發,是希望孩子們能自己獨立的完成作業,而培養成自身具有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在中國,父母一貫式讓孩子們進行家教、上輔導班、課外訓練等,通過投入更多地學習時間和精力,深怕自己的孩子們會落在起跑線上。這種趨之若鶩的方式,將會扼殺孩子獨立的思考,喪失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興趣。所以,父母應該結合孩子們的特點通過引導,讓孩子們獨立的思考,自發地學習自己感興趣的事情,讓孩子們自己去發掘自己的才華。

當然,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傳統,形成了迥異的社會習俗,也造就了不相徑庭的家庭理念和親子關係。毫無疑問,兩者均有著各自的優點和不足。正所謂“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西方家庭注重平等、自由、友愛,父母與子女之間都平等地享有主人的地位和權利。西方父母認為只有對子女撫養的天職,而沒有中式“養兒防老”的索取回報的想法。一旦子女成人,就應該離開父母享有自己獨立的生活。很顯然,在注重宗親關係的中國是很難贊同認可的。“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總之,父母與孩子的共同生活過程中,根據孩子的特點和興趣,不斷地去引導孩子們形成獨立思考、堅強勇敢、享受人生的內在品質,這才是為人父母的責任所在和智慧體現。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後感19

開學初,由楊君老師給組內老師介紹了一本書《孩子,把你的手給我》,拿到此書,我先掃描了封面,上面寫著老師與學生實現真正有效溝通的方法,找方法,不正是我們不能求解的困惑嗎?於是,茶餘飯後,它便成了我近期的朋友。

看到第五章,我的讀書方法由瀏覽變成了細讀,再有細讀變成了精讀加思索,這一章我看了兩遍。也許是自身教育方法不完美,所以才駐足不前了。第五章—讚揚的危險。我第一反應就是讚揚還有危險?什麼危險?先來看一個判斷題:讚揚是毀滅性的,讚揚是有益的。作者說,這兩句話都對,評價式的讚揚是毀滅性的。感激式的讚揚是有益的。想想自己對孩子們的讚揚,評價式的讚揚佔據了主要空間,我想很多老師家長也都在有這樣的評價方式。一個兒童心理治療師,是絕對不會對一個孩子說‘你是一個好孩子’‘你做得很棒’‘繼續好好幹’想想自己,這樣的評價說過多少次?原來,這樣評價式的讚揚會造成焦慮,助長孩子的依賴性,喚起孩子的防禦心理,無助於培養孩子的自立,自我指導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這樣的讚揚不能使用,那我們應該怎樣給孩子進行評價?讚揚的過程是我們對孩子說的話以及孩子聽了我們所說的話在心裡對自己說的話,這就要求老師的話應該明確表明,對於他的努力、幫助、成績我們有哪些喜歡和欣賞,然後孩子會從我們的話中得出自己的結論。有益的讚揚是認可孩子的感受,並描述他的表現。

看了書中很多案例,我明確了讚揚的利弊,作為老師,我們都不想我們的讚揚是毀滅性的,所以,我們必須改變,改變以往的陳詞濫調,學會一種有力而生動的語言。當看到孩子整齊的作業後,不再使用‘你真棒’可以換成‘看到你的作業,老師的心情無比美好’孩子看了老師的評語,會覺得他的努力能有這麼大的作用。當孩子幫助老師完成一件事的時候,以往我會說‘很好’現在,我會告訴他‘你完成了一件很難的事,謝謝你幫助了我’試著想一想,當老師真誠的說出這些話的時候,孩子們的心裡是不是有了一份溫暖的愛。如果孩子在集體面前表演了,老師可能會急於說‘太好了’‘太棒了’何嘗不試著說‘你的音樂或舞蹈給我帶來了那麼多的快樂,並且打動了我’·······

對於讚揚的語言,感激式的讚揚語言,從即刻開始,正式開始播種,期待著好收成!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