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後感(集合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1.57W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後感(集合15篇)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後感1

曾經夢想,有這麼一個地方,可以讓我和夥伴們無憂無慮的捉迷藏、鬥蛐蛐;曾經夢想,有這麼一個地方,可以讓我自由自在的呼吸清新的空氣,也可以肆無忌憚的就地打幾個滾兒;曾經夢想,有這麼一個地方,可以讓我帶著快樂去學習、伴著濃厚興致在書海里遨遊。

這個暑假,當我讀完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文章的時候,我驀然發現,魯迅先生筆下的百草園就是我夢想的地方。

在百草園裡,有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在百草園裡,有高大的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在百草園裡,有鳴蟬的長吟,肥胖的黃蜂,有輕捷的雲雀。在如此美麗的地方,作者可以毫無顧忌的拔出牽連不斷的何首烏,甚而毀壞了鄰家的泥牆;可以感受長媽媽講述的驚險而刺激的美女蛇的故事;可以和夥伴們在下著雪的冬天,支起一面大的竹篩,開心的捕鳥。這該是一種多麼自由,多麼令人嚮往的生活啊!在這裡,童真得到了盡情的釋放;在這裡,孩提的夢想自由飛翔。

然而,這份美好在進入三味書屋的那一霎那戛然而止,僅有的`快樂就是在先生讀書入神的時候描繡像和課餘在書屋後面的園子裡折臘梅花,尋蟬蛻了。除此而外,就是單調,枯燥的學習了。

在三味書屋裡,整天面對的是先生嚴肅而冷漠的面孔,耳朵裡充斥的是同學們雜亂無序的“笑人齒缺曰狗竇大開”,還不准問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看到這裡,我不禁想到了我們現在的生活。每天除了學習,還是學習。雖然老師不像魯迅老師那麼的嚴厲,但是也不會對我們放鬆要求。如果我們出現像逃課這樣的情況,是絕不會罵我們幾句就可以罷休的。我們每天要按時到學校上課,完成老師佈置的課內學習任務,課後還要去補習班上課,還有的同學要抓緊點滴時間去學鋼琴、繪畫等。在雙休日裡,也不能自由的休息,不是去上補習班,就是埋頭寫作業。而且,這樣的日子隨著年級的提高會變得越來越緊張了。

讀完了這篇文章,讓我體會了百草園的歡樂與自由,三味書屋的單調與枯燥。我真的很想每個像我一樣的學生能有一片夢中的“百草園”!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後感2

很久沒有讀魯迅先生的文章了,記憶中還是小時候中學課本里面的那幾篇,特別是中學必須背誦的那一段《社戲》,魯迅去鄉下,認識了閏土,在鄉下很平常的事情,對於小時候的魯迅來說是那麼的好玩,那麼神祕和新奇。魯迅小時候的那個年代,中國的局勢還算是和平的,大人們努力的掙錢養家餬口,城裡商人掙錢買園子,鄉下有錢就買地種,魯迅的家境算不錯的,家裡有長工,有傭人,還能讀私塾。可以說魯迅小時候生活是無憂無慮的,百草園就成了他和小朋友的天堂,擺弄何首烏,高大的皁角樹,紫紅的桑葚,還有野草和菜花,如果這些是孩子們的植物王國,那麼蜈蚣,蟋蟀,雲雀,黃蜂就是他們的動物世界,特別是閏土的爸爸教他們kan麻雀,那可真還是技術活,時候掌握不好,就前功盡棄了,但對於孩子們來說,最終的結果也許並不重要,無憂無慮的.玩耍才是最開心的事情。我想語嫣如果生長在那個年代,也會快樂的在百草園跑來跑去的。

現在的孩子,快樂都在螢幕裡面,看宮廷劇,看自己喜愛的明星刷微博告訴你他的女朋友@鹿xo彤,聽著歌兒打著王者農藥,吃著薯片瞄一下電視裡面的綜藝節目,有空的時候約同學去步行街看個電影。時代確實進步了,資訊量豐富了,知識面也更廣了,估計長媽說的赤鏈蛇的故事再也嚇不到他們了,讀書時更不會搖頭晃腦的念:“笑人齒缺曰狗凍大開”了,時代在進步,那個年代更多的記憶是寧靜的,資訊是封閉的。現在的孩子世界很豐富,資訊是開放的,他們非常獨立,更加自我。後來,魯迅長大了,我們的國家積貧積弱,世界列強侵虐中國,燒殺搶劫,中國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魯迅先生果斷棄醫從文,用文字去喚醒國民的愚昧,號召大家團結起來,共同抵抗外來的侵略,魯迅先生是民族的英雄,也是民族的脊樑。21世紀的中國,經濟突飛猛進,文化更加繁榮,軍事技術也是日新月異,時代賦予孩子們的機會就是學好本領,在各行各業中創新進步,讓我們的民族更加優秀,國家更加強盛。

“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在任何時候,都要做到勤儉好學,居安思危,保護好我們腳下的每一寸土地,保護好我們身邊的每一位家人,是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責任!這個,10000年,都不!會!變!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後感3

其樂無窮的百草園,神祕奇幻的傳說,嚴厲博學的先生,書聲朗朗的三味書屋,使人陶醉,使人留戀……

——題記

百草園

雖然只是一片小小的天地,雖然只有一些野草,但那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短短的泥牆根一帶卻充滿生機活力,妙趣橫生;按,拔何首烏,摘覆盆子,都是那麼新奇、搞笑。在與大自然親密接觸中,我們總能發現完美的事物。

在一陣電閃雷鳴,狂風暴雨後,一棵樹被劈倒在地,小竹林裡,竹子東倒西歪。這時,一陣嬉笑聲傳來,我和小夥伴們闖進竹林:那段橫木心早已被蟲蛀空,柔弱的枝幹彷彿訴說著“傷痛”的折磨;竹林狼狽不堪,埋怨著那場風雨的蹂躪,我為這弱小的生命感到惋惜。但更多的心思早已放在橫木上,拿一根木棒作平衡木,從頭到尾,從尾到頭走幾遍,驚險刺激卻又樂趣無窮。在那裡,雖沒有皂莢樹,,何首烏……但竹筍冒尖,蟋蟀歌唱也常使我沉浸其中,這兒成了我的樂園。

走過一道石橋,從一扇黑油的竹門進去,第三間是書房,中間掛一塊扁,扁下面是一幅畫,畫著一隻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樹下。這便是三味書屋。

三味書屋

那裡有嚴厲的先生和教規,還有好奇的我。

上課時:讀的書漸漸加多,對課也漸漸地加上字去,從三言到五言,最後到七言的學識提升;小園裡:折臘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樹上尋蟬蛻,捉蒼蠅喂螞蟻的搞笑;讀書時:念“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笑人齒缺曰狗竇大開”的人聲鼎沸。古人云:苦盡甘來。我們又何償不是?

此刻,有和藹的老師,友好的`同學,良好的學習環境,我們的學習成績也應更好。俗話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在這一年裡,我們就應勤奮刻苦,全力以赴。在作業上,在考試中,我從不放下,也許考試意味著學習成果的好與差,但作業更意味著學習態度的好與壞。沒有好的學習態度,又何來好的學習成績,所以我把作業當成每一次考試那樣認真、專心。孟子曰:“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亂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是啊,院子裡練不出千里馬,花盆裡育不出萬年鬆。讓我們學那燈泡的膽大心細,學那溪流的矢志不渝,學那海燕的頑強拼搏。

搞笑,神祕,嚴厲……交織在一齊,另人回味無窮。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後感4

記得國小三年級那時候,童真無瑕,在老師的帶領下和同學們滔滔朗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只感覺作者小時候玩樂點點滴滴樂趣其中,在那時我們富有同感。抓耳牢騷,心癢癢的恨不得也一起融入當中和作者嬉戲玩耍。在老學究的私塾中學學古詩詞、四書五經。看看民國時候學習和我們當下究竟有何不同差異。

歲月如梭,一晃23年過去了,我已經從天真浪漫的夭夭少年步入到而立之年,經歷歲月的蹉跎,再重溫魯迅先生的大作《朝花夕拾之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此時此刻的我才品出其中作者那潛藏人世間悠然的心態和陶然的情操。

品著淡淡清香的綠茶,在皎潔月光下我慢慢翻著書籍,再次在百草園和三味書屋中我感覺心境莫名的安靜和宜然,平時的那種浮躁在文章的洗滌中漸漸平復,這時候我感覺這文章不光是重述小時候那種樂趣,它還是一種撫慰心靈的良藥,平日裡所有的壓力和煩惱在讀文中消之一去。這時候才感覺小時候無憂無慮,自由自在的生活是讓我們多麼珍惜,在文中描述的百草園綠油油的良景,滿色的田園風光不由讓人浮想聯翩。尤其在現如今的城市喧囂中讓人產生趕緊去文中小草園小憩陶冶的心情。

書中在百草園描述的紫紅的桑葚,像小珊瑚珠攢成的覆盆子,又酸又甜,讓你忍不住回味那甜香。恨不得立馬去百草園裡面摘下好好嚐嚐,解解饞。迴轉之間那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碧綠的菜地,伴隨著油蛉的低唱,蟋蟀們在彈琴。字裡行間把我吸引的恨不得去穿越書中好好享受那愜意的`秀色。在三味書屋中那古色古香的牌位和掛在中間梅花鹿伏在古樹下的畫作暮然立在堂前,在書堂中搖頭晃腦戴著老花鏡的老先生拿著戒尺和堂下一幫挺著胸膛小書童一聲蒼老的引讀下然後是一眾童稚之聲,各種唐詩宋詞七言絕句滔滔不絕於耳,遐想之餘,我也想去哪三味書屋坐在其中,好好跟著一幫小小夫子跟老學究好好把中國的古文化好好回味。想起那時那景,絕對是不一樣的滋味和感受,那是一種不可言喻的味道。

雖然是短短的一箇中秋之夜,但重溫此作讓我感覺煥發出不一樣的精神和感受。在細細的品味中那平時的壓力和頹廢的心態立馬讓我掃然一空。書中讓我心中孜然出超越一切清靜的心態和積極向上的力量。

凡之種種,各種味道,讓人流連忘返。在喧囂的當下,此作可以當我的良師益友,可以當我的心靈雞湯,可以當我的人生指引,可以當我的知音慰藉。我也謝謝公司墨香社有機會讓我能和此書相伴。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中振奮精神,在人生的畫作上勾畫完美的顏色。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後感5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選自魯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本書是作者所寫的唯一一部回憶性散文,原名《舊事重提》,一向得到極高的評價。作者曾說,這些文章都是“從記憶中抄出來”的“回憶文”。這本散文集是魯迅在生活處於輾轉流徙,心情最苦悶的時候寫成的。當時作者只能借回憶舊時的美好事物,來排除眼前的苦悶,“在紛擾中尋出一點閒靜來”。本文就寫於1926年,當時魯迅先生45歲,他在“被學者們擠出了集團之後”,於廈門大學寫成這篇回憶性散文,借這樣一朵兒時記憶的“小花”,來排遣當時的寂寞。

文章從兩部分回憶了兒時的快樂和情趣,首先是百草園詩意般的`美麗。

文章從樂園入手,從四個方面寫了樂:意識童年的樂園;景色美麗的樂景;長媽媽講美女蛇的故事美,樂聞;最後是冬日雪後捕鳥的樂事。作者在寫百草園美景樂園時,為了將無限樂趣自由天地盡善盡美的呈現,作者首先抓住事物的特點,有符合兒童的心理。說黃蜂是肥胖,既寫出它體態肥大的特點,有體現小作者曾經摸過它的特別感覺;叫天子忽然“直竄到雲霄裡去了”,不單寫出了這種鳥兒的機靈輕捷,還表現出兒童內心的羨慕。

第二是從不同角度進行描景,視覺、味覺、聽覺、觸覺等,形、聲、色、味俱全,春夏秋冬皆備。作者將百草園寫的有聲有色,有滋有味。可見作者構思的精巧。第三是作者用一個關聯詞“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將景色條理分明,層次井然。使整個寫景活潑多姿。

文章在回憶百草園樂園之後,寫了三味書屋,有人認為,本文是將百草園和三味書屋作對比,表現了作者對百草園的喜愛和三味書屋的批判。我則以為不必要這樣去揣測作者的寫作本意,在三味書屋中又何嘗少了情趣呢?並不是了無生趣的地方。

第一老師並不是想象中的嚴師,是一個和藹,方正,質樸的博學的人,雖然後戒尺卻不常用,有罰跪的規則而不常用,老師聲情並茂的朗讀也吸引了孩子們,在老師這裡作者感受到了情趣。第二是在這個書塾中,仍然可以折臘梅花,尋蟬蛻,捉蒼蠅喂螞蟻,做遊戲,描畫畫,也展示了不同於百草園的另一種生活,同樣也妙趣橫生。

總之,無論是百草園還是三味書屋,都在作者點點滴滴的回憶中,充滿著無限的樂趣,這朵“小花”並不小,在花濃香的回味中排遣當時的寂寞,也足以讓乏味鬱悶的生活增添些許的快樂和情趣。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後感6

邊讀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邊憶起了兒時的童真童趣,一張張天真爛漫的笑臉,一塊塊黃登登的油菜田……眼前不由出現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童趣自然畫。

讀完課文,裡面的片段,讓我記憶猶新,也讓我突然間,彷彿看到了幼年的魯迅:“油蛉在這裡低唱,蟋蟀們在這裡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樑,便會拍的一聲,從後竅噴出一陣煙霧……"。趁大人不注意,鑽進了百草園。他與昆蟲為伴,又採摘野花野果,然後與玩伴一起捕鳥,但由於性急,總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聽保姆長媽媽講故事,因而非常害怕百草園中的那條赤練蛇。在三味書屋,雖然有壽先生嚴厲的教誨,卻仍耐不過學生們心中的孩子氣,當他讀書讀得入神時,卻沒發現他的'學生正在幹著各式各樣的事,有的正用紙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優質戲,而魯迅正聚精會神地在畫畫……

魯迅先生的這篇充滿對童年回憶的散文,給我的感受一切都是那麼天真爛漫,令人回味,也許是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鳴吧,真不懂自己怎麼會那麼喜愛《朝花夕拾》中的這一篇,也許是作者以一個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讀起來讓人感到親切,充滿激情。

魯迅先生在文章中表現了他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的那股熱情,希望能自由自在地玩耍,與大自然親密接觸,不希望整日被父母,家奴管束著,這正是兒童特有的。如今,我已經遠離了童年,每天都在這忙忙碌碌的工作之中,紛紛撓撓的家庭生活之中。但我自己認為自己還是一個稚氣未脫的孩子,有時還做著甜美的童年之夢。回憶起那些童年瑣事,還時常記憶猶新,忍俊不禁。小時侯,我家附近有一大片田野,經常和同伴去那裡享受著春日的陽光,秋日的清風,還有那片總被我門採得一塌糊塗的麥田,倘若有大人碰到,“哄”的一下就爬在麥叢裡躲起來,一會兒唱著自編的兒歌,在田間的羊腸小路上追逐著蝴蝶,時不時還跌進泥坑變出個"小泥人",採了各式各樣的花,又生怕主人找來,就把花藏在樹洞裡,一會兒回去花早就枯萎了,但我仍只顧沉醉在無拘無束的自由空間之中,沉醉在大自然的懷抱之中;而如今老家附近那片田野上造起了一排排的新房,一條條的道路,兒時的同伴也都在為自己的工作前程,家庭生活的幸福努力著,即使回到了那個地方也感受不到了大自然的親切,但我仍舊熱愛自然,嚮往自由。

如今讀這篇文章使我有了這麼多的感動。也許是因為童年的漸漸遙遠,也許是對幼時的那種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天真爛漫的留戀吧!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後感7

油蛉在這裡低唱,蟋蟀們在這裡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樑,便會拍得一聲,從後竅噴出一陣煙霧。何首烏藤和木蓮藤纏絡著,木蓮有蓮房一般的果實,何首烏有擁腫的根。有人說,何首烏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於是常常拔它起來,牽連不斷的拔起來,也曾因此弄壞了泥牆,卻從來沒有一塊根像人樣。

如果不怕刺,還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的遠。”這些傳達了百草園的風韻。還有那繁雜的捕鳥過程和那曲折緊張的美女蛇故事,展現出了不一樣的童年生活。這就是魯迅對自己家後院“百草園”的描寫,這兒真是好玩,可以追趕著雲雀,直到它們飛向雲霄,還可以拿著樹枝像趕著馬車一般將蜈蚣趕來趕去。

時不時拔起何首烏,偶爾發現了像人樣的根,便不停的炫耀。這裡無疑是一座兒童的樂園,無一不充滿生氣,無一不充滿快樂,那怪魯迅喜歡這兒了。當魯迅先生到了要上學的時候,家裡將他送進了三味書屋。三味書屋是魯迅先生的老師家的書房。

在三味書屋,魯迅先生曾經請教過老先生關於“怪哉”的故事但是被老先生一口拒絕了,並要求魯迅再也不能對他提這些“無關要緊”的事情,只是讓他一味的學習。這樣讓很苦惱,於是他便只好在課堂上畫畫,時不時的叫上小夥伴們一起溜出去,去玩耍。由此可見三味書屋的`教育根本就是失敗的。首先,學生不喜歡三味書屋的學習生活,再有“書沒有讀成,畫的成績卻不少了”——從自己的角度否定了三味書屋式的教育。

還有“後來,因為要錢用,賣給一個有錢的同窗了,他的父親是開錫箔店的;聽說自己也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紳士地位了”——從同學的角度否定了三味書屋式的教育,它培養出來的人,正是那種逐利趨勢之徒,舊制度的維護者與社會的基礎,這樣的批判是很深刻有力的。魯迅先生在這篇文章裡,揭示了兒童廣闊的生活趣味與束縛兒童天性的封建私塾教育的尖銳矛盾,真實而生動的再想了清末私塾教育的若干側面。表達了兒童熱愛大自然﹑追求自由快樂的心理,應讓兒童健康活潑地成長的合理要求。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後感8

童年是每個人心中一段美好的回憶,而伴隨我們度過童年的人或事,也會永遠留在我們心中,成為最最珍貴的記憶。童年像歌曲一樣歡快,如詩歌一樣優美,似水墨畫一樣淡雅,猶空氣一樣清新,勝陽光一樣燦爛……當我走進了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對童年有了更深的感悟。

魯迅先生在這篇文章中記敘了童年生活在紹興的故事,他對記憶中童年的無限眷念融入在這一點一滴的文字中,給人留下無窮的回味。我對長媽媽給魯迅講的“美女蛇的故事”很感興趣,這個故事把那時小小年紀的魯迅嚇得常常擔憂“美女蛇”在夜裡出現。我不禁想起我童年時的一件趣事:媽媽給我講了“白雪公主”的故事,我擔心得夜裡睡不著覺,生怕自己也遭遇這樣的噩運。這個問題總是困擾著我,當我把疑惑說給爸爸媽媽的時候,沒想到,他們捧腹大笑,令我很不解。現在回想起來,我真的很幼稚,怎麼會有這麼可笑的念頭。

最令我百讀不厭的還是“百草園”,我讀著讀著,就陶醉於其中了。那生機勃勃的景象,孩子們快樂遊戲的情景,深深地吸引了我。我們家以前也有一個院子,雖然不怎麼大,但它承載著我童年時編織的美麗夢想。我家的院子裡有一棵葡萄樹,那葡萄剛一有點兒發紫,小麻雀就搶先來啄。大家想了許多辦法都無濟於事,只好順其自然。為了“氣死”這可惡的麻雀,我常常和它們“比賽”,在葡萄還是青的時候,趕緊摘下來剝開吃,不讓麻雀搶先一步。雖然那酸酸的滋味一直滲到我的胃裡,但心卻是甜的。葡萄樹的右邊是一個小花壇,裡面有清香可口的'菊花腦,牆上攀著芬芳的金銀花,我卻獨愛那少許幾棵鶴立雞群的狗尾草。我常常拔去幾棵,用它來“燉湯”給布娃娃喝。一到春天,小蝌蚪就成了我的好夥伴,大腦袋、小尾巴,十分惹人喜愛。在我的精心照料下,小蝌蚪很快長出了四肢。一次,我不忍心它們在小魚缸狹小的空間裡活動,偷偷把它們倒在院子裡。誰知道,幾個星期後,院子裡竟是活蹦亂跳的癩蛤蟆!大人們感到厭惡,我卻格外歡喜,每天晚上,我都在“咕呱、咕呱”的叫聲中進入甜美的夢鄉……

冰心奶奶說過,童年是夢中的真,真中的夢。讀完《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我想說,每個人的童年故事都不會改變的,因為每個孩子都有一樣美麗的童年,也正因為童年裡充滿了天真、淘氣、溫馨和愛,童年才會如此美麗,如此令人回味無窮!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後感9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魯迅的一篇散文,文章寫得非常好,不僅構思嚴謹,而且文章中的語言極有特色,令人叫絕。細讀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享受著不時從字裡行間中透露出來的那份天真爛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現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畫。

“油蛉在這裡低唱,蟋蟀們在這裡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昆蟲,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樑,便會拍的一聲,從後竅噴出一陣煙霧……”

我讀魯迅先生的這篇充滿對童年回憶的散文,正如讀著發處魯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的童真童趣。突然間,我彷彿看到了幼年的魯迅。趁大人不注意,鑽進了百草園。他與昆蟲為伴,又採摘野花野果,然後與玩伴一起捕鳥,但由於性急,總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聽保姆長媽媽講故事,因而非常害怕百草園中的那條赤練蛇。在三味書屋,雖然有壽先生嚴厲的教誨,卻仍耐不過學生們心中的孩子氣,當他讀書讀得入神時,卻沒發現他的學生正在幹著各式各樣的事,有的正用紙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優質戲,而魯迅正聚精會神地在畫畫……

一切感受都是那麼天真爛漫、令人回味,也許是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鳴吧,真不懂自己怎麼會那麼喜愛《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尤其是作者以一個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讀起來讓人感到親切,充滿激情。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後感300字[篇7]初讀魯迅先生的散文籍《朝花夕拾》的時候,便見識了魯迅先生的佳作《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是一篇透露出魯迅先生心聲的散文——批判舊封建社會的專制教育制度以及魯迅先生心中的強烈不滿。

散文講述的是魯迅先生小時候的樂園——百草園,在這裡,有恐怖有趣的美女蛇,魯迅先生認為這是他自由的天地,有美麗的植物還有可親的小動物,這裡有魯迅先生美好的回憶。但是後來,魯迅先生被迫到三味書屋讀書,百草園也就賣給了別的人,濃濃的書香瀰漫了整個三味書屋,這裡沒有百草園的活潑,也沒有百草園的樂趣,這裡的`是嚴肅,是認真,讓魯迅先生的心靈也隨之改變。他恨封建的教育制度,但是他卻很敬佩他的老師,在他的影象中,他的那位老師是個博學,和藹可親的忘年之交。

這片文章淋漓盡致的描繪了百草園生動美麗的景象以及三味書屋給魯迅先生的壓抑的感覺,生動而又形象地描寫了餓魯迅先生在快樂過後的苦惱,體會了魯迅先生的對封建社會專制制度的強烈的反抗,這也是帶領他走向文學道路的一個重要的條件。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後感10

最近,我讀了一篇魯迅先生寫的文章:《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這是一篇描寫作者童年生活的散文,主要描寫了兩個地方發生的事情:百草園——“我”的樂園;三味書屋——“我”的學堂。

我原以為近代孩子的娛樂很少,可沒想到,單是作者家後面一個普通的長滿野草的“百草園”,就能為“我”帶來無限的樂趣。接著作者用“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就有”的詞語,寫出了景物帶給他的安寧以及昆蟲帶給他的動感。動靜結合,再加上樸實的、本身就有無限趣味的泥牆根、小草作背景,是少年魯迅愛它的原因。

“我不知道……也許是……也許是……也許是……”的句型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我”要去“三味書屋”唸書了,不能常到“百草園”了。而“三味書屋”也並非那麼無趣:師生一起唸書,孩子們就在一起偷偷做戲、描繡像。好一個生動地童年生活場景!

這篇文章文筆優美,滿是作者對童年的嚮往。正當童年的我也在其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記得三年級的一個週末,我和爸爸做了一個小碟子,裝上了小米,放在陽臺欄杆上。因為我們發現,最近有許多鳥兒像是找不到吃的.似得,在天空中有氣無力地飛著,看見小蟲子就“哄搶”,一定是蟲子少了。我們只想給它們餵食,可沒想讓它們在這裡安家。幾天後,鳥兒們陸陸續續地來吃小米了,而我就像少年的魯迅,偷偷滴看著來吃食兒的小鳥兒們。

又過了幾天,我發現一隻鳥兒落在了欄杆上,吃了食兒後卻不走了。也許是它挑中了這塊遮風擋雨的“寶地”吧。我正要去轟走他,爸爸卻說:“別忙!”看了一會兒,說:“這隻麻雀腿上有傷。我們把它放到花架上去吧!”我走過去,它用驚恐的眼神看著我,卻又無力飛走。我捧起它,它卻掙扎著要飛。最後,我在花架上選了一塊舒適的地方,給它安了家。

經過幾天的休養,它終於能跳躍了!又過了幾天,它完全康復了!但這也意味著要分別了。一個晴朗無風的日子,我捧起它,站到陽臺欄杆後,像文中的魯迅一樣,惋惜地望著它,說:“小鳥兒,再見!”它彷佛也明白了我的意思,望了望我,接著又扭頭望著藍天,眼中射出渴望的光芒,張開翅膀,振了振,朝著萬里無雲的藍天飛去……

這真是一片好文章!我不但在文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而且明白了“要抓住時間,別荒廢了童年”的道理。古人曾雲:“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別讓自己長大後,空悲切,感嘆“時間都去哪兒了?”同學們,你們也來讀讀這篇文章吧!一定會有不同的、新的感悟的!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後感11

近些日子裡我讀了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這是魯迅唯一的一本回憶性散文集,字裡行間像是冗長的巷,裡面是斑駁的回憶投射出的倒影。巷子中似乎也有無數的絲線將我纏繞,拉扯著我拽到記憶的洪流裡。而朝花夕拾中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更是如此。

百草園是魯迅兒時的樂園。每一個角落都藏著他無限的樂趣。之中的一草一木都是他的玩伴,陪著他吹秋日的微風,然後靜默著小憩。口渴時可以摘珊瑚珠般晶瑩剔透的覆盆子,含在嘴中是滿滿的'甜蜜。即使是蕭瑟無味的冬日也如夢幻般,可以在冬季白色的紗裙中穿梭,可以支起架子捕鳥。那些無憂無慮的生活,沒有忌憚,沒有焦愁,沒有痛苦。仿若一個悠然的夢,而魯迅則是夢中人。這麼多年後他仍然沒有忘記那個夢,他仍然把那個夢編成書籤夾在日記中,在閒暇時可以翻開悠然地瀏覽,時光似乎就可以一下子倒退二十年,他似乎還可以回到那一年的百草園,回到那一年他美輪美奐的夢。

後來他去了三味書屋。他開始了自己的學業。每天都要和厭煩繞嘴的古文打交道,而百草園則早也就丟在那裡漸而荒蕪起來。三味書屋的生活是無趣的,可是在多少年後,這本書中,魯迅先生還是很懷念那個“讓人生厭”的地方。那裡的壽鏡吾先生也成為了魯迅一生所銘記的人。

魯迅的童年生活是愉快的無慮的。而每個人又何嘗不是呢。我們也曾走過那段懵懂的時光,也會在之後去懷念那時還帶著稚氣的自己。自己兒時走過的街,穿過的巷,巷弄裡留著長鬍子賣冰糖葫蘆的老頭子,院門口纏繞的老樹根,還有樹根上自己刻下的歪歪扭扭的字跡,在多少年後還是依舊清晰可見,似乎多少年的光陰都不曾打亂他的章節,多少年的風雨都不會吹散他的印跡。他還是那樣分明地站在那裡,當光線都昏暗時他還是那樣散著微光,那樣毫髮畢現地站在那裡。那些童年的故事也刻畫在心房壁上然後就慢慢風乾成圖騰,像是一座橫亙在過往和現在兩個彼岸的橋,成為心中魂牽夢繞的想往。

我們也有自己的百草園,也有自己的三味書屋。那些躲藏在記憶裡的是永遠也不會消退的。我懷念我的百草園,我的三味書屋。更懷念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裡流淌過的歲月。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後感12

“三味書屋後面也有一個園,雖然小,但在那裡也可以爬上花壇去折臘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樹上尋蟬蛻。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蒼蠅喂螞蟻,靜悄悄地沒有聲音。然而同窗們到園裡的太多,太多,可就不行了,先生在書房裡便大叫起來:‘人都到哪裡去了!……’

細讀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享受著不時從字裡透露出來的那份天真爛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現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畫。

“油蛉在這裡低唱,蟋蟀們在這裡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樑,便會拍的一聲,從後竅噴出一陣煙霧……”

我讀魯迅先生的這篇充滿對童年回憶的散文,正如讀著發自魯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的童真童趣。突然間,我彷彿看到了幼年的魯迅。趁大人不注意,鑽進了百草園,他與昆蟲為伴,又採摘野花野果,然後與玩伴一起捕鳥,但由於性急,總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聽保姆長媽媽講故事,因而非常害怕百草園中的那條赤練蛇。在三味書屋,雖然有壽先生嚴厲的教誨,卻仍耐不過學生們心中的孩子氣,當他讀書讀得入神時,卻沒有發現他的學生正在幹著各式各樣的`事,有的正用紙糊套在指甲上做遊戲,而魯迅正聚精會神地在畫畫……,一切感受都是那麼天真爛漫,令人回味,也許是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鳴吧,真不懂自己怎麼會那麼喜愛《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尤其是作者以一個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讀起來讓人感到親切,充滿激情。

魯迅先生在文章中表現了他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的那股熱情,希望能自由自在地玩耍,與大自然親密接觸,不希望整日被父母、家奴管束著,這正是兒童特有的。曾幾何時,我已經遠離了童年,進入了少年,每天都在忙忙碌碌的學習之中,紛紛撓撓的生活之中。但我自己認為自己還是一個稚氣未脫的孩子,有時還做著甜美的童年之夢。回憶起那些童年瑣事,還時常記憶猶新,忍俊不禁。我家在農村,房屋四周有一大片田野,小時候,總去享受著春日的陽光,秋日的清風,還有那片總被我採得一朵不剩的油菜花,我沉醉在大自然的懷抱中。小時候,每天一吃完飯嘴都不擦就去鄰居家串門了,和小夥伴一起去吃豆腐花,一起去田野裡玩,時不時還跌進泥坑變出個“小泥人”,採了各式各樣的花,又生怕主人找來,就把花藏在樹洞裡,一會兒回去花早就枯萎了,但我仍沉醉在無限快樂之中。

我多想去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去看看呀!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後感13

我讀了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文章後,十分羨慕魯迅先生在百草園度過的美好時光。文中充分描寫了百草園給魯迅先生的童年帶來的無限樂趣。“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光這些景色,就讓魯迅先生百玩不厭。百草園這個樂園彷彿會讓讀者恨不得馬上去那兒飽飽眼福呢!

文中的長媽媽還給魯迅先生講過一個關於美女蛇的`故事。故事告訴我們倘有陌生的聲音叫你名字,你萬不可答應他。然而這個故事給魯迅先生有了些“後遺症”。魯迅先生從此在夏夜乘涼時,總有些擔心,而且極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樣的飛蜈蚣。這合理的寫出了魯迅先生年幼時害怕的心情。

如果對於大人們而言,這個百草園是多麼的平淡,但是對於我們現在的小孩子看這個百草園,就是充滿了無限生機的地方。然而在文章的第二節,就引人入勝,讓人們喜歡上了這個美麗的小院子,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這些美麗的植物,然百草園顯得越發充滿美感。那當然,如果只有植物的話,那麼,魯迅先生就也不會喜歡上這個地方了,沒有任何的活力,對於我們來講,沒有了動物,也就是失去了一大部分。動物和人類是十分好的朋友。魯迅先生自然而然也把植物給寫進去了,同樣寫的那麼美妙,讓人們立刻想去那邊遊玩,看看那些植物。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裡去了,在綠色的植物的包圍下,在動物玩耍和鳴叫中,是多麼幸福的一件事情,難怪魯迅先生會喜歡上,留戀這個地方。

當魯迅先生要到上學的時候,家裡人將他送到三味書屋,也就意味著魯迅先生要和他的蟋蟀、覆盆子、木蓮等……要說拜拜了。

進了三味書屋,魯迅先生開始了乏味的學生生涯,“每天只讀書,正午習字,晚上對課”,這便是魯迅先生的生活。儘管如此,魯迅先生還是經常和同窗們出三味書屋後的一個小園玩。雖然能折梅花、尋蟬蛻、喂螞蟻,但人去多了,時間久了,就會被老師叫回來,繼續讀書,這遠遠不及在百草園的自由、快活。

這篇文章不僅用百草園的自由快樂同三味書屋的無味作對比,表現了兒童熱愛大自然、嚮往自由的心情,而且通過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回憶,表達了魯迅先生兒童時代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知識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歡樂的心情。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後感14

“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裡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牆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這段經典的文字選自魯迅先生那篇家喻戶曉的文章《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給予魯迅先生這種樂趣的,卻是小小的百草園。“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一些野草,一個園子,便是魯迅先生兒時的天堂。即使到了“全城中稱為最嚴厲的書塾”——三味書屋,仍然也不乏樂趣:下課後和同學們溜到院子裡玩耍,趁老先生讀書入神偷樂,充滿了童趣,充滿了歡樂。

然而到了現在,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孩子們不必在荒地玩耍了,而這種樂趣卻越來越少了。在學校,在辦公室,在路上,在餐廳,人人都捧著一塊方寸之屏,探索著虛擬的世界,沉溺於網路的快樂。QQ、微信、抖音……一個個新奇的.應用,佔用了人們太多的時間。當前,手機確實顛覆了傳統的方式,給人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帶來了諸多便捷,使用手機也許是為了正事。可是,當人們在用手機點餐、打車、搜尋資料的時候,又有幾個能忍住誘惑,不去點選那一個個獵奇的標題,一個個朋友的動態呢?人們可能會在手機裡得到片刻的歡愉,可是當你放下螢幕時,感到的是樂趣嗎?不,是空虛。現在的人們有了更多的娛樂方式,卻很少能感受到像魯迅先生一樣發自內心的快樂了。

許多人都明白這個道理,但真正能放下手機的很少。為什麼?因為手機的資訊對於人們吸引力太大了。開啟網路,開啟人們喜歡的內容,比如:看視訊、聽音樂、讀新聞、購購物、聊聊天等,時間便在不知不覺間流失了。但只要你能放下手機,走出門外,去感受春夏秋冬的美麗,或者是靜下心來,品讀一本好書,即使環境像魯迅先生小時候一樣艱苦,相信你卻能感受到比網路世界更真實、更充實的快樂。

手機方寸之屏,並非居心之所。放下手機,走向大自然,感受現實世界的美好,你也能收穫像魯迅先生一樣單純的快樂。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後感15

“三味書屋後面也有一個園,雖然小,但在那裡也可以爬上花壇去折臘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樹上尋蟬蛻。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蒼蠅喂螞蟻,靜悄悄的,沒有聲音。然而同窗們到園裡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書房裡便大叫起來:‘人都到哪裡去了!’”

再次品讀魯迅這篇充滿回憶性的散文,我感受到的是魯迅先生熱愛大自然、追求自由快樂生活的心理,眼前便浮現了一幅幅有趣的畫面:

“油蛉在這裡低唱, 蟋蟀們在這裡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樑,便會啪的一聲,從後竅噴出一陣煙霧……”

在魯迅小時可以翻磚找蜈蚣、按蝥、拔何首烏與摘覆盆子,由於聽了長媽媽故事而懼怕美女蛇,因太心急而捕鳥失敗,在三味書屋裡,雖然先生很嚴厲但卻知識淵博,在他讀書入神時,同窗們有的用紙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戲,而魯迅卻在一邊畫畫。

曾幾何時,我們漸漸從兒童步入少年時,開始忙忙碌碌地學習,在空閒時想想自己小時候做的傻事,讓人忍俊不禁,哭笑不得:記得那是我家旁邊也是一片菜園子,就與百草園差不多。春天,百花競相開放,各種不知名的野花也在怒放,我曾一整天泡在那兒,採花,採花,還要採花。一整天下來,全身都是黃色,成了一個“黃臉女孩”。還有到別家去採的`,採了卻怕主人發現,就把花藏在草垛裡,第二天卻全都枯萎了,白忙活一場。夏天,我就與朋友們一起抓青蛙、釣龍蝦,晚飯後就跑到小夥伴家瘋玩到天黑。秋天,我與小夥伴們去樹林裡撿各種各樣好看的落葉,做書籤。冬天,我與他們去找冰塊,讓手都凍得紫紅了,也不覺疼;如果河水都結冰了,就在湖下擲下一粒粒石子,擲下一串石子般四處迸濺的清脆笑聲。我就如魯迅小時一般,喜歡自由自在的生活,不願受到太多的束縛,願呼喚著狗在田野裡漫步,看著那滿眼的綠,讓人心曠神怡。

現在,一幢幢高樓拔地而起,再也聽不見童年的那一聲聲清脆的笑聲,再也看不見那滿眼的綠了。不如多看看《朝花夕拾》,感受那童年的樂趣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