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秋》讀後感

來源:果殼範文吧 3.14W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巴金《秋》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巴金《秋》讀後感

在《春》中,巴金加入了覺新的舅舅:周波濤一家。蕙嫁入鄭家後,最後慘死在醫院裡,至此都沒能下葬。在出嫁前,蕙將弟弟枚少爺託付給覺新,讓覺新好好的照顧他。巴金用“膽怯”、“站在角落”、“不敢大聲說話”、“低著頭”、“害怕”這些詞彙去表現枚少爺,他是個站在人群裡,也毫無存在感的人。覺新問他想不想去學堂時,他本人沒有太多的想法,都是按他父親的意思辦事,想著父親總不至於加害自己,一個五十多歲的教讀先生在家給他灌輸一些四書五經,沒能像高家子弟那樣進新學堂。他父親對他管的十分嚴厲,身子不好,也只給他請些中醫,開藥調理,身體不好,不大讓他出門。16、17歲的他時常感慨自己今生無望,人生沒有意思,什麼都是空的!他只能順從父親做一些自己無感的事情。枚畏懼父親,卻不曾信服。羨慕覺民,但是卻不知道自己和覺民誰是對的?覺新看著這樣的枚少爺,心裡滿是驚恐和憐憫,彷彿看到了一場悲劇即將上演。枚少爺的新娘大枚少爺5歲,是馮家小姐,叔祖是當代大儒馮樂山(還記得麼?前面要娶鳴鳳,後來鳴鳳不從,跳湖自殺的那個),臉龐生得端正,不喜歡多說話,脾氣很大,淡漠帶點驕傲,有一雙當時“大家閨秀”的標配——像木頭做的小腳。繁重的婚俗禮節,每一位來給他慶祝上禮的人,新郎都要三拜九叩(大家可以查下什麼叫三拜九叩就知道,這個有多累人了),枚少爺本就疲乏的身體經這麼一折騰,生命的進度條也所剩無幾。她整天同枚少爺在一起,過著一種使她興奮、陶醉的生活。心裡只有她自己和丈夫,很快地完全瞭解了這個柔弱的年輕人,而且很快地抓住了他的柔弱的心。

枚少奶時常打罵丫鬟翠鳳,周家人很少打罵下人,枚少爺不分青空皁白,幫著罵,這引起了周老太太的反感。有次孫少奶跟周老太太吵架,周波濤幫忙說話又得罪了老太太。老太太鬧著不肯吃飯,說要出去修道。周老太太同陳氏都罵枚少爺,說枚少爺維護孫少奶。孫少奶又抱怨枚少爺袒護周老太太,她還在屋裡頭哭,吵著要回孃家去。勸也不是,不勸也不是,兩面都不討好,周波濤因為枚少奶家勢的原因,總是幫著枚少奶說話,枚少爺哪兒敢跟他爹頂嘴?也只有聽孫少奶的話,沒有一點點自己的想法。婚後家庭的不和諧,使得枚少爺的身體每況愈下,吐血被覺新看到了想起當年的錢梅芬,也是吐血身亡的,彷彿又看見一場悲劇即將上演,於是建議周波濤請西醫來看,但周波濤非得說婚後,枚少爺的身子好像慢慢變好了,還說:知子莫如父的。半個月後,枚少爺開始大口吐血,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但仍堅持不看西醫,還反咬一口,說蕙就是給西醫醫死的。給病重的枚少爺喝神幔子燒的灰。枚少奶整天滿臉淚痕,眉毛緊緊聚攏,溫柔仔細的照顧著他,她是真心關心枚少爺。枚少爺也憂心:身懷六甲孕的枚少奶年紀輕輕的就要守寡。沒多久他便死在了病床上。他的父親周波濤是怎樣的人?固執是他的人設,知道姑爺鄭國光的秉性不良以後,因為礙於面子還是把蕙嫁了過去;蕙當初生病,他如果不偏執的堅持只看中醫,蕙不會年紀輕輕的死去;他固執的認為,女兒嫁出去以後,便是鄭家的人,鄭家一定會妥善料理後事,結果導致了鄭家故意拖延,把蕙的屍體,停放在蓮花庵,無人無津,遲遲不下葬。整天誇張鄭國光舊學學的好(有多好呢?,巴金這樣寫道:寫個憑據,即便左思右想,寫的還似通非通)。蕙還沒下葬,鄭家就已張燈結綵,準備續絃了。要不是覺民設計把鄭國光騙到周家,簽下憑據,蕙也得不到順利的安葬。我以為是封建思想,導致周波濤重男輕女?但他平時對枚少爺也十分嚴格,執拗起來,即使是周老太太也拿他沒辦法,枚少爺病時,周波濤寧死也不願請西醫,優柔寡斷還偏執,延誤了最佳的診斷時間,出事了只會發脾氣和罵人。

再來說說覺新,覺新始終貫穿全書,周家枚少爺辦喜事,請他幫忙,他答應了;蕙的安葬問題,找鄭國光交涉,他答應了;枚少爺死了,喪事他代辦了;妹妹淑華和陳姨太他們吵架,陳姨太氣不過,找覺新理論,他代為受責;家裡丫鬟生病了,他掏錢請醫生、死後還給她買棺材等等,一些跟他有關係的、沒關係的,他都攬在了他自己身上,別人讓他做什麼,他就做什麼,以為這樣迎合別人,可以得到暫時的安寧。然而即使他什麼都為別人做了,別人也沒覺得他有什麼好,反而覺得這個人好說話,更得寸進尺、變本加厲的欺負、惡語相向。高克安在外租著公館養戲子,吸大·煙;高克定調戲家裡丫鬟,高老太爺喪期未滿,又另娶小妾喜兒,後孕一子;同時還在外面租了小公館養了個妓女。他們2個沒有經濟來源,僅靠變賣繼承的一點遺產,字畫、田地度日。五房沈氏隔幾天就和高克定吵架,吵完氣不過,就打罵自己的女兒淑貞,淑貞因為無法忍受父母的折磨,最後在院裡跳進自殺了。沈氏因為傷痛欲絕,又加上克定的冷血無情,最後離開了高家,高克定沒去送,反而是覺新去送她。三房高克明雖然作為他們的大哥,卻並不能服眾。在覺群、覺世身上看不見希望後,決定和張氏再生一胎,準備重新重點栽培。因為兒子覺英,調戲打罵丫鬟春蘭,而招來沈氏的難堪的侮辱。淑英走後,他本寄希望於長子覺英,但是他的希望破滅了,眼前的黑暗中他看見一對帶著復仇的譏笑的小眼睛。看著一代不如一代,高家風光不再,未老先衰,病情加重了。見高克明身體不好,手頭又缺錢用,高克安、高克定、陳姨太幾人建議,賣掉高家大院,徹底分家。故事隨著覺新工作的大廈失火,到達高潮,家人的股票、覺新的工作、覺民的報社,被一把火燒的徹底。高克明和覺新起初並不同意分家,在枚少爺死後沒多久,高克明因為咳嗽久治不愈,都未能見到孩子出生,便離世了。克安因此當上家長,一家人各懷鬼胎,分開自是必然,克明的靈柩才抬出去不久,各方就嚷著分家簽訂合同了,你爭我奪,甚至嚷著要打官司,在這種雞飛狗跳的分家場景中迎來了故事的尾聲。

覺民和琴呢?本書他兩還是沒有結婚,不是因為雙方家長的反對,而是雖然都同意,但是他兩不想按照枚少爺那種封建的結婚儀式去結。那覺民在《秋》裡又起到什麼作用呢?覺民是覺新生命中的正能量,當覺新被舊勢力吞噬時,覺民總能把新思想注入他的心靈,用行動、用結果,去證明自己的信仰。書中反對舊制度的地方,都是通過覺民的口表述的。我想沒有覺民的話,覺新或許早就犧牲了。蕙最終得以下葬,大部分是覺民促成的。自己的妹妹淑華,因為沒有父親管束,沒有受到禮教的壓迫,但也沒有接受什麼教育,所以覺民說動覺新把淑華送進了學校,淑華自己也很努力、進步,接受了新思想的洗禮,至少她不會像淑貞那樣,在泥沼之中沉淪、迷失自我;在王氏和陳姨太日常挑撥、諷刺淑華沒有教養時,覺民也會挺身而出,為她擋去脣槍舌劍。覺民、黃存仁、張惠如的報社、話劇演出還在進行著,激流三部曲中對他們的壓迫也是輕描淡寫的,寫的更多的是這些年輕人的堅定、熱情、上進、團結,從時不時的描述中,得知他們的隊伍正在壯大。覺民和琴的愛情,熾烈卻純真。他們有相同的信仰,他們在新思潮的路上互相扶持,鼓勵,給彼此希望。

從書的開頭,我就在擔心覺新時不時會掛掉!欣慰的是,看到劇終,他雖然悲傷,卻還活著,巴金還在後記裡面,將他和翠環寫在了一起,也算是有個懂他的人愛他。書中的迷信:像是喝燒熳灰;生病不好好休息,卻請巫師捉鬼;家裡有人死亡,生小孩墳頭會冒血;女子不能讀書......這種偽科學,通過試驗就可以解決。覺新這個人有擔當,有情義,有文化,有故事,他之所以活的痛苦是因為,他必須在“好”的東西之間做出抉擇:選擇擁護舊制度還是愛情?還是生命?還是親情?很不幸的是、另外一些美好的東西和舊勢力不再相容,他必須做出抉擇。世界上最難做的決定,不是在對和錯的選項之間,而是在2個都正確的選項之間做出抉擇。當明白覺新內心深處最重要的東西是擁護舊勢力時,便不會驚訝於他放棄了錢梅芬的愛情和自己的學業!放棄了蕙!在李瑞珏,海兒,蕙,高克明,枚少爺生病時,礙於舊勢力,沒有及時請西醫救治,這些人失去了生命。可以看出,封建制度的價值甚至高於生命! 但不管在哪個制度下,我們應該明確的是,生命和自由,應該有最高的價值!沒有生命,任何制度都無此談起;沒有自由,生命將毫無意義! 沒有人,生來就知道什麼好、什麼不好?什麼好,什麼更好?每個人來說、好和不好的東西在不同的階段也不同。我們可以試錯,但隨著時間的流逝,若我們承受了當初選擇的後果,不要懊惱,坦然面對自己,進行反思,在下次行動時採取變革。我們要反覆的訓練:問問自己,什麼是重要的?什麼更重要?什麼最重要? 蘇格拉底說:沒有反省的人生不值得過! 願我們在反省後的行動中,都活成自己最想要的樣子!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