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蹲下來和孩子說話有感

來源:果殼範文吧 5.49K

  【第1篇】

讀蹲下來和孩子說話有感

還記得小時候的一個畫面,父親低頭給我係鞋帶,我頑皮的摩挲父親的頭髮,故作老成,又志得意滿,原來大人喜歡摸小人的頭是這樣的感覺啊;小時候,揚州每年元宵節都有燈市可看,那時候的燈有多麼絢麗已經記不清楚了,最開心的是可以跨坐在父親的肩膀上,指揮父親去東去西。那時就想快點長高,可以和大人們平視。可見,人都是一樣的,總希望能站的高看的遠,不僅風景怡人,更有一種平等的自尊和自信。

孩時的心思如此的簡單,不喜歡聽批評,不喜歡做一直和“別人家孩子”比較的那個失敗者,不喜歡明明超過及格20多分,回家還是一頓胖揍,不喜歡父母瞪著眼睛大嗓門的告訴我不準看電視不準遊戲只准讀書;只喜歡聽表揚,喜歡聽媽媽說你比隔壁小子聽話多了,喜歡明明粗心錯了好多題,爸爸還一臉驚喜說這麼難的題目你都會啊,最喜歡大年三十和父母鑽一個被窩看現在早就不再看了的春晚。小時候沒有那麼多的叛逆,總覺得挨父母揍是應該的,卻又渴求父母的溫情,那種溫馨是可以留存很久很久的。

如今為人父母了,卻又覺得有些事還真不是說做到就能做到的。應當承認,傳統的“棍棒出孝子”,確實打造了幾代社會棟樑。於是,女兒三歲,在家撕的一衛生間的手紙,罵之;四歲,將新刷的一面牆畫的滿滿當當,罵之;五歲,自己吃飯挑食,撒了一桌子飯菜,罵之;六歲,明明什麼都會卻不敢在課堂上發言,罵之;七歲,隨堂測驗語文85分、數學82分,罵之…總覺得子不教父之過,這樣的過錯我哪敢承受?寧願孩子現在怕我,也不能讓孩子將來恨我;這麼小的孩子哪懂那麼多道理?只需要告訴她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眼睜睜的看著自己從一位慈父變成暴君。

可是,當女兒玩了一天,回家時趴在我肩頭睡的迷迷糊糊,輕聲說爸爸最好了的時候,我就會想起兒時的自己跨坐在父親肩頭的畫面。回想不久前訓斥女兒時臉紅脖子粗的模樣,還真有的羞赧。我想是不是我不教訓女兒,女兒就會變成壞孩子?等孩子再大點的時候,她會不會什麼事都不告訴我,因為她怕我?女兒將來會不會和我一樣變得脾氣暴躁,聽不進建議?我會不會是最後一個知道女兒談戀愛的人?太可怕了!

孔子信奉“性善論”,錢鍾書說:“小孩子…全看我們成年人在造成什麼一個世界、什麼一個社會,給小孩子長大了來過活。”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師,孩子最原始的世界觀、價值觀和處世態度從某種程度上說,是複製的爸爸媽媽的。中國人講究身正為師、言傳身教,也許多給孩子一點溫情,孩子的性格中就會多點和氣;多和孩子去做她喜歡的'事,就能得到孩子多點的信任;多和孩子平等交流,就能幫孩子樹立多點的自尊和自信。

楊謹老師在《蹲下來和孩子說話》中的一段話我記憶深刻:“蹲下來,父母擁有和孩子同樣的視野,看到他看見的畫面,更好地瞭解他正在經歷的感受。是的,蹲下來,這麼一個簡單的動作,不僅僅是身體的姿勢,更是一種謙卑的心態,站在孩子的立場看他們的世界,溫柔的陪伴,耐心地對話,這樣孩子才更願意分享自己內心的感受,聽從父母的話語。”一本好書不見得能立刻改掉一個習慣,但至少能讓人去反思、總結。作為父母,我們也要不斷的學習,學習如何陪著孩子長大,如何教育孩子,如何和孩子交流,如何做一個真正的好爸爸。

  【第2篇】

其實很早以前,一位老領導在向我面授育兒經的時候,一再囑咐我,如果要跟小孩子講話一定要蹲下來說。很慚愧,很少能做到。感謝老師薦讀《蹲下來和孩子說話》,讀完了,既感覺到教育孩子是一個複雜的,困難的工程,又覺得光陰似箭,其實孩子需要我們也就這麼短短的幾年,不想留有遺憾,說幾點體會吧。

一、蹲下來和孩子說話,能讓孩子感覺到平等,把自己想說的話勇敢說出來,把我們說的話認真聽進去。前幾天,閱讀朋友圈裡一位作家的文章,裡面講到小時候家裡因為沒有電,使用煤油燈的記憶,而我一下子浮現在腦海裡的竟然是,每次把玻璃燈罩弄掉地上摔碎以後父親鐵青的臉。試想,如果當年我把燈罩摔壞了那會,父親如果可以蹲下來,摸摸我的頭,問問我怎麼了?跟我說句以後小心點。這樣一來,我既有機會表達了自己犯錯的原因,也感受到了父親的關心,而不是若干年後我仍對那張鐵青的臉心存畏懼。我也經常抱怨孩子對我說的話置若罔聞,當成“耳邊風”,但細細一想所有這些話90%以上是命令式的,是居高臨下的。其實我們比孩子更知道,來自上司居高臨下的命令,我們更多的是壓力和服從,既不走心也不入腦。人生而渴求平等,孩子也不例外。我既檢討過去也希望自己平等地對待孩子,就從蹲下來和她說話開始吧。

二、蹲下來和孩子說話,能讓你在和孩子交流時火氣降下來,減少後悔的次數。我相信很多父母和我一樣,常常對孩子發火,但是發完火以後又常常陷入自責。比如,我女兒吃飯的習慣很不好,經常吃著吃著屁股就離開了椅子,動個不停,冬天一碗飯吃到冰涼還沒有吃完。有一天,她在吃早飯的時候,興沖沖地跑到房間來跟我講話,還沒來得及開口,我就大聲呵斥:你給我回去吃早飯!她把到嘴邊的話又硬生生地噎了回去,一臉委屈的走了。看到她的表情,我的怒火一下子被後悔壓制了。過了一會,我又主動示好問女兒:你剛剛想和我說什麼啊?他卻生氣地說:我不想跟你說了。說實話,她當時的小表情很長時間都印在我的腦海裡,後悔沒有耐心聽她把話講完。看完了這本書,我也試著換位思考,想象如果自己是個1米3不到的小孩,面對一個超過1米8的大人的斥責的感受。我想,如果自己能蹲下來,拉著她的手聽她把話講完,然後再教育她早晨的時間很寶貴,吃飯的習慣很重要,效果一定好得多。

三、蹲下來和孩子說話,能讓她感知到你的愛的溫度,讓她知道你一直在關注她,陪伴她。書裡有一個小故事印象很深,一個農民出身的父親,每次兒子參加重要的考試之前,兒子在認真複習,他也端坐一旁寫寫畫畫(儘管他識字都不是很多),直到兒子複習結束。父親的話質樸而深刻:我寫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讓兒子知道父親就在身邊,陪伴著他,鼓勵著他。聯想到最近幾次數學考試,女兒一次比一次考得差,雖然我沒有過分批評,但也沒有耐心地問問她什麼原因。聯想到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是不是把手機攥的太緊了,在陪她做作業的過程中,有時候還會偷偷看看手機,刷刷朋友圈……好的家風,好的習慣,大都來自於父母的言傳身教。希望通過自己的一言一行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也把作為一個父親的愛傳遞給她,讓她感受到,讓她一直感受下去。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