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邊城讀後感

來源:果殼範文吧 2.71W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你有什麼領悟呢?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邊城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精選)邊城讀後感

邊城讀後感1

高中的時候,老師上課時放過《邊城》的電影,時隔有些久了劇情記不太清了,只記得結局不太美好。這幾日讀完《邊城》,深深嘆息,有些可惜,純潔的愛情在故事的結尾並沒有圓滿的結局;又有些嚮往,嚮往邊城的生活,人情質樸,風光秀麗。讀完有很多感想,卻不知道從哪裡說起……

故事發生在民國初年,在湘西邊境的一個小山城裡,有一個老船伕,守著一條渡船,幫來往的人渡河。他與外孫女翠翠相依為命,17年前,翠翠的母親與一名屯戍軍士未婚生子,後來二人雙雙殉情。老船伕不想翠翠重蹈覆轍,一心希望把翠翠託付給一個可靠的人。在一次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會上,翠翠邂逅儺送,從此心中埋下朦朧的少女情懷。儺送的哥哥天保也喜歡上翠翠,託人向老船伕求親。兄弟倆人都愛上翠翠,他們相約唱歌求婚,讓翠翠選擇。天保知道翠翠喜歡儺送,為了成全弟弟,外出闖灘,遇意外而死。儺送覺得自己對哥哥的死負有責任,拋下翠翠出走他鄉。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擔憂,在風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獨地守著渡船,痴心地等著儺送歸來。

小說裡描寫的.人情景是那麼鮮活那麼讓人覺得真實。純樸真誠的人、難以言狀的情和如詩如畫的景都令人嚮往。

邊城的人,裡面的每個人都如此個性鮮明。翠翠,她善良無心機,如同一隻小獸,美麗而羞澀,有著山裡人特有的性格,溫柔單純,賢良淑德,勤苦耐勞。翠翠的爺爺,對翠翠呵護備至,為翠翠的親事操心擔憂,他是淳樸厚道卻也倔強的老人。大老天保,個性豪爽、慷慨。二老攤送,好勝,志在四方。

邊城裡的情,我覺得裡面真實的情感真的讓人無比動容,爺爺對翠翠終生大事的憂慮,翠翠對爺爺深深的愛戀,這是祖孫之間的親情;翠翠與大老二老之前的情愫,這是男女之間的愛情;鄰里鄉親之間的友愛,這是純樸的鄉情。

邊城,它是如桃花源般與世無爭的存在。“白河下游到辰州與沅水匯流後,便略顯渾濁,有出山泉水的意思。若溯流而上,則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見底。深潭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紋的瑪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魚來去,全如浮在空氣裡。兩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紙的細竹,常年作深翠顏色,逼人眼目。”充滿了安靜活潑、生機盎然的風景美,彷彿在我面前展開了一副優美的畫卷,帶我走進了世外桃源。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故事以此為結尾,我也以這句話作為讀後感的結尾,希望故事裡的翠翠能夠等到她要等的人。

邊城讀後感2

“在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床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小溪既為川湘來往孔道,水常有漲落,限於財力不能搭橋,就安排了一隻方頭渡船。”慈祥善良的擺渡老人,乖巧伶俐的孫女,還有一條黃狗。他們靠渡船為生,過著淳樸快樂的生活。

《邊城》就是這樣在我們面前展開的,為讀者描繪了溼潤透明的湘西美景。一切都是那麼淳樸,一切都是那麼美好。可美好總是存在那麼一些不可避免的缺憾。《邊城》為我們展現一場愛情悲劇和人性的悲劇。湘西山城茶峒掌水碼頭順順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同時愛上了城邊碧溪老船伕的孫女翠翠。但翠翠心裡愛的卻是儺送,當天保明白了這個三角戀愛的實情,深知不能勉強,主動退出了競爭,黯然駕船下辰州,卻不幸遇難。天保的永遠離開在儺送和翠翠之間留下了不可磨滅的陰影。即使儺送仍然愛著翠翠,但哥哥為此而死,使他心中壓抑,又對老船伕有誤會,也在痛苦中離家去了桃源。而翠翠獨自承擔所有的變故,在等著,等著那個也許永遠不回來,也許“明天”回來的人。

雖然我希望翠翠不用白等一場,希望故事能有一個美滿的結局,能為茶峒這個美麗的小山城添一分亮麗色彩。但我更相信“明天”再也來不了。無論是公主和王子,還是灰姑娘的故事,永遠只可能發生在童話故事裡。小孩子總相信,即使遇到了挫折和失敗,但結局總是美好的。因為他們還活在完美的童話世界裡。可是,長大了,明白了,也懂了現實總是現實,而“童話裡都是騙人的”。《邊城》是一個有關愛情的故事,可它不是那些賺讀者好心情的言情小說。它描寫了一段現實中的愛情,一段有喜有悲,又笑有淚,戀愛過後也可能曲終人散的愛情。

這或許不是一段令人滿意的故事,卻可讓我們享受其中。不要糾結於他的不完美,這也是一種生活的體驗。人間每天都在發生悲歡離合,這和時代的`背景是分不開的,但撇開那些令人傷心的悲劇去看裡面的每個人、每個風景、每個生活片斷,你會驚異地發現,作者給我們描繪了一個多麼美麗的世外桃源,那裡純樸的民風是我們這個霓虹閃爍的大都市裡所沒有的,它好似一股清泉,它又似一縷清風,吹走了我臉上的塵土,帶來一絲溫馨。

邊城讀後感3

暑假學校佈置了一項作業,讀一本名著或小說寫感想,在家裡想了很久都不只要讀什麼,隨手拿了本語文書來解悶,這時,腦子裡突然一閃,想起了王玉景老師,再講課時,王老師總是為我們講一些課外的知識,記得他講過她喜歡的一本小說《邊城》,作者沈從文,於是就上網查了《邊城》的內容,花了一天多的時間把他讀完了。

小說講述了主人公翠翠、天保、儺送之間的曲折愛情。青山、綠水、河邊的老船公,16的翠翠,江流木排上的天保,龍舟中生龍活虎的儺送。邊城以清末時期的湘西茶同地區為背景,以優美的筆觸向讀者展現了一幅樸實靜美的畫面,清澈的小溪漸漸匯入茶同的大河,西邊的小小白塔,有戶由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組成的人家,離此不遠有座茶同城。簡單的'語句構成了整個故事的背景,以‘小溪’渡口為起點,繞山流的溪水匯入茶同的大河,展開了曠野口‘翠翠’與山城河街‘天保’‘儺送’的動人愛情,

然而‘美麗總是令人憂愁’的,在一片祥和中,卻不是流露出人在面對悲涼命運的無奈與困惑。這是一幕愛情的悲劇,文字雖然看似輕鬆酣暢,實際上筆墨是幽幽的凝重,因為從未有過母愛和作為女性的涉世,心裡孤單的翠翠面對痴心愛情不知所措,一次次含蓄埋沒,躲避推脫,終於憂鬱等待竟是一場悲劇。山崖上再也聽不到天保和儺送兄弟月夜的山歌,天保在漩渦中溺水身亡,儺送悲痛之際又不願接受家中‘新碾坊’的催逼,去了遙遠的‘桃源’地方。而在這令人心碎的時刻那個為了她的幸福努力工作的爺爺吃了掌水碼頭‘一悶掌’的怨恨後,在一個暴雨雷鳴,碧溪的白塔倒塌的夜晚,翠翠唯一的親人帶著憂慮和期待撒手而去,翠翠失去了愛人和親人。

當今社會,在建築之間的空間越來越狹小的同時,人與人的心靈同樣變得狹隘冷漠,交通雖然便利了,人與人來往的途徑更加便捷了,但人的溝通越來越艱難。一道牆,不僅僅是隔絕了人與人之間的居住場所,同時也隔絕了人心靈的來往,一扇防盜門,雖然避免了外人的闖入,但同時禁錮了自己,囚牢了外界的聯絡。

邊城讀後感4

我認為有一句話是說的極好的,“名著是什麼?名著是大家都覺得應該讀卻沒有讀的書。”為什麼不讀呢?我想大抵是現在的人太浮躁了,沉不下心1去仔細讀一本名著,所以他們會錯過書中太多的桃花源。

我初讀《邊城》也是這番感受,只覺得故事太過恬淡如水,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沒有震撼人心的設定,只有一座偏遠小城裡的一個小女孩、一位老人、一隻黃狗和一方黎明百姓。

可當上過今天的兩節語文課後,我對這本書好像有了新的理解,在老師的循循善誘下,我驚歎於從文先生在刻畫翠翠愛情的細緻入微,那是藏在字裡行間中,藏在一位豆蔻年華的`少女心間暗生的情愫,我感慨於這小小邊城中百姓安居樂業,環境山清水秀,是與現代社會格格不入的桃花源。

正如從文先生所說“我要創作的是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這裡沒有官場裡的爾虞我詐,沒有京城裡的紙醉金迷,沒有都市裡的汙濁世風。這裡的人即使八十歲了也會義無反顧地去救人,這裡的百姓與官兵其樂融融,這裡的愛情沒有摻雜任何名與利的成分,一切恰如這邊城山水,山清水秀,鳥語花香。

我想從文先生也一定是親身經歷過這些的。倘若不曾經歷過,他又如何把這翠翠的愛情描繪的真實動人?倘若不曾經歷過,他又怎會想到人與人相處會如此和諧,如此毫無防備?只是這一切都被藏在他過去所生活的湘西小鎮,存在於記憶中,存在於虛無間。當他抬頭看見這京城擁擠喧鬧,人群熙攘,又會做何感想?這些感受大概在提筆落筆間匯聚在《邊城》一書中,又做為養料哺育這淳樸民風永葆青春,令這邊城小鎮與世隔絕。

若我只是走馬觀花,浮光掠影地看完《邊城》,也就不會有這麼多感受。況且我讀完的只是《邊城》的節選,我所瞭解的只是冰山一角,九牛一毛,名著之所以叫名著,是因為它能跨越國界與膚色,超越時間與空間給人力量,讓人醒悟。正如英國劇作家約翰遜評價莎士比亞“不屬於一個時代,而屬於所有世紀。”名著也不止屬於一個時代,而屬於所有世紀。我想《邊城》是一定擔的起名著二字的。

我們常在名著導讀裡,從別人的口述中,從電視劇裡瞭解名著,事實上還是得我們自己來。只有當我自己認真地讀完一本名著,那時候我們說《紅樓夢》才不只賈史王薛,看岳陽樓不只“朝暉夕陰,氣象萬千,”遊鳳凰不只歌舞昇平,燈紅酒綠。

邊城讀後感5

邊城,原就是一個叫茶峒的小鎮。那裡就就是沈從文先生筆下《邊城》所描述的地方。小巷、石板路、吊腳樓、揹簍以及酉水山歌,真的就是天籟野趣,情韻無限。

在長長的旅途中,從鳳凰到茶峒,我有過一剎那恍惚,彷彿置身於沈從文文集裡。整個湘西,也就就是裝在先生心頭的一本書吧。就在漫長的旅程使人寂寞時,邊城茶峒出此刻視野——仍然古舊的老街,彷彿連時光也就是靜止的。

穿過一個洞門,進入小鎮。青石道整潔風雅,吊腳樓古色古香。在小鎮裡徜徉,沿著青石板的路順坡而下,不知不覺到了古渡旁,山崖上有沈從文先生手書的“邊城”二字。

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一尊潔白的雕塑。她,就就是那個擺渡女孩翠翠了。先生寫道:翠翠在風日裡長養著,把面板變得黑黑。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儼然圖景中一道風景。如今,她便真的成了圖景裡永恆的風景了。風景裡頭就是一個沒有盡頭的守候。

一艘遊輪帶我們上了翠翠島。島上楊柳依依,花木環抱,奇石嶙峋。最引人注目的還就是那個美麗憂鬱的翠翠塑像,眼神憂傷,長辮子在身後垂著,腳邊依著一條狗。等待?等待。這麼多年了,那個在睡夢裡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就是沒有回來。

《邊城》裡的`文字就是鮮活的,處處就是溼潤透明的湘楚景色,處處就是淳樸赤誠的風味人情。可每每讀起便會不由自主地憂傷,總就是會觸及到某根脆弱的心絃。

接下來我們登上一艘小船順流漂下。水面很靜,似乎感覺不到它的流動。巨大的兩架水車靠在岸邊,緩緩轉動著。這樣的寂靜裡,彷彿能隔著一條江聽到水車轉動時的吱呀聲。

坐在船上,看見水邊浣衣的女子,各色的衣物在水裡起起落落。還有水邊洗髮的姑娘,那柔柔的長長黑髮散在水裡,綢緞般光滑地飄搖。經過拉拉渡口時,看見空中橫著一道鐵索,橫貫船艙。不需用槳,只需拉這鐵索,船就自然前行了。

沿途看見水邊的吊角樓,一一呈現出陳舊的古色,有些斑駁。底下就是石頭堆積的臺子。但就是大多就是改造的,多不見當年風情,自就是比不得鳳凰。

在這靜靜的水上,看四周青山環抱,岸上的人揹著揹簍在山道上匆匆回到,聽船槳有節奏地激起水波。什麼也不需想,這樣的時刻,已就是靈魂最為沉靜的迴歸。

邊城讀後感6

《邊城》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優秀的抒發鄉土情懷的中篇小說。它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邊地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愛情悲劇,凸顯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與心靈的澄澈純淨。

《邊城》以清末時期的湘西茶峒地區為背景,以“小溪”渡口為起點,繞山岨流的溪水匯入茶峒大河,展開了曠野渡口少女“翠翠”與山城河街“天保”、“儺送”兄弟的動人愛情文章。沈從文極為優美而流暢的.語言文字,如詩如畫般描繪了白河沿岸恬靜幽美的山村,湘西邊城濃郁的風土民情:“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裡,春天只需注意,凡有桃花處必有人家,凡有人家處必可沽酒。夏天則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褲,可做為人家所在的旗幟。秋冬來時,房屋在懸崖上的,濱水的,無處不朗然入目。黃泥的牆,烏黑的瓦……”。這些充滿了自然真樸與生息傳神的描寫,給人以極美的享受。

隨著文章的展開,《邊城》描述了河街繁華祥和的碼頭市井,湘西淳樸厚道,善良篤信的世道民風。河街雖有“一營士兵駐老參將衙門”,有地方的“厘金局(稅收徵稽)”,卻彷彿並不存在,林林琅琅“五百家”,各處是一片繁忙的勞作、古樸的店鋪、悠閒的生活景緻。“船來時,遠遠的就從對河灘上看著無數的縴夫……帶了細點心洋糖之類,攏岸時卻拿進城中來換錢的。大人呢,孵一巢小雞,養兩隻豬,託下行船伕打副金耳環,帶兩丈官青布或一罈好醬油、一個雙料的美孚燈罩回來,便佔去了大部分作主婦的心了”。河街上,就連歌女也為世風所感,“永遠那麼渾厚……盡把自己的心緊緊縛在遠遠的一個人身上,做夢時,就總常常夢船攏了岸,一個人搖搖蕩蕩的從船跳板到了岸上,直向身邊跑來”。這些客觀生動的描寫,反映了沈先生鳳凰縣生活的深厚基礎,當年對“河街”生活細膩的觀察,對湘西民俗風情的諳熟,直觀與遐想的特寫抓住精彩的瞬間,給人以鮮活的生活場景。“河街”上雖有三教九流,以及“縴夫”、“船伕”等生活在最低層的民眾,但做為當年“新文化”的傑出作家,也許是為了愛情主題,未提及階級對立或社會矛盾。

我們雖然僅僅是從文字上了解湘西的那個遙遠的時代,未必真悟是什麼樣的社會環境,但《邊城》卻是沈先生描述的類似於陶淵明筆下的現代“桃花源”,與當時“爭亂”的外世隔絕,從中不難看出沈從文對和諧美好社會的嚮往和追求。

邊城讀後感7

人的一生中不過於學習再學習,讀好書,是學習的一個重大步驟,讀了好書,就能學到好的知識。我最近讀了一本好書叫《邊城》。

《邊城》給人一種遙遠而神祕的感覺,看了之後卻覺得溫暖而平淡,的真情意,的風情,倒全是體現了出來。書中的故事以湘西的小鄉村為背景,給我們描繪了一副民間風情的畫。從一個渡船老人和他外孫女尋求愛情的生活中,體現了民間的真情真意和民間淳樸的愛情。還讓人感受到了人與人之間的友誼之美。所謂情表達得最深書中的情最深的親情不過爺爺對孫女翠翠的愛。這情深在爺爺對孫女的真,對孫女的關懷,還有對孫女日日夜夜的照顧。他不僅僅是作為爺爺在愛孫女,也承擔著翠翠母親和父親的責任。

爺爺是一名忠誠樸實的人,擺渡了50年,還要繼續做下去為人服務。他要照顧的不僅僅是翠翠的`穿吃住行,還要關心她的情感世界,為孫女翠翠的感情出謀劃策,讓她在大老和二老之間做選擇。只是後來大老出了事,二老也誤會了他們,從此離去,爺爺也為這件事而傷心,最後告別。兩人的親情在這貧困的生活中體現的淋漓盡致,人感到溫暖又憂傷。之中你發現了嗎,這份無法的愛不正是我們中華民族傳承下來的親情嗎?翠翠也是個善良的人兒,她的外表和心靈一樣美,讀著書你就能感受到她的個性和脾氣,就像湘西水孕育出的一樣,那麼平和,那麼柔,不爭不搶,默默和爺爺守在渡口邊,多麼可愛的一個人啊!

當爺爺去世時,她失去親人的悲傷和失去愛情的悲傷交融在一起,令她的世界倒塌,好在楊馬兵的安慰使她堅強的活了下來。她的情在對天保和弟弟儺送的認真,在兩人同時喜歡上翠翠時,翠翠的真情考慮和對儺送走後的等待,這難道不是份真誠的愛情嗎?友誼和關懷則是順順和楊馬兵對祖孫倆的照顧,誠意滿滿,不怕不動人。

《邊城》裡的一切都讓你覺得溫暖,文字中透露出很深很深的情意,卻也有悲傷,大老的死令人悲傷,二老的離去令人悲傷,爺爺的去世也令人悲傷,好在孫女翠翠後來一直有人陪著,也就讓人感受到了邊城的溫暖。親情與愛情,友誼與關心,讀完這本書讓我了不少,親情是我們永遠的頂樑,愛情是選擇中不一樣的迴響,友誼是困難時伸出的雙手和陪伴,關心是落魄時不一樣的問候。不僅看到了不一樣的情好看到了活在正直,善良世界的農民。我也希望自己有一天能成為那樣的人,有著最真的親情與愛情,有著令人羨慕的友誼,成良樸實的,就算遇到在多的挫折,也堅強的活著。

邊城讀後感8

夜闌人靜的夜晚,躲開白天的喧囂,細品沈從文先生的《邊城》,思緒隨著書中人物的變化發展起起伏伏……《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展示給讀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諧的生命形態。

《邊城》發表於1934年,小說描寫了山城茶峒碼頭團總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與擺渡人的外孫女翠翠的曲折愛情情節簡樸優美。在小說中,地處湘川黔三省交界的邊城茶峒,青山綠水,美不勝收。秀麗的自然風光教化著茶峒白塔下兩個相依為命的擺渡人。外公年逾古稀,卻精神矍鑠。翠翠情竇初開,善良而清純。他們依著綠水,伴著黃狗,守著渡船,向來往船客展示著邊城鄉民的古道熱腸。誰又能想到,在這古樸而絢麗的湘西畫卷中,鋪衍的.竟是一個美麗而淒涼的愛情故事;翠翠與外公失散,幸得美少年儺送相助,從此翠翠平添了一件不能明言也無法明言的心事。正是“以我心換你心,始知相憶深”而願“兩心永相依”的美好愛情的萌芽,誰知儺送的哥哥天保也愛上了翠翠。為了成全儺送與翠翠,天保外出闖灘,不幸遇難,儺送也因此離開翠翠駕舟出走。疼愛著翠翠併為她的未來擔憂的外公終於經不住如此打擊,在一個暴風雨之夜溘然長逝。翠翠守著渡船深情地等待著那個用歌聲把她的靈魂載浮起來的年輕人,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翠翠也知道“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她也希冀,“也許明天回來!”,令人無限感慨。

天真善良,溫柔恬靜的翠翠、古樸厚道的老船工、豁達大度的天保,豪爽慷慨的順順,熱誠質樸的楊馬兵……他們都是美好道德品性的象徵,都體現了理想人生的內涵。這裡的人們無不輕利重義、守信自約;酒家屠戶,來往渡客,人人均有君子之風;“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較之講道理和羞恥的城市中紳士還更可信任”。比起物慾橫流、紛繁複雜的社會,這裡儼然是一派桃源仙境,令人無限神往。

讀完《邊城》,不能不被沈從文筆下湘西民族和整個中華民族美好的文化精神所打動;那幽碧的遠山、溪邊的白塔、翠綠的竹篁、質樸的百姓以及這美好的邊城所發生的那段愛與守候的故事,將永遠在我心中閃耀著光輝!

邊城讀後感9

若是不是那一夜的風雨,或許生活仍將在平淡中繼續。那剛剛萌發的愛情的念頭,或許還要在曲折中前行。然而就是這場風雨帶走了渡船,也帶走了翠翠唯一的親人——祖父。或許他就是為這裡的渡船而存在吧,所以當渡船被沖走時,作者給予了他們倆相同的命運。生命就是這樣,總會有消亡,也總會有繼續。如老船伕的渡船被沖走,新渡船又會出現。也如繼承了祖父遺志的小孫女一樣,仍然在做著擺渡人的事情。

沒有轟轟烈烈的事蹟,沒有眾多鮮明的人物,甚至純真的愛情也只是剛剛萌發,而沒有如熾熱的火焰。就在這平淡之中,作者向我們展示了一幅恬靜的生活畫面——茶峒,小溪,溪邊白色小塔,塔下一戶人家,家裡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隻黃狗。太陽升起,溪邊小船開渡,夕陽西沉,小船收渡。如山間的溪水清流婉轉,如天上的白雲輕飄悠然。但是卻是生活的真諦。

它們沉澱了恢弘滄桑,沉寂悽婉的悲壯。

美麗的湘西鳳凰的風景是動人的`,山城鳳凰,山水環抱,靜靜地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記數,常年深翠綠色的細竹,逼人眼目。

儘管鳳凰有著桃花源的美好,——芳草鮮明,落英繽紛,阡陌交通,怡然自樂。單作者卻有一種陌生感。回想一下,山還是那麼的高峻,水還是那麼的清澈,人還是那麼的勤勞,天還是天,你還是你,我還是我,而變的是人的心。人的心在頑童時是純潔無暇的,天真的,那時侯未看到現實生活的醜陋,無奈。看到不僅僅是眼前看到的了。

生活是活動的,圖畫是靜止的。生活供以人生命,圖畫供以人欣賞。

農村山城是一幅靜止的圖畫。千年萬年不變。生活裡面的人叫畫中人。他們在社會上地位可以忽略不計。然而畫中一切於畫外的人永遠充滿嚮往。

作為圖景,有永不退色的鑑賞價值,濃厚的鄉土氣息。作為真實,卻有它無法承載的厚重。作為生活其中的人更是另種悲涼,無奈。

因為愛,祖父操勞一生,當生命結束時,心中充滿了掛念;因為愛,少女重新對生活有了詮釋,有了希望;因為愛,哥哥選擇了離開,以成全弟弟那分真摯的感情;因為愛,弟弟去尋求那個在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因為愛,她便從此守著渡船,守著心中那個日日夜夜盼望歸來的男人……

生活不是圖畫。生活需要流動。

到了冬天,那個塔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可是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裡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不曾回茶峒。

淒涼樸素,憂傷結束了。

所有心思浮動,所有山川日月沉靜入畫中,凝結畫中。

邊城讀後感10

《邊城》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優秀的抒發鄉土情懷的中篇小說。它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邊地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愛情悲劇,凸顯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與心靈的澄澈純淨。

《邊城》以清末時期的湘西茶峒地區為背景,以“小溪”渡口為起點,繞山岨流的溪水匯入茶峒大河,展開了曠野渡口少女“翠翠”與山城河街“天保”、“儺送”兄弟的動人愛情故事。沈從文先生極為優美而流暢的語言文字,如詩如畫般描繪了白河沿岸恬靜幽美的山村,湘西邊城濃郁的風土民情:“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裡,春天只需注意,凡有桃花處必有人家,凡有人家處必可沽酒。夏天則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褲,可做為人家所在的旗幟。秋冬來時,房屋在懸崖上的,濱水的,無處不朗然入目。黃泥的牆,烏黑的瓦……” 。這些充滿了自然真樸與生息傳神的描寫,給人以極美的享受。

隨著故事的展開,《邊城》描述了河街繁華祥和的碼頭市井,湘西淳樸厚道,善良篤信的世道民風。河街雖有“一營士兵駐老參將衙門”,有地方的“厘金局”,卻彷彿並不存在,林林琅琅“五百家”,各處是一片繁忙的.勞作、古樸的店鋪、悠閒的生活景緻。“船來時,遠遠的就從對河灘上看著無數的縴夫……帶了細點心洋糖之類,攏岸時卻拿進城中來換錢的。大人呢,孵一巢小雞,養兩隻豬,託下行船伕打副金耳環,帶兩丈官青布或一罈好醬油、一個雙料的美孚燈罩回來,便佔去了大部分作主婦的心了”,“永遠那麼渾厚……盡把自己的心緊緊縛在遠遠的一個人身上,做夢時,就總常常夢船攏了岸,一個人搖搖蕩蕩的從船跳板到了岸上,直向身邊跑來”。這些客觀生動的描寫,反映了沈先生鳳凰縣生活的深厚基礎,當年對“河街”生活細膩的觀察,對湘西民俗風情的諳熟,直觀與遐想的特寫抓住精彩的瞬間,給人以鮮活的生活場景。“河街”上雖有三教九流,以及“縴夫” 、“船伕” 等生活在最低層的民眾,但做為當年“新文化”的傑出作家,也許是為了愛情主題,未提及階級對立或社會矛盾。

我們雖然僅僅是從文字上了解湘西的那個遙遠的時代,未必真悟是什麼樣的社會環境,但《邊城》卻是沈先生描述的類似於陶淵明筆下的現代“桃花源”,與當時“爭亂”的外世隔絕,從中不難看出沈從文先生對和諧美好社會的嚮往和追求。

總是不能完全表達出心裡所想的意思,寫了這麼多,大概還是有些偏差的。大概是那麼個一起吧。寫給自己。

邊城讀後感11

在一個清幽的小城裡,住著這麼一戶人家,硬朗勤勞的祖父攜靈動活潑的孫女相依為命。從他們流淌出來的是茶峒人的質樸純善,是勞動人民的勤勞能幹,是底層人民的清貧單一,更是那個時代——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東西糅雜在這個時代裡了。

許是勞動人民獨有的單純。祖父堅守渡船一五十年。這是忠於職守的體現,還是別無出路不得已而為之?沒有人不想成為船總順順、王鄉紳那樣生活富足的人,“他管船,管五十年的船——他死了啊!”我聽到了翠翠撕心裂肺的哭喊,翻書的手停頓了下來,一種濃烈的悲傷纏繞住指尖,飄散開去,祖父與翠翠太單純了,單純到得到過渡人一個銅板的贈予都覺得是對公職的一種褻瀆,甚至至死都留在小屋中,大概是至死都惦念著渡船吧?

又許是底層人民的孤苦,一個意外造就了翠翠。她靈動,跳脫,卻不敢染指渡船意外的一切,因為她清苦,她會羨慕大家女兒受傷的銀鐲;因為她清苦,她不得不自立自強,祖父和渡船便是她的一切。“翠翠,爺爺不在,你將怎麼樣?”還是那種濃烈的悲傷,在瞬間攫住了我的心,這句話在我看來完全變成了“翠翠,爺爺不能許你更好的,倘若爺爺去了,你又該怎樣在這裡立足?”一種至深的愛暈開來了,一種質樸的、微帶苦澀的愛。

更許是天命。天命,多麼簡單的兩個字,我卻從《邊城》中領略到一種酸楚的天命。翠翠未能收穫屬於自己的愛情,天保出意外溺死了;翠翠本能再找回自己的愛情,祖父被困在了王鄉紳下人編織的謊言中;翠翠本能抓住最後的機會,她逃避了。一切的一切不正是天意弄人麼?她沒有輸給輾坊,沒有輸給王鄉紳,她只是輸給了天命。這份天命,痛楚到令人不能自已。我想同情她,但我知道,輸掉一切,也有她的`怯懦與不諳世事在作崇。

怨誰呢?怨天嗎?沈從文用細膩的筆觸描繪了一幅畫卷,這幅畫卷極生動地展露了一代人和一個時代。“這作品或許只能給他們一點懷舊的幽情,或者只能給他們一次苦笑,過著又將給他們一個噩夢。”“但同時說不定,也許能給他們一種勇氣和信心!”沈從文如此說道。

是啊,從《邊城》的苦痛中,我開始反思,人為什麼不與命搏呢?一味的怯懦與逃避只會造就人與人之間的冷漠與隔閡,失掉一個又一個的機會。人是不是應該懷一份執著的心,去爭取本該屬於、本能屬於自己的東西呢?

為什麼不能呢?為什麼不去呢?

邊城讀後感12

聽說過大作家沈從文,卻一直沒讀過他的作品。今讀書會選書《邊城》,得以有機會一品其芳澤。穿過一段歲月的河再來讀《邊城》,也許更能接近作品的本真。我想引申一下作家的名言“我看過無數次的雲,遇見過許多的人,卻最愛故鄉的雲和純真自然的人”。試問,對故土的熱愛和對返樸歸真的嚮往,這兩種情結不是根植於每個人的心中嗎?

初讀《邊城》,首先感受到的是其語言的.靜美和對人性美的真誠禮讚。它有如邊城中的溪水,沒有驚濤拍岸,沒有飛巖流瀑,只有清澈透明、安靜潺緩,卻潤耳、淨心。

寫母親唱的催眠歌是:“睡時用明霞作,醒時用月兒點燈”。枕著大自然便可入睡。

寫景緻:“凡有桃花處必有人家,凡有人家處必可沽酒”。只這兩句便可想象出小城的溫暖。

寫生和死:“茶峒溪邊的老船伕,他從不思索自己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裡活著。老船伕做完了自己分上的工作,安安靜靜地躺在土坑裡給小蛆吃掉了”。生和死在那裡真是自然平和。

寫民風:“白河漲水時流水浩浩蕩蕩,倘若河心飄浮著牛羊或船上有婦人小孩的哭聲,這些誠實勇敢的人,也愛利,也仗義,不拘救人救物,卻同樣在一種愉快冒險行為中,做得十分敏捷勇敢,使人見及不能不為之喝彩”。

寫人的價值:“別說一個光人,一個有用的人,兩隻手敵得五座碾坊,洛陽橋也是魯班兩隻手造的。”“這種大名頭的人不生在我們這種小地方也不礙事,我們有聰明、正直、勇敢、耐勞的年青人就夠了,日頭不辜負你們,你們也莫辜負日頭。

這種對人的精神和價值的認同我們在《呼蘭河傳》、《殺死一隻知更鳥》,《江城》中都可以讀得到。每一個河流總要入海,禮讚平凡之美是文學的永恆主題。

翠翠、天保、儺送,三個名字飽含希望的年輕人,他們是新生力量與青春的象徵,他們翠綠蓬勃,命運那隻無形的手卻將他們輕輕撥弄,天保已經悲劇毀掉了。那個在月光下唱歌的年青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每一隻船總要有個碼頭,每一隻雀得總有一個窠。翠翠到底怎麼樣了呢?翠翠是重複了母親的命運,還是與二老過上了幸福的生活?世上本無桃花源,但邊城亦沒有失翠。我想象著翠翠夢中聽到了歌者的召呼,懷了莫大的勇氣,搭船沿溪而下去追尋那歌者了。祝福翠翠將美好的事物永遠續寫下去。

邊城讀後感13

《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優秀的抒發鄉土情懷的中篇小說。沈從文是中國著名作家,原名沈嶽煥,他一生寫下很多部小說和散文集,但是在他眾多的作品之中,《邊城》則佔據著最重要的位置。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正是《邊城》奠定了沈從文先生在文學史上的歷史地位。《邊城》成書於1931年,那正是沈從文愛情事業雙豐收的季節。1931年社會雖然動盪不安,但總體上還是稍顯和平,這個時候中國有良知的文人,都在思考著人性的本質,沈從文自然是走在前沿的,於是,他希望通過自己對湘西的印象,描寫了一個近似於桃花源的湘西小城,給都市文明中迷茫的人性指一條明路。人間尚有純潔自然的愛,人生需要皈依自然的本性。

《邊城》以撐渡老人的外孫女翠翠與船總的兩個兒子天保、儺送的愛情為線索,表達了對田園牧歌式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在湘西風光秀麗、人情質樸的邊遠小城,生活著靠擺渡為生的祖孫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壯;孫女翠翠十五歲,情竇初開。天保知道翠翠喜歡儺送,為了成全弟弟,外出闖灘,遇意外而死。儺送覺得自己對哥哥的死負有責任,拋下翠翠出走他鄉。外公為翠翠的`婚事操心擔憂,在風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獨地守著渡船,痴心地等著儺送歸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邊城》採用了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特有風土民情。其中人物主要是翠翠、爺爺、天保以及儺送。《邊城》寄託著沈從文“美”與“愛”的美學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現人性美的一部小說。《邊城》極力謳歌的傳統文化中保留至今的美德,是相對於現代社會傳統美德受到破壞,到處充溢著物慾金錢主義的淺薄、庸俗和腐化墮落的現實而言的。《邊城》描寫的湘西,自然風光秀麗、民風純樸,人們不講等級,不談功利,人與人之間真誠相待,相互友愛。外公對孫女的愛、翠翠對儺送純真的愛、天保兄弟對翠翠真摯的愛以及兄弟間誠摯的手足之愛,這些都代表著未受汙染的農業文明的傳統美德。作者極力狀寫湘西自然之明淨,也是為了狀寫湘西人的心靈之明淨。《邊城》寫以歌求婚、兄弟讓婚、外公和翠翠相依之情,這些湘西人生命的形態和人生的方式,都隱含著對現實生活中古老的美德、價值觀失落的痛心,以及對現代文明物慾氾濫的批判。作者推重湘西人的人生方式,也想以此重建民族的品德和人格。

邊城讀後感14

初讀《邊城》,有種道不盡的感概,書中為節選部分,看完全文更是感概萬分。在文章一開頭,便將讀者帶入一個“世外桃源”。那裡,是與世無爭的地方;那裡,有最淳樸的人們;那裡,有最古老的風俗;那裡,曾發生過一段悽美的故事

文章以端午節為線索貫穿全文,秋天過後等待的又是下一個秋天,翠翠等待的卻始終唯一,自從與‘他’在河邊邂逅,就已註定了他的命運,儘管初次見面,但倆人卻無拘束的動了嘴皮子。邂逅一個人,眼波流轉,微笑蔓延,黯然心動,於是,似乎有什麼東西在翠翠心中滋長了……

然而,生命不只是邂逅一人,雖情為二老所繫,卻終究遇見了大老,就這樣,二老與大老同時愛上了一個女人。但他們並沒有不戀手足之情而奪愛。儘管愛情面前人是自私的,但他們寧可選擇一種和平的方式來表達他們的愛意。倆人相約為翠翠唱歌,二老的歌聲美妙的似世間絕唱,自二老開口唱歌的那一刻起,大老就已遇見自己的命運,於是他決定退出離去,卻怎料意外身亡。

這本是一個沒有時間流逝的小城,十七年來,在這與世隔絕的小山村裡,翠翠和他的爺爺為人渡船過日子,一切事情不過是過眼雲煙,消縱即逝,生活在風輕雲淡之中,若不是那年進城,遇見了城裡的男子,翠翠會不會有個美好的結局。只道‘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畫悲扇?’悲劇的開始往往是毫無徵兆的,命運伸出手來,把種子埋下,幽祕的笑著,等待花開結果的.那一天,就如同那年翠翠與二老的短暫邂逅,當時如此清純的翠翠,在最後獨自等候著他,寧可捨棄一生去等那個‘也許明天回來,也許永遠都不會回來’的他,給人以遐想的結局,卻又掩不住其中的悲傷。

如果沒有遇見,生活依舊平淡繼續,然而命運伸出手來,我們無能為力。若人生只如初見,多好,沒有相遇,相知,相愛,就不會有相離,與煎熬的等待,他仍是他的城裡男,她仍做她的擺渡女,沒有開始,就沒有結束。

她的等待,是否會有“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一片光明,這是值得深思的,她等他的承諾,她等他的回頭,等到黃葉滑落,等到燕兒飛去,等到最後,竟忘了承諾。等待是一種痛苦,我若是沈從文,我定不會讓你這麼難受,我會還你一個青澀的愛情。翠翠,你是否會感覺到徐志摩也同樣與你是天涯淪落人?

最後的最後,在碧溪邊的渡船上,依然有一個清寂的身影在執著的守望著……

邊城讀後感15

茶峒是個美麗的小山城,依山傍水,風景秀麗。

秀秀和她的祖父就住在城口,每天給進城的人渡船時他們唯一的工作,有時祖父會進城打酒,秀秀就和她的小黃狗為客人渡船,而小黃狗會聽話的為主任拉繩子引船,動作嫻熟敏捷。這樣的生活過得平淡又快樂。

不知不覺秀秀到了該嫁人的時候了,平淡的生活也因此慢慢走到盡頭。我覺得那是個沒有開始就已經結束的愛情,當看到秀秀第二次看到老兒的時候,我開始幻想他們以後甜蜜的戀愛,可是當秀秀提親的老大下船出事後,我知道秀秀的快樂一去不復返了。的確,自那以後,秀秀的生活一天天的發生著改變,致使最後永遠的失去了她的`祖父,也失去了每天為人渡船的那條船。

合上書,我的心理很難過,為秀秀的遭遇,為她的祖父,因為她們是多麼善良的人,多麼快樂的人。秀秀常常要爺爺唱歌給她聽,而爺爺又粗又啞的嗓子唱起歌來時時那麼的質樸,那麼憨厚,總逗的一邊和黃狗玩耍的秀秀開心地笑。這是一幅多美的畫面啊,有山有水有鳥鳴,有歌聲,有歡笑…。。而現在全被打破了。故事雖然用灰色的背景為秀秀的未來當上了一個省略號,以悲劇收場,但我卻喜歡《邊城》,喜歡《邊城》裡每個人善良樸實的角色,尤其是秀秀的爺爺。還有秀秀的不食煙火,順順的慷慨大方,儺送二老的樸實真摯,天保的豪爽英勇……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人間每天都會發生悲歡離合,這和時代的背景時分不開的,但是撇開那些離人傷心的悲劇去看看裡面的每個人,每個風景,每個生活的片段,你會驚訝地發現,沈從文先生給我們描繪的是亦個多麼美麗的世外桃源,哪裡淳樸的民風是我們這個霓虹閃爍的大都市裡面沒有的,它好像一股清泉,又似一縷清風吹走了我臉上的塵土帶來一絲溫馨。多麼希望在邊城轉轉能看到秀秀像以前一樣快樂的生活,而那條祖父渡了大半輩子的船會依然來往於溪間,那條狗也應該守在門口等待一桌噴香的晚飯……

在當代社會,物質生活充裕,但是生活的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卻相對地弱化,我們呼喚文化作品中的純淨而美麗的風景和淳樸的人情,期望它成為“童話變為現實”。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