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讀後感【熱門】

來源:果殼範文吧 1.6W

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書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書讀後感【熱門】

讀書讀後感1

《我躺在波浪上讀書》是一篇集科普與記事與一體的課文,也是一篇饒有趣味的遊記。文章按遊覽歷程記敘了所見所聞,課文還揭示了一個科學道理——鹽水比重大,所以浮力大。水中含鹽量越高,託浮力就越強。

自主支配學習時間,就意味著主動權在學生手裡。學生根據實際情況和程式,參照教師給出的建議。自主支配時間,自由自在地學習,通過看、讀、聽、寫來掌握知識。例如:在本課的教學中,完成“作者在去死海的路上有什麼樣的感受和見聞”這一環節時,我給了學生大量自主學習的空間。通過學生的品字讀句、理解感悟,使學生即領略到了死海的旖旎風景,也感受到了作者寫作的意圖。

授以學法,鼓勵創新。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也就是說,方法比知識更重要。為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傳授知識,而且要教給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和思維方法。在此基礎上,教師還要鼓勵學生運用所掌握的學習方法和思維方法,並能根據自身特點,對其進行創新。

例如:在本課教學中,教師設定了一個話題作文的訓練環節,要求學生模仿文中作者介紹死海風景的特點,來介紹一下自己所難忘的所見所感。完成這一環節,前文方法的指導必不可少。正因為有了“漁”,所以這一環節的展開較為順利。

課內外知識的有機結合,既是文字知識的延伸,也是拓寬學生視野的最有效途徑。必須突破當前以理解和鞏固文字學習為目的的狹隘作業觀,改變以文字內容和書面形式為主的作業模式,依據學生髮展的需要來設計作業的內容和形式。不要僅從作業後的結果看成效,還要從作業的過程看學生的其他方面的獲得。

可以指導學生走出課本、走出文字,去閱讀,去參觀、訪問、查閱資料……達到課本資源與社會、自然等生成資源的整合,讓學生在體驗生活和觀察社會時發現並感受生活的豐富多彩;同時重視觀察筆記(實驗筆記)、讀書筆記(包括讀後感)、日記(包括隨筆)、調查報告、編制學習小報、廣播記錄等多種作業形式的指導。教學中有這麼一個環節:要求學生收集交流世界奇觀。由於課前師生共同參與,因而學生的資料極其豐富,讓學生了解了更多的國門之外的奇觀,豐富了學生的積累。

當然,在光鮮的背後,仍有許多須改進的地方。

1、師的.點評過於蒼白。這需要師較深的文學底蘊,須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充實。

2、中差生的照顧不夠均勻

3、對知識的重構過程,師的認識還太淺薄,更多的還是為教而教,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實施教的過程。

“路漫漫兮其修遠矣,吾將上下而求索”。希望在不斷完善自己的同時,離好課的標準越來越近。

讀書讀後感2

男孩的成長危機,重點是教育危機。還有流行文化、性別差異等的危機。文中雖然講述的是男孩,但對女孩的教育也同樣適用。因我家是女孩,所以我更多的關注到對男孩和女孩都同樣適用的良好的教育。

父愛缺失,讓孩子的成長更危險;母親的溺愛,讓孩子永遠長不大。

文中通過幼蝶破繭掙扎的故事,表明我們的孩子就像幼蝶一樣,要成長為勇敢、剛強、獨立、負責、有愛心的人,一定要經過痛苦的掙扎,經歷成長的挫折。如果在成長的過程中,由於母親的溺愛而人為地剝奪了他們面對困難和挫折的機會,剝奪了他們磨鍊和完善自己的機會,就會使孩子在心理上感覺自己軟弱無能。在這個競爭日趨激烈的社會中,這樣的孩子連自身的生存都有可能成為問題。溺愛與愛心培養背道而馳,溺愛的結果往往會扼殺孩子的愛心。做父母的,要適當的在孩子面前示示弱,讓孩子來幫助我們,這樣孩子就會把幫助父母做事及關心父母養成習慣,也就能夠學會關心和幫助他人。

尊重孩子的性別特徵,承認孩子的性別差異。

從生命、生理釋明缺少關愛也可能導致情感脆弱,但孩子的情緒問題、情感需求往往被父母所忽視。

耐心等待:暫時落後的孩子。

學會欣賞:不一樣的孩子。突出每個孩子的優勢。

父愛與母愛不同,再好的.母親都不能替代父親的作用,就像再好的父親都不能替代母親的作用一樣。就像一隻鳥兩隻翅膀、一個人兩條腿一樣,母愛和父愛是缺一不可,無法替代的。父親在孩子發展的許多方面發揮著巨大的作用,父愛對孩子的發展具有獨特的價值。

美國《父母》雜誌這樣總結父親的獨特之處:

1。父親跟母親是不同的;

2。父親更愛與孩子玩鬧;

3。父親對孩子的推動作用更大;

4。父親使用的語言更復雜;

5。父親對孩子的約束更多;

6。父親使孩子更社會化,為他走進現實世界做準備;

7。介紹男人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和行為;

8。父親支援妻子;

9。父親更會幫助孩子發揮潛能。

七、態度決定一切。如何成為孩子的好父母?爸爸是媽媽最好的“合作伙伴”。聰明的母親應該知道:父親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明智的母親,應該想辦法讓父親回到孩子的生活中來,讓爸爸成為教養孩子的“合作伙伴”,發揮他獨特的價值和影響。積極維護父親的正面形象,母親要主動“撤退”。

給男孩父母的十六條建議,女孩父母也可以參照學習。

讀書讀後感3

一個人的一生,只能經歷自己擁有的那一份欣悅,那一份苦難,也許再加上他親自聞知的那一些關於自身以外的經歷和經驗。然而,人們通過閱讀,卻能進入不同時空的諸多他人的世界。

這樣,具有閱讀能力的人,無形間獲得了超越有限生命的無限可能性;閱讀不僅使他多識了草木蟲魚之名,而且可以上溯遠古下及未來,飽覽存在的與非存在的奇風異俗。

——節選自謝冕《讀書人是幸福人》

看到謝冕寫的《讀書人是幸福人》,我很慶幸現在的自己終於能夠體悟到他所說的這一份幸福。但是之前我其實並不明白也不理解這種感受,因為我的閱讀習慣養成才是不久前的事。

很早之前我只知道人應該去閱讀,但是很多時候其實都是強迫自己去閱讀,要知道在那樣的狀態下,根本體會不到閱讀帶給自己的那一份快感。

我第一次切實體驗到閱讀帶給自己的快樂應該是在大學的時候,那一天我心情不是很好,又無人可以傾訴,於是我來到了圖書館,翻開了一本書,書的名字現在已經記不得了,但我清晰的記得我在那看了一晚上,離開圖書館的時候,我意外地發現自己的心情竟然奇蹟般地變好了。不但之前的煩惱和困惑都不復存在了,而且內心也明亮了許多,我想這便是我初嘗閱讀的快樂。

後來慢慢發現,其實我們的很多問題都可以從書中找到答案,因為閱讀時我們就好像在與一位智者在交談,他們能夠以他們獨有的智慧幫我們指點迷津、排憂解難。

而我真正開始喜歡閱讀應該是從林清玄的《在這堅硬的.世界裡修得一顆柔軟心》開始的,第一次看到這個名字就被它吸引了,我只記得當時看這本書時看得非常認真、專注,可能是因為它清新的文字,亦或是書中的很多觀點和自己不謀而合。

比如特別喜歡他所說的用歡喜心過生活——“有歡喜心,則春天時能享受花紅柳綠,冬天時能欣賞冰雪風霜,晴天時愛晴,雨天時愛雨。”

因為當時看的是電子書,所以我一邊閱讀一邊將自己的想法記錄了下來,沒想到後來有很多想法竟都受到了書友們的點贊認可,那是閱讀讓我第一次感覺到自己並不孤單,原來在這世上有很多和自己想法相同、志同道合的小夥伴。

通過閱讀,我明白了人生就好像一場修行,無論是親人、愛人還是朋友,生命中出現的每個人都是來幫助你認識自我,完善自我的。而自己才是真正的力量源泉,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迷失了自我,一切彷彿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生命本身就是一個向內不斷探索的過程,人的快樂也絕不是靠抓取外物就可以實現的,內在的愛、喜悅、和平才是人的一生應該追尋的終極目標。

讀書讀後感4

這本《你在為誰讀書》,我在一週內讀完了,這本書讓我深有體會。就如書名說的:你在為誰讀書?看完這本誰我終於明白了。

“讀書很苦,讀書很累,讀書很無味”這是序言中的一句話,也是我原來的想法:我到底在為誰讀書。是為了家長,為了老師?書中的主人公楊略就和我一模一樣。直到他收到那封信改變了他的想法。我們看看信中有些什麼:在這封信中讓我感受很深的句子是:“對於盲目的船來說,所有的風都是逆風”。這句話告訴我們在學習的道路上一定要設立目標,如果大的目標很難去完成,就把大目標分成幾個小目標。就根據這句話看看以前的我:上課時開小差,作業不好好做,考試沒考好也不在意,不放在心上,那時就想盲目的船。可現在我有了理想和目標:大的目標就是在會考考上重點高中。我也有幾個小計劃,在這個寒假裡,我要在10天內複習完歷史,生物,政治。過年後5天完成作業,上課認真聽講,認真完成作業都是我現在要做的。我相信在這一次次學習和進步中我一定會成功。

在書中還有一句話一直讓我記憶猶新:懶惰想生鏽一樣,比操勞更能消耗身體。這句話說中了我的問題。以前的我是一個懶惰的人,不僅是在學習中,更多的在生活中。家長有事讓我出去買點東西我總是趴在電腦的前面,一副不屑的樣子,即使同意了也是慢慢吞吞,丟三落四。到了早上,我總是起不來。書中說:天才久不用功也會變得碌碌為無。所以不能做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而現在的我改掉了那懶惰的毛病:到了起床的時間總是快速的起來,家裡來客了媽媽讓我去買杯子,我總是飛快的去,媽媽高興極了。這就像背書,有的人看幾遍就會,有的人要很長時間,可最後那要很長時間的人反而記得牢固。因為他在不斷溫習,操勞。

我認為我最應該做的事自發自動。因為自發自動比天才更重要。何為自發自動?自發自動就是不在他人的催促下做事,這樣的人一般是社會上的白領。在不僅僅是在對自己的學習負責,更是在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在沒接觸這本書以前我總是不好好讀書,每次就是父母拿著鞭子在後面趕著我我才差不多的把作業做起。不管父母再怎麼吵我也不會在讀書了。可現在我一回到家就開始寫作業。而且寫完了作業還會複習,預先。在課餘時間還會看看書。這就是自發自動。

《我在為誰讀書》在本書教會了我許多,那時我這麼想:我為父母讀書,我為應付老師讀書。那是我這麼做:上課開小差,不認真做作業,回到房間即使發呆也不看一個字。可現在我明白了:我為自己的前途讀書,我為自己的人生讀書。讓我們大聲的喊出來:“我為自己而讀書”

讀書讀後感5

魯迅的這篇演講,名為《讀書雜談》,不像他的一些名篇那樣常被人提起;就是專門談讀書的人與文,也很少提及此文。為什麼呢?我想一個原因,是魯迅談得太樸實了,他沒有告訴人讀書的妙法和捷徑,也沒有令人眼花繚亂的觀念和理論,他談得實實在在。

而很多人是不喜歡實話的,他們更願意相信花哨的說法,相信省心省力的竅門,實話呢,不僅過於平淡,而且不給偷懶投機取巧之心以鼓勵和希望。但實話的好處是不會讓人上當受騙。

魯迅說,讀書似乎是很明白的事,拿書來讀就是了,但並不這樣簡單。接下來他區分了兩種情形的讀書:一是職業的讀書,一是嗜好嗜好的讀書則不同,“那是出於自願,全不勉強,離開了利害關係的。”嗜好的讀書能夠手不釋卷,是因為讀者在每一頁每一頁裡,都得著深厚的趣味。

魯迅說,嗜好的讀書,如遊公園似的,隨隨便便去,因為隨便,所以不吃力,因為不吃力,所以覺得有趣。如果一本書拿到手,就滿心想道,“我在讀書了!”“我在用功了!”就容易疲勞,減掉興味,甚至變成苦差事了。

演講裡魯迅特別談到讀書不要盲從各種各樣的意見,他講了一個故事:一個老頭和一個孩子用驢馱著貨物去賣,賣完回來,孩子騎在驢上,老頭跟著走。路上的人見了,就責備孩子不懂事,怎麼可以讓老人步行呢?於是孩子和老頭換了一下,又有人看見了,說這個老頭竟然忍心讓小孩子走路。老頭趕忙把小孩子抱上來,一起騎著驢走,看見的人說他們對驢很殘酷。他們只好都下來,走了不久,又有人笑他們了,說他們很傻,空著現成的驢卻不騎。老頭對孩子嘆息說,我們只剩下一個辦法了,就是兩個人抬著驢走。

盲從別人的意見,不能自己思索,自己做主,結果會是很荒唐的。“倘只看書,便變成書櫥,即使自己覺得有趣,而那趣味其實是已在逐漸硬化,逐漸死去了。”魯迅強調要做一個思索者和觀察者,觀察者能“用自己的眼睛去讀世間這一部活書”,但如果沒有練習過觀察力,所得還是有限的',“所以要觀察,還是先要經過思索和讀書”.

總之,我的意見是很簡單的:我們自動的讀書,即嗜好的讀書,請教別人是大抵無用,只好先行泛覽,然後抉擇而入於自己所愛的較專的一門或幾門;但專讀書也有弊病,所以必須和實社會接觸,使所讀的書活起來。和“實社會”接觸,是魯迅關於讀書的一貫之論,在那篇應徵而寫的憤激的短文《青年必讀書》裡,魯迅突出的實質是讀書和讀書之間的區別:一種是“與實人生離開”,另一種是與“實人生”接觸,“想做點事”.

讀書讀後感6

經過一二年級兩年的積累沉澱,孩子逐漸已養成了閱讀的習慣,也知道了讀書的重要性,在每天完成作業後,都會進行最少半小時的閱讀。從繪本到漫畫,從寓言到童話,孩子通過閱讀,認識這個彩色而豐富的世界。

進入到三年級,孩子班上颳起了看《查理九世》的流行風,這部小說簡直讓孩子痴迷到廢寢忘食的地步。但我翻了翻這套書,好多都是“死亡”“吸血鬼”“殺人”等字眼,此時我擔心不已,但看著孩子那全神貫注的投入勁,我是該禁止孩子看這種書呢,那又該推薦什麼書給孩子看呢,我猶豫著,不知該怎麼辦。慶幸的是,在和班主任陳老師溝通後,陳老師推薦了這本《50個細節教出愛讀書的孩子》的書給我,這書本從如何激發孩子讀書的興趣入手,從讀書觀念、方法、習慣、樂趣等方面詳細闡述了激發孩子讀書興趣的細節方法。尤其是書中的第二章“告訴孩子為什麼讀書,讀什麼樣的書,怎麼去讀書”,徹底解決了我的疑慮。

在閱讀的書目上,我們家長必須要做好引導。於是按照書裡介紹的方法,我放下父母的架子,以一個朋友的身份坐在孩子旁邊瞭解他所看的.書,並且詢問他為什麼喜歡看這本書,孩子說大家都在看,他也覺得挺好玩的。於是我和他溝通了書裡的內容,告訴他:“媽媽晚上看了這本書後,都覺得有點害怕,我都有點睡不著了,而且我覺得這些書裡少了一些營養,沒有許多很美好的語句和段落,你覺得呢?”兒子連連點頭說:“媽媽,你也害怕呀,我也有幾個晚上沒睡好呢!”“你看,我們都害怕,可能這套書還不太適合我們現在看,要不我們一起先看看其他書吧!”孩子同意了,我推薦了一些名著類的書籍和科普類知識性的書給孩子,同時我們約定會一起討論交流書中有意思的故事情節!最近這段時間,孩子開始讀名著了。雖然有時候他也會說:“媽媽,我讀不懂,不想讀了。”但我仍在鼓勵他堅持下去,有時候我也會利用聽書軟體給他進行語音播放。

《50個細節教出愛讀書的孩子》這本書還教了我兩個概念“鯨吞”和“牛嚼”。既要“鯨吞”,要大量地、廣泛地閱讀,又要對其中少量經典著作反覆鑽研,細細咀嚼。如此這般,精讀和泛讀就能有機地結合起來了。這個概念也為我們做家長的指明瞭以後的努力方向。孩子現在才三年級,有大把的時間放在閱讀上,當孩子真正地把書當成愛好時,可以說孩子在讀書的道路上已經成功了一半。所以,日後不管遇到什麼困難,我們都會堅持下去。

無論做什麼事,都不可能一帆風順,孩子讀書也不例外。我也會在《50個細節教出愛讀書的孩子》這本書的指導下,幫助孩子衝破閱讀所遇到的阻礙,讓孩子的閱讀之路一路暢通!

讀書讀後感7

今天看了胡適寫的《為什麼讀書》,獲益匪淺。

在論述為什麼要讀書時,他列舉了三個原因。一是讀書可以接受前人留下的知識財產,我們可以以此為基礎將知識發揚光大,換句話說,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看得更遠”。二是為了讀書而讀書,當你看不懂一本書時,應該暫時把這本書放下,看一看更為基礎的書,待功夫成熟再看會那本書。三是讀書可以幫助解決困難,因為知識是思想材料的來源。

我對第二和第三點的印象尤為深刻。在我看來,它們都指向了一個很有價值的觀點:“專業人士更需要跨專業的技能”。很多情況下,看似毫不相干的學問能在你在思考其他問題時帶來很大的啟發。達爾文創作物競天擇的自然選擇學說,其實部分是因為受到當時的一篇關於人口增長的經濟學文章的影響。著名的投資人查理芒格曾說過:“商業事件往往有錯綜複雜的原因,我們應該試著用不同學科的知識來加以分析。 ”如果要達到前面兩位”大神“的程度,最方便的方法莫過於廣泛的閱讀。股神巴菲特就提倡廣泛的閱讀,無論是在辦公室、餐桌上,還是在飛機上,他都不放過閱讀的機會。他閱讀的書範圍很廣,有企業年報、各種報表、傳記、歷史書、科普書籍等等,按他的說法,”這麼多年來,是廣泛的閱讀讓我致富“。

另外,胡適先生也提到讀什麼書的問題。他認為,中國舊籍是經不起讀的(指的是集、史、子、經)。胡先生對中國舊籍的評價在今天看來可能非常誇張。但是,結合中國現在教育情況,也是有一定道理的。網路上有一個有些內涵的段子:”中國人愛考究著曹操是不是曹參的後代這種事,美國人則喜歡想怎樣抵抗外星人入侵。前者喜歡往後看,後者喜歡往前看。 “暫且不討論這句是多麼的.不嚴謹,但這句話卻刺中了中國的一個痛點:對科技領域的關注不夠。談到解決的方法,胡適說:”中國的書不夠讀,我們要另開生路,這條生路,就是每個少年人必須至少要精通一種外國文字“。()可能有人會說,現在大家都在學英語,而且不少人學其他英語,早就已經達到胡適先生所說的程度啦。其實不然。應試教育下的外語,已經讓大多數人迷失了學外語的目的,本科生用到英語的地方,基本就是考場和美劇。嘗試廣泛閱讀外國文獻的本科生太少了,要知道,與科技相關的專業,最前沿的發現就在國外,不瞭解學科前沿,想在知識上有有用的創新是很難的。

愛因斯坦讀物理學的時候,課內課程學得很一般,但是他很喜歡拜讀國際上一些大師的最新發現,正是因為受到當時普朗克一篇有關量子觀點的文章的啟發,他才想到光電效應的解釋,那一年,他才25歲,僅僅是一所普通學校的本科生!

以“讀書是為解決問題”為目的,以“為讀書而讀書”為手段,這將是我今後讀書的宗旨。

讀書讀後感8

國際大獎小說作品《愛上讀書的妖怪》,初見文章題目,覺得可能與繪本《吃書的狐狸》、《愛書的孩子》之類相仿。可是一旦翻開,便愛不釋手,一氣讀完才罷休。故事講述了以櫃子精為首的三個妖怪怎麼從搗蛋鬼變成讀書郎的故事。這本書的精彩之處我概括為三個詞語:畫外音、快節奏、多重對比。

本書畫外音的運用在文字排版上用加重的橘色字型標出,與蝴蝶頁的橘色保持一致,視覺上的溫暖不由得讓小讀者對作者親近了許多。本書的畫外音有的是作者代小讀者發聲的。如:"這個傢伙肯定是連夜行竊的小偷","狗鼻子果然名不虛傳","妖怪也有簽字筆?"這些畫外音是不是讓小讀者有"你懂我"的感覺呢?還有的畫外音起著對話的作用:"原來是一群老鼠","那裡人太多了".怎麼樣,讀起來好像小孩子們嘰嘰喳喳熱鬧地討論的樣子吧。最後,還有的畫外音有提示閱讀思考,如:"‘一直寶貝兒似的.供奉著的錢,現在卻成了一堆廢紙’是什麼意思呢?""能猜出來這個閣樓是留給誰的嗎?"作者就是這樣,用孩子的語言不知不覺走進了小讀者們的心,繼而啟發引導他們思考。

文章的快節奏是指其情節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神祕感十足。從開頭櫃子精偷偷摸摸的出場,到他偷吝嗇鬼老頭兒家的錢,氣得老頭兒抓不到乾著急,再到狗嗅出這些妖怪,逼得他們舉家遷徙,結果還是被圓咕嚕嗅出,再到他們破壞人家風水寶地,與學者打賭……總共才101頁的故事一個包袱接一個包袱地抖出,叫人慾罷不能,也符合當下孩子們活潑好動的特點。

讀罷此書,不由得叫讀者們思考其中的多重對比:妖怪們的前後樣貌對比、行為舉止對比,以及之前的惡搞和之後的拿錢幫學者蓋圖書館……這一系列的對比不禁叫人思考:妖怪們之前和誰在一起,其性情習慣就和誰相似。櫃子精的小貪婪就是吝嗇鬼老頭兒的翻版;掃帚精的潔癖和他之前的生活環境有關。後來他們碰到了學者,繼而認識了世宗大王,最後和書交上了朋友,成了知書達理的小妖怪。哈哈,書不僅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也是讓妖怪天天向上的爬梯。

這些小妖怪們,活脫脫生活中調皮的國小生。他們懵懂,擅於模仿周圍人和事物,但是卻叫人恨不起來。櫃子精偷吝嗇老頭兒的錢、妖怪們破壞人們在風水寶地蓋服裝店、建食堂,甚至還有點佐羅般的俠義呢。最後他們在讀書人和書的召喚下,從可惡到可愛,不正是我們每一個人走過的天真童年麼?

讀書讀後感9

看了《昆蟲記》後,這本書迷上了我。昆蟲世界有這麼多奧祕。我知道凌晨蟬是怎麼脫殼的糞殼蟑螂是怎麼滾糞球的螞蟻是怎麼吃蚜蟲的分泌物的。田子是錯誤的,蜂抓青蟲不是自己的兒子養的,而是為自己的子孫安排食物。

這是描寫昆蟲們生育、勞動、狩獵和死亡的科學普及書,寫實的文字,清新的'自然幽默的敘述,讓人捧腹……人性蟲子們登場,多麼奇怪有趣的故事啊法布林的《昆蟲記》沒有夢想感,具體詳細的文字有時會感覺到放大鏡、溼氣、星星、蟲味的存在,就像置身於現場一樣。被我忽視了很長時間的昆蟲的身影和傲慢的叫聲,一下子聚集在一起,屏住呼吸,然後穿透了我心中的幽暗。在法布林,昆蟲和我們的人類生死、勞動和掠奪等很多問題都有驚人的相似性。《昆蟲記》不是作家創造的世界,與小說不同,是最基本的事實!法布林生活的每一天每一夜,都是獨一無二的,安靜的,幾乎與世隔絕的寂寞和艱辛。我抬起頭來,這一刻,我非常想抬起頭來,像抬起星空一樣,處理昆蟲們存在的奧祕。它使我第一次進入生動的昆蟲世界。

接下來,《昆蟲記》是一個有趣的故事。螳螂是非常凶猛的動物,但在剛有生命的初期,也犧牲在最小的螞蟻魔爪下。蜘蛛織網說:即使使使用圓規、尺子等工具,也沒有設計師能畫出比這更規範的網,豐富的故事情節使我浮想。看著,這些蟲子逐漸變得清晰起來。如果我們保護環境,不汙染環境,我想這些蟲子還在嗎?現在的環境惡化,今後還有嗎?我。我。

細地想著這彼此之間的關係,這一次的閱讀,《昆蟲記》為我打開了一扇全新的門。

當我繼續閱讀《昆蟲記》時,我看到法布林細緻入微地觀察毛蟲的旅行,我看到他不顧危險捕捉黃蜂,我看到他大膽假設、謹慎實驗、反覆推敲實驗過程與資料,一步一步推斷高鼻蜂毒針的作用時間與效果,螢的捕食過程,捕蠅蜂處理獵物的方法,孔雀蛾的遠距離聯絡……一次實驗失敗了,他收集資料、分析原因,轉身又設計下一次。嚴謹的實驗方法,大膽的質疑精神,勤勉的作風。這一次,我感覺到了“科學精神”及其博大精深的內涵。

我歎服法布林為探索大自然付出的精神,讓我感受到了昆蟲與環境息息相關,又讓我感受到了作者的獨具匠心和細微的觀察。《昆蟲記》讓我眼界開闊了,看待問題的角度不一樣了,理解問題的深度也將超越以往。我覺得《昆蟲記》是值得一生閱讀的好書,我想無論是誰,只要認真地閱讀一下《昆蟲記》,讀出滋味,讀出感想,一定可以知道得更多。

讀書讀後感10

餘華的《活著》是我在最近才剛剛看完的,儘管在閱讀它之前就已經聽身邊看過的朋友劇透了該書情節之悲愁,但就是在有所心理準備的情況下閱讀了這本書,內心還是錯綜複雜,字欄位段都能戳中我的淚點,閱讀完之後的幾天中,每每會憶起小說中的故事情節,一股莫名的哀愁便自然而然地湧上心頭......“往後的日子我只能一個人過了,我總想著自己的日子也不長了,誰知一過又過了這些年。我還是老樣子,腰還是常常疼,眼睛還是花,我耳朵倒還是很靈,村裡人說話,我不看也能知道是誰在說。……做人還是平常點好,爭這個爭那個,爭來爭去賠了自己的命。像我這樣,說起來是越混越沒出息,可壽命長,我認識的人一個挨著一個死去,我還活著。”

從這段話裡,似乎看到了一個經歷過人生大起大落的苦命人在訴說著自己的普世哲學,是呀,如果人的一生,用壽命的長短來衡量一生的價值,那麼做到無慾無求,不爭不搶,也不失為一種處世智慧。

看似一個普普通通的耕田老人,其內心的堅毅、信念的不催是任何人都不能比得上的。他不僅是經歷繁多悲苦,他所生活的時代也是動盪不安、混亂不堪的,個人命運的悲苦加上時代的不幸,兩者交織起來,能夠存活於世已屬強者一列。當看到文末,他同他的老牛“福貴”說著他親人生前的名字時,可以想見,他的內心深處還是活在他所想象的一大家子人都在一起時的場景。或許有人會好奇,是什麼支撐著他活到了現在,我想,也許就是隱藏在心裡的那一個“溫暖港灣”吧,在那裡,一家人其樂融融,沒有貧窮、沒有苦痛、沒有憂愁……活著對於錦衣富食、無憂無慮的'人來說是極其容易的,而對於如同福貴這一類飽受苦難、無依無靠的人來說卻是看比登天的難事。我似乎看到,福貴正同他那頭老牛慢慢隨著夕陽的隱去而緩緩前行,留下一串串深深淺淺的腳印和蹄印,那蹄印上面則閃閃的隱現著“我還活著”幾個大字。

那麼活著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呢?是為了體會嚐盡人生百態後的大徹大悟?還是為了享受世間繽紛多彩的事物?亦或是為了實現既定的人生奮鬥目標?這一問題可能過於寬泛而抽象,許多人也許並未好好想過這一問題,即使被人問起,可能也會有人一笑帶過,並留下一句:“哪那麼多的文人感傷與問題呀?”不管如何,你我存活於世,都應好好活著。

如果不知道活著的意義,那麼請繼續活下去,去找尋活著的意義,未嘗不是一個好的選擇。不論是歷史、現在還是將來,只要活著就值得好好珍惜,畢竟每一個明天都是未知數,既然是未知,那麼今天的我們就可以有所期待。

讀書讀後感11

從翻來這本書第一章開始,我就有感覺,這將會是一趟長途跋涉,是目光和靈魂在書中的跋涉,是思想和視野的一次開拓。

它並不是快消文學,它的每一章每一節都帶給人厚重感,帶給人思考的空間,要讀懂,還得放慢速度,細細品味。

文化之苦,在於創造,而問尋文化創造之路,必是苦旅。問極蒼穹,文化的宿命在於此。

想象著,為了寫這本書,餘老先生的足跡踏遍了祖國的河流山川,一遍遍叩尋著中華文明的歷前世今生。用腳步度量腳下這塊大地,撫摸著前人留下的文字,觀察著前人留下的足印,在一個個深夜久久思考,執筆把這些觀察感悟寫下來。

除此外,他還要走一條世界古文明探尋之路,把目光投向世界,以世界的眼光,以多種文明相比較的角度,來反思中華文明。

穿過戰火紛爭不斷的國家地帶,在海上承受暴風雨的打擊,在沙漠裡不畏艱苦地行走。文學的考察,不再只侷限於前人的書,而化作了一步一腳印的實地考察。

中華文化缺乏的實證精神,從這裡開始踐行。古人有言道: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這句話不是說,書就不必讀了,就去像個苦行僧一樣去人間遊歷體驗就好。書對於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而言,永遠都是滯後的,有些內容可能寫下來就已經過時了,早已經有更新的內容取代了它。但是,書的價值在於,使文明得以延續,使過去的事變成故事。

這就是沉澱,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的沉澱。只有記得來時的路,他日我們才知道應該走向何方。所以,學者不僅要讀萬卷書,但是更要行萬萬里路,所謂知行合一,該是如此。

餘老先生之大學問在乎行,更在乎筆端,所以他在遇到危險時,其他的東西可以不要,但是筆和紙,一定隨身攜帶。他讓我感覺到大學者風範就在這些小細節中,而非印象中的高談闊論,指點江山。

現代文明的足跡從哪裡開始?

他從本身出發開始探尋,然後從本國國土國情開始探尋,再放眼世界,最後回到本國近代文明的創造者身上,如此高屋建瓴的氣魄,令人眼界頓開。

在他走出來的`小山村裡,有一群女教師承擔起了文明開化的責任,而她們本身是封建禮教的被迫害者,正是她們把更多的學子送出了大山,而餘老先生正是其中一個。一位老師說,"君子懷德,小人懷土",不要太黏著故土,只有來來去去,人活了,地方才會活了。

所以他邁出了小山村,邁向了更廣大的世界。

我說得太多反而多餘了,去書中看看餘老先生行走中記錄的世界吧。心疼餘老先生在國內的遭遇,敬仰他高尚的人格,感謝他堅守文學的傳播,為普世大眾留下珍貴的資料。

我相信,即使再過二十年,經典依舊經典,快消文化只會隨著時代變遷而被世人遺忘。

讀書讀後感12

學校發的書,每年總會有一本書,讓我產生共鳴,扣動心絃,迷戀不已!

曾經看過本哈德·施林克的《朗讀者》,小說開頭,從主人公米夏的小病談起,細緻解讀了一個15歲的小男孩的心理歷程,與漢娜的巧遇,相識、相戀,到後來的分離,背叛,救贖!閱讀後感觸頗深,感覺人與人之間的一些情感,與年齡的增長、分別的時間緊密相連,很多人會隨著時間的飛逝,個人利益的維護,而背叛對方。

《好好讀書》發到手中後,驚奇地發現,裡面竟然有關於《朗讀者》解讀的兩篇文章,其中一篇深入作者內心,解讀了當時的社會現,個人的榮譽和尊嚴,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歷程,人性之間的分離與背叛,懺悔與救贖。這與學校以前發過的另一本書《追風箏的人》有異曲同工之妙,類似的寓意,類似的情節!不同的是《朗讀者》的故事發生在年齡差距為21歲的異性之間愛情與背叛、救贖的故事。《追風箏的人》是發生在同性的小夥伴之間,阿米爾與哈桑的友情與背叛、救贖的故事。這些小說,讓人們的內心世界產生震撼,或多或少改變著人們的觀念與思維。解讀《朗讀者》裡面有一些經典的話語,比如“要知道,生活是層層疊疊的,我們總能從新鮮的際遇中碰到過去的`痕跡,過去會以千萬種面貌展現在我們眼前的現實中”,再如,“在大時代下小人物的悲歡總是不由個人意志。人何其渺小,我們都是被洪流裹挾著前進”等等,這些樸實的話語,彰顯著大智慧,大道理。

第二篇文章則從巨集觀角度論述了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工作環境,身份地位,及文章釋出後的連鎖反應,比如登上《紐約時報》的暢銷書榜,後來被拍攝為電影,獲得金球獎,奧斯卡獎等等,這些都從側面說明了《朗讀者》給世界帶來的巨大影響,並深入地影響著讀者的生活與靈魂。文章介紹了米夏的三段生活歷程,也是米夏個人成長的三個歷程,伴隨著相知相愛,背叛及懺悔與救贖,讓讀者意識到,在閱讀中可以讀到人生,讀到慾望,讀到罪,讀到懺悔,同時提到關鍵的三個詞,尊嚴、屠殺與懺悔,藉此說明,這是一部淒涼的小說,通過小說中的人物,對每一個人進行靈魂的拷問,提醒人們對自己、對社會進行反思、反省。

《好好讀書》這本書的優點在於,它能夠從各方面對文章進行解讀,讀者自己理解到的,或者理解不到的,可以從這裡得到答案。的確,很多時候,我們在讀書的時候,只是看其中的紅火熱鬧,不能領悟書的精神和寓意,而《好好讀書》恰好可以彌補這方面的不足,讓讀者受益匪淺。另外,《好好讀書》裡面的文章都是名篇,對於沒有讀過的書,可以認真仔細的去閱讀,去思量,去獲取。

感謝學校提供的書籍,讓老師們在假期中、在教學之餘,有可以愉悅閱讀,並獲取營養,進而能夠提升自身的素質,靈魂得到淨化與昇華!

讀書讀後感13

假期,我看了《你在為誰讀書》這本書,主人公楊略是一個腦子聰明而不願用功的少年,他認為學習很苦、很累、很無味,考試成績跟學習時的認真程度呈正比——時好時壞,我也存在這樣的情況。因而,有時我在想,吃那麼多的苦,讀書是為了什麼?但當我看到每天忙忙碌碌工作的爸爸媽媽,他們工作是為了誰,雖然不能給予我像電視上哪樣的富裕生活,但他們是為了家,為了我。明白這些,我對“讀書為了誰”有了新的理解和認識,讀書就是為了自己。

一是要準確為自己定位。目前我就是一名學生,讀書是自己的責任和任務,認真讀書,努力讀書是為了自己讀書,是為今後的發展和生活而讀書,而不是為了別人,不要像吃苦瓜一樣痛苦的掙扎著,你讀書得到的,是別人無法擁有的,是屬於自己的,是別人佔不到便宜的,別人得不到什麼好處,全是在為自己打基礎,自己有什麼吃虧的呢?

二是樹立讀書的目標。小時候,爸爸問我長大要作什麼,我說當“科學家”,將來更好的生活,作社會有用的人,這是我讀書的長遠目標,雖太過長遠,但是我奮鬥的終點,只有實現目標,才能真正體現我的人生價值。當然,就現在來說,我把目標分成了短期目標和長遠目標,短期目標就是努力六年,考一個理想的高中和大學,這是目前讀書的重點,也是實現長遠目標的關鍵,只有緊盯目標,我讀書才有動力和活力,才有讀好書的力量,只有為自己讀好書,將來才能說作社會有用的人。

三是如何讀好書。既然是為了自己學習,那應該怎麼學呢?是讓老師管著、爸媽盯著學嗎,這樣的學習是被動的學習,而被動的學習肯定是痛苦的,收穫是不大的。因而,為自己學習必須是主動的,只有主動的學習,克服學習中的困難,認真聽課,學習好的學習方法,才會減輕學習的苦累感,才會學到真正的知識。俗話說的`好,“萬丈高樓平地起”,就像高樓大廈也是由一塊兒塊兒磚頭慢慢累積起來的一樣,讀書也是這樣,只有學好基礎,學好每一課,每一單元,主動學習,不要怕吃苦,這樣才能真正讀好書。

四是讀書是在為步入社會做準備。通過讀書,自己的文化知識增加了,對生活中的人和事有了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只有通過讀書,才能讓自己樹立正確的“三觀”,才能讓自己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才能讓自己有機會去找到好的工作,過好的生活,現在我讀書就是為以後有好的工作和生活再做準備。

總之,“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讀書是為了自己,只有不怕吃苦,刻苦讀書,才能有好的成績,才能最終實現自己的目標,才能有好的幸福人生!

讀書讀後感14

學生應該讀書,但應該怎樣讀書呢?從前諸葛亮讀書有個特點,叫做“略觀大意”。陶淵明讀書有個特點,叫做“不求甚解”。倘從字面上看,似乎主張讀書不必深入細緻,更不必刻苦鑽研。這種說法不是誤人子弟嗎?

清朝人阮葵生對這兩句話有過解釋,他說“略觀大意”的意思是,“即孟子言,盡信書不如無書之義”;“不求甚解”的意思是“蓋不敢穿鑿附會”。這個解釋很有道理,似乎也不盡然,從這兩句話裡我們還可以有些新的啟發。

首先,必須指出這是兩種讀書做學問的方法,而不是讀書做學問的態度。諸葛亮和陶淵明說這兩句話的時候,很有學問的功底了,他們是根據讀書的體會,談談自己獨到的治學方法,有一種居高臨下,別出心裁的氣魄。倘誤以為這是讀書求學的態度,這就誤讀了諸葛亮和陶淵明。中國小生正在接受啟蒙的教育,並無任何學術根基,不能養成粗枝大葉、馬馬虎虎的學習態度。

其次,判斷和選擇的能力,是一種十分重要的學習能力。莊子曰:吾生有涯而知無涯,是說人生有限,書是讀不完的。且不說古書汗牛充棟讀不完,當代社會更是知識爆炸的時代,各種圖書鋪天蓋地。讀書要有選擇,對於極大多數圖書,用魯迅先生的話來說,也只能隨手翻翻而已,這跟諸葛亮“以觀大略”的看法是相近的。中國小生不能只埋頭於課本,伏案於各種習題訓練,課外的書一定要多讀,甚至要博覽群書。然而時間有限,課業負擔又重,似乎要儘可能選擇經典來讀,即使所謂經典多數也只能略讀而已。現在許多中國小生痴迷於網路流行小說的閱讀,花了很多寶貴的時間,甚至荒廢了學業,這是很可惜的。

其三,想象和聯想思維的培育比記住一些標準答案有更積極的意義。恩格斯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中國古人說:“詩無達詁”。面對同一本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甚至同一個人在不同時期也會有理解的'差別。如果非常固執地認為對文章或書籍的理解只能有唯一正確的答案,並且以此強加於人,這就不免認識僵化且失於偏執。人的學習過程是開放的過程,是個性化的理解與知識重構的過程,學習的意義主要在於知識的創新和能力的培育,不必太在意於記住了什麼知識點。

其四,讀書要聯絡生活。讀書的目的全在於應用,讀書有助提高生活能力和認識水平。有笑話說:某秀才行路遇到一個泥塘,問旁邊農夫說,如何才能過去。農夫說,一跳就過去了。秀才於是雙腳併攏一跳,掉進泥塘。於是埋怨農夫欺騙了他。農夫分辯說,誰讓你雙腳併攏跳的呢?秀才振振有詞說,雙腳併攏謂之跳,雙腳分開謂之越。這便是信書而“求甚解”的書呆子,實在不如“無書”的農夫。

中國小生當務之急應該認認真真讀好教科書。

讀書讀後感15

《背影》,我依稀記得這是在八年級時我們所學習的一篇課文。當第一次拜讀它的時候,我就被深深地感動了。

這篇文章是出自著名作家朱自清,在文章中,作者以細緻的筆調描寫了父親在為他買橘子時所留下的背影,讓這位平時沉默寡言的父親令兒子所為之震撼。這位父親用行動來代替了語言,表現了一位父親對兒子深深的愛。

可能是因為天下所有的父親都一樣,似乎語言愛是母親的專利,而行動愛的權利卻永遠都只屬於父親。

從很小的時候開始,在我記憶的畫面裡只有媽媽的身影,而爸爸卻似乎沒有給於太多童年的'記憶。在我的記憶裡,爸爸永遠都是一個只會奔波在外的人,他不會接送我上學,不會在我生病的時候照顧我,不會在我失落、沮喪的時候像媽媽一樣安慰我,開導我。所以,從我開始會用專業術語開始,有一句話就一直印在我腦海裡:我的爸爸是一個不稱職的爸爸。

就這樣,它一直待在我腦海裡,直到有一天

那一次,學校裡忽然刮來了一陣感冒風,一個班有一大半同學都被折磨得趴下了,我也不幸地成為了這一大半中的一人。於是,在病魔的折磨之下,我被無奈地送進了醫院。

可是,經過幾天的治療,我仍是高燒不退,幾天下來,幾乎是滴水不沾,媽媽被嚇得沒有辦法,只好打電話讓出門在外的爸爸趕緊回家,媽媽中午剛打完電話,估計等處理完一些事,應該到明天上午才會到家,誰知道在那天夜裡爸爸就趕到了醫院。因為感冒發燒,又加上咳嗽,所以又引起了肺炎。這下問題更加麻煩了,為了給我找到更好的治療方法,平時沉默寡言的爸爸三番五次地去找醫生。醫生說,吃梨不僅可以降溫而且可以化痰,這樣說不一定可以好得更快些,爸爸知道後,讓媽媽照顧好我,自己便出去了,等我一覺醒來,發現爸爸在那個梨數甚少的季節裡買到了梨。只覺得心裡不禁一顫,面對此情此景,真的好感動。

因為爸爸回來的時間長了一點,所以工作的那邊經常打電話來催,讓爸爸趕緊過去,可是,爸爸只是說,我女兒的病一天不好,我就不會過去。不知道為什麼,聽到這句話的時候,忽然感覺好想哭,為爸爸的所作所為而感動,為自己過去的愚昧無知而懊悔。在那一段日子裡,我終於明白自己以前的想法有多傻。爸爸原來是那麼的愛我。

其實,有時候,愛不但只是言語方面的表達,愛也會體現在行動中,不是因為沒有愛的存在,而是沒有用心去發現愛。只是用心去發現,其實你一直被愛包圍著。

現在,我終於用心領會到了那份深深的卻只會用行動來表現的父親,在更多的領會中,我品味了更多的愛。

此時此刻,我想說,我的爸爸是最稱職的爸爸。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