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電影有感(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2.3W

看完一部作品以後,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不能光會看哦,寫一篇觀後感吧。觀後感你想好怎麼寫了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觀電影有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觀電影有感(15篇)
觀電影有感1

十年前,我初讀《狼圖騰》這部小說,喜歡和反感並存,我喜歡書中那一個個驚心動魄的故事,把蒙古草原的生活、草原狼講得栩栩如生;我反感書中大量的議論,而且所佔篇幅將近三分之一,充斥著狹隘民族主義思想和歪曲歷史的說法,以及武斷專橫的“文化考證”,乃至蒙古族歷史學家都站出來糾正和批判。在這部小說暢銷的十年間,吹捧它的人大多在“成功學”領域,在那些想賺錢且想一夜暴富的人群中,這讓我有一種感覺:他們的信仰層面從科學時代急劇倒退,穿越宗教時代和巫術時期,退到圖騰崇拜的原始社會了。

20xx年春節檔的大片中,電影《狼圖騰》脫穎而出,這部由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導演讓·雅克·阿諾執導,蒙古狼、馮紹峰等領銜主演的電影,於大年七年級上映,贏得廣大影迷一片讚譽,我也慕名前往欣賞。

電影一開場就在極力證明自己忠於原著,男主角陳陣邂逅狼的場景,與小說一模一樣,他在返回的山谷中遇到一群狼,急中生智成功脫險,從此開始敬畏狼,研究狼。

電影畫面和小說情節交織在我的腦海,我希望文字和劇情能對上號時,卻發現導演開始把電影的主旨引入了另一個方向。

原著中有大量關於歷史和文化問題的討論,並通過具體事例支撐作者的觀點,電影中,導演完全擯棄這一部分,就事論事,把重點聚焦在草原、草原狼和草原上的人們。

漸漸的,我明白了,導演不是把原著搬上熒幕,而是在原著基礎上進行藝術的二度創作,他用一種高明的手法,把電影展示的舞臺鎖定在草原,把影片的主題也鎖定在人、草原和草原狼,跳出了民族主義和歷史文化的桎梏,把主題昇華到更廣闊的空間,探討人與自然的更大命題。

電影的景色絕對是一大亮點,“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畫面十分唯美。劇情舒緩悠揚地漸次鋪開,節奏循序漸進,陳述出原著一個個主要情節,勾勒出以狼為主線的故事,講述了蒙古人從原始遊牧生活方式逐步向現代機械化農牧業轉變的過程。

狼馬大戰是電影的一個高潮,也是電影特技做得最出色的地方,劇組幾乎是一個鏡頭一個鏡頭地精心安排。我想,狼演員和馬演員不知排練了多少次才拍出小說描繪的效果,整體看上去完全不亞於現實世界的紀錄片。

浪漫的法國導演插入一小段感情戲,這是原著中沒有的,男主角和蒙古族姑娘之間含蓄而真摯的愛戀,這美妙的二度創作,為草原放牧生活描畫出溫柔浪漫的一筆,相比起原著動輒上升到民族性格高度的論述,這段愛戀很接地氣,很逗人氣。

和小說一樣,貫徹電影始終的是狼逐步被現代化農業打壓直至滅絕的背景,但導演把人類殺狼的動機鎖定在單一而有說服力的地方——人性的貪婪,把小說中的時代背景、政策環境抹去了,讓包主任這個角色扛起反面的大旗,並設計幾個小角色站在包主任一邊。

電影的第二個高潮是吉普車追殺狼群的片段,它包含了小說中最悲壯的故事,吉普車作為人類工業文明的象徵,無情地碾壓了農牧文明的草原,不論狼群何等的機智、勇敢、桀驁不馴,也無法阻止歷史滾滾向前的車輪。特別是狼被火燒的場景、狼跳崖自殺的場景,讓我為之震撼,電影也以此表達了對狼的敬畏。

最令我感動的是,電影結束後,字幕中出現的演員表中,赫然出現了一群狼的名字,是的,參演的每一匹狼都有名字。劇組花了三年左右時間訓養了40多隻狼,請來了世界頂級馴獸師安德魯,製片人王為民花巨資在北京建立養狼基地,並親自撫養帶大了十幾只狼崽。導演說這是動物電影,一點不假,草原狼在影片中的影響力超過了人物演員。

再說二度創作,回家後我又翻開了書架上的《狼圖騰》,查到最後一個情節的三個版本,即小狼的最終歸宿。

電影中,男主角一手撫養大的小狼被放歸大自然,成為一隻真正的草原狼,主角返鄉途中與小狼隔山相望,小狼仰天長嘯,天空的彩雲化為一個生龍活虎的草原狼,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完美畫卷呈現給觀眾,主角把對小狼的憂思寄予天空的彩雲,寓意深長,電影結束,回味無窮。

小說原著中,主角陳陣和其他知青準備返鄉了,小狼長期飽受疾病困擾,不自由的生活已經使它患上憂鬱症。草原狼已是處處被追殺的物件,小狼無法回到草原。陳陣最後終於有了“不自由、毋寧死”的覺悟,幫小狼像個武士一般光榮歸天,用石頭猛砸一下小狼的後腦,小狼保持著仰天長嘯的姿勢猝死,定格於生命的終點。

故事還有一個搞笑版,在網上流傳。《狼圖騰》的作者姜戎,本名呂嘉民,從不接受媒體採訪,某記者找到了當初和作者同時到內蒙草原插隊的知青,得到了這樣的回答:“我們以前有一個知青(呂嘉民)餵過狼,後來把小狼給打死了。我問他為什麼啊, 他說這小子居然敢對我呲牙,我一棍子就把它打死了……”

在此,我不評判故事的真假、也不糾結故事的內涵,我只探討故事的藝術薰陶作用:如果要弘揚人與自然、人與動物主題,用版本一;如果要弘揚“狼性”,對映民族性格和歷史文化,請取版本二;如果想創造媒體熱點,製造輿論“爆料”,請炒作版本三。

三個版本告訴我們,現實生活只是待發掘的礦,唯有在生活基礎上的二度創作,才能讓我們步入藝術的殿堂!我反對市面上對《狼圖騰》的粗淺解讀,更反對把所謂的“狼性”引入教育、企業管理領域,但我崇尚二度創作,我提倡用愛與智慧去挖掘生活中美好的一面,並把它們展現出來。在草原狼的故事中,作者身份的姜戎描寫狼、歌頌狼,把自己侷限在“狼性”中;導演身份的讓·雅克·阿諾以狼為切入點,描寫大自然,歌頌對生命的熱愛。

在我看來,從企業的視角,導演比作者更具備企業家精神,作者的眼中只有策略、爭鬥和精神,充其量只是職業經理人的境界;導演的境界更勝一籌,他懂得愛與發現,懂得重構和創新,這是導演的偉大之處,也是電影的感人之處,更是企業家創新精神、變革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的有機融合!

國家的轉型升級需要創新,民族的進步復興需要創新。在當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潮中,我們應該更加珍視二度創作的精神,把好的素材重新整理、加工,並不斷昇華,這不僅僅是在電影或者藝術領域,而應當是在與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

二度創作錦上添花的例子很多,譬如,電影《阿甘正傳》,導演把原著中主角玩世不恭的態度全部改編,最終創作出一部勵志而充滿溫情的電影,塑造了一個樂觀、向前的阿甘,成為我們心中的一代經典。

生活本來就很殘酷,社會本來就那麼複雜,電影是給人帶來美和藝術享受的。

導演們,請給廣大影迷帶來更多二度創作過的作品吧。

觀電影有感2

今天,我們在教室裡觀看了電影_《雷鋒》,看完了這部電影感受至深!

雷鋒叔叔原本是隻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解放軍,他心地善良,在影片中他為大媽送孩子回家,大媽問他叫什麼名字,他卻笑而不答,他參加義務勞動,可是也沒留名字,人家問他,他只會回答,我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雷鋒叔叔的這種做好事不留名的精神是十分只得我們學習的。以前,我看見報紙上登了某人幫助某貧困的家庭,那是我就會不屑一顧地說:“不就是想得到點榮譽和名利嘛!要不幹嘛這麼虛張聲勢呢?”可現在我看了雷鋒叔叔的電影之後,我才知道了什麼叫做樂於助人,樂於助人就是不為名不為利地去幫別人做事!從此我看見紙屑就撿起來,看見老人上公交車,就主動讓座,在學校裡看見別的同學有困難就幫助他們。

我們更要學習雷鋒叔叔的“螺絲釘”精神,人民叫我服務什麼,我就服務什麼。雖然 ,我們現在還是國小生可能有些還做不到,但是現在的社會是一個大家庭,缺少一個成員都不行,我們力所能及的事情還有很多,要盡全力去為社會服務。雷鋒叔叔好事做了一火車,但上天還是無情地奪走了雷鋒叔叔的寶貴的青春,現在只有我們少先隊員,讓雷鋒叔叔的精神繼續發揚光大,讓雷鋒叔叔永遠活在世人心中,永垂不朽。

現在的社會是個極其需要幫助的社會,只要人人出一份力,獻一份愛心,不就的將來就再也沒人被困難所困擾,為貧窮而擔憂了。

觀電影有感3

今天, 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一部抗日戰爭題材的電影《鐵血》。

· 這部電影講述了抗日戰爭時期,著名的崑崙關戰役的感人故事。第5軍的全體戰士得知崑崙關落入日軍手中,主動請求出戰。可是那時候,中國落後,裝備不如日軍精良,所以處於敵強我弱的狀態。一批批士兵衝上去,還沒打傷一個敵人,就全部犧牲了,一撥撥中國士兵倒下了,那畫面真是橫屍遍野、血肉橫飛。第5軍傷亡過半,這時由一位叫杜聿明的排長帶領的100多人組成的敢死隊,決心攻破敵人的防線,奪回崑崙關。這時許多日軍的大炮都瞄準了他們,可是戰士們毫不畏懼,把生死置之度外,英勇地衝了上去。儘管戰士的鮮血染紅了大地,空氣中瀰漫著濃濃的血腥味,但是崑崙關終於被英勇的戰士們奪了回來。他們死的死,傷的傷,為戰役的勝利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這使我想到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那無數先烈用寶貴的生命換來的,是多麼來之不易啊!我們一定要熱愛和平。努力學習,把我們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美好,更加富強。

觀電影有感4

最近,我看了《雷鋒》這部電影,使我對雷鋒叔叔的敬佩更多了幾分。這部電影主要講了:雷鋒在他的一生中以幫助別人為快樂,默默奉獻的一幕又一幕。最後因公殉職了。

然而,有一個鏡頭卻定格在我腦海,抹也抹不去:有一次,雷鋒去看

病,不巧走到半路,下起了暴雨,他看見一個老大娘抱著一個三歲的小孩正趕路去幾十裡外的一個村子,十分艱難。雷鋒便決定送他們去。在路上,雨下得越來越大,泥濘濺滿了雷鋒的下半身,在上一處土坡時,雷鋒一手扶著背上的小孩,一手在溼軟的土坡上挖出一道平坦的路,讓跟在後面的大娘走好一些。而在把大娘和孩子送到目的地之後,雷鋒卻不打一聲招呼就消失在暴風雨中。雷鋒叔叔這種默默奉獻的精神多麼值得我們去學習啊!

雷鋒叔叔只是一個普通的汽車兵,可是他卻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常的業績。他毫無損人利己之心,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他一切都聽從黨的安排,無論在什麼崗位,他總是說:“革命需要我去燒木炭,我就做張思德;革命需要我去堵槍眼,我就去做黃繼光。”這樸實的話語充分展示了一個革命戰士一切服從黨的安排的崇高品質。

雖然雷鋒叔叔離開我們近五十年,但他那優秀的品質一直影響著一代代的炎黃子孫。就拿去年的一件事來說吧!在20xx年7月2日下午,杭州市某住宅樓區,兩歲女童妞妞突然從九樓墜下,這時樓下的吳菊萍毫不猶豫地踢掉高跟鞋,伸出手奇蹟般地接住了妞妞。事後,我想:吳菊萍和妞妞素不相識,是什麼讓吳菊萍做到這些呢?答案就是:愛心。吳菊萍不顧自身危險救下妞妞,難道她不就是我們現代的活雷鋒嗎?

雷鋒自己也曾經說過: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當中去。

難道我們同學不應該像雷鋒那樣嗎?雷鋒精神,代代相傳。讓我們從身邊點點滴滴的小事做起:關心一下受傷的同學,扶爺爺奶奶過馬路,給老年人讓座……讓我們一起爭做平凡的小雷鋒!“學習雷鋒好榜樣,忠於革命終於黨……”熟悉的歌聲再次在我的耳邊響起……

觀電影有感5

《十二公民》改編自1957年美國經典電影《十二怒漢》,由於作為學生時代就看過美國版的`和俄羅斯版本的,早已被片中精彩的對白,犀利的演技,對法律和人性的深刻探討深深震撼,此次聽說中國翻拍,開始覺得很擔心,因為中國畢竟沒有陪審團制度,這個設定可以說是全片的基礎,再者原版都是創作於國外,把這麼一個經典的故事搬到中國是否會水土不服。

但是當我看完開頭後,我就發現我的擔心是多餘的,導演沒有一刻忘記"中國沒有陪審團制度"這一現實背景,在開頭就交代了故事背景的虛擬性:巧妙地將整個故事背景設定在一個法學院的模擬法庭中,採用英美法系庭審模式審理虛構的案件,一群學生扮演法官、檢察官以及辯護律師,而這群學生的家長來充當陪審員的角色。編劇在臺詞和角色背景的修改也是下足了功夫,這十二名陪審員情況各異:兒子離家出走、和老婆離婚的計程車司機;與大學生談戀愛、卻被認為是其"乾爹"的房地產老闆;曾經無辜入獄的社會青年;孤獨的、曾被打成右派的空巢老人;頗有優越感、只能靠收房租為生的"北京土著"……,經歷不同、價值觀迥異,幾乎涵蓋了目前中國的各個階層,也使得這部電影成功的本土化。

隨著觀影的繼續,繼而發現故事也和原版大致相同:一個"富二代"被指控在出租屋內殺死了賭博酗酒拋棄自己的親生父親,案子有兩名證人,圍繞該案,十二個陌生人要組成陪審團,在規定時間及地點內形成一致意見——該"富二代"有罪或無罪。

影片一開始,除了8號陪審員,其餘十一名陪審員最初都一致認定"富二代"有罪。至於原因,有的認為證據是固定的、證人是不會說謊的,有的則給"富二代"打上了"為富不仁"的標籤,存在一定偏見,但是在8號陪審員"我就是想討論討論"的不斷堅持下,他們開始討論、爭論甚至發生了衝突,隨著兩名證人的證言被推翻,物證的唯一性被質疑,他們終於明白應該在法律的框架內去理性思考、分析並解決問題,在各自經歷了一番理性思辨和心靈洗禮後,最終達成一致意見——"富二代"無罪!

一直讓人好奇的8號陪審員的真實身份在電影的最後一刻才揭曉——人民檢察官!正是他的堅持,案子一步步抽絲剝繭,最後戲劇性反轉,十一個人終被他一個人說服。面對其他陪審員一致意見的壓力,他不為所動,堅持法律,體現了維護法律尊嚴的精神,給熒幕前的觀眾上了一堂生動的法律意識啟蒙課,也引發我們深深的反思。

在當今一個法治理念還未深入人心的時代,網路卻異常發達的國家,公民往往更願意利用自己樸素的價值觀來對當事人進行輿論宣判,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做過"網路陪審員",僅僅憑藉媒體或者其他人口口相傳的一些片段,就輕易的給當事人"定罪"而不去相信司法機關嚴密的調查和專業的判斷。

作為一名檢察機關工作人員,如何在社會輿論的狂風驟雨裡保持冷靜,不失理性地判斷?是面對社會輿論的巨大壓力選擇盲從還是選擇忠於法律,這對法律人來說也是一個終極問題。

一部偉大的電影,無需大製作、大場景,亦無耀眼的明星,而是要讓每個觀眾都能從中找到自己的解讀,進而反思現有的生活。《十二怒漢》中展示的疑罪從無司法精神以及對生命的尊重等內容,成就了這樣一部經典的電影。而中國化的《十二公民》,立足當前社會現狀,成功將故事本土化嫁接,其中蘊含的對社會現實的深刻思考和對法治精神的深切關懷,令人動容。電影向我們展示了目前社會和法治建設存在的問題,希望促使民眾反思現狀,進而提倡法治精神、迴歸人性的美好。這或許就是電影《十二公民》給我們的最大啟示。

觀電影有感6

儒家思想一直是我國古代社會的正統思想,而孔子就是儒家的創始人。早在兩千多年前,孔子就已成為了彪炳史冊、家喻戶曉的人物。而在物慾橫流的現代社會中,孔子所宣揚的“仁”的君子之道就更顯得難能可貴,而備受推崇了。如此種種,電影《孔子》就應運而生了。

電影由孔子51歲時仕官於魯國開始,把孔子在魯國的坎坷仕途、周遊列國時種種的不幸遭遇,以及他晚年返鄉祖國,直至與世長辭的動人故事娓娓道來。這部電影就像一闋悠遠的古箏曲,把孔子跌宕起伏的一生演繹得淋漓盡致。

透過電影,我們看到的是孔子身上那熠熠生輝的人性光芒——他渴望魯國強大,懷有一腔報國熱血;他機智勇敢,在夾谷會盟中不戰而勝;他關懷弟子,有一顆善良之心……而令我感觸最深的是他鍥而不捨,執著追求理想的精神。

孔子在魯國的政治理想破滅後,便率領眾弟子背井離鄉,踏上了周遊列國的顛沛之路。征途漫漫,道路坎坷,荊棘叢生。亂世之中,困難重重。

起初,孔子應邀來到衛國,衛靈公答應給他六萬粟的俸祿。後衛靈公的夫人南子召見孔子,孔子不得已而見之,卻發出了“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的感嘆,並深深引以為恥。於是,離開衛國。

在宋國,孔子與弟子們正在一片小樹林裡休憩閒談。這時突然湧來一群宋國百姓,他們有的拿著鋤頭,有的拿著斧子,個個氣勢洶洶,一言未發就開始肆無忌憚地瘋狂砍樹。孔子與弟子們驚皇失措,但他們知道宋人是在驅趕他們,於是只好慌忙離開。

他們繼續前行,途中,孔子的弟子向幾個正在田間勞作的農民問路。其中一個農民認出了正正襟危坐在車上看書的孔子,便大聲譏笑他枉為“聖人”。孔子面不改色,但也只好忿忿離去。

在鄭國,北風呼嘯,大雪漫漫,天寒地凍之中,孔子與他的弟子們被困在了山上的茅廬裡。在這荒無人煙的地帶,他們飢寒交迫地苦苦煎熬了好幾日。

就這樣,孔子與他的弟子們跋山涉水,風餐露宿,艱難地奔走了十四年之久。他們傳播“仁”的君子之道,四處遊說諸侯實行仁政,贏得民心。到處都留下了他們跋山涉水時的足跡,留下了他們侃侃而談時的聲音。可孔子終究是生不逢時,儘管他不畏艱難,堅持不懈地為自己的理想奮鬥了那麼久,但是諸侯爭霸的時代完全不容其主張。

到了晚年,孔子在十四年的風塵苦旅之後,終於又回到了久違的魯國。但他“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對自己的理想仍不言放棄。他歸而不隱,廣受弟子,仍不屑於教育弟子眾人“仁”的君子之道,力求讓每個人都培養自己高尚的人格,成為一個真正的君子。但最後,孔子還是在失意中逝世了。

儘管孔子的人生處處不如意,但他那種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而不斷拼搏的精神是值得我們永遠銘記於心的。

理想,是我們人生的航向;理想,是我們人生的旗幟。生活因理想而波瀾壯闊,生活因實現理想的恆心而精彩美麗。但實現理想的道路總是不易的。“彩虹,要經過雷電的激戰才出現。理想,要經過困難的考驗才能實現。”這是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實現理想的道路上有重重阻撓,要想實現理想,就必須經過挫折的磨礪。正如古人所說的:“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因此,我們一定要堅持不懈地走下去,無論前方有多少荊棘,有多少懸巖,我們都要去穿過,去履踐;無論會經歷多少黑夜,走過多少彷徨,我們都不能害怕,不能倉惶。我們要始終懷著心中的理想,想信花兒總會開放。在千錘百煉之後,在有了鋼鐵般的意志之後,我們才會迎來黎明破曉時的曙光,迎來風雨後的彩虹,迎來勝利的掌聲!

觀電影有感7

今天,我和媽媽去電影院看《熊出沒之奪寶熊兵》。它是一個3D電影,戴上3D眼鏡看,會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其中熊大、熊二和光頭強一起營救小女孩嘟嘟的情景是最驚險、刺激的:壞人幫揹著飛行器向熊大它們發起進攻,熊大開著一輛卡丁車,後面熊二拿著鞭炮亂打。一個個鞭炮直逼我來,加上影院椅子不停地抖動,簡直太帥了!我好開心呀!

我央求媽媽經常帶我去看3D電影,但媽媽說:“影院一天要放好多場電影,3D眼鏡可能來不及清洗,被傳染眼部疾病,而且3D模式是將眼睛看到的影像先分開,再融合,從而產生三維立體效果,使人感到頭暈、噁心、眼花。小朋友的眼球還在發育,所以,即使3D眼鏡乾淨,也不能長時間戴。”

哎呀,3D電影雖然好看,卻有這麼多危害呀!小朋友們一定要控制看電影的時間和次數,多多鍛鍊身體,保護好我們的眼睛。

觀電影有感8

今天,我有幸觀看了《超強颱風》這部電影,心中久久不能平靜。

這部電影主要描述了18級超強來臨時人們撤離、互助的景象,有許許多多感人的畫面。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要屬“市長奮力營救小偷”的那一幕了。

電影中被救的這名小偷曾經誣衊過市長。颱風來臨風在怒吼,汽車飛起,緊緊貼在牆上。這名小偷被卡在了油罐車的底下,身子夾在兩個汽車輪胎之間,動彈不得。市長髮現了被困的小偷,不顧旁人的勸阻,冒著生命危險,試圖奮力將小偷拉出來,可那是枉然。“哧啦哧啦……”,繩子即將燃盡,在這千鈞一髮之際,市長用棍子劃破了輪胎,小偷終於得救了。火花在他們身後噴出,大家倖免於難。在場的人流淚了,我想那一定是激動的眼淚、一定是熱乎乎的眼淚,這真是人民的好市長啊!那名小偷,也一定有所悔悟。

在與超強颱風的抗爭中,這位好市長以人為本、把人的生命看得高於一切。他為了讓漁民能夠安全進入避風點,甚至捨棄了自己的“尊嚴”,跪在了人們面前;他為了一部分避難群眾的生命,揮舞棍棒與鯊魚殊死搏鬥……一次次,他的行為贏得了大家的尊重與感動!好市長不顧勞累,帶領大家連續奮戰了幾十個小時,或許是被人們不屈不撓的真情所感動,颱風終於削弱、遠離而去,恢復了往日的平靜。剛剛從颱風肆虐中重新回到風和日麗的陽光下,大家都欣慰的笑了;看電影的觀眾們也笑了,因為市長的“要求所有群眾安全轉移”的決策是對的,在這次超強颱風襲擊中,竟無一人傷亡!

我想,這不能不說是個奇蹟,而創造這個奇蹟,離不開當地領導幹部們的決策和指揮,更離不開人們之間的關愛!

觀電影有感9

一對年逾花甲的夫妻,親親熱熱的在天梯上緩緩而下,一邊深情相扶,一邊喃喃細語,一派恩愛和美的景象,可遽然間,一人撒手而去,留下的另一人哭的哀聲遍野,慘不忍睹……當電影《愛情天梯》放映到這裡時,一向不愛流淚的我卻悽然淚下,哦,老天,你太殘忍了,你知道你奪走的是怎樣的一條生命,你扯斷的是怎樣的一段愛情……

古老的村路上,出嫁的紅姑被一個小小的孩童攔阻,那個孩子是根據當地的風俗為了長出新牙而讓新娘子摸摸他的豁牙的,可不經意間,一粒種子悄然埋下,十幾年後,長大的孩子——石山在紅姑家中幫傭,而紅姑已是四個孩子的寡婦了,他們在患難中建立了真正的愛情,但石山比紅姑小十歲的現實讓他們的愛情近乎夭折,為了維護自己的愛情,石山無奈之下搶走了自己的新娘,他們一起躲到了大山上,在人跡罕至的大山上他們艱難的生活了五十幾年,為了讓紅姑能夠方便的上下山,勇敢的石山在大山上開出了一條通道,這,就是愛情天梯。

根據劉國江、徐朝清老人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愛情天梯》我已經看過兩遍了,但仍樂不此疲,它讓我感動,讓我傾慕,讓我深思,讓我久久難以忘懷。

真讓人傾慕呀!這段五十幾年的痴戀!五十幾年來,石山和紅姑一直在人跡罕至的大山上相依為命,兩個人相濡以沫,不棄不離,自青春少年到白髮蒼蒼,譜寫了一首真愛之歌!真讓人感動呀!這段不為世俗所動的愛情,石山和紅姑雖然真心相愛,可紅姑畢竟是比石山大十歲,且是四個孩子的母親,在世俗的世界裡,這樣的愛情很難修成正果,可石山和紅姑成功了,他(她)們在一起幸福的生活了五十幾年,羨煞了無數人。真讓人感嘆呀!這種為愛付出的真誠,為了愛,為了相守,石山和紅谷拋棄了山下優越的生活條件,自願在人跡罕至的大山上生活,山上生活條件極其艱苦,沒有房,沒有地,沒有日用品,甚至沒有路,一般的人也許就放棄了,但石山和紅姑沒有,他(她)們靜靜地堅守著,地老天荒,成就了自己的神話。

歲月成就了石山和紅姑的神話,他(她)們的傳奇讓我們感嘆,也讓我們汗顏,現今的社會,試想有多少人會為了愛情拋棄優越的生活條件?有多少人會為了愛情寧願生活在人跡罕至的大山上?又有多少人在真愛面前有石山和紅姑的勇氣,為了真愛能不顧一切?還有多少人能真誠相守,一輩子不棄不離,直到天老地荒?現今的社會是物質的社會,愛情對一些人來說也許只是生活的點綴,像石山和紅姑這樣的真愛真是越來越少了,大多數人愛的是房子、車子,愛的是金錢。真誠相守、不離不棄的夫妻也越來越少了,君不見,現今社會“二奶”、“小三”、“情人”到處飛,要成就一段愛的神話是越來越難了。

石山和紅姑的神話,在讓我們感嘆、汗顏的同時也讓我們深思。試想石山和紅姑為什麼會躲到人跡罕至的大山上?他(她)們在山下有家、有孩子、有親人,為什麼不能和和美美的在山下和親人生活在一起?是人們的傳統思想,人們的陳腐觀念,這把殺人不見血的軟刀子,把他(她)們逼到了山上,他(她)們是不得已而為之。在影片中,我們清清楚楚的看到,人們對石山和紅姑愛情的不理解、打擊、諷刺、謾罵,甚至蓄意的拆散。在石山和紅姑生活的時代,她們的超越世俗的愛情得不到理解,生活沒有給予真愛以出路,在世俗的環境中,他們(她)的愛終究會夭折,為了維護自己的愛情,不得已的他(她)們選擇了逃離,逃離到人跡罕至的大山,逃離到沒有世俗觀念的世外桃源,逃離到能夠接受真誠愛情的大自然!值得慶幸的是,改革開放三十幾年來,人們的觀念越來越開放,生活的環境也越來越寬鬆,當今的人們對真愛不再苛刻,只要是真愛,即使它多方面的挑戰世俗,也能得到大多數人的理解,如果石山和紅姑生活在當今社會,我想,他(她)們應該不會逃了,因為“人性化”的寬鬆的大環境會讓他(她)們找到出路,也會讓他(她)們在繁華社會中像每一個正常人一樣活著。

《愛情天梯》一部愛情的神話,它讓我感動、讓我傾慕、讓我深思,給我智慧,給我勇氣,給我夢想,我永遠難忘!

觀電影有感10

又到了3月5日,你知道這是什麼日子嗎?哈哈,是雷鋒日。中午老師組織我們觀看《雷鋒》電影,從這裡我得到了許多啟發。

雷鋒是一位優秀黨員。他曾經說過:“我願為革命做一顆永不生鏽的螺絲釘!”他自已十分省吃撿用,一雙襪子上面不知有多少補丁,也不知穿了多少年。他一個月只有6元的補貼,可他辛辛苦苦攢下了100元錢捐給了災區。他也很樂於助人,象幫老大娘揹小孩,帶病去幫工人們造學校。

他在生活中累積了點點滴滴的好事。雷鋒雖然已經不在世上了,但他的精神依然在發揚光大。做為我們國小生更應該從身邊做起,先要學會不去給他人添麻煩,再去幫助別人。學雷鋒不僅僅是今天一天,雷鋒也不僅僅是一個人的名字,而是紮在我們心底的一種精神,一種意識!

觀電影有感11

本片描述了霍元甲從小時候到長大成人,直至他逝世的生命旅程;從他剛起初的貪圖名利到他在擂臺上不為戰贏,又為交友的轉變,再到他發揚中國人民自強不息的精神的思想過程,我為他的精神而驕傲,我為我是中國人而感到自豪。

在這一個半小時的時間裡,我明白了為什麼剛開始時,他父親在擂臺上沒有傷人,甘願把“津門第一”的稱號讓給別人;我懂得了為什麼他在品茶時說:“茶,是沒有高低之分的,他們都生在大自然中,他們的高低完全取決於品茶人的心情和口味,而我(霍元甲本人)並不想品出它們的高低,只想把它們相同看待。”這都是因為他們心中知道練武不是為了與人一決高下,也不是為了傷人報仇,而是為了學會與人友好相處,互相尊敬,強身健體。然而最重要的是我在這一個半小時的時間裡,體會了到了霍元甲在我國曆史上的重要性,他和他父親為我們中華子孫做了一個很好的榜樣,我認為,作為一名中華兒女,我們何不嘗試著學會友善,學會樸素,學會寬容,學會自強呢?

是啊!如果人人都能向霍元甲學習,學習他那顧全大局,不貪圖名利的品質,那麼中國會成為一個令人敬仰的地方,中國人會成為一個令人喜愛的人種。讓我們努力去做,努力去做一個可愛的中國人吧!!!

觀電影有感12

對於這部電影 ,我有很深的感觸,但最讓我作嘔的並不是那些名為侵略者日本人,而是那個投敵賣國,卻又在日本氣數已盡時大喊無罪的中國人,他那虛偽的,卑下的言辭比起那些侵略者來,著實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啊!

語文學科中那個常用到的一個修辭手法是對比,那麼對比一下,在抗日戰爭中,日本與中國究竟哪個國家的叛徒,賣國賊較多一些呢?恐怕結果顯而易見吧?!

誰都無法預料,明天,我們是否會在戰場上相遇,是否會面臨同多年前那樣殘酷的戰爭。我們這個民族,我們這個國家,究竟又會湧現多少叛徒?一切都是未知數。我並不是想要批判什麼,並不是醜化自己的祖國。可,當日本孩子在思考中日如若再戰的問題時,我們這些90後又在幹些什麼?我們在幹些什麼呢?吃著垃圾食品,聽著曖昧的歌曲,每天泡在網咖玩著炫舞?有人說,我們是廢棄的一代,我們墮落,我們頹靡,我們整天無所事事,遊手好閒,古老的文

明將在我們這一代荒廢,甚至消失。也許,我們可以反駁。在汶川地震期間,有許多80後90後趕赴現場,獻上自己的一份愛心。

可,這並不是我們可以功抵過的理由。

我們也可以說日本無恥,他們貪婪,卑鄙,可,那個國家的人至少不會在祖國有難時背叛自己的國家,這恰恰是我們這個民族所缺少的一種精神。

我不敢想象,若是真有那一天,中日真的再次開戰,我們這些每天豪情壯語的90後,會有多少貪生怕死的“英雄”,勝利後又會有多少不知羞恥的大喊冤枉。

反思吧,反思一下我們現在的作為。在痛恨日本的同時也反思一下自己。

我們並不頹廢。

觀電影有感13

這週一,學校組織我們觀摩了一場電影:《金色記憶》。它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講述了一個青春立志的感人故事。一開始,是兄弟連的一場比賽,女主人公江依然因為這場球賽,而喜歡上了籃球這項運動。隨後,鏡頭切到了樑晨家中,樑晨的母親不讓樑晨參加兄弟連的訓練,謝耕也是如此,他的父親不但不讓他去訓練,還讓他退出兄弟連隊。

但知道拿到市裡的冠軍可以在大學聯考中加分時,勸樑晨幫助謝耕歸隊,參加比賽,但在決賽時,樑晨的一個小小技術失誤導致了兄弟連隊與冠軍獎盃和大學聯考加分失之交臂!樑晨為了安撫人心去學校門口訂做了一張明星的簽名照片,不料被閃電隊揭穿了,他很是難過,在月考會考了六十九分,遭到了父母的斥罵,與江依然離家出走,住進了旅館。被父母發現後,逃出了旅館,但樑晨摔傷了頭。最後,恢復了身體的樑晨帶領兄弟連隊打敗了閃電隊……

看完這部電影后,我認為樑晨的父母不應該這樣教育樑晨,而是應該尊重樑晨的選擇;樑晨也不能意氣用事,也應該多考慮考慮父母的心情;我覺得片中的許老師是個好老師,他在兄弟連遇到困難時給了他們極大的鼓勵與支援,幫助了他們,是一個好老師。所以我希望天下所有的父母都能夠尊重我們的選擇,給我們一片自由的天地,並能在我們遇到困難挫折時象許老師一樣鼓勵我們,幫助我們,同時我們也要更多地理解父母,多與父母溝通交流。

觀電影有感14

觀電影80後有感

今晚一個人,看了一部電影叫80後,很有感觸也好幾次身臨其境地為主人公產生憐憫和同感,觸動了內心深處那根弦。獨自一人,有時候情感方面往往會比較脆弱,很容易哭,因為那段悽美的愛情也因為那些生死離別和七零八散…

80後,很敏感的數字,對於生在這個年代成長在這個世紀的我們來說,相信都特別有感觸。時光的流逝,的確是有些東西像焰火一樣只有瞬間的耀眼美麗,而沒法挽住流逝的美好,青春就在歲月中慢慢的老去。當60年代的阿姨們拼命地照相扮可愛時我們迷惑他們的喜好;當70年代的姐姐輩們沉迷於自我陶醉時我們嘲笑他們的臭美;當90年代的年青一代像雨後春筍一樣洶湧而出時我們驀然回首:歲月已經不再了,80後的我們臉上已經多了幾分滄桑歷練,已經不再是老同事們眼裡的小朋友了。於是,一切的神馬就是浮雲,留下青春才是真,我們開始愛上了阿姨式的一邊旅遊一邊猛照相。

電影裡的男女主人公都是經歷了家庭變故、愛恨情仇以及生死離別之後才發現:愛情不是一句簡簡單單的"有沒有必要跟某個人在一起",也不是"泡在眼淚裡"的悲傷,而應該是一種美麗的守候,不論健康還是生病都永遠不會變心的發自內心的情感。故事裡描述了十多年來林林總總的社會現象,SARS、北京申奧成功等等,都非常的真實。主人公因為父母離異,從小就失去了愛,萌發了自強不息的鬥志,立志考上最好的大學來改變自己的命運,但是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只能選擇與一個從小就有相同的家庭背景和共鳴的同學分開,幾年的分開時間裡,男主人公的一個女同學一句話改變了男主人公對女主人公遠考北京大學的感情態度,聯想起了父母的愛情糾纏,懷疑愛無法持續等等。看完電影后除了感覺主人公十幾年愛情長跑的悽美外,也不禁想到,父母的關係和家庭的氛圍對子女來所實在太重要,尤其是母愛,什麼都不能缺失,一旦缺失了這種愛,心靈就會受到嚴重的挫傷,即便是孩子長大了才向他們解釋為啥離開他們的時候,那時也太晚了,因為愛裡刻上了傷疤,無法復原了。

很想讓我們的父母輩們看看這部片子,讓他們明白80後的心態、處境和壓力,但是怕不適應於我的家庭,因為他們可能會內疚,內疚沒有好好給自己的兒女足夠的、真正的愛,或許不會,他們認為在一個資訊閉塞、環境有限的小地方,那樣的愛也綽綽有餘了。不管怎樣,80後的我們,吸取教訓,愛自己的同時,給別人愛!

觀電影有感15

在暑假中,有不少電影都上映了,我也看了幾部,其中最讓我深受感動的還是電影《烈火英雄》。

這部電影從一開始就一直烘托著一種令人緊張的氣氛,以至於後來大家都被帶入了這種氣氛後卻緊繃著一根弦。不知從何時起,影院內各處紛紛傳出啜泣聲,可能是即將當

新朗官的徐小斌在清理完抽水口的垃圾後被漁網纏住腳沒能解脫,犧牲在海中時,也可能是還有三個月就退伍的鄭志在關鍵時刻一個人衝進火海把特勤隊隊友救回來自己卻犧牲時,還可能是老婆孩子一直等著回來,被隊友說“怕死”的江立偉在最後關頭把生路留給了隊友,自己卻孤軍奮戰面對隨時會爆炸的油罐,只靠著自己那雙被磨破被燙傷的手把閥門天上後被大火衝擊犧牲等等。他們用自己的一腔孤勇換來了城市的生機。這部電影中多多少少有誇張的成分但也不失真實感,在現實生活中,有多少英雄並沒有盡到自己丈夫,父親、子女的責任就已經犧牲的,他們放棄了心中的小愛,選擇了自己一直堅守的大愛。

在鄭志為救中隊戰友向犧牲,被熊熊大火燃燒,將頭盔抓向隊長喊著”給我媽”的那一刻,我彷彿已經看見一位老母親抱著兒子的頭盔哭到暈厥,還有江立偉為了關閉閥門而磨爛的雙手,最向還是因為被大火衝擊犧牲,我甚至可以想象他的妻子和兒子那種絕望的心情,我頓時覺得消防員的生命無比脆弱,他是多麼的無助。救援成功後,戰士們席地而坐,吃著雞腿,隊長把雞腿放在鄭志頭盔前,哭的泣不成聲。

影片打動我的不止是情節和震撼的場景,而是消防員不怕死敢拼的精神,拋開這部電影的真實性和合理性,電影的初衷都只有一個,那就是致敬我們的消防英雄。

唯有烈火,才會有英雄,只要有烈火,就會有英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