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媽媽》觀後感

來源:果殼範文吧 1.04W

在觀看完一部作品以後,相信大家增長不少見聞吧,讓我們好好寫份觀後感,把你的收穫感想寫下來吧。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電影《媽媽》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電影《媽媽》觀後感

媽媽是出生在上世紀30年代民國時期的知識分子,她身上的標籤是熱愛看書、看電影、飲食講究、穿著優雅、過目不忘的記憶力、頑皮、叛逆、自由自在,85歲依然活成了有情調的老小孩形象。

女兒是出生在同共和國一起成長起來的知識分子,他們那個年代的知識青年都經歷過上山下鄉的特殊時期,由於特殊的時代背景父親跳湖含冤致死,女兒一直因為父親的死揹負著罪人的身份存活著,她的人生底色沒有一絲絲自我,一直活在對父親的愧疚和不配愛母親的影子裡:她對自己要求極其嚴格,苦行僧般的日常修行,吃素、生活樸素(從來沒有穿過裙子)、熱衷於做義工、資助從國小到大學的姐弟學生、救贖偷盜的周夏。在女兒的認知裡她認為自己是殺死父親的劊子手,斷送母親後半生幸福的劊子手,對過世的父親她選擇過清教徒般的生活,潔癖,吃素,衣著樸素內斂,面無喜色,生活過壓抑,愛做義工這樣的生活方式,而對於母親她認為自己不配愛母親,從來不敢與母親袒露心聲、同床共枕,母女二人的交流通常都是通過暗號和紙筆溝通的,有的只是對母親默默的關懷、付出。常年活在對父母親的愧疚之中的'她,由於壓抑的情感沒有得到釋放出口,日積月累的病態生活方式導致她最後患上了阿爾茲海默病。

母女二人生活方式的轉換是由母親得知女兒患病開始的,母親退休的20年間,都是由女兒悉心照料的,而後她得知女兒患病之後母親的本色上身,保護幼崽的天性被啟用。

奚美娟老師剋制的演繹將一個阿爾茲海默病人的患病過程演繹的惟妙惟肖,觀影過程中你不覺得是在看電影而就是在經歷現實生活,從最初的記憶消退,忘記母親週三的食譜、忘關水龍頭、做環衛產生眩暈、找不到回家的路得知自己患病的過程中這些情節之中幾乎都沒有臺詞,沒有過多的臺詞襯托,全靠演技演繹。患病之後她病態的狀態下情緒反而得到釋放反駁母親、脾氣暴躁、孩子般的哭泣、吃紅燒肉的情境、忘記自己名字的反應,雨天叛逆的孩子的形象時時刻刻都體現著阿爾茲患者的特徵。

吳彥姝媽媽的演繹患病前的知性、優雅、頑皮、收留流浪貓、爬高的老小孩形象到得知女兒患病後的冷靜、從容、頑強、樂觀、對生活有態度、體面有尊嚴。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