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需尊重寶寶的安全邊際平等原則分析

來源:果殼範文吧 1.56W

我們瞭解到,美國的小寶寶一般情況下都很早熟,這和他們的家庭教育是密切相關的,在我們的中國父母一定要尊重寶寶的安全邊際,要有平等的原則。

父母需尊重寶寶的安全邊際平等原則分析

美國的孩子一般都很早熟,這和他們的家庭教育有關。勞倫斯夫婦有三個孩子,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勞倫斯夫婦就給予了他們很大的自主權。他們出去遊戲時,勞倫斯夫婦一般只會要求他們在什麼時間回來,至於去哪裡,跟誰在一起,他們並不過問。孩子也會有選擇地跟父母彙報自己的行為。如果只是在小區和同伴玩一會兒,他們都不會告訴勞倫斯夫婦。如果是參加幼兒園老師組織的夏令營或者旅遊,他們才會徵求勞倫斯夫婦的同意。

勞倫斯夫妻和大多數美國父母一樣,和孩子之間是朋友關係,有什麼事都擺在桌子上,開誠佈公地談。不僅是勞倫斯夫妻對孩子提出看法,孩子同樣也會對父母提出他們的看法。有一次6歲的小女兒對勞倫斯說,她今天認識了一個小男孩,她想她應該爭取成為他的好朋友。勞倫斯說:“這可是個好訊息,你是不是準備帶他回來,週末我們為此開一個party怎麼樣?”勞倫斯根本不擔心事情會搞砸,或是擔心其他諸如孩子早熟的問題。他們之間除了是父母和孩子關係之外,還是平等的朋友關係。

在美劇和好萊塢電影中,美國家庭是很平等的,家庭關係也挺和睦,人與人之間挺親切,父母對孩子就像朋友一樣。這特別讓人羨慕。當中國的父母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大傷腦筋的時候,美國的父母正在分享孩子的所有經歷。

這並不奇怪,當溝通順暢的時候,心理問題就會減至最低,因為良好的溝通是治療心理疾病最好的藥物。就好像心理診所奉為至寶的原則,讓顧客傾訴勝過為他開藥。心理醫生什麼也不用做,只是認真地傾聽顧客的傾訴,就是這樣簡單,治療卻收到了滿意的效果。

親子關係中,溝通是最重要的。而溝通的前提是平等。這種平等的親子關係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尤其對長期受傳統教育影響的中國父母而言,難度更大。絕大多數父母是願意與孩子溝通的.,絕大多數孩子也願意與父母交流。但是由於父母與孩子所處的地位不同,與孩子所關心的內容不同,與孩子談話的方式使孩子難以接受等,形成了父母與孩子溝通的諸多障礙。大多數父母與孩子溝通的時候,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以教訓孩子的姿態出現,這讓孩子很難產生愉快的感受,溝通的結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每一個個體生命,都有自己的安全邊際。就像動物王國裡的勢力範圍一樣,人類也有自己的勢力範圍,只是更多地體現在意識形態層面。例如每個人的住所不容他人侵犯,每個人的隱私不容侵犯等。這種安全邊際,成人世界是遵循的。例如,對自己的親朋好友,我們都在相處中謹守原則,並不會逾越。但在親子關係中,父母往往對孩子的安全邊際視而不見。父母不知道,一旦過界,孩子也會覺得受到侵犯和傷害,並會作出反擊。

一項研究資料表明,中國的孩子對父母的滿意程度普遍偏低。這和父母的行為有關。在父母眼裡,孩子是沒有祕密的,不僅因為血緣關係,還因為他年幼,不懂事等。所以,在父母眼裡,孩子要求的“自由”“權利”等都是可笑的。然而隨著孩子的逐漸長大,孩子主體人格和自我意識的逐漸確立,父母在孩子那裡遭遇了滑鐵盧。父母突然發現,孩子不聽話了,孩子有祕密了,孩子達不到自己的期望,甚至對自己的愛和關心也有所牴觸了。

這讓父母大為不解:孩子為什麼越大越不聽話,甚至有了叛逆心理?父母之所以遇到這樣的窘境,是因為他們犯了心理學的大忌,他們違背了個體之間應遵循的最原始最重要的原則:平等。只有基於平等上的愛才是對方樂意接受的,如果沒有了平等,愛就變成了一種強求,一種強權。所以在親子關係中,父母也要遵循這樣的原則,不能以愛的名義,讓孩子無條件地遵循自己所決定的一切。換句話說,父母不能以愛的名義,忽略孩子的安全邊際。父母應該平等對待孩子,通過更為融洽的溝通,瞭解孩子的真實想法,在向孩子傳達愛的同時,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和幫助。

本著平等的原則,尊重孩子的安全邊際,才能深入孩子的世界,掌握孩子的心理,也只有這樣,孩子才會接受父母給出的合理建議。平等意味著父母既不能處處順從孩子的意願,讓他(她)成為高高在上的“小皇帝”“小公主”,形成任性的心理,也不能強行限制和管教,把孩子當做自己的試驗品和玩具,完全置於控制之下,這樣會讓孩子產生極強的自卑心理。在不平等的親子關係中,孩子常常有心理障礙,不利於孩子的成長。最常見的例子是,很多孩子在跟父母玩遊戲時非常拘謹,而在與小夥伴遊戲時卻放得很開。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表現,強調的恰恰是平等的力量,只有平等才能讓孩子全心投入,健康成長。

專家支招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平等對待是第一要務,甚至遠遠超過性格的養成和技能的培訓。想要和孩子平等相處,讓孩子獲得成長所需的安全感,父母就一定要放下“家長的身段”,在家庭中營造一種民主的氛圍,讓孩子擁有一定的“話語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