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嬌·中秋》鑑賞

來源:果殼範文吧 2.14W

《念奴嬌·中秋》鑑賞1

念奴嬌·中秋對月

《念奴嬌·中秋》鑑賞

桂花浮玉,正月滿天街,夜涼如洗。風泛鬚眉併骨寒,人在水晶宮裡。蛟龍偃蹇,觀闕嵯峨,縹緲笙歌沸。霜華滿地,欲跨彩雲飛起。

記得去年今夕,釃酒溪亭,淡月雲來去。千里江山昨夢非,轉眼秋光如許。青雀西來,嫦娥報我,道佳期近矣。寄言儔侶,莫負廣寒沈醉。

古詩簡介

《念奴嬌·中秋對月》是明代詞人文徵明所作的一首詞。此詞上片寫詞人飄飄欲仙,想像月中景物如降落左右的情景;下片寫詞人返回人間後追憶去年今日。全詞想像豐富奇特,充滿浪漫主義色彩。

翻譯/譯文

枝頭的桂花像垂著的塊塊白玉,圓月映照了整個蒼穹,夜空好似被洗淨了一般。風拂動著眉梢和身軀,人兒彷彿就在水晶宮殿裡一樣。遙看天際,龍翻偃舞,宮殿如畫,一派歌舞昇平而沸騰的氣氛。白霜月光鋪滿大地,我想乘著繽紛的雲朵騰空而起。

仍記得舊年的.今夜,於溪亭酌酒暢飲,望雲飄月移。過往的情境如剛消逝的夢,轉眼卻到了去年此時。自西而來的青雀與嫦娥都告知我中秋佳節到了。我寄託舊知好友捎信於你,萬萬別辜負了這月宮甘甜的香醪。

註釋

念奴嬌:詞牌名,又名“百字令”、“酹江月”、“大江東去”、“湘月”等,雙調,正體為一百字,上下片各十句、四仄韻。

風泛:風吹。

水晶官:龍王住處,這裡指神仙居所。

偃蹇(yǎnjiǎn):高聳的樣子。

嵯(cuó)峨:這裡指樓閣高峻的樣子。

笙(shēng)歌:合笙之歌或吹笙唱歌。

霜華:皎潔的月光。

釃(shī)酒:斟酒。

青雀:指青鳥,神話傳說中西王母所使之神鳥。

儔(chóu)侶:伴侶,朋輩。

賞析/鑑賞

創作背景

此詞具體創作時間不詳。詞人從二十六歲至五十三歲共九次應試,但每次都榜上無名,此詞似是詞人為表達期盼榜上有名之意而創作的。

文學賞析

此詞上片寫詞人飄飄欲仙,似乎親歷月宮,月中景物如降落左右,那裡桂花飄香,美好的月色將天街籠罩。一陣風吹來,渾身寒冷。“蛟龍偃蹇,觀闕嵯峨,縹緲笙歌沸”三句描繪了月宮裡蛟龍盤旋、樓閣聳立和仙樂縈繞的景象。之後的“欲跨彩雲飛起”則表達了詞人遠離人世煩惱,追求美好自由境界的超俗之想,無奈懷中仍洗不盡塵世煩惱。下片寫詞人返回人間,追憶去年今日,與友人在溪亭斟酒賞月,如今秋光依舊,而佳期難再。好在嫦娥派青雀報信,告訴他美好的時光將要到來。最後的“莫負廣寒沉醉”一句透露出詞人的感傷情緒。

全詞想像豐富奇特,充滿浪漫主義色彩,天上人間,渾然寫來;仙骨凡心,錯雜表述,將出世和入世的矛盾心態淋漓吐出。

念奴嬌中秋對月翻譯2

《念奴嬌·中秋對月》作者為明朝文學家文徵明。其古詩全文如下:

桂花浮玉,正月滿天街,夜涼如洗。風泛鬚眉併骨寒,人在水晶宮裡。蛟龍偃蹇,觀闕嵯峨,縹緲笙歌沸。霜華滿地,欲跨彩雲飛起。

記得去年今夕,釃酒溪亭,淡月雲來去。千里江山昨夢非,轉眼秋光如許。青雀西來,嫦娥報我,道佳期近矣。寄言儔侶,莫負廣寒沉醉。

「前言」

《念奴嬌·中秋對月》此詞浮想殊奇,造語浪漫,對月之人似親昨月宮,月中景物如降落左右,詞人貌似仙人,而懷中仍洗不盡塵世煩惱,人間天上渾然寫來,仙骨凡心雜錯吐露,其主旨全在上下兩結拍,上結“欲跨彩雲飛起”,有超俗之想,下結“莫負廣寒沉醉”,又感傷顯,大起大落中,將矛盾的心態淋漓吐出。

「翻譯」

枝頭的桂花像垂著的塊塊白玉,圓月映照了整個蒼穹,夜空好似被洗淨了一般。風拂動著眉梢和身軀,人兒彷彿就在水晶宮殿裡一樣。遙看天際,龍翻偃舞,宮殿如畫,能感受到那兒歌舞昇平而沸騰的氣氛。白霜(月光)鋪滿大地,(我)願意乘著繽紛的雲朵騰空而起。

仍記得舊年的今夜,於溪亭酌酒暢飲,望雲飄月移。過往的情境如剛消逝的夢,轉眼卻到了去年此時。自西而來的青雀與嫦娥都告知我佳節(中秋)快到了。(我)寄託舊知好友捎信於你,萬萬別辜負了這月宮甘甜的香醪。

「賞析」

文徵明(1470~1559年),即文徵明,初名壁,字徵明,後更字徵仲,號衡山、停雲,別號衡山居士,人稱文衡山,齋名停雲館。長洲(今蘇州)人。官至翰林待詔,私諡貞獻先生。“吳門畫派”創始人之一。是明代中期最著名的畫家,大書法家。與唐伯虎、祝枝山、徐禎卿並稱“江南四大才子”(也稱吳門四才子)。與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稱“明四家”。在當世他的名氣極大,號稱“文筆遍天下祖籍衡山,故號衡山居士,長洲(今江蘇吳縣)人。54歲時以歲貢生詣吏部試,授翰林院待詔,故稱文待詔。

《念奴嬌·中秋》鑑賞2

宋代 蘇軾

憑高眺遠,見長空萬里,雲無留跡。

桂魄飛來,光射處,冷浸一天秋碧。

玉宇瓊樓,乘鸞來去,人在清涼國。

江山如畫,望中煙樹歷歷。

我醉拍手狂歌,舉杯邀月,對影成三客。

起舞徘徊風露下,今夕不知何夕?

便欲乘風,翻然歸去,何用騎鵬翼。

水晶宮裡,一聲吹斷橫笛。

譯文及註釋譯文

置身高樓,憑高看去,中秋的月夜,長空萬里無雲,顯得更為遼闊無邊。月亮的光輝從天上照射下來,使秋天的碧空沉浸在一片清冷之中。在月宮的瓊樓玉宇上,仙女們乘鸞鳳自由自在地來來往往,我向往月宮中的清淨自由,秀麗的江山像圖畫般的美麗,看過去在朦朧的月色裡,樹影婆娑。

現在我把天上的明月和身邊自己的影子當成知心朋友和他一起起舞,希望愉快地度過如此良宵,邀月賞心,用酒澆愁,但悲愁還在。不要辜負了這良辰美景,此時此刻,唯有月亮才是我的知音,渴望乘風歸去,在明淨的月宮裡,把橫笛吹得響徹雲霄,喚起人們對美好境界的追求和嚮往。

註釋

元豐五年八月十五日在黃州作。念奴嬌:南北曲均有。屬大石調。字句格律與詞牌前半闋同。南曲用作引子,北曲用於套曲中。另北曲大石調有《百字令》,別名《念奴嬌》,與詞牌全闋同,用為小令。

桂魄:月亮的別稱。古人稱月體為魄,又傳月中有桂樹,故稱月亮為“桂魄”。

“冷浸”句:秋天的碧空浸透著清冷的月光。

玉宇瓊樓:傳說中月宮裡神仙居住的`樓宇。形容月中宮殿的精美。

乘鸞:《異聞錄》:“開元中,明皇與申天師遊月中,見素娥十餘人,皓衣乘白鸞, 笑舞於廣庭大桂樹下。”

清涼國:唐陸龜蒙詩殘句:“溪山自是清涼國。”

煙樹:煙霧籠罩的樹木。歷歷:清楚可數。

翻然:回飛的樣子。

鵬翼:大鵬之翅。

參考資料:

1、陳明源.常用詞牌詳介:人民日報出版社,1987年10月 :410

2、劉石評註.唐宋名家詩詞蘇軾詞 :人民文學出版社,20xx年11月:159—161

創作背景

這首詞是元豐五年(1082)中秋,蘇軾在黃州時寫的,當時作者仍在被貶謫之中。

參考資料:

1、劉石評註.唐宋名家詩詞蘇軾詞 :人民文學出版社,20xx年11月:159—161

鑑賞

古往今來,中秋之月激發過文人多少豐富的情感和無窮的想象,蘇東坡在熙寧九年(1076)寫過的膾炙人口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盡情馳騁對月宮的幻想,表達超脫塵俗和依戀現實的矛盾,傾吐對情同手足的胞弟的思念。

詞的開頭“憑高眺遠,見長空萬里,雲無留跡。”是寫萬里無雲的中秋夜月。本來在中秋月夜,長空萬里無雲,是人們常見的,沒有什麼稀奇。但這裡作者加上“憑高眺遠”四字,就使得境界全然不同。作者置身高樓,憑高望遠,所以視野開闊,而使得長空顯得更為遼闊無邊,毫無盡處,引人入勝。

“桂魄飛來,光射處,冷浸一天秋碧。”由晴空寫到明月。古時稱月為魄,傳說月中有桂樹,故稱月亮為“桂魄”。意思是說,月兒的光輝從天上飛來,它所照射的地方,整個秋天的碧空都沉浸在清冷之中。這兩句描繪了一個月光照耀的清輝夜色,給人以清涼的感覺。這竟引起了作者無限的幻想,以寄託著他的精神世界:”玉宇瓊樓,乘鸞來去,人在清涼國。“作者讓他的想象翅膀飛翔,幻想出月宮中有瓊樓玉宇,仙女們乘飛鸞自由來往,那裡是一個清涼的境地。據《異聞錄》記載,唐玄宗一次遊月宮,”見素娥十餘人,皓衣,乘白鸞,笑舞於廣庭大桂樹下。“所以用”飛鸞而去“,想象月宮中仙人乘鸞自由來往。作者這樣想象,究竟有什麼意義?從他當時所處的黑暗現實、不得自由的環境來看,不能說和現實無關。應該說,正是由於他處在那樣一個不得自由的閒官職位上,才有嚮往月宮清靜自由的幻想。

”江山如畫,望中煙樹歷歷。“他想象著從月宮往下界眺望:秀麗的江山像圖畫那樣的美,清晰可辨的煙火,歷歷在望。人間的江山越美,就越反襯出現實社會越醜,就越能見出作者內心世界的苦悶。

然而,作者畢竟是一個處於逆境而善於而善於自我解脫的人。所以,下片筆鋒一轉寫道:“我醉拍手狂歌,舉杯邀月,對影成三客。”這三句化用李白“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詩句。作者通過高超的想象,把天上的明月和身邊的影子當做知心朋友,一起歡樂。這樣寫,既使詞染上了濃厚的浪漫色彩,給人有一種奇異之感;又真實地展現出他孤單、淒涼的影子。作者之所有“舉杯邀月”,正是意味著他對當時社會的憎惡,意味著他對權貴們的討厭。

蘇軾儘管邀月賞心,把酒澆愁,但悲愁仍在,這就使他不能不起舞了:“起舞徘徊風露下,今夕不知何夕?”希望愉快地度此中秋良夜,不要辜負這良辰美景。“今夕”句化用《詩經》“今夕何夕,見此良人”,表示這是一個良宵。作者之所以月下起舞,並非愉快而歌,得意而舞,恰恰是為了消除這股愁悶與抑鬱不平之氣。正如“長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知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因此,這裡似乎使人聽到他強顏為笑之聲,但又使人深深地感到他覺得月亮才是他的知音。唯其如此,所以,他便幻想起遨遊月宮來了:“便欲乘風,翻然歸去,何用騎鵬翼!水晶宮裡,一聲吹斷橫笛。”他渴望乘風歸去,在明淨的月宮裡,把橫笛吹得響徹雲霄,喚起人麼對美好境界的追求與嚮往。豪情溢於紙背,令人讀之神思飄渺。當然這種追求是虛幻的,在現實中不可能實現,但作者這樣寫,正是人在苦悶時尋求解脫、自我安慰的無可奈何的舉動;它表現出作者對自由生活、美好現實的追求。

總的來說,這是一篇狂放不羈。灑脫飄逸的作品。當時,蘇軾居住黃州,政治處境仍然沒有得到改善。為了排遣個人政治上的失意的苦悶,為了擺脫庸俗汙濁的現實,於是他越發熱烈追求那超凡的清空境界。雖然是帶有消極成分,不值得稱頌,但它之所以產生,正是由於黑暗現實所促成。它是深深滴植根於社會土壤之中的,我們不能忽視這一點。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