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秋節傳說推薦

來源:果殼範文吧 1.7W

文章摘要:中秋傳說之一——嫦娥奔月,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晒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崑崙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太陽,並嚴令最後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

關於中秋節傳說推薦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曆裡,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中秋節是怎麼來的呢?

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和其它傳統節日一樣,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後來貴族和文人學士也仿效起來,在中秋時節,對著天上又亮又圓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託情懷,這種習俗就這樣傳到民間,形成一個傳統的活動,一直到了唐代,這種祭月的風俗更為人們重視,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個節日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中秋節的傳說是非常豐富的,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之類的神話故事流傳甚廣。

中秋傳說之一——嫦娥奔月

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晒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崑崙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太陽,並嚴令最後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后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一天,后羿到崑崙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據說,服下此藥,能即刻昇天成仙。然而,后羿捨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藥藏進梳妝檯的百寶匣裡,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見了,他想偷吃不死藥自己成仙。

三天後,后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待后羿率眾人走後不久,蓬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後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身開啟百寶匣,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面、衝出視窗,向天上飛去。由於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后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氣得捶胸頓足,悲痛欲絕,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進三步,無論怎樣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無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後花園裡,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裡眷戀著自己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訊息後,紛紛在月下襬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中秋傳說之二——吳剛折桂

關於中秋節還有一個傳說: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邊有一個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後,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幾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能被砍光。據說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貶謫到月宮,日日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使,以示懲處。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

中秋傳說之三——朱元璋與月餅起義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訊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訊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以祕密傳遞資訊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後,“月餅”製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為饋贈的佳品。以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中秋”一詞的來歷

文章摘要:“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根據我國古代曆法,農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稱“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為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稱為“仲秋節”。…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根據我國古代曆法,農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稱“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為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稱為“仲秋節”。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優良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後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古人給予月亮許多傳說,從月中蟾蜍到玉兔搗藥,從吳剛伐桂到嫦娥奔月,豐富的想象力為月宮世界描繪了一幅幅斑駁陸離的勝景。自漢至唐,騷人墨客紛紛吟詠月亮及月中之事,八月十五月圓時成為抒發感情的極佳時刻。至北宋太宗年間,官家正式定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取意於三秋之正中,屆時萬民同慶。中秋之夜,明月當空,清輝灑滿大地,人們把月圓當作團圓的象徵,把八月十五作為親人團聚的日子,因此,中秋節又被稱為“團圓節”。

中秋節成為一年之中的重大節日,又與科舉考試有著極其微妙的關係,在我國封建社會,開科取士,一直是統治者十分重視的一件大事。而三年一次的秋闈大比,恰好安排在八月裡舉行。勝景與激情結合在一起,人們便將應試高中者,譽為月中折桂之人。每到中秋,必須進行隆重慶賀,成為全社會人民的重要風俗,經朝歷代,盛行不衰,中秋節逐漸成為我國四大節日(春節、清明、端午、中秋)之一。

明月當空,賞月寫月[1]

文章摘要:月球奧祕知多少?自古以來人們的探索就沒有停止過。從傳說中的嫦娥奔月到1969年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的腳步首次踏上月球,人類幾千年來的夢想終於變成了現實。然而,還有太多的祕密至今仍是不解之謎。現在,就讓我們也來和月亮有一次親密接觸吧。…

【文題導示】

有資料說,詩仙李白除了戀酒之外還偏愛一物,那就是天上明月。看吧,他把盞豪飲,要“舉杯邀明月”;桌前就餐,見“月光明玉盤”;下山途中,邀“山月隨人歸”;遙想益友,更“登舟望秋月”;追憶往昔,“卷帷望月空長嘆”。就是半夜醒來,見見銀輝滿地,也情不自禁“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其愛月頌月之心,可窺一斑。現在,讓我們也學習李白,用我們手中的筆,寫出愛月頌月的文章,文題自擬,文體不限。

【寫作指津】

月球奧祕知多少?自古以來人們的探索就沒有停止過。從傳說中的嫦娥奔月到1969年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的腳步首次踏上月球,人類幾千年來的夢想終於變成了現實。然而,還有太多的祕密至今仍是不解之謎。現在,就讓我們也來和月亮有一次親密接觸吧。

一、搜一搜。勤於動手,多方位的收集資料。自小我們可能不止一次聽過爺爺奶奶講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的故事,那可以說是孩提時代無意識的積累。現在,我們就要明確目標、有意識有組織的蒐集和整理材料了。關於月亮的神話故事、民間傳說,我們不妨詢問身邊長者;關於月亮的詩詞歌賦、科學知識,我們可以查閱相關資料。在當今這個資訊社會,收集各類資料並不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英特網、圖書館等,我們都可以去淘一番金。

二、看一看。親身體驗,多角度的感受情趣。即使“獨酌無相親”,李白也會“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這種孤寂中求熱鬧的特有情懷,單純讀一些書、聽幾個故事是不能真切體會的,我們還應該根據條件實地考察一番。我們可以去參觀天文臺或天文館,或者觀察月圓月缺的形狀變化,如果有條件或機緣湊巧還可以看月食、月下郊遊等,親身體驗一下詩人騷客的對月情懷,感受一些月體方面的科學知識。

三、賽一賽。交流質疑,多層次的共同提高。經過一段時間的有目的有意識的蒐集整理,同學們已經掌握的材料必定不少。我們可以開展一些諸如月亮知識搶答、詠月詩歌朗誦、月亮的傳說故事演講等活動,通過比賽的方式,互相交流自己的積累材料,以達到人人有所得、大家都提高的目的。

四、寫一寫。貴於表述,要生動的表情達意。有了上面的一系列活動,再提筆相信大家已不再是無話可寫。圍繞月亮這一主題,我們可以寫一篇科幻小說,展現自己的想象能力;也可以寫一篇科普說明文,表現自己的淵博學識;更可以以“月亮”為話題或者背景,寫自己想寫的文字。不過要注意依據自己的所長有所側重,切忌漫無目的的想到哪裡就寫到哪裡,結果寫成了四不象。

【素材積累】:古詩中的“月”

①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盧綸《塞下曲》)

②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王維《鳥鳴澗》)

③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王維《竹裡館》)

④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山居秋瞑》)

⑤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獨酌》)

⑥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李白《古朗月行》)

⑦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⑧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王昌齡《出塞》)

⑨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⑩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

文章摘要:月球奧祕知多少?自古以來人們的探索就沒有停止過。從傳說中的嫦娥奔月到1969年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的腳步首次踏上月球,人類幾千年來的夢想終於變成了現實。然而,還有太多的祕密至今仍是不解之謎。現在,就讓我們也來和月亮有一次親密接觸吧。…

【參考題目】

1、月亮之迷

2、登月之旅

3、新嫦娥奔月

4、假如沒有了月亮

家鄉的端午節

文章摘要: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傳統的節日——端午節。家鄉的端午節有許多習俗,這天,家家戶戶都要吃粽子,祭神,我們在大人的陪伴下到溪岸上看賽龍舟。

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傳統的節日——端午節。家鄉的端午節有許多習俗,這天,家家戶戶都要吃粽子,祭神,我們在大人的陪伴下到溪岸上看賽龍舟。而在我的心中,端午節最讓我難忘的就是吃粽子了。

小時候,我住在鄉下的奶奶家,在我的記憶裡,奶奶包粽子是最拿手的,左鄰右舍都比不上她的手藝。每逢端午節前夕,奶奶總要帶著我到離家不遠的竹林裡去摘竹葉,一到竹林,看著青翠欲滴的竹葉,我特別興奮,忙前忙後地摘竹葉,摘好竹葉回到家裡,奶奶要把竹葉洗滌乾淨、晾乾;接著準備糯米、花生等包粽子的原料;包粽子是奶奶的拿手好戲,三下五除二,一個錐形的粽子就出爐了,裡面的餡更是花樣百出,最吸引人的就是蒸粽子了,那番香味飄出來,把我們這些“小饞貓”饞得直流口水,使勁的用鼻子聞著那股粽香味。

端午節這天,我一邊吃粽子,一邊聽奶奶講一些關於端午節的故事。現在,我知道,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設立的,是我們中華名族的一個重大傳統節日。

如今,我回到了城裡,每當端午節,我都會想起家鄉的粽子,想起了還住在鄉下的奶奶和那些小朋友,真希望今年的端午節爸爸媽媽帶我回鄉下與奶奶一起過端午節。

古代人對宇宙的認識

每當繁星燦爛的夜晚,我們仰首蒼穹,一道白練般的銀河橫亙天際,北極星旁的仙女座星雲隱隱向人們訴說著那耳聽不見的故事。此時,牛郎織女的神話、嫦娥奔月的傳說、北極仙翁的故事,早已在心頭環繞,追隨屈原問天的古音,我們斗膽問蒼天:蒼茫浩宇,可有親朋?

宇宙之中除了星辰以外,還有生物嗎?有沒有像人類這樣偉大的.智慧生物?宇宙沒有回答!是預設,還是不屑一顧?

這不能怪偉大的宇宙,只能怪渺小的地球人,因為我們在宇宙回答之前,甚至在我們提出問題之前,在我們的心中早已有了一個確定不疑的答案,那就是:地球是宇宙中唯一的獨苗。

古代自然哲學家們對宇宙問題的探討,大多是在大地和天空的相互關係問題上。隨著科學的發展,後來又進入到地球和太陽之間的關係上。

中國古代天文中有豐富的關於宇宙結構的設想。遠在人類社會的早期,中國古代就逐漸形成“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的樸素的直觀見解。到了3000年前的西周時代,又逐漸形成了“蓋天說”。蓋天說認為,大地不是平整方形,而是拱形,天空如一個斗笠,大地猶如一個倒扣的盤子。戰國時代的屍佼在《屍子》一書中對宇宙概念明確寫到“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意思是:宇表示東南西北上下六個方向,即表示空間。宙表示過去、現在和將來,即表示時間。東漢著名天文學家張衡在《渾天儀圖注》一書中載有:“渾天如雞子,天體圓如彈丸,地如雞中黃,孤居於內,天大而地小,天表裡有水,天之包地,猶殼之裹黃。”這裡描述的是渾天說。這個學說最大成就是肯定了大地是球形的,同時大地是懸在空間的球體。

古代各民族都有自己對宇宙的認識和想象。它們帶有深刻的民族特點。比如,古代埃及人認為大地是漂浮在水上的;古希臘人則認為大地下有支柱支撐著;古印度想象大地是馱在大象背上的;……公元2世紀,古希臘天文學家托勒密在總結前人對宇宙認識的基礎上,提出“地球中心說”的宇宙模式。1543年,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又建立了“太陽中心說”的宇宙模式。到17世紀,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奠定了經典的宇宙學基礎。以上這些宇宙觀基本上只是侷限於太陽系範圍,還稱不上宇宙結構。

古代人對宇宙的神話傳說

女媧補天

天地混沌如雞蛋樣的時候,盤古就從其中生化了出來。當盤古活到一萬八千歲的時候,第一件事情就是開天闢地,其使清輕者上升以為天,重濁者下沉以為地,而盤古在天地之中,一日九變。盤古之神與天齊高,亦要與地闊厚。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故此這樣的維持了一萬八千年,故而天數極高,地數極厚,盤古及其長大,這就是天與地的距離九萬里的原因。

道生化出盤古,盤古做完了開天闢地的事情以後,成就了永垂不朽的化身:其氣化成了風雲,其聲化成了雷聲,左眼睛化成了太陽,右眼化成了月亮,其四肢化成了東西南北四方,五臟化成了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恆山、北嶽嵩山、中嶽衡山之五嶽山也,其血液化成了江河,筋脈化成了地理山川之紋脈,肌肉化為了田土,頭髮鬍鬚化為了星辰,皮毛化成了草木,牙齒和骨骼化成了金玉之礦藏,精髓化為了珍珠寶石,汗流化成了雨澤。

盤古永垂不朽的化身:泣液化為江河,氣化為風,聲化為雷聲,眼瞳化為電光。盤古的喜悅化為了晴天,而憤怒就化成了陰天。

軒轅故里

文章摘要:傳說中華民族的文明始祖軒轅黃帝出生在河南新鄭,因而人們也就稱新鄭為軒轅故里。新鄭位於河南中部。1977年在這裡發現的裴李崗文化,證明了早在8000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在這裡繁衍生息。

傳說中華民族的文明始祖軒轅黃帝出生在河南新鄭,因而人們也就稱新鄭為軒轅故里。

新鄭位於河南中部。1977年在這裡發現的裴李崗文化,證明了早在8000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在這裡繁衍生息。

我國古典文獻中,也有不少記載說新鄭是軒轅故里。據《歷代帝都》一書所載:黃帝生於新鄭壽丘,即有熊。《辭源》中“黃帝”條的釋文是,黃帝“生於軒轅之丘,故曰軒轅氏,國於有熊,故亦曰有熊氏。”《一統志》說:“軒轅丘在開封府新鄭縣。”由此可知,軒轅丘即壽丘,即有熊,在新鄭縣無疑。

軒轅丘在新鄭縣的哪一區域?至今尚不明確。肋年代以前,在新鄭縣城北關曾立有高約6尺的石碑一通,上刻“軒轅故里”四個大字。因此碑被一古槐所抱,故俗稱“槐抱碑”,後來下落不明。該碑所立之處原有軒轅廟,為祭奠軒轅之所。而今,虔誠的炎黃子孫在原碑所立之處又立起了一通高大的“軒轅故里”標誌碑,修復了軒轅黃帝廟。不少海內外的炎黃子孫來這裡尋根問祖,拜遏軒轅黃帝。

在新鄭軒轅黃帝故里,可以看到許多與黃帝有關的名勝古蹟,如黃帝故里、南崖軒轅宮、少典祠等,每一處古蹟,都有一串和黃帝有關的神話故事。

新鄭縣城內,舊時有一古老的石柱,高約5米,徑2米,底大頭小,頂有小坑,柱體鐫刻“天心石”三字。

具茨山在新鄭縣西南,山之主峰為風后嶺,其山崖陡峰俊,為遊覽觀光的理想去處。民間傳說,當年黃帝為求賢臣以治國安邦,不辭辛苦,在東海邊上找到了風后、力牧二將。後來,風后、力牧幫助黃帝戰勝蚩尤,平定天下,黃帝便把一座山封給了風后,山名由此而來。

風后嶺海拔1166米,是伏牛山的最東崖,古有“中天一柱立中原”之說。在風后嶺頂峰及其周圍還有許多與軒轅黃帝有關的遺址和神話傳說。風后南崖至今還留有明代的摩崖題記“南崖軒轅宮”。現在可以看到的遺址有:黃帝祠、黃帝拜華蓋童子處、軒轅廟、三老宮等等。

黃帝祠位於風后嶺的南坡,四山環繞,背靠風后,和軒轅廟、一宮、二宮、三宮形成一條直線。傳說,黃帝由此帶領群臣於三月三登鴻堤受神芝圖,拜華蓋童子。時至今日,每到農曆三月三,附近的人們還要到此朝拜祖先,久而久之,形成了三月三的古剎大會。舊時的黃帝祠建有三進院落,三殿六配房,共佔地100多畝。山門外建有戲樓,整個祠廟建築依山就勢,巍峨壯麗。

正月十五元宵節

今天是正月十五,中國人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我們一家過得快快樂樂的。

聽媽媽講,傳說在很久以前,世上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老百姓豐衣足食、安居樂業。突然災難降臨、城內洪水氾濫,城外田地乾旱,原來是王母娘娘請玉帝去赴宴,玉帝喝酒喝得酩酊大醉。宴會後餘地回宮辦事,於是把雨簿寫錯了,本應是城外雨五分,城內雨三分,玉帝給寫反了。青龍得知原因,便偷偷地裡溜到天宮,改了雨簿,這樣世上又慢慢恢復了本來面目。玉帝酒醒後,也發現寫錯了雨簿,但本想改正,又怕重臣說自己做事不慎重,只好將錯就錯。後來玉帝發現自己的雨簿被改過,不由心中大怒,派丞相來到人間殺了青龍,丞相照做了。青龍被丞相殺了後,變成一隻神鳥,在玉帝殿外喊冤,玉帝心中感到慚愧,便下書要黃帝向百姓傳令,要紀念為民除害的青龍。每年春節,人們都要敲鑼打鼓,耍龍舞獅幾年青龍,慶祝元宵節。

元宵節的習俗是吃湯圓,讓每家團團圓圓,所以今晚媽媽“權力下放”,把煮湯圓的重要任務交給我來執行。我把它看成一件十分重大的任務,生怕煮破了,所以心裡好像揣著一隻小兔子“怦怦”直跳。我利用以前看媽媽煮湯圓的經驗,先把水燒開,把湯圓小心翼翼地放進去。我焦急地等待著,等待著……。白白胖胖的湯圓浮出水面,看著它們一個個膨脹,我興高采烈地喊道:“湯圓要出鍋了。”我慶幸,還好湯圓沒煮破。大家高興地品嚐了我煮的湯圓,“美食家”媽媽給我打了一個一百分,誇我長大了,懂事了。我興奮不已,第一次煮湯圓就得到這麼高的評價,我心裡美滋滋的。

晚上七點左右,我們全家一起下樓放焰火。正好碰上我的好朋友劉一凡,我倆一起去放焰火。我拿著一個最大的“金椰子”禮花,用香把禮花點著了,看見一朵朵美麗的“茶花”衝上天空綻放了,我和劉一凡拍手叫好。我又拿了一個超大型的“飛毛腿”,只見那好似流星劃過天際,放射出五彩光芒,飛遠了。接著又放了手搖花、花籃、降落傘……

最後我們全家津津有味地坐在沙發上看著元宵晚會,其樂融融的。

今天我學會了煮湯圓的常識,感受到了放焰火的快樂。我夢想每天都是元宵節那該多好啊!我期盼著明年的元宵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