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為什麼吃雞蛋

來源:果殼範文吧 3.17W
清明節為什麼吃雞蛋1

民間習俗認為,清明節吃個雞蛋,一整年都有好身體。清明節吃雞蛋其源起是先秦時代某些地區有禁火習俗,多日的禁火寒食,煮熟的雞蛋是度過這一時期的最好的食品儲備。

清明節為什麼吃雞蛋

吃雞蛋是源於古代的上祀節。人們為婚育求子,將各種禽蛋如雞蛋、鴨蛋、鳥蛋等煮熟並塗上各種顏色,稱“五彩蛋”,他們來到河邊把五彩蛋投到河裡,順水衝下,等在下游的人爭撈、剝皮而食,食後便可孕育。現在清明節吃雞蛋象徵圓圓滿滿。

雞蛋在中國古代文化中是生育與生命的象徵。傳說,開天闢地的盤古在雞蛋中化孕“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藝文類聚》),商的始祖契為“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而生(《史記》),秦始祖大業也是“玄鳥孕卵,女吞之”受孕(《史記》)。

在農村的一些地區,還有兒童之間“撞雞蛋”的習俗,事前的撞擊剝皮,難免引起孩童兩兩相撞的興趣。倘若要探究清明節裡吃雞蛋、撞雞蛋的象徵意義,其中應該還寄寓著人們對於生命、生育的敬畏之情。

清明是祭祖掃墓的日子,民間有一種說法,掃墓時將白煮蛋在墓碑上打碎,蛋殼丟在墳墓上,象徵“脫殼”,預示生命更新,希望子孫能出人頭地。

春季是萬物孕育的季節,與雞蛋“孕育生命”之意相合,而雞蛋又含有人體需要的幾乎所有的營養物質,再加上清明時節,風和日麗,春意盎然,人們紛紛郊遊踏青,煮熟的雞蛋是便於攜帶的理想食品,這些都促使雞蛋成為清明節的節俗食品。

清明節吃雞蛋要適量 清明節有吃雞蛋的習俗,而且雞蛋也是非常有營養的,不僅含有優質蛋白,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卵磷脂、固醇類、以及鈣、磷、鐵等營養成分。

對於煮雞蛋,一般建議用涼水煮七八分鐘為佳,儘量不要長期吃半熟的雞蛋,以免引起腹瀉等不適症狀,而且一定要適量吃。

雞蛋煮到七八成熟營養價值最高,這種說法是沒有科學根據的。一般情況蒸、煮蛋中營養成分被破壞的最少,煎、炒次之。由於雞蛋中膽固醇的含量很高,血脂高的人群不宜多食,常人一天的食用量也最好不要超過兩個。

清明節蛋分為兩種 清明節這天雞蛋除了吃,還可以玩,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畫蛋”,另一種則是“雕蛋”。畫的五顏六色雞蛋可以吃;而“雕蛋”則僅供玩賞。

此外,有些地方還有“撞雞蛋”的習俗,這也是孩子們的最愛。大家都會紛紛拿著自己家煮的'雞蛋逐一碰撞,圖個好彩頭,看誰的雞蛋硬。如果哪個小朋友的雞蛋皮結實,把另外的雞蛋撞破了,那這個小朋友今年就會長得又高又壯。

清明節為什麼吃雞蛋2

清明是傳統節日之一,節日期間有許多傳統習俗,如踏青、祭掃、盪鞦韆、放風箏、植樹、吃雞蛋和小蔥、做柳哨等。

清明吃雞蛋和小蔥,據說是取其清白之意,即要清清白白地做人。清明時分吃雞蛋和小蔥很合時宜,因為清明已是春暖花開的季節,家裡養的雞開始多產蛋,地裡的小蔥也長得鬱鬱蔥蔥。小時候,家裡窮,平日裡根本撈不著吃雞蛋。但過清明節時,母親便會煮上十幾個雞蛋,我們每人可分到兩個。但誰也捨不得吃,總是一會兒捧在手裡,一會兒揣進衣兜裡;一會兒拿出來聞聞,一會兒又將手伸進兜裡摸摸……直到不小心把雞蛋擠破了才吃掉。

每當清明這一天,孩子們要到海泊河邊割來鉛筆粗細的柳枝做柳哨。先將柳葉擼淨,雙手捏住柳枝左右扭搓,使樹皮與木芯剝離。將木芯抽出只剩管狀樹皮,分割後做成柳哨。短的六釐米左右,將一頭咬扁約一釐米,颳去外層灰綠皮層就成了柳哨。長的14釐米左右,除一頭咬扁做吹嘴外,上面還要開幾個小圓孔,如同豎笛一般可以吹出不同的音。柳哨做好後,小夥伴們會相互比一比,看誰做得好、吹得響、音好聽。在那個年代,幾個柳哨會給孩子們帶來許多歡樂。

清明的前一日為“寒食節”。舊時,家家戶戶到祖塋添土上墳,俗稱“春祭”。素有“東(立冬)到寒食一百五,家家祭祖添墳土”之說,以示給祖先修繕房屋和悼念之情。清明節,早飯吃雞蛋,老人吃“荷包蛋”。青少年男女把雞蛋煮熟後染成紅、綠、黃等色,飯後穿著紅綠新衣到野外“踏青”、“爬山”、“滾雞蛋”,又稱“春遊”。也有成群結隊的青少年到村外放風箏。為紀念介子推,門口兩邊和磨眼裡插上柏、柳等條枝,還有的用柳柏樹枝抽打各處,預防毒蟲咬人。口誦:“東牆抽、西牆砸、蠍子、蚰蜒不敢爬。”此俗歷久不衰。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