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清明節週記彙總六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1.24W

一週的時間即將結束了,一週的時間,一定有不少感想,寫一篇週記,將自己的經歷記錄在裡面吧。什麼樣的週記才是好的週記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清明節週記6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華】清明節週記彙總六篇

清明節週記 篇1

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的節日,有兩千五百年的歷史;它主要的傳統文化活動有:上墳、踏青、鬥雞子、盪鞦韆、打毯、牽鉤(拔河)等。其中上墳(即掃墓)之俗,是很古老的。清明節,它作為傳統文化,是個佈滿神祕色彩的節日,在這個日子裡,路上的行人都在思念去世的人們,表達對他們的尊重與哀思!

過清明節,在海南的許多本地人中稱其為“做清明”;中年人對清明節十分看重,即使不是作為法定假日,他們也會抽空回老家“做清明”。這說明清明節已經成為了一種文化,成為了一種後人對已故之親人表達思念的一種方式。

清明,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認可及尊重。清明是古人傳統習俗中十分重要的一個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奠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奠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非凡氣氛。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而且越加受到人們的重視。

中國人受自身文化的影響,使清明成為了國人追思先祖的節日。在清明人們紛紛回鄉祭拜祖先,這已是一種文化,一種習慣。 踏青去,踏青去。

清明節週記 篇2

昨天是清明節丘老師讓我們多走走、多看看,我來到了薛家灣的大姨家,但因為天氣不好,哪都沒去成。

今天一早起來,看見天氣晴朗,我們決定去南山公園踏青,公園裡的桃樹上開滿了一朵朵粉紅色的桃花,非常好看,松樹變得青翠了,遠遠望去地上一片灰黃色,走過去低下頭仔細看其實小草已經探出了小腦袋,呈現出點點綠色,到處是春天的氣息。

清明節週記 篇3

20xx年4月4日星期四雨

今天是4月4日清明節,我和爸爸?媽媽去河北辛集的公墓祭拜爺爺奶奶。

當我們的車子快到的時候,公路上已經擠滿了掃墓的人。他們手裡拿著掃墓的用具快步走著。我們跟著人流上山了。

祖先的墓在亭子的旁邊。我們來到墓碑前,爸爸點燃了香和蠟燭,我和媽媽獻上了鮮花,然後燒了一點兒紙錢,媽媽說:“這些錢是給他們在陰間用的。”最後,我們每人三鞠躬,表示對先輩的懷念。我說:“明年再來看你們。”

當我們走出墓地時,又有許多人來掃墓了。

清明節週記 篇4

昨天是清明節,我和姥姥、爸爸、媽媽一起去濟南掃墓。

經過一個半小時的旅途,我們來到了墓地,這塊墓地坐落在濟南的一座山上,聽說還有烈士躺在這裡呢!來到山下,車水馬龍,人們都是來緬懷先人的,大家手裡拿著鮮花、菊花,浩浩蕩蕩的向山上走去。山上有好多好多的松樹,有許多許多的墓碑。來到老姥爺和老姥姥的墓前,月月姐姐和阿俏已經在等我了,這塊墓地上長眠的是我的老姥爺和老姥姥。在墓碑上,寫著金色的大字,老姥爺叫王夢非,老姥姥叫趙靜。在記憶當中,我沒見過老姥爺,老姥姥是一位慈祥的老太太,長著滿頭的銀髮,笑容非常和藹。我去看她,他總是笑眯眯的看著我,滿眼都是愛。這時,我聽見了哭聲,回頭一望,原來是另一塊墓碑前,有一位阿姨在哭,我想可能是她的親人剛剛逝世,她很傷心,才哭的吧。這時,我們所有的人都到齊了,我們舉行了儀式,大舅姥爺和我們對老姥爺和老姥姥鞠了三個躬,我們小孩還向老姥爺和老姥姥彙報了自己的學習情況,大家都對老姥爺和老姥姥訴說了自己的思念之情。舅姥姥和姥姥把貢品點心都放到了墓前,舅舅們還點燃了煙。最後,我們小孩還把貢品都吃了,據說,吃了先人的貢品對小孩好。

老姥爺和老姥姥,你們在天堂過的好嗎?我祝願你們在天堂快快樂樂的生活!

清明節週記 篇5

這天,全家吃了午飯,奶奶準備好了要用的東西。我一看,準備得可真周到呀:除了天地銀行的錢和金銀財寶,連衣服、褲子、襪子、鞋子都考慮到了。我就和爸爸媽媽、奶奶、小姑媽乘上了爸爸的車出發了。在車上,奶奶告訴我:“清明節,又稱掃墳節、鬼節、冥節,與七月十五中元節及十月十五下元節合稱三冥節,都與祭祀鬼神有關。清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談清明節,須從古代一個非常有名的,現在已失傳的節日--寒食節說起。”奶奶便向我說起了寒食節的故事。

來到了我們永康的花街那兒的一座山上,那裡樹木成群,山路歪七扭八,偶爾也能聽見幾聲清脆的鳥鳴聲,因為今天早上剛剛下過雨,所以地上的泥土有些變得泥濘起來了。

我們找到了太公、太婆的合墓,我便開始幫起忙來了。奶奶把準備好的飯菜擺在了墓前,敬上了酒,點上蠟燭。接著,就讓爸爸媽媽把清明紙標起來,媽媽告訴我:“用清明紙插起來或者放在上面用石頭壓上,就表示這家人已經來過了。”標好了以後,奶奶讓小姑媽拿出12支香給她,奶奶點燃了香,只見往上一吹,火就滅了。奶奶把12支香分別發給我們4個人每人3支,便讓大家拜起來。當時,我在心中默默地說道:“太公、太婆,今天我們來看你們,給你們帶來了好吃的、好穿的、好花的,你也要給我們一點嗎!我希望全家人身體健健康康,平平安安,每一家人都生意興隆,讓家裡的孩子都學習優秀,特別是今年就要考大學的表哥,讓他一次性就考上重點線,上一所好學校。你們能答應我嗎?太公、太婆?我相信你們一定會答應我的'。給你們的東西你們儘管用吧!”說完,奶奶收了香,把它插在一邊,讓我去敬一次酒,還囑咐爸爸把帶來的鞭炮放起來,爸爸便聽了奶奶的話,乖乖地把鞭炮放了起來。放完了鞭炮,媽媽有敬起了酒來。除了爸爸,我們就燒起了帶來的東西,燒了差不多有一半了,奶奶嘴中便說道:“東西太多了,拿個帶子給他們裝一下吧!”說罷,便把手中的塑料帶丟進了火堆中。幹完了,奶奶把把一個托盤拿了回來,其餘的就放在了那兒。快要走了,我對太公、太婆說:“太公、太婆,再見了,明年的今天,也就是明年的清明節,我們還會來看你們的。”

說完,我們就走了,在回去的路上,我還在想著太公、太婆。“太公、太婆,你們安息吧!”

清明節週記 篇6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墓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日和掃墓的曰子。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以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節在1935年被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遣產名錄。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盪鞦韆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打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我真期待清明節的到來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