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新時代的“衛生節”

來源:果殼範文吧 3.1W

端午正是仲夏時節,氣溫驟然上升,蛇蟲繁殖,疾病瘟疫容易流行。古人雖然沒有現代醫學知識,但是生活的經驗足以使他們認識到這是一個疾病高發期,故稱之“惡月”。於是,人們選定“重五”之日作為節日,採取一系列措施來保護健康。

端午節:新時代的“衛生節”

民間又有端午節“百草皆是藥”的說法。按照習俗,不少家庭習慣在端午節這一天,將一束束菖蒲、艾葉採回家,懸掛在自家門口,據說是驅邪去毒,有的人還將菖蒲、艾葉熬水洗浴。那麼,用艾草煎水沐浴是否可以防治面板病?飲雄黃酒又有哪些功效、哪些禁忌?艾葉、菖蒲、蒲姜等植物製成香囊又為什麼能養生防病?本期《家庭醫藥》就為您解答上述疑問,讓您今年的端午節不再普通,讓上千年的端午節變身為新時代的“衛生節”!江上龍舟爭流,岸邊粽葉飄香——沒錯,端午節又要到了。端午從古至今都是中國人的一個隆重的節日。賽龍舟,吃粽子都是端午節必不可少的節目。這一天,人們還會在家門前掛上艾葉、菖蒲,飲用和塗抹雄黃酒,給孩子們佩戴上用艾葉、蒲姜等植物填充的香囊。這些古人認為可以“驅邪避凶”的習俗,在現代人看來多多少少都有著一些神祕色彩。端午正值仲夏時節,是一年中陽氣至盛的階段,氣溫驟升,天氣溼熱煩悶,人們比平時更容易煩躁憂鬱。然而,這卻是蛇蟲鼠蟻繁衍生息的好光景,就像民謠裡唱的:“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五毒指的是蠍、蛇、蜈蚣、壁虎、蟾蜍。古人雖然沒有現代醫學知識(不知道與此同時還有成千上萬的有害病毒、細菌和真菌也趁著端午適宜的氣候,爭先恐後地繁育後代),但是生活經驗也告訴他們,這是一個疾病高發時期。身體不好,自然容易諸事不順,所以古人把農曆五月視為“惡月”,也叫“五月忌”,諸事多避忌,要禁慾、齋戒,選定五月初五,稱為“惡日”,在這天用艾葉煎水沐浴,給門前掛上艾葉、菖蒲,薰蒼朮、白芷,飲雄黃酒,佩戴香囊,採取一系列措施來驅邪避毒。這些代代流傳下來的習俗,真的具有驅邪避毒的神奇功效嗎?到底驅的是什麼邪,避的是什麼毒呢?下面我們就來一個一個揭開它們的神祕面紗。“艾”在端午說到艾,大家都不會陌生。如果您是一個文學愛好者,一定在《詩·王風·采葛》“彼採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裡找到過艾的倩影;如果您是一個資深美食家,一定吃過那種用艾葉和糯米做成的湖廣小吃艾粑粑;如果您是一個植物學的好學生,一定知道艾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產於亞洲東部;如果您是一箇中醫養生達人,那艾條、艾絨一定是您鍼灸時的好朋友。艾在現代生活中隨處可見,然而在古代,古人卻把它奉為辟邪的寶貝,在端午一定要掛在自家門前“禳毒氣”。到底小小艾草怎樣“上位”在端午節上扮演重要角色呢?讓我們也“穿越”一下,一探究竟。話說在遙遠的古代,一個寧靜的小山村裡,人們過著安詳和美的日子。而這份安靜,卻被一場突如其來的瘟疫徹底打破了。由於醫療條件的落後,面對瘟疫的肆虐橫行,沒見過這種疾病的村民們完全不知所措,認為被瘟疫感染的人是“中邪”或“撞鬼”,只能虔誠地祈求上天的庇護,但這些祈禱並沒有絲毫打消瘟疫囂張的氣焰。漸漸地,村民們大多都病倒了。突然,有人發現,有一家人卻沒有被傳染,而這家人因為專門種植艾,在自家的門樑上,正懸掛著一捆艾葉,院子裡也常常升起燃艾生火的嫋嫋餘煙。那時起,人們便堅信艾葉是一種驅邪避毒之物。或許正因為如此,儘管缺乏對艾成分的認識,但不妨礙古人將其作為治病的藥物,併成為傳統中藥傳之後世。艾又名艾蒿、艾草、冰臺、灸草等,為菊科植物,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生產,但以湖北蘄州產者質量最佳,稱為“蘄艾”。艾葉藥用始載於晉代《名醫別錄》,用於治病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本草綱目》

記載,艾以葉入藥,性溫,味苦,無毒,通十二經。端午正值陽氣至盛的時節,無怪乎古人把具純陽之性的艾葉作為端午應景的不二之選。艾葉具有回陽、理氣血、逐寒溼、止血安胎等功效。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艾主要含揮發油、黃酮、三萜類等化學成分,具有廣泛的藥理活性。實驗研究表明,艾的揮發油具有抗菌、抗病毒的作用。艾葉燃燒的煙對常見的化膿性細菌、真菌和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等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從艾中分離出來的棕矢車菊素、苦艾素等,具有一定的抗癌作用。艾葉油具有平喘、消炎的藥理作用。

原來,傳說中能驅邪避毒的懸掛艾葉、艾煙燻都是利用這些方法,把艾裡的有藥理活性的化學物質釋放出來,在空氣中形成天然藥分子膜層,就像給人們罩上了一個消毒氣幕。與此同時,這些氣味會刺激鼻黏膜,使鼻黏膜上的一種對多種病原體具有殺傷力的抗體含量提高,達到抗菌、抗病毒、防止染病的作用。同樣的,艾葉煎汁洗浴,也是通過浴水把艾中的有效抗菌成分溶解出來,起到預防和改善由細菌或真菌引起的面板疾病的作用。因此民間也有“端午洗艾澡,百病都趕跑”之說。正如前面所說,端午正是有害細菌、真菌和病毒繁殖和傳播的旺盛時機,具有廣泛抗菌抗病毒活性的艾,確實是對抗這些壞傢伙的一把利器。>> 鏈 接勸君慎飲雄黃酒在古代神話中,雄黃酒是茅山道士用來剋制動物修煉成精的必備之物。《白蛇傳》中,白素貞就因為飲了端午節的雄黃酒而現了原形。白蛇千年的'道行尚且抵不過雄黃酒,可見,在古人眼中,雄黃酒實在是對付蛇蠍毒蟲的法寶。那麼雄黃酒到底厲害在何處?端午節可以自制雄黃酒來飲用嗎?雄黃酒,顧名思義,就是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黃泡製成的藥酒。雄黃是傳統中藥,外觀黃澄澄金燦燦的,所以它還有個富貴的名字,叫做“黃金石”。別看它樣子惹人喜愛,毒性可不小。中醫認為它性溫,味微辛,有毒,具有解毒殺蟲、燥溼祛痰的功效。所以,古人們在端午這個“五毒醒,不安寧”的時節,把雄黃酒灑在屋內,或塗抹在手足,用來驅避蛇蟲。那麼,這樣做真的好嗎?雄黃酒“解毒殺蟲”的功效從何而來呢?據《中國藥典》記載,雄黃為硫化物類礦物,主要成分是二硫化二砷,而國內外的大量研究表明,雄黃具有藥理活性的成分是幾種構象不同的砷硫化合物,它們解毒殺蟲的作用機制,是誘導細胞的凋亡和分化。在細胞中,有一種名叫“巰基”的基團,是誘導細胞凋亡和分化的重要因素。當它氧化或者發生交聯,就會啟動細胞凋亡訊號,細胞就像被判了死刑,無可奈何地按著程式一步步走向死亡。而雄黃中的砷硫化合物,就是與巰基結合的“專業戶”,巰基結合上了它們,於是稀裡糊塗的發生了氧化或者交聯,然後細胞們就稀裡糊塗地走上了不歸路。由此可見,與其說雄黃“解毒”,倒不如說它“以毒攻毒”。不管是好細胞還是壞細胞,只要它遇見,就一股腦兒全殺無赦。用得好了能治病,用不好就易中毒。其實砷的毒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其化學形態,不同的砷化合物的毒性差異很大。雄黃的主要成分是二硫化二砷,《中國藥典》(2010年版)規定藥用雄黃其二硫化二砷含量要在90%以上。二硫化二砷基本不溶於水,在胃腸道很難被吸收,理論上它對人體的危害並不大。但雄黃暴露在陽光和空氣中會發生光化和氧化反應,部分二硫化二砷就可能轉化為三氧化二砷,即“砒霜”。雄黃若受熱,轉化成砒霜的量就更大。砒霜的毒性很強,進入人體後可破壞某些細胞呼吸酶,使組織細胞不能獲得氧氣而死亡;還會強烈刺激胃腸黏膜,使黏膜潰爛、出血;亦可破壞血管,發生出血,破壞肝臟,嚴重的會因呼吸和迴圈衰竭而死。因此,不管是塗抹雄黃酒,外用它來治療蛇蟲咬傷和惡瘡,還是內服微量雄黃治療癌症和白血病,都必須嚴格遵循醫生指導。如果雄黃的純度較高,少量飲用雄黃酒是不會發生中毒現象的。但雄黃容易在體內蓄積,長期或大量服用就有可能發生中毒的危險。所以端午節還是少飲或不飲雄黃酒為妙。至於用雄黃酒噴灑於房屋內外進行消毒殺菌防蟲,還是可以的。端午節就要到了,請大家記住,雄黃酒一定不能自制,更不能擅自飲用!暗香浮動養身好,選購禁忌要記牢在所有端午節的習俗中,製作和佩戴芬芳的香囊也許算得上最文藝最具美感的一項了。香囊也叫香包或香袋,古人以彩色絲線在綵綢上繡製出各種或淡雅或豔麗的傳統圖飾,內裝具有濃烈芳香的中草藥粉末,縫製成大小不同、形態各異的小繡囊,用以提神驅蟲。香囊憑藉它美麗的外表和芬芳的氣味,古往今來都為文人雅士所垂愛。傳說唐玄宗在馬嵬坡下犧牲了楊貴妃的性命,貴妃的屍體被匆忙就地埋葬。待到收復西涼,唐玄宗悄悄派人去探尋貴妃屍骨,只找到了她生前隨身攜帶的香囊,玄宗睹物思人,不禁老淚縱橫。而在《紅樓夢》中,林妹妹也巧手為寶玉縫製過香囊,每一縷芬芳都飽含著她的情思。近年來,每逢端午時節,市場上各式各樣色彩斑斕的香囊讓人目不暇接,這樣充滿濃郁中國風的小香囊用來饋贈親朋好友也非常有面子。那麼,這香囊的裡子又是什麼呢?傳統端午節香囊裡的中藥,除了上面提到過的艾葉和雄黃,往往還有菖蒲、白芷、藿香、薄荷等。它們各自又有什麼奧祕呢?我們一起一探究竟。菖蒲 菖蒲是一種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含有大量的揮發油,具有提神通竅、殺蟲滅菌的功效。現代藥理研究表明,菖蒲的揮發油對人的中樞神經系統具有鎮靜安神和開竅醒腦的“雙重調節”作用——你興奮過了頭時,它能讓你安靜下來;你昏昏欲睡時,它能讓你清醒起來。除了放在香囊中,菖蒲還常常被人們同艾葉一起懸掛在門口。白芷 中藥白芷是傘形科的幾種植物的根。它還有一個名字 “香棒”,它的芬芳由此可見一斑,奠定了它在香囊中的一席之地。它的香味也大都來自它的揮發油,包括欖香烯、十六烷酸、壬烯醇等。此外,它還含有豆素及其衍生物,如當歸素、白當歸醚、歐前胡乙素、白芷毒素,這些物質使之具有解熱、鎮靜和抗炎的作用。中醫則認為它是祛風散寒,通竅止痛、消腫排膿的功效。藿香 “藿香正氣水”的獨特味道一定讓喝過的人印象深刻,有人開玩笑說:“藿香正氣水的味道就像人生的味道——什麼味道都有。”這種味道很大程度就拜藿香所賜。中藥藿香是脣形科的植物藿香的地上部分。同樣的,藿香也含有大量揮發油,具有祛暑解表、化溼和胃的功效,常被用來治療夏令感冒,暑溼嘔吐等。此外,根據不同地區的風俗習慣,香囊的內容物也不盡相同。除以上幾種藥物以外,香囊內還常裝有蒼朮、細辛、丁香、川芎、山奈、硃砂、雄黃、麝香、蘇合香、冰片、辛夷等中藥,這些藥物多含有揮發油,具有芳香化溼、開竅醒神、闢穢驅蟲等功效。如蒼朮燥溼健脾,祛風散寒,芳香闢穢;細辛芳香透達,散風化溼,通鼻竅;丁香芳香理氣,溫中降逆;麝香開竅醒神(編者注:麝為保護動物,現已不許採麝香,只能用代用品,所以現在的香囊是不含麝香的),活血通經,消腫止痛;蘇合香開竊,闢穢,止痛;冰片開竅醒神,清熱止痛。通過對傳統香囊配方的研究發現,這些芳香性物質通過呼吸道進入人體,可興奮神經系統,刺激機體免疫系統,促進抗體的生成,對多種致病菌有抑制生長的作用,可有效提高身

體的抗病能力。因此佩戴香囊是一種用來防治春、夏季流行病的好方法,同時還具有預防蚊蟲叮咬的作用。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並不是所有香囊都適宜佩戴,也不是所有人都適宜佩戴香囊。市場上魚目混珠的現象也時有發生,一些不法商販為了降低成本,利用劣質香水填充物來代替中藥作為香囊的內容物,人們長期佩戴這類以假充真的香囊對身體健康有害無益。因此,若要購買香囊應去正規藥店,在醫生或者藥師的指導下購買,切勿貪小便宜而購買成分不明的香囊。另外,正規香囊中的中藥多具有活血行氣的作用,孕婦和體質虛弱的人是不適宜佩戴的。結 語端午習俗中與保健相關的習俗還有許多。除了上述的洗艾澡、飲雄黃酒、佩香囊以及眾所周知的划龍舟、吃粽子外,還有“插艾葉掛菖蒲”,就是在端午節時,家家都要灑掃庭除,同時將菖蒲、艾葉插於門楣,懸於堂中,藉助菖蒲、艾葉的芳香之氣來驅邪避毒。再有就是“採百草”。俗話說端午百草都是藥,民間除了在這一天採艾葉、菖蒲外,還採龍膽草、硃砂根、丹蔘、車前草、商陸、天南星、半夏、七葉一枝花、五味子、葛根等多種草藥。在廣西靖西縣縣城,端午這一天還開藥市,農民從四面八方將新採的藥拿到市場出售,是很有民族特色的習俗。中醫認為,初夏時節,植物繁盛,容易辨識採集,同時這天採集的草藥藥力最強,療效最佳。後來,五月採藥的習俗被人們固定在五月初五端午這天了。另外,我國北方地區在端午節時還流行一種“走百病”的習俗。這一天人們要早早起床,走出家門,到野外或樹林中散步遊玩,據說這樣能走掉百病。這些老祖先流傳下來的傳統習俗不僅給端午節增添了情趣,更是中國人民豐富的生活經驗沉澱下來的養身防病的訣竅,蘊含著深厚的養生之道。然而,傳統的不代表絕對正確,天然的也並非絕對安全,這些習俗中也存在著一些不科學和不適應現在社會的因素。因此,我們在面對這些習俗的時候,一定要明白其中的科學道理,再因地制宜、因人而異地加以選擇和繼承,才能更好地發揮它們的作用。此外,雖然艾葉和香囊具有驅蟲防病之功,但並不是預防疾病的萬金油。合理膳食,規律作息,適度鍛鍊,增強體質,提高自身免疫力才是養生防病的必由之路。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