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吃什麼

來源:果殼範文吧 1.88W
冬至吃什麼1

早餐要吃黑

冬至吃什麼

黑色入腎

與冬相應,腎藏精氣,精氣為生命之源動力,是人體各種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與人體生長、發育、衰老以及免疫力、抗病力的密切相關。每日早餐吃黑色食品,可以補足精氣,提高免疫力,保持旺盛的精力。

如可食用黑米粥、黑豆膏、黑芝麻糊、黑棗黑木耳羹、黑魔芋餅、烏骨雞肉、紫菜等。

午餐巧搭配

均衡營養

冬季的午餐應供給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和易於消化的食物。可選用以下食物,巧妙搭配,科學膳食,提高營養,使食而有味道,補而不過量。

如可選用粳米、玉米、小麥、黃豆、豌豆等谷豆類;韭菜、香菜、大蒜、蘿蔔、黃花菜等蔬菜類;羊肉、牛肉、雞肉,其中羊肉尤宜老人冬季食用,及鱔魚、鯉魚、鰱魚、帶魚、蝦等肉食類;橘子、椰子、菠蘿、荔枝、桂圓等水果類。

晚餐喝菜粥

防止肥胖

冬季胃口大開,營養美味易使人發胖,特別是晚餐太豐富更容易使人發福。

故在冬季的晚餐應當以菜湯和菜粥為首選,因為它們不僅能暖胃,還能提供礦物質、纖維和維生素。雖然吃了之後很飽,可是實際落肚的東西並不多,不容易使人發胖,甚至肥胖的人還會體重下降。

飲料選果汁

補充無機鹽

冬季裡寒冷,氣溫低下,人體尿量增多,鉀、鈣等無機鹽隨尿液排出的量也增多,應及時予以補充。然而果汁中含有豐富的鉀、鈉、鈣、鐵等離子成分。故冬季裡應當以溫胃暖身的果汁為飲料尤為適宜。

也可多吃些含鉀、鈉、鈣、鐵豐富的食物,如蝦米、蝦皮、芝麻醬、豬肝、香蕉等。

冬至吃什麼2

餃子

中國人都愛白白胖胖的餃子,冬至吃餃子也是很多省市的地方習俗。傳說,“冬至節吃了餃子不凍耳朵”。餃子不僅皮薄餡多,味道鮮美,滿足人們味覺的享受,而且餃子的製作材料多樣營養,蒸煮的烹飪方式又方便健康,是人們百吃不厭的美食

羊肉

冬天容易出現手足冰冷,氣血不通的情況,多吃羊肉有利於身體內火旺盛,抗寒有效,是冬季飲食首選。將羊肉放入開水焯至半熟,用冷開水沖洗一遍;在鍋中放入水,將山藥、生薑一起放入,用中火煮至水開;水開後加入焯好的羊肉片,小火煮十分鐘;可根據口味加入枸杞或白蘿蔔,一碗暖身暖心的羊肉湯就大功告成啦!

除了羊肉湯,涮羊肉在大冬天也頗受歡迎。這炭火銅鍋裡,滿滿的白湯襯著兩根黨蔘、幾顆紅棗和桂圓,營養又美味,羊肉隨叫隨切,半肥半瘦、入口即化,吃下去眉毛都要鮮掉了。

湯圓

冬至,北方多是吃餃子的習俗,南方地區有的則是在冬至這一天吃湯圓。湯圓軟軟糯糯,皮薄餡足。黑芝麻、豆沙湯圓是甜湯圓中的經典,葷食主義者也愛吃肉湯圓。無論是甜是鹹,油滋滋的餡從內而外緩緩流出,一口吮完湯汁搭配著糯糯的外皮,一個下肚,迫不及待地再盛起一個。

六種冬至養生食物

1.羊肉

北方不少地方有冬至吃狗肉和羊肉的習俗,中醫認為,羊肉、狗肉都有壯陽補體的功效。事實上,在江南地區,蘇州人從冬至這天起也開始進補,所吃的正是馳名中外的吳中藏書羊肉。

2.豬肉

相比於羊肉和牛肉,豬肉的蛋白質含量比較低,而脂肪含量高。豬肉能提供人體必需的脂肪酸。豬肉性味甘成,滋陰潤燥,可提供血紅素和促進鐵吸收的半胱氨酸,能改善缺鐵性貧血。

3.黑米

黑米不像白米那樣精加工,而是多半在脫殼之後以糙米的形式直接食用,這種口感較粗的黑米適合用來煮粥。煮粥前先浸泡,充分吸收水分。泡米用的水要與米同煮,以儲存其中的營養成分。還可以做成點心、湯圓、粽子、麵包等。

4.生薑

冬至的另一道民俗食物是臘味姜飯,生薑自然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這一植物以肥厚而具辛辣氣味的地下根莖作為入饌的材料,細分來又有白姜、黃姜、黑肉姜、沙姜等不下十種,常見的生薑多半則是辣味適中的黃姜。

5.梨

梨是冬季水果中的首選,它含蘋果酸、檸檬酸、葡萄糖、果糖、鈣、磷、鐵以及多種維生素,梨有潤喉生津、潤肺止咳、滋養腸胃等功能。

6.堅果

中醫認為堅果多性味偏溫熱,其他季節吃得多容易上火,而寒冷的冬季則是“雪中送炭”了。此外,堅果多數能補腎,與冬季的對應臟器“腎”正好呼應。適量食用堅果,稱得上是冬至養生的竅門。

冬至吃什麼3

立冬還是冬至吃餃子?

立冬和冬至都是冬季的節氣,這兩個節氣都是非常容易混淆的節氣,立冬是冬季的第一個節氣,每年11月7日或8日將迎來立冬。冬至是冬季的第四個節氣,冬至時間為每年的12月21日至23日之間。

那麼立冬還是冬至吃餃子呢?吃餃子的習俗有很大的普適性,很多節日、節氣好像吃的都是餃子。三伏天的頭伏要吃餃子,立冬那天吃餃子,冬至吃餃子,過年還要吃餃子。不過這些吃餃子的習俗多是和北方各地有關。

立冬是個進補的節氣,“立冬補冬,補嘴空”的諺語。在北方,特別是北京、天津的人們愛吃餃子。為什麼立冬吃餃子?因為餃子是來源於“交子之時”的說法。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現在的人們已經逐漸恢復了這一古老習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樣的餃子賣得很火。

立冬不算冬,冬至到來,才有冬天的感覺。冬至過後,一年中最寒冷的天氣就要來到。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許多地區家家必不可少的節日飯。

冬至吃餃子始於張仲景。張仲景是河南南陽人,生活在農耕文化的中心區域。冬天來了,當地百姓很多人耳朵被凍壞,這讓張仲景很是擔憂。於是他把羊肉和一些驅寒的藥物放在一起煮熟,用麵皮包成耳朵形狀,煮熟後送給被凍傷的百姓食用。這既是一種食物,也是一種防凍傷的藥物,張仲景叫它“祛寒嬌耳湯”,百姓吃了以後,血脈通暢,兩耳變暖,凍傷也就好了。

“嬌耳”就是餃子的原型,從冬至開始到除夕,張仲景一直開棚舍藥,後人為了紀念張仲景的功德,把張仲景尊為“醫聖”的同時,把餃子創始者的名頭也一併給了張仲景。冬至吃餃子這一習俗也由此開始流傳到今天。

冬季吃什麼餃子?

冬日吃餃子是一種習俗。吃餃子可以吃,但不要貪吃。並且合理用餡還可以增加其補腎養胃等功效。下面小編推薦3款適合冬季食用的餃子。

1、胡蘿蔔羊肉餃

推薦胡蘿蔔羊肉餃,其主要是有著改善胃病,治脾胃虛冷是很有幫助的。胡蘿蔔性溫,可調補中焦和腸胃等。而羊肉補氣養血,溫中暖腎。非常適合氣血虛,胃寒的患者。冬至吃餃子,這是不錯的一個選擇。

2、洋蔥牛肉餃

手腳冰冷,與腸胃也有一定的關係。特別是一些女孩子,手腳冰涼。洋蔥可以健胃消食、平肝、潤腸、利尿、發汗。牛肉性溫,補脾胃、益氣血、強筋骨,可以使人精神振奮。如果出現手腳冰涼、腸胃不好等,這個餃子也是不錯的。

3、白蘿蔔豬肉黑木耳餃

黑木耳性平,可補氣血、益腎、通便,現代研究發現能降低膽固醇和血黏度。白蘿蔔順氣健脾、消食化痰。豬肉性平,補虛增氣力。與胡蘿蔔羊肉餃或者洋蔥牛肉餃相比,這款餃子有著健胃消食化痰等功效。

立冬還是冬至吃餃子?其實在北方,很多重大的節日都是吃餃子。到底是立冬吃餃子還是冬至吃餃子,也不必糾纏,多吃點美味的水餃也無妨。

冬至吃什麼4

在廣西,冬至是較大的民間傳統節日,漢族尤其重視此節,壯、侗等少數民族也有過冬至的習俗。在廣西民間,流傳“冬至大過年”的俗諺。在商朝、周朝、秦朝,把冬至這一天設為“歲首”——過大年。

一、【臘味】

冬至醃製臘味食品是廣西各族普通存在的習俗,冬至前後才有北風和幹風天,可以著手準備過年食物。

臘物必須在短短的一個月完成,家家戶戶忙碌購買豬肉做臘肉,還有的做臘雞、臘鴨、臘魚、臘豬頭、臘腸、臘血腸等。桂北地區有“冬至臘肉不用鹽”的說法;貴港等地有冬至釀酒的習俗,名為“冬酒”,作日後待客和春節酒席之用。

二、【米粽】

粽子、沙糕、餈粑(又稱“冬餈”或者“大肚餈”)等也是冬至節的食品。玉林人過冬至,幾乎家家必包米粽,一些當地人乾脆叫冬至為“米粽節”。

玉林米粽以精鹽、南乳、豉油、五香粉等為調料,再選以豬肉、海味、綠豆、荷包豆、栗子、花生等作餡,熬熟後香味四溢,是玉林市民最喜歡吃的一種食品之一。冬至吃米粽還有“糯米補氣”的說法,寄寓了勞動人民補益力氣,以待來年的樸素願望。

三、【魚生】

在賓陽、龍州、那坡、扶綏等地的壯、漢族,魚生是冬至的大菜。

民間有“冬至魚生,夏至狗肉”的俗諺,認為冬至外陰冷而內陽熱,宜吃涼性魚生潤腸;夏至表陽燥熱而內陰寒,宜吃溫性狗肉暖胃。

四、【豆腐釀】

在冬至,玉林、梧州等地漢族吃豆腐釀,德保等地壯族吃南瓜飯,此與北方冬至吃百味餛飩的寓意相同。

古人認為,宇宙萬物均從原始的混沌狀態發展變化而來,冬至曾作為曆元歲首,是萬物運動變化的初始。因此,冬至吃豆腐釀、南瓜飯、餛飩即象徵宇宙混沌之形,又寓意開天闢地之始。

五、【湯圓】

冬至食品羅為豐富並有寓意。在民間,冬至普遍有吃湯圓的習俗。天圓地方,湯圓象徵天圓,吃湯圓意為祭天。

古代有冬至祭天、夏至祭地的風俗,冬至吃湯圓即古代祭天的遺風。

六、【吃冬】

以前,武宣、南寧等地,已嫁婦女於冬至白天可以去孃家“吃冬”,但須於天黑前趕回夫家;如不能趕回夫家者,則要到外族人家留宿過夜。

新中國成立後,鐘山、陽朔、上林、大新、三江等地冬至有集體祭拜宗祠、社公、土地公的風俗,殺豬宰羊,大辦酒席,祭拜儀式十分隆重。

冬至吃什麼5

俗語有言,冬至大如年。今天是農曆十一月二十八,傳統的冬至日。在洞頭,說閩南語的居民會把冬至叫做“冬節”,有“搓湯圓、做雞母狗粿、敬神佛、祭祖先”的習俗,數百年一直傳承,從未間斷。

每年的冬至節,海島人家除了一家人聚在一起吃湯圓外,還會吃“雞母狗餜”,這種食物有點類似於“米塑”,指的是用米粉做的雞、鴨、狗、豬、羊等家禽家畜。

現在,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過去自家制作雞母狗餜的習慣已漸漸衰退,在洞頭,大街小巷應運而生了一些製作應節食品的小餜店,每逢傳統節日的來臨,也就是這些小餜店最熱鬧的時候。也有人家,會在冬至日當天,做些“雞母狗餜”拿到街上賣,賺點外快。

拓展:洞頭的冬天

霜降後,百島洞頭依然淡定如戲臺上的老生,不緊不慢地踱著方步,繼續著夏的餘韻。站到立冬的門檻上,向遠處望望,山間的林木,才有了些許霜紅的葉片,像簪在髮際的金釵步搖,熠熠生輝。路邊的荒草,才伸出枯黃的手,承接白色的霜衣;山野裡,星星點點的野菊,綻開紫色的笑靨,田埂壟間,彷彿處處可聞她們銀鈴般的笑聲。一直到冬至,風一陣雨一陣,海島才刪繁就簡,露出疏朗遒勁的骨骼,透出一股凜然英雄氣。

洞頭的冬天,是風喚來的。風是冬的觸鬚,自屋頂瓦楞間,窗櫺細隙間,嚴實的被縫間,擠進來,細細碎碎,卻又鋒利如刀,海島鹹腥的空氣中,便瀰漫了冬的氣味。夜半,風在窗外,掄起搗衣的木槌,將樹梢上依舊繁密的葉子,翻翻卷卷,拍拍打打。那深綠的、淡黃的、楓紅的葉子,像一群剛剛放學的孩子,時而驚呼,時而譁笑,追追打打,噼噼啪啪,響成一片;風從晾紫菜的竹杆架穿過,嗚嗚如響哨,又如深長的嘆息,像誰在暗夜,用街頭藝人的風格,散漫地吹奏一曲冬之吟;晾在房簷下的一串串魚乾,在風的喊聲中紛紛醒來,搖擺著單薄的身子,彷彿回到蔚藍的海水裡,悠遊如前。冬恍若站在時間高處的上將軍,氣定神閒,指揮著風,像統帥千軍萬馬,一夜間,攻陷了海島的所有城池。起夜的人向窗外匆匆一望,風起處,影影綽綽,冬的影子叢生,便哆哆嗦嗦,嘆一聲:冬來了。

風,在洞頭,是計算漁期的量詞。漁船往往只在大風起時,才會收網回港避風,於是,從出海捕魚到颳風返回的整個漁期,稱為“一風”,第一次起風回港,海島人叫作“頭風”,第二次,就是“二風”,海島的冬天,被一次次的風,分割成一段段長短不一的歲月行板,像結繩記事般,簡潔明瞭。

洞頭的冬天,是順著湯圓滑來的。在洞頭,冬至是冬的標誌,更是新的開始。“吃了冬至湯圓長一歲”,是洞頭人獨一無二的習俗。孩子們說自己的年齡,會奶聲奶聲地說“吃了冬至湯圓就長几歲了”,一臉對長大的期待。因此,洞頭的冬至像過年般隆重。長年在海水裡浸泡勞作的漁婦們,冬至的前夜,會用粗糙皸裂的手,搓一顆顆細滑如絲的湯圓,祈求一家人團團圓圓。在洞頭,更有吃冬至“狀元圓”得狀元的祈願,所謂的“狀元圓”,是個頭比較大,包了芝麻餡的湯圓,洞頭人稱之為“圓母”。女人們便會搓一個又大又甜的“圓母”,悄悄留給最心愛的孩子吃。洞頭還有獨特的冬至民俗,用米粉捏一些惟妙惟肖的雞鴨魚蝦,叫做“雞母狗餜”,來祭拜上蒼,祈求六畜興旺,五穀豐登。冬至一早,人手一碗滾燙甜膩的湯圓,幾個香甜可口的“雞母狗餜”,吃得一家老小身暖心熱,海島的冬天,便在這暖意裡,徐徐展開冬的雲梯。

洞頭的冬天,山寒水瘦,卻是漁家人的旺季。民諺說:“冬至過,年關末,帶魚像柴片”。漁船出海幾天後,起風了,夜裡,女人們就要起來幾次,看看漁港裡,有沒有男人漁船的桅燈。一旦發現熟悉的標誌燈,女人們便從視窗探出頭去,高聲喊,漁船進港囉!一時間,寧靜的村子裡,燈紛紛“啪”地亮了,狗吠聲此起彼伏,女人們三下兩下穿戴暖和,頂著寒風,拎著馬燈,挑著魚簍,跑到岸邊,跳上小舢板,解纜提櫓,“欸乃欸乃”向漁船劃去。男人們把魚卸到小舢板上,邊卸邊相互詢問海上的事家裡的事,有時來不及細說,便去補充供給。那些魚,就交給女人們處理了。魚販子來了,挑桃揀揀,再好的魚在他們的口中都成了臭魚爛蝦。女人們不著急,也不爭辯,這魚,是自家男人在風口浪尖捕來,是男人的血汗,更是一家老少的溫飽,聽兩句不好聽的,打什麼緊,等他們貶夠了,該什麼價,還是什麼價,毫釐不讓。結完賬,收了錢,才笑嘻嘻地回道:你當挑媳婦呢,嫌這嫌那,你媳婦還不一定有這魚蝦鮮嫩哩!三兩句把魚販子堵得無話可說。狂風大作的日子,漁家人圍著爐火,烤幾條目魚須,蒸一些鮟鱇魚乾,就著本地產的“船老大”米酒,摩搓著硬繭處處的手掌,咀嚼一番狂風惡浪裡的壯懷激烈。女人們則拿出毛線,打起孩子的毛衣褲,或是幫人織一段漁網,貼補家用。

洞頭的冬天,雪是尊貴的稀客,一入冬,海島人就盼著下雪。“年頭雪,鯧魚肥,年末雪,魚蟹滿倉‘北’( 爬)。”下雪,就意味著這是一個豐收的冬季。可是海島極少下雪,偶爾撒下幾顆雪籽,孩子們就跑到屋外不停地蹦啊跳啊,伸出手掬著,張開嘴接著。漁家諺語說:冬天一捧雪,勝過藥十貼。海島一下雪,女人們就拿出瓶瓶罐罐,把積雪一點點收藏起來,夏天孩子上火了,發燒了,或生了癤癰,取去雪水喝上幾口,用雪水沖洗瘡口,便“藥”到病除。

洞頭的冬天,來得遲,去得也緩,節令過了雨水,有時驚蟄的雷響也過了,它還纏纏綿綿,不肯離去,海島人常說“不吃五月粽,破衣破襖不能送”。只有霧來了,洞頭的冬天,才真正地解纜揮槳,去歲月深處,等待風的再一次召喚。

冬至吃什麼6

北方冬至要吃餃子

在我國北方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說法,為何冬至這一天要吃餃子呢?餃子原名“嬌耳”,相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發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了。

東漢末年,名醫張仲景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飢受寒,耳朵都凍爛了,於是發明了“祛寒嬌耳湯”,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在鍋裡煮熬,煮好後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麵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後分給病人,每人兩隻嬌耳,一碗湯。人們吃下祛寒湯後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一段時間病人的爛耳朵就好了。

張仲景舍藥一直持續到大年三十。大年出一,人們慶祝新年,也慶祝爛耳康復,就仿嬌耳的樣子做成食物,並稱之為“餃耳”、“餃子”。此後,“祛寒嬌耳湯”的故事一直在民間廣為流傳。每逢冬至和大年七年級,人們吃著餃子,心裡仍記掛著張仲景的恩情。所以,現在又有“冬至吃餃子一冬不會凍耳朵”的說法。

蘇州人冬至吃餛飩憶西施

由於蘇州二千五百年前是吳國的都城,而吳國始祖是周太王后裔,曾承襲周代曆法把冬至作為一年之初,所以至今古城蘇州仍有“冬至大如年”的遺俗。

在冬至,蘇州人還有吃餛飩的習俗。相傳,吃膩了山珍海味的吳王沒胃口,美女西施就進御廚房包出一種點心獻給吳王。吳王一口氣吃了一大碗,連聲問:“此為何種點心,如此鮮美?”西施想:這昏君渾渾噩噩混沌不開,便隨口應道:“混沌。”後來,為了紀念西施創造的這種美食,蘇州人便把餛飩定為冬至節的食物。

寧夏冬至要吃“頭腦”

在冬至這一天,銀川有個習俗,這一天要喝粉湯、吃羊肉粉湯餃子。銀川人還給羊肉粉湯叫了個特別的名字,“頭腦”。羊肉粉湯由蘑菇和羊肉烹飪而成,佐以鹽、姜、蔥、蒜、辣椒、醬油等調料,湯滾開後放進切好的粉塊、泡好的粉條,再加入韭黃、蒜苗、香菜,這樣一鍋五顏六色的羊肉粉湯就做好了,香氣撲鼻,讓人垂涎欲滴。

粉湯餃子做好後先盛一碗供起來,還要給近鄰端上一碗。羊肉粉湯餃子做法獨特,味道香辣可口,現在已成為銀川的一道特色小吃。

潮汕地區冬至祭祖先、吃甜丸

在潮汕地區,冬至又稱“小過年”,是民間一個大節日。在這一天老百姓要備足豬肉、雞、魚等三牲和果品,上祠堂祭拜祖先,然後家人圍桌共餐。在沿海地區,則要在漁民出海捕魚之前祭拜祖先,為漁民祈福,求神明和祖先保佑出海平安歸來。

潮汕有“吃了冬節圓多一歲”之說,其中“冬節圓”就是湯圓了,在潮汕地區又叫甜丸,在冬至這一天吃甜丸的習俗幾乎普及整個潮汕地區。在很久以前,這些甜丸不僅是用來吃,人們還將甜丸貼在自家的門頂、屋樑之上,一來是這甜丸圓圓的,預示明年豐收、全家團圓,二來是為了答謝老鼠給農民送來五穀種子。如今人們也不在貼甜丸,不過冬至節吃湯圓的習俗依舊流傳至今。

江南水鄉冬至節吃紅豆糯米飯

在我國的江南水鄉,在冬至之夜有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

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不過,這個疫鬼最怕紅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紅豆糯米飯來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上海冬至家家吃湯圓

舊時上海,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上海人在冬至這一天習慣吃湯圓,來慶祝冬至的到來。用糯米粉做成麵糰,裡面包上各種餡料,做好的湯圓用來祭祖以及互贈親朋。

杭州人一天三頓吃年糕

杭州人喜歡在冬至這一天吃年糕來慶祝。每逢冬至,都會制糕來祭祖或者饋贈親友。在飲食上,三餐都會做不同風味的年糕,芝麻粉拌白糖的年糕、肉絲炒年糕等等種類繁多。杭州人冬至吃年糕圖吉利,寓意年年長高。

中華大地上的各種冬至飲食風俗至今依然廣為流傳,足以見這一天對於百姓農耕勞作以及生活作息帶來的重要影響。的確,冬至是陰極之至,陽氣始至,在此之後又有小寒、大寒和數九接踵而至,預示著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即將到來。因此從冬至之後冬季要多注意保暖,在飲食上也要多食溫熱食物,增強禦寒能力。

冬至吃什麼7

冬至日該吃什麼

羊肉湯

冬至吃羊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現山東滕州一帶,這天被稱作數九,節前會給長輩送諸如羊肉等禮品,數九家家都要喝羊肉湯,對個人對長輩對家庭都為圖個好兆頭。

年糕

杭州年糕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食物,屬於農曆新年的應時食品。年糕是用黏性大的糯米或米粉蒸成的糕,在春節和冬至,我國很多地區都有講究吃年糕。

年糕有紅、黃、白三色,象徵金銀,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寓意著小孩身高一年比一年提高。所以前人有詩稱年糕:“年糕寓意稍雲深,白色如銀黃色金。年歲盼高時時利,虔誠默祝望財臨。”

杭州人冬至吃年糕,吃年糕從明末清初直到今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風味的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長高,圖個吉利。

番薯湯果

在寧波的傳統習俗中,番薯湯果是冬至必吃的美食之一。“番”和“翻”同音,在寧波人的理解中,冬至吃番薯,就是將過去一年的黴運全部“翻”過去。湯果,跟湯糰類似,但個頭要小得多,而且裡面沒有餡。湯果也被叫做圓子,取其“團圓”、“圓滿”之意。老寧波也有“吃了湯果大一歲”的說法。

冬釀酒

此酒只在每年冬至前釀造一次,味道甜淡,清香撲鼻。斟酒入杯,酒香漸漸泛起、然後擴散,最後滿室皆是暖暖的甜甜的香氣,讓人不飲先醉。不過冬釀酒度很淡的,老少婦孺均能喝上兩杯。舊時的蘇州冬釀酒是一種米酒,與桂花一同釀製而成,口味甘甜,色澤金黃,隱隱地有桂花的幽香,十分爽口怡人。

冬至團

蘇州人冬至夜吃“冬至團”。冬至團又稱“稻窠團”,用糯米粉加餡料做成,餡料有肉糜、菜果、豆沙、蘿蔔絲等,做成後用於祭祀、食用或贈送親友。冬至團又稱為“稻窠團”,在冬至日前一夜,磨粉為團,以肉糜、菜果、豆沙、蘿蔔絲為餡,祭祀並互相贈送。現在仍有吃冬至糰子的習俗。

冬至是什麼意思

二十四節氣之一,在12月21、22或23日。這一天太陽經過冬至點,北半球白天最短,夜間最長。

冬至,是我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過冬至節的習俗。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來了,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間。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古人對冬至的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冬至過後,各地氣候都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進九”,我國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說法。

現代天文科學測定,冬至日太陽直射南迴歸線,陽光對北半球最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這天之後,太陽又逐漸北移。

在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迴圈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晉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於正旦。”說明古代對冬至日的重視。

現在,一些地方還把冬至作為一個節日來過。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各個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

冬至出門有什麼講究嗎

1、鬼節之說

冬至不僅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而且也是中國重要的祭祀節日。很多地方在冬至這一天有祭祀祖先的習俗,而冬至上墳祭祀的時候陰氣比較重,所以在祭祀之後一般都會早點回家。

2、民間傳說

傳說在盤古開天之時,冬至正是萬惡出沒的時候,而晚上是陰氣比較重的時候,這個時候很多地方流傳著冬至的晚上出門不吉利的說法。

3、天氣因素

冬至的來臨,標誌著一年中最寒冷的時段就要到了,這時候往往是疾病感冒的高峰期,所以冬至晚上能早點回去的還是早點回去,況且大晚上家裡肯定比還在外遊蕩更為安全。

4、晝短夜長

冬至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而古時候的人們到了晚上不像現在有夜市,燈火通明,古時候的人們晚上出門很不方便,所以古時候的人們在天黑之前都會早早的回家了。

冬至吃什麼8

陽氣虛弱者時值冬至,天寒地凍,為一年中陰氣最盛、陽氣最弱之季。陽虛的人常會流清水涕、手足冰涼、易生凍瘡、夜尿頻頻。這類人可用乾薑、人蔘、熟附子、辣椒、羊肉等共食之,三九天尤為需要。同時還可服用金匱腎氣丸等,以期陽氣生髮。

易患冬病者慢性支氣管炎、凍瘡、尿多症等冬至病,在中醫看來屬腎氣虧虛、陽虛外寒。調治的辦法是溫藥和之。如熟附子、肉桂、海馬、狗腎、人蔘、甘草、枸杞子等皆可使用。除用藥進補,還可以食補之,如生薑肉湯對咳喘療效較好。附子生薑桂枝湯對防治凍瘡有益,以此外洗也有效果。

養生益壽者養生益壽,冬至進補就是個很好的辦法。原則上說,有不足就要補充。例如,用腦多者應經常吃核桃,體力消耗大者,要及時補充水果、蔬菜等。補多少、怎麼補,要因人而異。

防春夏病者醫學家們證實,冬天調養得好,春夏發病就少。正是基於這個觀點,冬補應以高蛋白、高熱量的食物為宜。可用各種魚類及牛、羊、狗肉,加放中藥人蔘、黃芪、桂圓、紅棗等,或做湯、或為膳。只要脾胃吸收好,進補後定會使人儲備更多的能量,從而增強免疫抗病能力。

總之,凡先天不足,後天失調,久病體虛,勞力過度,勞神內耗,產後,術後及虧虛早衰者,均為冬至進補的物件。

冬至時節的進補食譜如下:

羊肉燉蘿蔔:

[配料]白蘿蔔500克,羊肉250克,姜、料酒、食鹽適量。

[做法]白蘿蔔、羊肉洗淨切塊備用,鍋內放入適量清水將羊肉入鍋,開鍋後5、6分鐘撈出羊肉,水倒掉,重新換水燒開後放入羊肉、姜、料酒、鹽,燉至六成熟,將白蘿蔔入鍋至熟。

[功效]益氣補虛,溫中暖下。對腰膝痠軟,睏倦乏力,腎虛陽痿,脾胃虛寒者更為適宜。

麻油拌菠菜:

[配料]菠菜1斤,食鹽、麻油適量。

[做法]菠菜洗淨,開水焯熟,撈出入盤,加入適量食鹽,淋上麻油即可。

[功效]通脈開胸,下氣調中,止渴潤燥。

炒雙菇:

[配料]水髮香菇、鮮蘑菇等量,植物油、醬油、白糖、水澱粉、味精、鹽、黃酒、薑末、鮮湯、麻油適量。

[做法]香菇、鮮蘑洗淨切片,炒鍋燒熱入油,下雙菇煸炒後,放姜、醬油、糖、黃酒繼續煸炒,使之入味,加入鮮湯燒滾後,放味精、鹽,用水澱粉勾芡,淋上麻油,裝盤即可。

[功效]補益腸胃,化痰散寒。

這道菜可增強機體免疫功能,對高血脂患者更為適宜。

冬至吃什麼9

一、冬至如何進補

人體的體質有陰陽寒熱之別,臟腑氣血的盛衰千差萬別,過去的疾患史也錯綜複雜,因此進補方案需因體質制宜、因病制宜。在吃補藥前先要調理好脾胃,或先吃一些“開路方”,才補得進去。

老年人冬令進補不能忘記人體臟腑、氣血、陰陽等各方面的平衡。她認為,老年人往往集多種疾病於一身,在服用進補的膏方時,應對膏方輔料的效能、飲食禁忌等有所瞭解,以防止引起不良反應。如服含有人蔘、黃芪等補氣的膏方時,應忌食生蘿蔔;服用膏方時一般不宜用茶水衝飲;如遇感冒發熱、傷食腹瀉等,也應暫停服用膏方。 中醫學還認為,人體內的血液,得溫則易於流動,得寒就容易停滯。天氣寒冷,會使人體血管中的血液流動不暢,甚至引起淤血阻滯,從而加劇心腦血管疾病的發作機率。

養生專家建議,冬至時節飲食宜多樣,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適當選用高鈣食品。食宜清淡,不宜吃濃濁、肥膩和過鹹食品。冬天陽氣日衰,脾喜溫惡冷,因此宜食溫熱之品保護脾腎。吃飯的時候宜少緩,少量多餐,以保證所需營養又不傷脾胃。應注意“三多三少”,即蛋白質、維生素、纖維素多;糖類、脂肪、鹽少。食宜溫熱熟飲。

此外,在精神調養方面,要儘量保持精神暢達樂觀,不為瑣事勞神,不要強求名利、患得患失。合理用腦,有意識地發展心智,培養良好的性格,時刻保持快樂,心態平和,振奮精神,在日常生活中發現生活樂趣。避免勞累過度,積勞成疾,同時要注意加強身體鍛鍊。

醫學專家提醒,對於高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等疾病患者來說,冬至以後要更加註意防寒保暖,及時添衣,衣褲既要保暖效能好,又要柔軟寬鬆,不宜穿得過緊,以利於血液的流暢。此外,還應該合理調節飲食起居,不酗酒、不吸菸、不過度勞累,情緒穩定,保持良好的心境,切忌急躁和精神抑鬱。

二、冬至進補5個第一

第一菜:蓮藕

上榜理由:民間早有"荷蓮一身寶,秋藕最補人"的說法。 秋令時節,正是鮮藕應市之時。此時天氣乾燥,吃些藕,能起到養陰清熱、潤燥止渴、清心安神的作用。同時,蓮藕性溫,有收縮血管的功能,多吃可以補肺養血。蓮藕,毫無疑問地成為時下的"當家菜"。 鮮藕除了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外,蛋白質和各種維生素及礦物質的含量也很豐富,還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對治療便祕,促使有害物質排出,十分有益。

最佳吃法:七孔藕澱粉含量較高,水分少,糯而不脆,適宜做湯;九孔藕水分含量高,脆嫩、汁多,涼拌或清炒最為合適。

最好搭配:黑白木耳。搭配銀耳可以滋補肺陰,搭配黑木耳則可以滋補腎陰。

第一堅果:花生

上榜理由:秋季果實豐收,這其中,最具明星氣質的當屬有"長壽果"之稱的花生。"常吃花生能",花生仁中含蛋白質高達26%左右,相當於小麥的兩倍,且容易被人體吸收利用;含脂肪達40%,其中不飽和脂肪酸佔80%以上。花生的營養價值比糧食高,可與雞蛋、牛奶、肉類等一些動物性食物媲美。 中醫認為,花生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可以醒脾和胃、潤肺化痰、滋養調氣、清咽止咳。主治營養不良、食少體弱、燥咳少痰、咯血、面板紫斑、產婦乳少及大便燥結等病症。

最佳吃法:新鮮花生最好連殼煮著吃,煮熟後的花生不僅容易消化吸收,而且可以充分利用花生殼和內層紅衣的醫療保健作用。花生紅衣能抑制纖維蛋白的溶解,促進血小板新生,加強毛細血管的收縮功能,可治療血小板減少和防治出血性疾病;花生殼有降低血壓、調整膽固醇的作用。古籍認為,花生補中益氣,鹽水煮食養肺。

最好搭配:紅棗。搭配紅棗,能補脾益血、止血。對脾虛血少、貧血有一定療效,對女性尤為有益。

第一補:山藥

上榜理由:每個季節都講補,但進補方式不一樣,春天溫補、夏天清補、秋天要潤補。秋季最佳的進補食物是山藥,不僅有"神仙之食"的美譽,還有"食物藥"的功效。 山藥含有澱粉酶、多酚氧化酶等物質,有利於脾胃消化吸收;山藥含有大量的黏液蛋白、維生素及微量元素,能有效阻止血脂在血管壁的沉澱,預防心血管疾病,有延年益壽的功效;中醫也認為,秋吃山藥有健脾益胃、滋腎益精、益肺止咳的功效。

最佳吃法:蒸著吃、做湯喝、炒菜均可。蒸著吃,營養損失最小。

最好搭配:枸杞。如果不單獨吃山藥,可以和枸杞搭配來熬枸杞山藥粥,能更好地發揮滋補效果。

第一肉:墨魚

上榜理由:關於吃肉,民間一直有"四條腿的不如兩條腿,兩條腿的不如沒腿"的說法。墨魚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每百克肉含蛋白質13克,脂肪僅0.7克,還含有碳水化合物和維生素A、B族維生素及鈣、磷、鐵等人體所必需的物質,是一種高蛋白低脂肪滋補食品。秋天吃墨魚,對女性尤其滋補。

墨魚具有益血補腎、健胃理氣的功效,秋吃墨魚能養陰生津。

最佳吃法:紅燒、爆炒、熘、燉、涼拌,做湯均可,但為防秋燥,墨魚做湯是比較合適的。 最好搭配:豆腐,也屬於養陰生津的食物,一起吃還能起到蛋白互補的作用。

第一飲:黃酒

上榜理由:"菊花開,飲黃酒"。黃酒是我國的民族特產,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類之一,是含人體必需的氨基酸比較全面的飲料酒,含有18種氨基酸,這在世界營養類酒中是少見的。黃酒還含較高的功能性低聚糖,能提高免疫力和抗病力,是葡萄酒、啤酒無法比擬的。

黃酒的功能根基深厚。中醫認為,黃酒性熱味甘苦,有通經絡、行血脈、溫脾胃、潤面板、散溼氣等治療作用。

最佳飲用方法:黃酒溫飲,暖胃驅寒。黃酒的`傳統飲法是放在熱水中燙熱或隔火加熱後飲用,以35℃-45℃為佳。在黃酒燙熱過程中,黃酒中含有的極微量對人體健康無益的有機化合物,會隨著溫度升高而揮發掉,減輕對身體的傷害。

最好搭配:烏梅。秋季講究飲食以"收"為主,搭配烏梅恰恰符合"收"的理念,有養陰生津、潤肺護肝的作用。

三、冬至養生進補養生食譜

羊肉燉蘿蔔

原料:白蘿蔔500克,羊肉250克,姜、料酒、食鹽適量。

做法:原料洗淨切塊備用。放入適量清水,將羊肉入鍋,開鍋後五六分鐘撈出羊肉。重新換水燒開後,放入羊肉、姜、料酒、鹽,燉至六成熟,將白蘿蔔入鍋至熟。

功效:益氣補虛,溫中暖下。

牛膝蹄筋

原料:牛膝10g,豬蹄筋10%,雞肉50%,火腿50g,蘑菇25g,胡椒5g,味精5g,紹酒30g,生薑10g,蔥10g,食鹽5g,清湯適量。

做法:將牛膝洗淨後,切成斜口片。蹄筋放在蒸盆中,加入清水適量,上籠蒸約4小時,待蹄筋酥軟時取出,再用冷水浸漂2小時,剝去外層筋膜。火腿切成絲;蘑菇水發後,切成絲;生薑、蔥切成薑片、蔥段.將發脹後的蹄筋切成節,雞肉剁成2cm的方塊。將蹄筋、雞肉放入蒸碗內,把牛膝片擺在雞肉的面上,火腿絲和蘑菇絲調合勻後,撒在周圍;薑片、蔥段放人蒸碗中,再加胡椒粉、味精、紹酒、食鹽、清湯,調好湯味,灌人蒸碗中。上籠蒸約3小時,待蹄筋熟爛後,立即出籠,揀去薑片、蔥節,調味後即成。

功效:補肝腎,強筋骨。

蓮藕豬脊湯

原料:連骨豬脊500g,蓮藕250g,蔥段、薑片、料酒、精鹽各適量。

做法:將蓮藕洗淨,切成厚片;豬脊髓洗淨,入沸水中氽燙後撈出,瀝乾水分。將豬脊髓與藕片同放入砂鍋,加適量清水,放入蔥段、薑片和料酒,用大火燒開後轉用小火慢燉約150分鐘至熟,撈去蔥段、薑片加入精鹽調味即可。

功效:滋陰補髓。

牛肉紅棗湯

原料:牛肉250g,紅棗20g,精鹽、料酒、薑片、味精各適量。

做法:牛肉洗淨切小塊;紅棗洗淨。將牛肉塊、紅棗同入鍋,加清水適量,放入料酒、薑片,燉至牛肉熟爛,加入精鹽和味精調味即可。

功效:補中益氣。

蓮藕章魚湯

原料:蓮藕、章魚各250g,精鹽2g,香油少許。

做法:蓮藕洗淨切片,章魚加工整理,洗淨,切小塊。將蓮藕片放入砂鍋,加入適量清水,上火煮至斷生,再放入章魚塊,煮熟後加精鹽調味,淋入香油即可。

功效:清血熱、降肝火。

四、冬至進補4禁忌

一忌盲目食狗肉。一些體質虛弱和患有關節炎等病的人,嚴冬多吃狗肉有好處。但不宜盲目食狗肉,以免食用狂犬肉,染上狂犬病。切忌吃狗肉後喝茶。

二忌虛實不分。中醫原則是“虛者補之”。虛則補,不虛則正常飲食就可,同時應分清補品的效能和適用範圍,是否適合自己。專家認為,進補主要是“補虛益損”,而虛又分氣虛、血虛、陰虛和陽虛四種,各有各的補法。

三忌慕名進補。雞湯不是所有人都能喝的,雞湯(包括燉雞湯和下藥材熬的雞湯)營養豐富,但膽道疾病患者、膽囊炎和膽結石症常發作者、腎功能不全者都不宜喝雞湯。

四忌無病進補。無病進補,既增加開支,又傷害身體,如服用魚肝油過量可引起中毒,長期服用葡萄糖會引起發胖。任何補藥服用過量都有害。

冬至吃什麼10

一、吃冬至面“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

在合肥,冬至吃麵的風俗與節氣、氣候、農事有關,冬至過後即是數九寒天,每隔九天數作一九。在滴水成冰的嚴冬,吃一碗熱騰騰的雞蛋掛麵,才算是過了一個冬至。

二、喝老母雞湯

冬至宣告寒冬的真正來臨。除了吃冬至面,喝老母雞湯也是多少年傳下來的習慣,因為中國冬至進補的習慣,老雞湯則一直被認為是冬至進補的最最佳食品。

三、吃南瓜粑粑

南瓜粑粑的做法很簡單,將南瓜去皮去瓤後洗淨切塊;再 放入鍋內,加水少許,煮熟後搗爛成泥狀;將南瓜泥內加入蔥妻末、精鹽、米粉,拌勻; 手上沾點水,用右手掌平伸挖一坨南瓜泥,然後左手配合;把南瓜泥捏成手掌大小約3釐米厚的粑粑狀,入籠旺火蒸熟……

四、吃南瓜糊

將老南瓜洗淨,切塊放鍋裡煮至爛熟,再加以麵粉攪拌成糊狀,煮沸後即可吃。從醫學和營養學角度講,南瓜糊香甜可口,暖胃熱身,價格又便宜,是很適宜的食物。

五、吃南瓜餅

南瓜去皮,去心、籽後切成片狀,放在籠內蒸熟。然後壓幹水分,加入白糖、麵粉和勻,成圓餅形粘上面包糠,放入油鍋內炸制,待熟呈金黃色即可。

冬至吃什麼11

河南冬至習俗

冬至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在這一天還有吃餃子、南方吃湯圓吃南瓜的習俗,諺語:"冬至到,吃水餃。"關於該節氣的詩詞和影視作品還有很多。

每年農曆冬至這天,河南人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河南人冬至吃什麼

吃"捏凍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餃子的俗稱。緣何有這種食俗呢?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是故形成"捏凍耳朵"此種習俗。以後人們稱它為"餃子",也有的稱它為"扁食"和"燙麵餃",人們還紛紛傳說吃了冬至的餃子不凍人。

吃"捏凍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餃子的俗稱。緣何有這種食俗呢?

張仲景是南陽稂東人,他著《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張仲景有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東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後毅然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其返鄉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飢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

冬至吃什麼12

古話說,“冬至大如年”,這個節氣,也可以算作一個節日,是要隆重過的。吃年糕、祭祖,是杭州人過冬至的習俗。

從清末民初直到現在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風味的年糕,早上吃的是芝麻粉拌白糖的年糕,中午是油墩兒菜、冬筍、肉絲炒年糕,晚餐是雪裡蕻、肉絲、筍絲湯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長高,圖個吉利。

年糕,一種用黏性大米或米粉製成的糕點,不僅味道鮮美香醇,還具有濃重的歷史氣息。因為地域與家庭的差異,每個人都有自己鍾愛的年糕口味和做法。早期被用來祭神或者供奉祖先,後期,年糕就逐漸演變成了一種春節必備佳餚。

體重正常的健康人吃年糕時可以稍微蘸點糖或者蜂蜜,沒有什麼關係,只有控制好量就行。吃年糕最好是吃飯時當做飯菜的一部分來吃,這樣不好增加全天攝入的總熱量,有助於控制體重。另外,吃年糕時除了最好不要飲酒,還是不要一次吃得過多才好,免得給消化系統造成太多的負擔。

年糕也可以入菜,這樣可以解決家宴中主食攝取量不足的問題。比如淮揚菜中有道名菜叫做“年糕炒螃蟹”。這道菜其實是搭配比較合理的,年糕是溫性的食物,具有補脾養胃的功效。螃蟹是寒性的食物、有些胃寒的人吃了會胃腸不舒服,甚至腹瀉。用年糕搭配螃蟹以中和螃蟹的寒涼,還能養胃益氣、平衡陰陽。把螃蟹剁成塊、年糕切成麻將塊,再簡單用些姜蔥和隨意搭配的原料就可以烹製而成,不但方法簡單,而且口味不錯哦!

除了年糕,還有冬至祭祀也是老傳統了。老祖先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漢朝的冬至稱為“冬節”,官府還會舉行名為“賀冬”的祝賀儀式。

民間每年的祭祀,一般都有兩次,春天是清明,然後就是冬至了。古代民間,有著“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饗祀先祖”的說法,說的就是冬至祭祀。

冬至養生:靜神少慮、早睡晚起

冬季的3個月份是陽氣收藏的時期。天氣非常寒冷,應重視保護身體的陽氣,不要使陽氣過度耗散。如果冬天過度消耗陽氣,體內陽氣儲存不足,則次年春天容易發生四肢無力,頭暈欲厥之類的現象,對養生不利。因此,這個時候應該從起居多加註意。

冬至養生,要靜神少慮,保持精神暢達樂觀,不為瑣事勞神,不要強求名利、患得患失;避免長期“超負荷運轉”,防止過度勞累,積勞成疾。民間養生有“起居有常,養其神也,不妄勞作,養其精也”的說法,冬至能合理安排起居作息,就能保養神氣,勞逸適度可養其腎精。

因此,在起居上,市民應早睡晚起。《黃帝內經》就提到:“早睡晚起,必待日光。”意思是說晚上9點鐘上床入睡,早晨太陽出來了再起床。就是所謂天睡我睡,天醒我醒。冬至過後,適當早睡、晚起,不熬夜,順應生命節律是很有必要的。

專家還建議此時睡好“子午覺”,這在養生學中具有重要地位,除了保證夜間睡眠,午飯後可適當打個盹,但要避免睡時著涼。

冬至吃什麼13

南方人冬至節氣吃什麼——湯圓

冬至吃湯圓,是我國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湯圓也稱湯糰,冬至吃湯糰又叫“冬至團”。南北各地還有不少湯圓的名品,如寧波湯圓餡多皮薄,糯而不粘;長沙姐妹湯圓潔白晶瑩,香甜可口;如今不僅冬至吃,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湯圓,更多關於湯圓的做法,可查詢菜譜大全。

廣東人冬至什麼——燒臘

冬至這天,大多數廣東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風俗。其中,燒臘就是廣東人冬至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傳統食品。全家人在祭祖之餘,準備一些臘肉臘腸吃一頓,以祈求來年能鴻運當頭。

潮汕人冬至吃什麼——冬節丸

潮汕有“冬節丸,一食就過年”的民諺,俗稱“添歲”,表示年雖還沒有過,但大家已加了一歲。孩子們最盼吃這碗甜丸,往往夜裡醒來都要問天亮了嗎?然而天好像要與孩子們開玩笑似的,老是不亮,故潮俗有“冬節夜,囉囉長,甜丸未煮天唔光”的童謠。

客家人冬至節氣吃什麼——釀酒

客家人認為,冬至時的水味最醇,用它釀的酒可久藏不壞,柔和爽口,回甜生津,後勁頗足。所以,客家人冬至釀酒已成為習俗。為了這一天,客家主婦常挑個吉祥的日子,專門到集市添置釀酒的器具,把陳年的酒罈搬到溪流中,用黃黃的細沙洗去汙物,再讓清涼的泉水反覆沖洗,最後置放在陰涼處風乾。

四川冬至吃什麼——羊肉湯

在四川卻是冬至吃羊肉湯,羊肉是冬日可謂冬日滋補之首,專家指出,吃羊肉既能御風寒,又可補身體,對一般風寒咳嗽、慢性氣管炎、虛寒哮喘、腎虧陽痿、腹部冷痛、體虛怕冷、腰膝痠軟、面黃肌瘦、氣血兩虧、病後 杭州人冬至吃什麼——年糕

吃年糕從清末民初直到現在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風味的年糕,早上吃的是芝麻粉拌白糖的年糕,中午是油墩兒菜、冬筍、肉絲炒年糕,晚餐是雪裡蕻、肉絲、筍絲湯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長高,圖個吉利。

北京人冬至吃什麼——餛飩

餛飩,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凶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河南人冬至吃什麼——捏凍耳朵

吃“捏凍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餃子的俗稱。緣何有這種食俗呢?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是故形成“捏凍耳朵”此種習俗。以後人們稱它為“餃子”,也有的稱它為“扁食”和“燙麵餃”,人們還紛紛傳說吃了冬至的餃子不凍人。

廈門人冬至吃什麼——薑母鴨

廈門人冬至吃薑母鴨。薑母鴨以紅面番鴨為原料,用芝麻油將鴨肉炒香後,再加入老薑(薑母)及米酒等燉煮而成。薑母鴨自家做的比較少,因此,冬至一到,就有很多人開始排隊買薑母鴨。

湖南冬至吃什麼——赤豆糯米飯

湖南湖北一帶,在冬至那一天一定要吃上赤豆糯米飯。糯米味甘、性溫,能夠補養人體正氣,吃了後會周身發熱,起到禦寒、滋補的作用,最適合在冬天食用。若是能用上黑糯米,那就更好了,黑糯米有助於產婦滋補產後造成的身體虛弱,有利於增加乳汁,哺乳嬰兒。相傳,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兒子不成才,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冬至吃什麼14

1、山楂

在寒冷的冬至節氣到來之時,吃一些美味又營養的山楂,讓它來幫我們調節我們的身體是非常不錯的選擇。每百克山楂果肉中含膳食纖維3。1克。俗話說:“欲得長生,腸中常清”。膳食纖維是身體的“腸道清道夫”,充足的膳食纖維可以促進腸道的蠕動和消化腺的分泌,有利於食腸的消化和廢物的排洩,促進體內的物質代謝。果膠具有降低膽固醇和血糖、預防膽結石形成的功效。

山楂有重要的藥用價值,自古以來,就成為健脾開胃、消食化滯、活血化痰的良藥。山楂以果實作藥用,性微溫,味酸甘,入脾、胃、肝經,有消食健胃、活血化淤、收斂止痢之功能。對肉積痰飲、痞滿吞酸、瀉痢腸風、腰痛疝氣、產後兒枕痛、惡露不盡、小兒乳食停滯等,均有療效。

2、石榴

很多人都比較喜歡吃石榴,不僅是因為口味酸甜,而且顏色鮮豔。就算是加工成飲料也十分受人喜歡。當然,石榴的營養價值也是很高的,專家表示,十六中富含多種人體所需的營養成分、維生素、有機酸、蛋白質、脂肪和多種礦物質,而其中的維生素含量比蘋果還要高出1—2倍。

石榴不僅可以助消化,還具有降低血脂血糖以及膽固醇的多種功效,更是可以預防多種心腦血管疾病。歷代醫藥書籍對它的醫療用途也有不少記載,至今仍作藥用。民間用酸石榴一個,連其子一齊嚼爛嚥下,治療胃口不開,消化不良。

紅石榴中富含礦物質,並具有兩大抗氧化成份——紅石榴多酚和花青素,還含有亞麻油酸,維他命C、B6、E和葉酸。紅石榴中含有的鈣、鎂、鋅等礦物質萃取精華,能迅速補充肌膚所失水份,令膚質更為明亮柔潤。提醒,石榴雖好,但吃多容易傷齒,生痰,不適宜便祕者、尿道炎患者、糖尿病者、實熱積滯者。

3、柚子

因為柚子皮厚耐藏,等到這樣寒冷的冬季來吃是理想的選擇,柚子有“天然水果罐頭”之稱。它含有非常豐富的蛋白質、有機酸、維生素以及鈣、磷、鎂、鈉等人體必需的元素,這是其他水果所難以比擬的。

除了營養價值高,還具有健胃、理氣化痰、潤肺清腸、補血健脾等功效,能促進食慾、治消化不良等症,理氣散結。可促進傷口癒合,對敗血病等有良好的輔助療效。冬季容易上火,柚子可以降火氣、抑制口腔潰瘍。

提醒,一個人一天吃100—200克的柚子,是比較容易被人體所吸收的。柚子味微酸因此不適宜空腹食用,飯前1個小時吃可促進食慾。鮮柚留皮去核,配以正北杏、貝母、未經漂染雪耳各50克,加數瓶蜜糖,燉後食用。

4、栗子

栗子含有較多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較少。此外還含有胡蘿蔔素、核黃素、抗壞血酸等多種維生素。栗子所含的多不飽和脂肪酸和維生素、礦物質能防治高血壓、冠心病、骨質疏鬆等,同時也能抗衰老。

中醫認為,栗子味甘、性溫,有補腎壯陽、健脾和胃、活血止血的功能。適用於腎虛、腰膝痠軟無力、筋骨疼痛、尿血、便血等症。栗子對人體的滋補功能,可與人蔘、黃芪、當歸等中藥材相媲美。

栗子可與雞肉搭配,更具有養胃健脾、強筋健骨之功效。雞肉味甘,性微溫,入脾、胃、肝經,具有溫中補脾、益氣養血、補腎益精之功效。更重要的是脂肪含量較少,尤其適合中老年人食用。特別提醒糖尿病、膽囊炎患者忌食。因含糖及澱粉高,對於過於肥胖的人要少吃。每次30克左右。

5、香蕉

香蕉香糯可口,含有豐富的維生素、食物纖維和鉀、鎂、鈉等礦物質,能有效維護面板、毛髮的健康,可以預防中風和高血壓。同時,有鎮定安眠,潤腸通便,潤肺止咳、清熱解毒,助消化和滋補的作用,對減肥也相當有效。

香蕉性寒,過量食用會引起胃腸功能紊亂,並造成體內鉀、鈉、鈣、鎂等元素的比例失調,對健康產生危害。特別適合溫熱病、口煩渴、大便祕結、痔瘡出血者和減肥者。體質偏虛寒者,如胃脹、腹瀉、腎炎者,最好少吃。有明顯水腫和需要禁鹽的病人也不宜多吃。

冬至吃什麼15

今日12時48分,北半球將迎來“冬至”,我國開始進入“數九寒天”。台州民諺有云,“冬至大如年”,在臺州過冬至,各地的習俗也不盡相同。

在椒江和臨海過冬至,“硬擂圓”是標配;三門人吃冬至圓,麥焦和豆麵是“黃金搭檔”;溫嶺的冬至圓花樣多,大的如雞蛋,小的如黃豆;仙居人冬至祭祖,上桌的菜要湊夠“九大碗”;玉環人的冬至,湯圓或番粉圓少不了。

椒黃路:“硬擂圓”是標配

林畢富,75歲,椒江人。

上週日,趁著兒孫都在家,老林一家子提早過了冬至。

椒江人過冬至的習俗,和過七月半差不多。當天,老林張羅了一桌豐盛的菜,先祭拜了祖宗,之後,全家一起吃了個團圓飯。

“飯桌上至少得有八道菜,其中,‘硬擂圓’絕對不能少。”老林介紹了“硬擂圓”的做法,“把糯米粉加水捏成圓形,就成了‘圓’。‘圓’煮熟之後,放在炒熟的黃豆粉上滾,這個過程就是‘擂’。”

如果嫌做“硬擂圓”麻煩,老林支了一個懶人招。從超市買回湯圓當半成品,芝麻、豆沙還是肉餡的,根據家人的口味選擇。湯圓熟後撈出來,在黃豆粉和紅糖上滾一滾,“硬擂圓”就大功告成了。

在臨海,“硬擂圓”也是過冬至的標配。

仙居:菜要湊夠“九大碗”

陳登科,28歲,仙居下各人。

上個週末,小陳家也過了冬至,不過,冬至祭祖的菜譜裡,並沒有“硬擂圓”。當天,70多歲的奶奶掌勺,紅燒肉和扁豆是拿手菜。奶奶還一再向他強調,上桌的菜必須湊夠“九大碗”。

“每年,我家的冬至儀式感都很強。”小陳告訴記者。由於爸爸和叔叔不在家,小陳成了家裡最年長的男丁,聽了奶奶的吩咐,點燃兩根蠟燭和三炷香,再燒點紙錢,祭祖儀式就算是完成了。

三門:麥焦、豆麵、冬至圓

朱立武,36歲,三門亭旁人。

三門人也吃冬至圓,個頭有土雞蛋大小。小朱說,其實也就是實心的糯米糰,只不過,外面裹著一層“紅衣”。“紅衣”的成分是紅豆粉、糖、芝麻等。在三門,一直流傳著“吃過冬至圓,就算長一歲”的說法。如果家有小孩,年齡幾歲,就得吃幾個冬至圓。

冬至圓、麥焦、豆麵是“黃金搭檔”。其中,豆麵燉大白菜是絕配。此外,飯桌上還可以再添幾道菜。

溫嶺:冬至圓大小不一

樑佳,27歲,溫嶺大溪人。

去年的冬至,小樑沒吃上冬至圓。按照大溪當地的風俗,她和家人去祭掃祖墓了。

今年,小樑嫁到了溫嶺鬆門。冬至快到了,婆婆常唸叨著這句話,還手把手教她如何做冬至圓。先做好圓窩,填餡,用虎口收成一尖角,再入蒸籠蒸熟,出鍋後滾上一層草粉,冬至圓就不黏手、不燙手了。冬至圓的餡料五花八門,有鹹蝦皮、豆腐乾、胡蘿蔔、茭白、豬肉、香蔥等。

同在溫嶺,小樑發現,鬆門的冬至圓大如雞蛋,石塘的冬至圓卻小如黃豆。石塘的冬至圓焯熟之後和豬油一起爆炒,也是蠻美味的。

玉環:湯圓和番粉圓是最愛

陳雅,26歲,玉環人。

“過冬至,玉環各地風俗差很多。”陳雅說。

她家是玉環北部的,冬至吃番粉圓,皮是用番薯粉做的,餡料是鹹的,主要成分有白蘿蔔塊、豬肉塊、鰻魚乾、豆腐乾等。番粉圓蒸熟之後呈淡綠色,更滑更爽口。

陳雅有一個同事是玉環海山鄉人,冬至則要吃湯圓。

延伸閱讀

在外地,冬至吃什麼?

北方冬至要吃餃子

在我國北方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說法,為何冬至這一天要吃餃子呢?餃子原名“嬌耳”,相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為治療凍耳朵發明的,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了。所以,現在又有“冬至吃餃子不會凍耳朵”的說法。

蘇州人冬至吃餛飩

由於蘇州2500年前是吳國的都城,而吳國始祖是周太王后裔,曾承襲周代曆法把冬至作為一年之初,所以至今古城蘇州仍有“冬至大如年”的遺俗。

相傳,吃膩了山珍海味的吳王沒胃口,美女西施就進御廚房包出一種點心獻給吳王,隨口說是“混沌”。為了紀念西施創造的這種美食,蘇州人便把餛飩定為冬至節的食物。

寧夏冬至要吃“頭腦”

在冬至這一天,銀川有個習俗,這一天要喝粉湯、吃羊肉粉湯餃子,還給起了個特別的名字——“頭腦”。羊肉粉湯由蘑菇和羊肉烹飪而成,佐以鹽、姜、蔥、蒜、辣椒、醬油等調料,湯滾開後放進切好的粉塊、泡好的粉條,再加入韭黃、蒜苗、香菜,這樣一鍋五顏六色的羊肉粉湯就做好了,香氣撲鼻,讓人垂涎欲滴。

粉湯餃子做好後先盛一碗供起來,還要給近鄰端上一碗。

江南水鄉吃紅豆糯米飯

在我國的江南水鄉,冬至之夜有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

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不過,這個疫鬼最怕紅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紅豆糯米飯來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上海冬至家家吃湯圓

舊時上海,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上海人在冬至這一天習慣吃湯圓,來慶祝冬至的到來。用糯米粉做成麵糰,裡面包上各種餡料,做好的湯圓用來祭祖以及互贈親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