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醫療的差距在哪兒

來源:果殼範文吧 2.7W
  中美醫療的差距在哪兒

我所在的美國克利夫蘭醫院每年接待四五千名從國外來就醫的病人,他們當中有很多人來自歐洲、中東、南美,病人到這裡來主要是尋求心臟病的外科治療。最近幾年,隨著中國人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們開始明顯地感覺到從中國來的病人在增多。

中美醫療的差距在哪兒

世界各地的病人之所以不惜花費巨大的代價、費盡周折選擇到克利夫蘭醫院來就醫,就是因為和世界上其他任何一家醫療機構相比,這裡心臟手術的風險都要低很多——可以低到有些機構的1/10。此外,有一些特殊的手術,其他地方的外科醫生一輩子只能做四五例,而這裡的大夫可能一年就要做一二百例,因為世界各地的病人都到這裡來,醫生診治疑難病的經驗就豐富。也就是說,技術水平高的`醫療機構,有一個對少見病自然篩選的過程。

對於來自中國的病人而言,情況也是一樣。即使在國內最擅長做心臟手術的醫院,醫生也會考慮某些疑難病、罕見病的危險性,治療的風險如果太大了,醫生就未必願意冒險去做。也有的病人,國內醫生主張對其做保守治療,而病人想做手術,對於那些有條件出國就醫的患者,醫生就可能推薦其到克利夫蘭醫院來。

那麼,中美之間醫療水平的差距主要在哪裡?還是以我熟悉的心臟外科為例:同樣是心臟搭橋手術,為什麼在克利夫蘭醫院做出來的手術效果就完全不一樣,術後併發症的發生率要低很多?實際上,原因不僅僅在於手術本身這個環節,還在於包括術前、術中的支援和術後恢復在內的整個過程。

在這裡,所有的術前檢查都在門診做,除非有特殊原因,病人都是在手術當天住院,沒有人在術前住到醫院裡。這樣的話,病人住院天數短,也節省了費用。術前準備由一套規範的術前教育程式來解決,病人通過看視訊或者聽護士講解,自己按照程式來參與術前準備。例如,醫生會告訴病人在術前第幾天要停什麼藥;手術前一個晚上需要用抗菌殺菌的特殊肥皂洗澡,洗兩次;要用什麼漱口。所有這些都通過規範的程式有條不紊地進行。

病人入院後直接進手術室,做完心臟手術當天送到重症監護病房(ICU),當天晚上脫離呼吸機,第二天從ICU轉到普通病房。到普通病房以後,一般還有幾天的恢復過程,醫院有專門的心臟手術術後恢復規範,這個規範是干預性非常強同時又很適度的。護士、理療師每天給病人循序漸進地實施手術恢復程式,術後的每一天該做什麼都有規定。比如,病人在手術後起床走動,一開始病人可能覺得自己真的不行,這時候理療師專門來幫助病人做這個鍛鍊,一定要做,而且都有詳細的記錄。

此時,還會有一個病案管理員為病人詳細地計劃出院以後應如何做。比如,如果病人出院後直接回家的話,家裡的住房要上幾層臺階、所住的房間離廁所多遠,這些情況都要問清楚,因為理療師需要根據病人的情況,計劃好這個病人在術後能走多少路、能不能上下樓梯。如果病人回家後需要上下樓梯的話,在其出院之前就有人幫助他做練習,醫院不會在病人安全方面沒做好準備的情況下就讓他出院。如果經過評估,病人真的無法上下樓梯,醫院就不會讓其回家,而是將病人轉到一個級別較低的康復中心,待其恢復到許可情況後再出院回家。

從我在美國頂級醫院長期工作的經歷來看,中美兩國之間醫療水平的差距不在於單個醫生的技能,也不在於裝置是否先進。比如,在做手術時,外科醫生切得怎麼樣、縫得怎麼樣,這方面當然很重要,但如果只看這方面就太侷限了。外科技能雖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臨床診治的過程需要依靠一個系統對每一位參與者進行嚴格的訓練。作為一名醫生,他知道自己的角色,他在整個龐大的“機器”裡面,要盡力做到的就是讓自己怎麼運轉到最好;同時,也要知道其他“零件”都在幹什麼,而且所有這些“零件”的運轉都是為了病人,為了一箇中心目的——那就是病人能夠得到最好的結果。

所以,美國醫療水平之高,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醫療團隊合作得非常好。置身其中,我可以說它是令人驚歎的。每一個過程都非常細節化、非常個體化,這方面中國目前確實還做不到。所以國內在醫院建設方面要想和國際接軌,我覺得在程式的建立和執行水平上,還有很大的提高空間。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