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科技課堂反思通用(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1.37W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裡,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反思指回頭、反過來思考的意思。那要怎麼寫好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資訊科技課堂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資訊科技課堂反思通用(15篇)

資訊科技課堂反思1

努力地去學習。例如在五年級資訊科技教學中,要求學生掌握幻燈片的操作,在第一節課時,我就讓學生欣賞教師製作的課件,從單純的文字、單純的圖片到複雜的圖片與文字混合,從靜態的單張到動態的多張幻燈片展示。學生剛開始看到時都很吃驚,一個個都發出“啊!哇!”的驚訝聲。“我們也能做出這麼漂亮的幻燈片來嗎?”這樣激起學生心動,然後老師再開始講授。隨著一課課的深入,學生髮現這些技巧自己也是能掌握的,讓學生的心動趨向於行動,而教師只要再把這些目標分成一個個具體的環節。在我的課堂上,學生唱主角,我則“沉”入學生中間,互相討論,平等對話,一起探究。我一方面鼓勵學生面對失敗不氣餒,冷靜地理清思路後再嘗試操作,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創造力。另一方面瞭解學生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急時給予幫助,針對性地請“成功”的學生上來演示,鼓勵“能者為師”,激發學生的好勝心和不服輸的精神。學生學習興致盎然,湧現出不少很有創意的作品。

一、趣味引導,激發學習興趣

既然學生對計算機感興趣,那麼,在講授計算機基礎知識時,我利用多媒體教室的計算機、大螢幕、投影機,即可以進行重難點的講解又可以進行示範演示。課堂上演示是我在課前精心製做的PowerPoint幻燈片課件,配以優美的音響效果,學生的注意力被完全吸引到教學上來。我再也不用為維持課堂紀律而花費過多的時間,完全可以把精力放在課堂教學的現場發揮之中,讓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獲得更多的技能。

二、自主探究、建立模型

電腦知識具有很大的開放性,學生們都非常喜歡上資訊科技之門課程。我們應該充分抓住學生的這一興趣,讓其自主探究,協作學習,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電腦知識。

資訊科技課堂反思7

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所有教師的期望,如何提高卻是大家的困惑。由於學科不同,教學方法自然有差異,我僅談談對“如何提高資訊科技學科課堂有效性”的一點感悟。

一、因材施教是關鍵。

這裡的“材”包括學生和教材。首先我們說說學生,由於家庭、國小教育及個人愛好等因素,造成學生資訊素養差異較大,上課前教師一定要了解學生資訊素養的實際狀況,根據教學大綱要求,針對性地備課。其次我們說說教材,因為資訊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造成教材內容經常跟實際使用脫節,而資訊科技課的總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資訊素養,主要表現為:對資訊的獲取、加工、管理、表達與交流的能力,利用資訊科技解決學習、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等,這就要求根據我們教學目標對教材內容作一些調整,以適應實際教學的需要,而不是生搬硬套教材。

二、情境引入要能引起學生學習興趣。

雖然學生對資訊科技課比較感興趣,但要想長時間地吸引學生的注意還是非常困難的,尤其是平鋪直敘的引入往往使學生剛上課就開小差了。如果每堂課都能創設一個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能引起學生學習興趣的情景,課堂的有效性會有很大提高。例如講一個有趣的故事,提一個能引起學生思考、回憶的問題,播放一段新穎的動畫等等,都可以是很好的引入方式,當然這些故事、問題、動畫等都必須切合本堂課的主題,要能促進學生知識的遷移,引起學生的興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對於情景引入的效果,有一次的課堂經歷我至今還記憶猶新。在《走近因特網》這課,我用《三隻小豬》的FLASH動畫作為情景引入,引導學生認識掌握網路搜尋技巧的重要性,激勵他們學習的熱情,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當時整個課堂上所有的學生都一眼不眨地盯著電腦螢幕,關注著三隻小豬因為網路搜尋水平的不同而造成的不同命運,最終整堂課的有效性得到很大提高。

三、任務設計要合理。

“任務驅動”教學法是資訊科技教學的常用方法,通常是將教學任務隱含在一個或幾個有代表性的任務中,以完成任務作為教學活動的中心。如果任務設計合理,就能使學生在解決和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不斷獲得成就感,從而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形成一個認知、情感活動的良性迴圈,培養他們勇於探索、開拓進取的學習精神。由於學生的.認知能力和資訊素養差異較大,這就要求我們最好採用分層任務教學的方法,設定符合各層次學生最近發展區的封閉型任務和開放型任務讓學生自由選擇,使資訊素養較差的同學可以通過完成封閉型任務產生成就感,避免因完不成相同任務而出現挫折感。而認知能力強、資訊素養高的同學可以在完成封閉型任務的基礎上再繼續完成開放型任務,鼓勵他們對所學知識作進一步的探索,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性,從而提升綜合應用資訊科技的能力。

四、課堂教學組織要有序

組織好課堂,讓整堂課有序而不死板,學生活潑而不混亂,需要預先設計好教學環節,對引入、講授、提問、練習、總結、展示、評價等環節的時間、內容都要有準確的安排。無論是講解還是演示,教師都要與學生互動起來,產生良好的氛圍,控制好學生情緒和課堂節奏,避免教師坐著操作講解,更忌諱有氣無力地平淡講述。

五、總結評價要恰當

總結評價作為資訊素養的一部分,是整個教學環節的高潮。評價有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和教師評價等多種方式。在學生互評前,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學會評價。學生評價作品時大都只看作品本身,而很少關注同學完成作品的過程,往往會產生偏頗,打擊部分同學的積極性,這對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非常不利。針對這些問題,教師要鼓勵學生多看到別人的亮點和長處,尤其是在完成作品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學習態度、合作能力等等,學會多方位全面地進行評價。教師評價作為對學生評價的補充和總結一定要恰當,應著眼於學生的進步和發展,以肯定性評價為主,指出學生的優點,即使學生最後的學習結果不夠理想,也應鼓勵其繼續努力,並適當指出改進辦法,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成就感。對於老師評價的作用我深有感悟:我班上有位同學上課很專心,完成任務時也非常認真,就是完成的作品不理想,他自己對此很苦惱。為了鼓舞他學習的熱情,我每次對他作品的評價總是給高分,並幫他分析問題所在。通過多次鍛鍊,他的資訊素養有明顯提高。學生的學習的熱情得到了保護,課堂的有效性自然提高了。

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科研能力,以學生的終身發展為教學的最終目的,建立和諧課堂,實施有效教學。課堂不是教師一個人的表演!最精彩的課堂首先主角是學生,學生在教師的引導、組織和激發下,思維火花四射!

資訊科技課堂反思2

當今世界,是一個知識經濟高速發展的世界。面對科技的不斷進步,時代的不斷進步,社會的不斷變革,因而教育改革也末窮期,似乎上一次改革還沒有完成,新一輪改革又在興起。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浪潮的推動下,教師也不斷的轉變教育觀念。從一個不知道自己的教育實踐何去何從的情況下,找到一個展新的.舞臺和天地,從對課改認識的抽象,粗淺逐漸到具體、深入。一年多的課改工作實踐,證明教師參與課改的積極性和充沛的情感並沒有減退,而是更加熱忱。

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教師不再作為固定知識的"傳聲器",不在是唯一的"講壇上的聖人",漸漸的從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向學生學習的促進者轉變,由"教"的職能轉為"導"的職能,在教學過程中,會更加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積極鼓勵學生突破教師,突破教科書,突破課堂,突出讓學生自主學習,動手操作,小組合作,交流評價,參與蒐集相關資料等學習過程,讓學生通過調查、訪問、製作、測量、觀察、操作、思考、研究、猜測、交流、分析、歸納和整理等方法,使學生自己發現、提出、解決問題,發展學生的問題意識、探究精神和良好的心理品質、學習能力等素質,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學生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著眼於人的全面發展,這也是新課程理念的需要。

為了適應學生髮展的需要,我認為一方面教師要積極參與新課程改革的培訓,利用節假日多看一些有關的教育書報,電視等,利用研討活動,積極主動參與大家的學習、交流、吸取他人的成功經驗,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另一方面,教師要常常參與到學生中去,瞭解各種學生的學習情況,與學生一起研究討論、對話,建立一個平等民主的關係。

此外,在教學過程中還要讀懂學生的表情,要時刻洞察他們的內心世界,要與他們平等交往和諧互動,當課堂上出現的種種問題,你在關注,隨機應變,要有相應的對策,才能更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培養出勝任21世紀知識經濟高速發展的有用人才。

資訊科技課堂反思3

從事資訊科技課教學已經五年多了,在這個過程中,我學會了很多。最初的時候,我以為資訊科技課就是教會學生如何去操作,上課時,無非是教師演示,學生再照著“葫蘆畫瓢”。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整個課堂效果卻不好,一部分接受能力強的學生你還沒說完,他就會操作了;而接受能力比較慢的學生還沒有弄清楚是怎麼一回事,更有一部分學生走神了,根本沒有聽見你在說什麼。這種方法很不利於學生的學習發展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雖然學生一直在動手實踐,但是他們只是照著教師的操作步驟一步步完成練習,學生的積極性無法激起,創新精神根本無從體現,頂多也就是一次計算機操作技能訓練而已。為什麼不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探索呢?

這樣不是更能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了嗎?這個學期觀看了黃能老師的展示課《資源大管家》,我感觸很深,在課堂上,他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發現,自己去做,能很好的激起學生的積極性,整個課堂的氣氛比較活躍。而我卻不能做到讓學生掌握主動權,自己去做,整個課堂氣氛比較沉悶,課堂效果比預想的要差。於是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總結,不斷嘗試,在磕磕碰碰中進步。在資訊科技教學中,必須以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理論為指導,根據新的課程標準,探索適合資訊科技課堂教學的教與學的新策略和新模式來挖掘學生潛能,提高學生素質,尤其是其利用計算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教學實踐中體會以下教學反思:

一、激趣。

在學習新知識之前,要儘可能的採用精美活潑的介面,生動形象的內容吸引學生學習的注意力,或讓學生動手玩個小遊戲,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把學生引入到新課學習上來,掀起學生學習新知識的第一次潮。

二、講解。

利用激趣中的高潮,緊接著講解新知識,這時的講解如畫龍點睛,學生聽的仔細、認真,將會很容易的接受新知識。例如講解在鍵盤操作與指法練習當中可以進行精闢的講解,主要講一下如何操作以及操作中的注意事項。這樣做的目的.主要是讓學生迅速掌握新知識,為以後的練習打好基礎,把握正確的方向。

三、練習。

鞏固知識,掌握技能,形成能力。在掌握知識的同時掌握技能,練習要豐富多采,重點在舊知識的複習、新知識的應用。練習可以採用遊戲練習、創新練習、自主練習等形式。例如在講解鍵盤操作中的指法練習時,可以使用遊戲練習法進行指法訓練,不但能隨時顯示擊鍵的正誤和速度,還能指出哪些鍵成績差,並把練習的成績儲存起來,這樣學生可以隨時瞭解自己的學習進展情況,從而使練習更有針對性。國小生就會象玩電子遊戲機一樣的著迷,學習興趣極大,這樣做就會使原本枯燥無味的指法練習變得生動活潑起來。這樣就使學生在學習計算機知識和操作能力的同時,提高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在實踐中品嚐成功的喜悅。

四、展示。

作品展示是計算機課堂中的必備環節,它不僅是對本課新知識掌握程度的測試,也可以得到及時反饋,提高教學質量。國小生的認知規律就是身心發展方面還沒有定型,有喜歡被表揚的心態。它們學習某一知識,總希望看到自己的成績,特別是能得到教師的表揚或其它同學的羨慕,將激勵它們樹立自信心,感到自豪和驕傲,從而積極主動的去學習。例如在教學漢字輸入或畫圖以後,讓學生寫作文或畫畫,然後選出範文或範畫進行展示給全班同學看,從而提高同學們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在實踐中品嚐成功的喜悅。這樣不僅使這些同學感到自己的成績得到了肯定和讚揚,同時也使其他同學羨慕的不得了,從而更加積極主動的投入到學習中去。教師在作品展示的同時也要利用誇獎的語言,激發國小生學習計算機的興趣,諸如:“你畫的好”、“你的指法練的真好”、““你的漢字輸入的真快”等等。同學們的成績得到教師的承認、肯定和讚揚,學習起來就會信心百倍,興致盎然。

計算機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激趣、講解、練習、展示這四個環節是相輔相成的,它們後者以前者為基礎,環環相扣,密不可分。通過實踐,發現這樣的計算機課堂教學過程非常實用,不但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計算機的積極性,而且提高計算機教學的效率。

資訊科技課堂反思4

一、什麼是資訊科技?

資訊科技,有關資料與資訊的應用技術。它是一種技術,一種手段。從教學的角度可以理解為應用於提高教學的一種技術手段,在教學中實現輔助教學,解決教學重、難點的方法之一。所以,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不是有了資訊科技就可以拋棄一切常規的教學方法,以多媒體方式代替教師授課等。只有充分發揮資訊科技的優勢,與各種教學手段協同互補,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二、資訊科技與學科整合應用反思。

資訊科技應用於教學,就是為了能解決在教學中遇到的難點、重點,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在教學中,老師們大多以製作多媒體演示課件來輔助教學。這樣顯得應用資訊科技手段單一化,而在有的課例中又顯得不太恰當。

利用課件輔助教學是教育資訊化的一種體現方式。教師應認真備課,選取合適的教學內容,利用這些資訊化手段解決教學問題。忌“濫用”,無論什麼課都採用資訊科技手段進行教學,如果這樣,不但不會提高教學效率,反而增加教師的工作量,對學生而言,只會耽誤他們的學習時間,學習能力又不能得到提高。

不同重、難內容採用不同的課件設計方式。有些抽象的東西在教學中利用課件來突破時就可以採用演示型課件,讓學生直觀的理解,不用繞彎子。而需要學生參與、合作完成的內容,可以採用網路型課件,授課環境也相應到計算機網路教室。通過網路平臺,師生一起完成教學任務。課件的設計應注重實效,儘量不要去追求的高技術性,能解決問題就行。

對於有些教學內容,學校已有教學資源的就直接利用。比如,學校有農遠工程配套的視訊教學光碟。教師可先觀看光碟內容,再進行教學設計,直接利用這些光碟進行教學也不失為一種好辦法。當然,這種方式也不能忽略教學常規,教師為“主導”與學生為“主體”作用發揮好,教師不是光碟播放員。

資訊科技應用於學科教學活動,不是什麼高階產物,忌“穿新鞋,走舊路”,應走入教師的實際教學。不要認為資訊科技是公開課、優質課中才能使用。這樣純粹浪費教學資源,更不能促進教學發展。

綜上所述,要利用資訊科技提高教學效率,必須先解決問題:更新教師觀念,提高教師的資訊能力,才能利用好資訊科技為教學服務。

當然,要使教育真正資訊化,是一個艱鉅漫長過程。要解決在實際應用中遇到的問題才能促進教育資訊化的程序。

三、《調整圖形》和《組合圖形》

本課是在上一課複製貼上的基礎之上繼續對盆花進行完善,所以開頭先將一個畫好的盆花給學生看,這裡是利用光盤裡現成的東西,只不過那個畫的人不是完全照書上的畫的,他畫的只有四個花瓣,所以我便用另一個例子進行演示,今天講的東西不多,注意讓學生自己練,在那盆花中,我複製貼上了三到四朵花,在貼上完花後,既將位置移到位,又將大小弄合適了,再將方向調整一下,這樣就完成了全部的過程,在後兩個班,事先將原本擠在邊上的花通過剪下與貼上的手法移到中間,並且放大了些。

另外,在做顏色的時候,用了取色的.工具,因為下面也用了幾次,所以作了介紹,在讓學生進行了練習之後,再談組合圖形,也沒有說太複雜,而是讓學生知道。

如何將另一幅圖中的物體移到這幅圖上來,只是過來後注意背景的問題,在本課,我先用畫圖程式開啟光碟中的快樂家園的圖,然後將圖中的花盆用Delete去掉了,並且用取色的方法將背景補好了,然後再將另一幅圖中的花盆複製過來,最後也讓學生把這個練習了一下。

四、《插入影片和聲音》和《插入超連結》

由於電腦中沒有合適的影片,所以主要內容放在聲音上面,本課是從兩個方面來談的,一是普通的插入聲音,另一則是插入背景音樂,並對二者進行了比較,接下來又把超連結談了一下,談到這一方面,先開啟一個網頁頁面。

讓學生看看那裡的超連結,重點提醒他們看滑鼠的變化,看完後然後再瞭解幻燈片中如何設定趣超連結,我在這裡用的是右擊,因為在這種介面中,找到插入超連結不是件太容易的事情,除用西遊記的文字連結網上的小說名,還用圖片、動作按鈕做了其他連結,讓學生有了一個簡單的瞭解。

五、《帶引數的過程》

感覺上這一課有數學中函式的味道,在上課之始,先同學生回顧上節課所談的編輯過程,通過edit命令讓學生觀看編輯的過程,接下來讓學生思考,如果不斷畫改變形狀的圖形,那應該怎麼辦呢?

所以我認為本課是為了方便編輯過程而來,接著在黑板上寫了相關過程,這裡可以讓學生將前面的定義過程與這裡帶引數的過程進行比較。

然後在電腦上演示,按書上的要求繪製了簡單的圖形,接下來談第二步,就是對帶引數的過程進行修改,如將四邊形改成了八邊形,這一修改我以前曾經設想過,只是沒有去做,這裡以引數的形式進行了修改,然後又畫了一些圖形,但書後的圖沒畫出來。

資訊科技課堂反思5

社會在發展,資訊科技不斷被應用到教學領域。現代資訊科技豐富了教學內容,提高了教學效果,擴大了教學規模,促進了教學現代化發展,從而引起了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組織形式等一系列的變化,導致了教學思想、教學觀念的變化。多媒體教學通過聲像、文字、圖表動畫等多個角度創設情境,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使教學生動形象,通俗易懂,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運用多媒體教學,也利於擴大學生視野,增大課堂密度,提高教學效率,可以說多媒體教學改變了過去“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一本書、一張嘴”的教學模式,是課堂充滿了生機與活力,提高了學生參與意識。如何利用資訊科技更好的為教學服務,應用資訊科技時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作為一名國中數學老師,我深知資訊科技在教學中的應用是非常廣泛而且有必要的。數學教學中經常要使用的教學輔助軟體就是幾何畫板。在幾何教學中,可以說處處都可以用到幾何畫板。如證明三角形全等、相似,使用幾何畫板作圖

可以快速又清晰地找出對應相等的量,不僅節省了大量的時間,同時也把圖形直觀的反映給學生。但任何事物的出現都是有利有弊的,幾何畫板雖然強大,但也存在弊端。若在教學中一味地把圖形直觀的呈現出來,學生就喪失了圖形的想象能力,在解題時也就不能順利的做出圖形了。所以在呈現圖形時也要注意引導學生如何思考並正確作圖。為了避免該問題,在設計教案時就要注意資訊科技應用適當。

我在上課時有時會發生這樣的情況:上習題課時,為了糾正學生們的錯誤,通常都要先把學生的錯誤之處點出來以對症下藥。有時花費大量時間在黑板上板演學生的解法,卻不記得有實物投影這麼好用的'東西。若當時我能及時使用實物投影,相信課堂效率會更高。因此,在利用資訊科技時也要注意應用適時。

每次使用資訊科技時,都要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我這節課為什麼要用它?用它想要達到一個怎樣的目標?資訊科技對我們有利,我們才能去用它,否則只會偏離教學任務。如使用幾何畫板,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學生的知識、開闊學生的視野。又或者是為了改變學生學習方式,提高課堂教學容量。教師在製作多媒體課件時,要看教學內容是否需要,不要片面追求媒體資訊的“大而全”,認為不加入音訊和視屏便不是真正的多媒體,結果教學過程雖然很熱鬧、很活躍,但實際效果並不好。另外,不要過於注重視覺效果,過度螢幕渲染,把整個螢幕弄得“花花綠綠”,實踐證明,附加資訊和無關資訊過多,雖然從心理上加深刺激了學生的感知能力,但卻顯得主次不分,容易使學生分散注意力,不知彼此,甚至成為毫無意義的累贅。多媒體教學運用於課堂教學中,其根本目的不是為了強化教師“教”,而是為了通過這一方式來改善學生學習質量的提高。所以我們應該辯證的看待多媒體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正確處理“內容與形式”,“效果與效率”,“現代與傳統”,“教師的主導性與多媒體的輔助性”等關係,將先進的教學媒體與先進的教育思想融於一體,努力尋求它和傳統教學手段的結合點,真正發揮其現代性特點,才能更好的發揮多媒體教學的無比優越性,這樣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就數學而言,運用資訊科技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運用”時要結合數學學科特點,突出數學思維。

2、“運用”時要以學生為中心,發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運用”要“新”“舊”結合,優勢互補。

4、“運用”時應該注意實際,講求效益。

資訊科技課堂反思6

努力地去學習。例如在五年級資訊科技教學中,要求學生掌握幻燈片的操作,在第一節課時,我就讓學生欣賞教師製作的課件,從單純的文字、單純的圖片到複雜的圖片與文字混合,從靜態的單張到動態的多張幻燈片展示。學生剛開始看到時都很吃驚,一個個都發出“啊!哇!”的驚訝聲。“我們也能做出這麼漂亮的幻燈片來嗎?”這樣激起學生心動,然後老師再開始講授。隨著一課課的深入,學生髮現這些技巧自己也是能掌握的,讓學生的心動趨向於行動,而教師只要再把這些目標分成一個個具體的環節。在我的課堂上,學生唱主角,我則“沉”入學生中間,互相討論,平等對話,一起探究。我一方面鼓勵學生面對失敗不氣餒,冷靜地理清思路後再嘗試操作,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創造力。另一方面瞭解學生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急時給予幫助,針對性地請“成功”的學生上來演示,鼓勵“能者為師”,激發學生的好勝心和不服輸的精神。學生學習興致盎然,湧現出不少很有創意的作品。

一、趣味引導,激發學習興趣

既然學生對計算機感興趣,那麼,在講授計算機基礎知識時,我利用多媒體教室的計算機、大螢幕、投影機,即可以進行重難點的講解又可以進行示範演示。課堂上演示是我在課前精心製做的PowerPoint幻燈片課件,配以優美的音響效果,學生的注意力被完全吸引到教學上來。我再也不用為維持課堂紀律而花費過多的時間,完全可以把精力放在課堂教學的現場發揮之中,讓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獲得更多的技能。

二、自主探究、建立模型

電腦知識具有很大的開放性,學生們都非常喜歡上資訊科技之門課程。我們應該充分抓住學生的這一興趣,讓其自主探究,協作學習,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電腦知識。

資訊科技課堂反思7

隨著我國教育技術的飛速發展,資訊科技實踐課堂教學正在改變千百年來教師一支筆、一本書、一張嘴的傳統教學模式,以它生動形象的畫面、直觀趣味的演示、全新豐富的資訊成為探索新型教學模式、改善教學結構、提高教學效率、打造高效課堂的重要途徑和突破口。但對於相對貧困的西部農村學校而言,資訊科技在其實踐課堂教學過程中,有辛苦也有欣慰,存在技術問題也有解決方案。現就如何更好地發揮資訊科技實踐課堂教學的優勢,我作為“中歐專案”、“國家遠端教育專案”及“教學點數字資源全覆蓋專案”的技術支援人員,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對資訊科技實踐課堂教學略作歸納,願與諸位同仁共享:

一、資訊科技實踐課堂教學的特點和地位

資訊科技以其豐富的介面、直觀的演示、生動的畫面給師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僅彌補了許多滯後的教學觀念和手段,而且達到了傳統教學無法企及的效果,無論從理解和記憶的層面,還是從高效和激趣的角度,皆實現了完美結合。特別是資訊科技中電子白板的使用,更具有良好的互動性和易操作性,真正實現了孔子所倡導的“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成為教育資訊化強有力的支援媒介。

資訊科技實踐課堂教學是受到多種因素制約的,一味抵制和過度誇大都是不科學的。若教師一味追求課件的精美,花費的大量時間和精力去百度查詢和複製,不僅會限制教師自身業務能力的提升和教育靈感的發揮,也會使學生由“營養不良”異化為“消化不良”而厭學,造成師生創新能力的嚴重缺失,帶來的負面影響短時間內是無法修復和自愈的。因此只有合理地選擇和有效地使用,把資訊科技作為一種輔助教學手段運用於課堂教學,才能使資訊科技揚長避短,彰顯其應有的先鋒引領地位。

二、資訊科技實踐課堂教學遵循的原則

1、必要性原則

教師在使用資訊科技實踐課堂教學之前,必須充分論證教材內容是否有必要採用資訊科技輔助教學實踐。如果盲目依賴於資訊科技而將所有的教學內容和環節全部使用多媒體手段重現,那教師就會淪為資訊科技的奴隸,其主導地位將蕩然無存。學生也將遊離於主體之外,成為旁觀者或局外人,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將無法充分調動起來,這種走馬觀花式的課堂教學,又有何效率而言?

2、主導性原則

高效課堂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學習是獲取知識的過程,是學生在特定環境和氛圍裡,藉助教師和同學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人人、人機對話和交流、討論、合作等活動構建知識體系的過程。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時就要充分考慮到學生、教師、教材、媒體四個要素的地位和作用,不能一味追求形式,離開具體的教學內容與物件而進行資訊科技教學,從而避免本末倒置、喧賓奪主的尷尬局面。

3、選擇性原則

在使用資訊科技實踐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考慮到地方、民族和文化多元化的特點,有選擇地設計和使用媒體,避免不良資訊的侵蝕和汙染。教師還要對資訊進行過濾篩選,取其精華,剔除糟粕,達到修身悅目,去偽存真的教學目的。

4、適度性原則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各種活動的發生和保持,是以一定的興趣為條件的,興趣對提高學生的主動性具有支援作用。若過度使用資訊科技將會導致學生學習興趣的疲勞和教師創造性的滯後。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採用資訊科技與傳統教學模式交替使用的方法,調控和刺激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其始終保持在適度的臨界狀態,從而達到資訊科技輔助教學的目的。

資訊科技課堂反思8

資訊科技教學的實踐讓我懂得,堅持鼓勵和誘導相結合,排除學生學習中各種心理障礙,克服學生的畏難情緒,創設和諧的學習氛圍,是保持他們學習情趣的有效手段。

每班學生都在三十人左右,絕大部分同學上機操作時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作為教師根本忙不過來,有時不免會挫傷沒有被輔導同學的積極性,於是,在分組的基礎上,我讓幾位先掌握的同學學當"小老師",把他們分到各組去,這樣即可以減輕教師逐個輔導學生的壓力,也使"小老師"們得到鍛鍊,使他們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時還克服了部分學生因怕問老師問題而舉步不前的現象,從而使所有的學生各得其所。在這種分組情況下,教師並沒有失去作用,我們正好可以集中精力去輔導個別的計算機"特困生",使他們以最快的速度提高計算機操作水平。同時,在同學互相輔導學習中增進了感情,瞭解到合作的重要性,創造出合作學習的和諧氛圍。

資訊科技課堂反思7

20xx年5月18至20xx年5月25日,我在浙江金華參加了區教體局組織的“校長資訊科技領導力提高培訓班”,聆聽了教授和校長的講座。19日上午,到金華環城國小參加了資訊科技課堂觀摩。三位資訊科技教師分別為我們呈現了三節不同形式的資訊科技課程。我認為在資訊科技的課堂教學改革中除了要運用基本的教學模式之外還應注意以下幾方面:

一、允許學生在犯錯誤中學習資訊科技課,啟發學生創造性的思維

教材內容應從學生特點出發。多年的教學實踐我們發現學生非常喜歡計算機課,特別是上機操作,因為上機操作為學生提供了實踐的機會、滿足了人本性所特有的表現欲、為其創造了展示自我的空間。另外,有時上機操作經常出現錯誤,這種操作中的錯誤帶給學生的是意想不到的結果(圖形、動畫、漂亮的介面等),而往往學生們就是想知道這意想不到的結果到底意味著什麼,使學生在不自覺中養成了良好的觀察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這正是資訊科技課的教學目的,也是教材中應增加的內容,即讓學生在不斷犯錯誤中學會如何正確操作計算機、這一過程本身就是對學生能力的培養過程。

在課堂上,周老師將學生錯誤操作展示給每一個學生看,讓學生們一起思考這樣操作為什麼小貓不動?應該怎麼操作?由學生自己總結出方法和規律。多次實驗證明,後者對提高學生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大有好處,後者注重的是對學生能力的培養。這才是改革教材的目的,也是教育的根本。

二、注意樹立學生自信心、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應儘量從貼近學生的生活,貼近實際的簡單有趣的例項入手,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而後要注重學生興趣的保持,適當變換問題的角度,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最後要注意學生潛力的挖掘,激發他們開拓進取、不斷創新的精神。教學中還可適當安排學生間的競賽活動,以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同時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三、上好操作課,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計算機是一門實踐性特別強的學科,不動手是學不會的。學生通過手、眼、心、腦並用的上機操作而形成強烈的專注,會使大腦皮層產生高度的興奮,並將知識高度化,同時,不斷的實踐成功,能刺激學生的成就感,在這樣激昂的情緒氛圍中,容易培養與塑造學生勇於進取的心理素質,增強自學能力,提高創新素質。所以在計算機資訊科技學科的.教學中,教師要最大限度地啟發學生的聯想和想象,儘可能在讓學生自己的聯想、想象的思維,通過上機驗證得以不斷的修正和完善。這樣,學生就會越學越輕鬆、越學越有興趣,既動手又動腦,形成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

四、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無數科學家的成功之路無不顯示出自學能力的重要性。學生是國家的主人,祖國的將來都寄託在他們的身上,他們的自學能力的強弱、素質高低直接關係到國家的未來。自學能力對於計算機學習尤為重要,原因就是計算機發展奇快,掌握了自學方法,具備了自學能力,才能應付計算機日新月異的發展形勢。

五、激發學生的創造能力

在課堂上,老師在學生掌握了基本的操作方法後,佈置了一個課堂作業。讓學生盡情發揮你的想象力,用今天學過的方法讓小貓完成2個或2個以上的動作。這一要求既讓學生鞏固了學到的資訊科技操作方法,又充分地讓學生髮揮想象力、創造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鍛鍊學生在操作中出現問題,解決問題,並在完成任務後獲得成就感。

總之,資訊科技任課教師應從提高自身素質、明確課程目的入手,處理好課堂中師生的關係,注意培養學生學習資訊科技的興趣,樹立學生自信心,嘗試使用行進的教學法等。

資訊科技課堂反思8

本節課是資訊科技必修課的第一章的第二節,課程要求學生了解資訊科技的含義及分類,瞭解資訊科技發展的五個階段(語言的產生和應用、文字的發明和使用、造紙術和印刷術的發明和應用、電報電話電視及其他通訊技術的發明和應用、電子計算機和現代通訊技術的應用)及資訊科技發展的趨勢,同時,通過學習本課使學生重點掌握資訊科技的應用,並能正確分析資訊科技產生的影響。

由於本節課內容比較多,又比較雜,所以,不可能用一堂課把所有的知識都在課堂上細講,所以,在課程安排上,重難點知識點在課堂上要投入較多時間進行講解,其它的知識有的.作為課外作業留給學生課餘時間去學習,有的則一提就過。這樣設計本課,從教學效果來看,能夠較好的完成教材安排的內容,有詳有略、有主有次的教學設計也可使學生減少學習負擔,學習興趣濃厚,不僅加深對本節課重、難點知識的掌握,還能夠激發學生積極回答問題。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何將資訊科技的學習與學生的興趣合起來是本節課我重點考慮的問題。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嘗試從以下幾方面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首先,在課堂知識歸納中,我儘量讓學生來總結,讓學生來表現。

其次,我在教學中儘量用一些學生容易接受並感興趣的素材,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在一開始引入資訊科技時,我用了一個手機求救的案例,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過來,很快就進入了學習狀態。

第三,在教學中我還用了一些起視訊來解釋一些學生理解起來感覺太抽象的概念。比如在解釋資訊科技發展趨勢的智慧化與虛擬化中,我用了三個視訊。其中兩個是機器人人工智慧的視訊,還是一個是近來非常火的年度大片《20xx》中的電腦特技視訊,這個視訊很容易就讓學生理解了虛擬現實。

第四,我還在教學過程中加入了辯論的環節,雖然由於學生開展這種活動的經驗太少,活動開展的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比較多,但學生積極性還是非常高,學習效果也比較好。

當然,在實際教學中,還遇到了一些問題:比如由於不同班級學生水平不同,導致時間比較難以控制;又比如由於課堂教學內容還是比較滿,所以在學生閱讀、自學的地方還不夠放得開。希望在以後的教學實踐中能進一步進行完善。

資訊科技課堂反思9

“資訊科技課堂教學模式、方法探索”旨在研究如何通過使用合適的教學模式和方法轉變學生學習方式,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學習環境中,激發好奇心和創造力,培養學生自主意識、責任意識、合作意識、發展意識及創新意識,培養一定的科研能力;同時讓教師樹立“以人為本、張揚個性、和諧發展”的教育理念,培育新型師生關係,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

一般來說,資訊科技課的課型為兩類:一是理論課,二是實踐課(上機實習課)。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資訊科技第三種課型,即實踐專案課,逐漸浮出水面。所謂專案學習,就是將真實情境與學習獲得緊密關聯,圍繞大概念整合高階思維,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是以學生為中心,通過構思、設計與執行專案進行實際問題解決和任務探究導學的學習方法。

我們所討論的專案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學期性大專案”,比如3D創意設計課程中的遊樂場設計。它是將課堂中所要學習的知識點整合到一個大的專案即“遊樂場”的建立中,每節課分步實施,最後通過前幾節課的組合,而形成的大專案,也就是基本知識點的大串聯。另一類就是“學時性小專案”,比如虛擬機器器人課程中每一場景任務,這需要學生分析任務,設計機器人的物理結構;理解任務,編寫機器人邏輯程式,最後再進行模擬測試。這種任務只需要一兩個學時便可完成。

通過不斷的學習和實踐,不斷的研究和探索,以及同行和網路的交流,我們總結出了獨屬於資訊科技課程的課堂教學模式“情智雙生 六步三環節”,該教學模式是上好實踐專案課程較理想的教學模式。

環節一:情境創設

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導課時,教師應當用最有效的方法、最短的時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導課的藝術性具體表現在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上。教師要注意採用各種形式,激發學生興趣和求知慾,溝通師生感情,使學生願學、樂學,主動地去學。因此,教師要精心設計導課的形式、內容和語言,甚至導課時的情感和動作。如:《你說我說發帖子》一課,為了貼近生活實際,設計了百貨大樓門口的文明標語和網路上學校學生的文明事蹟報道引入課程,為學生創造一個文明處處有的發帖環境。學生針對帖子內容想發表自己的言論,進而產生想親手發帖的慾望。這樣,不到三分鐘,就完成了導課的情境創設。

環節二:任務驅動

“任務驅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方法,提倡學生為中心的學習,強調對任務情境的創設和小組協作,任務需要有一個具體的目標指向,且改任務具有可操作性,使教師和學生都圍繞這個任務來推進課堂教學,如《你說我說發帖子》創設情境之後,自然而然形成了“有話要說就回帖”的任務。

自主探究,知識遷移

資訊科技課的特點是以操作為主,任務驅動貫穿整節課的始終。我們把目標設計為由易到難的任務,依次展示給學生,促進學生為完成每個任務主動思索、尋求答案,使他們在積極地學習狀態下完成任務,並達成目標。我們要回帖,必須先註冊一個新使用者,那麼“註冊論壇新使用者”便成為了我們的第一個任務,在這之前,我們已經學習了郵箱的註冊,通過自主探究,完成知識的遷移與內化。

教師引導,點撥答疑

教師引導是為了不導,教師根據課堂實況,提出實踐操作的具體操作要求,學生帶著任務去操作,學生根據學案,依次前行。《你說我說發帖子》課例中,教師只需要引導學生針對本校學生的文明事蹟發表自己的看法,即“有話要說就回帖”,此時若有進展超前的.學生,便可以上臺展示操作,等操作遇到問題時,教師可及時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並答疑,若無,教師則點撥問題關鍵所在。

小組合作,突破難點

自古以來就有人提倡合作學習的觀點,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便明確提出須重視小組間每位成員的力量與智慧。隨著課改的進行,建立和形成充分調動、發揮學生合作式的學習方式,受到相當的重視。《你說我說發帖子》這一課的第三個任務,即“進入論壇發新帖”,將發帖和文明糅合在一起,學生在小組討論中,完成“發帖”的任務,並深刻理解《全國青少年網路文明公約》,可謂一舉兩得。

環節三:總結昇華

因材施教,拓展提升

在教學過程中引入分層次教學手段,將學生分為好、很好、非常好三個層次,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需求,有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教學目標分層次,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所有學生更好的發揮潛能。《你說我說發帖子》一課的拓展內容,便設定為“貼圖更有說服力”讓學有餘力的同學去拓展提升,也讓帖子更加豐富多彩。

展示評價,回顧總結

科學的評價應該關注學生的實際發展,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和個性特點。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和互助合作完成任務,對應的評價方式應兼顧自主與合作,採取自評與互評相結合的評價方式,這樣既尊重學生作為獨立的個體在評價中的自主性,又鼓勵學生在評定中學會合作,學會正確的評價自己和他人。《你說我說發帖子》一課,在“有話要說就回帖”環節讓學生通過小組內部的自評與互評推選出小組代表,在“進入論壇發新帖”環節,讓學生通過小組間互評推舉出最優秀的小組,而教師則做了“投票貼”讓每個同學發表自己意見,同時也展現了“論壇帖子”的多樣性。

以上是我通過各種培訓以及平時教學實際對資訊科技教學模式的初步探究,望同行們提出寶貴意見,總之,在新課標下的資訊科技教學應該是豐富多彩的,讓我們共同摸索前進,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資訊科技課堂反思10

作為一名剛剛走上工作崗位的新教師,以前我總得資訊科技課就是教會學生如何操作,上課時,無非是教師演示,學生再照著"葫蘆畫瓢"。其實,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效果並不好,接受能力強的學生你還沒有講完,他就會操作了;接受能力比較慢的學生還沒有弄清楚是怎麼一回事,更有部分學生走神了,根本沒有聽見你在說什麼。這種方法很不利於學生的學習發展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還有在引入新課的時候也很重要,國小生學習是靠興趣來完成的,一堂課如果匯入的時候不能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就會使學生感到沒有新鮮感,喪失了學習的興趣。

資訊科技是一門新課程,它對於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生對資訊社會的適應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在資訊科技教學中,必須以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理論為指導,根據新的課程標準,探索適合資訊科技課堂教學的教與學的新策略和新模式來挖掘學生潛能,提高學生素質,尤其是其利用計算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我通過總結學習決定採用以下方法:

一、活用教學形式,激發學習興趣

學生的學習動機主要來自於他們強烈的求知慾和對所學內容的興趣。興趣越大,則學習的動力越大,學習的效果就越好。學生對計算機早已有著濃厚的興趣與神祕感,渴望更深層次的瞭解它,掌握它的'使用方法,幻想自己有一天能隨心所欲地操作計算機,在計算機上作動畫,上網聊**等。資訊科技課正好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如今他們已夢想成真,終於能夠直接動手操作計算機了,較多的實踐機會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動手操作空間,這大大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好動心理。但是,如果課堂採用"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模式,是"學"跟著"教"走,只要"我說你做"就可以了,而資訊科技是一門科學性、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如果仍按以前的做法,學生很容易在新鮮感和興趣感過去之後產生枯燥的消極想法。所以在教學中,對於較容易掌握的內容,我採用"先學後教"的方法。學生們邊學邊練,很快就攻克了本節的難點。用這種方法,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

二、創設和諧氛圍,保持學習情趣

資訊科技教學的實踐讓我懂得,堅持鼓勵和誘導相結合,排除學生學習中各種心理障礙,克服學生的畏難情緒,創設和諧的學習氛圍,是保持他們學習情趣的有效手段。

每班絕大部分同學上機操作時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作為教師根本忙不過來,有時不免會影響沒有被輔導同學的積極性,於是,在分組的基礎上,我讓幾位先掌握的同學學當"小老師",把他們分到各組去,這樣即可以減輕教師逐個輔導學生的壓力,也使"小老師"們得到鍛鍊,使他們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時還克服了部分學生因怕問老師問題而舉步不前的現象,()從而使所有的學生各得其所。在這種分組情況下,教師並沒有失去作用,我們正好可以集中精力去輔導個別的計算機"特困生",使他們以最快的速度提高計算機操作水平。同時,在同學互相輔導學習中增進了感情,瞭解到合作的重要性,創造出合作學習的和諧氛圍。

三、以"任務驅動"的方法組織教學。

"任務驅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法。建構主義教學設計原則強調:學生的學習活動必須與大的任務或問題相結合。以探索問題來引動和維持學習者學習興趣和動機。建立真實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帶著真實的任務學習。學生必須擁有學習的主動權,教師不斷地挑戰和激勵學生前進。

"任務驅動"教學法符合探究式教學模式,適用於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資訊科技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極富創造性、具有明顯的時代發展性特點的課程。"任務驅動"教學法符合計算機系統的層次性和實用性,提出了由表及裡、逐層深入的學習途徑,便於學生循序漸進地學習資訊科技的知識和技能。

另外,經常利用學科中豐富的內容,為學生展示一些新知懸念,

讓學生課課從電腦上有新發現、有新收穫,讓學生感受到電腦中所蘊含的知識、技巧真多,激發他們的求知慾、探索欲,保持學生對資訊科技課的新鮮感和興趣感。

資訊科技課堂反思11

資訊科技與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是高校教育資訊化工作的重中之重。當前各個高校相關的資訊教學配備已經越來越好,並且有些裝置的更新也很快,作為高校教師,我認為需要進一步引起重視,讓自己的資訊科技能力與課堂教學技能深度融合。

首先,我認為教師需要充分理解教育資訊化的價值,切實找準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的路徑。

第一,通過網際網路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縮小數字鴻溝;

第二,通過改善教學終端,優化傳統教學,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

第三,通過網際網路、教與學平臺、數字終端,改變教和學方式,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其次,事實上教育資訊化沒有統一的模式,不同的技術有不同的價值,因而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的生態就不同。因此,教師要充分理解和掌握各種教學裝置、教學軟體的核心價值,與課程理念相融合,創造性地使用技術,在熟練使用技術的.過程中逐漸化技術於無形,並努力形成自己的風格。

最後,在技術使用上要克服三種思想:

一是技術無用論,認為教育有自身的規律,憑傳統的手段和方法照樣能夠教好學,看不到技術對教育的深刻影響,結果是使育人目標落後於這個時代;

二是過分依賴技術,認為技術進了課堂,一切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導致技術使用過多過濫和不合時宜,異化了技術與教學的本質;

三是急功近利傾向明顯,一旦應用了新技術馬上就想提高效率。

教育不同於其他行業,教育過程是一個緩慢而優雅的過程,資訊科技對其的優化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是潤物無聲的過程。

資訊科技課堂反思12

隨著計算機及網路技術的迅速發展和廣泛應用,人類進入了資訊化社會,教育也面臨著重大的歷史性轉折。教育資訊化是將資訊作為教育系統的一種基本構成要素,並在教育各個領域廣泛地利用資訊科技,促進教育現代化的程序。在這種情況下,教育也將在資訊科技的強烈衝擊下,在教育目標、教育結構、教育內容、教育手段乃至教學評價等方面產生重要改變。我國的教育資訊化建設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還存在一些問題,需要不斷完善,才能走上良性發展的軌道。反思教育資訊化多年來的'發展歷程,硬體和軟體資源投入逐年增加。有了好的現代遠端教育設施和優質教育資源,如果束之高閣,得不到有效利用,這些設施和資源也就失去了意義和價值,同時也造成了極大的浪費。

要想使這些寶貴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就要面向學生、走進課堂、用於教學。我總結了以下幾點淺顯的認識:

一、培訓教師是關鍵

我們認為,教師在資訊科技培訓中,應當是培訓活動的主要參與者。因此,對教師的資訊科技培訓,既要充分了解教師目前工作的難點和未來工作的需求,也應從教師發展出發,體現教師的個性化和專業化需求,進而確定針對性強的培訓內容、多樣化的組織形式。尤其是教師下載優秀資源,製作課件,使用多媒體方面加強學習讓現代資訊科技資源在教育教學中綻放光彩。

二、資源積累很重要

我們要結合各自的實際需要,認真做好教育資源篩選、下載、儲存、分類和應用工作,充分利用這些教育資源為本校資源庫建設服務,為我們的教與學服務。

此外,我們要求認真做好對國家免費提供的教育資源的下載、儲存和應用工作,並加大了對基礎教育資源庫、同步課堂、衛星資料資源建設力度,加快了資源徵集、引進、評審與整合的工作速度,通過現代遠端教育網、教育電視臺和教育網站每天免費播發大量教育資源。

我們要結合教學實際,採取重點攻關、合作攻關等辦法集中力量自主開發教育資源,促進優質教育資源來源的多樣化。

三、學科整合是基礎

所謂資訊科技與學科課程整合,是指在學科教學過程中把資訊科技、資訊資源和學科課程有機結合起來,構建有效的教學方式,促進教學過程的最優化,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資訊科技在教學過程中的有效應用,必須依賴於資訊科技與學科課程的有機整合。資訊科技與學科課程整合的程度影響著教育資訊化的成效。

資訊科技課堂反思13

資訊科技作為一種工具性學科,除了讓學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知識和技能外,更多的是培養學生把資訊科技作為支援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讓學生在掌握必備操作技能之餘還要重視培養其應用和創造資訊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資訊素養,使每一項教學活動都能真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設定幻燈片背景》這節課我設計了這樣四個環節進行教學:即“創設情境,激情匯入”——“自主學習,探究新知”——“鞏固新知,展示自我”——“評價小結”。這個設計從資訊科技教學的特點出發,體現了新課程理念,展現了新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在教學中的應用,使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在課堂中得以充分應用,整個教學過程真實、紮實、樸實,各環節的學習力求讓學生都能親歷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過程,使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都有所感悟、有所收穫,產生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1、教師定位準確

整節課中,教師不是在做一個說教者,沒有刻意地去進行知識的講授,而是借用書本和學生的探索來進行知識的傳授。可以說,老師在本節課中不是一個導演,而是劇中的一個組織者,這樣就很好地發揮了教師的引導作用。

2、教學過程清晰資訊科技應用的課堂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內容難度不大,教師在教學結構的設計中主要以學生的興趣為主,層次清晰。先用展示比較引入主題,然後進行具體的操作演示,引導學生觀察其中的變化,並安排學生自主實踐,最後由學生進行交流評價。主要內容層層遞進,將不復雜的內容教出了新意,使課堂呈現出輕鬆活潑的`局面。

3、營造情境,激發興趣

資訊科技教學中的情境營造不僅在於提高內容的趣味性、增強氣氛,更在於學習資訊科技的過程應提倡不斷地探究。教師在一開始就通過生動的語言講授把學生帶進希望學習的情景中,在教學中又通過設定各種問題和練習,不斷為學生營造學習的環境,誘導學生追蹤事件的各個環節,調動學習興趣。

4、自練自悟、自主學習

《新課標》表現出了對創新能力的極大關注,要求我們在教會學生知識的同時更要都會導學怎樣學習,要從傳統的班級授課制向建構主義的現代化教學轉變。怎樣在資訊科技課中讓學生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是目前面臨的一個重要課程,我們要學會利用好我們的課本,讓孩子真正學會看書。在課堂上,我們清楚地看到,學生們不僅會看書,而且看得很認真,並能按照步驟完成操作任務,培養學生學會學習,掌握學習方法,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5、積極主動,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能激發學生的創造力,有助於培養合作意識和合作技能,有利於學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課堂中,教師充分調動學生的合作學習精神,儘可能為學生創造交流學習的條件。在處理書中做一做時,引導學生合作探究,並由學生彙報學習結果,不僅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自主性,而且增強了學有所用的意識和團結互助的精神。

問題和不足:教學是門藝術,藝術要追求完美,自然有缺憾,所以教學永遠是一門缺憾的藝術。自己在組織教學時,激勵性評價不夠,沒能很好的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由於大班額不能照顧到每一個學生,造成了缺憾,語言也有缺乏嚴謹之處,今後我將繼續努力,博採眾長,刻苦鑽研,不斷學習,實踐和反思,努力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水平。

資訊科技課堂反思14

對於三年級學生來說,資訊科技是陌生的,他們並不理解這門課程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意義;同時,資訊科技又是熟悉的,他們把這門課等同於“玩電腦”。如何上好資訊課,如何抓住三年級學生愛“玩”的特性,在玩中掌握資訊科技知識,提升資訊科技素養,是我一開始就要思考的問題。

我所執教的《資訊與資訊科技》是資訊科技基礎的第一課,通過本課教學要讓學生了解開設資訊科技這門課程的重要性。資訊和資訊科技是比較抽象的概念,本課的教學重點並不是在於讓學生知道資訊及資訊科技的概念,而是讓學生體會生活中無處不在的資訊,體會資訊科技給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由於三年級學生無意注意佔優勢,注意力不穩定、不持久,所以我把這節理論課分成兩個課時完成,第一課時主要介紹資訊,讓學生感受資訊無處不在,對學習生活至關重要。在設計第一課時時,我主要通過三個部分的內容層層遞進。

誇美紐斯說過:“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境的主要途徑之一。”既然學生對遊戲感興趣,那麼就讓學生通過玩遊戲來激發他們想學的意願。在第一個環節中,我就設定了遊戲匯入,遊戲“你來比劃我來猜”一下子就吸引了同學們的興趣,他們踴躍的參與遊戲,打破了傳統課程的教學方式,學生在這個教學環境中不僅能夠玩得開心,潛移默化中他們也能感受到這些都是資訊,並且為第二課時資訊的傳播打下了基礎。第二環節中,教師出示一些圖片,讓學生說出圖片的內容,在學生說的過程中,教師也強化了“這些都是資訊”的概念。有了這樣的基礎,教師設定疑問“你能說出生活中的資訊嗎?”指導學生說出身邊的資訊就不難了,每位學生都能夠做到有話可說,在學生回答的.時候,我還抓住了學生的比拼心理,採用開火車的方法每組一排同學依次回答,同學們回答的越來越精彩,課堂氣氛也越來越活躍了。這時候,我引導到“什麼是資訊?”同學們同桌討論、向書本請教,很快就理解了這個概念。第三環節中,我進行了課堂小結並且佈置了一個任務讓每個同學回家跟父母說說你上學以來的資訊。這個環節的設計讓學生課後不僅鞏固了本課所學內容,同時感受了資訊無處不在。

現代教育學告訴我們教學過程的主要矛盾是教學目標即學生髮展的需要與學生現有發展水平的矛盾。因此,教育必須要進行資訊科技的教學,與社會發展相適應。作為資訊科技課,教學內容要具備生活實踐性,讓學生不僅能感覺到生活就在身邊,而且感覺到學習掌握資訊科技的重要性。你來比劃我來猜的環節中,參與的學生可以涉及面更廣下,每組的學生可以在遵守遊戲的規則下,給自己組的同學比劃。這樣學生能夠更好的遵守遊戲規則,也真正做到了每個學生都能參與課堂,體驗快樂學習的意義。

杜威說過:“生活即教育”,教學中要選擇學生身邊比較貼近的事例來豐富教學內容,讓學生能引起注意,培養學習的興趣,在看圖說一說的環節,圖片的.選擇應擺脫書本的束縛,放寬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去,並且把圖片分為幾類,由淺入深、層次遞進,學生不止是從圖片中看出資訊,還要能感受到圖片中隱含的資訊,比如荷花能反映出夏季,北方的大雁預示著冬天來了,這樣也有助於學生更好的理解資訊,感受資訊的無處不在。

在我從教的十幾年的教學過程中,感悟到教學模式的選擇,是決定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能否很好地獲取知識、形成能力的關鍵因素,在資訊科技教學中教師要藉助於各種教育手段、方法,各種媒體,幫助學生提高創新意識,產生創新的慾望和興趣,採用探究式教學,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把創新教育貫穿到整個計算機課堂教學中去。如何把創新教育貫穿到整個計算機課堂教學中去呢?我認為只要教師把自己的教育能力上升到教育智慧的高度,一定能勝任這種動態探究性教學,具體地說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一、遊戲入門,興趣參與

學生一般對計算機遊戲特別感興趣,而計算機也是具有能玩遊戲的特點。根據這一特點,這一學情,我們可以把計算機新課的學習結合於遊戲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濃厚的興趣中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學習指法練習時,一般學生會對手指的指法要點和擺放要求感到非常枯燥無味的,若教師直接講解手指的指法要點和擺放要求,學生不但會學的很枯燥,而且很不情願去學習,更不會主動去學習了。我在教學中就是用遊戲介入的方法,先讓學生玩《金山打字》中一些打字小遊戲,分小組比賽誰的成績好。學生在“打地鼠”、“青蛙過河”等遊戲的實踐中發現,要取得好成績就必須練好指法。這是就有學生提出如何能夠打得又準又快,如何有效地提高輸入速度?

這時老師可以再講解指法要領,我相信這時學生會學得很認真。再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後,這樣學生就在遊戲中完成了指法練習,掌握了指法要領。這樣,既可以保持學生學習計算機的熱情,還可以促使學生自覺去學習計算機知識。

二、直觀教學,記憶深刻。

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充分利用計算機的特徵,可以採用形象、直觀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加深對計算機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資訊科技課教學中應根據其特點,針對計算機術語、理論性概念作有針對性地講解,要做到突出重點、抓住關健詞而且要形象具體,然後讓學生通過大量的操作實踐來驗證其學生所學到的知識,熟練的掌握計算機的各種基本技能,學生操作的過程中,教師要加強巡視輔導,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問題。如我在給同學介紹鍵盤時,提問“空格鍵、換檔鍵和鍵他們有什麼特徵?”讓學生分組討論。

通過討論讓學生明白空格鍵的作用是沒有任何一個字元,其主要作用是輸入空格。同樣抓住換檔鍵上有向上的箭頭,其主要作用是來輸入上檔的字母,其主要作用是針對雙字元鍵的。還抓住鍵有向左的箭頭,其作用是刪除游標前面的字母,注意與DEL鍵的區別,這兩上鍵的作用都是刪除,而鍵是擦除游標前面的字元鍵正好相反是擦除游標後面的字元。用這樣的方法教學法,我們就變抽象為直觀,變死板為生動,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加深記憶,也不自覺中學習了新知識。

三、自主學習,協作創新。

計算機知識本身具有很大的開放性,大多學生也都喜歡上資訊科技課。教師應該充分抓住學生的這一特點,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其自主探究,協作學習,讓其帶著興趣學習計算機的新知識,在渴望中學習到新知識中,在探究中獲得新知識。這也是培養學生不斷創新的手段之一

學生已能夠自己摸索一些常用工具及軟體的操作方法,一般情況下教師可以採用“提出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幾個過程,即讓學生在開始使用一些工具之前,老師故意留一些在操作過程中要用到的工具,但先不做講解,而學生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又必須用到,讓學生帶著問題自己去翻閱教材,然後再老師的引導下學習這些工具及軟體的操作方法,最後用於解決實際操作問題當中,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後,學生就會逐漸會形成自己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就是我們計算機資訊科技課所要完成的一個教學任務了。

這是我在平時的資訊科技教學中所得到一點體會,也就是說要上好資訊科技這門課,只要我們在平常的教學過程中,放平心態,處處留心,時時在意,多多思考,勤於實踐,採用一些學生易於接受的語言和教學方法,讓一些枯燥乏味的理論知識變得生動有趣,讓學生能在輕鬆的氛圍中不自知的學到一些知識,從而慢慢地提高了他們對計算機的駕馭能力,為他們今後的學習與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也為其走向社會這個大舞臺鋪平了一塊磚頭。

資訊科技課堂反思15

資訊科技與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是高校教育資訊化工作的重中之重。當前各個高校相關的資訊教學配備已經越來越好,並且有些裝置的更新也很快,作為高校教師,我認為需要進一步引起重視,讓自己的資訊科技能力與課堂教學技能深度融合。

首先,我認為教師需要充分理解教育資訊化的價值,切實找準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的路徑。第一,通過網際網路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縮小數字鴻溝;第二,通過改善教學終端,優化傳統教學,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第三,通過網際網路、教與學平臺、數字終端,改變教和學方式,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其次,事實上教育資訊化沒有統一的模式,不同的技術有不同的價值,因而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的生態就不同。因此,教師要充分理解和掌握各種教學裝置、教學軟體的.核心價值,與課程理念相融合,創造性地使用技術,在熟練使用技術的過程中逐漸化技術於無形,並努力形成自己的風格。

最後,在技術使用上要克服三種思想:一是技術無用論,認為教育有自身的規律,憑傳統的手段和方法照樣能夠教好學,看不到技術對教育的深刻影響,結果是使育人目標落後於這個時代;二是過分依賴技術,認為技術進了課堂,一切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導致技術使用過多過濫和不合時宜,異化了技術與教學的本質;三是急功近利傾向明顯,一旦應用了新技術馬上就想提高效率。教育不同於其他行業,教育過程是一個緩慢而優雅的過程,資訊科技對其的優化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是潤物無聲的過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