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科技環境下備英語課教學設計

來源:果殼範文吧 2.4W

篇一:資訊科技環境下備英語課教學設計

資訊科技環境下備英語課教學設計

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為了提高教學質量,我們的資訊科技教師必須要備好課,而且備課要素不同於其他學科,它要求教師需要付出更大的精力。我認為資訊科技教師在備課過程中需要備好以下6點:

1、備好大綱指導和教材

我教的六七年級資訊科技教材是參照教育部基礎教育司頒發的《中國小資訊科技課程指導綱要(試行)》,並根據天津市中國小的實際情況進行編寫的。所以一定要了解領會指導綱要中的主要思想;從整體上了解教材的特點、把握書本的體系結構,掌握教材基本內容和教學要求,統觀全域性,抓住主線。本套教材以培養學生的資訊素養養為宗旨,以資訊的獲取、加工、管理、表達與交流為主線,通過典型“任務”激發學生的興趣,能使用資訊科技作為新的認知工具去自主學習。

2、備好學生。

備好一節課的關鍵是要備好學生。只有瞭解了學生的年齡特點、學習基礎、學習興趣和學習態度等情況,才可以根據他們已有的資訊科技水平、能力來安排課程內容。課堂上要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的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要在課堂上真正能做到“以學生髮展為本”。此外,通過分析學生的差異來進行分組,重視培養學生的協作意識,指導他們怎樣與同伴合作,增強他們的合作意識。

3、備好硬體和軟體

我們都知道資訊科技課程應該安排在機房或者多媒體教室中進行,這樣既能提高課堂效率,又能方便學生的學習和操作。這裡就需要教師在上課前對機房或多媒體教室中的教師機、學生機、網路裝置、投影機、聲音廣播等硬體裝置除錯好,並且在計算機中安裝必備的教學和學習軟體(如Lanstar教學廣播軟體),確保在教學過程中執行正常。

4、備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為了有目的的教學,是採用符合教學規律的活動,也是完成一定的教學任務的手段。教學方法本身既包括了教師的教學方法,也包括學生學習的方法。在資訊科技教學中常用的方法有:傳統講解法、任務驅動法、研究性學習法、分層合作學習法、計算機輔助教學法等方法。資訊科技教師一定要根據教材和學生的需要設計合適的教學方法,運用現代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通過學習使他們學會學習的方法和提高獲取知識的能力。實踐表明,先進的教學方法可以使學生在短時間內迅速掌握了本課程的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和應用,激發學生對資訊科技的興趣和熱愛,為學生學習計算機後續課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充分挖掘了學生的潛力,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了學生的研究精神和創新能力。當然,隨著時代的發展、軟體的更新、教學物件的差異,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方法還要不斷地探索和逐步改進

5、備好教學評價。

我們的資訊科技課程不同其他課程的其中一個方面是評價考核。在資訊科技教學過程中,必須對學生學習質量進行評價。通過評價,瞭解教和學兩方面的資訊,發現問題及時調整教學方法或學習方法,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根據“指導意見”的要求,資訊科技教學評價可以從認知、操作兩個方面進行,具體的有: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創新能力、綜合運用能力的測評。我們在備課時,要確定教學結束後以哪一項作為評價的重心,從而佈置學生書面或者上機練習要求。

6、寫心得

實際的課堂教學很難完完全全地按備課計劃去進行,因此寫心得的形式總結課堂教學實踐中的寶貴經驗教訓,可作下次備課的借鑑。這也是提高教師備課水平的一個重要方面。

資訊科技課是一門新興學科,與其他學科相比,缺少現成的教學經驗供我們借鑑,我們必須不斷探索新的環境下的新型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要把課上好,首先要把課備好。

篇二:資訊科技環境下備英語課教學設計

在高度資訊化的時代,學校英語教育教學具有許多方面的作用,它既傳授知識,又要發展學生的多種能力,還要著力培養、提高學生應用資訊工具獲取、分析、處理、應用、生成和創造資訊的能力。在這樣的背景下,把資訊科技與英語課程教學設計整合勢必成為最佳途徑。一節優秀的英語教學整合課,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英語教學設計的質量,取決於英語教師能否在英語教學設計中充分利用現代資訊科技系統分析和創造民主的、和諧的學習英語情景,因此,我們英語教師要發揮資訊科技的優勢,使資訊科技更好地為英語課程教學設計服務,根據我近幾年的英語教育教學設計實踐和摸索,認為應在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 樹立科學的英語課程教學設計整合觀

當前有一部分英語教師對資訊科技與英語教學設計整合的內涵存在錯誤的認識,簡單地認為“整合”就是利用計算機技術和多媒體等代替黑板、錄音機和英語課本,把整合等同於利用計算機、多媒體和製作英語課件上課,甚至有些教師為體現資訊科技在英語教學設計的應用,不根據學情和課本內容實際,刻意在英語教學設計中穿插資訊科技,出現了為資訊科技而資訊科技,為整合而整合的不良現象。要改變這種現狀,教師首先要從思想認識上樹立正確的資訊科技和英語課程教學設計整合觀念。整合是在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指導下,把資訊科技作為促進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認知工具、情感激勵工具、喚起學生學習英語興趣的創設工具、解疑破難的助手和調動學生學習英語內驅力的“催化劑”,促進英語教學設計、備課形式、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英語學習方式等發生質變,在完成英語新課程理念目標,同時培養學生的資訊素養、自主探究能力、競爭合作能力、英語交際能力與創新能力。資訊科技與英語課程教學設計整合其主體是英語課程教學設計而不是資訊科技,資訊科技要服務於英語課程教學設計。在正確的整合理念指導下,英語教師在資訊科技與英語課程教學設計整合過程中就會精心思考怎樣將資訊科技靈活地融入英語課程教學設計的有機整體中,在英語教學設計時,要考慮資訊科技的運用是否優化了英語課堂教學;是否創設學生學習英語的情景;是否激發了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是否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否鍛鍊和拓寬學生英語實踐交際能力。

  資訊科技與英語課程教學設計整合具有以下特徵:

1、加強每節課內容的對比、滲透和綜合。英語教師不但是英語課程的使用者,更是英語課程的實踐者和創造者。按照建構主義教育理念,英語課程不在是預先設定好的內容,而應當是一種師生之間和生生之間互動的過程,它要通過師生行為、生生行為和相互作用而形成。因此,結合英語課程的特點,教學設計要充分體現學生與教師“互動”和學生與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應該考慮英語知識和外國文化的不確定性,鼓勵和引導學生在課堂上大膽發言和即興演講,即使有錯誤不要立即指出,誘導學生開口說英語和創造學英語行為,以便達到在“英語對話”和“即興演講”中的發現、糾正和創造。如果將建構主義的這種思想應用到英語教學設計的具體環節和課件開發的具體實踐中去,並以循序漸進的原則安排英語教學,打破傳統教師“一言堂”、學生是聽眾的局面,同時根據教育教學任務的要求,想方多設計活動專案,以便讓學生在活動中學英語、欣賞英語和快樂使用英語,引導學生在基於傳統媒體、基於多媒體和基於網路的不同環境中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

2、強化英語課程教學設計內容的時代化性和趣味性。現在英語課程內容編排趨向生活化和體現科技前沿,在英語課程教學設計中凸顯現代科技的特點,適時適當補充歐美文化,運用多媒體和網路技術等讓學生更好的理解內容、學習英語。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形式,尤其利用網上資源,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建立體現現代教學特點的非線性式“活”教材,應該成為英語課堂教學設計改革的重要探索內容,教學設計應作到圖文並茂、生動活潑和使用價值高。為適應素質教育和社會發展的要求,讓學生學習英語知識的同時,注重人文教育,通過多種形式引導學生理解學習英語的現實意義,瞭解西方國家的文化及中西文化的差異。

3、體現學生主體性原則。沒有學生主體的主動參與,教師外部傳遞的英語知識不可能被主體消化、吸收、運用。英語課堂是舞臺,英語教師是導演,學生是演員,充分利用資訊科技,創造一種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課堂環境,以利於培養學生的主體能動性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特別是在多媒體教室裡,通過相互協作共同開發達到培養學生創造性的目的。

二、 努力提高教師的資訊素養,善於運用資訊科技支援下的英語教學

實現資訊科技與英語教學設計的整合,應著重提高英語教師的資訊素養,只有具備了一定的資訊素養,才能製作和使用投影儀、多媒體課件和共享網路資源,根據教學目標和內容,藉助資訊科技平臺,利用網路檢索、查詢和下載所需的教學資訊,進行資訊創新,為英語教學設計服務。要想做到資訊科技與英語課程的真正結合,運用資訊科技支援下的英語教學設計是關鍵。常見的教學設計有任務式教學設計、WebQuest教學設計、競爭合作教學設計、自主探究教學設計等,例如任務式教學設計,主張將教學內容隱含在任務中,以完成任務為動力,把學生分成學習小組,在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下,通過對學習資源的利用,學生自主探索、小組合作過程中,嘗試找出任務的方法,獲得英語新知識。

三、 合理應用教學媒體,優化資訊化環境下的英語教學設計

教師在進行基於資訊化教學設計時,要著重關注以下幾點:1、基於教學資訊化環境,充分利用資訊科技和網路資源2、有利於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學習效率和學習成績的提高3、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資訊素養、英語交際能力和創新能力。

英語教師可以按照以下步驟進行具體教學設計:

1、導學目標分析。根據每節英語課教育教學目標和重難點,精心設計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

2、英語情景創設。利用網路優勢創設與當前所學內容相關的儘可能真實或模擬的情景,創設學生學習英語、欣賞英語、運用英語的氛圍。

3、資訊資源分類設計。確定每節英語課內容所需資訊資源的種類,學生從何處

獲取、如何獲取、怎樣有效地利用資訊資源,教師應給予適當的介紹、引導和幫助。

4、自主探究學習設計。依據不同的英語課程內容特點和教學方法,對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作相應的設計和誘導。

5、小組競爭合作學習環境設計。根據學生的英語水平和性格特點,合理搭配成英語興趣學習小組,每組選兩名組長,對每個組員進行編號,把教學任務分配給各小組,各小組成員自學、思考、討論和協作完成。

6、英語學習效果評價設計。圍繞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能力和每組合作學習過程,英語教師當導演和裁判,學生在課堂上展示自學“碩果”,對各組展示學生酌情記分,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提高自主合作探究成果,看是否達到導學目標的要求,爭取設計出使學生樂意去做,能客觀反映每個學生英語學習效果的評價。

四、 合理利用網路功能,使英語教學設計最優化

網路資源極其豐富,功能很多,充分利用網路的有效資源,促進 學生的認知發展,。我們英語教師堅持兩個原則:1、優化重組網路資源的原則。英語教師充分利用學校校園網路,將一些有用的網路資源下載並於學生通過其他途徑獲取的資料進行重組,使之優化,應用於英語教學設計,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就查閱大量的有用資訊,提高英語課堂教學效率。2、合理應用網路功能的原則。網路功能很多,英語教學設計中要網路功能得到充分發揮,一定要合理應用。例如:利用搜索引擎功能查閱大量圖片資料、動畫資料等;利用網路的互動功能學生可以自由點選、自主學習,逐步培養學生獨立自學能力;收發E—mail擴大學生英語交際空間,上BBS可以在英語學習中碰到的各種疑難問題都可以在BBS公告欄上發表,向網上的專家或同行諮詢或請教。

總之,資訊科技是二十世紀人類最偉大的創造,它正日益深刻地影響著英語教育教學,我們要進一步學習資訊科技知識,有效地為英語教育教學服務,促進英語教學設計的改革和完善。

篇三:資訊科技環境下備英語課教學設計

一、 需求分析

在資訊科技課的授課過程中,每一部分都要求學生提交完整的作品,這就涉及到檔案的相關操作。學生接觸計算機的機會很少,對檔案操作缺乏系統的掌握。

二、 教學分析

教材編寫意圖、地位和作用:

資訊在計算機中以檔案的方式儲存,作業系統對資訊的管理通過檔案管理來實現。《檔案管理》既闡述了檔案的概念,又介紹了檔案管理的相關操作,共一課時(50分鐘)。

三、 學習環境和學習者分析:

我們學校資訊科技課分為理論課和實踐課,理論課教學環境是教室,教具有計算機、液晶投影。最初學生使用計算機的水平差異很大,經過前幾節課的講解、練習,絕大部分學生對計算機有了一定的認識(熟悉鍵盤、Windows視窗的操作),能夠進行基本操作,但理論知識普遍比較薄弱,對於"檔案、資料夾"的理解很淺顯。

四、 績效目標

教學目標:

(1)檔案與資料夾的概念(理解、識記)

(2)檔案的型別(理解、識記)

(3)檔案與資料夾的操作(運用)

(4)資源管理器的使用(運用)

(5)回收站(運用)

教學重點:

(1)檔案與資料夾的概念

(2)檔案的型別

(3)檔案與資料夾的操作

教學難點:檔案與資料夾的概念、資源管理器中檔案與資料夾的操作的一般方法 積極滲透德育、法制教育:

資訊科技課不是簡單的計算機課,資訊科技教育的根本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資訊能力、提高學生的資訊素養,我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以計算機為手段,注重培養學生對資訊的理解、資訊活用的實踐能力、對資訊的道德、倫理、安全的認識。

五、 開發教學策略:

1、 這節課既有抽象的理論,又有很多實際操作,教學任務很重,各知識點緊密相連,層層深入,後面的結論在前面內容的基礎上得出,因此我採用了支架策略:事先把複雜的學習任務加以分解,以便把學習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檔案與資料夾的概念及操作是不可分割的整體,理解檔案與資料夾的概念,掌握檔案操作是很複雜的學習任務,我把學習任務進行了分解:

(1)、闡述檔案的概念、組成。

(2)、闡述資料夾的概念、組成。

(3)、利用問題:檔案及資料夾到底"長什麼樣"?引入資源管理器的使用。強調檔案的型別。

(4)、使學生掌握檔案管理的一般方法。

(5)、佈置下次課的上機任務。

2、檔案及資料夾的概念是教學內容裡的重中之重,比較抽象,學生理解起來很困難,因此講解概念時,我採用了概念獲得策略:舉出事例,引導學生總結概念。

提出問題:用寫字板打一份通知並存儲;在校園網上下載"幾何畫板",分別請學生演示。使學生直接、形象的理解檔案的生成過程。

進一步提出問題:

(1) 文字、程式是什麼?(把檔案和資訊相互聯絡)

文字、程式是資訊的載體,要得到的主要內容,內容還可以是音樂、圖片等。

(2) 要想關機後資訊不丟失,怎麼做?(聯絡到資訊儲存)

儲存資訊。

(3) 資訊儲存後在計算機上生成了什麼?

資訊的集合——檔案

(4) 人與人的區分可以用名字,檔案之間如何區分呢?

檔名

問題一環緊扣一環,形成了一條漸進式的"質疑鏈",最後得出——

檔案的概念:賦予名稱並存儲在磁碟上的相關資訊的集合。

3、 檔案管理的相關命令很多,同一個命令執行方法也有多種,不可能講全,也不可能把所有方法都演示,關鍵要讓學生掌握方法,總結規律,因此我採用了任務驅動策略:以一個具體的任務作為學習目標,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就是學習軟體相應功能的過程。 利用資源管理器進行檔案管理的學習,以檔案移動為例,首先讓學生自學教材(選單命令的使用),利用計算機進行演示;然後啟發學生探索其他的命令執行方法,如:工具欄的使用、右鍵選單、快捷鍵、滑鼠拖拽,分別請學生用計算機進行演示,在這一過程中,充分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儘可能使用多種方法,我及時對各種方法進行歸類,讓學生互相評價哪種方法比較規範、哪種方法比較快捷,為下面總結作鋪墊。

4、由於課本只介紹了一種檔案移動的方法,即使用選單,但學生想到的方法很多,因此我採用了合作學習策略: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學習者通過討論、互助等方式來互促學習,提高學習成效。我組織學生互相討論,請一位代表,用計算機進行演示。

通過檔案移動的學習,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合作學習。

5、利用計算機完成某一任務,會用到很多命令,往往有一個固定的思路,為了讓學生掌握一般方法,我採用了建模策略: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通過對同類問題多個例項的研究,總結出解決某一類問題的固定程式和步驟,形成一個問題解決模型。

學習檔案的移動,使用了多種方法,讓學生自己總結利用資源管理器管理檔案的一般方法:選中操作物件;選擇命令。

6、應用建模策略,把總結的一般操作方法運用到具體任務中。結合檔案刪除操作,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同時讓學生自學使用回收站。

[學習方法]:

"教師為了不教,學是為了會學",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學生只有學會了學習,才能做到舉一反三,無師自通,因此課堂教學中我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培養學習方法。我主要採用了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歸納總結、練習鞏固法。

六、 課堂教學程式:

第一部分:概念

匯入:"前面的課程中,大家已經瞭解了資訊的相關概念,那麼資訊是怎樣儲存的呢?計算機是如何管理資訊的呢?"

1、 提出問題,由學生演示利用寫字板儲存文字,從網上下載程式(計算機演示)獲得資訊並存儲,分析檔案的組成(板書)。分析倆個過程結果的共同點,引入檔案概念(板書)。(10分鐘)

2、 結合生活中物品分類管理的方法,得出資料夾概念和作用(板書)。(3分鐘)

3、 使用資源管理器管理檔案及資料夾。開啟資源管理器(學生演示),複習視窗的組成(提問),認識資料夾、檔案,區分檔案的型別,瞭解檔名中副檔名的功能,識別常用的檔案型別(補充檔案組成中檔名的板書)。 (5分鐘)

第二部分:操作

4、 以檔案移動為例,通過自學教材,學生間相互討論,某些學生的演示,學習使用多種命令執行方法,歸納總結一般操作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計算機演示、板書常用的命令方法)(15分鐘)

5、 由學生自己選擇方法做檔案的刪除,檢驗學習效果。學習使用回收站,理解資訊的恢復。(7分鐘)

第三部分:佈置練習

6、 佈置上機任務(5分鐘)

(1) 讓學生分析檔案管理的優點、缺點,提出自己資訊管理的方案,通過校園網的聊天室或論壇進行討論。

(2) 我從洪恩網站上下載了windows98的學習教程,放在校園網上,方便學生自學。

(3) 針對常用的命令,我出了幾道上機練習題,要求學生上機課練習。

(4) 讓學生管理自己的網站空間,進一步理解檔案在伺服器端的操作。

7、剩下的時間讓學生閱讀教材,反思這節課的內容,提問。我進行答疑。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