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資訊科技的應用策略與探究

來源:果殼範文吧 3.21W

國小資訊科技的應用策略與探究1

1資訊科技的優勢

國小資訊科技的應用策略與探究

多媒體課件是超文字結構,可進行多種形式的人機互動,有利於實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育理念,充分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更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及探究能力。

網路上包涵有大量的資訊資源,而這些資源可以共享,使知識的傳播不再受時空的限制,從而拓寬學習的空間。學生可以根據學習需要和個人的具體情況,隨時加以選擇。

2資訊科技在國小音樂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2.1利用資訊科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想象歌曲的音樂背景,在教學時,筆者將歌曲和有關南極、企鵝的畫面製成課件,上課時播放。結果,憨態可掬的企鵝和冰天雪地的南極一下子就吸引了學生,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在濃厚的興趣中投入學習中,取得良好效果。

2.2利用多資訊科技,加深學生情感體驗

蘇霍姆林斯基說:“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醒青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心理學研究表明:多種感知事物的效果要比單一的感知好。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音樂教師一般靠一些簡單的圖片、黑板及錄音機等來向學生展示所教授的內容,時間久了,學生往往因缺乏新鮮感而感到枯燥,從而對學習失去興趣,對學習內容更是體驗不足,理解不深。而運用多媒體教學,任何畫面、實物、音響都可以在大螢幕上得以展示,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讓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教學需要,創設教學需要的教學情境,引導不同層次的學生,通過視、聽等多種途徑積極參與教學過程,這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教學方法。例如,在講授《春天來了》的時候,筆者將關於春天的美景,如融雪、桃花、小鳥、蜜蜂、楊柳等編製成多媒體課件,讓學生一上課就被春天到來時的勃勃生機所吸引,使他們置身於心曠神怡的情境之中。學生的情緒很快高漲起來,然後讓學生進行人機互動,只需輕點滑鼠,就可選擇自己最喜愛的“春天中的一景”,通過目視、耳聽、腦思、口唱、體動等多個資訊通道自主學習歌詞,體會歌詞的意境以及作者對春天來臨時所表現出的喜悅心情。這樣,不但加深了情感體驗,而且激發了學生的聯想和想象,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創新精神。

2.3利用資訊科技,強化學科整合

國小音樂新課程標準強調音樂、文學、戲劇、舞蹈等多種學科的整合,而多媒體課件可有效地將音樂教學與多種學科密切地聯絡在一起,增強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例如,在欣賞柴科夫斯基的《天鵝湖》的這首抒情曲時,可以從網上下載這首曲子的芭蕾舞劇視訊,讓學生形象地感受《天鵝湖》的劇情,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這種綜合性學習,有利於學生了解舞蹈這門藝術的魅力,有利於學生全面提高審美情趣。

2.4利用資訊科技強化德育實效

國小生正在生長期,良好的成長氛圍對其正確人生觀的和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至關重要。因此,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是新課改的要求,也是學校工作永遠追求的目標。音樂學科中包涵著豐富的德育資源,在教學中滲透德育具有非常優勢的條件。如將《國旗,國旗我愛你》《讓我們蕩起雙槳》《紅星歌》等充滿愛國主義內容的歌曲製成課件,在生動的畫面、鮮明的色彩、感人的音響等情境中,可有效地使學生在正確理解音樂的同時,激發情感,受到美的薰陶和美的感染,喚起學生對黨、對祖國、對人民的熱愛之情。

3使用資訊科技教學時應當注意的幾個問題

3.1正確認識資訊科技在課堂教學中的地位

近年來,資訊科技已廣泛應用於音樂課堂教學,尤其是在各級各類的公開課上,幾乎都少不了多媒體課件的使用。很多教師認為,上課不用資訊科技,就不先進,就不能算是有質量的好課。結果,除了使用資訊科技外,其他教學手段很少用了。這種認識是不正確的。資訊科技只是輔助教學的一種手段,而不是唯一手段。其實,選擇輔助教學手段有多種,方便的、實用的、效果最佳的,才是最好的。

3.2不能弱化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

新課程改革強調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新型教學模式,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地位不能忽視。資訊科技雖然有很多優勢,但也僅僅是輔助教師教學的一種最先進的現代化教學工具,因而只能起到為教學服務的作用,不可能完全替代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活動。是否使用,或什麼時候使用,應取決於課堂教學的需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有恰當合理地選擇應用,才能恰到好處地發揮資訊科技的輔助作用。

3.3教師要注重與學生的情感交流

長期以來,國小音樂課教學普遍處於尷尬狀況。除了能讓學生唱歌而緩解學習壓力之外,真正能達到通過培養學生興趣從而發展學生個效能力目標的,還很少。究其原因,一是音樂課還被當作副課看待;二是教師缺乏與學生的情感交流,除了聽就是唱。教學過程,既是傳授知識的認知過程,又是開啟學生心靈的情感過程。列寧說得好:“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在教學中,只有創設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中學習,才能較好地完成教學目標。因此,在注重使用資訊科技輔助課堂教學的情況下,通過師生溝通思想,轉變學生情緒也是值得重視的一個重要環節。綜上所述,利用資訊科技輔助音樂課堂教學,使虛幻的音樂形象具體化,使複雜的知識簡單化,使零亂的資訊條理化,使課堂教學煥發生命的活力,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提高教學質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重視知識的傳授和能力的培養,更應重視學習方法的引導,使他們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只要配合得當,定會使音樂教學馳向高效率的快車道。

國小資訊科技的應用策略與探究2

摘要:為了貫徹立德樹人的基本理念,在綜合活動課程中加入了國小資訊科技教育,以此來培養學生的創新素養。STEAM理念的出現,給資訊科技教學的開展創設了良好條件。本文主要描述了國小資訊科技課程的內涵,探討了STEAM教育的概念和特點,並對在國小資訊科技課程中應用STEAM教育理念的方法提出一些個人的觀點和看法。

關鍵詞:STEAM教育;國小教育;資訊科技

STEAM教育是一項綜合性的教育模式。將其在資訊科技課程中進行應用,能夠起到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效果,促使學生更好地投入到課堂活動之中,完成學習任務,提升個人水平。

一、國小資訊科技課程的內涵

20xx年,資訊科技正式被納入到了實踐活動中。國小資訊科技教學活動,主要以學生的綜合素養為基礎,依靠探究、設計、操作和反思的方式,促使學生的問題處理能力得到提高,讓學生學會運用資訊知識解決一些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二、STEAM教育的概念

STEAM教育理念涉及五個方面,分別是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藝術(Art)以及數學(Mathematics)。除了要求學生掌握五個科目的內容外,還注重各個科目的結合,引導學生通過多個科目知識的學習,逐步完成問題的'處理,提高自身的動手操作能力。

三、國小資訊科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內容單一

早期在授課時,資訊科技課程通常會被稱作是“微機課”,實際的教學內容都以打字、軟體操作為主。教師講一步,學生學一步。因此,整個教學活動幾乎沒有探究時間,學生只能按部就班地完成學習任務,不知道知識的原理。長此以往,學生的學科素養就無法提高,對於資訊科技也會喪失興趣。

(二)課程設定不合理

受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資訊科技課程一直都是副科,對教師的個人素養也沒有特別高的要求。因此,很多學校就會有其他科目教師臨時兼任的情況。這些教師缺少專業的知識,自然很難在教學層面完成創新。同時,一些學校為了縮減資金成本,沒有及時更新裝置,導致學生無法接觸到最新的技術知識,影響了學習質量。

(三)教學評價片面化

當前,一些資訊科技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評價的時候,應用的方法單一化,基本上都是通過作業的方式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而對於形成性評價有所忽視。即便在課堂中進行教學評價,學生之間也很少展開互動,使得評價變得形式化,根本沒有發揮出價值,學生也不知道自己的問題,無法進行調整。

四、STEAM教育的特點

(一)跨學科性

對STEAM教育而言,跨學科是其特色。早年在教學時,由於受到傳統理念的影響,儘管能夠幫助學生學習知識,但卻很難將各學科知識聯絡起來。而在STEAM教育之中,涉及的學科種類有很多,並能將其融合在一起。教師在教學工作中應用之後,除了能夠讓教學內容變得更為豐富,還能幫助學生提高問題處理能力,完成知識的全面內化。

(二)情境性

在STEAM教育中,情境一直都是非常關鍵的部分。早期在授課時,教師講解的知識內容都比較抽象,而且以孤立的形式呈現,學生只能選擇被動接受並記憶,而在日常生活之中,學生不知道應該如何應用知識。而通過STEAM教育的方式,可以讓知識內容還原到生活之中,讓學生在探索和處理問題的過程中,就能逐步掌握知識應用的方式。此外,基於情境的差異,學生掌握的知識也會有所區別。在開展STEAM情境教學時,教師指導學生通過理論聯絡實踐,感受知識和生活之間的聯絡,進而提高個人能力。

(三)協作性

現如今社會競爭越發激烈,合作精神就變得非常重要。而STEAM教育就非常強調協作性,通過讓師生以及生生之間展開探究來完成學習任務。一般來說,這一內容主要體現在兩個部分。第一,無論任何專案的完成,都需要教師和學生展開合作,大家一同蒐集資料,積極交流,處理其中的問題。第二,小組在溝通的時候,不同的思想會產生碰撞,從而激發學生的靈感。

五、在國小資訊科技課程應用中STEAM教育理念的方法

(一)教學策略

1、打造趣味課堂

想要改善國小資訊科技教學的現狀,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教師就必須要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國小階段的學生年齡較小,所以學習的動力往往來源於學習的興趣,教師要從教學的內容以及教學的方法入手,以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資訊科技有著一定的綜合性和實踐性特點,教學內容非常豐富,因此教師要以STEAM教學理念為基礎,瞭解前沿的資訊科技知識以及手段,在課堂當中展示給學生,開闊學生的視野,發散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新鮮事物的刺激下,產生學習的動力,培養其良好的創造意識和創造能力。資訊科技有著先進性和多樣性的特點,因此從STEAM教育的情境性特點和藝術形式出發,教師可以藉由課堂匯入的方式,來加深學生對於資訊科技價值的理解,感受到資訊科技與日常生活之間的關聯。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要從學生的日常生活出發,從而幫助學生將抽象的知識運用在日常生活中,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

2、開展合作學習

STEAM教育理念所倡導的學習方式是以學生為中心的,引導學生進行協作式學習。教師要發揮出自身的引導作用,給予學生適時、適度的幫助,從而輔助學生更加順利地解決問題,提高合作的意識和能力。國小資訊科技學科中的合作,不僅存在於學生和學生之間,也存在於學生和教師之間以及教師與教師之間,以小組合作的方式來進行學習探究,能夠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水平,發散學生的思維,同時還能夠加強教師對於學生個體的關注程度。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當中,學生利用組內的交流產生思想上的碰撞,獲得新的認知,從而讓彼此更加了解,感受到集體的力量,提高凝聚力,順利地完成任務。在小組合作的過程當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當發現學生出現學習問題時,及時給予指導,讓學生能夠從自身的角度出發,經過思考來完成作品的學習以及設計。

3、跨學科整理知識

就國小資訊科技教學現狀來看,部分學校對於資訊科技課程的重視程度並不高,且學生對於資訊科技課程的認知也比較片面,認為資訊科技課程就是上網休閒的課程,對於基礎內容的學習熱情不高,而教師在資訊科技課堂中採用的教學方式也比較單一,教學內容比較枯燥。STEAM教育理念,為資訊科技課堂的發展帶來了全新的活力,STEAM教育理念的核心是跨學科融合,更加強調在不同領域中,用整合性的專案來完成教學,在貼合日常生活的問題情境裡,讓學生學會各學科知識之間的融合,從而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以及跨學科意識。將STEAM教育理念應用於資訊科技課堂當中,能夠加深學生的學習程度,提高學習層次,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以及創新能力。在新課標背景之下,資訊科技已經融入多個科目。由此說明,資訊科技具有和其他科目整合的效果。因此,在進行資訊科技教學的時候,也不需要拘泥於學科本身,而要突破原有的界限,將各類資源整合在一起。為此,教師在進行內容設計的時候,就要嘗試做到綜合利用多個科目的知識,以此引導學生進行問題處理。在STEAM教育理念下,資訊科技教學除了要注重內容和技能指導外,還需要對學生的跨學科思維予以培養。例如,在開展“動畫製作”的教學活動時,若教師單純指導學生進行“Flash軟體”的學習,而沒有將藝術和文化方面的資源引入進來,那麼學生最終制作的作品,自然缺少應有的表現力。因此,基於STEAM理念本身,資訊科技教學就要做到學科整合,促使學生在掌握技術的同時,還能利用其他學科的知識,有效完成問題處理,進而使得個人能力得到提升。

4、創設生活情境

STEAM教育的重要特徵之一就是情境性,情境性問題的提出,讓學生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裡,能夠感受到真實的生活,從而提高社會效能力。例如,教師可以從“網路詐騙”這一問題出發,創設真實的生活情境,將其作為教學匯入,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圍繞電腦病毒以及網路安全等問題進行討論。教師可以先向學生展示出真實的案例,以遊戲詐騙為主題展開討論,讓學生談一談“如果自己在生活中遇到這樣的情況會怎麼做”,從而以教材為基礎,藉由小組討論,讓學生能夠掌握有關於病毒以及網路安全的知識。網路對所學的內容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從而活躍課堂氣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不僅能提高學生對於資訊科技的理解程度,還可以引導學生樹立社會責任感。國小資訊科技學科中的有些知識內容較為複雜,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往往無法做到快速理解。為此,教師就要嘗試聯絡學生的日常生活,以此將一些重要的情境資源挖掘出來,促使知識內容變得更為具體,滿足學生的認知需求。例如,在對“資訊工具”的知識進行學習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嘗試讓學生仔細感受,如聽上課鈴聲、觀察同學的穿著以及看視訊,以此對“資訊”下定義。之後,教師再將訊號燈、天氣預報等內容引入進來,讓學生思考自己在生活中還看到了哪些資訊。

5、開展專案式教學

STEAM教育能夠提供專案式課程,以製作成品為基礎目標,讓學生自主展開問題探究和調查,逐步完成設計,之後再反覆修改。由於所有工作都由學生自己完成,一些難度較高的任務可以和他人合作,自然能夠促使學生的問題處理能力提高,並形成優秀的合作意識。需要注意的是,專案的選擇非常重要,理應源自於學生的實際生活,從而促使學生更好地進行問題處理。例如,在進行“設計滅火機器人”的任務時,其中最為重要的部分便是機器人的組裝,學生要保證機器人能夠基於實際要求完成滅火工作。為此,教師可以按照學生的基本能力和個人興趣進行分組,每一名組員都有著相應的任務。整個專案全部都交給學生,而教師需要在教室中來回觀察,在學生遇到問題時,再提供幫助。依靠這一方式,學生的實踐能力便會得到全面提高,不但能夠了解滅火的相關知識,形成優秀的防火意識,還能將自身個性能力展現出來,提升學習自信心。

(二)評價方式

1、評價主體

在教學活動之中,評價一直都是非常關鍵的部分。在早期的教學活動中,評價工作基本上都是由教師自己負責。而在STEAM理念下,評價主體的範圍就有所擴大,包括學生自評、學生互評、教師評價以及專家評價。如此就能使得評價活動變得更加多元化,讓學生從多個不同的角度出發,對自身的學習狀況進行了解,並依靠自評的方式學會反思,對自己的學習過程進行有效調控,促使評價的作用能夠全部發揮出來。例如,在進行“賀卡製作”的教學活動中,為了優化評價的效果,不能單純引入教師自己的主觀判斷,而需要將學生之間的互評引入進來。通過相互評價之後,學生很快就能認識到自己的能力缺陷,看到自己的不足之處,從而在未來的學習活動中繼續努力,不斷完善自我。

2、評價方法

在STEAM教育理念下,評價工作不再單純以考試分數為主,而是將會以形成性評價為主,從多個方面對學生展開考查。通常來說,教師在評價學生的時候,採用的方法應當是多維評價,涉及學習活動過程、行為表現、學習成果以及最終成績等,以此對學生的個人表現、彙報時的語言表達、問題處理方法等展開全面分析。例如,教師可以嘗試給每一個學生單獨設定一個電子檔案袋,以此為之後的綜合性評估創設良好條件。或者,教師通過設定任務評價表的方式,基於各個評分專案,對每個小組的優勢和缺點予以有效反映。學生則能根據分數的高低,瞭解自己的真實情況,從而做到查漏補缺,及時調整,進而提升個人水平。

六、結語

綜上所述,在國小教育中,資訊科技是學生接觸電腦的開端,因此教師就要從興趣層面入手。為了保證教學質量,教師就可以採用STEAM教育的方式,促使學生能夠通過合作自主動手進行探究。通過長期努力,學生的學習效果就會得到優化,進而為個人發展帶來諸多幫助。

參考文獻:

[1]孫微微、基於STEAM教育視域下國小資訊科技應用的探討[J].電腦知識與技術,20xx(5):173—175.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