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資訊科技教學反思

來源:果殼範文吧 2.53W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資訊科技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資訊科技教學反思

資訊科技教學反思1

“二十一世紀的人才,必須懂英語,會電腦。”、“計算機的普及要從娃娃抓起。”從以上的話語中,可見計算機知識的學習已成為國小生必不可少的課程組成部分,這不僅對培養跨世紀的人才具有現實意義,而且對提高我們民族的素質也有著深遠的意義。資訊科技課與其它國小課程有所不同,它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在學習過程中,要求學生必須掌握一定的計算機操作技能和操作技巧。目前,許多國小都陸續開設了資訊科技課程。國小資訊科技課程主要是讓學生初步學會計算機的使用,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下面就結合我的教學實踐,談談我的幾點反思。

一、遊戲入門,自覺學習。

國小生對遊戲特別感興趣,而計算機正具有能玩遊戲的特點。根據這一特點,可以把計算機新課的學習寓於遊戲之中,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在學生濃厚的興趣中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

例如學習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師一開始直接講解手指的擺放要求和指法要點,學生不但學的很累,而且很不願學,更加不能強迫其練習了。我在教學中就採取遊戲引入的方法,先讓學生玩《金山打字》,比賽誰的成績好或者與老師比賽。學生在“打老鼠”等遊戲的實踐中發現,要取得好成績就必須練習好指法。於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夠打得又對又快。在這種情況下,老師再講解指法練習,學生學得就很認真。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後,學生們再玩這個遊戲時就感到輕鬆自如了。這樣,既保持了學生學習計算機的熱情,還可以促使學生自覺去學習計算機知識。

二、直觀教學,加深記憶。

在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計算機的固有特徵,採用形象、直觀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加深對計算機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在資訊科技課的教學中應根據其特點,針對一些計算機術語、理論性概念作有針對性講解,做到突出重點、抓住關健而且形象具體,然後讓學生通過大量的操作來驗證所學生的知識,熟練的掌握計算機的基本技能,在學生操作的過程中,教師應加強輔導,在通過螢幕監視器或巡視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如我在給五年級的同學介紹鍵盤時,我提問“空格鍵、換檔鍵和Backspace鍵有什麼特徵?”讓學生討論。通過討論讓學生明白空格鍵上沒有任何一個字元,其主要作用是輸入空格。同樣抓住換檔鍵上有向上的箭頭,其主要作用是來輸入上檔字母。還抓住Backspace鍵有向左的箭頭,其作用是刪除游標前面的字母,相當於咱們平時用橡皮擦寫錯的字。用這樣的方法,變抽象為直觀,讓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加深記憶。

三、自主學習,不斷創新。

電腦知識有很大的開放性,學生也喜歡上資訊科技課。我們教師應該充分抓住學生的這一興趣,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讓其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電腦知識。這也是培養學生不斷創新的手段之一。

五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閱讀能力。能夠自己探索一些工具及軟體的使用方法,一般情況下采取“提出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即學生在使用一些工具時,一開始老師就故意留一些在操作過程中要用到的工具不講解,而學生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又要用到,讓學生帶著問題自己去閱讀教材,然後老師再加以引導,最後解決實際操作問題,通過長時間的訓練,學生逐漸會形成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在教學第7課時,老師先讓學生自主學習。有的學生討論、嘗試,有的學生在看書尋找,同學之間也不由自主地互相幫助起來。最後讓學生互相交流,教師進行適時的點撥,學生很容易就瞭解了視窗的基本組成,並學會了視窗的最小化、最大化、關閉。

總之,要上好國小資訊科技這門課程,只要我們在平常的教學過程中,處處留心,時時注意,必須使用易於學生接受的語言和教學方法,讓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識變得有趣、生動,使我們的學生能在輕鬆的氛圍中學到更多的知識,提高他們駕馭計算機的能力,為他們今後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資訊科技教學反思2

作為一名資訊科技教師,面對這門實踐性和應用性都極強的學科,面對課上學生參差不齊的學習狀況,面對不斷更新的教學內容,面對機房內時而失控的教學局面……我常常陷入深思:怎樣才能上好我的課呢?通過這學期以來的實踐,我覺得在教學時間上做文章,在心機巧用“點”到為止上下工夫,不失為一個好做法。我把這樣的教學法稱之為:“蜻蜓點水式教學法”:

“點”燃激情:課堂伊始,利用1分鐘左右的時間,以精彩的主題、幽默的語言引發學生的學習激情,比如懸念法、例項法、提問法等各種方法都可以作為“點”的一種手段。只要能讓學生的思維隨教師而動,只要能營造出一種生氣勃勃的學習氛圍就達到目的了,在這種氛圍下,相信即使學習興趣較低的同學也能受到感染,不由自主地參與課堂教學,這樣的“點”法為課堂的順利開展可以打下很好的基礎。

“點”明要點:有了精彩的開場,有了學習的激情,這節課到底要學什麼呢?這是一節課的重中之重,也是教師最應該著重告訴學生的。這部分用的時間大概為10分鐘左右,在“點”要點的過程當中,教師要學會用言簡意賅的語言,對於知識點的講解,最好有個“一”“二”“三”,這樣學生學習就有針對性,接下來的學習過程也可以有的放矢。

“點”透任務:對於前面已經“點”明的知識要點,具體要通過什麼練習途徑去掌握,這一環節的任務就是用1分鐘左右的時間,“點”透學生接下來要幹什麼,一共幾個任務,哪些任務是屬於基本的,也就是必須掌握的,哪些任務是屬於提高的,可以選擇完成的,這些一定要給學生講清楚。這樣,學生練起來心裡有數,有利於學生按部就班完成你佈置的學習任務。

“點”播思路:知道了應該做什麼,具體怎樣去完成呢?教師可以利用2分鐘左右的時間,提供一些相關的思路,啟發學生在下面30分鐘左右的時間裡去主動探索、積極實踐。這裡一定注意思路不要過細,思路的點播為的是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上機嘗試,學生可以自主發揮,只要能夠解決前面的“學習任務”,任何一種方法都是可取的,都值得教師去表揚。

“點”評問題:學生自主練習完畢,教師利用2分鐘左右的時間,就主要內容和知識點進行點評,告訴學生學習中應該注意或者是練習過程中出現問題較多的一些地方。通過有針對性的點評,加深學生對於學習重點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及時糾正一些常見的錯誤,更好的鞏固練習的成果。

“點”樹榜樣:一節課結束前,教師利用1分鐘左右的時間,“點”出本節課完成作業較好的幾個同學,通過點名,“好”的同學會在你的課堂上獲取成就感和被認同感,有助於這部分學生進一步學習興趣的培養,而暫時表現不太好的同學也會學有榜樣,榜樣的力量可以督促他們下一節課上好好練習。所以千萬不要小看這最後的一分鐘,用好這一分鐘,是上好下一堂課的序曲。

上面以“點”為核心的教學,總的算來,教師講的時間大概在5至10分鐘左右,講課的時間雖然不算長,但這樣的教學法並不意味著教師大部分時間失去指導作用。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教師工作的難度更大了,因為在近半個小時的學生自主學習時間內,教師要密切觀察學生的學習情況,一是發現學生練習過程中存在的共性問題,另一方面,要力爭通過這些時間督促一些學習基礎比較差的同學,進行有針對性的個別輔導。通過這種方式,可以給學生很大的自主學習空間,最大可能的避免學生中兩級分化現象的出現。

資訊科技教學反思3

誇美鈕斯說過:“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境的主要途徑之一。”學生愛上資訊科技課,但這種愛好往往表此刻愛玩遊戲,或者上網聊天、看Flash動畫。而對一些基本的知識、技能卻不願認真地學習。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精心設計匯入,誘發學生學習動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到達提高效率的目的。本人在教學實踐中主要採用以下幾種方法匯入課堂教學。

1、遊戲入門,自覺學習。

既然學生愛玩遊戲,那麼就讓學生透過玩遊戲來激發他們想學的願意。把計算機新課的學習寓於遊戲之中,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在學生濃厚的興趣中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

例如學習指法是十分枯燥的,如果教師一開始直接講解手指的擺放要求和指法要點,學生不但學的很累,而且很不願學,更加不能強迫其練習了。我在教學中就採取遊戲引入的方法,先讓學生玩《金山打字通》,比賽誰的成績好或者與老師比賽。學生在“青蛙過河”等遊戲的實踐中發現,要取得好成績就務必練習好指法。於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夠打得又對又快。在這種狀況下,老師再講解指法練習,學生學得就很認真。經過一段時光的練習後,學生們再玩這個遊戲時就感到簡單自如了。這樣,既持續了學生學習計算機的熱情,還能夠促使學生自覺去學習計算機知識。這是相對於低年級的學生而言的。

相對於高年級的學生而言,要學習的基礎知識比較多,學生對相對枯燥的基礎知識卻普遍感到乏味,學生雖對計算機的興趣值頗高,但對教師講起理論知識卻不感興趣,任憑老師費盡口舌、筋疲力盡,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仍似是而非,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二、精心匯入,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想學

既然學生對計算機感興趣,那麼,在講授基礎知識時,教師利用多媒體教室的計算機、大螢幕、投影機,即能夠進行重難點的講解又能夠進行示範演示。課堂上演示我們在課前精心製做的PowerPoint幻燈片、Flash動畫等課件,配以優美的音響效果,學生的注意力被完全吸引到教學上來。教師再也不用為維持課堂紀律而花費過多的時光,完全能夠把精力放在課堂教學的現場發揮之中,讓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獲得更多的技能。

資訊科技教學反思4

本節課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導下,採用“任務驅動”教學策略,藉助多媒體課件,對學生實施研究式自主學習教學模式,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學習和實際操作,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操作能力和自學能力,提高學生對資訊的處理能力,培養資訊素養。本節課的重點分析有如下幾點:

一是匯入部分,設定一定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是這節課成功的關鍵點。

其二,學生的參與,為能按時完成教學任務奠定了基礎,同時,也正體現了建構主義的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

其三,研究性學習方法,是在新型教學理念指導下的教學方法,也是一種創新。在學習了前面知識的基礎上進行研究性學習,斐.斐課件.園效果會更好。

作為一節課,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可能偏多,因此在執教過程中必須壓縮時間,緊湊在完成教學,如果掌握不好的話會影響教學效果,教師發揮的空間會比較少。尤其注意一點,在教學過程中,要嚴格控制好學生的操作時間,不到合適的時機不能讓學生操作,否則會很難控制教學過程。在請學生演示的活動中,儘可能挑選程度好的學生,避免浪費時間,提高課堂效率。

資訊科技教學反思5

以前上資訊科技課時,無非是教師演示,學生再照著“葫蘆畫瓢”。其實,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效果並不好,對於接受能力強和以前已經接觸過此類問題的學生,你還沒有講完,他就會操作了;而接受能力比較慢的學生,即使你演示一遍他也沒有弄清楚是怎麼一回事,更有部分學生走神了,壓根沒有聽見你在說什麼。況且,這種方法很不利於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此外在自己的資訊科技教學中還存在著這樣那樣的不足,反思自己的教學,我採用了以下方法,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創設情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新知識

把問題作為出發點,給學生設定問題的情景,提出帶有啟發性、挑戰性的問題,提供讓學生動手動腦參與的機會,讓學生通過觀察、分析、綜合、歸納、比較、想象、概括、研究的學習過程,在實際操作中發現、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老師要適當給予學生探索解決問題的思路,鼓勵他們大膽去嘗試。在資訊科技課堂上,要多讓學生用滑鼠點一點、試一試,動腦想一想、動口說一說。例如:在教學“美化文章”這一內容時,先給出一篇美化過的學生作文,提出“如何美化”的問題,讓學生自己探索“邊框底紋”命令的用法,要求每個學生親自動手操作,用滑鼠點一點、試一試,用眼看一看變化、動口說一說、動腦想一想、比一比,看看誰把文章修飾的最美,組與組之間展開競賽。在實踐過程中教師要多鼓勵學生勇敢地面對困難、克服困難,要讓學生享受成功,從而樹立他們的自信心。

二、多讓學生做老師

以前,我經常使用教師演示,學生看的方法授課,結果就會出現部分學生不耐煩而部分學生又心不在焉,甚至說話打鬧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學生也不用心看書上的步驟,甚至老師演示完了,有些學生還不知道所學的內容在書上的什麼地方,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後來在學習新知識時,有些需要演示的內容,我儘量讓學生去做,全班同學一起看書上的步驟,由一名學生代表演示,這樣以來,學生就能專心研究書上的操作方法,特別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基礎比較好、領會比較快的學生也有了展示自己的機會,學生的學習由被動變主動,課堂氣氛也比較活躍,老師也可以及時監督課堂學習情況。

三、以“任務驅動”的方法組織教學

“任務驅動”教學法符合探究式教學模式,適用於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資訊科技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極富創造性、具有明顯的時代的發展性特點的課程。“任務驅動”教學法符合資訊科技教學的層次性和實用性,便於學生循序漸進地學習資訊科技的知識和技能,我在教學中就主要以這種形式組織教學。比如在進行段落格式設定的教學過程中,在課前我設計了一段小文章,儲存為兩份,一份故意打亂各種格式,整篇文章非常不協調。另一份則是調整好的效果。通過對比較,孰優孰劣一看便知。開始向學生提出任務要求:如何把第一份文章的格式調整過來。然後先讓學生自己探索,接著請已經完成(或許只完成一部分)的學生把自己的做法演示給大家看,學生最後解決不了的問題再由老師指點,最終終於調整完畢時,一篇清晰優美的作品也就出來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不斷髮出“原來如此”的感嘆,可以更大地激發他們的求知慾望,從而培養出獨立探索、勇於開拓進取的自學能力。

四、多選用身邊的素材

學習資訊科技課選用素材時,儘量選用學生比較熟悉和他們身邊的素材,這樣比較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和共鳴,也突出了資訊科技課的實用性、工具性。如文字內容可用學生自己的作文、學生感興趣的小故事、時事新聞等,圖片及視訊內容可拍攝一些學生或學校的照片或視訊,音樂素材可讓有特長的學生使用學過的知識錄製歌曲,或剪裁學校搞活動時的一些片段,或及時下載一些學生喜愛的歌曲視訊等,還可以讓他們親自上網搜尋一些自己感興趣的資料供上課時使用,也可及時和其它學科的知識相結合。

通過這樣的學習,學生不僅掌握了應該掌握的資訊科技知識,而且自主學習及創新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教師在不斷的反思中也不斷進步,不斷成長。

資訊科技教學反思6

因為教學過程的主要矛盾是教學目標即學生髮展的需要與學生現有發展水平的矛盾。在確定教學目標時,心中要有學生,但是如果教師心中只有抽象的群體意義上的學生,其教學目標必將是全班一律的。作為資訊科技課,教學內容要具備生活實踐性,讓學生不僅能感覺到生活就在身邊,而且感覺到學習掌握資訊科技的重要性。

一、教學內容要具備生活實踐性

由於學生無意注意佔優勢,注意力不穩定、不持久,容易被一些新奇刺激所吸引,計算機作為資訊科技技術教學的媒介,能演示多變的圖形、動聽的音樂、絢麗的色彩,強烈刺激著學生的視聽感官,吸引著學生的注意。中學生有著活潑好動的天性,以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邏輯思維過渡。但學生形象思維較活躍。對於一些抽象的、枯燥乏味的知識使學生散失學習的興趣,沒有這樣的興趣,快樂學習就無從談起,教學中要選擇學生身邊比較貼近的生活事例來豐富教學內容,讓學生能引起注意,培養學習的興趣。例如在word的教學中,要求學生掌握Word的操作,那麼在課前,我就顯示一些例子,從最簡單的文章,到很複雜的文件,學生看了以後很吃驚。“我們也能做出這麼漂亮的文件來嗎?”隨著一課課的深入,學生髮現這些技巧自己也是能掌握的。再把這些目標分成一個個具體的環節,每節課達到什麼環節,由學生根據自身情況來決定,甚至於先學什麼、後學什麼都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來調整。

二、教學內容應注重學生開放性

在完成教學大綱中規定的教學目標的同時,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安排不同的教學內容,有的學生基礎知識比較好,就進行能力方面的訓練。可以把自己的某個方面的能力提高很多;有的學生則在某方面的基礎知識比較差,就在基礎知識多下功夫。教育教學此文轉自內容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進行開放,不同的教學內容造就了獨特的思維方式,保持學生的個性,給今後創造力的發揮留下潛力。

三、教學過程中培養創新能力

資訊科技課中能借助Internet這個巨大的資訊資源庫以及計算機本身具有強大的計算、輔助、管理等功能。這樣教學課堂中根據國小生愛玩的特點,指導他們在玩中學,在學中玩,擴充套件他們學習電腦的興趣;利用國小生好勝的特點,結合教學內容讓學生學會邊動手,邊觀察,邊分析,啟迪他們在實踐中進行科學的思維;教師不應強行把學生思維納入自己的思維模式之中,善於鼓勵學生大膽質疑,認真聽取學生髮表的意見,並放手讓學生大膽試一試。學習Word就要學生自己寫自我介紹、寫課程表、列印賀年片等。比如在學習“我的課表我來做”後,我進行了課堂總結:今天我們學習修飾表格的方法,學會了設定表格內容的字型、字號、顏色、底紋及對齊方式。對整個課程表進行修飾,通過全體參評,評出了全班修飾得最漂亮的課程表。完成了我們預定的任務。請下課後思考一個問題:在修飾表格的過程中是不是用的字型越多,用的顏色越多,修飾的表格就越漂亮?這樣在課堂上,學生始終處在不斷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每堂課下來,學生都能根據自身的狀況,根據自己的選擇到自己感興趣的知識,真正成課堂的主角。

資訊科技教學反思7

1.教材分析

資訊科技的學習過程不能是機械的知識傳授過程,而應該是一個充滿體驗、充滿實踐、充滿探究、充滿創造的過程。

高中第一節講資訊與資訊的特徵,基本上是概念與知識的介紹,缺乏操作技能方面的教學內容,較難滲透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學目標。

2.學情分析

根據以上分析,如果直接從概念講解入手,照本宣科進行概念和理論知識的灌輸,學生往往覺得比較枯燥,很難接受,不但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會影響到學生對本課程的興趣。因此必須採取例舉法來講解,吸引學生的興趣,達到教學效果。

3.教學目標(含重、難點)

(1)感受生活中的資訊,認識普遍存在的資訊,理解資訊的含義;

(2)通過實驗總結資訊的基本特徵,瞭解資訊對生活和學習的重要性。

1.重點

(1)瞭解資訊與人類的關係,理解資訊的概念和基本特徵。

(2)瞭解計算機中資料與資訊的關係,知道資訊編碼方法和度量單位。

(3)瞭解資訊科技的快速發展、強化資訊意識。

2.難點

(1)理解資訊的含義和特徵。

(2)理解計算機中表示資料的方法。

4.教學過程

一、匯入

請同學們首先一起觀察老師,說出老師的特徵。(學生討論回答:老師的髮型、衣服的顏色,臉型、姿勢等等特徵)。通過觀察老師獲得很多關於老師的資訊。

可見資訊就在我們的生活中,在我們的身邊,在每個人的身上,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裡。那麼,資訊究竟是什麼?資訊有哪些作用?這就是我們要解決的問題。

二、新課講授

1、資訊

展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活動的有關圖片,請學生回答通過觀看以上圖片能得到什麼資訊,看到每一幅圖片都想到了什麼。(展示圖片,學生討論併發言)這些圖片向我們傳達各種各樣的資訊。請同學們討論並說出,除了這些資訊,在我們的生活學習中還能夠獲取哪些資訊。

1.1資訊的含義

所謂資訊,是指資料、訊息所包含的內容和意義。在我們學習、生活、工作中都離不開資訊,資訊無所不在,無所不有。

1.2資訊的基本特徵

(1)傳遞性。資訊的傳遞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2)共享性。資訊作為一種資源,通過交流可以由不同個體或群體在同一時間或不同時間共享。

(3)依附性。各種資訊必須依附一定的媒體介質才能夠表現出來,為人們所接收,並按照某種需要進行處理和儲存。資訊如果經過人的思考分析和處理,往往會產生新的資訊,使資訊增值。

(4)價值相對性。資訊使用價值的大小是相對的,它取決於接收資訊者的需求及其對資訊的理解、認識和利用的能力。

(5)時效性。資訊會隨著客觀事物的變化而變化,如果不能反映事物的最新變化狀態,這的效用就會降低,一旦超過其“生命週期”,資訊就失去效用,成歷史記錄。

(6)真偽性。

5.板書設計

一、資訊與資訊的特徵

1、什麼是資訊2、資訊的特徵是什麼

二、開展活動

三、思考題:

隨著科技的發展資訊的載體也越來越多,那麼資訊還可以從哪些載體中獲取呢?

6.教學反思

採用體驗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的方式,綜合應用言語講解和多媒體課件啟發學生,通過聽案例、說想法、看課件等活動調動學生學習資訊科技課程的興趣,幫助學生理解資訊、資訊特徵。讓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得到充分體現。從身邊的例子談起,讓學生從自己的感性認識中去了解資訊這個概念,效果比較好。在討論活動中,學生反應熱烈,發表了很多意見。課後大部分同學在完成作業時都比較認真,雖然講得不全面,但培養了學生獲取加工資訊的能力,初步建立了資訊意見!

資訊科技教學反思8

資訊科技課與其它學課程有所不同,它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在學習過程中,要求學生必須掌握一定的計算機操作技能和操作技巧。上學期學科進行了課程改革,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都有了很大的改變,它給了我們更多的教學空間,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困惑,我在教學過程中,進行了深刻的反思。

一、注重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習興趣是學生基於自己的學習需要而表現出來的一種認識傾向,它是學好一門課的內驅動力,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充分發掘學生的內在潛力,保持學習熱情。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高一新生剛開始接觸資訊科技時很有興趣,慢慢的興趣就沒有了,學生對計算機感興趣,但是對《資訊科技》課卻沒有興趣。通過和學生溝通,我發現很多學生都通過計算機來上網聊天、玩遊戲、聽歌,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首先轉變學生的認識。根據學習的內容適當的通過學生感興趣的方式來實現教學,選擇性的安裝一些電腦軟體,既能滿足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培養學生操作電腦的基本技能。

二、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學生是教育的主題,只有充分發掘學生的主動性,自覺參與教育活動,才能實現個人素質的提高,從而達到我們教育的目的。計算機知識有很大的開放性,學生也比較喜歡計算機,我們可以充分抓住學生的這一興趣,發揮他們的主動作用,讓其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真正理解和掌握計算機知識,這也是培養學生不斷創新的手段之一。通過國中階段的學習,大部分學生對計算機上的一些操作都有所瞭解,所以在國中教學過程中要特別注意知識的銜接,在學習到與以前資訊課知識相似的內容時,不需要詳細說明,教師只需要適當的提示。特別是講到一些工具的使用,新教材提到了很多的類似工具,大部分工具的使用都大同小異,這時教師可以適當的提出問題,讓學生自主探索,

看書,或上網查詢資料來解決問題。例如在講到用超級解霸對視訊進行剪輯時,就可以只講其中的一部分操作,其他的操作可以由學生結合課本和老師的提示自學完成。學生通過自己的自主學習解決問題可以提高他們的自學能力,也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習慣。

教學過程不僅是一個傳授知識,訓練能力的過程,也是師生感情交流,思想碰撞的過程。營造一個師生心理相融,創作交往的良好的課堂氛圍,是促進學生愉快學習,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方面,和諧的師生情感交融是學生學好知識的催化劑。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熱愛每一個學生,以“師愛”激發學生情感,把“師愛”寓教於教學之中,通過體態、語言傳遞給學生,就會使學生體驗到親切、溫馨的情感,從而產生積極的情緒和良好的心境,促使學生在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中愉快地學習。

總之,要上好資訊科技這門課,只要我們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處處留心,時時注意,用全新的教育理念武裝頭腦,不斷充電,提高自身的素質,讓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識變的有趣生動,使學生能在輕鬆的氛圍中學到更多知識,提高他們駕馭計算機的能力,為他們今後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資訊科技教學反思9

剛踏入崗位就接任八年級資訊科技老師,我懷揣著熱情與信心走進了我的課堂,近距離接觸了我的學生。我們師生剛接觸,對於我來說,學生是新的;對於學生來說,老師很讓他們好奇。這些都是情理之中的事。學生表現的熱情很高,最突出的表現是願意上計算機課,他們認為上計算機課從中他們可以去玩。但是作為學校的課程專案,隨著新課改的推進,資訊科技課的作用也越來越重要。與其他科目不同,資訊科技是一門及知識與技能於一體、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要求學生既要學好理論知識,又要掌握實際操作技能。

我記得在我上第一堂課時,我準備了好多天,為了能把這堂課上好,我請教我的同事,怎麼樣才能算是上的好?我把教學過程一遍遍的演示給他們看。上課時自顧自己展現,卻少了我們課堂的核心——學生。課後我指導老師範老師說,課堂氣氛不是很活躍。我那時才意識到計算機課,不是教師一味的講解,如果少了學生的參與,課堂就沒有實在意義了。我的教學過程只是使學生變成了一個聽者,就像聽評書,只是單純的去聽而沒有了自己表現的機會。我想接著仍延續這樣的課堂,學生們對於計算機課的熱情會被我抹殺,把他們高昂的興趣撫平。

發現了問題的所在,我針對我的課堂,我施行講練結合,教師先講解,學生根據任務有針對性的練習。就這樣課堂氛圍提上來了。可是問題又來了,由於教師提出的問題都是相同的,可我們的學生操作實踐能力千差萬別,有的學生自小就接觸計算機,動手操作能力已經有一定的基礎,這就導致會的學生在課堂上開小差,比如玩遊戲,瀏覽與課堂內容無關的網頁內容,上網聊天等;有的學生根本就沒有實踐操作過,對課堂上的練習感到很茫然表現出不知所措。抱著計算機不知道從何下手。對此我深有感觸:當時我們在學習預設主頁的設定時,要求同學們把百度,設定為IE瀏覽器的預設主頁。我在巡視過程中發現,當我說完操作要求後,有些學生已經在Internet選項…對話方塊裡,在常規選項卡內,將地址框的內容修改為了:www。bxxxu。com。很快就完成了任務。可有些同學不知道百度的網址,在輸入中不是少了字母,就是輸入漢字;要麼就是找不到Internet選項…等等。

我發現後把網頁地址寫到黑板上,同時要求做完的同學展示給大家看,而後去輔導其他同學完成學習任務。對於表現優秀的同學實行加分政策,鼓勵他們的積極性與自信心。這樣我們的班級計算機小組順勢便成立了。

我們的課堂雖然每天都在進行,我希望學生們每天或者每節課都學有所得,一堂課下來能有所收穫。為什麼會出現課堂中以上的問題?作為從事國中資訊科技教學的教師要改變這樣的現象又該怎樣做呢?怎樣才能使學生們課堂效率提升呢?又如何將學生真正地吸引到學習當中,解決課堂出現的這些或者那些突發現象呢?我在思考……

下面我談談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大家共同探討。

一、認真瞭解教學物件

我所要面對的教學物件是國中二年級的學生。首先,這些學生對資訊科技課的開設目的並不是非常瞭解,中國小資訊科技課程的目標是“培養學生良好的資訊素養,把資訊科技作為支援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資訊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那麼,資訊素養是一種可以通過教育來培育的,在資訊化社會中獲得資訊、利用資訊、開發資訊方面的修養與能力。它包含了資訊意識與情感、資訊倫理道德、資訊常識以及資訊能力等多個方面,是一種綜合性的、社會共同的評價。課堂上要從思想上加強灌輸,努力培養學生的資訊素養和資訊能力。讓學生放棄資訊科技課程就是簡單的“網上衝浪”、“遊戲網路”的思想,要充分意識到學習這門課程對未來的學習、工作將產生多麼深遠的影響。其次,由於受到國小資訊科技課和家庭環境影響,他們計算機能力又各有不同。有些學生實際操作熟練,有些學生甚至還不知道怎麼操作計算機。針對教材,讓學生髮揮自主學習能力,學生自主學習,發現問題再經過他們進一步的研究,能夠學到一些小技能。無疑會增加學生學習的其他問題的興趣,在不知不覺中提升了學生的資訊素養。

二、認真瞭解所教科目

明確了資訊科技教育的指導思想後,我要了解的便是資訊科技課的總體目標。資訊科技課的總體目標是:(1)掌握資訊科學、資訊科技的基本知識;(2)培養學生採集、加工、釋出等處理資訊的基本技能;(3)使學生明確並接受參與未來資訊社會特有的道德規範與法律法規;(4)能利用資訊工具和資訊資源,通過評價、應用資訊解決具體實際問題。

這就要求我一定要認真備課,將資訊科技課本讀細讀透,設計好每節課的教案,難易適當,突出重點,攻克難點,穩固基本操作。根據四步導學編寫要求,精細每一個細小環節,使學生在忙而有序的課堂中有所收穫。第一學期主要講授資訊科技基礎知識和計算機的基本操作,如:Frontpage軟體操作,同時,我還要不斷學習新的知識,加強自身素質修養,不斷提高知識水平。

三、認真完成教育教學任務,發揮新教師的自我熱量

資訊科技課作為學校開設的科目之一,學生在資訊科技課上總是會忘乎所以,故在課堂管理中決不能放任學生胡來。畢竟資訊科技課和傳統的課堂教學有所不同,資訊科技課的教師跑班較多,每個班一週一課時。學生上課的地點在微機室。學生面對計算機,而且又有網路誘惑的時候,聽課效率極低,而且他們的識記能力不強,自我控制能力弱。所以,我必須先從學生的思想和學習態度著手,先要糾正他們對開設資訊科技課的錯誤理解,讓他們明確資訊科技課開設的意義,不是為了讓他們沉迷於網路世界,而是讓他們能通過學習掌握基本的計算機操作技能,綜合利用計算機和網路在內的各種資訊工具,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資訊素質,為以後的生活和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只有學生端正了自己的學習態度,才能使教學有突破,才能使教學有生命力。

雖然我要面對的是整個年級的學生,要對不同的學生採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有一定難度。我就以一個班級為單位,將14個班按操作熟練、一般和不熟練三種類型分開。在此基礎上,又通過上機操作來檢查每個班的學生的操作能力。通過一定時間的觀察,我發現重點班的同學整體的上機操作熟練度和聽課效率明顯高於普通班的學生,而普通班中,上課紀律較好的班級又比其他班的成績相對要好。在每個班裡,總會有些學生的操作能力強,有些學生操作能力弱。但學習態度端正的學生又比整天只想玩遊戲的學生學得快,學得好。所以,我首先要保證這些態度端正的學生的學習質量。讓這些學生強化計算機操作能力,再想辦法讓學習中等的學生迎頭趕上,讓那些操作能力弱的學生樹立信心,穩固基本知識。

在課堂教學中,我首先對教材有個總體把握:

(1)以任務為驅動,不一定要求其知識的完整性,讓學生通過對問題的解決,學會計算機的應用;

(2)讓學生舉一反三,以學習計算機知識為主,不要把教材變成軟體說明書;

(3)在章節編排上,充分體現任務驅動的思想;

(4)在教學中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思想,使學生能靈活應用計算機,不是單純指計算機操作的熟練程度,而是指某任務怎樣用計算機完成;

(5)教學中,不應對軟體進行高難度的學習,而應讓學生明白怎樣用這個軟體解決問題;

(6)在應用中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有的放矢地教學,使學生感到學習過程富有樂趣。

在課堂教學中,為了適應新課程理念,為了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我更應該多想點子,採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和手段。其中學校的導學案在資訊科技教學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首先向學生拋置任務,在任務驅動法下以各種各樣的主題任務驅動教學,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習和鞏固知識和技能,培養創新精神和主動學習的習慣。教師首先要認真設計好一節課的任務,能充當好“嚮導”的作用,讓學生明確做什麼並知道怎麼做,學生通過小組的形式來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務。最後將小組作品展示出來,讓其他小組同學欣賞,一起討論作品的優點和不足。老師點評時,要注意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讓他們能保持良好的學習勢頭。同時,為了實現新課改的理念,還注意將一些能幫助學生正確認識人生觀和世界觀的資料結合到課上,使學生在學習實際操作的同時也能學習別的有用知識。

教師面對的是一群求知若渴的學生。對學生的教育要按照學生的年齡和個性特點,採取切實可行的方式方法,堅持有重點地進行教育訓練,保護學生的自尊和健康的個性特長,發揮出他們的創造思維和能力,使學生學有所成。學生不是一成不變的個體,他們是發展中的人,他們的思想每天都在更新,他們的想法會變得越來越成熟,這就要發現學生生身上的亮點,並引導他們,有利的勸說他們,真的使學生愛學習,愛上資訊科技課。

我認為,作為新教師我們現在只有通過自身的努力,從實際工作出發,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課堂教學的藝術等方面入手,認真研究教材、研究學生,正確地引導學生,使國中學生能夠真正意義上懂得資訊科技課程的現實作用和重要價值,讓他們自覺地認真地上好資訊科技課,掌握到實用的知識和技能。在資訊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隨著社會的發展,資訊量的增大,資訊渠道的拓寬,培養學生的資訊素養需要通過資訊科技與其他學科的整合,為中學生資訊素養的形成奠定前進的方向。資訊素養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功效,需要學生與教師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全社會的關注。

資訊科技教學反思10

資訊科技新課程要求以提升學生的資訊素養為宗旨,強調通過合作解決實際問題,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個性差異、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實現學生個性化發展,在此背景下,資訊科技課應採用什麼樣的教學方式,如何進行教學呢?以下是我在閱讀關於高中資訊科技新課改的書籍中得到體會,現在我就簡單的談一下。

一、資訊科技在新課改中面臨的問題

新課標的教學,我們需要明白教學面對的問題是什麼?當前的教學在哪些方面體現了新課標的理念?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什麼?我們如何應對這些差異與問題?

1、從目標到內容的質變

資訊科技課經歷了從程式設計語言——應用軟體的使用——資訊素養的過程。在目標、內容與形式上,差異也是非常大的。

(1)第一個問題就是將教學重點轉移到培養學生的資訊素養上

新課標明確提出以培養學生的資訊素養為總目標。也就是說,在新課標下,我們教學的重心不能只停留在講解技術,而是教會學生在什麼情況下選擇什麼樣的資訊科技工具和方式(如何對資訊進行獲取、加工、管理、表達與交流。)因此,我們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轉變觀念,將教學重點轉移到如何培養學生的資訊素養上,而不再是操作和技能。

(2)第二個問題就是需要界定學生的現有知識與技能

新課標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資訊科技與應用技能。新課標下的教學就技術內容而言是非零起點,已經假定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資訊科技應用技能。而在《綱要》中,國小、國中的資訊科技課沒有被列為必修課,義務教育階段又將資訊科技教育放在綜合實踐活動領域,因此,我們面對學生現有基本知識與技能,還需要進一步地分析。所以,我們面臨的第二個問題就是需要界定我們的教學物件已經掌握了哪些知識與技能,哪些知識與技能還需要進一步加強,需要歸納哪些技術上的方法。

(3)第三個問題就是教師如何去評價學生

新課標強調培養學生評價能力。這個評價不僅僅是對教學過程、學習結果的評價,更重要的是對資訊、對資訊活動過程與結果的評價,是一種判斷能力的培養。因此,我們面臨的第三個問題就是教師如何去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與結果。如何教會學生對自己與他人的資訊活動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

二、教學方式的選擇

縱觀以上問題,欲貫徹落實新課程標準,本人認為首先要解決學生個性差異的問題,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同時結合資訊科技課程特點,分層教學和分組合作學習是最適應解決個性差異。

1、分層教學

(1)按水平的分層導學

教學實施之前,可以採用測試考核、問卷調查、課堂訪談等方式,對學生資訊科技的起點水平(如操作技能、應用水平等)進行調查摸底,以便採取有效措施進行教學。

按水平高低分成A和B兩層(類)學生進行教學,這種分層教學受很多條件制約,實施起來不方便。這種以滿足不同層次、不同學習內容而進行的按類分班教學組織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決由於學生水平差異而帶來的教學困難,比較適合學生個性化的發展的需要。

(2)課堂上的分層導學

對於學生共同學習的內容(如高中資訊科技必修模組),在關注學生水平差異的前提下,課堂上必須通過有效的教學活動,確保每位學生都能達到基本的目標水平要求。但由於學生個體之間的差別,例如個人的興趣愛好、習慣態度、能力水平等,課堂上可以採用以下措施來組織教學。

2、分組教學

按水平高低分成A和B兩層(類)學生,A類(水平高)學生畢竟只是少數,因此我把A類學生分散到B類學生中,以每組5-6人進行分組。這樣雖然有差異,但是優劣互補,有利於小組合作學習,共同提高。

(1)小組合作學習

採用異質分組方式把學生分成不同的學習小組,使學習小組為達到共同學習目標而進行協作式的小組合作學習。例如“互助學習對子”,小組內2-3人組成“互助學習對子”;小組間兩兩結成“互助學習聯盟”;引入適度競爭措施(如評選“優秀小組”或“專家組”),形成“小組聯盟――組內(間)競爭”的學習機制。同時可以讓學有所長的學生充當教師的“小助手”,同學的“小老師”,課堂上交流自己的經驗和做法,給水平低的學生安排“學生老師”,讓他們在互幫互學中共同進步。

資訊科技教學反思11

資訊科技課堂教學過程中,不僅要營造好的課堂氣氛,還要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自主探究,還要注重學生綜合處理資訊的能力的培養,強調以學生為主體的資訊收集,處理和應用的實踐活動,為資訊科技教學營造"寬鬆,主動,愉悅"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在快樂中活動,在活動中學習,在學習中創造.現淺談如下國小資訊科技教學設計的幾點體會:

一,利用多媒體演示講解的教學設計,發揮教師主導作用

我們知道,資訊科技教的基本原則之一是直觀性,許有關資訊科技基本知識與操作技能,僅憑老師的口述,學生難以形成準確的概念,因此,在資訊科技教學中,教師的講授應精心選擇使用多媒體資料,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並在此基礎上得出正確的結論,使教學取得最佳效果.創造民主,輕鬆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二,利用發現探究的教學設計,提高教學效率

在資訊科技教學中鼓勵學生用自己的頭腦去獲得知識,重視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不要把學生當作學習的被動的接受者.其教學設計為:簡述操作要領→操作嘗試→啟發引導→操作學習→反饋指導→鞏固練習→歸納總結的教學設計.這種教學方法,一是使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二是發展學生的智力.如在學習word製作表格時,學生學起來很簡單.但是否很簡單,通過佈置一個任務(製作課程表),學習效果就一目瞭然了.至於鞏固練習和歸納總結,道理是很顯然的.這充分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師的教學與學生的操作時間密切結合的教學設計.

三,構建"主體—互動—探究"的教學設計,激發學生創作興趣

在資訊科技教學過程中,老師先佈置任務,學生通過完成任務來自主的參與教學,這樣可以培養學生必要的社會性品質;有利於建立良好的教學人際關係,使學生真正成為教學的主人;可以使課堂充滿活力,使教學質量得到提高,使學生智力得到較好的發展.例如佈置任務:應用FrontPage軟體製作個人網頁,鏈入班級主頁.在大多數學生基本完成任務後,從學生製作的網頁中挑選出有代表性的作品.由學生自己介紹演示,然後讓學生互相討論,發表意見,看法,實現相互交流,學習的目的.教師在此過程中以實現預定的教學目標為目的,適當的引導討論方向.讓學生在參與中學會學習,主動研究,在參與中學會學習,學會創新,並通過師生交流的互動作用和情境探索的學習,達到自主構建知識的目的,實現學生主動發展的目標

資訊科技教學反思12

資訊科技教育,首先我們應著眼於教育,其次才是資訊科技。不管任何一個學科,教育是根本目的。資訊科技教育,就是要教育學生養成良好的使用資訊科技的`習慣,在資訊科技的獲取、加工、管理、表達和交流中,掌握資訊技能,感受資訊文化,增強資訊意識,內化資訊理論,培養創新思維,提高實踐能力。這是隻注重培養學生的計算機操作技能的教師要充分注意的問題。要在觀念上認清計算機教育與資訊科技教育的本質區別,徹底擺脫資訊科技教育就是計算機技能訓練的舊識,使資訊科技教育成為高中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的一部分。這才是高中資訊科技教育發展的根本方向。

資訊科技課進行得怎樣了?新的課程標準的目標、理念、內容和方法是否已經滲透到了資訊科技教學實踐中?

從教育行政部門到學校,資訊科技課實際不受重視。

一位高中資訊科技教師在某網站的資訊科技教育論壇發表了一個“資訊科技的悲哀”的帖子,引起了眾多教師的共鳴。他們普遍認為,受大學聯考指揮棒的影響,資訊科技在很多學校不被重視。甚至有的教師發出這樣的感慨“我希望高會考電腦,國中考電腦,國小也考。雖然我們會有壓力,但那也是對我們的重視”。我相信這些話都是教師們感情的自然流露,不管是抱怨,還是沮喪,他們希望在教育中體現資訊科技課程的價值,並通過它體現教師自身的價值。但大學聯考能解決問題嗎?從現在正在各大資訊科技教育論壇上熱烈討論的“我拿什麼拯救你,高中資訊科技課?”中,我們似乎讀出了資訊科技教師們的無奈和矛盾心理。

從教師到學生,新課改理念尚未深入人心。

雖然新課標已經頒佈幾年了,但教師和學生們對新課標的接受過程卻並非想像中的那麼順利。一方面,教師對新課標的理解和接受還需時間。新課標將資訊素養的培養確定為課程目標,改變了原有的“技術本位”的觀念,使資訊科技教學理念由原來的混亂走向有序,從隨意走向規範。雖然多數教師認可新課標的思想性和前瞻性,對新課改的積極性也很高,但由於新課改的理念與教師們以往的教學實踐存在著較大的差異,資訊科技教師們接受起來遇到很多困難。隨著教師們根據新課標所進行的研究增多,他們關注的層面多元化了後,反而在課堂教學中常常手忙腳亂、顧此失彼,組織不起正常的課堂教學來。他們期望多一些可供參考的優秀教案。由此可見,對於資訊課程標準的理解與在課堂教學中的具體貫徹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另一方面,學生對新課標也存在困惑。學生是新課改的受眾,下面讓我們來聽一下學生們的聲音:“上了近兩個月的課,感覺上課所學內容大部分在國中和國小都學過,所以大部分課都覺得很無聊,自己做自己的。有幾節課講了程式設計,個人很感興趣,第一次感到在資訊科技課學到東西了,而且是很實用的東西。希望老師以後多上程式設計的課,或其他多媒體制作的內容。”不少學生反映現在的資訊科技課是“換湯不換藥”,還沒有改變實質,枯燥、無聊而且過於公式化,學習的不是一些已經學過的知識,就是已經被淘汰了的知識,提不起他們學習的興趣。

從國小到高中,課程教學缺乏銜接性。

高中資訊科技課程標準的制定進一步明確了資訊科技課程在高中的目標和任務,但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國家尚未出臺國小和國中資訊科技課程標準。這給教材的銜接和整個學科發展的系統性、連貫性造成了困難,缺乏義務教育資訊科技課程標準的支撐,高中資訊科技課程標準孤掌難鳴。

缺乏根據標準進行的課程建設,使得各個國小、國中資訊科技課程開設情況以及教材的使用情況存在很大的差別,直接導致許多學生在進入高中階段以後出現水平參差不齊的現象,加大了高中實行新課程標準的難度。如何做好課程的銜接工作,使學生能夠適應高中課程標準的起點要求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教材建設應更貼近實際,到底什麼樣的教材能讓所有的教師和學生滿意,這個問題也很難回答。的確,資訊科技學科是一門嶄新的學科,與其他學科相比顯得年輕和稚嫩,在實踐中不可避免地會面臨很多的問題,但也毋庸置疑資訊科技在整個社會中的地位,以及所帶來的經濟、社會變化。同時,它也是一門快速成長的學科,如果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看這個過程,用矛盾發展的觀點來審視資訊科技教育所發生的一切,我們就會發現它是在前進的過程中不斷髮展和完善的。

從教師的主觀需求來看,他們是希望接受資訊科技培訓的,主要體現在生存需要、終身學習需要和自身專業發展需要三個方面。在我們深入一線教師的採訪中,聽到最多的聲音是“一朝學習,終身受用”的觀念已不能反映當今社會的實際需求,也不能適應教育資訊化的改革與創新。有近一半的在職教師認為至少5年一次的培訓學習是非常有必要的,並且願意接受這樣的培訓,促使自己不斷學習、提升自我,以適應新形勢下教育發展和工作的需要。我們不僅要具備新的知識,具備適應新需要的技能,而且要終身進行新觀念和新方法的學習,用資訊科技改造、創新我們的教學。我們只有具備了資訊科技的相關意識與技能,才能真正享受到資訊化所帶來的好處和樂趣。

從客觀效果來說,資訊科技培訓對於提高教師的資訊素養的確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特別是在初期的幾年,資訊科技培訓集中解決了當時教師面臨的技術使用問題,其收效是顯著的。另外,培訓使學科教師掌握了一些計算機知識,一定程度上既緩解了原來由各校計算機教師承擔的培訓任務,也使計算機教師有機會學到更多的專業知識,促進自身的發展。

應試的心態,在對學生實施素質教育的同時,我們的教師培訓卻走不出應試教育的模式。剛開始時,由於授課教師和學員都不知道將來會考什麼內容,所以在培訓過程中,教師講得很細緻、系統,學員學得也很認真,得到的培訓效果也很理想,教師的資訊科技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經過幾番考試後,題庫的“底”已被摸透了,於是培訓就開始走捷徑了。教師講課時,不再是系統地講課,而只是針對題庫進行目標式的教學。在一定程度上對培訓起了積極的作用,但是這種“題庫戰術”也的確讓培訓變了味兒。

資訊科技教育的目標,最根本的應該是人的發展,包括人的資訊素養、創新精神以及人的全面發展。那麼,資訊科技教師在實施教育的過程中,指導思想就應從人的發展這一教育目標而來。開展的資訊教育要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未來意識和創新意識,有利於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能力,有利於素質教育的實施。資訊科技教師要關注學生的發展,首先要指導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在資訊科技開放的環境中,自主地選擇學習目標與內容。在這個資訊紛繁複雜的時代,我們必須藉助資訊科技平臺,幫助學生學會選擇,學會思考,學會廣泛而有效的汲取。

資訊科技教學反思13

在教授本課時,我密切聯絡學生生活實際和學習實際,對教材內容進行了靈活處理。除教材上有的"小帆船"和"蝴蝶"圖形外,創造性地增加了學生喜愛的"美猴王"圖形,放手讓學生探究和創造,盡情地變換自己喜歡的"美猴王"形象。課堂上,學生唱主角,我則"沉"入學生中間,互相討論,平等對話,一起探究。我一方面勉勵學生面對失敗不氣餒,冷靜地理清思路後再嘗試,培養、優化學生的意志品質和思維品質,另一方面瞭解學生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在必要時給予幫助,針對性地請"成功"的學生上來演示,鼓勵"能者為師",激發學生的好勝心和不服輸的精神。學生學習興致盎然,湧現出不少很有創意的作品。

美中不足的是,因為有的素材未著色,少數學生精心於著色,花費了過多時間,導致無法按時完成作品。我未著色的初衷是擔心影響學生創造性的發揮,但沒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自己想當然,結果留下遺憾。這也從反面說明"眼中有學生"在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上是多麼重要。

我認為,現代教育改革的核心是使學生變被動型學習為主動型學習,讓他們在真實的環境中學習並接受挑戰性的學習任務。教師的角色逐漸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成"設計者、指導者、組織者、幫助者、學習資源管理者及研究者"。這在給教師提出全新的挑戰的同時,也為教師提供了廣闊的創造空間。筆者認為,資訊科技課上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注意以下幾點:

1.全面把握教材的編寫意圖,緊緊抓住教學重點,明確教學目的,不應為創造而創造、刻意更改教材內容,要做到教學手段與教學目的和諧一致。根據資訊科技課的特點,遵循"從知識到技能、從技能到知識"的認知規律:自學→掌握知識;動手→培養技能;應用→將知識與技能緊密結合並互相轉化。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感悟知識,發現知識,形成技能。畢竟,未經"必然王國的跋涉與歷練",哪有"自由王國的馳騁與翱翔"?

2.從學生的經驗出發,選用他們喜聞樂見的方式完成有趣的學習任務,採取多種教學手段激發、保持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滿足學生的"發現"需要和創造的"成就感",尊重學生學習的獨特體驗,放手讓學生學,實現教學的有效性。

3.教學不能侷限於一節課,侷限於一時,必須著眼於學生的長遠發展,以更高、更長遠的眼光來處理教材,實現課程的拓展延伸。

資訊科技教學反思14

【摘要】:在農村學校資訊科技教學中,由於經濟條件相對滯後,資訊科技教師缺乏,因此,資訊科技教學過程中存在三個突出的問題,成為資訊科技教學過程中的障礙。對教學效率與教學進度產生很大的影響。

【關鍵詞】:資訊科技教學反思

在農村學校資訊科技教學中,由於經濟條件相對滯後,資訊科技教師缺乏,因此,資訊科技教學過程中存在三個突出的問題,成為資訊科技教學過程中的障礙。對教學效率與教學進度產生很大的影響。因此,本人在這方面經常反思,探求解決這三個問題的措施與對策。現對這三個問題的成因與措施剖析如下。願與同行交流,還望提出更寶貴意見。

一.教學中的三個突出問題

1.學生把資訊課當做娛樂課,隨意,鬆散。

2.教學裝置少,教學任務多,教學目標難。

3.學生對資訊科技知識的接受能力,相差懸殊。

二.三個問題的突出表現。

1.學生把資訊科技課當做娛樂課,休閒課,不夠重視,好不好沒有關係。因此就比較隨意鬆散,注意不集中。有的上資訊課帶著其他科目的作業本進機房,有的看課外書,還有的上資訊課只想著玩遊戲、上網等等。這些肯定影響教學效果。

2.資訊科技的教材內容是按一人一機設定,而且是按經濟條件比較好地區,按城市水平設定的。全期教學任務十六課時,但我們學校受裝置的限制,只有22臺機器能正常使用。學生只能2人一機或3人一機,加上有些難度較大的課程,一節課的內容一課時完成不了。教師如果按部就班進行教學,至少要32課時以上才能完成全期的教學任務。而實際授課只能按18課時計算,有14節的時間缺口。按時完成教學任務的難度很大。

3.每個學生接受資訊科技知識的差異會很大。如有的學生在這方面天賦好,接受能力強,學習知識快,有的還因家庭條件好,自己家裡有電腦,或利用社會網咖,使用電腦已有很長閱歷了,學習資訊科技知識就會很快。教師一示範,他們馬上心領神會,迅速掌握並能實際操作。有的學生不用教師示範,理論知識稍作提示他就能上手操作。而有的學生因接觸電腦的機會很少,接受電腦學習比較遲,掌握資訊科技知識就會慢一些,有的在這方面相對天賦差一些,掌

握資訊科技就會更慢一些。相差很是懸殊。

三.措施與對策

針對資訊科技教學中的三個突出問題,在教學中通過不斷思考與實踐,初步形成一套方法與對策。

1.在教學中學生把資訊課當娛樂課,隨意鬆散問題,學生注意力不集中。如教師講繪畫技巧,而有的學生可能想到上網去,教師講網路搜尋引擎,而有的學生可能和旁邊同學閒聊去了,這不光自己未學會當堂課的內容,還干擾影響他人的學習。這部分學生學習效率可能是正常學生效率的二分之一還不到。對於這個問題,我是從這樣兩個方面著手的。

一方面,規範課堂紀律,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出明確的學習資訊科技課的要求;無論是理論課,還是實踐課,都要強調兩點:①是專注。②是靜。並堅持訓練。要求上課鈴一響,學生應立即進教室坐好,安靜。集中注意,等待教師上課。嚴禁上課嬉笑喧鬧不做與上課內容無關的事,聽課集中精力。實踐課要專注不分心,保持機房安靜。提問要舉手,待老師走近,再輕聲交流。同學間的商量,要輕聲,不討論與上課無關的事,這些要長期訓練堅持。我最不提倡茶館式教學方法,課堂效率比較低,不利於獨立思考與獨立學習能力的培養。要實施的話也應規定時間,切勿整堂課都是。一個好的學習習慣,是要1-2周或者三週以上反覆訓練,這就需要每個任課教師,每科都進行統一一致的訓練。特別要訓練學生的自控力。這是提高學習效率的一個主要方面。(更可利用電子教師的特殊功能,在學生電腦上用文字資訊警示,會顯神祕,甚至限制其教學內容以外的程式。) 另一方面,教材的教學案例設計得貼近學生生活,特別是使用那些學生很感興趣的事例上,激發學生的興趣。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最能穩定學生的注意力,最能提高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如在教六年級學生學習建立電子郵箱,收發電子郵件知識時。

首先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如提問1:“同學們現在與朋友,親戚,或在外打工的父母聯絡,除打電話寫信外,還有那些你知道的聯絡方式?”學生討論:“手機簡訊,電子郵件,QQ,部落格”他們都非常便捷實用。提問2:“你現在有自己的郵箱嗎?想建立自己的電子郵箱嗎?”建立電子郵箱,學生都知道是一個非常實用的通訊手段,然後匯入到電子郵件建立過程,其次,有了郵箱要學會收發郵件。先教師示範:申請郵箱,寫郵件,發郵件。然後請每一個同學建立自己的電子郵箱,寫一個郵件發到老師郵箱。例如:

老師:您好!我已學會建郵箱,發郵箱了,我的郵箱是:[email protected].請常聯絡

您的學生:XXX

20xx年X月X日

為了便於管理,我會為每個六年級班,建立一個屬於他們自己班的郵箱。如:

[email protected].這就是六年級111班的郵箱。我接受學生髮來的郵件後,便立即給予回覆:

XX同學:您好!你的郵件老師已收到,祝賀你有了自己專用的郵箱,請常聯絡。

周老師

20xx年X月X日

收到學生電子郵件後,我會分批公佈名單,並讓學生查收老師回覆的郵件。學生收到老師的郵件後,都特別興奮,這樣一發一收,學生在實踐中就掌握了電子郵件的建立與收發,他也會再次跟老師或同學傳送郵件,進行交流。這樣就達到了這課的實際目的。偶爾,沒學會建郵箱的學生,會著急,即時向同學與老師請教,希望能及早收到老師的回覆郵件,體驗收發郵件的樂趣。

還有我總是喜歡使用考試這一策略。將資訊科技均列入考試考核內容。而且考試的結果,我要求到伺服器中的指定位置評閱試卷。這樣不光學會在螢幕上完成作業,還要學會建立自己的資料夾,學會命名檔名。儲存和開啟檔案,這些都是一些很實用的知識。學生只有這些知識都掌握後,才能讓老師看到他的作業或試卷。

2.針對教學任務多,機器少,教學任務很難完成問題。我的解決方法是:①教師認真吃透教材,抓住每課內容的關鍵知識點,選擇實用性強的技術講;或幾節課內容中相關的內容,放在一節課講,這樣濃縮教材,互相滲透。②再就是相互協作學習,一機上二人或三人做同一個作業,由一人作其餘學生協作。③實用價值不高或者已淘汰的內容少講或不講,觸類盤的內容放在一起講,這樣就提高了課堂效率。

3.針對學生接受資訊科技知識水平相差懸殊問題,我的思路是:輔差培優。對於接受能力強的學生,給他佈置一些實用的內容,讓其自學或先學一步,讓他學得更充實,培養其自學能力,甚至選他當老師的小助手,幫助其他同學。再就是,教師要多指導那些學得慢一點的學生,這樣解決吃不飽與吃不了學生的需要。對特別學得慢的學生,不要求其掌握知識的全部,只要求他們掌握基礎的知識就行了。如普通學生寫了一段簡報,學困生他完成了一段,我也進行表揚,以激發他的學習積極性。

製表格,裝飾表格對於接受能力慢的,能製出表格,能填寫部分表格,同樣也對他進行表揚和鼓勵,這樣三個類別的學生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悅。

以上是針對資訊科技教學的三個突出問題的解決思路,確實取得了一些實際效果。但對於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學生,要提高每堂課的教學效率,在教材細節處理上,也確實並非易事,還需要不斷探索。更希望各位同仁一起交流並提出指導意見。

資訊科技教學反思15

——《廣州城之最——文字的修飾》一個不懂得反思的教師,是一個不成熟的教師,是一個缺乏理智與創新發展的教師,考爾德希德說:“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師傾向於主動地創造性地反思他們事業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們的教育目的、課堂環境,以及他們自己的職業能力,”教學反思來自教師自我意識的覺醒,而自我意識的覺醒產生於在舊有理念導向下的實踐的困惑和迷茫,因此,教師要自覺增強教學反思的意識,要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反思、分析和解決自己在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從而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改善教學行為,提升教學水平。故擬對這次資訊科技課程教學進行如下反思:

一、課前

課前的備課不充分,具體表現在:

1)PPT課件不夠詳細、有趣、凝練,吸引不了學生興趣,缺少教材

中的插圖;

2)對教案設計的流程沒有完整的疏通一遍,只是單純的copy他人

的,沒有根據學校學生的特徵及學校設施進行更多的加工處理;

3)沒有認真吃透教材內容,認為知識點過於簡單,不必認真參照課

文。

二、課中

課堂教學流程有誤,沒有按照教案設計的流程走,具體變現在:1)在課前熱身環節(學生訓練打字輸入)後,直接跳過匯入環節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