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資訊科技如何融入數學教學

來源:果殼範文吧 2.02W

數學資訊科技教學一

將資訊科技如何融入數學教學

資訊科技能發揮學生主體性,培養創新思維

利用資訊科技,在數學教學過程中進行有關圖形、計算等,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數學活動中進行自主探索,親自去體驗,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資訊科技可以把學生帶進“數學實驗室”。例如:在講授“函式y=Asin(ωx+φ)的影象”時,教師課堂教學過程中只是作為一個組織者、引導者,讓學生利用幾何畫板軟體探究函式y=Asin(ωx+φ)的影象,藉助幾何畫板強大的作圖和分析功能,動態地展示y=Asin(ωx+φ)的影象,讓學生分別拖動控制按鈕A、ω、φ就可以真正觀察到函式影象生成的變化過程及結果,這樣就可以對一切想探試的值進行探試,能夠及時的計算出因引數變化而引起的函式值的變化,從而展示所引起的影象形狀的變化,為學生提供探索問題和思考問題的空間,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如要想全面瞭解函式y=Ax2+Bx+C中的三個係數A、B、C對其影象的影響,可以在幾何畫板中任意輸入不同的A、B、C,觀察影象的變化,就可以真實地觀察到函式影象的變化及相互關係,學生自己得出A、B、C的值對二次函式的影象的影響。這樣整個教學過程就一改了過去許多讓學生頭痛的、枯燥的理性闡述,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既像是在做有趣的理化生實驗,又像是在做遊戲,從而輕鬆愉快地獲取知識,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資訊科技能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運用現代資訊科技,可以變抽象為具體,化靜為動,動靜結合,向學生展示教學情境、提供豐富感知、呈現思維過程,使學生聞其聲,見其形,入其境,從而輕鬆實現精講,有效地掌握學習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而且極大地支援了學生對邏輯推理、問題解答和數學觀念的尋求與研究。

如學生對圖形平移、旋轉、翻折的概念理解往往是較為困難的,我們可以用資訊科技軟體將圖形平移、旋轉、翻折,以動態影象的形式出現在學生眼前,在涉及圖形平移、旋轉、翻折的教學過程中,學生親眼目睹圖形整個動態變化的過程,輕鬆突破難點,很容易就理解了圖形平移、旋轉、翻折的概念、性質。又如教授三檢視時,讓學生由平面幾何圖形想象出實物的形狀,再由實物到幾何圖形,進行三檢視、展開圖與幾何體之間的轉換,對國中生來說難度很大。我們可以利用資訊科技展示一個每一面的顏色都不相同的立體圖形,然後讓立體圖形旋轉,這樣就可以避免學生把畫在黑板上的立體圖形誤以為是平面圖形,而且學生就可以更直觀學會看一個立體圖形的三檢視,讓學生經歷一個觀察、想象、比較、綜合、抽象分析的過程,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數學資訊科技教學二

形式靈活,讓學生親臨其境

在國小數學教學中使用資訊科技應注意形式要靈活,效率要高,在教學中使用哪些資訊科技,到底是用傳統的小黑板,還是網路化教室,在什麼環節上使用,都應該由我們的教學目標來決定,而不是趕時髦,搞“花架子”。利用資訊科技與數學進行整合教學,可以給學生呈現一個真實的或虛擬現實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其中體驗,學會在資訊學習環境中學數學,在生活中學數學。

如教學二年級“千克、克的認識”時,可運用模擬教學課件,創設一個“虛擬公園”的情境。“公園”裡動物們正在比體重。這讓學生非常激動,迫不及待地想在網路中做“裁判”。根據電腦顯示,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動物到合適的秤上去稱,再說一說誰重誰輕。這樣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每個學生也自然地把所學的'知識與生活實際通過資訊科技緊密地整合在一起。既提高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又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積累經驗,彌補教材的不足

課本中有些要求實踐的教學內容,由於受到時間、空間的限制,不可能讓學生親臨其境,從而限制了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利用資訊科技與數學進行整合教學,就可以彌補教材的不足。如“元、角、分的認識”和“千克、克的認識”是國小數學教材中二年級學生比較難掌握的學習內容。

在教學中,運用模擬教學課件可創設一個虛擬現實的超市情境:“超市”裡琳琅滿目的商品,分為學習用品區、生活用品區、兒童玩具區、食品區等。在購物過程中,學生學會了看商品上的標價,還學會了拿錢找錢,也學會了合理花錢,懂得了節約用錢。這一情景創設讓學生身臨其境,近距離接觸生活實際,感受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在體驗中學習知識,在實踐中運用知識,使學生不僅學會了用腦去想,而且學會了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聽,用嘴去表達,用手去操作,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率。

數學資訊科技教學三

1、運用資訊科技創設教學環境

教學中我們使用課題研究中提出的“創景生成模式”,其流程圖如圖1。教師運用多媒體再現或創設具有情緒色彩、具體生動的形象或場景,激起學生的真實情感,給學生以深刻的印象,促進學生全方位學習。

利用資訊科技創設問題情境,改善了學習環境,擴充套件了課堂互動空間,激發了學習興趣,學生參與評價,提高了課堂時效,為廣大師生所認同。通過創設直觀情境,促進概念形成;創設動態情境,突破教學難點[4]。

這種教學模式要求教師先思考和擬定整合模式的設計原則,在情景創設中實現與教學整合,從而體現課改的一個重要目標??在教給學生存量知識同時,必須關注其個性、興趣、態度、情感、價值觀的培養。

2、開展數學操作實驗訓練數學發現

皮亞傑認為,智力源於動作,在實驗中獲得的知識在同化與順應過程中,通過自動調節其內部平衡而逐漸完善。不同水平的心理結構,如果僅給學生以語言指導,而忽視學生的實際動作操作,那麼學生並不能很好地掌握數學概念和原理,更不能建立相應的認知結構。

我們曾經使用幾何畫板和學生一起探究運動軌跡問題。如圖2,C是圓A內一個定點,D是圓上的動點,求線段CD中垂線與半徑AD交點F的軌跡方程。用畫板演示,拖動主動點D在圓上轉動或者製作點D在圓A上運動的“動畫”按鈕,跟蹤點F,最後保留點F的軌跡。

學生通過分析可得其軌跡是一個橢圓,至於它是否正確,如何檢驗是傳統教學的一個難點,如不經過檢驗,學生難以形成對軌跡的感性認識,無法看清問題的本質,即使開展變式訓練,也難以達到發散思維訓練的效果。此時讓學生使用畫板軟體,親手實踐拖動點D,保留點F的軌跡,學生目睹了橢圓的切線,可以深入理解橢圓的第一定義,在此基礎上進行一系列研究,如在CD上另取一個點G,探求點G的軌跡。探求CF的中點H的軌跡,問題的提出與解決激發了學生興趣,學生開始自己提出問題,進行聯想、類比和直觀推理,若點C拖到圓外,以上各題的軌跡會發生什麼變化?在點FG上取一點K,其軌跡是什麼?學生通過自己探究,有許多新發現。

數學資訊科技教學四

1、化無形為有形。國中數學理性知識成分太重,傳統的教學只片面強調邏輯思維訓練,缺乏充分的圖形支援,缺乏供學生探索的環境,於是只能靠學生的死記和教師的說教了。比如,九年級幾何“點的軌跡”,學生最終會知識“軌跡”是一些直線或射線,但學生對“軌跡”是毫無想象力的。《幾何畫板》能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它顯示的“點”一步步地動態有形地組成直線或射線,旁邊還能顯示軌跡中“點”的條件,這種動態的有形的圖形是十分完整的,清晰的,它遠遠超出老師“把軌跡比喻成流星的尾巴”。

2、化抽象為直觀。國中數學的概念教學是教學中的難點,學生幾乎被動地從教師那裡接受數學概念,只有靠強化記憶知道概念的共性和本質特徵。九年級代數“函式”,就是一個典型的概念教學,關鍵是讓學生對“對於x的每一個值,y都有唯一值與它對應”,有一個明晰直觀的印象。運用多媒體的直觀特性,分別顯示解析式y=x+1,<<數學用表>>中的平方表,天氣晝夜變化圖象,用聲音、動畫等形式直觀地顯示“對於x的每一個值,y都有唯一值與它對應”,最後播放三峽大壩一期蓄水時的錄相,引導學生把水位設為y,時間設為x,就形成了y與x的函式關係。不僅引起學生的自豪感,而且對函式概念理解非常透徹。

3、化靜止為運動。運動的幾何圖形更加有效地刺激大腦視覺神經元,產生強烈的印象。國中幾何《圓》這一章,各知識點都是動態連結的,許多圖形的位置發生變化,圖形間蘊藏的規律和結論是不變的。熟悉《幾何畫板》的教師,無一例外會用《幾何畫板》來演示“圓冪定理”,即相交弦定理→割線定理→切割線定理→切線長定理,滑鼠一動,結論立現,效果相當好。其實象“垂經定理”、“圓心角、弧、弦、弦的弦心距關係定理”等等,需要用“翻折”“旋轉”“平移”等知識證明的定理,都可用《幾何畫板》動態揭示知識的形成過程。有些題目,不經意用滑鼠移動一個點,圖形變化了,結論仍然成立,比如:圖形中移動C點或E點始終有CE∥DF。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