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外課堂英語教育與網路英語教育研討會論文節選

來源:果殼範文吧 2.82W

摘要: 近年來國內英語教學取得長足的進步,各種英語教學理論也轟轟烈烈地展開。然而,我們認為,國內的一些英語教學理論尚存在許多偏激之處。許多教學手段,雖然形式新穎,但是教學效果並不盡人意,教學目標也有所偏移。

北外課堂英語教育與網路英語教育研討會論文節選

關鍵詞:英語教學 偏激 交際法 On Radical Tendencies in English Teaching in China Zhang Zhifang
Abstract: In spite of the progress in English teaching in China, there are radical tendencies in many perspectives. The article tries to analyze them from four aspects in teaching: media, methodology, material and objective. Key words: English teaching; radical tendencies; 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在經濟全球化的潮流中,世界各民族之間的交流日益頻繁,不同文化之間的交融不斷深化。在這一背景下,英語在我們工作與生活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英語教師的責任也日益重大。各種英語教學理論也轟轟烈烈地展開。我們認為,有些理論無論在教學內容、手段、或者目標上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偏激現象。以下試從四方面論之。
1.片面提倡全英語上課。   

以往,中國城市的孩子雖然從國小五年級起就開始學習英語,由於學的是“啞巴英語”,許多學生到大學畢業時,仍然不能用英語與外國人交流。因此,人們呼籲,學生的聽說能力應提高,老師必須用英語授課。這種說法是有一定道理的。研究表明,一個教師在上英語課時使用的學生母語越多,學生的英語口頭表達力就會越受限制,難以提高。教師用英語上課可以給學生提供一個語言環境,激發學生講英語的興趣,幫助學生養成用英語思維的習慣。總之,可以幫助學生提高英語的聽說能力。   然而,我們認為,這種教學方法並不適合高校中的所有英語課程。高校的英語教學,並不能簡單地理解為用英語作為教學媒介來引導學生學習各種知識。所謂的英語教學指的是以掌握英語語言知識及運用語言知識能力為目標的教學。據此,全英語授課並不適合所有英語課,特別是理論性和知識性較強的課程。該型別課程首先要求任課教師具有相當紮實的英語表達力和相關的學科知識,其次學生的聽力水平和知識面也是至關重要的。在實際教學實踐中往往出現這種情況,即,有些教師口語很好,但相關學科的專業詞彙非常有限,相關學科知識面也不夠廣,即使用母語授課也有一定的困難,此時,如果片面強調全英語教學,恐怕只會出現以盲引盲的結果。就學生方面而言,如果學生本身的聽說能力不過關,又不具備絲毫的相關知識。那麼,哪怕教師能講得天花亂墜,在上課時肯定不能達到預期效果,只能是白白浪費很多時間。筆者就有這一方面的經驗。筆者曾給本校大四學生開設跨文化交際一課,在講到了以儒釋道三家為主幹的中國文化時,談到了佛教的“緣起”觀。筆者仍然習慣地用英語給學生上課,其結果是沒上多久很多學生就露出茫然的樣子。為了活躍課堂氣氛,筆者改用中英文對照講解,學生慢慢才有所適應。下課後徵詢學生意見,學生認為這種型別的課程還是用中文上為好,這樣,他們的理解會更深一點。因為,即使是用中文授課,他們對於本土的儒家、道家、佛教的一些理念的理解還是非常有限的,更不用說英語國家的宗教和哲學方面的內容了。因而,我以為,全英文上課並不能適合高校英語專業的所有課程。片面地提倡全英語上課最終導致出現了教師教得不清不楚,學生學得不明不白的吃力不討好的結局。
2.教學目標轉移帶來了教學內容偏差   由於“啞巴英語”現象的出現,重視培養學生的英語實踐能力的呼聲不斷增強,隨著人們對強調書面練習和語法解釋的傳統教學法抨擊不斷加劇,二十世紀70年代初產生了交際教學法(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近年來,國內英語教學的重心已經轉向學生交際能力的培養。   然而,重心的轉移是否就能真正地使學生的交際能力提高呢?事實並非如此。回顧歷史,交際能力一詞最早是由海姆斯在1972年提出的,之後許多學者不斷提出各種交際理論。至1980年,學術界普遍認同了CANALE和SWAINE(1980)交際能力的界定。二位語言學家認為,交際能力應包括四個方面:1)語法能力(GRAMMATICAL COMpETENCE):即組織和辨別合乎語法的語句能力;2)社會語言能力(SOCIAL-LINGUISTIC COMpETENCE),即把握交際行為發生時的社會環境的能力;3)語篇能力(DISCOURSE COMpETENCE):指用正確的言語進行交際的能力;4)策略能力(STRATEGIC COMEpTENCE):指在實際交往中如何靈活地採取有效的策略(包括語言與非語言的策略)與對方進行交流。這就意味著,提高學生英語交際能力的首要因素就是要具備一定的語言能力,之後才能根據具體的交際環境去採取適應的手段與對方進行交流。然而,許多教師並不瞭解這一點,因此在教學內容與方式上出現了不少偏差:   第一,忽視了包括語法、寫作在內的英語知識的傳授。如上所述,交際能力提高的首要條件是語言能力的提高,這就要求英語學習者具備紮實的英語語言功底。高校英語教學要求學英語專業的學生要掌握聽說讀寫四個基本技能,並據此相應地開設了包括語法、寫作在內的多個課程,希望通過多方面的訓練幫助學生掌握這四個基本技能。然而,當國內英語教學重心轉向交際法時,一些學校漸漸忽略了傳統語法的訓練,這正好迎合了一些急功近利的學生的口味,他們認為只要英語口語好就一切都好。曾經有一段時間,人們不再重視語法。有的學校甚至取消了語法課。但是,最終,他們發現,對於外語學習者來說,缺乏語法的訓練會妨礙他們的語言交際。因為,中國學生之所以無法流利地講英語,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沒有語言環境。在這種情況下,對於英語語法的瞭解就是英語學習者組織合乎邏輯的、正確的句子的第一步,同時,聽說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與讀寫能力和水平是相關的。心理語言學家指出,語言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首先需要大量的資訊,這些資訊輸入並通過學習者內部的語言系統進行消化和吸收,而轉成某種程度的外部語言。語法的學習首先是需要通過教師講解,由學生消化後才能在交際中發揮出來。沒有語法的幫助,英語學習者的閱讀能力會受限制,會話能力也難以一下子提高。因此,學生如果要真正地提高其聽說能力,除口語、聽力能力訓練外,還需掌握基本語法知識及大量的閱讀和寫作的進一步鍛造。可以想象,當一個人的英語口語滿是語法錯誤時,對方會怎樣看待他。進一步的交往可能就因此而告吹了。換言之,語法錯誤和語用錯誤將直接導致交際的失敗。   此外,交際的過程不僅包括“說”,還包括“寫”,因此,交際能力也是以說和寫為主的。後者在雙方未接觸之前就開始了。試想,連封像樣的英文求職信都寫不出來,或是信中語法錯誤連篇,會給人留下何種印象?因此,重新正視教授包括語法、寫作在內的英語知識是十分重要的。   第二,過分強調以學生為中心。交際法的基本原則是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則是組織者,他的主要任務是為學生創造適於交際的教學氛圍。許多教師認為,要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就要讓學生有時間多練習。因此把課堂的時間都交給了學生,而忽略了教師作為組織者的引導特點。作為學生,課前需要預習,課後需要積極地總結及複習,才能學有所成。這樣,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是占主導地位的。而對於剛剛離開中學校門的大一學生來說,他們的學習方式大多數還停留於國小、中學十二年的'思維模式中,這十二年中,為了升學的目的,大多數學校課上採用填鴨式授課方式,課後佈置大量的語法練習和測試題。在這樣的培養方式下,學生早已形成了被動的學習習慣了。要在短時間內把十二年的被動學習模式改變過來恐怕不是那麼容易。此外,中國傳統文化要求人們謙虛做人。所以實際情況是,在一堂課中積極參與討論與交流的往往是那些口語較好而又較為外向的學生。這類學生只佔少數。大多數被動學習型的學生則保持中學時的學習模式,盼望老師傳授他們知識,課上往往因此出現一片尷尬的沉默,使得以學生為主的教學往往流於形式。實際上,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強調的就是“學”這一環節。如果教師不“教”學生“學”什麼呢?也就是說,如果過分強調學生自主性的學習,而忽略了知識性的傳授,教學中的“教”與“學”兩個環節就失去了平衡。不但學生學不到知識,培養學生交際能力的教學目標也成了一句空話。這就遠離了教學的宗旨。
3.只重異國文化忽略本土文化   近年來,市面上經常有類似2000個單詞說一口流利英語的書籍出現。言下之意就是,只要掌握了2000個英語單詞,再背上一些固定的句型,就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而走遍天下了。這種見解顯然是片面的。許多學生,甚至是一些教師,也以為只要英語講得流利,就能與人順利交際。這實際上是一個誤解因為它忽視了語言的文化特質。   眾所周知,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時也是文化的重要載體。因此,要掌握一門語言,學習者除掌握其聽說讀寫技巧外,還要了解這一語言所在國的文化。交際不應該只是交談。高層次的交際,特別是國際間的交際,絕對不是單單掌握一門語言的聽說讀寫技巧就能實現的。它需要的不僅是交際者的語言能力,更需要交際者個人的心理素質和文化素養,這兩方面的條件是相輔相承的。這些素養的獲得絕對不是用一些公式化的東西所能達成的。因此,成功的交際者往往對對方的文化背景(包括哲學、文學)有所瞭解。   目前國內許多大學的英語系都開設了一些與英語國家文化相關的課程,這些課程對於中國學生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是很有幫助的,但是這些課程的設計者們理所當然地認為,中國學生對中國文化是瞭解的。其實不然。由於歷史、政治原因,中學教材的設定存在著較大缺陷,中國學生在中學時所學的課程與中國傳統文化沒有多大關係,因而,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瞭解甚少,沒能受到優秀的文化精神的薰陶。學生考上大學後,除了哲學、文學和歷史專業,其他專業的學生則由於專業課的約束,沒有多少機會接觸中國文化了。以英語專業的學生為例,他們在大學四年的學習中,需要花大量時間在聽說讀寫的技能訓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