嘗試漫談茶文化以及茶文化散文

來源:果殼範文吧 2.16W

“哥不怕流氓,就怕流氓有文化。”敲下標題的時候,無意中就先想到了這句流傳甚廣的話。莫名地,文化就化作心中的一杯茶,好茶或者孬茶。

嘗試漫談茶文化以及茶文化散文

文化是什麼?似乎很難說得清。關於茶文化,曾記得網友生鐵矛子曾經尖銳地指出:茶葉販子不是茶文化。歷經兩年,回頭再看的時候,驀然有種“除卻巫山不是雲”的感覺。幾個曾經的場景開始從茶杯口的氤氳裡散淡開來。

大約六年前吧,幾個朋友一起去武漢,相約一起吃飯。同行的因為都是家鄉人,不約而同的每人手裡都拿著一個玻璃茶杯,在進一家酒店門口的時候,享受過迎賓小姐禮貌的“歡迎光臨”,隱約聽到其中一個小姐輕聲說道:“一看就知道都是英山人,看那茶杯就知道。”我們幾個走在後面的相視而笑。

去年五一,有朋友遠道而來。朋友是好茶之人,陪他一起去了一家茶莊,帶他去品品家鄉茶。因為茶莊老闆是多年朋友,見有遠方佳客,連忙開啟包裝,取出幾個精緻的印著廣告的`玻璃茶杯,給我們每人泡上一杯上好的雲霧茶。我知道,杯子算是老闆送的見面禮,含有廣告成分。端上的時候,朋友話中有話地說:“你們用這樣的杯子給客人泡茶,成本也太高了吧?”我知道,朋友這是在質疑:平常提供給客人品茶的玻璃杯子衛生可靠嗎?平常茶莊裡一般都是有普通玻璃杯待客的,無數次重複使用。

或許,些許曾經的記憶是無法詮釋文化這個似有似無,似輕似重,似虛似實的概念。其實一直以來,文化似乎就一直是個很虛的角色。如果物化的話,或許文化就是一幅字,一幅畫,一首詩,一篇散文,或者一本書,甚至一部電影,一場戲曲。或喜聞樂見,或枯燥無味,或雅緻高潔,或粗陋不堪。但無論何種形式的存在,其實,文化就在我們身邊。有時,一杯茶也是一種文化,儘管有人把茶和人都分為三六九等,謂之“茶等和人等”。

閒的時候,捧一杯茶,看著美國大片或者韓國偶像劇,從那些刺激和經典的藝術享受裡,很多人通過熒屏嚮往美國,跟風韓潮。心裡不自覺地拿自己所在的所處的環境去與人家對比,感覺人家多麼的好,咱們多麼的差。憤憤然之餘,一咕嚕一杯茶見底,再起身續水,繼續享受節目。人的思維價值取向本無可厚非,但他在憤慨的同時,已經被人家的文化左右了。那些潛移默化的東西通過某種形式讓是非、公平、價值、人性以及許多成功地實現了文化輸入的目的。那就是文化啊,一如你手中的茶杯,那裡面裝的被稱為“國飲”。

是的,文化不是某一物某一人所能獨自承載的,但它又如此具體地凝聚在與其相關一人一物上。文化,是一種有形的存在和無形的延伸的結合體。於茶而言,種茶有講究,採茶有講究,製茶有講究,喝茶也有講究,每一個講究裡面都包含著歷史的總結和傳承,都暗藏著一種內涵,一種精神,或者一種寄託。於是,“講究”本身在這裡就是一種文化。一個小小的例子就是我們常說的“七分酒八分茶”,說的是待客上茶茶杯只可倒至八分滿。這裡面飽含著一種人文文化。為何?茶杯一般都很小,泡茶用的都是開水,端茶過程中,倒得太滿有可能茶水漾出杯子,溼了衣服或者燙了手。

文化到底是什麼呢?或許於茶而言,文化更是精神的享受和物質的感觸的結合體。大熱天裡,老婆婆拎著大茶壺,把茶水送到田邊的大樹下,招呼老頭子歇會兒,喝點兒茶。捧著搪瓷缸,老農坐在樹蔭下,大口喝著老伴兒自己採製的大片子茶,愜意地交代老伴兒:“趕明兒把這茶寄點兒子吧。他在大城市喝不到這麼好的茶。”這時候,茶,是一種情結,一種牽掛。

生在茶鄉,習慣了喝家鄉茶。也習慣了逛逛茶市,在“販子們”的交流交易裡體味他們對茶的認識和感知。市井之內,瀰漫著茶園的味道。四方商賈,皆慕名而來。聞香,辨色,品味。總有滿手沾染著茶青的茶人,侍弄寶貝一樣,小心撥弄茶葉,捧著茶杯,品頭論足。沒有唐詩宋詞的音韻,卻有著千般的虔誠。熙熙攘攘來來往往中,“茶”字招牌無言林立,烘托著同一個主題氛圍。

忽然想起與我們遙不可及的茶馬古道,迴響深山老林中馬鈴聲,一代代茶葉販子留下一條關於茶葉的古道。而他們,無關文化。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