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文化多元主義與現代傳媒的關係

來源:果殼範文吧 1.41W

[內容提要] 本文從法蘭克福學派和文化生態學提供的角度,對現代傳媒進行了嘗試性的文化批判。現代傳媒加速了人的異化,更重要的是破壞了文化多樣性,為人類文明帶來了風險。現代傳媒只是工具,根源在於其所承載的西方文化。文化多元主義是我們在現代化程序中較好的選擇。

談談文化多元主義與現代傳媒的關係

報紙、廣播、電視構成了現代傳媒的主要部分。其普及率之高,影響面之廣已是不爭的事實。即使在網際網路的挑戰下,仍能保持自己的地位。傳媒做為一種管道(通道),與所傳輸的內容(資訊)有著密切的關係。資訊的被接受程度促進了通道的普及;通道的普及,特別是反饋機制的建立,又提高了資訊的可接受度。實際上,題目改為“現代傳媒及其承載物的文化批判”也無不可。但此處要強調傳媒的中心作用,它是造成文化工業對人類影響的關鍵因素。文化工業利用現代傳媒普及、快捷、形式多樣易於接受的特點,在現代人生活中無孔不入地滲透著。

以廣播為例,美國的廣播事業的黃金時期是在大蕭條的30年代。早上和午後,電臺多數播放“肥皂劇”;下午一點和六點,則是青年愛聽的漫畫廣播劇,如《超人》;入夜,往往是時事喜劇,著名的有《阿莫斯和安迪》,另外還有音樂、新聞評論等。在如此大的娛樂成分之外,比較重要的是政治時事部分。1938年,張伯倫與希特勒就捷克斯洛伐克命運的談判,被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在第一時間報道給觀眾。同樣通過廣播,羅期福總統的“爐邊談話”,幫助美國人民恢復了對未來的信心。在此期間,美國收音機的佔有量從1930年的1250萬臺,增加到1940年的4400萬臺。

在此之前出現的報紙及之後的電視所傳輸的資訊基本上都是分為兩大板塊:娛樂休閒和新聞時事。這一特點並非某國傳媒所獨有,而是世界各地傳媒的共同特徵。這也可以說是現代傳媒對文化的切入點。

霍爾(Stuart Hall)對大眾媒介在現代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做了分析,“無論是就質或量的觀點來說,在資本主義高度發達的20世紀,媒介在文化領域裡已經取得了決定性和關鍵性的領導地位。單只是就經濟、技術、社會與文化資源來看,大眾媒介所能夠控制的部分,比起目前還存在的所有更為傳統的、更為古老的文化渠道,其素質優越了許多。……這是現代媒介的首要的文化功能:提供並選擇性地建構了‘社會知識’社會影像,透過這些知識與影像我們才對於‘種種世界’、‘種種人們曾經生活過的實體’,產生認知,透過這些,我們也才通過想象建構他們的及我們的生活,使之合併為可資理想的‘整體的世界’。”⑴

一、 法蘭克福學派對現代傳媒的批判

法蘭克福學派是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一支,著重從人的異化和技術理性的方面對資本主義文化進行批判。作為資本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傳媒,從三四十年代的霍克海默、阿多諾,到60年代紅極一時的馬爾庫塞都沒有忽視對它的審視。儘管,他們多次聲稱針對的是發達工業國家的情況,然而隨著席捲全球的現代化程序,媒體的高普及率、傳播手段的高覆蓋率,早已將全球聯為一體,西方文化滲透到了每個角落。因此,法蘭克福學派對發達工業國家的文化批判,既有借鑑作用,更具有一定的適用性。

傳媒的娛樂功能在今天已發揮得淋漓盡致,影視劇、音樂、晚會、綜藝等等充斥著廣播、熒屏,而大量的八卦新聞則在報刊上連篇累牘,添油加醋。

首先是造成公眾的精英意識的消亡。觀眾和明星間的距離越來越近。只要成為傳媒關注的物件,那麼其生活的各個細小的方面都會成為報道的重點,因為所有人對此都津津樂道。不僅娛樂明星是這樣,其他領域的明星,如政治人物、學者、企業家等都“難逃此劫”。不僅如此,還將明星請入綜藝節目,或“脫口秀”的現場,在公眾面前展示:此公到底為何許人,不過凡人耳。

其次,將人的個性清除掉,即平面化。“文化事業惡毒地使人體現為類本質”。⑵這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其一,語言的無個性。語言作為一種符號結構,構成了文化的特徵。即使是在一個共同語言文化圈中,其亞文化圈也可以由語言做出區分。如:都是對“好”的修飾,北京為“特好”,東北為“賊好”,湖南、湖北為“蠻好”。而傳媒及其承載物已經使語言喪失了文化標誌的地位。 現在走遍大江南北,都能聽到“好好”、“買單”、“搞掂”。 其二,消費品味一致化。廣告是媒體的重要支柱,消費文化成為傳媒傳播的主要資訊之一。廣播、電視中有固定的廣告時段,報刊有專門的廣告版面。除此外,在娛樂節目、新聞報道中潛藏著大量的廣告內容。而明星的示範作用也不可忽視。一位明星的獨特髮型,常用品牌可能在一夜之間傳遍全國、全洲乃至全世界。公眾在傳媒的影響下,形成了大體相近的消費口味,“勞斯萊斯”、“賓士”、“皮爾·卡丹”等成為公認的高檔標誌。其三,行為的標準化。傳媒還負責向公眾宣傳在“成功”名義之下的社會行為規範及個人行為規範(哪怕涉及隱私)的標準模式。從卡內基成才叢書,到減肥錄影,直至性愛指南,現代傳媒通過直接灌輸、勸誘、現身說法、引起討論等等手段,為現代人定造了“合理的”生活方式。

法蘭克福學派的學者指出:“文化工業的每一個運動,都不可能避免地把人們再現為整個社會所需要塑造出來的那個樣子。”⑶並且引用托克維爾的話,抨擊道:“暴政對肉體倒是沒有什麼壓制的,而直接壓制的是靈魂。統治者不再說:你要像我一樣思考問題,不然的話,你就得死去。他現在則說:你不用像我一樣思考問題,你的生活,你的財產,你的一切都可以儲存,但是從這一天開始,你在我們之中就是外人。”⑷在這裡,“統治者”換作現代化的西方文化,依然成立。事實上,傳媒與政府的結合程度是一個尚須進一步探討的問題。現代化的西方文化被傳媒自覺地推向世界,併成為全球化的方向,其中涵含著超出傳媒及其承載物的深刻原因。

其一,經濟的影響。 發達工業國家產生的中產階級享受著富裕的人生,福利政策矇蔽著大多數的人。 其基礎就是幾百年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成果。當傳媒將發達工業國家的幸福生活推廣到全球人民的眼前時,人們用手中的貨幣選擇:“我也要吃麥當勞。”馬爾庫塞尖銳地指出:“而在大眾消費的超發達地區,受管制的生活變成了對整體來說是善的生活,在對這種生活的捍衛中,對立各方被統一起來。…既定系統愈發展它的生產率、愈減輕生活的`負擔,這種絕對拒絕就愈顯得不合情理。”⑸現在這種“不合情理”的拒絕已經在全球很少看到了。

其二,技術合理性的影響。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成功相聯絡的就是技術合理性的成功。理性的最高標準就是現世生活的成功,效果的最優化。技術合理性對於人的自由來說,它將使人的選擇單一化、惟一化,人面臨著新的壓抑,其行為的標準化可溯因至此。“技術‘中立’的傳統概念再也維持不下去了。技術本身再也不能與對它的應用分離開來;技術社會是一個政治系統,它已經在按技術的思想和結構運轉。”⑹

在文化工業與經濟的關係上,經濟因素是第一位的。 是西方的經濟發達程度使得傳媒具有如此大的說服力,而造成的結果則是:“如果面對大眾的資訊傳播完全和諧且經常不留痕跡地把藝術、政治、宗教和哲學與商品融合在一起,它們便使這些文化領域恢復了對它們自己的共同特性——商品形式的知覺。靈魂的音樂也是售貨術的音樂。人們考慮的不是真正的價值而是交換價值。”⑺

法蘭克福學派繼承了自由主義的傳統,從個人入手,批判現代傳媒對人的異化。而如果從文化生態學來反思現代傳媒不遺餘力推廣的文化,則會引起人們的另一種憂慮。

二、 文化生態學對現代傳媒的批判

文化生態學是受生態學影響而興起的一個學科,其核心是將全球文化圈視為一個大生態系統,鼓勵建立文化多樣性,達成整個文化系統協調發展。“文化環境中失去自主和多樣性,類似於自然環境中失去自主和多樣性。”⑻簡單地說,一個生態系統如果只有單一的食物鏈,只要其中一環由於某種原因被打破,那麼整個生態系統便很快陷入崩潰的危險之中。

現代傳媒所傳播的大多可歸結為消費文化、現代化的西方文化。不可否認,各國政府為了儲存本國文化傳統,對傳媒做了許多限定。但是隨著衛星傳輸技術的發展、媒體跨國公司的建立,現代傳媒傳播特定文化的趨勢難以抗拒。對於現代傳媒所代表的文化趨勢,從文化生態學的角度,即文化多樣性的角度,我們可以提出兩種批判。

1. 文化相對主義的批判。文化相對主義源於人類學的研究。原先的人類學帶有較濃厚的西方中心觀念,甚至種族主義。它承繼亞里士多德“人是理性的動物”的論斷,將西方文化的理性置於衡量文化優劣的評價標準之位:價值理性方面是否接受基督教,工具理性方面是否接受科學。(科學與基督教的關係並非從來水火不容)。當歐洲人發現了美洲新大陸時,面對尊奉圖騰的印第安人,人類學家自然地為他們劃出了等級。如漢克(Hanke)宣稱“如果他們是人,那麼他們就有理性並能接受基督教的真理。如果他們是沒有理性的人形生物,那麼他們就應被當作奴隸,甚至動物來對待。”⑼本世紀初美國人類學家博厄斯反對傳統的人類學,而從價值論出發,指出人類文化是多樣的,每一種人類文化都有其價值。其後,他的觀點發展成文化相對主義。簡單地說,不論工業文化,還是部落文化,都有其獨特的世界觀及相應的文化結構,都是合理的,相互不可替代,又不可通約。

文化相對主義無疑是鼓勵文化多樣性的。但是它強調文化間的不可通約性卻難以令人認同。有一段關於80年代著名的美國電視連續劇《豪門恩怨》的描寫是這樣的,“……風行九十餘國,從土耳其到澳門,從香港到英國,……街頭空無一人,但家庭用水量卻又戲劇性地下降,原因只在這個電視劇的一齣戲正在上演。這是人盡皆知的事實……”⑽現代傳媒已經打破了社會中各階層間的侷限,乃至國與國的界限。如果固守文化相對主義而讓人們退居於原質的民族文化之中,其一,本身不現實;其二,人們有自主選擇的權利,並不會為了遵循某一理論而改變生活;其三,最根本的,物質條件的改善與豐富是超國界的人的基本願望。可見,堅持文化相對主義的文化多樣性,是一種消極無力的反抗。

2. 文化多元主義的批判。多元主義與相對主義在許多場合裡表達相似的含意,但此處卻不相同。文化相對主義的特徵在於其不可通約性。文化多元主義同樣強調文化的多樣性(cultures),卻又認為即使文化間有質的不同,仍有共同的東西。

文化多元主義較之文化相對主義更為合理之處在於:其一,更符合生態學原理。一個大生態系統中,雖然下屬許多子系統,但子系統和子系統之間可以建立起功能結構性關係,而非各不相干。其二,更符合全球化的實際潮流。從16世紀開始的現代化程序,是席捲全球的文化主軸。所謂現代化,是一個包含極大、極廣的概念,難以下出一個精準的定義,湯林森力圖舉出一些特徵對這一程序來加以說明,“指的是一整套生產及消費行為、都市化、大眾傳播現象的勃興、一個以‘技術——科學——理性’作為根基的支配性意識形態、眾多(主要已是世俗化的)‘民族——國家’的體系之形成、一種組織社會空間及經驗的特定方式,以及從個人自覺出發而發展到某種‘主觀而存在主義式’的認知模式。”⑾當然對現代化程序的概括可以有很多,但基本的特徵在此已有一個反映。現代傳媒則是推進現代化程序全球化的有力工具。而前面多次提到的傳媒所傳播的消費文化、現代化的西方文化與現代化,可以用相包含的方式來表示:現代化包含著現代化的西方文化,現代化的西方文化包含著消費文化。

從文化多元主義來看現代傳媒的文化批判問題,我們是否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加以把握:

第一,現代傳媒是現代化程序的產物,又推動著全球化的現代化程序。

第二,由於現代化程序起源於西方文化,且西方國家的現代化程度較高,客觀上造成“現代化等於西方文化”的單質化趨勢,其中現代傳媒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三,反對現代傳媒推廣單一的現代化的西方文化,鼓勵文化多樣性。即在現代化的大潮流下,多種文化系統共存、交流,在互動中達到整個文化生態系統協調健康的發展。

走向文化多元主義是必要的。歷史上沒有一種偉大文化是在封閉狀況下自發形成的,都是在多種文化的交流撞擊中發展起來的。如西方文化主要受希臘文化、猶太文化的滋養,而希臘文化又有很多受惠於埃及文化。所以保持文化生態系統的平衡,發展大文化系統下的子系統,都必須堅持文化多樣性。事實上,世界上至今除西方文化外,還有許多文化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如伊斯蘭文化,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中國文化乃至東亞文化。在現代化的趨勢下,如何保持原有文化;原有文化如何適應現代化程序等都是涉及從理論到實踐的重大問題,值得進一步探討。而現代傳媒,作為文化傳播的工具,又能發揮怎樣的作用?這樣的問題,則是對其進行批判後的建設性反思。

不可否認,以西方文化為代表的現代化程序為人類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物質繁榮,也生產出豐富的精神產品。現代傳媒在當代社會中為文化的傳播作出了貢獻。那麼對其進行“吹毛求疵”式的文化批判的根據何在?法蘭克福學派的霍克海默明確地回答道:“哲學的真正社會功能在於它對流行的東西進行批判。……這種批判的主要目的在於,防止人類在現存社會組織慢慢灌輸給它的成員的觀點和行為中迷失方向。”⑿

熱門標籤